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合集下载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P3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P4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8(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大纲是指四川省制定的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目标和内容的文件。

它旨在规定学生在各个学段需要学习的基础知识,以及相关的教学要求和评价方法。

大纲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科范围:指明了哪些学科属于教育公共基础知识的范畴,例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等。

2. 学科目标:阐述了学生在不同学段需要达到的学科能力目标,包括知识、技能和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要求。

3. 知识体系:列举了每个学科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以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和组织结构。

4. 教学要求:对每个学科的教学目标进行细分,明确了学生需要掌握的具体内容和技能,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要求和建议。

5. 评价方法:规定了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和标准,
包括考试形式、评价指标和评分标准等。

这些内容的制定有助于统一教育教学的标准,确保学生在相同学段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大纲的实施需要由教育部门、教师和学校共同参与,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包括了很多记忆性的东西,需要⼀⼤段时间来复习,⼜是教师招聘考试科⽬之⼀,因此尤为重要,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的内容,希望⼤家喜欢!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 1、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作⽤⼤⼩与学⽣的年龄和受教育程度间的关系是( )。

A、成正⽐B、成反⽐C、没有关系D、有时正⽐,有时反⽐ 2、⼈的⾝⼼发展有共性也有个性,个体发展表现千差万别,教育要适应年轻⼀代⼈⾝⼼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根据⼉童的实际情况分别促进⼉童发展,做到( )。

A、循序渐进B、适时⽽教C、因材施教D、适度超前 3、“学会如何学习”实质上是指( )。

A、培养学习的浓厚兴趣 B、学会在适当的条件下应⽤适当的认知策略 C、掌握系统的科学概念与原理 D、掌握⼤量牢固的⾔语信息 4、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有( )。

A、实验法B、实习作业法C、发现法D、练习法 5、初⼀(1)班班主任组织学⽣开了⼀个《我喜欢的名⼈名⾔》的主题班会,要求每个学⽣将事先选好的⾃⼰喜欢的名⼈名⾔向全班介绍,并说明⾃⼰为什么喜爱。

这种做法贯彻了( )。

A、正⾯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 B、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C、⾔⾏⼀致的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七艺”中的三科是指( )。

A、四书B、⽂法C、修辞D、辩证法E、⼏何 7、建⽴完整的课程体系是实施德育的最有效途径。

(判断题) 8、教学过程中应主要发挥教师主导作⽤,学⽣主体作⽤是有限度的。

(判断题) 9、在中华⼈民共和国境内的民办学校,不适⽤《中华⼈民共和国教育法》(判断题) 10、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没有学⽣的学习活动,就没有现代意义的教学。

(判断题)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复习试题正确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就整个教学过程⽽⾔,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控制,教师始终发挥着主导作⽤,学⽣的主体性经历了从弱到强,由⼩到⼤的变化发展过程。

四川省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含答案

四川省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含答案可编辑WORD文档,欢迎下载四川省教师公招《教育公共基础笔试》试题(最新版本)一、单项选择题从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出发,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B)。

A.非制度化的教育、制度化的教育B.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C.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的教育D.普通教育、职业教育(C)主张“道法自然”。

A.孟子B.苟子C.老子D.韩非子3.利用图片、图标、模型、幻灯片、电影电视等手段进行教学的直观类型是(B)。

A.实物直观B.模象直观C.语言直观D.抽象直观4.根据研究的定义,下列属于研究现象的是(D)。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5.针对传统教育的“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教学”,形成了“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思想冢的是(B)。

A.中国的陶行知B.美国的杜C.英国的培根D.俄国的加里宁(B)。

B.望梅止渴C.蜘蛛织网D.儿童模6.可以解释倒摄抑制现象的遗忘理论是A.痕迹衰退说B.干扰说C.同化说D.动机说7.(B)的出版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A.《教育学》B.《大教学论》育》C.《普通教育学》D.《民主主义与教8.否定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教育特征是(C)。

