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现代汉语_历史与社会语言学_述评

合集下载

语言学史总结剖析

语言学史总结剖析

绪论1.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是中国语言学发展的历史,即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

发展进程:先秦:萌芽,无语言学家和著作。

有零星的观点。

汉代:文字学训诂学建立。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建立。

清代:古音、文字、训诂以及语法研究全面发展五四以后:中国现代语言学产生: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的兴起;修辞学的兴起;现代方言学的建立;少数民族语文调查的兴起。

代表作品:先秦:只有零星的语言学方面的观点。

汉代:文字训诂成就巨大。

有四部语言学专著:《尔雅》第一部语言学专著,训诂学之始。

《方言》西汉扬雄,方言学第一部著作,训诂著作。

《说文》东汉许慎,古代第一部字典(字书)文字学之始。

《释名》东汉刘熙,第一部汉语语源学著作,声训专著,训诂著作。

南北朝-明代:音韵学研究兴起;反切的兴起及发现汉语四声;唐宋时代36字母的创制(声母);宋代等韵学(分析汉字发音原理和发音方法)重要的韵书:隋陆法言《切韵》193韵。

现存最早的一部韵书。

北宋陈彭年等《广韵》206韵,第一部官修韵书,最古最完整的一部韵书。

元周德清《中原音韵》19韵,北音韵书的创始,对传统韵书大胆改革,首创平分阴阳,入派三声。

清代:古音训诂文字以及语法研究都取得巨大成就:古音:顾炎武、江永、戴震、段玉裁、孔广森、王念孙、王引之、钱大昕等学者都取得辉煌成就。

文字训诂:对《尔雅》《方言》《说文》《释名》等进行校勘考证研究,使古代语言学著作得以发扬光大。

语法:我国古代语法研究一直不成体系,只有一些片断言论,没有专著。

清末马建忠著《马氏文通》,这是我国第一部语法学著作。

五四以后:音韵学的突破、语法学(《马氏文通》)、修辞学(陈望道《修辞学发凡》是我国第一部修辞学著作,修辞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方言学(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等的兴起2.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文字或书面语言的研究,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文字的训诂,这种研究比较零碎和缺乏系统性。

现代汉语讲解课件

现代汉语讲解课件

对偶是一种通过使用结 构对称的句子或短语来 表达作者意图和感情的 修辞手法。例如,“横 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 为孺子牛”。
06
现代汉语的应用领域
教育领域
语文教学
现代汉语是语文教育的基础,是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的重
要内容。
学科交叉
现代汉语在教育领域还涉及到其他 学科,如历史、文化、政治等,这 些学科都需要运用现代汉语进行学 术研究和交流。
复句与句群
复句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句组成的句子称 为复句。
VS
句群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复句组成的句子称为 句群。
05
现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比喻与比拟
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 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感情。例如,“他的 心像石头一样硬”。
比拟
比拟是一种通过赋予没有生命的事物以生命 特征,从而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感受和意图 的修辞手法。例如,“今天我被电脑‘咬’ 了一口”。
04
现代汉语的语法系统
词类与句子成分
词类
根据词语的语法特征,现代汉语的词语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
句子成分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
句型与句法结构
要点一
句型
根据词语的组合关系,现代汉语的句型可以分为简单句和 复合句。
要点二
句法结构
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定中结构、 状中结构等。
轻声与儿化
轻声
现代汉语的轻声是指在某些词语或句子中,原本有固定声调的字会失去原有的声 调,变得轻而短促。轻声的作用是使语言更加流畅自然,增强口语表达的效果。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

1现代汉语概述范文现代汉语作为汉语的一种形式,是中国国内流行的使用语言。

它是在简化汉字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演变而成的。

现代汉语具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对现代汉语进行概述,并探讨其特点和演变过程。

首先,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明了。

它采用主谓宾的基本结构,具有时间、方式、动作等多种补充成分。

在句子构成中,通过词语的排列和词序的变换可以表达丰富的语义。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灵活多变,同时也体现了其独特性和发展性。

其次,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丰富多样。

以汉字为基础的现代汉语词汇丰富多样,包含了大量中文词汇和外来词汇。

汉字的演变和造字法则为现代汉语的词汇表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现代汉语的词汇还受到语境和文化的影响,因此呈现出多样的形式和含义。

现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历史传统。

再次,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独具一格。

其声母、韵母和声调的组合形成了独特的语音体系。

现代汉语的声音清晰、抑扬顿挫,具有明显的语音特点。

同时,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受到方言和口音的影响,呈现出多样且富有变化的特色。

