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障碍的基本原因
边缘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因素探究

边缘人格障碍的生物学基础与遗传因素探究边缘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简称BPD)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其特征包括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困扰以及冲动和自残行为。
虽然边缘人格障碍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因素在其发展和表现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神经生物学因素边缘人格障碍与神经生物学因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发现,BPD患者的大脑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
例如,影像学研究显示,BPD患者的海马体和前额叶皮质等脑区的体积和功能异常,这些区域与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密切相关。
此外,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也与BPD的发展有关。
例如,血清5-羟色胺水平下降可能与BPD患者的冲动和自残行为有关。
二、基因遗传因素边缘人格障碍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家庭和双生子研究表明,BPD在家庭成员和同卵双生子中的发病率较高。
遗传研究发现,BPD与多个基因的关联性显著,这些基因与情绪调节、认知控制和社会认知等相关。
例如,5-羟色胺转运蛋白基因(SLC6A4)的多态性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COMT(儿茶酚-O-甲基转移酶)等基因也可能与BPD的发展有关。
三、早期环境因素虽然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因素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早期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
研究表明,儿童期的早期创伤经历,如虐待、忽视或早期分离,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这些创伤经历可能导致儿童的情绪调节和认知控制能力受损,进而增加BPD的发展风险。
综上所述,边缘人格障碍的发展和表现受到生物学基础和遗传因素的影响。
神经生物学因素,包括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神经递质水平的改变,与BPD的发展密切相关。
遗传研究表明,多个基因与BPD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此外,早期环境因素,如儿童期的早期创伤经历,也可能对BPD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属于人格障碍中的一种,表现为反复纠结一件事,不能释怀。
他们经常难以自拔,陷入难言的痛苦中。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偏执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后天受挫:
成长中连续地遭受生活打击,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
如经常受侮辱或冤屈。
自我苛求:
自我要求标准极高,并与自身存在某些缺陷之间构成尖锐的'矛盾。
但是从不公开承认自身的某些缺陷。
如个子不高、长相不出众、才能不突出等,其实,意识深层正为此自卑。
处境异常:
某些异常的处境也使人偏执。
如没有学历的人,厌恶别人谈论学历,经济状况不好的人,回避谈论经济收入问题,单亲家庭的孩子,怕别人知道自己的家庭情况。
人格障碍

心理发育影响
童年生活经历对个体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心理发育过程中重大精神刺激或生活挫折对幼儿人格 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如父母离异、父爱或母爱的剥夺,从小没有父亲或缺乏父爱的孩子成年后往往表现出性格 上的胆小、畏缩,母爱剥夺可能是反社会性人格的重要成因。有资料表明在孤儿院成长的儿童成年后性格内向者 较多。教养方式不当也是人格发育障碍的重要因素。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使小孩生活在矛盾的牵制之中,无 所适从,或者儿童在父母之间踩翘翘板,形成不诚实的习惯;父母酗酒、吸毒、偷窃、淫乱或本身有精神疾病或 人格障碍或犯罪记录对儿童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不恰当的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育有或多或少的不良影 响;家庭和教师对儿童提出过高的要求,造成对学习的逆反心理;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值,儿童始终生活在“失败” 的阴影之中;有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长期受老师压制或排斥,遭到同学们鄙视等,这些因素对人格发育均有不 利影响。
环境因素