A.教育的终身他B.教育的多元化C.教育的民主化D.教育的全民化9.教育的“生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B)。

A.生产劳动B.模仿C.言语D.动物本能10.“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着教育。

”这句话说明教育具有(B)。

A.历史性B.永恒性C.普遍性D.相对独立性11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与教材的统一,注重“从做中学”的教育家是(B)。

A.赫尔巴特B.杜C.凯洛夫D.洛克12在西方近代教育思想史上,最能体现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及其著作是(C)。

A.杜和《普通教育学》B.赫尔巴特和《普通教育学》c.杜和《民主主义与教育》D.赫尔巴特和《民主主义与教育》“举一反三”、“触类旁通”、13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做到“闻一知十”,这种现象在教育14心理学上称为(A)。

四川省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精华版

四川省公共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精华版

法理●法的概念:特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由国家制定认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综合●法的特征:1、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2、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3、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4、规定权利和义务●法的本质: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法的社会作用●法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法,法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法与生产力的关系:生产力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法的发展水平。

法律离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既无存在的可能,也无存在的必要。

●法对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作用:引导;促进;保障;制约。

●法对微观经济的作用:确认经济活动主体的法律地位,调节经济活动中的各种关系,解决经济活动中哦的各种纠纷,维持正常的经济秩序●法与政治的关系:法受政治制约(政治关系发展、整体改革、政治活动的内容),法服务于政治(调节阶级间、阶级内关系,维护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打击制裁违法犯罪,调整公共事务关系,维护公共秩序)●法与党的政策的关系:相同点(内容实质方面联系):阶级本质、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经济基础、社会目标等区别:意志属性、规范形式、调整范围(不尽同)、实施方式、稳定性程序化程度●法与党的政策相互作用:一、法的制定:1、政策是立法的依据和指导思想 2、发将政策转为形式合理效力普遍的行为规范二.发的实施:1、政策变法,使正统,又反之约束政治活动 2、法的实施借助政策作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因为:民主是法制产生的依据、力量源泉,决定了法制的性质和内容●法的渊源的专有含义:法律规范的形式上的来源和其外在表现形式●法律效力等级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部门和地方政府)。

●宪法:根本大法,最高法律效力●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其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布;全国范围内生效;规范性法律文件●行政法规: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事务根据为宪法、法律国务院发布的决定、命令,凡具有规范性的也属于发的渊源●地方性法规:地方人大及常委会制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省政府所在市、国批的较大市),适用本地方。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四川省教育考察的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1、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活动。

下列不符合实践的特点的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2、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

关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方向,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从僵化走向灵活B、从法治走向人治C、从封闭走向开放D、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3、暴雨或特大暴雨的袭击常会造成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面对这些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包括包括( )。

(多选题)A、修筑堤坝B、修建分洪区C、修建水库D、整治河道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 )面的价值要求。

A、 B、民族 C、社会 D、公民5、《论衡》是王充所作是一部关于( )的哲学文献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浪漫主义D、社会空想主义6、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生产工具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D。

解析:实践的特点包括:(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

D选项必然性不属于实践的特点。

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主要包括一下内容:(1)从僵化走向灵活;(2)从人治走向法治;(3)从封闭走向开放;(4)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

故本题答案选D 。

3、【答案】ABCD。

解析:面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采取修筑堤坝、修建分洪区、修建水库、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

故本题答案选ABCD。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教育公共基础知识(最新、最强、最详细)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个别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与教育法、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制过程、教育法律责任、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教育法律救济、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P3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P4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四川省教育考察的是运用有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解决领导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下是由整理关于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四川省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1、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活动。

下列不符合实践的特点的是( )。

A、实践是主观见于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B、实践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C、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D、实践是人类获得成功的基础,具有必然性2、加强政府管理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创新行政管理的方式。

关于行政管理方式创新的方向,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从僵化走向灵活B、从法治走向人治C、从封闭走向开放D、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3、暴雨或特大暴雨的袭击常会造成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面对这些可采用的工程措施包括包括( )。

