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最新整理)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关雎、蒹葭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两首诗中的生字、生词,读懂两首诗的意思。
2.情感目标:感受《关雎》、《蒹葭》所描绘的优美的意境,体会描写青年男女恋情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3.技能目标:学习《关雎》、《蒹葭》运用的艺术手法,提高自己的诗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重点词句,明确两首诗中所蕴涵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运用艺术手法展示的景物描绘的画面对两首诗歌情感的烘托作用。
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加深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2.小组合作探究法:通过小组讨论,互相学习,共同解决难题,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讲授法:通过教师对诗歌背景、内容的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想象联想法:通过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场景,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中的景物、情感,帮助学生直观理解诗歌。
2.彩色粉笔:用于板书设计,突出教学重点、难点。
3.电子琴或笛子等乐器:通过配乐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关雎》、《蒹葭》的配乐朗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好奇心。
2.提问:这两首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简介《诗经》及两首诗歌的背景、内容,为学生理解诗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二、朗读诗歌,感受韵律美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指名个别学生朗读,教师进行指导。
3.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音频文件,学生跟读。
4.学生分组朗读,互相纠正发音和节奏,进一步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三、理解诗歌内容,探究重点词句1.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两首诗的大意。
2.分小组讨论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互相解答,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3.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中的重点词句,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伊人”、“溯洄从之”等。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的两首诗歌,一首是《关雎》,一首是《蒹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首诗在语言、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的学习这两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诗经》这部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对其中的语言、意境、情感表达等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难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析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鉴赏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内容、关键字词的解释、意境解析等。
2.音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图片: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和图片,营造一个古典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关雎、蒹葭)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蒹葭》教学实录1、导入师:我们常说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我们通过《诗经·蒹葭》来佐证这句话。
2、(出示幻灯片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305篇。
《诗经》共有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师:春秋中叶大约在公元前4、5百年前,所以距今已有2500年左右,在那时候我国已有了像《诗经》这样的经典之作,可见我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灿烂。
《诗经》按内容和写作风格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雅有大雅和小雅,它与颂一样,基本上是朝廷用来祭祀的祷文,故歌功颂德的成分较多;而风又称为国风,它和乐府诗一样来自于各地的民歌民谣,所以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各地的风情,风俗,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而言之,《诗经》既然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所以说它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
3、(出示幻灯片2)《诗经》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朱熹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师:现在的解释,赋就是铺陈直叙;比就是譬喻;兴就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诗歌的开头,类似于“见景生情”。
总之,它是笼统的将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揉和在一起的说法。
现在让我们通过具体的文章来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请同学们朗读《蒹葭》,说说本首诗分别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回答略)刚才同学们说了,《蒹葭》每章的开头两句用的是兴,也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事,那么这里的他物指的是(生:蒹葭),蒹葭也就是芦苇,那么芦苇有什么特点呢?大家看图(出示芦苇的图片),蒹葭就单个而言,纤细,柔弱,随风而荡,没有羽毛丰满,却比羽毛妖娆;如果大片大片的生长在水中,有了气势,则浩瀚缥缈,朦朦胧胧,神秘莫测。
