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状杆菌属

合集下载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12章 棒状杆菌属

《临床微生物学检验》第12章 棒状杆菌属

对流免疫电泳
琼脂平板毒力试验-Elek平板
•体内法 : 用豚鼠作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白喉外毒素皮内试验)
调查人群在感染或预防接种后对白喉是否 产生免疫力
根据外毒素与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 白喉外毒素测定机体有无相应抗毒素
缺点—观察时间长、操作繁琐,不易进行 广泛测试
观察菌落 特点
吕氏血清斜面
涂片染色 生化反应 镜检
毒力试验
白喉棒状杆菌的检验程序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
-- 2~3张涂片→G染色、异染颗粒染色镜检 ——G +细长微弯的杆菌 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
常排列呈V、L、X等文字形 有异染颗粒 ——初报“直接涂片检出形似白喉杆菌” ——早期诊断 --用无菌棉拭子浸以动物血清,采集标本, 37℃10h,涂片染色镜检——提高阳性率
共同特点:
--大多不产生外毒素 --菌体较粗短,着色较均匀,很少有异染颗粒 --大多寄生在人或动物的鼻腔、咽喉、外耳道、
外阴、泌尿道和皮肤等处
--条件致病菌,可引起心内膜炎、菌血症、肺 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
--鉴别——生化反应
心肌---心肌炎
白喉假膜
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机体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成人---------------隐性感染、人工主动免疫
易感者: 1~5岁儿童 成人---也有可能
二、微生物学检验
分离出白喉杆菌,并证明其毒力 标本采集:
所致疾病: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 临床表现
细菌------上呼吸道黏膜, 生长繁殖,产生毒素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道阻塞
入血(毒血症 )
窒息死亡。
与易感组织细胞结合(如心肌、肝、肾上 临床上表现有心肌
腺或支配咽、腭肌等的外周神经)
炎、软腭麻痹、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血压下降等症状。
致病性与免疫性
免疫性
白喉 的 免 疫 主 要 依 靠抗毒素 。人体血清中抗毒素含量超过 0.01u/mL以上者,即有免疫力。故病后、隐性感染及预接种均可获 得免疫力。
锡克试验阳性的青少年及成年人也需要接种白喉类毒素。
(二)人工被动免疫 病人/与病人密切接触的易感儿童:白喉抗毒素 + 类毒素 1000~2000单位
治疗
白喉抗毒素(注射前做皮肤试验,阳性者应采取脱敏注射);
抗生素(青霉素、红霉素); 类毒素。
新生儿通过胎盘可由母体得到抗毒素。出生后这种被动免疫逐 渐消失,至1 周岁时几乎全部易感。以往 50% 白喉患者是 5 岁内儿童。
调查人群对白喉的免疫力可用锡克试验(Schick test)进行 测定。
细菌分离和鉴定
微生物学检查法
染色,有典型形态的白喉棒状杆 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初步诊断。
直接涂片染色镜检:美蓝、革兰染色法或奈瑟染色法 标本
致病性与免疫性
致病物质
1.白喉毒素(diphtheria 原性的蛋白质: toxin)是一种毒性强、具有高度抗
A--s-s--B 抑制易感细胞蛋白质的合成; 协助A链进入易感细胞内。
毒素
NAD+EF-2 ADPR-EF-2+烟酰胺+H+
(无活性复合物) 2.索状因子(cord factor)能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 有利于细菌在粘膜表面的定植。

十四章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十四章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 方法:注射毒素(毒性、蛋白质)
试验
加热破坏的毒素(无毒、蛋白质) 对照
• 结果:48小时观察结果,
有红肿 阳性反应 体内无抗毒素,无免疫力
无红肿 阴性反应 体内有抗毒素,有免疫力
• 应用:检查机体对白喉的免疫力
预防接种前的筛选与接种后的效果观察
流行病学调查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标本 患者病变部位假膜或周边 直接涂片镜检 形态,异染颗粒
(二)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儿童易感 • 传染源:患者及带菌者 • 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 • 主要侵犯部位:咽、喉、气管和鼻腔黏膜
(二)所致疾病
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
局部 炎症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 ——假膜形成,呼吸困难——窒息
毒素作用---进入血液
全身 中毒 症状
外周N---N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 声带麻痹--声音嘶哑 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分离培养 吕氏血清斜面,亚碲酸钾平板
毒力鉴定
体内法:动物试验, 体外法:Elek平板毒力实验
Elek immunodiffusion test
五、防治原则
• 预防
–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白喉类毒素(白百破三联疫苗) –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 药物预防:如注射青霉素或口服红霉素
• 治疗
– 白喉抗毒素---皮肤试验、早期使用 – 抗生素
心肌---心肌炎(晚期死亡原因)
Diphtheria
菌 鼻咽部繁殖
局部炎症: 假膜
早期致死
外毒素 入血
•心肌炎
晚期致死
•软腭麻痹
•声嘶
•肾上腺功能障碍
This child has diphtheria resulting in a thick gray coating over back of throat. This coating can eventually expand down through airway and, if not treated, the child could die from suffocation

