中西翻译简史新51页PPT

合集下载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简史PPT教学课件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简史PPT教学课件

2020/12/09
2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有 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始 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和翻译家西塞 罗,我国的译论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译 家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面对如此悠 久的翻译史,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好 者,研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翻 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文艺复兴时期,(荷兰)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 学权威、《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 (德国)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 主义观点;(法国)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 内容、通晓良种语言、避免逐字对译、采用通 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2020/12/09
6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 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 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顺从民众 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 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文学 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圣经》翻 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2020/12/09
10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观判 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1、汉唐时期的佛经翻译/从东汉(东汉恒 帝 建和二年,即公元148年)到唐宋的佛经翻 译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古代的翻译史上具 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与西方《圣经》的翻 译辉光相映,是翻译史上空前绝后的两大 译作工程。
2、明清时期的西方近代科学的翻译/明末清初的西方科技 著作的汉译和中国典籍的西译 明万历年间到清代“新学”时期,出现了徐光启和意大利 人利玛窦(1552-1610)合作翻译的欧几里得《几何原 本》、《测量法义》等书。利玛窦也是最早将“四书”译 成拉丁文的译者。1687年比利时教士柏应理在巴黎首次 刊印《中国哲学家孔子》。“五经”中最早受到注意的是 《易》和《尚书》。康熙年间,法国人白晋、刘应、马若 瑟和雷孝思先后对《易》和《尚书》进行过翻译和研究。 中国经典和儒家学说就这样通过意大利和法国传教士的翻 译与介绍,先后有了拉丁文和法文译本,流传到欧洲知识 界和上层社会。
3. 中世纪西方翻译 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 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 作品从阿拉伯语议成拉丁语。这是历史上 少有的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 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翻译史上 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 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 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 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 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 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在德国,宗教改革 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的语言,于 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 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
4、建国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西方的 全面译介 这一次翻译高潮的出现,首先是全球信息时代降 临的结果,是以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新政,走上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现代化强国之路为契机的。这 一次翻译高潮,无论在规模上、范围上,还是在 质量水平和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上,都是前三 次翻译高潮无法比拟的。它正在中国大地上蓬勃 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引言中西翻译作为交流和沟通的重要工具,自古以来就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介绍中西翻译的发展历程,从古代开始一直到现代,探讨其中的变迁和影响。

古代翻译在古代,中西翻译主要以佛教为主要内容。

公元2世纪,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翻译的起源。

早期的佛经翻译主要由汉语和梵语之间的翻译完成,这种翻译活动不仅促进了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也推动了中西翻译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翻译逐渐扩展到其他领域。

唐代(618-907年)是中西翻译的繁荣时期,许多西方文化知识和科技以及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中文。

例如,唐代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是最早一部关于基督教的中西翻译文献。

然而,古代的中西翻译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差异以及技术限制,翻译往往不够准确和完整。

尽管如此,中西翻译在古代依然起到了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近代翻译近代,中西翻译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世纪末,中国开始面临外国侵略和列强入侵的压力,这也促使了对西方知识的更多需求和研究。

在这个时期,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哲学等重要领域的书籍和论文被翻译成中文,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同时,近代中西翻译也面临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外语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开始培养更多的翻译人才,提高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同时,翻译技术的发展也为中西翻译带来了便利,使用电脑辅助翻译工具和在线翻译平台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翻译质量。

当代中西翻译在当代,中西翻译更加广泛和深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中西翻译已经变得更加重要和普及。

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电影、学术论文和商业文件等被翻译成中文,为中国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机会。

同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许多经典的中文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广泛的传播和阐释。

这种交流和理解对于增进中西方国家之间的友谊和加深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论中西翻译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翻译史复习重点依据历史上主流翻译对象的变化,中西翻译发展史可被划分为几个不同的阶段?一,宗教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宗教翻译阶段,宗教典籍翻译开启了中西翻译史的帷幕。

二,经典名著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认识。

三,实用文献为主要翻译对象的非文学翻译阶段,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的职业化时代。

中国古代佛经的翻译历史,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分别是什么?P45~531.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此时翻译阶段为佛经翻译的初期,译者没有原本,全凭外来僧人“以口授相付,不听载文“。

