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合集下载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探索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生态恢复的长期监测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探索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生态恢复的长期监测

环境科学中的生态修复:探索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生态恢复的长期监测摘要生态修复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旨在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本文深入探讨了生态修复的原则、方法、技术以及长期监测的重要性。

通过分析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修复案例,本文强调了生态修复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

同时,本文也指出了生态修复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引言随着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大量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退化。

生态修复(Ecological Restoration)作为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和恢复措施,旨在通过人工干预,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使其接近或达到自然状态。

生态修复不仅是恢复生态系统健康的有效手段,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生态修复的原则1. 生态整体性原则:生态修复应从整体出发,考虑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过程的相互作用,避免单一物种或单一过程的修复。

2. 自然恢复为主原则:尽可能利用自然力进行修复,减少人工干预,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

3. 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修复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 公众参与原则:鼓励公众参与生态修复的全过程,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和参与度。

生态修复的方法与技术1. 物理修复:通过工程措施改善受损生态系统的物理环境,如地形改造、水文调控、土壤改良等。

2. 化学修复:通过化学方法去除或转化污染物,如土壤淋洗、化学氧化还原等。

3. 生物修复:利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吸收、降解和转化能力,修复受损生态系统。

4. 生态工程:综合运用物理、化学和生物修复技术,构建人工生态系统,恢复生态功能。

生态修复在不同生态系统中的应用1. 森林生态系统:通过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退耕还林等措施,恢复森林植被,改善森林生态功能。

2. 草地生态系统:通过退牧还草、人工草地建设等措施,恢复草地植被,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物多样性。

什么是生态修复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

什么是生态修复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

什么是生态修复如何有效修复受损生态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生态系统就如同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网络,为人类和其他生物提供着不可或缺的服务和资源。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染排放、森林砍伐等,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我们的家园,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和服务,生态修复成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

那么,什么是生态修复呢?简单来说,生态修复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对已经受损或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恢复和重建,使其重新具备自我维持和发展的能力,恢复到接近其原始的状态或者达到一个更健康、更稳定的状态。

生态修复的目标不仅仅是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还包括恢复其生态过程,如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物种迁徙等。

它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土壤修复、水域修复、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在土壤修复方面,由于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工业污染等原因,许多土壤的质量下降,肥力不足,甚至含有有害物质。

为了修复土壤,我们可以采取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法。

物理方法包括深耕、换土等;化学方法则是通过添加化学改良剂来降低土壤中的污染物含量;生物方法则是利用微生物、植物等来分解和吸收土壤中的污染物,增加土壤的肥力。

水域修复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大量的污水排入河流、湖泊和海洋,导致水质恶化,水生生物生存受到威胁。

水域修复的方法包括污水治理、水生态系统重建等。

例如,通过建设污水处理厂,对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在水域中种植水生植物,投放水生动物,构建完整的水生态系统,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植被恢复是生态修复中最为直观和重要的环节之一。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等问题使得大量的植被遭到破坏。

为了恢复植被,我们可以进行植树造林、种草等活动。

在选择植物品种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土壤等条件,选择适合本地生长的物种,以提高植被恢复的成功率。

生物多样性保护在生态修复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生态系统恢复方法生态系统的恢复是指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使受到损害的自然环境逐渐恢复其原有的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许多生态系统遭受了破坏和破坏,生物种群减少,土壤质量恶化,水质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修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人们提出了许多恢复方法。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生态系统恢复方法。

一、栖息地修复生态系统的恢复首先需要修复受损的栖息地。

栖息地修复是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恢复自然栖息地的原有条件,使其适合受损物种的生存和繁衍。

栖息地修复的方法包括植被恢复、湿地重建、河流修复等。

植被恢复可以通过植树造林、种植草坪等方式,增加植被覆盖,提供栖息地和食物资源。

湿地重建可以通过修复湿地的水环境、植被和土壤,使其恢复湿地的功能,提供栖息地和水源保护。

河流修复可以通过清除淤泥、疏浚河道,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改善礁石和河床的条件,为鱼类和底栖生物提供合适的栖息环境。