细菌学检验-11-棒状杆菌属-4

细菌学检验-11-棒状杆菌属-4
其他
白喉假膜
此假膜在咽部与粘膜下组织紧密粘连不易 拭去。若假膜扩展至气管、支气管粘膜, 由于其上具有纤毛,假膜容易脱落气管内 而引起呼吸道阻塞窒息,早期致死的主要 原因。
外毒素致病,引起如心肌炎、软腭麻痹、 声嘶、肾上腺功能障碍等症状。约2/3患者 的心肌受损,多发生在病后2~3周,成为 白喉晚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吕氏血清斜面:生长迅速,细小灰白菌落, 涂片染色异染颗粒
4.毒力试验
(1)琼脂平板毒力试验:
将含有20%牛血清肉汤琼脂注于平皿中 将浸有lOOu/ml抗毒素血清的滤纸条沉于琼脂内 在与滤纸条垂直方向将待检菌划线接种,同时接种
标准产毒株作为阳性对照。 37℃培养 24-48h 若菌苔两侧出现斜向外侧延伸的乳白色沉淀线,并
床单、玩具上可存活数天至数周。 – 5%石炭酸中1min、3% 来苏尔中10min
死亡。 –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
1.致病物质--白喉毒素
产生:携带β-噬菌体白喉棒状杆菌带有编码外毒 素的tox基因,噬菌体侵入白喉棒状杆菌,在溶原 阶段tox基因即可整合到宿主染色体上,使之产生 毒素。
影响tox+基因的表达因素:(即白喉毒素的产生)与 菌体内无机铁含量密切相关。铁含量适量 (0.14μg/ml),tox+基因表达,否则铁含量高,tox+ 基因不表达。
毒素的结构:
–白喉毒素含有A和2个B 亚单位。
• B亚单位上有1个受体结合区和1个转位区,可作用 心肌和神经细胞,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和神经症状。
若两孔之间出现白色沉淀线,表明待检 菌为产毒菌株
此法比琼脂平板毒力试验敏感10—100倍, 适用于大批量标本的检测
(4)动物试验

第19章棒状杆菌属

第19章棒状杆菌属
溶原性菌株 - 棒状杆菌噬菌体感染,携带Tox基 因,产生白喉毒素,引起白喉病。 产生与分泌白喉毒素
非溶原性菌株 不产生白喉毒素,可引起x基因编码
白喉毒素
A亚单位 毒性单位
A、B亚单位组成
B亚单位 受体结合单位
索状因子 破坏细胞线粒体
K抗原 细胞壁表面糖蛋白,粘附细胞
17-5
②致病机理
BA
B
辅酶Ⅰ(NAD+)
腺苷二磷酸核糖
A

延长因子2(EF-2)
心肌细胞、肾上腺细胞
细胞病变
蛋白质合成障碍
17-6
EF2 腺苷二磷酸核糖
③临床特征
传染源 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 呼吸道吸入、皮肤黏膜接触 易感者 儿童
17-7
局部症状 咽喉疼痛、红肿、纤维素渗出形成 假膜(白喉膜),假膜可堵塞气管, 是白喉早期致死的主要原因。
第19章 棒状杆菌属
目的与要求
了解棒状杆菌属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掌握棒状杆菌的致病性和所致疾病 了解棒状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方法
重点 棒状杆菌的致病性 棒状杆菌感染的病原学检查
17-1
第一节 白喉棒状杆菌(C.diphtheriae)
1、形态
革兰阳性,菌体一端或两端 膨大呈棒状,可见明显异染 颗粒。
革兰染色
涂片染色
②病原菌检查
美蓝染色或Albert染色
分离培养
凝固血清培养基 (吕氏培养基)
17-10
③病原菌鉴定
菌种鉴定 生化反应
产毒菌株鉴定
体内法 毒力试验
体外法
动物试验 Elek试验
17-11
原理 抗原-抗体沉淀反应
6、防治原则
控制传染源 早期发现、隔离治疗患者,早用抗生素、抗毒素 切断传播途径 防止呼吸道、皮肤粘膜接触传播 保护易感者 避免接触传染源,接种白喉类毒素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第十四章 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