不良的生活环境、结交具有品行障碍的“朋友”及经常混迹于大多数成员具有恶习的社交圈子,对人格障碍 的形成往往起到重要作用。受大量淫秽、凶杀等内容的小说及影视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往往法律观念淡薄,加之 认识批判能力低,行为自制能力差,情绪波动性大,容易通过观察、模仿或受教唆等而习得不良行为,甚至出现 越轨行为。此外,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拜金主义等不合理的社会现象、扭曲的价值观念对人格障碍形成的消 极作用不可忽视。
流行病学
流行病学
迄今为止,有关人格障碍患病率的资料较少。1982年和1993年我国部分地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是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均为0.1‰。目前国外所作的调查结果,人格障碍的患病率大部分在2%~10%。从得到的有限 的资料来看,中国人格障碍的发病率与西方国家相比似乎特别低,这可能是中西方对人格障碍的理解和诊断工具 的不一致及文化差异造成的。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比较复杂,大量的研究资料和临床实践表明,生物、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因素都会对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是在大脑先天性缺陷的基础上,遭受环境有害因素(特别是心理一社会因素)的影响形成的。
1、遗传因素与脑发育因素:根据对人格障碍者的家谱调查、双生子调查以及染色体调查认为遗传与人格障碍有关,而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颞叶癫痫及脑外伤等可为促发因素。
这些均提示生物因素是形成人格障碍的原因之一,但可能不是主要的。
2、童年期精神创作和不合理教养:婴幼儿时期母爱的剥夺、父母离婚、家庭感情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常是人格障碍形成的重要原因。
而有些家长酗酒、违法乱纪、道德败坏,常给幼小心灵以严重的影响,对孩子的个性发展带来巨大危害。
儿童时期的不合理教养也可导致人格的病态发展。
儿童大脑有很大的可塑性,一些不良倾向经过正常的教育可以消除,如家长听之任之不加管教,发展下去就可出现行为障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态度直接对孩子产生影响。
曾发现有的母亲无意识地放任孩子说谎、做坏事,招致孩子后来人格的不稳定和混乱。
3、社会因素:人格障碍在资本主义国家较为多见,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家庭结构不稳定,离婚率高,弃婴私生子多,犯罪案件比比皆是,社会风气恶劣,黄色书刊及色情影视的影响。
由此可见,社会环境对于人格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
总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它们可能综合地起着作用。
个体人格一旦形成,往往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改变并非易事,但通过加强自我调节和进行各种治疗(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训练,就业及行为方式指导、人际关系调整等),人格障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纠正。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解决方法

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解决方法摘要:人格障碍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中比较突出的一个心理问题,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构成了很大的威胁,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大学生人格障碍的常见类型有自卑型、自恋型、压抑型、躁狂型、冷漠型、适应型、焦虑型、冲动型、强迫型、依赖型等,其成因可以从主观与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其对策分别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方面完善。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障碍,类型,成因,对策一心理学上人格及人格障碍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它反映一个人总的心理面貌。
气质、性格、能力、兴趣、爱好、需要、理想、信念等诸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人格是人的心理行为的基础,它在很人程度上决定了人如何面对外界的刺激反应及反应方向、速度、程度、效果,进一步说,人格会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活动效率、潜能开发以及社会适应状况因此,重视人格的整合与塑造,既是身心健康的需要又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需要。
人格障碍是一种人格异常,由于其人格的异常而妨碍其人际关系,甚至给社会造成危害,或给本人带来痛苦。
患者不能适应社会环境,待人接物、为人处事、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均与常人格格不入或不相协调,人格结构和人格特征偏离正常,这是人格障碍的显著特征。