译者多为中亚和中国新疆的僧人,此时的翻译方法为集体翻译,称为”译场”包括三部分:口译(传言)记录(笔受)检验(证义)。

此时多采用直译法。

2.两晋和南北朝时期:此时由于统治者对佛教的逐渐接受,佛经翻译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逐渐脱离了私人的小规模翻译,变为大规模的译场,由私译转为官译,由个人翻译转为大规模的集体翻译。

佛经翻译采用传译和讲习相结合的方法。

由于译出的经典不断增加,佛经的目录整理应运而生。

总体来说,翻译理论和技巧在这一时期得到初步的总结与整理。

道安总结出“五失本,三不易”的佛经规律。

彦宗提出“八备说”,鸠摩罗什主张“依实出华”。

译文质量较前一阶段有多提高。

此时多采用意译。

3.隋唐北宋时期:此时的翻译活动与之前有明显不同,译场较大程度缩小规模,译场在参加人员方面极为挑剔,只有具备特殊能力的僧人或世俗官员才能参加,除工作人员,其它人禁止入内。

各职司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为培养新一代译者,各地僧院设立翻译学校。

然而佛教在印度的衰落导致中国佛经翻译活动从公元11世纪迅速衰落,译场时代随之结束。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响?P56~571.印度语支的文本给中文带来大量陌生的语言形式:名词三个数格和三个人称的复杂语法结构,过去时和现在时等。

2.影响宋明理学,在很大程度上受佛教的激发。

3.佛教理论武装当时学术名流的思想,研究佛学蔚然成风。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第一次是五四时期“信与顺”的争论 第二次便是1954-1955年这一次。争论的焦点 是:在新的解释下沿用“信、达、雅”或“信 、达”作为翻译标准,还是采用脱胎于苏联某 些翻译理论家的“分类标准”或“等值性”理 论作为我国的翻译标准? 最后以多数派赞同沿用“信、达、雅”作为翻 译标准而告终。
在翻译领域,他是继承中国传统翻译思想和借鉴西方译论 ,探索我国现代翻译理论的先行者。 主要译著有:《彭斯选集》、培根《论读书》、《英国诗 文选译集》、《苏格兰诗选》、《雷雨》等。著作有:《 英国文学史》、《英国诗史》、《英国文体学论文集》、 《英国文学论文集》等。 1984、1985两年,王佐良先后发表了“翻译中的文化比 较”和“翻译与文化繁荣”两篇文章,论述了翻译与文化 的密切关系。
蔡毅
蔡毅(1927.5-)男,福建省闽候县人, 生于北京。1949年毕业于华北大学二 部俄文系。到北京外国语学校(今北 京外国语大学)任教,教授俄语, 1994年5月离休。从教45年,历任北京 外国语学院俄语系翻译教研室主任兼 《俄语学习》主编,俄语系主任兼外 国语言研究所副所长,研究生导师, 苏联塔什干大学东方系教授,《中国 俄语教学》副主编等职。是第二届中 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理事,第三届俄语 教学研究会理事,北京市翻译工作者 协会副秘书长,北京外国问题研究会 常委理事。
主要论文翻译理论的语言学派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现实主义翻译理论翻译与语义翻译与民俗词汇民族文化翻译国外语言学中的翻译理论西方十二位语言学家谈翻译关于国外翻译理论的三大核心概念翻译的实质可译性和等值我是怎样带翻译硕士生的对比语言学翻译理论翻译教学谈翻译教学翻译理论与话语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与社会语言学评苏联出版的华俄大辞典等
中期(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新文学运动第二个十 年。以译介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品为主。第二阶段:抗 日战争时期。这一阶段着重译介反映苏联卫国战争的文 学作品。第三阶段:1946-1949年,迎接新中国诞生时 期。这一时期,茅盾积极参加爱国民主运动,继续翻译 苏联的文学作品。这一时期是茅盾整个翻译生涯中最辉 煌的时期。 后期:新中国成立后,茅盾领导全国文化和文学艺术事 业,更关注外国文学的译介工作。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中西翻译翻译史PPT