二、物种保护和引入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

物种保护的方法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限制非法捕猎和毁林等。

自然保护区是一种通过限制人类活动,保护受威胁物种和栖息地的方法。

保护区可以提供安全的环境,保护濒危物种和维持生物多样性。

此外,人们还可以通过物种引入来恢复生态系统。

适当引入适合环境的物种,可以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例如引入天敌控制害虫、引入传粉者促进花粉传播等。

三、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环境治理和污染防治是生态系统恢复的关键步骤。

生态系统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和破坏,治理污染可以减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

环境治理包括水质治理、土壤修复和空气污染控制等。

水质治理可以通过设立污水处理厂、加强水环境监测和管控,减少水污染物的排放,改善水质。

土壤修复可以通过生物修复、化学修复和物理修复等手段,恢复受损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空气污染控制包括减少工业排放、加强交通管控和推广清洁能源等,减少大气污染物对生态系统的损害。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文稿演示

第三节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文稿演示

河流生态恢复的任务
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 河流地貌特征的改善 生物物种的恢复 总目的是改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主要标
志是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提高。
水质、水文条件的改善
通过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以维持河流河道最小生态需 水量。 改善河流水系的水质。
控制污染物流入,增加水量,稀释污染物; 采取工程措施: 引水冲污;人工曝气复氧;底泥疏浚
重建人工草地。 常用于完全荒弃的草地。它是受损生态 系统重建的典型模式,不需要过多考虑原有生物群落的结 构,而且多是由经过选择的优良牧草为优势种的单一物种 所构成的群落。
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 季节畜牧业——合理利 用多年生草地每年中的不同生长期,进行幼畜放牧育肥的 方式。
案例介绍
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浑善达克沙地巴音胡舒嘎查草原修复
三、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方式 (1)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2)农业活动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对河岸带和河流阶
地上天然植物的开采,将其变为可耕地;使用化肥和农药 等有毒有害物质对河流的面源污染。 (3)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受损。主要表现在水资源的 巨大消耗、污染程度加重以及河段河流断面的硬质化
背景:巴音胡舒嘎查位于浑善达克沙地的腹地,共有 12万亩草原,草原沙漠化始于20世纪80年代。由于过 度放牧,2000年,巴音胡舒嘎查12万亩草原严重沙化 ,80%变成了半裸地、裸地、甚至流动沙丘。生物多 样性急剧减少。
2000年,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展开治沙试验。最 初采取了人工造林的做法。但是,由于浑善达克沙地的年平 均降水量在200~400毫米之间,并不适宜树木生长,试验最 终失败。
两年后,草原植被总盖度到达60%,与当地未封育的草 场相比,沙丘低地的群落生物量提高9倍。

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

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

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活动对许多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土地退化和水资源污染等问题。

为了修复这些受损的生态系统,生态恢复与重建成为了一种重要的策略。

本文将介绍生态恢复与重建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方法,包括物理修复、生物修复和社会经济修复。

一、物理修复物理修复是通过修复或改变受损的自然环境来恢复生态系统的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在破坏的生态系统中重新引入自然过程和生态过程,以恢复其原始功能和结构。

一些常见的物理修复方法包括岸线修复、治理土地退化和恢复水体流动。

岸线修复是修复水域边缘的关键方法。

在受损的岸线上,可以采取植被恢复、防波堤建设和土壤保持等措施来保护土壤和水质。

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修复岸线的生态系统,还可以提供栖息地和资源保护。

治理土地退化是修复受损土地的重要方法。

土壤退化是由于过度耕作、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因素导致的。

通过采取土壤修复技术如植被恢复、土壤保水保肥和水土保持,可以逐步修复受损的土地,并提高土地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恢复水体流动是修复受损水体的关键方法。

人类活动导致了许多水体的污染和修道,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恢复水体的流动可以通过修复湿地和河道,提高水体的水质和生物多样性。

同时,恢复水体的流动还可以提供水资源供应,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农业需求。

二、生物修复生物修复是利用生物学过程和物种来修复受损生态系统的方法。

生物修复包括植物修复、动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通过引入适应受损环境的植物、动物或微生物来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植物修复是利用适应受损环境的植物来修复生态系统的方法。

