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合集下载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自恋型人格障碍(NPD)成因及治疗

Kohut(自体心理学)认为NPD者乃在成长过程中的表现得 不到父母亲的肯定与鼓励,或是在另一方面,其父母亲未 能给予其理想的形象,使其人生失去了足够的企图心及理 想形象,在长大后不断地追寻它 。
2气质
Kemberg认为,具有过多的先天攻击性使个体偏向于具有 NPD特征,因为攻击性强的人有大量的攻击驱力需要得到 调和。
内部驱使: 渴望成为被 关注与赞美, 歪曲正碓的 认知(价值观)
外部驱使: 过度被关注与赞美, 形成错误的认知(标准)
治疗

1精神分析疗法
精神分析疗法要求患者的人格中具有观察性的成分,可以 配合治疗师承担治疗工作。 这种疗法就是要让自我不断与被压抑的人格欲望和对童年 欲望的防御性反应接触。 治疗师将提供一个现实的自我,帮助患者忍受愿望的延迟 满足,忍受由此而来的焦虑。随着患者将治疗师的品质内 化,患者的现实自我逐渐获得对于童年欲望的支配能力。
2传统疗法-认知治疗
Johnson认为,成功的NPD治疗包括
推崇健康的自恋, 接受自己偶尔变得脆弱、能力有限、贫困、有依赖性和意志薄弱, 要求能够消除不可避免的抑郁状态,把自以为是的一面和脆弱的 一面结合起来。
在这个过程中,自恋者从利用他人来维持错误的自我转向 利用他人来发现真实的自我。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的任务 就是让病人接近真实的自我并促进其真实自我的发展。
4渴望得到别人极大的赞赏;
5特权感:无理由地期望获得特殊的待遇或自然符合他们 自己的期望; 6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7缺乏移情能力:不愿意对他人的情感和需要作出反应;
8嫉妒他人或认为他人在嫉妒自己; 9表现出傲慢目中无人的行为或态度。
病因

1父母照料缺乏

自恋型人格障碍文献笔记(中文)

自恋型人格障碍文献笔记(中文)

⾃恋型⼈格障碍⽂献笔记(中⽂)⽂献笔记⾃恋型⼈格障碍(Narcis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的定义vaule:4个体符合以下9条标准的5条以上,并且在各种场合下都表现出固定的⾏为模式:1.先⼊为主的认为⾃⼰应该获得⽆限制的成功、权利、才能、美貌或理想的爱情。

2.认为⾃⼰特别、独⼀⽆⼆,应当且只能被其他同样特别或者地位⾼的⼈理解、伴随。

3.要求过度的赞美。

4.有⼀种理所当然享有⼀切的态度。

5.⼈际交往中对他⼈持⼀种剥削和利⽤的态度。

6.缺乏同情⼼和换位思考的能⼒。

7.经常嫉妒他⼈或认为他⼈嫉妒⾃⼰。

8.表现出傲慢,蔑视他⼈,恩赐他⼈的⾏为和态度。

9.对⾃我的重要性有⼀种宏伟堂皇的感觉。

⾃恋型⼈格障碍在精神分析中的解释(2006)vaule:8⾃恋型⼈格障碍和边缘性⼈格障碍的区别,⾃恋型⼈格障碍和癔症的区别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随后发展的客体关系理论是⾃恋型⼈格障碍最具影响⼒的理论。

弗洛伊德的⾃恋型⼈格理论霍妮对⾃恋⼈格障碍的解释客体关系理论对⾃恋⼈格障碍的解释Kohut对⾃恋型⼈格障碍的解释康伯格对⾃恋⼈格障碍的解释等等。

⾃恋型⼈格障碍的表现、形成和防治(2000)vaule:5案例,张先⽣和20岁年轻⼈。

剖析⾃恋型⼈格障碍的表现特点、从⼩的⽗母教养⽅式以及⾃我塑造。

防治包括预防和矫正两⽅⾯。

⾃恋型⼈格障碍的成因及其治疗(2005)vaule:8⾃恋型⼈格障碍的本质特征是:⾃我夸⼤、需要被⼈羡慕和缺乏移情能⼒。

对⾃恋型⼈格障碍的诊断标准DSM4提出了三点质疑。

⾃恋型⼈格障碍的病因:与家庭的关系较⼤,母亲的情感缺乏安全感,强化孩⼦的错误⾏为来满⾜⽗母的需要。

影响⾃恋型⼈格障碍形成的因素:1.⽓质;2.出⽣顺序;3.性别;4.与⽗母⽣活中重要他⼈的相似性;5.先天才能。

⾃恋型⼈格障碍的治疗:1.传统疗法;2.催眠疗法;3.精神分析疗法;4.夫妻疗法⼤学⽣⾃恋⼈格与⽗母教养⽅式的相关研究(2006)Value:8⽗母教养⽅式评价量表(EMBU)和⾃恋⼈格问卷,显性⾃恋和隐性⾃恋:显性⾃恋者通常开朗、好交际、⾃信并渴望得到他⼈的羡慕,隐性⾃恋者通常⽐较焦虑、抑郁、缺乏满⾜感、容易受到⽣活中创伤性事件的伤害。

