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合集下载

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史前泉州开拓甚早。

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 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 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 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 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 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 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 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冶县。

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1/6三国吴永安三年(260 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

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历史与社会初一下作业本答案参考

历史与社会初一下作业本答案参考

历史与社会初一下作业本答案参考
导读:本文历史与社会初一下作业本答案参考,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第一课国土与人民
辽阔的疆城(第一课时)
基础巩固
1.欧
2.黑龙江
3.台湾岛
4.18000 鸭绿江口北仑河口
5.D
6.C
7.C
8.D
9.C 10.B 11.(1)太平台湾渤琼州南(2)俄罗斯印度蒙古朝鲜(3)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濒临太平洋,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东部濒临海洋,气候湿润,有利于农业生产;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有利于各国海上往来和发展海洋事业。

西部收入亚欧大陆内部,通过陆上交通可与中亚,西亚,欧洲各国直接往来
拓展提升
1.A
2.C
3.(1)亚太平(2)南渤(3)62 49 (4)俄罗斯印度
行政区划(第二课时)
基础巩固
1.县
2.B
3.C
4.D
5.B
6.B
7.C
8.A
9.B 10.A 11.C
拓展提升
1.A
2.D
3.D
4.B
5.B
6.A
众多的人口多民族的大家庭(第三课时)
基础巩固
1.20
2.黑河——腾冲
3.55 大杂居小聚居
4.D
5.C
6.B
7.C
8.D
9.A 10.C 11.D 12.B 13.(1)回族(2)藏族
拓展提升
1.D
2.D
3.D
4.A
5.D。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2013年七年级下册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

初一下学期作业本历史与社会答案

初一下学期作业本历史与社会答案

初一下学期作业本历史与社会答案史前泉州开拓甚早。

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冶县。

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

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州市部分地区。

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两晋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

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

西晋·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浙教版.doc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浙教版.doc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浙教版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浙教版(一)母亲河黄河【基础巩固】1、黄河2 - 8 题选择题:2C3A4D5C6B7C8A9、(1)略(2)渭河汾河龙羊峡三门峡(3)黄土高原(4)祁连山太行山(5)地上(6)乱垦滥伐。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拓展提升】1、A3、C4、A5、降水集中在夏季;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黄土土质较为疏松。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浙教版(二)母亲河长江【基础巩固】1、长江2 - 10 题选择题:2C3B4C5C6A7C8B9D10D11、(1)青海重庆上海C J 东(2)宜昌湖口(3)汊江湘江(5)洞庭湖鄱阳湖(6)防洪【拓展提升】1、A2、D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浙教版(三) 秦岭淮河分南北【基础巩固】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2、自然环境气候秦岭一淮河3、自然环境4、低大5 - 13 题选择题:5D6C7D8B9D10C11D12A13A14、秦岭一淮河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小于0℃河流封冻情况不封冻封冻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800毫米以下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以旱地为主【拓展提升】1、B2、A3、(1)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湿热( 2)C(3)青藏青稞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确确实实地决定,你将会付出什么努力与花多少代价去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知识。

学习啦为大家整理了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欢迎大家阅读!七年级下学期历史与社会复习提纲(一)生活的时代印记1、生活的变化一般从物质条件的改变开始。

正是物质生活的变化,才使人们产生了更多的想法,它们因物质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并深深烙上时代的印记。

2、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也在变化之中。

3、书本P78晚年的感慨,这两幅图反映了两位老太太在花钱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答: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不同。

4、过去的消费观:勤俭节约量入为出;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作业本答案参考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作业本答案参考

三一文库()/初中一年级〔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年级下册作业本答案参考[1]〕第七单元生活的变化第一课规则的演变规则之“源”(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规章守则公约法律制度 2.规范准则 3.文字约定俗成风俗习惯4.D 5.C 6.A 7.D 8.A 9.C[拓展提升]1.D2.(1)游泳场馆的规定、兴趣班教学常规、超市管理条例、顾客须知、电影院管理规定、观影须知等。

交通规则(2)规则是因生活的需要而出现,应生活的内容而存在。

没有规则不成方圆,有了它可以建立科学的生活规范和良好的社会秩序,并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规则之“变”(第二课时)[基础巩固]1.人类活动的范围 2.社会发展废止 3.国家法律社会制度4.D 5.D 6.C 7.A 8.B9.(1)成文规则:《中学生行为规范》;约定俗成的规则:中国人年三十要吃团圆饭。

(2)太空交通规则的出现。

(3)2006年1月1日起,《农业税条例》被废止,这标志着在中国延续了2000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