植物可以通过吸收有害物质、保持土壤和水质的稳定和提供食物链的基础来修复受损环境。

例如,用草本植物修复受污染土壤中的重金属可以有效减少重金属的含量并改善土壤质量。

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

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

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生态系统是地球上各种生物和环境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生态网。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张和发展,许多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破坏和破坏,这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生态修复和重建已经成为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和恢复可持续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生态修复重建受损生态系统的关键措施。

一、保护和恢复土壤质量土壤是生态系统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对植物生长、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过度耕作、过度施肥和化学污染等人类活动,许多生态系统中的土壤质量严重受损。

因此,保护和恢复土壤质量是生态修复的首要任务之一。

关键措施包括:1. 合理施肥:采用循环农业和有机农业等可持续的农业模式,减少化学肥料的使用,使土壤中的养分得到均衡供应。

2. 植被恢复:通过植树造林和种植草地等措施,加强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壤侵蚀,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3. 降低污染: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限制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减少土壤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保护和恢复水资源水是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要素,对植物生长、动物繁衍和水生生物生态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保护和恢复受损的水资源,需要采取以下关键措施:1. 水资源管理:建立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制定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水环境治理:加强水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水排放和非法排放,改善水质,恢复水生态系统。

3. 生态补偿:通过建立水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对水资源受损地区进行经济补偿,以激励水资源保护和恢复。

三、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对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人类活动如森林砍伐、水体污染和非法捕捞等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迅速减少。

为了保护和恢复受损的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以下关键措施:1. 保护区建设: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限制人类活动对原始生态系统的干扰,保护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生态修复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

生态修复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历程中,我们在不断追求进步与繁荣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损害。

森林被砍伐、河流被污染、土壤被侵蚀、生物多样性锐减……这些问题日益严峻,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让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陷入了危机。

生态修复,作为应对这一危机的重要手段,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那么,生态修复究竟是如何修复受损的生态环境的呢?生态修复,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让受损的生态系统恢复到接近其原始的状态,或者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和稳定状态。

它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术。

首先,生态修复的第一步通常是对受损生态系统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这就像是给病人看病,需要先进行详细的诊断,才能对症下药。

专家们会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物种组成、土壤质量、水文状况等各个方面,找出问题的根源和关键所在。

比如,如果是一片遭受过度放牧而退化的草原,那么可能存在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等问题;如果是一条被工业废水污染的河流,那么水中的化学物质含量、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等都是需要关注的重点。

在明确了受损生态系统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就是制定具体的修复方案。

这一方案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

以修复被破坏的森林为例,可能会包括植树造林、封山育林、防治病虫害等措施。

而对于受污染的土壤,则可能需要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法进行修复,比如土壤改良、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在生态修复的过程中,物种的引入和恢复是一个关键环节。

选择合适的物种对于生态系统的恢复至关重要。

这些物种不仅要适应受损地区的环境条件,还要能够与当地的原有物种相互作用,形成稳定的生态群落。

比如,在恢复湿地生态系统时,可能会引入一些适合湿地生长的植物,如芦苇、菖蒲等,同时也会考虑引入一些水生动物,如鱼类、贝类等,以促进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

除了物种的引入,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恢复也是生态修复的重要目标。

环境生态学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环境生态学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相 对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持动 态平衡。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 网相互连接,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
生物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繁多,不同物 种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系统 的稳定。
受损生态系统的特征
生物种类减少
受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数量 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对恢复的生态系统进行长期监测和评估,确 保其稳定和可持续性。
04
生态系统修复的案例分析
土壤污染修复案例
总结词
土壤污染修复案例主要关注的是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清除或降低土壤中的有害物质,恢复土壤生态功 能。
详细描述
例如,某地因工业废弃物排放导致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措施包括清运受污染的表土、置换清洁土壤、施加改 良剂等,以降低重金属含量,恢复土壤生态平衡。
生态功能退化
受损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系统中的生物数量和生产 力下降,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受阻 ,生态服务功能减弱或丧失。
空间结构破坏
受损生态系统中的群落结构和空间 格局可能被打乱,生境破碎化。
生态系统修复的目标和方法
目标
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能力,实现生态 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方法
针对受损生态系统的不同类型和程度,采取相应的修复措施,包括生境恢复、 物种引进、植被恢复等手段,同时加强生态管理和监管,促进生态系统的自我 修复和可持续发展。
05
未来展望与挑战
技术创新与研发
生物技术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微生物组学等手段,研发出更有效的生态修 复技术。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
利用先进遥感技术获取生态系统信息,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空间 分析和规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摘要: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是国内恢复生态学研究与实践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总结了受损生态系统的类型、特征以及修复方法等,以期能够对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有更全面的认识。