染色
Albert Neisser
一、 生物学性状
培养特性
• 营养要求较高 • 吕氏血清斜面(含有75%凝固血清) 生长迅速, 形态典型,
异染颗粒明显,
• 亚碲酸钾血平板 – 含0.03-0.04%亚碲酸钾的血平板,黑色菌落。
一、 生物学性状
抵抗力
• 对湿热抵抗力弱 100℃煮沸1min死亡 • 抗寒冷和干燥
三、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抗毒素中和外毒素)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机体还可通过其它方式获得免疫力: – 六月以下婴儿----母亲 – 成人----隐性感染、疫苗
•易感者
– 1-5岁儿童 – 成人--也有可能
免疫力的测定:锡克试验
锡克试验 (Schick test)
• 原理:毒素抗毒素中和反应 • 方法:注射毒素(毒性、蛋白质) 试验 加热破坏的毒素(无毒、蛋白质) 对照
• 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 白喉外毒素:β棒状杆菌噬菌体带有编码外毒素的tox基
因,在溶原阶段基因整合到染色体上产生。 – B亚单位有结合和转位功能 – A亚单位抑制蛋白合成 • 作用靶:心肌和神经细胞
白喉外毒素的作用机制
(细胞毒素的典型代表)
• A亚单位可使细胞延伸因子-2(elongation factor, EF-2) 灭活,影响蛋白质的合成。 作用特点 – 毒性作用大,1分子能杀一个细胞
除白喉棒状杆菌外,在鼻腔、咽喉部、外耳道、 眼结膜、外阴和皮肤等处可见一些类似白喉棒 状杆菌的细菌,统称为类白喉棒状杆菌。 由于使用免疫抑制剂和现代化检查手段,如心
一般无致病性或仅能引起混合感染。近年来,
导管术等,使这些条件致病菌可致医院内感染, 骨髓炎等。

《棒状杆菌属》课件

《棒状杆菌属》课件

药物生产
某些棒状杆菌能用于生产生物药 物,如胰岛素、干扰素等,这些
药物在医疗领域有重要作用。
药物递送
棒状杆菌可被用作药物递送载体 ,将药物定向输送到病变部位, 提高药物的疗效和降低副作用。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污水处理
某些棒状杆菌具有降解有机物的能力,可用于污水处理中的生物 净化过程,降低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有害物质。
棒状杆菌对干燥、阳光和 一般消毒剂敏感,但在湿 润环境中可存活较长时间 。
分布与环境适应性
分布
传播方式
棒状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如 土壤、水、动物和人的粘膜表面。
某些致病性棒状杆菌可通过直接接触 或空气飞沫传播,如白喉棒状杆菌。
环境适应性
棒状杆菌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可在 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生长。
基因组学在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进化树构建
通过比较不同棒状杆菌属细菌的基因组序列,可以构建出详细的进化树,揭示不 同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历程。
进化机制研究
通过对棒状杆菌属细菌的基因组学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该属细菌的进化机制,包 括基因突变、重组、水平基因转移等对进化的影响。
基因组学在物种分类中的应用
分离与鉴定难度
棒状杆菌属中不同菌种的形态和生理特征较为相似,给分离和鉴定带 来一定的难度。
代谢产物的规模化生产
实现某些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的规模化生产,需要解决发酵工艺 、提取纯化等技术问题。
安全性评估
对于潜在应用价值较高的棒状杆菌,需要进行全面的安全性评估,确 保其在应用过程中不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嗜酸棒状杆菌
能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繁殖,可用于酸 性废水处理和酸性矿山排水处理等领 域。
03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