现代汉语的语音特征反映了地域文化的差异和语言演变的过程。

总的来说,现代汉语是一种丰富多彩、发展变化的语言形式。

在其不断演变的过程中,现代汉语保留了古代汉语的传统特点,同时吸收了外来语言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语言体系。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简单明了、词汇丰富多样、语音特征独具一格,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语言学家、文化学者和社会学者的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形式,在中国国内拥有广泛的使用群体和推广渠道。

它的语法结构、词汇特点和语音特征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现代性的结合,展现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发展和演变将继续受到关注和研究,为中国的语言文化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现代汉语评价话语研究述评

现代汉语评价话语研究述评
第 38 卷 第2期
湖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ofHubeiNormalUniversity (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
Vol.38 No.2,2018
现代汉语评价话语研究述评
崔晋苏,王建华
(1. 华中师范大学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 430079; 2. 浙江科技学院 政务新媒体研究院,浙江 杭州 310023)
“评价”作为人类认识 客 观 世 界 的 一 种 重 要 手 段 ,受 到 了 学 界 的 广 泛 关 注 。 从 哲 学 的 角 度 来 看 ,其 实 质 反 映 的 是 客 体 属 性 能 否 满 足 主 体 的 需 求(陈新 汉 1995),体 现 人 类 对 评 价 对 象 价 值 属 性 的 判 断 。 不 同 于 单 纯 地 描 述 客 观 世 界 ,评 价 活 动 融 入 了 话 语 主 体 强 烈 的 主 观 意 识 ,用 于 回 答 世 界 于 “我 ”而 言 意 味 着 什 么 之 类 问 题 (冯 平 1995)。目前,语 言 学 界 对 评 价 的 界 定 仍 是 众 说 纷 纭,术 语 五 花 八 门 (evaluation/appraisal/as sessment/stance等),然 普 遍 接 受 的 观 点 即 “说 写 者 对 某 一 实 体 或 是 正 在 言 说 命 题 的 态 度、立 场、观 点 或 情 感 (Hunston& Thompson2000)”。 该论断实际概括了语言学研究评价话语的两个 主要方面,即 “态 度 (attitude)”和 “言 据 性 (evi dentiality)”,反映了系统功能学派对人际元话 语 功能(interpersonalmeaning)的关注。参照上 述 观 点,我 们 所 界 定 的 评 价 话 语,即 话 语 主 体 从 特 定 视 角 出 发,在 话 语 表 达 层 面 上 反 映 出 来 的,对 其选定对象的价值属性做出的情感判断。其中, “特定视角”指 的 是 评 价 主 体 在 具 体 话 语 事 件 中 明 确 的 某 一 参 与 者 的 语 境 需 求 ,“价 值 属 性 ”还 包 括对评价客体价值量度大小的判定。

语言能力研究述评

语言能力研究述评

语言能力研究述评
汉语作为一门语言,在世界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教育、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都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汉语能力的研究早在语言学领域被引入,它一般指该语言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以及默写能力的综合体现。

汉语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字音、语音、语法、词汇、习惯用法等几个方面,其目标就是提高汉语使用者的总体能力。

近年来,汉语能力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已有一些实际性的汉语能力研究成果,如汉语国际教育标准(HSK)和国家汉语言水平考试(NECPT)的实施;新的汉语教材的出版发行,如《新汇总》;汉语教学中探索式学习法和可视化思维法的研究,以及开发汉语教学机器人等途径的探索。

此外,汉语能力的研究还应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研究,对于理论研究,可以探索和完善汉语语言结构和特色,以及汉语语言学习理论;而实践研究则可以探索在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教学技术等方面如何实施汉语能力的研究。

综上所述,汉语能力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既能提高汉语使用者的总体能力,又对汉语理论及教学技术的研究有重要的贡献,将为更好地服务世界汉语社群、推进世界汉语教育事业及汉字文化传承而努力。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

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述评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取得了巨大进展,为学术界带来了很多在领域和理论上的突破。

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主要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着眼于语音上的研究,二是着眼于语义上的研究。

从语音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发音形式,二是连词的语音注释,三是连词的语音语义;从语义上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连词的固定短语,二是连词的结构性表示,三是连词的语义。

从语音上的研究,首先,现代汉语连词的发音形式研究了大量文献,分析了连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发音形式,认为连词一般分为“完全发音”、“省略发音”和“形态变化发音”等三种,并发现不同语境中连词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其次,对于连词的语音注释也有深入的探讨,揭示了连词的音变特征,如连词声母的变化,韵母的变化,再加上声调的多样变化,使语音的整体形态趋于完整性。