关键词:受损生态系统;类型;特征;修复;
受损生态系统是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并发生了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

当外来干扰因素(如火山爆发、地震、岩石流、雷击、火烧、人类建造大型工程、排放有毒物质、人为引入或消灭某些生物等)超过生态阈值时,生态系统本身无法缓解胁迫,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到损害,系统难以回到原初的生态平衡状态,从而引起生态平衡失调。

此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和障碍,形成破坏性波动或恶性循环。

1、生态系统的受损类型
主要包括:
(1)、突发性受损;特点为时间短、速度快,局部受损严重。

例:泥石流、火山爆发。

(2)、跃变式受损;特点为生态系统受到持续干扰,最初不表现明显损伤,破坏性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突然剧烈变化的一种形式。

(3)、渐变式受损;特点为在强度均衡的干扰下,缓慢的、不断加重的受损。

例如:使用化肥引起的土壤退化。

(4)、间断式受损生态系统;其为因周期性的干扰而受到损害的一种形式。

(5)、复合式受损:生态系统在受损过程中,经历了两种以上的受损形式。

2、受损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受损生态系统首先是其组成和结构发生了退化,导致其功能受损和生态学过程
的弱化,引起系统自我维持能力减弱且不稳定。

但系统成分与其结构的改变,是系统受损的外在表现,功能衰退才是受损的本质。

基本特征,如下:(1)、物种多样性的变化;(2)、系统结构简单化;(3)、食物网破裂;(4)、能量流动效率降低;(5)、物质循环不畅或受阻;(6)、生产力下降(;7)、其他服务功能减弱;(8)、系统稳定性降低。

3、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对于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根据生物群落演替的基本规律,首先要考虑对生态系统最基本功能的修复,然后再进一步完善物种组成及结构。

因此,“优先性”是受损生态系统修复是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同时,人类可以根据生态学原理,有目的地采取摹写措施,是受到损害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得以恢复和完善,实现生产力高、生物多样性丰富、系统趋于稳定的目的,这个过程被称之为“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1)、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
森林生态系统由于虫害、干旱、洪涝和地震等自然灾害,但最主要的是由于人类的活动所导致系统受损,其变化的特点通常都是生产力减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育土壤、贮存营养元素能力等生态功能明显降低。

目前,对受损森林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主要有:封山育林、林分改造、透光抚育或遮光抚育、林业生态工程等措施等。

(2)、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
世界草地资源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38%。

我国有392万km2 的草地,约占国土面积的41%。

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原因主要归结为人类干扰。

人类干扰的原因中,主要是过度放牧、垦殖和污染。

另一方面,我国草原区所处的自然条件都比较恶劣,春季干旱,夏季少雨,冬季严寒,自然灾害频繁,这是造成草原退化的自然因素。

所以,造成草地生态系统受损和退化,应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结合。


植被的密度和生物多样性的下降,这种结构的改变还导致了群落的矮化。

土壤退化
是由于风蚀、水蚀、土壤板结和盐碱化等造成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不能再支持生态系统的高生产力。

总的来说,受损草地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与技术有:①围栏养护,轮草轮牧;②重建人工草地;③实施合理的牲畜育肥生产模式;(3)、受损河流生态系统的修复
河流生态系统受损的主要方式及影响主要包括水利工程建设、农业活动、城市化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受损河流生态系统修复的常规方法有:①建立沿岸绿化带,加强植被的生态功能;②人工清淤;③控制污染源;④科学调控河水流量和流速⑤加强渔业管理。

(4)、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
湖泊生态系统的受损及原因为:①环境污染;②水利建设;③过度放养;④湖泊的富营养化;⑤外来种的侵入等。