对流免疫电泳 琼脂平板毒力试验-Elek平板
•体内法 : 用豚鼠作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
第二节 类白喉棒状杆菌
(一)假白喉棒状杆菌(C. pseudodiphtheriticum) 假白喉棒状杆菌( ) (二)结膜干燥棒状杆菌(C. xerosis) 结膜干燥棒状杆菌( ) (三)化脓棒状杆菌(C. pyogenes) 化脓棒状杆菌( ) (四)溃疡棒状杆菌(C. ulcerans) 溃疡棒状杆菌 (五)假结核棒状杆菌(C. pseudotuberculosis) 假结核棒状杆菌( ) (六)溶血棒状杆菌(C. haemolyticum) 溶血棒状杆菌( ) (七)杰克群棒状杆菌(C. jeikeium-CDC group JK) 杰克群棒状杆菌( )
•抵抗力: 抵抗力:
对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较其他无 芽胞细菌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 芽胞细菌强,在干燥的假膜中可生存3 个月 对湿热和消毒剂敏感,5% 对湿热和消毒剂敏感,5%石炭酸、1: 5%石炭酸、1 1000升汞1min,100℃1min、60℃ 1000升汞1min,100℃1min、60℃10min 均可灭菌 对青霉素、红霉素等敏感,对磺胺不 敏感
锡克试验(Schick test) test) 锡克试验( 白喉外毒素皮内试验) (白喉外毒素皮内试验) 调查人群在感染或预防接种后对白喉是否 产生免疫力 根据外毒素与抗毒素中和的原理,以少量 白喉外毒素测定机体有无相应抗毒素 缺点— 缺点—观察时间长、操作繁琐,不易进行 广泛测试
《致敏红细胞凝集试验》 致敏红细胞凝集试验》 测定血清中抗毒素水平 0.1ml血清,倍比稀释+ 0.1ml血清,倍比稀释+外毒素致敏红细胞 37℃、1h 37℃ 敏感度可达10 敏感度可达10-4单位,简便快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物质: 白喉毒素(diphtherotoxin) 索状因子(cord factor) K抗原(K antigen)
2. 致病机制 1)白喉外毒素:白喉杆菌本身无毒性,但β-棒状噬菌体带有毒素tox
基因进入菌体内,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上,就具有 强烈的毒性。
白喉毒素有二个片断,即A、B片断:
咳嗽持续1〜6周。 恢复期:咳嗽逐渐恢复,但治疗不及时,可引发其他感染,如肺炎等。 免疫力:获得持久免疫力。
传染源:早期病人、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传播。 细菌→通过飞沫→附着于纤毛上皮细胞→大量繁殖 →产生毒素
→引起局部炎症、坏死、分泌物增加→剧烈咳嗽。 易感人群:儿童。
三、防治原则 预防
“白 百 破”(DPT)三联疫苗
冷却水中; 2)对氯或酸有一定抵抗力; 3)对化学消毒剂、干燥、紫外线较敏感。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军团病 传播途径:飞沫、气溶胶。 ①肺炎型(重症型):起病急,以肺部为主的多器官损伤,高热
、寒战、咳嗽、胸痛,病人死于呼吸衰竭,死亡率20%左右; ②流感型(轻型):发热、头痛,3天左右自愈,预后良好; ③肺外感染:脑、肾、肝、脾,出现多部位症状。
治疗
首选红霉素
第三节 军团菌属 *军团病的病原体,首发于1976年的美国退伍军人一次聚会,
故称作军团病。
*军团菌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在天然水源及人工冷、热水管 系统更多见,抵抗力强。
嗜肺军团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学特征 G-杆菌,不易着色,端生或侧生鞭毛能运动,有微荚膜和菌毛
,无芽胞。 Giemsa染色:呈红色。 Dieterle镀银染色:呈黑褐色。
免疫性 嗜肺军团菌为胞内寄生菌; 细胞免疫在抗感染中起主要作用。
三、微生物学检查
标本
下呼吸道分泌物、肺活检组织、 胸腔积液等
分离培养
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
快速诊断
直接荧光试验、PCR
血清学诊断
ELISA、RIA、乳胶凝集
四、防治原则
预防
1.加强水源管理 2.人工输水管道和设施的消毒
白喉棒状杆菌 C. diphtheriae
白喉(Diphtheria )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特征:患者咽喉部出现灰白色的假膜。
假膜