再次,关于连词的语音语义也有较深入的讨论,其中主要概念包括“语音层次”、“语音等级”和“语音形态”,对连词的语音语义有了一定的描述,为现代汉语连词语音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从语义上的研究,首先,有关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通过大量的统计、实验和翻译等方式,对连词及其固定短语的语法特征和语义特征做出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具体的语言结构,如回调、反调、联合等。

其次,关于连词的结构性表达也有相当的发展,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准确表达连词结构;二是准确表达文法功能;三是把语法和语义完整结合起来。

最后,关于语义级别的研究也得到了较多关注,即不同连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级别,如主观、客观、只主观、复合语义、相互联系等,这些不同的语义级别主要是基于连词的组成及其表示的功能约束。

总的来说,本文分析了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连词研究的台秤情况,包括从语音角度的发音形式、语音注释和语音语义;从语义角度的固定短语、结构性表达和语义表达等概况,可以看出,现代汉语连词研究在近三十年来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为现代汉语连词学和语言学提供了有益的研究成果,并且取得了许多理论性重要的进展,但也受制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和语言环境而不可避免地有所缺失和局限性,所以今后现代汉语连词的研究在理论上仍需有更多的探索和完善,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加入研究,继续促进这方面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

20世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20世纪现代汉语词类研究述评

语言文学汉语的词类问题一直是语法学界研究争论的热点。

有些问题至今悬而未决,仍待深入研究。

本人对词类研究的发展历程加以粗略的评述,以期给研究者提供方便。

一、酝酿萌芽时期。

我国古代学者很早就有了语法意识的萌芽,对词也进行了研究,但主要偏重于释义,尤其是解释说明虚词意义和用法。

汉、魏、晋时期,是对单个虚词进行解释。

南北朝以后,发展到对虚词进行分类说明。

宋代,明确提出了“实字”、“虚字”的术语。

将语词分为实虚两类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它反映了语言的本质特点。

明代出现了第一部论述汉语虚词的专著———卢以纬的《助语辞》。

清代的虚词著作中最著名的是刘淇的《助字辩略》(1711年)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1798年),二者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深入。

《助字辩略》将所收虚词分为30类,并列出了“断辞”、“疑辞”、“叹辞”等名目;《经传释词》收集160个虚词,分成52种,并把连词分为转折、假设、疑问等,把语气词分为表惊、表疑、表完结等。

这一时期的词类研究开拓之功不可没,为后人的深入研究做了必要的准备。

但毕竟是起步阶段,必然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从汉代到清代,我国古代学者对词类的研究还未进入自觉阶段,词类问题没有成为独立的研究领域。

其次,古人对词类的研究不均衡,主要集中于虚词,对实词研究得远远不够。

同时,古人对词类的研究不够系统,只有零星、片段的论述。

明清出现了不少专著,但多从释义出发,没有从语法角度分析研究。

另外,古人研究语法所用的术语往往玄虚难懂,而且不作解释,给后人的研究带来一定难度。

二、草创模仿时期。

从1898年到1936年是中国语法研究的草创时期,词类研究进入新生阶段,既取得了巨大成就,也存在一定问题。

这一时期产生巨大影响的语法书有两部:马建忠的《马氏文通》和黎锦熙的《新著国文语法》。

《马氏文通》第一次建立了汉语的词类系统,《新著国文语法》建立了完备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二者代表了这一时期语法研究的最高成就。

[摘要]《现代汉语》

[摘要]《现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一)汉字的历史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

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

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字的第二次革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语言学》第8卷2006年第3期265-271页,北京《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述评P.Chen著李晋霞刘云述评Chen Ping(陈平)《现代汉语:历史与社会语言学》(M odern Chinese:Its H istory and S o2 ciolinguistics)1999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主要是供国外的汉语教师和学生使用的。

可能是基于这样一个写作目的,作者以还原现代汉语的发展史为目标,在历史和社会的大背景下,从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三个方面出发,对自19世纪末至1990年代的现代汉语的产生、发展过程进行了翔实、全面的考察,对外国人系统了解现代汉语和汉语的现代化过程极有帮助。

这本书是写给外国人的,但对于国人而言也很有价值。

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对它的历史有所了解。

现代汉语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现代汉语的发展史我们却未必都知道。

特别是对于没有经历过汉语拼音化、汉字简化这些“语言运动”的年轻人来说,现代汉语是如何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更是所知甚少。