大学生人格障碍原因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人格障碍原因及对策探讨

大学生人格障碍原因及对策探讨作者:魏旭南来源:《青年与社会》2014年第02期【摘要】现在大学生人格障碍逐渐成为影响其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寻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积极寻找措施才能保证其更好的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人格障碍;原因;对策大学生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一直以来都是整个社会关注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学生所接触到的环境日益复杂,无论是家庭、社会都会对大学生心理成长造成影响。

随着社会环境的日益复杂,人格障碍逐渐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大威胁,已经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

想要有效解决大学生人格障碍这一问题,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找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有效控制大学生人格障碍的进一步发展,保证其能够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人格障碍的类型分析(一)自恋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大学生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状态,尤其是独生子女表现尤为严重。

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学生在家庭中受父母亲人过分宠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久而久之就会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赞美,如果其在学校中不能受到教师和学生的关注和迁就,就会引发或者加剧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有对别人的批评很难接受,甚至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侮辱;喜欢指使其他人做事,在问题讨论中坚信自己是正确的,并且对自己的兴趣爱好感到骄傲;认为自己具有其他人不具备的特权,在渴望别人的赞美时又具有强烈的嫉妒心;对成功、权力以及欲望等具有强烈的幻想等。

(二)自卑型人格障碍自卑型人格障碍主要发生在贫困生身上,因为他们于平常大学生相比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尤其是在经济方面更是存在很大缺陷。

自卑型人格障碍主要变现为对自己缺乏信息,认为自己才学品貌等步入他人,很难主动去参与人比较多的活动,更甚者会出现自己瞧不起自己的现象。

一般具有自卑型人格障碍的大学生都会缺乏必要的自信,不敢在大众面前表现自己。

另外由于经济原因,不敢也不愿结交经济优越的学生,久而久之就会影响交友能力的培养。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型人格障碍分析

自恋性人格障碍分析概述:在对自恋的研究中,精神病学大师和精神分析学始祖弗洛伊德(Freud)首次较系统地论述了自恋的问题。

在他著名的论文“论自恋”中对自恋的起源、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分别作了说明,并以此构成他性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论文里,Freud认为自恋是一种未区分的精神能量,来源于力比多(Libido),最初是用于自我及养育自己的女人,这被他称之为原始的自恋。

原始的自恋被他假定为见于每一个人。

在原始自恋里,孩子爱养育自己的女人是将其当作自己的一体来爱的,孩子尚没有能力将养育自己的女人独立开来,但这也为以后爱一个独立于自己的个体打下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人首先将爱的力必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

如果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会折返回自我,这种现象被称之为继发性自恋,亦即临床上的病理性自恋。

这类人在以后爱的选择中,不是以他者为模型,而是以自我为模型,他们明显地将自我或自我理想作为爱的对象,这其中极端的例子为同性恋者。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定义自恋为:“一种心理的兴趣集中在在自身的注意力”。

[4]近三十多年来,有关自恋及自恋障碍的文章汗牛充栋,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当为自体心理学(self-Psychology), 其创始人海因茨·科胡特(Heinz.kohut) 的贡献最为卓著。

他发现这类病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称之为自体客体关系。

自体客体(selfobject)是一种特殊的客体类型,它不能与自身加以区分,最重要的是,自体客体是用来服务于自恋的功能以保持由于创伤,损害或侵犯导致的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失衡[8]。

在这类病人中,他们将他人潜意识地作为一个自体客体, 这样, 控制他人就象控制自己的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一样。

因而这样的一类人进入治疗,也将这样的客体关系带入治疗场所。

科胡特认为,这种对理想化客体强烈的依赖是由于病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31 自恋型人格障碍

自恋型人格障碍是在这样一个自恋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又到达了一种登峰造极的状态,到了一个更加高的境界,更加深的程度。

什么程度?就是一个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完全不具备同理心,他没有办法将自己设身处地的放在另外一个人的状态里面,另外一个人的位置里面,去想他可能在经受了什么,别人的需求可能是什么,我怎么能去在我的利益和不伤害别人的需求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所以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他们的特别重要的一个特质,就是他们非常的认为,世界就应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如果没有办法以自己为中心的话,比如说他们身边的人不再完全的牺牲掉自己的利益去服务于他的利益的话,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会非常的生气发怒,甚至很凶狠,就是那种很带有仇恨的凶狠。