大家想象一下成片的蒹葭像什么?(生:像云、像雾、像海浪等等)它使我想起一首歌:“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来来去去只留下一场空,你对我像雾像雨又像风,任凭我的心跟着你翻动。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诗经》两首,使学生了解《诗经》的基本情况,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解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经》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诗经》的基本情况及文学特点2. 课文的字词理解、句意翻译3. 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教学难点:1. 古代汉语词汇的理解2. 诗歌手法的分析3. 课文主题的深入挖掘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资料3. 教学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简介《诗经》的地位和影响2. 介绍《诗经》的文学特点二、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解决字词理解问题2.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三、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意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诗意表达四、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主题思想五、课堂小结2. 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2. 导入本节课的学习二、课堂讲解1. 讲解课文中的诗意表达和艺术特色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的现实意义四、课堂练习1. 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歌手法2. 学生回答课后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小结2. 强调《诗经》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3. 学生对《诗经》的喜爱程度及文学素养的提升六、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其他名篇,如《关雎》、《桃夭》等,增加学生对《诗经》的认识。
2.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模仿《诗经》的风格,提高学生的文学创造力。
七、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完成课后练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课件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仑美奂世界。
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源自《诗经》。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学生朗诵这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对,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看看《诗经》中又是如何描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的。
课堂实录《关雎》一、教师激趣。
教师讲述:面对美好的人或物,人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谓的“梦中情人”就是我们对心中爱慕之人称谓。
而之所以是“梦中情人”,就是因为在日程生活中我们求之不得的爱慕着的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代先民们通过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他们最求爱情而不得的过程,情感细腻,真切感人,如《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大家想不想具体了解追求的过程如何?追求的结果又怎样呢?那么,请大家大声朗读《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4课《诗经》两首(第一课时)教案人教新课标版(精品教学设计)

24、《诗经》两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3、了解朗读四言诗的节奏,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目标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德育目标1、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通过《诗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1、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了解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及赋比兴的手法,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1、朗读2、点拨、讨论3、欣赏教具准备ppt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关雎》[教学要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欣赏,把握诗意。
了解赋比兴的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教学步骤]一、导语设计《论语》中曾记载,孔子教育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里所说的诗是指《诗经》。
意思是说,不学《诗经》,(在生活交往中)就不会说话。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
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听朗读录音,注意正音。
关关雎鸠jūjiū窈窕淑女yaǒtiaǒ君子好逑hăo q iú参差荇菜cēn cī左右芼之mào寤寐求之wùmèi琴瑟友之sè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关于《诗经》的诵读。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对四言诗的诵读,一般读成“二二”节拍。
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读一句要读出句内节拍,读一章要读出章内节奏、语气语调;而读一篇,要读出篇内的节奏、情调。
秋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下

《诗经》两首关睢蒹葭【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两首诗中的文言词语,理解诗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这两首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爱情是神圣的、纯洁的。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纯洁的爱情观。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诵读法、理解记忆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生字识记雎(jū):用于古人名,如X雎。
雎鸠:古书上说的一种鸟。
窈(yǎo):深远。
窕(tiǎo):与“窈”组成合成词。
窈窕:美好的样子。
参:1.(cēn):参差,参错。
本文取此义。
2.(cān):①进见,谒见。
如:参拜。
②封建时代指弹劾。
如:参劾。
3.(shēn):人参。
如:参须。
差:1.(chā):①减法运算中,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所得的数。
如:差数。
②稍微,较。
如:天气差暖。
2.(chà)①不相同,不相合。
如:差得远。
②错误。
如:说差了。
