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_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合集下载

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研究与实践

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研究与实践

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研究与实践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似乎已经逐渐远离了自然环境,破坏了很多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

但是,现在我们也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修复。

本文将着重介绍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研究与实践。

一、生态环境修复的定义生态环境修复是指通过利用生态学原理和技术手段来恢复、重建或改良被破坏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结构,以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力和稳定运行,并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生态环境修复主要包括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两种修复方式。

生态恢复是指通过改良和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自然功能和生态结构,以尽量还原受损前的自然环境。

而生态重建则是在统一生态规划、生态评估和生态监测的基础上,通过合理设置植被和生物物种,建立新的生态系统。

生态重建涉及到的措施包括人工植被、土壤改良、水域管理、水土保持等。

二、生态环境修复的科学研究生态环境修复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为基础,找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和方法。

现代科学已经初步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各种功能和自我修复能力,建立了一系列生态修复理论和技术体系。

其中,生态系统恢复理论、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生态系统评估方法等是目前较为成熟的研究方向。

生态系统恢复理论主要是提供了生态环境修复的基础理论,包括生态恢复和生态重建两种模式,从统筹规划、生物多样性保护、植被恢复、土壤修复等多个角度阐述了生态系统修复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物种多样性保护与恢复技术主要涉及到植被和动物的恢复保护。

植被恢复主要包括不同类型草本、灌木和林木的种植,适应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提高本地区的像素值、养分含量和水源。

动物保护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外生物多样性维护项目,保护和恢复当地的野生动物和植物。

生态工程技术主要涉及到水体、水土和空气的治理。

对于水体和水土,生态工程技术主要包括过滤、提纯、处理、保护和改良,采用的措施包括植被、土壤微生物和物理治理等。

什么是生态修复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

什么是生态修复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

什么是生态修复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网络,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服务和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森林砍伐等,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生态修复呢?简单来说,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重新具备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能力,恢复到接近其原始的状态或者达到一个更健康、更稳定的状态。

生态修复的目标不仅仅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包括恢复其生态过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物种迁徙等。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土壤修复、水域修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在土壤修复方面,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许多土壤的质量下降,肥力不足,甚至含有有害物质。

为了修复土壤,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深耕、换土等;化学方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改良剂来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来分解和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增加土壤的肥力。

水域修复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水域修复的方法包括污水治理、水生态系统重建等。

例如,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中最为直观和重要的环节之一。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问题使得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

为了恢复植被,我们可以进行植树造林、种草等活动。

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物种,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态修复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生态修复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生态修复

自然环境知识:生态学中的生态修复生态修复是一项旨在恢复、改善、重建和保护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活动。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大量的自然生态被破坏或破坏严重,这就要求我们采取更多的行动来修复自然环境,以保护绿色的家园。

首先,文章将重点介绍什么是生态修复以及生态修复的目的和优点。

其次,文章将分析生态修复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

最后,文章将探讨生态修复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并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推荐和建议。

生态修复的目的是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例如森林、湖泊、河流、海岸线、湿地等,以改善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性,并最终恢复其功能。

生态修复的优点有很多,例如可以提高自然环境的质量与恢复生物多样性。

它可以减少生物种群之间的竞争,并且通过更多的栖息地提供更多的庇护所以来创造更多的资源。

另外,在人工干预下,生态修复也可以改变气候条件从而适应变化的环境。

总的来说,生态修复旨在提高受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恢复其自然的功能。

然而,与许多环保问题相同,生态修复也面临着很多挑战。

首先,是恢复完整的生态系统所需的时间较长,需要人们长期的耐心与坚持才能见到成果。

其次,生态修复需要大量的投资,在经济落后地区更难获得足够的资源。

此外,还有许多技术和社会问题妨碍着生态修复的进程,例如缺乏对损害来源的深入了解和宣传,以及对道德问题的考虑等。

然而,作为一个广泛的环境修复领域,生态修复的技术和方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实践。