我们先来说一下自恋型人格障碍在临床上的一些特征。

DSM5中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描述是,这是一种需要他人赞扬,并且极其缺乏共情的一种自大的普遍心理行为模式,它往往源自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之下,表现为以下的五项或者说更多个症状。

下面是DSM5中清晰标示出来的九个症状,这九个症状里面符合五项,就可以说是一个正向的诊疗标准了。

第一,这样的人具有自我重要性的夸大感,他们觉得自己特别的有成就,特别的有才能,或者说并没有相应的成就,但是却觉得别人应该认为自己是很有才华的,或者很有能力的,他觉得自己理应是优胜者。

第二,他们幻想自己有无限的成功,或者无限的权力,或者是美丽,或者是理想的爱情,理想的生活等等,这样的观念在他们心中的位置是非常深的,他们也非常的认定这样一种自我期待。

第三,他们认为自己是特殊的,他们觉得自己是非常独特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高于其他人,比别人更特殊,地位更高,这些都可以是理解为自恋型人格障碍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第四,他们要求过度的赞美,正常的认可往往有时候不能满足到他们的心理需求,那么他们需要是过度的赞美,非常明显的非常深入的这种持续的对他的赞美和欣赏。

第五,他们有一种权力感,这个权力感指的是什么?就是因为这个期待是我的,那它就一定要实现,因为这个要求是我的要求,所以别人就一定要顺从我这个要求。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的病因与诊断

人格障碍概念
病人虽然无智能障碍,但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 难以矫正,仅少数病人在成年后程度上可有改 善。
通常开场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并长期持续开 展至成年或终生。
公认的正常人格范围的变异,是人格中某些品 质的过多或缺乏,远未到达害人害己的程度, 那么称为人格缺陷。
如果人格偏离正常系由躯体疾病(如脑病、脑 外伤、慢性酒中毒等)所致,或继发于各种精 神障碍应称为人格改变。
①反复违反家规或校规; ②反复说谎(不是为了躲避体
罚); ③习惯性吸烟,喝酒; ④虐待动物或弱小同伴; ⑤反复偷窃; ⑥经常逃学;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⑦至少有2次未向家人说明外出过 夜;
⑧过早发生性活动; ⑨屡次参与破坏公共财物活动; ⑩反复挑起或参与斗殴; ⑩①被学校开除过,或因行为不轨 而至少停学一次; ⑩②被拘留或被公安机关管教过。
成年后(指18岁后)习性不改,主要 表现行为不符合社会标准,甚至违 法乱纪。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诊断标准]
(1)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并至 少有以下 3 项:
①严重和长期不负责任,无视社 会常规、准那么、义务等,如不能维 持长久的工作(或学习),经常旷工 (或旷课)、屡次无方案地变换工作; 有违反社会标准的行为,且这些行为 已构成拘捕的理由(不管拘捕与否);
3.归因 积极的归因 消极的归因 偏执型人格障碍:把自己干的错事都归咎
于他人或外界因素。
强迫性人格障碍:自我谴责性归因
4.抑制〔压抑〕
正常的压抑不会影响我们的心理活动效率〔如 思维、记忆等〕,也不会阻碍人的社会功能。 一般来说,与上述逐条违背的,那么是病态的 压抑。使得压抑本身使人痛苦,心情紧张、心 烦意乱、脾气急躁。造成心理功能受挫,压抑 过度产生焦虑。生理功能紊乱。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与应对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NPD)是一种常见的人格障碍,其核心特征包括对自己过度的自我关注、强烈的优越感以及缺乏同理心。

对自恋型人格障碍的理解和应对方法对社会、家庭和个人都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详细探讨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识别、表现特征,以及应对策略。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定义自恋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持久的自我中心、夸大的自我重要性以及强烈的渴望得到他人赞美为特征的心理状态。

患者通常表现出对他人的忽视,并且在受到批评或被拒绝时容易表现出愤怒或沮丧。

尽管这些个人在外表上可能看起来充满自信,但内心深处他们往往极度脆弱,容易受到挫折。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识别自恋型人格障碍需要分析其主要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对自身重要性的夸大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常认为自己是特别和独特的,与众不同。

他们可能在社交场合中极力强调自己的成就,并认为只有其他同样重要的人士才能理解他们。

2. 渴望过度的赞美与关注这些人对于他人给予他们的关注和赞美有着极大的需求,他们常常通过各种方式来吸引周围人的目光,如夸大自己的成就或不断进行炫耀。

3. 人际关系中的利用倾向患者在建立或维持人际关系时,往往出于个人利益出发,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这种使用他人的行为使得他们的人际关系往往是单向的,缺乏真正的情感联系。