白喉引起的咽喉炎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染色 菌体细长或弯曲,一端或两端膨大 呈棒状,呈L、V、Y字型; 无鞭毛,无芽孢,无荚膜; 革兰阳性,用Neisser染色,菌体两 端有紫褐色的异染颗粒; 用Albert染色菌体蓝绿色,颗粒蓝 褐色。
临床表现: 1)细菌与毒素共同作用引起局部症状: 炎症,坏死,纤维蛋白渗出,假膜导致窒息。 2)毒素入血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外周神经炎:膈肌麻痹—呼吸困难—声带麻痹 —声音嘶哑—软颌麻痹—吞咽困难 心肌炎
4.免疫性 抗毒素免疫; 感染后机体可获得牢固的免疫力; 机体还可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免疫力:
六个月以下婴儿——IgG母亲 成人—— 隐性感染、疫苗
2.培养特性及抗原结构 需氧菌,营养要求高,在血液琼脂上不生长, 在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BCYE)形成灰白色S菌落, 加入0.01%的溴甲酚紫,菌落呈浅绿色。 抗原组成:①菌体抗原:分型依据,我国流行1、6型。
②鞭毛抗原。
3. 抵抗力 1)自然界广泛存在,抵抗力强,水中存活数月,存在于医院空调
三、微生物学检查
四、防治原则
1.预防: 人工主动免疫:注射DPT混合疫苗 人工被动免疫:注射白喉抗毒素
2.治疗: 白喉抗毒素:皮试,尽早使用 抗生素: 青霉素或红霉素
第二节 鲍特菌属 鲍特菌属是一类G-小球杆菌,属下有8个种。 致病菌: 对人致病:百日咳鲍特菌
副百日咳鲍特菌 对动物致病:支气管败血鲍特菌
A片断:毒性强,抑制蛋白质合成,引起组织坏死。
B片断:无毒性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但能协助A片断进入细胞内。
作用靶位:心肌和神经细胞。
2)索状因子: 破坏哺乳动物细胞中的线粒体, 影响细胞呼吸与磷酸化。
3)K抗原:抗吞噬。
3.所致疾病: 白喉,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源:患者、恢复期带菌者、健康带菌者。 传播途径:飞沫或污染物品(多在秋冬季)。
课程目标
2.熟悉
熟悉绿脓杆菌对预防 医源性感染的重要性。
1.掌握
白喉棒状杆菌的生物学 性状、致病性与免疫性, 微生物学检查法与防治 原则。
3.了解
军团菌及弯曲菌的 致病性。
第一节 棒状杆菌属
棒状杆菌属分类: G+菌,菌体一端或两端膨大呈棒状而得名。 菌体染色不均匀,出现节段浓染或异染颗粒。 排列不规则,呈栅栏状,或L形,或V形。 无荚膜,无鞭毛,不产生芽胞。 多为条件致病菌,只有白喉棒状杆菌是致病菌。
百日咳鲍特菌
百日咳鲍特菌:俗称白日咳杆菌 * 人类百日咳因病程较长而得名; * 咳嗽呈阵发性或痉挛性; * 百日咳主要威胁:肺部继发感染、癫痫、脑病。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学特征 G-短小杆菌,有毒株有荚膜和菌毛。
2.培养特性 初次分离时营养要求较高, 常用含甘油、马铃薯、血液的鲍-金培养基形成 S 菌落。
2.培养特性 吕氏血清培养物:生长迅速,异染颗粒明显。 亚碲酸钾血平板:黑色菌落。
亚碲酸钾血琼脂平板(18~24 h)
3.变异 白喉棒状杆菌形态、菌落和毒性均可发生变异。
噬菌体
无毒株
溶原性细菌(产生外毒素)
4.抵抗力 * 抗寒冷和干燥; * 对湿热抵抗力弱; * 对青霉素、氯霉素、红霉素敏感; * 对磺胺不敏感。
治疗
首选红霉素
第四节 假单胞菌属
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G-杆菌,分布广泛 。 与人类关系密切的有:
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 荧光假单胞菌(P.fluorescens) 类鼻疽假单胞菌(P. Pseudomallei)
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俗称绿脓杆菌。 是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常见菌。 因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绿色水溶性色素,感染后的 脓汁或敷料上出现绿色,故得名 。
3.变异 S型菌株(新分离):称为Ⅰ相菌,有荚膜,毒力强。 R型菌株(人工培养):为Ⅳ相菌,无荚膜,无毒力。 Ⅱ、Ⅲ相:过渡相
4.抵抗力 菌体抗原抵抗力 较弱,日光直射(1 h)、加热(56℃、30 min) 可杀死细菌。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潜伏期:7~14天 临床三期: 卡他期:传染性强,低热、轻咳 痉咳期:阵发性剧咳,咳嗽伴有鸡鸣音、呼吸困难、呕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