对受损湖泊生态系统的修复方法,如下:①严禁围湖造田;②营造林地;③加大人为调节湖泊水位的力度,尽量防止水位频繁地剧烈变化,维持湖泊的最低水位,防止湖泊的干枯;④对于已有大量淤积的湖泊,清淤是十分有效的修复措施,这样既可恢复水体空间,又能使水质得以改善。

(5)、矿区废弃地的修复
方法有:①尾矿的综合利用:a、从废弃物中进一步回收有价元素;b、作为二次资源制取新形态物质用c、作井下采空区的填充材料。

②污染土壤的修复;③植被修复;④微生物修复法;⑤矿区废弃地综合利用等。

4、生态工程与修复工程
(1)生态工程
*生态工程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构与功能协调原则,综合系统分析的最优化方法,设计的促进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

生态工程设计的生态学理论依据包括:①物种共生原理;②生态位原理;③食
理;⑧限制因子原理;⑨生态因子综合性原理。

A)生态工程设计技术路线:
*⑴建立互利共生网络;
*⑵延长食物链;
*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工程中,加环是一重要方法。

根据加环的性质和功能,可将之归为4类,即①生产环;②增益环;③减耗环;④复合环;
*B)、生态工程设计的应用—以太湖为例
*⑴太湖底泥生态疏浚;
*⑵种植植物,达到美化环境,治理富营养化;
*⑶建立渔业生态工程,控制过度养殖,过度利用水体;
*⑷建立环湖湿地保护带,实现持久的生态管理;
*(2)、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是以植物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或某些污染物的理论为基础,利用植物及其共存微生物体系清除环境中的污染物的一门环境污染治理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包括利用植物固定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利用植物净化水体和空气、利用植物清除放射性核素和利用植物及其根际微生物共存体系净化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等方面。

A)、植物修复技术的类型:
【1】植物萃取技术:指金属积累植物或超积累植物将土壤中的金属萃取出来,富集并搬运到植物根部可收割部分和植物地上纸条部位的技术。

如:芸苔属植物、油菜、工业用大麻,可超量富集砷。

【2】根际过滤技术:指利用超积累植物或耐重金属植物从污水中吸收、沉淀和富集有毒金属的技术。

如:向日葵及各种水生植物如宽叶香蒲等。

【3】
少重金属被淋洗到地下或通过空气载体扩散进一步污染环境的可能性的技
术。

【4】植物刺激技术,也称为植物辅助生物修复技术:指通过根圈范围内植物的活动刺激微生物的生物降解的植物修复过程。

桑树、桑橙树和苹果树被人们用来刺激能降解多氯联苯(PCB)和多环芬烃(PAH)的微生物生长。

【5】植物转化技术:指通过植物新陈代谢作用降解环境污染物的过程。

植物转化技术目前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石化产品污染地和贮藏地、武器弹药废弃物、燃料溢出物、氯化溶剂、垃圾掩埋中的淋滤物和农用化合物(杀虫剂和化肥)等。

*B)、植物修复技术的应用
【1】环境中重金属的去除,植物固定、植物转化、萃取等是去除环境中金属离子的有效技术。

【2】环境中有机物的去除,通过植物萃取、转化和辅助修复等技术,可去除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

【3】环境中放射性核素的去除。

*5、小结
*恢复生态学成为生态学研究热点的今天,有关受损生态系统的退化以及生态恢复的研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并付之于实践。

我国开展受损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生态恢复方面的研究也已有多年,但总体来讲对受损生态系统的退化机制并不很清楚,这使得实施生态恢复存仍在一定的盲目性,还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不懈探索与研究。

*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恢复项目在开始前,必须拥有充足的科学研究基础和基本的概念框架,在坚持原则的情况下进行大胆地地想象与创新;同时还要兼顾经济上的承受能力和社会效益。

*2.恢复项目首先就需要确定定量的目标和恢复的结果。

根据目的制定科学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在恢复工程建设中有一系列的指导方案及工程的监督和评价体系。

*在建设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的管理和适当的调整。

一个生态系统的存在,毕竟不是单一的、封闭的,它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关联。

所以为了取得更好的效果,应将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周围环境综合考虑。

*(本文参考了图书馆内现代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生态工程以及本科期间教学课件等资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