4. 缺乏同理心自恋者对于他人的情感和需求缺乏敏感性,他们很难理解或关心他人的痛苦、喜悦或期望。

无论是社交互动还是工作关系,他们难以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5. 对批评的敏感性虽然在外表上表现得很坚强,但自恋者其实对批评极为敏感。

如果收到负面反馈,他们可能表现出愤怒、羞辱或甚至采取报复措施,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了解自恋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类问题。

现有研究认为,自恋型人格障碍可能源于多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影响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导读:有关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解析是这样的:患者无法将自我本能的心理集中力集中在的某一客体上,使得集中力留在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恋。

……有关自恋性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解析是这样的:患者无法将自我本能的心理集中力集中在的某一客体上,使得集中力留在自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恋。

而现代客体关系理论的观点则是,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主要表现为“以自我为客体”,简单来说就是不分你我他。

这种现象的成因,患者在年轻的时候经历一些社交上的创伤,例如长期和父母分开、父母关系不和等等。

这些经历使得患者认为只有自己爱自己,而且是理所应当的。

自体心理学的代表人物科胡特认为轻度的自恋形式可能是一种良性的人格发展。

成年人怀有希望而需要一定程度的自恋,人生总是需要来自客体的镜像作用。

科胡主张仍无法完全对另一个人的进行主观认识。

他认为每一个人在婴儿时期都有自大的倾向,一旦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吵大闹,如果婴儿或年幼时期无法得到满足很可能留下童年阴影,长此以往本来为了满足自身对他人的想法,转化成自恋的倾向。

而且自恋情况会越来越严重。

患者多数会对自己的能力无法正确的认识,能力错觉作为自恋型人格障碍者的精神支柱,因此,患者总是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增强自身的自恋程度。

大部分患者认为自己生来就有特别的能力,能做好每一件事。

无法对自身能力正确的评价来源于身边朋友、父母等等对自身过度的夸奖,使本人产生对自己能力判断的失误。

然而自命不凡的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挫折造成心理打击甚至能摧毁他们的自尊,痛苦的同时还会出现愤怒、不满、妒忌等等情绪。

对于年轻的孩子来说,一部分人自恋时期受到的挫折甚至足以破坏他的自信,转而又形成自卑;另一部分则会选择贬低他人来抬高自身,拼命地找比自己优秀的人的缺点和毛病。

想知道如何预防疾病?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法?生病了吃什么好?生病了怎么护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成因
作者:燕园博思心理咨询/整理
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

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在实际中,他们稍不如意,就又体会到自我无价值感。

他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利、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

他们的自尊很脆弱,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

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这种人常有特权感,期望自己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其友谊多是从利益出发的。

自恋型人格障碍患者常有普遍性的人际关系;他们的抑郁情绪、人际困难或不切实际的目标可能影响工作。

但另一方面,他们对功利的追逐也可能使他们获得较高的工作成就。

成因:
关于自恋性人格障碍的成因,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解释是这样的: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现代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

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

在科胡特看来,可以追溯到童年的婴儿时期,按照客体关系理论家马勒等的研究,这一障碍大约形成于一岁半到三岁之间。

科胡特认为,每一个个体在其婴儿期都是有自体自大、夸大倾向的,例如婴儿稍稍不得到满足就会大哭等等,在婴儿的心理世界中,他或她是全能的上帝。

当这一上帝由于被养育者(自体客体)所满足时,则获得快乐。

如果不满足,则因为自己的全能感遭受挫折无法实现而暴怒。

这一不被满足的情况其实是在婴儿养育中经常偶然发生的,但如果养育婴儿者是长期的如此对待婴儿的,也就是说婴儿是长期无法得到夸大的自体自恋满足的。

不能与内部期待配对成功,则婴儿将失望于外在,大脑则据实际情况放弃这一正常的养育被养育的循环回路构成,而以自体幻想性循环回路来替代补偿这一自恋之需要。

这样的幻想往往是阻碍了自体了解正常自恋的现实性,而超出常人所能接受的范围而形成自己独有和过分的自恋,于是就会有以上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类似夸大性格的表现。

同时养育者如果是情绪经常有问题的,则早期也同时会把自己的自恋失败的暴怒反映出来,而在与婴儿的互动中之间内化到婴儿的心理信息处理系统中,成为婴儿今后无意识判断人际关系的某些基础感情。

所以在英国客体关系学家温尼科特著名的录像实验中,一个快乐的婴儿由于和一位表现抑郁的母亲一直在一起一个多小时,这婴儿的脸也变得和母亲一样抑郁了。

这就是科胡特所提及的著名观点:转变的内化作用。

长期如此,则对于婴儿成人时候的人际感情能力直接产生影响。

这也就是影响了婴儿今后发展中的内部期待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