二、当代大学生的人格障碍类型1.自卑型人格障碍自卑是由于害怕失败或缺乏信心而导致自己瞧不起自己的心理状态。
自卑型人格障碍表现在缺乏自信,自我评价过低,总认为自己的学识才智或外貌体型不如别人而否定自己。
这种人格障碍多体现在贫困生。
由于他们要比普通学生要承担更多家庭压力,生活学习也处于经济窘迫状态。
所以他们不敢多参与一些有消费性质的活动,在人际交往方面也会比较慎重,不敢结交富裕生,因此难以广交结友,而在学习工具上也未能得到很好的满足。
探索边缘人格障碍的原因与影响

探索边缘人格障碍的原因与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疾病,其特征表现为情绪不稳定、自我认同困惑、人际关系不稳定等。
这种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边缘人格障碍的原因与影响,以期增进对这一疾病的理解和关注。
一、原因探究边缘人格障碍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其中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生物化学因素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1. 遗传因素研究表明,边缘人格障碍在家族中有较高的遗传风险。
遗传因素可能与个体的脑结构和功能有关,如前额叶皮质、杏仁核等区域的异常功能可能与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的问题有关。
2. 环境因素早期的负面经历和不良环境对边缘人格障碍的发生起到了重要作用。
儿童时期的虐待、忽视、家庭不稳定以及其他形式的创伤经历,都可能导致个体形成不稳定的情绪和自我认同。
3. 生物化学因素边缘人格障碍与神经递质的异常有关。
研究发现,患有边缘人格障碍的人常常存在血清5-羟色胺水平异常,这与情绪调节和冲动控制有关的神经递质功能紊乱有关。
二、影响分析边缘人格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影响不仅限于个体层面,还涉及到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
1. 个体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常常经历情绪的极度波动,从而导致他们的生活质量下降。
他们可能会出现自我认同困惑、自我伤害、自杀行为等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2. 家庭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的家庭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由于患者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困难,家庭成员可能会感受到沮丧、无助、疲惫等情绪。
同时,家庭成员也可能因为无法理解患者的行为而产生冲突和争吵,导致家庭关系的紧张和破裂。
3. 社会影响边缘人格障碍患者在社会中面临着诸多挑战。
他们可能因为情绪不稳定、人际关系问题而在工作场所遭受歧视或者无法适应工作要求。
此外,由于患者常常有自我伤害的倾向,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和支持也显得尤为重要。
三、治疗与康复边缘人格障碍的治疗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社会支持等多种手段。
大学生常见的人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学⽣常见的⼈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学⽣是社会的⼀个特殊群体,⼤学⽣接受过⾼等教育的⼈,是国家培养的⾼级专业⼈才,然⽽很多我们会发现⼤学⽣存在各种各样的⼈格障碍。
⼈格障碍,顾名思义,个体的⼈格有问题了,或者说是他的⼈格表现与他所处的环境步调太不⼀致了。
那么,究竟什么是⼈格、什么是⼈格障碍呢? 什么是⼈格? ⼈格,是⼀个具有⾼度概括性的抽象概念,总的来说,我们可以说⼈格是指那些在个体⾝上使⼈的⾏为⽐较稳定的相对持久的特质、倾向或特性模式。
具体地说,⼈格是由特质或倾向性构成的,它们决定了个体⾏为的差异、个体⾏为的跨时间的⼀致性和跨情景的⼀致性。
⼈格障碍具体指什么? ⼈格障碍它是与健康⼈格相对应的,但并不是⼀个⼈没有健康的⼈格,他就⼀定是患有⼈格障碍,所谓⼈格障碍也叫变态⼈格,是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缺陷情况下⼈格的偏离正常性已远远超出了正常的变动范围。
⼈格障碍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是情感和意志障碍,但思维和智能并⽆异常,⼀般始于青春期。
⼆是有紊乱不定的⼼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际关系。
三是他们没有责任⼼和责任感,对别⼈造成了伤害,也能做出⾃以为是的辩护。
四是缺乏⾃知,且不能从⽣活经验中吸取教训。
⼈格障碍形成原因有哪些? ⼀是⽣物学因素,⼈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视。
⼆是⼼理发育的影响,对⼈格的发育有着重⼤的影响,是未来形成⼈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三是社会上的不良风⽓、不合理现象、拜⾦主义等都会影响。
⼤学⽣常见的⼈格障碍,你知道有哪些呢? 第⼀、⾃卑 ⾃卑感是对⾃⼰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
进⼊⼤学后,有些⼤学⽣发现“⼭外有⼭”尤其是当学习、社交、⽂体⽅⾯显露出某些不⾜时就会陷⼊怀疑⾃⼰、否定⾃⼰之中,产⽣⾃卑⼼理。