[拓展提升]1.(1)从没有裁判到使用裁判执法;从以吆喝、喊叫和手势行使职权到使用哨子执法。

(2)规则应根据实际需要不断地修改和完善。

(3)略2.(1)交通井然有序的原因是人们遵守了交通规则。

交通混乱的原因是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

(2)“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生活离不开规则,当人们遵守规则时,一切井然有序,一旦失去规则,社会将混乱不堪。

规则标明了生活的规范,建立起生活的秩序,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第二课传媒的行程生活中的文化传播(第一课时)[基础巩固]1.分享交换 2.商贸活动人类迁徙活动学校教育 3.传媒媒体4.口语文字印刷电子网络 5.B 6.B 7.A 8.D 9.A 10.C1.身体动作语言图画纸印刷术2.语言传播的方式使用了很长一段时间,大约6000年前,随着科技的进步,传媒不断发展,文化传播的载体变得多种多样。

3.狼烟,主要使用在军事活动中,使用方便,但传播速度较慢,不易发觉,内容单一,缺乏形象感;钟鼓,主要用于时间提示,传播速度快,但传播内容简单,转瞬即逝,缺少形象感,不便于保存;梅花,主要用于个人之间,使用简便,传播速度慢,信息不清晰,使用范围小;鸿雁,主要用在相对较远的距离之间,传播范围受限制小,但使用不方便,传播信息量小。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仔细做七年级历史与社会作业本习题,学会洒脱;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一) 母亲河黄河【基础巩固】1、黄河2 - 8 题选择题:2C3A4D5C6B7C8A9、(1)略(2)渭河汾河龙羊峡三门峡(3)黄土高原(4)祁连山太行山(5)地上(6)乱垦滥伐。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

【拓展提升】1、A2、C3、C4、A5、降水集中在夏季;乱砍滥伐,植被破坏严重;黄土土质较为疏松。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二) 秦岭淮河分南北【基础巩固】1、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2、自然环境气候秦岭一淮河3、自然环境4、低大5 - 13 题选择题:5D6C7D8B9D10C12A13A14、秦岭一淮河以南秦岭一淮河以北一月平均气温大于0℃小于0℃河流封冻情况不封冻封冻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800毫米以下耕地类型以水田为主以旱地为主【拓展提升】1、B2、A3、(1)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湿热( 2)C(3)青藏青稞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三) 认识台湾【基础巩固】1、一澎湖列岛钓鱼岛2、山地丘陵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3 - 10 题选择题:4C5A6B7C8C9D10D11、(1)略(2)福建钓鱼高雄(3)日月潭(4)分布在台湾岛西部的沿海平原地区;地势平坦,适宜居住。

【拓展提升】1、火烧寮2、日月潭浊水溪3、C4、(1)台湾玉太平(2)B(3)D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七年级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始。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

西晋末年,中原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

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

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

唐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名泉州。

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史前泉州开拓甚早。

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

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属闽越地。

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无诸所领。

汉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领闽中故地,都东冶。

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

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

泉地属冶县。

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尉的侯官县。

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晋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建安郡置晋安郡。改东安县为晋安县,管辖 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县治在今丰州镇,属晋安郡;置同安 县,属晋安郡,后并入南安县。西晋 永嘉五年(311年),中原战乱,衣冠士 族南渡入闽,部分沿古南安江两岸聚居,后改南安江为晋江。
南北朝梁 天监间(502〜519年):析晋安郡置南安郡,下领三县:晋安、 龙溪、兰水;郡治设于晋安(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地属南安郡晋安县。南安 郡初隶江州,普通六年(525年)改隶东扬州。
久视元年(700年),又于今泉州市鲤城区置武荣州,辖南安、莆田、龙 溪、清源四县。在北隅依云榭筑衙,并建六曹都堂署及参军厅,衙前辟南大街 为市。不久开始在治地建城,是为唐城。
景云二年(711年),武荣州改称泉州,隶属闽州都督府。泉州建制自此 始。今后凡称"泉州",即指今之泉州。莆田、清源二县属泉州所辖。
陈永定元年(557年):在晋安郡置闽州(今福州),辖晋安、建安、南 安三郡。天嘉六年(565年),闽州罢,仍隶东扬州。
陈光大二年(568年):于晋安郡置丰州(治所设在闽县,今福州市 区),南安郡属之。分南安地另置莆田县,属丰州之南安郡所辖。