(多选题)A、修筑堤坝B、修建分洪区C、修建水库D、整治河道4、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 )面的价值要求。

A、B、民族C、社会D、公民5、《论衡》是王充所作是一部关于( )的哲学文献A、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C、浪漫主义D、社会空想主义6、生产力中物的因素是指( )。

A、劳动资料B、劳动对象C、生产资料D、生产工具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D。

解析:实践的特点包括:(1)客观物质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4)直接现实性。

D选项必然性不属于实践的特点。

故本题答案选D。

2、【答案】B。

解析:行政管理方式创新,主要包括一下内容:(1)从僵化走向灵活;(2)从人治走向法治;(3)从封闭走向开放;(4)从权力导向走向规则导向。

故本题答案选D 。

3、【答案】ABCD。

解析:面对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可采取修筑堤坝、修建分洪区、修建水库、整治河道等工程措施。

故本题答案选ABC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教育公共基础笔试和复习大纲(详解)教育与教育学、教育的功能、教育的目的、教师与学生、课程、课堂教学、学校德育、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与学习理论、学习的迁移、记忆和遗忘、学习策略与不同类型的学习、影响学习的心理因素、个别差异与教育、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法与教育法、教育法律关系、教育法律规范、教育法制过程、教育法律责任、学生的权利及其维护、教师的权利及其维护、教育法律救济、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等。

本大纲仅供参加四川省中小学公开招聘教师公共科目——《教育公共基础笔试》的考生复习和考试时参考。

请考生重点掌握以下知识内容。

《教育公共基础笔试》题型包括选择、判断简析、案例分析、阅读分析和论述五种类型。

第一部分教育学基础一、教育与教育学(一)1.教育的概念:广义教育,泛指凡是能够增长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提高人的认识能力,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个性的一切活动。

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在特定的教育场所,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使他们的身心朝着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的过程。

(组织性、计划性、目的性,专业的师资和场地,系统的教育与教学组织的规范) P32.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P32.2三者关系:学校教育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之间有着密切而复杂的关系,可以构成多种结构。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主要的关系和矛盾。

(2)二者具有互为主客体的关系。

教教为主,学受教为主。

(3)二者有共同的教育活动对象,教育内容,共同的教育目的,促进受教者素质的全面发展。

3.教育的形态: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实体教育与虚体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P44.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根据一定的社会需要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P55.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最基本规律有两条。

一条是关于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一条是关于教育和人的发展关系的规律,我们称之为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P6(二)6.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1)原始社会(无阶级性、水平低下、传递生产经验、言传身教、耳口相传),(2)古代社会(鲜明的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功能占主导地位),(3)现代教育(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教育的世俗化、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P77.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现代化P8(三)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8.教育学:教育学是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去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P99.教育学的基本问题:(1)教育本质,解释教育与社会的关系问题,(2)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问题,(3)教育目的问题,(4)教育制度问题,(5)教育过程的规律性问题,(6)思想品德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性问题,(7)学校管理问题。

P1010.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时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学记》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雄辩术原理》西方第一部教育著作。

(2)独立形态时期: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独立形态的教育学的诞生。

(3)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马、恩、列等经典作家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对教育的阶级性、人的全面发展等问题作了科学的解释。

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4)近现代教育学理论的发展:三大流派,布鲁纳的《教育过程》提出机构教学论,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瓦根舍倡导范例教学,霍姆林斯基提出全面发展的教育理论。

P10二、教育的功能(一)11.教育功能的含义:是指人类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产生的作用与影响。

P1812.教育功能的类型: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P1813.教育的个体功能与社会功能:P1913.1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和个体社会化功能。

13.2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具体是指教育活动和系统对社会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具体说来包括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的文化功能、教育的科技功能和教育的人口功能。

14.教育功能的限制:教育的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P21(二)15.影响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个体身心发展(个体),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人口对教育社会功能。

P22三、教育的目的(一)16.教育目的的含义:广义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过程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它可以包括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家长、教师等对学生的各种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培养什么人的总要求。