③缺欠。
如:差点儿。
3.(chāi):①派遣。
如:鬼使神差。
②被派遣去做的事。
如:公差。
4.(cī):等级,等次。
“参差”为合成词,“长短不齐”的意思。
本文取此义。
寤(wù):睡醒。
寐(mèi):睡。
如:假寐。
芼(mào):选择。
蒹(jiān):荻,像芦苇。
葭(jiā):芦苇。
溯(sù):1.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如:溯流而上。
本文取此义。
2.往上推求或回想。
如:回溯。
晞(xī):1.干,干燥。
如:晨露未晞。
本文取此义。
2.破晓,天亮。
如:东方未晞。
湄(méi):水和草交接的地方,指岸边。
跻(jī):升高。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小块陆地。
颢(hào):白而发光。
貂(diāo):哺乳动物的一属,身体细长,四肢短,耳朵三角形,听觉敏锐,种类很多,毛皮珍贵。
二、词语识记关关雎鸠:雎鸠鸟在彼此和鸣。
关关:雌雄二鸟相互应和的叫声。
洲:水中的陆地。
窈窕淑女:美丽善良的姑娘。
淑女:贤良美好的女子。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案例)

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公开课教案(优秀案例)第一章:导入新课【教学目标】1. 激发学生对《诗经》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经》的背景和重要性。
【教学内容】1. 简介《诗经》的起源和特点。
2. 介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活动】1. 开场提问:同学们对《诗经》了解多少?2. 教师讲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有305篇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3. 展示《诗经》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4. 引入本节课的主题:《诗经》中的两首优秀诗歌。
第二章:诗歌解析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教学内容】1. 解析《关雎》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关雎》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关雎》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雎鸠”、“洲渚”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三章:诗歌解析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押韵和节奏。
【教学内容】1. 解析《式微》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式微》中的押韵和节奏特点。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式微》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押韵和节奏,如“微乎其微”、“式微式微”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第四章:诗歌解析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对《诗经》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 分析《诗经》中的象征和隐喻。
【教学内容】1. 解析《草虫》这首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 分析《草虫》中的象征和隐喻手法。
【教学活动】1. 教师朗读《草虫》并解释诗歌的大意。
2. 学生自主翻译和理解诗歌。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象征和隐喻,如“草虫鸣矣”、“我心伤悲”等。
4. 学生分享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九下诗经两首教案课堂实录《关雎》是“周南”的第一首诗,《蒹葭》是“秦风” 中的一首爱情诗。
这两首诗的思想内容、抒情意味、意境呈现和比兴叠韵,足为“国风”之始,《诗经》之冠。
《关雎》描写了一位君子爱上了一位采荇菜的美丽姑娘,却又“求之不得”,只能将美好的愿望寄托在内心的敬羡与想像之中,这也许就是“单相思”。
总之这位“君子”的追求是失败了,但这位君子的心理和行为都是积极健康的,是令人感动的。
你看,虽然为想那位河边的“窈窕淑女”而“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但他能严格控制自己的感情和行为,他觉得只有用自己的才华和品德才能赢得姑娘的芳心,于是他采用了“琴瑟友之”“钟鼓乐之” 的文明之举去努力打动吸引姑娘,这位小伙子不愧是真正的“君子”。
难怪古人用诗歌来教育感化人称之为“诗教”,它让人变得文明礼貌温柔敦厚。
古人在解释这首诗时,有说它是“美后妃之德”,有说它是“刺康王晏起”,这实际上是一种封建礼教的涂饰,是一种歪曲。
《蒹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主人公反复去寻求“伊人”,而“伊人”恍惚迷离,可望而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下,但咫尺天涯,漫漫行程,令人无限惆怅!抒情主人公的左右求索、执著坚定,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涵义有异曲同工之妙。
《蒹葭》的主题今天来看,有着深沉而丰富的多义性。
它可能是以描绘的方式表达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人生。
人生有许多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爱情、事业、学习生活,在理想憧憬中更是常有。
《诗经》两首,充满了细致、隽永的抒情意味,弥散着忧伤的情感。
《关雎》从全诗结构和内在脉络上看,分做三章较宜。
首章见物起兴,激起主人公的爱情,一片情思,无限向往。
次章写他的寤寐不忘,以缠绵悱恻之情,直率地写出了追慕之心,姑娘劳作的窈窕身影,使他日思夜想,须臾不能忘怀。
绵绵的忧思,两个字“优”“游”,表露出难耐的相思之苦。
三章写愿望实现时的欢乐之情,实际上是向往之辞。
情到极处必生幻,弹琴奏瑟的热闹场面,让抒情主人公简直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它写思慕、写追求,写向往,既深刻又细微,又止所当止,情感率直、淳朴、真挚、健康。
《秦风·蒹葭》已达到纯情的高度,秋水伊人的咏吟,为爱情诗之旷古绝唱。
主人公追寻所爱不得,而出现了“宛在水中央”的幻影,所表达的情感是“哀而不伤”。
首章的“苍苍”,次章的“萋萋”,末章的“采采”,写出芦苇的颜色由苍青到泛白,把深秋凄凉的气氛渲染得越来越浓,烘托出诗人当时所在的环境十分清冷,心境十分寂寞。
白露的变换,形象地画出了时间发展的轨迹。
试想,一人久久徘徊在清冷萧索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其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诗经》反映现实的人间世界和日常生活都是关于春耕秋获、男女情爱的悲欢哀乐。
《关雎》的意境简约,具有日常性。
全诗以展现滩头水畔的形影不离的雎鸠鸟开头,看这美好的和谐之景,听它们一唱一和,自然引起岸边的青年的无限情思。
“窈窕淑女”,她在参差的荇菜之间,在潺潺河流之上,形象不断叠加,勾勒出一幅翡翠兰苕的画卷。
《蒹葭》意境空灵虚泛。
细品诗中文字,金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缥缈,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
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
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及,于是他徘徊往复。
此情此景,情调凄婉,意境的营造呈现出多重叠合、交互融会的架构,显示出幽邃繁富的色彩。