以湿地修复为例,现代修复技术包括采用增加水量、植树造林、逆向疏通、沉淀池和滤盒结构、植物修复、生物修复、土壤铺面、激活池、湿地水文学、污泥生态用途、生物降解等。

实践证明,结合机械化和改良型方法,这些环保技术都可以有效地修复受损湿地。

除湿地修复外,生态修复还涉及其他领域,例如水资源管理、野生动物保护、海岸线保护等。

为了更好地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进程,在实际应用中,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环境问题的宣传普及与提高公众环境意识,这将增强社会支持和营建对恢复生态系统的信心,并激发更多关注生态问题的动力。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环境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环境生态学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Ecology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学时:48学分:3.0适用对象:环境科学专业考核方式:闭卷考试二、课程简介环境生态学属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方向课。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的一个分支,是伴随着环境问题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新兴的综合性学科,是一门运用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

该课程注重生态学基本原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介绍了生态学的基本理论,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生态学;阐述了生态系统服务、人为干扰对生态系统的损伤、生态恢复、生态系统管理及可持续发展理论等。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环境生态学的基本概念,环境生态学的形成过程及发展趋势,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理论,研究方法及实际应用。

了解受损生态系统变化,掌握生态系统的演替规律以及修复对策,掌握生态系统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在认识和掌握生态学的基本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生态学理论,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被污染和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绪论(一)目的与要求1.掌握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概念;2.了解环境生态学、生态学产生的背景和发展过程;3.理解环境生态学与其他关联学科的关系;4.熟悉环境生态学、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形成与发展1.主要内容: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其发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演变,环境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认识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第二节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1.主要内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及发展趋势;3.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了解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任务。

环境生态学导论_15

环境生态学导论_15
综上所述,受损生态系统首先是其组成和结构发生了退化, 导致其功能受损和生态学过程的弱化,引起系统自我维持能力 减弱且不稳定。但系统万分与其结构的改变,是系统受损的外 在表现,功能衰退才是受损的本质。因此,受损生态系统功能 的变化是生态系统操作程度判断的重要标志。但另一方面,由
于植物及其种群属于生态系统的第一性生产者,是生态系统有机 物质最初来源和能量流动的基础。所以,植物群落的外貌形态和 结构状况又通过对系统中次级消费者、分解者的影响而决定着系 统的动态,制约着系统的整体功能。因此,在受损生态系统中, 结构与功能也是统一的,通过结构的变化,也可以推测出功能的 改变。
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由于受损生态系统食物关系的破坏,能量的转化及传递效率会 随之降低,主要表现为对光能固定作用的减弱,能量流规模缩 小或过程发生变化;系统中的捕食过程和腐化过程弱化,因而 能流损失增多,能流效率降低。
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由于生态系统结构受到损害,层次结构简单化以及食物网的破 裂,营养物质和元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周围时间变短,周转率降 低,生物的生态学功能减弱。由于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结构的 变化,使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途径不畅通无阻或受阻,包括 生态系统中的水循环、氮循环和磷循环均会发生改变。

关于一个受损生态系统修复的优先性: (1)先以修复生态系统最基本的功能为优先前提; (2)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
一、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一阶段:应该找出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和特点; 第二阶段:根据原因与特点,定制出适合的修复方法。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主要有:(1)自然灾害:病虫害、 干旱、洪涝和地震等;(2)人类活动引起的破坏。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特点有: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 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 能明显降低。