P3117.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P31(二)18.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1)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2)教育目的的确定还要注意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

(3)教育目的的确定受制于人们的教育理想。

(4)教育目的的确立还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

P3219.教育目的确立中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文化本位论、生活本位论P33(三)20.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基础:(1)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2)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P3421.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P34四、教师与学生(一)22.教师的定义: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中从事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智力、完善品德结构、增强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专职人员。

P4023.教师的角色:传道者、授业解惑者、示范者、管理者、父母与朋友、研究者角色P4124.教师的基本素质:(1)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热爱教育工作、热爱学生、自身的道德修养;(2)对专业知识的要求: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3)对专业技能的要求:教师要有课程开发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能力。

P4125.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及途径:内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

途径:(1)教师自身要有专业发展的观念和意识,(2)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一般理论,建立专业责任感,(3)制定自我生涯发展规划,(4)积极参加在职学习和培训,(5)进行教育研究,(6)进行经常化、系统化的教学反思,(7)在参与课程改革和课程开发中获得专业发展。

P42(二)26.学生的定义: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从事学习的人,主要指在校的儿童和青少年。

P4327.学生的本质特点:(1)学生是社会的人,又是自然的人,(2)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又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人,(3)学生是接受教育的人,又是自觉能动的人。

P4328.学生发展的规律:顺序性与阶段性;稳定性与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与整体性。

(三)29.教育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1)学生中心论,代表人物法国教育家卢梭、美国教育家杜威,反对教师中心论,主张发展学生的个性,要求一切措施围绕儿童转动,力图削弱传统教育中教师所具有的那种专断行的主导作用,主张把师生关心的中心转到儿童。

(2)教师中心论,代表人物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认为教师掌握了人类积累的文化知识,是知识和智慧的代表,社会价值观念的传播要靠教师的施教来完成,所以师生关系中,教师应处于中心地位,教师不但距诶那个着教育教学的标准、内容、方法,而且也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方向具有绝对的权威。

P4430.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30.1 师生关系是指教育过程中,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务,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形成的一种特定关系,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互相对待的态度等。

30.2 内容:(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2)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3)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30.3 功能:教育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社会功能。

P44 补充30.4 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因素,教师、学生、家长;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教学相长;怎么建立,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热爱尊重学生,发扬民主教育;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加强自身修养。

P45五、课程(一)31.课程的含义:(1)广义,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2)狭义,具体的某一门学科。

P5132.课程理论及课程理论流派:(1)知识中心课程论(2)社会中心课程论(3)学习者中心课程论(4)人本主义课程论P5133.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与选修,国家、地方和校本,显性和隐性等。

P5234.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涉及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等,它是一项关键而又复杂的工作,直接关系课程改革与实施的成败。

P5435.课程的管理:课程的管理涉及到课程的编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等问题。

P58(二)36.我国课程改革的回顾:(1)1949——1952年。

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草案)》这是新中国第一份教学计划,52年3月颁布《中学教学计划(草案)》,52年10月颁布新中国第一份五年一贯制小学的《小学教学计划》。

(2)1953——1957年。

五个教学计划。

53——55年颁布的三个计划大幅削减了教学时数,首次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劳动技术教育课。

56年国家正式发行新中国第二套中小学教材。

(3)1958——1965年。

58年“大跃进”引起了“教育大革命”,大量缩减课时,精简课程,增加劳动,注重思想教育,出现多种学制的改革实验。

(4)1966——1976年。

“文革”十年浩劫,学校课程与教学在十年动乱期间经历了一场灾难。

(5)1977——1985年。

文革结束,拨乱反正。

78年颁发《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统一规定全日制中小学学制为十年,中小学各五年。

80年出版新中国全国统编第五套中小学教材。

(6)1986——1991年。

86年《义务教育法》出台。

(7)1992——2000年。

92年国家教委第一次将“教学计划”改为“课程计划”,93年秋,新的计划突破了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第一次将活动与学科并列为两类课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