开皇九年(589年):改州、郡、县三级制为州、县两级制,大幅度地裁减 郡、县。改丰州为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南安郡撤销,晋安县改为南安县, 归其管辖。于是,福建历首次出现"泉州"之名。
大和年间(827〜835年),泉州刺史赵棨增开泉州仁风门、素景东西两 门,合四门,北城墙建有立候楼;又辟东街、西街通东西两门。
大中十一年(857年),设嘉禾里(今厦门),属泉州。
光启二年,王潮为泉州刺史,任内兴筑泉州子城,周三里又百六十步,辟 东行春门、西肃清门、南崇阳门、北泉山门。
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起点泉州历史悠久,经济开发早在周秦时期就已开 始。三国吴永安三年(260年),在今南安市丰州镇置东安县治,南朝梁天监间 (502〜519年)置南安郡作郡治,为本地设置县、郡治之始。西晋末年,中原 战乱,中原士族大批入泉,多沿江而居,晋江由此得名。他们带来先进的生产 技术和文化知识,使晋江两岸得到迅速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变 革,行政区划建制几度变迁。
武德五年(622年),于南安故郡地置丰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并分 南安地复置莆田县,属丰州。丰州下领南安、莆田、龙溪三县。贞观元年(627年),丰州撤消,南安、莆田、龙溪三县并入泉州(治所在今福州)。
嗣圣元年(684年),析泉州(治所在今福州)之南安、莆田、龙溪三县置 武荣州,州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不久,武荣州废,三县仍属泉州。
乾元元年(758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清源郡复为泉州。
上元元年(公元760年),福州都督府升节度使,泉州等六州属之。
大历六年(771年),罢节度使,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泉州仍属之。
贞元八年(792年),泉州刺史席相重修北楼。翌年欧阳詹作《北楼记》。
贞元十九年(803年)、长庆二年(822年)、咸通五年(864年),先后 析南安县地立大同场(今同安县)、桃林场(今永春县)、小溪场(今安溪 县)。
开元六年(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 江县。至此,泉州领有五县。
开元间(713〜741年),泉州辖南安、莆田、龙溪、清源、晋江五县,
37054户,约24.95万人。
天宝元年(742年),唐廷下诏改州为郡,泉州易名清源郡,属岭南道,领 南安、莆田、仙游(因郡、县同名,清源县改为仙游县)、晋江四县,时为中 州。天宝间(742〜755年),清源郡有23806户,1 60295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七月,因福建观察使柳冕所奏,在泉州设万安监。浯 洲岛(今金门)设牧马区属之。有陈渊率十二姓氏前往牧马,耕稼渔盐开始兴 起,人口日益蕃衍。
贞元间(785〜804年),析永泰县之归义乡置归德场(今德化)。
元和年间(806〜820年),泉州有35571户,238400人,由中州升为上 州。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东越王因叛被杀,汉改封越繇王为东成侯, 并命军吏徙闽越民于江、淮间。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因遁逃山谷未迁的 闽越民逐渐繁衍,设立冶县,隶属会稽郡。泉地属冶县。后又改属会稽南部都 尉的侯官县。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年),置建安郡东安县,县治在今南安市丰州镇。
为本地设县置治之始。辖今泉州市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泉港区、石 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及惠安县、安溪县、永春县、厦门市、莆田市,以及漳 州市部分地区。今德化县属侯官县。
七下历史与社会作业本答案参考
史前
泉州开拓甚早。在晋江流域的各县,都有大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考古 发现:距今三、四千年前,居住在此地的闽越族"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使用 石制工具,已经掌握了种植水稻、纺织、陶器制作等技术。
前秦
夏、商两代,今泉州地理区划属扬州。
西周时,为七闽地。出现关于泉州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春秋末期至战国初 期,属闽越地。居住在这里的闽越人擅长造舟航海,"以舟为车,以楫为马,""水行而山处,"过着渔猎农耕的生活。
周赧王九年(公元前306年)前后,越亡,其族人部分流播闽中,或为 王,或为君,并服于楚,泉地属之。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立闽中郡,泉地归之,为闽越族酋长 无诸所领。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因助汉灭秦、楚之功,被封闽越王, 领闽中故地,都东冶。泉地属闽越国。
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因闽越国持续举兵侵百越,汉兴师问 罪,废除闽越王封号,并先后封两王(越繇王与东越王)以共领前闽越国地。
大业二年(606年),复改泉州为闽州,南安县改属闽州。大业三年(607年):废除州治,改闽州为建安郡,今泉州市地除德化因侯官县废归属闽县 外,均属南安县。

太宗继位后,对州、县大加并省,并依据山河形势、地理区域分全国为十 道。福建属岭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泉州)、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 州(治所在今建瓯)。
唐久视元年(700年)置武荣州,州治设今市区。唐景云二年(711年)武 荣州改名泉州。此后,先后设有郡、州、路、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行 政督察区、专区、地区,1986年1月撤晋江地区设泉州地级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