5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111206 环境生态学基础电子教案

5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111206 环境生态学基础电子教案

第三节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受损海岸生态系统的修复 工业废弃地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自然原因:病虫害、干旱、洪涝、风灾和地震等 自然灾害。 人为原因:刀耕火种、采伐木材、矿山开采。
3、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 (2)生态学理论
(1)自我与人为设计理论
自我设计理论
只要有足够的时间,退化生态系统将 根据环境条件合理地实现自组织并会 最终改变其组分。
人为设计理论
通过工程方法和植物重建,直接恢复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类型可能是多 样的。这一理论把物种的生活史作为 植被恢复的重要因子,认为通过调整 物种生活史的方法可加快植被恢复。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主要内容
一、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二、生态修复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三、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一节 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一、生态修复及其理论基础 1、概念: 生态修复:应包括生态恢复、重建和改建, 其内涵可以理解为通过外界力量使受损生 态系统得到恢复、重建或改建,即应用生 态系统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对环境或生态 完整性进行修复,最终恢复生态系统的服 务功能。
没有人工协助不会建立或发芽的树种,尤其那 些具有重要作用的物种,是主要栽培对象。然 而苗圃培育必须要掌握好时机,需要培育一定 数量的当年能采集到的树种幼苗。有些种类最 好采集森林地面上的野生苗,而不是人工从种 子培育幼苗。树苗应该栽培在混合有少量来自 种子采集地的森林土壤中,确保可以得到合适 的菌根。培育越多种类的原始森林组成物种越 好。
二、非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技术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文稿演示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文稿演示

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
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 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 生物物种的恢复 总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标
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 水量。 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
控制污染物流入,增加水量,稀释污染物; 采取工程措施: 引水冲污;人工曝气复氧;底泥疏浚
重建人工草地。 常用于完全荒弃的草地。它是受损生态 系统重建的典型模式,不需要过多考虑原有生物群落的结 构,而且多是由经过选择的优良牧草为优势种的单一物种 所构成的群落。
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 季节畜牧业——合理利 用多年生草地每年中的不同生长期,进行幼畜放牧育肥的 方式。
案例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嘎查草原修复
三、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方式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河岸带和河流阶
地上天然植物的开采,将其变为可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河流的面源污染。 (3)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受损。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 巨大消耗、污染程度加重以及河段河流断面的硬质化
背景: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共有 12万亩草原,草原沙漠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 度放牧,2000年,巴音胡舒嘎查12万亩草原严重沙化 ,80%变成了半裸地、裸地、甚至流动沙丘。生物多 样性急剧减少。
2000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展开治沙试验。最 初采取了人工造林的做法。但是,由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年平 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并不适宜树木生长,试验最 终失败。
两年后,草原植被总盖度到达60%,与当地未封育的草 场相比,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提高9倍。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修复

生态学与生态系统修复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而生态系统修复则是指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和恢复。

生态学和生态系统修复有着密切的关系,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支撑。

生态学研究的核心是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生物如何适应和利用环境,以及环境如何影响和塑造生物。

生态学涉及到诸多领域,如生物学、地理学、化学等,通过对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物种分布和能量流动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自然界复杂而又精妙的生态过程和规律。

生态系统修复是在人类活动、自然灾害等因素导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后,通过人为干预和恢复手段,促进受损生态系统的再生和复原。

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是重建和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使其能够提供适宜的栖息地环境、保护物种多样性、维持生态平衡等。

生态学所提供的理论和方法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科学指导。

例如,生态学研究揭示了不同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从而指导生态系统修复时应优先考虑生态关键物种的保护和恢复。

同时,生态学还研究了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等生态过程,为生态系统修复提供了重建营养链、流量网络等构建手段。

在生态系统修复中,生物修复是一种常用的方法。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对环境进行治理和修复,以达到恢复生态功能的目的。

例如,在沙漠化地区,可以使用抗风沙作物和耐盐植物来稳定沙丘,防止沙漠的进一步扩张。

另外,通过引入适应能力强的植物和动物物种,可以恢复生态系统的植被覆盖和物种多样性。

化学修复是另一种常见的生态系统修复方法。

化学修复通过添加或调节环境中的化学物质,改变环境条件,从而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例如,在受污染的湖泊中,可以通过添加生物修复剂和土壤改良剂,促进水体中的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并增加底泥中的有机质含量,改善水质和生态环境。