因此,⾃卑往往是⾃尊⼼受挫的结果,没有⾃尊⼼也就不会有⾃卑感,过强的⾃卑感往往⼜以过强的⾃尊⼼表现出来。
有些⼤学⽣的敏感脆弱,经不起批评,原因即在于此。
第⼆、焦虑 此类⼈的特征是长期和全⾯地脱离社会关系。
盘点癔症型人格障碍六大因素

盘点癔症型人格障碍六大因素
*导读: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
……
癔症型人格障碍严重时会影响人的社会功能,因此患有此病的人需要接受心理治疗。
要治疗,就要先查明病因。
癔症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很多,但简单的总结一下,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六种原因:
一遗传因素
癔症型人格障碍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即父母是癔症型人格,则其子女有一定遗传倾向,但对于这一点目前尚无定论。
二家庭婚恋因素
幼年时父母若过度溺爱、保护子女者,则易造成癔症型人格障碍。
同时,从小家庭环境优越孩子,依赖性和暗示性会比较重,因此也有癔症易感性;另外,婚姻恋爱多次受挫的年轻女性最易发此症,并以情感被动判断婚恋的好坏。
三生理疾患因素
生理疾患引发的癔症型人格障碍的途径有三种:一是患有脑器质性病变或机械损伤;二是女性在痛经或月经紊乱或闭经时,因生理因素出现此症并随周期改变;三是一般人群在体虚生病不适时或能量消耗大、饥寒感时偶尔也发作。
四教育学习因素
文化闭塞、迷信重的地区癔症型精神障碍发病率较高;此外,缺少正规教育及文盲者、学历虽高,但不注重主动学习、全程学习或终身学习者易感染此症。
还有一种比较特殊,即所谓的“追星族”,这类易感人群不分学历高低,女性占多数。
五社会职业因素
就业压力大或有职业倦怠的年轻女性最易患癔症型精神障碍。
六生活事件因素
癔症型精神障碍患者一般在面对急性的或强烈的人或物或事的暗示及刺激容易发作;二是患者童年时曾有精神紧张、恐惧不安或尴尬难堪的情境,如果成人后再次遇境时易发作;三是患者在现实生活中多次遭受精神或躯体的性虐待摧残者极易发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于人格障碍疾病的出现大家并不是特别的少见了吧,人格障碍疾病的发生给患者朋友们的健康造成的危害比较可怕,为此我们大家对于人格障碍疾病的出现是一定要及时的去治疗,那么发生人格障碍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呢?广州协佳的专家张可斌介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
不但给别人带来伤害,而且其本人也深受其害或引起痛苦。
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发病原因
人格是指由遗传决定,即个人先天素质及后天发育、习得,有机结合形成的总体精神活动(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
人格特征可在社会活动、处理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也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塑造和发展。
如脾气的温和或急躁、对事物反应敏捷或迟缓、对人诚实或虚假、热情或冷漠、信任或多疑、顺从或好斗、严厉或宽容、自尊或自卑、勤奋或懒惰、认真有责任感或马虎放任、保守或激进、务实或空谈、松弛或紧张、孤独或合群等。
从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角度看,人格障碍往往由以下因素综合形成,其中幼年期家庭心理因素起主要作用。
1.生物学因素意大利犯罪心理学家Rombroso曾对众多罪犯的家庭进行大
样本的调查,发现许多罪犯的亲族患有反社会人格障碍,犯罪的比率远远高于其他人群。
亦有学者发现人格障碍的亲族中,患人格障碍的比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
因此,人格障碍的遗传因素不能忽略。
也有报告人格障碍者脑电图异常者比率高于正常人群,从而提示生物学因素对人格障碍有一定的影响。
2.心理发育影响幼儿心理发展过程受到精神创伤,对人格的发育有着重大的影响,是未来形成人格障碍的主要因素。
常见如下:
(1)婴幼儿母爱或父爱的被剥夺。
被遗弃或受继父、母的歧视;父母、亲人过分溺爱,使其自我中心的思想恶性膨胀,异常地发展至蔑视学校的校规与社会纪律。
这为发展成反社会性人格障碍提供了温床。
(2)一个孩子若有迅速消除恐惧反应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就要具备迅速、强大和良好的习得性抑制能力;反之,若自主神经系统反应迟缓,则习得性抑制能力就缓慢和软弱。
人格障碍和犯罪者的自主神经功能是异常的。
有人提出自主神经反应性低下,皮肤电恢复的缓慢,可作为罪犯和人格障碍的一种易病素质特征。
(3)幼儿与青少年期受虐待导致产生仇恨与敌视社会或人类的心理。
(4)父母或其他抚养者、幼儿园或小学老师教育方法失当或期望过高,过分强迫、训斥易造成精神压力或逆反心理,形成不良人格。
(5)父母本人品行或行为不良,对儿童的人格发育影响极大。
3.不良社会环境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不合理现象、拜金主义等都会影响青少年的道德价值观,产生对抗、愤怒、压抑、自暴自弃等不良心理而发展至人格障碍。
目前一般认为人格障碍与精神疾病间的关系为:人格特征可成为精神疾病的易感因素或诱因;某些人格特征是精神疾病的潜隐或残留表现;人格障碍和临床综合征可有共同的素质与环境背景,两者可共存,但不一定有病因联系。
有关于人格障碍疾病的病因就先给您介绍到这里了,人格障碍疾病的出现给患者朋友们造成的危害比较可怕,为此我们大家对于这个疾病的出现是一定要及时的去正规的医院进行治疗,平时的生活当中一定要做好相关预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