读完本书,这个缺憾会得到很大的弥补。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学习了这本著作之后萌生了把它介绍给国内读者的想法。

该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现代汉语口语、现代汉语书面语、现代汉语书写系统。

下面择要介绍。

1.现代汉语口语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变异;标准语和方言。

1.1现代汉语口语的建立和发展在简要回顾19世纪末以前的汉语标准口语的历史之后,作者重点论述了19世纪末以来现代汉语标准口语的建立和发展过程。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识到了自己的落后。

从19世纪中期开始,由政府组织或民间自发的振兴中华的运动蓬勃发展,语言改革也是其中最为紧迫的一项任务。

很多方言之间不能相互交流,在这一现实面前,建立和发展标准的现代汉语,并改革书写系统,就成为汉语现代化的两个最主要的任务。

受日本的启发,几位知名学者将日本的“国语”这一概念引入中国。

在他们的努力推动下,国语被确立为现代标准汉语。

1911年清朝灭亡前夕,《统一国语方法案》通过。

由该法案可以看出,学者们在建立和发展现代标准汉语方面达成了以下共识:(1)国语的标准不止语音一个方面,还包括词汇和语法;(2)国语应主要建立在官话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之上,应具有正确、文雅、合逻辑的特点;(3)现代标准汉语不应该只建立在某个单一方言或单一方言群的基础之上,而应包含不同特点,容纳其他方言的语音特点。

这些设想和建议成为“国语运动”的基本使命。

本刊网址:htt p://562民国成立后,语言规划工作延续着1911年的《统一国语方法案》继续进行。

此时,“读音统一会”成立,任务是确定现代标准汉语的语音标准。

1913年,“读音统一会”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读音,同时拟定“注音字母”。

这些成果集中体现为1919年出版的《国音字典》。

该字典中国语的语音,后来被称为“老国音”。

就语音系统而言,“老国音”是一个人工语言,实际上没有人说。

《国音字典》出版不久,就有人对其中国语的语音标准提出质疑。

如张士一在《国语统一问题》一书中就对“老国音”的“人工性”提出了批评。

在国语的语音标准问题上,学者们也分化为两派,一派是“国音派”,坚持国语的语音系统应容纳不同的特点,一派是“京音派”,坚持国语的语音系统应完全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上。

历经十多年,“京音派”获胜。

这一时期,“国语运动”的参与者逐渐意识到,国语在字调的音值以及语音的其他重要方面均应完全建立在北京话的基础之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语统一筹备会”着手修订国语的语音标准。

至1926年,国语的标准语音完全建立在了北京话的基础之上,“老国音”中人为的语音上的区别被取消。

这个新的国语语音标准被称为“新国音”,集中体现在1932年修订的《国音字典》中。

这时的《国音字典》被重命名为《国音常用字汇》。

新国音代替老国音,在汉语标准口语的建立上意义重大。

1930年代之前,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汉字的书面读音,而在1920-30年代,在汉语历史上第一次把北京现代口语的语音确立为标准语音。

显而易见,这一标准也是书面语音的标准。

从1920年起,教育部下令小学一、二年级语文课所授主要内容由“国文”(即“文言”)转向“国语”(即“白话”),这标志着“国语运动”的一个新纪元。

1937年日本大规模侵华,“国语运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语言改革方面进行了更多的努力。

1955年10月,召开了两个重要会议:“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议”,其目的在于就新时期语言规划的某些基本问题取得共识,如新的语音方案、汉字简化方案、现代汉语口语和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标准。

在“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现代汉语的标准形式被定名为“普通话”,并于1956年获得了正式的定义。

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大大促进了普通话的推广。

普通话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政府行为。

1955年普通话推广轰轰烈烈地开始,在接下来的两三年内全面展开,至1959年,随着政府关注于其他事物,普通话推广的热情迅速降低。

在1960-70年代,除了个别地区以外,普通话推广基本停滞。

“文革”之后,普通话推广得以继续进行,但热情和力度不及1950年代中期。

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1986年“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回顾了自1950年代以来的语言规划工作,并制定了以下于20世纪末完成的目标,如普通话成为学校的教育用语;普通话成为各级政府的工作语言;普通话成为广播、电视等领域的传播语言;普通话成为不同方言区之间人们的通用语。

这些目标与1950年代中期制定的目标并无太大不同。

这表明,自1950年代中期以来的普通话推广活动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仍未完全实现它的既定目标。