《诗经》大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赋”和“比”都是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关雎》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与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云云。
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进一步,“兴”兼有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它是虚灵微妙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1、知识与能力: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起兴。
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
这是一种委婉的表现手法。
“关关”,指其一递一声的相和而鸣。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或者是作者的眼前所见,在全诗起着媒介、比喻、联想,以至象征的作用,教学中说法不必拘泥,这首诗还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词,来增强诗歌音调的和谐美。
如“窈窕”是叠韵;“参差”是双声;“辗转” 既是双声又是叠韵,用这类词修饰动作,模拟形象,描写景物,无不活泼逼真,这种双声叠韵词的运用,延伸出古代诗歌淳朴自然的风格。
《蒹葭》在《秦风》中独标一格,与其他秦诗大异其趣。
作品重章反复,前后三章,只换了个别的字,但却有种美丽之极,百读不厌之感。
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种充满水乡泽国情调的渺远空灵、柔婉缠绵的境界。
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也耐人寻味。
他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写尽了情致。
富有音韵的四字一句,回章叠句,形成一唱三叹,也渲染着一种渺远虚惘的气氛。
2、过程与方法:“读诗使人灵秀”,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歌教学,应体现“诗教”。
用联读的方法认识《诗经》的相关知识;用范读、跟读培养读诗兴趣;用对比诵读涵咏,提高美读意识;用唤醒审美经验,提高读诗水平;用整体感受意境,体味诗歌的语言;用白话扩读、图读或配歌曲读,提高想像联想能力,激发鉴赏兴趣;用对照品析字词,丰富语言,提高鉴赏能力;训练快读快背,提高背诵优秀诗作的能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开阔学生视野,扩大信息量,激发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雎》像一首牧歌,也可以说是一首“民俗歌谣”,因为它反映了爱情。
爱情题材常为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教材中大胆地编入了《诗经》两首描写爱情的古代优秀诗歌作品,这两首诗歌给语文课增添了青春活力。
通过对《关雎》的学习,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之性情、纯洁爱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情操,提高审美情趣。
能理解诗中反映及所提倡的中国传统爱情观,即我国古代男女相会、互相爱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状态和风俗习尚。
理解温柔敦厚的民族性情,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通过对《蒹葭》的意境感受和意绪的讨论学习,理解朦胧含蓄的美,理解抒情主人公心灵的追求;通过感知抒情人物的不确定,和它的感情追寻,从而理解诗中境界的象征意味,唤起学生更广泛的人生体验和哲理思考。
1、以生为本,教师引导调控。
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师是策划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课堂的时间要尽可能还给学生,让他们朗读、品析、感悟、讨论,在学习中找到主人的感觉,收获学习的快乐。
2、以读为本,能力梯级提升。
能读准字音,正确朗读;能根据意思和音节,有节奏地朗读;能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传达不同的感情;能根据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
从而能正确把握感情基调,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多角度感受古代优秀的诗歌。
3、以诗的特点为本,提高读诗能力。
诗歌的教与学,不离文本特色。
教师要从诗的语言描述出发,理解清新隽永的语言美,理解意象即形象性事物排列的组合美,理解意境蕴藉的情感美。
理解《诗经》两首的四字句,双声叠韵,比兴等艺术手法所表现出来的传统诗歌的淳朴音乐美。
4、以文本为本,提高鉴赏能力。
教师要透彻地把握文本,引导学生从结构与内容,意境与意象,景语与情语,联想与想像,比喻与象征,叠加反复,重章叠句等方面对作品进行感知与分析,对文本语言的品悟始终是语文课的特色。
5、广泛运用联想与想像,有创意地训练与提高形象思维能力。
内引外联,扩展语言,对比体验,用声音用动作再现情景,都能很好地提高语言感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6、运用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对朗读的体验,对思想情感的理解,对意境的把握,对抒情形象的认识,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去学习,可以调动多种教学工具去学习,可以通过多条途径去延展学习。
多管齐下,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当注意,方式因学情而异,不可过分求全。
导入方式应当根据学情和教师个性来定,总体要求简洁有趣有吸引力。
1、复习导入,即用已经学过的《诗经》诗句来接对导入,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等。
2、设疑导入,即由毛泽东《沁园春·雪》中诗句“稍逊风骚”,“风骚”的引申义本义导入。
3、调动多种感官大信息量导入,即制作多媒体,简介传统文化的瑰宝《诗经》。
4、主题导入,即以青春时代的细微的恋爱心理导入探寻我国古代的淑女君子的爱情心理。
导入之后,带学生迅速进入课文,完成初次朗读。
1、感受范读。
可用多媒体配画范读;可配乐,老师范读;可放录音磁带范读。
2、采取多种读的形式,如:学生自由读,摇头晃脑地读,对比读,动作再现读等,在读中理解关键词的含义,理解比兴,感知诗歌的基本内容,概括故事的主要意思。
培养有选择的、简明的语言表达。
3、借助提示与注释,自主揣摩的学习方式理清诗歌的三个层次或情感线索。
过程中关注学法指导,注重赏识与肯定,不拘泥步骤。
1、以读的方式贯穿整个环节,读出诗的节奏韵味,读出层次内容,悟出诗歌的意象美。
理解本诗形象的日常性、生活性;鉴赏诗歌的情感美,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为背诵全诗作准备。
2、思维与语言的训练点。
学会发现瞬间,捕捉瞬间,培养一双敏锐的眼睛。
一个采荇女的美好姿态,在诗中反复叠加出现,表现出强烈的抒情特色。
在感受率真、淳朴、真挚的情感的同时完成诗性语言的训练,和对抒情形象的认识。
教学中不刻意意象、顶针、连绵词等知识的对号入座,不搞面面俱到。
可与《木瓜》比较阅读,延伸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也可练笔,写一段美丽的瞬间,或选一点写一段赏析文字。
可以聆听交响曲《在水一方》导入;可以由《蒹葭》在爱情诗中别具一格,堪称“绝唱”导入;或由探究《关雎》与《蒹葭》的不同导入;或由“朦胧是一种独特的美” 的讨论导入。
以读为主线,用自疑、他疑的方法朗读学习,扫除文字障碍,正确理解诗歌的字词意思,进而理解大意。
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蒹葭》没有明确的故事,有着清虚旷远的境界,有着浓郁的抒情特色。
通过品读语言,研析诗句的细微变化,和对循章叠句的玩味,体会诗歌语言回环往复与变化多姿相结合,一唱三叹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