除了生物修复和化学修复,物理修复和生态工程等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于生态系统修复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恢复生态学的理论研究内容
① 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系统内在的生态学过程与 相互作用机制
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多样性、抗逆力、生产力、恢复力与
可持续性研究 ③ 先锋群落与顶极群落的发生、发展机理与演替规律研究
④ 不同干扰条件下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⑤ 生态系统退化的诊断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⑥ 生态系统退化过程的动态监测、模拟、预警及预测研究
1、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⑴植物萃取技术 指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 植物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枝条部位的技术。
⑵根际过滤技术
指利用超积累植物或耐重金属植物从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有毒金属 的技术。
⑶植物固定技术
指利用超积累植物或耐重金属植物降低金属的活性,从而减少重金属被 淋洗到地下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的技术。
修补:即修复部分受损的结构。
更新:指生态系统发育即向新的水平或层次的演替。 再植:即恢复生态系统的部分结构和功能,或恢复当 地先前土地利用方式。
(二)生态修复的基本理论
1. 自我设计与设计理论 2. 生态学理论 3. 生态恢复理论
(三) 生态修复的原则
1. 地域性原则 2. 生态学与系统学原则 3. 最小风险原则与效益最大原则
生态修复: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
复与重建(或改建)的技术与方法、生态学
过程与机 理的科学。 重建:即去除干扰并使生态系统恢复原有的利用方式; 改良:即改善环境条件以便使原有的生物生存,一般指 原有景观彻底破坏后的恢复。
改进:即对原有的受损系统进行重新修复,以使系统 某些结构与功能得以提高。
最大多样性方法是尽可能地按照该生态系统退化以前的
物种组成及多样性水平种植多样物种进行恢复。
二、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1、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及特点
人类干扰的原因中,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
另一方面是自然因素:我国草原区所处的自然条件都比较恶
劣,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这是 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
⑷植物刺激技术,也称为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
指通过根圈范围内植物的活动刺激微生物的生物
降解的植物修复过程。 ⑸植物转化技术 指通过植物新陈代谢作用降解环境污染物的过程。
(二)针对非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
1. 潜力评价法
2. 自然恢复法
3. 限量控制法
4. 协调促进法
第三节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一、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6.
7. 8.
生产力下降
弱系统稳定性降低 其他服务功能减弱
受损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变化机制
1. 结构损伤是导致功能衰退的基本原因
2. 胁迫方式是影响生态过程变化的决定因素
3. 干扰强度和频率是制约系统恢复能力的重要因 素
受损生态系统功能衰退的基本规律
1. 生态系统受损的各种变化都始于结构的改变 2. 生态系统过程受阻和功能衰退是受损生态系统
的主要特征
3. 关键组分和过程的状态决定着生态系统的恢复
进程
第二节 恢复生态学与生态修复
1. 恢复生态学及其学科任务
(一)恢复生态学的定义 学科任务是:致力于研究自然灾变和人类活动压力条件下,
受到破坏的自然生态景观的恢复和重建问题。
恢复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退化生态系统恢 复与重建的技术与方法及其生态学过程和机理的学科。
③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
三、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1、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原因及特点
原因: ①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②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③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特点:
① 纵向成带现象; ② 大多说生物都具有适应急流生境的特殊形态结构;
③ 与其他生态系统相互制约、关系复杂;
3、渐变式受损
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损。例如: 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 生态系统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 5、复合式受损
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损形式。
三、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1. 2. 3. 4. 5.
物种多样性的变化 系统结构简单化 食物网破裂 能量流动效率降低 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
恢复生态学的应用技术研究内容
1. 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体系研究 2.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优化配置及其调控技术研究 3. 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 4. 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 5. 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 6. 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研究