1980年代和1990年代进行了几次推普成就的调查,由这些调查可以看出,与1950年代662当代语言学早期相比,推普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普通话的普及上,不同地区和社会团体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除了推普措施的力度之外,以下几个因素也制约着推普的成效:(1)在不能相互沟通的方言区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强势方言。

这种强势方言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普通话的推广。

(2)不同地域方言之间的同质程度。

一般而言,普通话的推广,语言异质地区比语言同质地区更为容易。

(3)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达地区与外界的交流更为频繁,推普更为容易。

(4)教育程度。

一般而言,教育越发达,推普成效越显著。

从1980年代起,中国大陆的经济迅速发展。

偏远地区的人们可以更加容易地接触到以普通话为主要广播语言的各种媒体。

理解普通话的人数在稳定增加。

不同方言区之间,普通话作为通用语的情况也在逐渐增加。

中国大陆正沿着普通话和方言并行的道路稳步发展。

此外,作者对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标准现代汉语的推广也做了介绍。

1.2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和变异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标准现代汉语的语音;标准现代汉语与北京话的不同;地方普通话;台湾和新加坡的标准现代汉语的规范。

1.3标准语和方言这一章主要论述了四个问题:方言接触;标准现代汉语和方言在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对方言的语言政策;台湾、香港、新加坡的标准语与方言。

2.现代汉语书面语这一部分主要论述了三个问题: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立和发展;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和变异;方言书面语。

2.1现代汉语书面语的建立和发展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一文首次系统地论述了把白话作为汉语标准书面语的问题。

陈独秀等也持同样的主张。

他们的积极努力使“白话代替文言”的思想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宣传。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白话代替文言的思想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中央政府1920年下令,小学一、二年级改授国语,所有教科书用白话写作。

主张将白话树立为标准语的论文大量涌现。

仅1920年一年之中,用白话发行的报纸和期刊至少有400家。

1920年代也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白话文著作,它们的出版进一步证明:用白话也可以写出与文言媲美的著作。

不到十年的时间,白话就成为标准书面语的基础形式。

白话代替文言是一个渐变的过程。

“五四运动”之后的数十年中,书面语有四种主要形式:传统文言、现代文言、传统白话、新式白话,这些书面汉语形式均有各自的用途。

与1920年之前相比,学生们接触文言的机会少得多了,但是另一方面,文言仍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

这一时期,学生们的书面汉语水平令人失望,其最主要的原因是白话仍在发展之中,还不能胜任书面语的各种功能。

学校所授内容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的书面语能力,这使得语言教育,特别是书面语教育,成为1930年代初学者们关注的焦点。

对此,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主张重振文言,响应者很少;另一种主张改造白话。

1930年代,以瞿762 2006年第3期秋白、陈望道为首的学者们掀起了“大众语运动”,促使书面语与大众口语更加接近。

现代之前的传统白话主要建立在江淮官话的基础上。

自清末开始,则主要建立在北方官话的基础上。

现代汉语书面语没有因方言的不同而分化为不同的形式,最主要的原因是典范的白话文著作的强势影响。

但是,另一方面,不论这种强势影响的力量有多大,作家在创作的时候总是免不了带有自己方言的特点。

1920-30年代,大量有影响的作家都来自吴语区,其著作也均表现出吴方言的特点。

随着这些著作的流传,吴方言的某些特点也最终成为规范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一部分。

台湾、香港、新加坡也是如此。

台湾和新加坡的现代汉语书面语主要受闽南语的影响,香港则主要受粤语的影响,从而使得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这四个主要的汉语区在现代汉语书面语上呈现出一些差异。

在现代汉语书面语规范的形成上,古代汉语和外语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大陆自1949年后,文言的使用大为减少。

据罗常培和吕叔湘的观点,1949年之后白话才全面战胜文言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的标准形式。

与大陆相比,1940年代之后,香港、台湾、新加坡这些汉语区中,文言的使用仍占有较高的比例。

2.2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规范和变异这一章主要讨论了五个问题:(1)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新的语法规范。

(2)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语法规范的地域变异:台湾、香港、新加坡。

(3)现代汉语书面语中的新的词汇规范。

(4)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词汇规范的地域变异:大陆与台湾;香港;新加坡;词汇规范地域变异的减小趋势。

(5)现代汉语书面语发展中的语料规划(cor pus p lanning)。

在中国大陆,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语法标准化远没有像词汇标准化那样取得显著的成效。

台湾与大陆相似。

香港的现代汉语书面语的语料规划工作不如大陆和台湾积极。

新加坡在华语的标准化方面向大陆看齐,但是当地方言和其他语言对华语规范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