04
翻译理论
1
西方翻译理论
2
3
重视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形式对应,强调保留源语的语言特征和形式。
形式对应
关注读者反应,强调译文与原文在功能上的对等,而不仅仅是形式对应。
功能对等
强调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和文化意识,注重文化传承和传播。
文化转向
文言文翻译
重视对原文的理解和表达,强调译者的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
推动社会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推动教育和学术发展
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大航海时代
15-17世纪,欧洲航海家开辟了新航线,发现了新大陆,打破了东西方交流的壁垒,促进了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01
02
03
02
近代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要点三
文艺复兴时期的翻译
这个时期的西方翻译家们致力于将古希腊和罗马文化经典翻译成拉丁语和本国语言。
要点一
要点二
宗教翻译
在欧洲宗教改革时期,许多宗教文献被翻译成各种欧洲语言,以传播新教思想。
隋唐宋元明清翻译
隋唐以后,翻译活动更加广泛和丰富,涉及文献、科技、外交等方面。
要点三
古代东西方交流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交流的重要通道,通过这条通道,中国与西方进行了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郑和下西洋
明朝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进行了大规模的航海和贸易活动,促进了中国与东南亚、南亚、中东等地区的交流。
02
语言转换
西方翻译技巧强调在翻译中实现语言的转换,即将源语言文本翻译成目标语言文本。
中国翻译技巧
意译为主
中国翻译技巧注重在保持原文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形式,以使译文符合目标语言习惯。

中西翻译简史

中西翻译简史

第二章 中西翻译史的分期
第一节 西方翻译发展史上的几个主 要阶段
第二节 中国翻译发展史上的几个主 要阶段
第三章 翻译与宗教(上):中国的佛教典籍 翻译 第一节 东汉末年的佛经翻译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经翻译 第三节 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
第四章 翻译与宗教(中):西方的圣经翻译 第一节 早期《圣经》翻译与早期基督教 的传播及其权威地位的建立 第二节 宗教改革与圣经翻译 第三节 现代圣经翻译
第五章 翻译与宗教(下):《圣 经》的中译
第一节 早期传教士的圣经翻译 第二节 译名之争 第三节 “和合本”《圣经》 第四节 《圣经》的现代译本
第六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上):西方的科技 翻译
第一节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中世纪时期的阿拉伯文献翻译
第七章 翻译与知识传播(下):我国 的科技文献翻译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献卓著 4. 扮演传递文化价值观的重要角色 5. 促进各国各民族间文化交流
二、了解中西翻译史的差异
1.因中西两地宗教地位不同,故宗教 文献翻译的影响有异
2.因中西民族特性有异,两地译学理 论的走向不同
三、认识中西翻译观念演变轨迹
1. 翻译的忠实观、原文至上观的由来 2. 中西翻译史发展阶段的重新划分(三
的翻译 第四节 新时期对当代西方各种思潮流派著作的翻译
第十二章 翻译与当代各国的文化交流(上):国外对 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ppt课件

谢天振《中西翻译简史ppt课件
第一节 中国古代的科技翻译 第二节 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
11
第八章 翻译与民族语(上):近代欧洲各国 民族语的形成
第一节 翻译在英语发展中的影响 第二节 马丁·路德的圣经翻译与德语的形成 第三节 翻译与欧洲民族语的发展
第九章 翻译与民族语(下):翻译对中国文 化的影响
第一节 佛教典籍翻译等对中国现代汉语的影响 第二节 清末民初林纾等人的翻译与中国的新文化
时期以来对外国文学的翻译 第一节 我国对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翻译 第二节 我国对当代西方通俗文学的翻译 第三节 我国对世界文学经典名著的翻译
14
第十四章 中西翻译思想和理论 第一节 从西塞罗到泰特勒 第二节 从支谦到钱钟书 第三节 当代西方翻译思想的最新发展
第十五章 翻译现状与展望 第一节 “二战”以后世界各国翻译的职 业化趋势 第二节 翻译专业教学与学科的发展 第三节 机器翻译与网络翻译
2
两种不同教学安排:
1. 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教学,每 周一章,共15章,加一前言作为 教学目标说明,共16周
2.打乱次序,以第一、二章为纲, 在讲授每一节的内容时,引导学 生自己去阅读后面的相关章节。
3
一、树立中西翻译史整体观
1. 两者的滥觞都与宗教文献翻译有 关
2. 在传播知识方面都发挥巨大作用 3. 对各国民族语言的确立和发展贡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2
33
34
《中西翻译简史》课
教学探讨
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 谢天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