(二) 恢复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①环境污染
②水利建设
③过度放养 ④湖泊的富营养化 ⑤外来种的侵入
2、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①严禁围湖造田 ②营造林地
③加大人为调节湖泊水位的力度,尽量防止水位频繁地剧烈
变化,维持湖泊的最低水位,防止湖泊的干枯 ④对于已有大量淤积的湖泊,清淤是十分有效的修复措施, 这样既可恢复水体空间,又能使水质得以改善。
2、论述森林、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修复方法。
3、植物修复技术有哪几种?如何利用植物修复技术去除 环境中的污染物? 4、生态工程的内涵是什么?生态工程设计的生态学理论 有哪些?
采用最大多样性方法,一般生长快的物种会形成树冠层,生 长慢的耐荫物种则会等待树冠层出现缺口,有大量光线透射 时,迅速生长达到树冠层。 可以配种10%左右的先锋树种,这些树种会很快生长,为怕 光直射的物种遮挡过强的阳光。等到成熟阶段的物种开始成 长,需要阳光的时候,选择性地砍掉一些先锋树,砍掉的这 些树需要保留在原地,为地表提供另一种覆盖。留出来的空 间,下层的树木会很快补充上去,过大的空地还可以补种一 些成熟阶段的物种。
物种框架方法
是指建立一个或一群物种,作为恢复生态系统的 基本框架。这些物种通常是植物群落中的演替早
期阶段(或称先锋)物种或演替中期阶段物种。
应用物种框架方法的物种选择标准
① 抗逆性强:这些物种能够适应退化环境的恶劣条件。
② 能够吸引野生动物:这些物种的叶、花或种子能够吸引多
种无脊椎动物(传粉者、分解者)和脊椎动物(消费者、 传播者)。
1. 始于20世纪20年代
2. 1973年3月,在美国弗吉尼亚召开题为“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
的国际会议 3. 1985年,Aber and Jordan 首次提出了“恢复生态学”的科学概 念 4. 1996年在美国召开了恢复生态学国际会议,标志着恢复生态学
的研究和实践已步入新的阶段
恢复生态学中涉及的几个重要概念
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包括植被退化和土壤退化。 植被退化是指草地破坏后,植被的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 这种结构的改变还导致了群落的矮化。 土壤退化是由于风蚀、水蚀、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等造成的土壤 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不能再支持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技术
①围栏养护,轮草轮牧 ②重建人工草地
五、矿区废弃地的修复
1、尾矿的综合利用 ①从废弃物中进一步回收有价元素 ②作为二次资源制取新形态物质 ③用作井下采空区的填充材料
2、污染土壤的修复
3、植被修复 4、微生物修复法 5、矿区废弃地综合利用
第四节 生态工程与修复工程
一、生态工程的内涵
1、生态工程的定义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
③ 再生能力强:这些物种具有“强大”的繁殖能力,能够
帮助生态系统通过动物(特别是鸟类)的传播,扩展到 更大的区域。
④ 能够提供快速和稳定的野生动物食物:这些物种能够在 生长早期(2-5年)为野生动物提供花或果实作为食物, 而且这种食物资源是比较稳定的和经常性的。
最大多样性方法
是尽可能地按照该生态系统退化以前的物种组成及 多样性水平种植物种进行恢复,需要大量种植演替成熟阶 段的物种,先锋物种被忽略。 这种方法适合于小区域高强度人工管理的地区,例 如城市地区和农业区的人口聚集区。
1、森林生态系统受损的原因及特点
森林生态系统受损原因,包括病虫害、干旱、洪涝和 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
受损的森林生态系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力 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 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
2、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
第七章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第一节 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一、受损生态系统的定义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
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
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 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二、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形式
1、突发性受损 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 2、跃变式受损 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损伤, 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四)生态修复的标准
1. 可持续性(可自然更新)
2. 不可入侵性(象自然群落一样能抵制入侵)
3. 生产力(与自然群落一样高) 4. 营养保持力 5. 具有生物间的相互作用
三、生态修复的方法
(一)针对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技术
1. 植物萃取 2. 根际过滤 3. 植物固化 4.度较快。
2、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A: 水文条件的修复 ① 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 污水处理;
③ 水库的调度。
B:河流地貌学特征的修复 ① 改进的标准河流断面的设计法;
② 浅滩喝深潭河流结构的构建;
③ 构建有利于生物生存的多空隙河流。
四、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1、湖泊生态系统的受损及原因
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综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