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浙教版

合集下载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4 物质的比热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4.4 物质的比热

夯实基础·巩固练
8.在生产和生活中,常用液体作“散热剂”和“冷却剂”,正确 的选择是( C ) A.散热剂用比热较大的液体,冷却剂用比热较小的液体 B.散热剂用比热较小的液体,冷却剂用比热较大的液体 C.两种都用比热较大的液体 D.两种都用比热较小的液体
夯实基础·巩固练
9.如图甲是用水来冷却热牛奶的示意图,图乙是记录牛奶、 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图中曲线Ⅰ表示的是 __牛__奶____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情况。请你根据图像判断, 热牛奶和水达到热平衡时的水温约为___1_8__℃____;此过程 中,___牛__奶___放出热量, 温度__降__低____,___水___吸 收热量,温度___升__高___。
__一__定__时__,__风__速__越__大__,__双__层__陶__罐__的__降__温__效__果__越__好_______ ②_双___层__陶__罐__的__降__温__效__果__与__空__气__相__对__湿__度__有__关__,___风__速____
_一__定__时__,__空__气___相__对__湿__度__越__小__,__双__层__陶__罐__的__降__温__效_____ _果__越__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液体的比热容都比固体大
夯实基础·巩固练
【点拨】从表中得知,液体的比热容不是都比固体大。 【答案】D
夯实基础·巩固练
6.在生产生活中,下列事例不是利用水的比热容大这一 特性的是( A ) A.在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 B.汽车发动机用循环水冷却 C.让流动的热水流过散热器取暖 D.晚上向秧苗田里放水,以防冻坏秧苗 【点拨】在河流上建水电站,用水发电是利用水的机 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历案-初中科学浙教版13七年级上册

《物质的比热》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节课的学习主题是《物质的比热》。

我们将通过学习,了解比热的概念、物理意义以及其在日常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操作和理论学习,掌握比热容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比热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二、学习目标1. 理解比热的概念,知道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 掌握比热容的计算公式,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通过实验操作,观察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的差异,理解比热在物质吸放热过程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数据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5.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比热概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的数据,评价学生对比热容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

3. 通过学生的实验报告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记录数据的习惯。

4. 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互动,评价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热水变凉、加热物体等)引出比热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通过PPT、板书等形式,详细讲解比热的概念、物理意义及计算公式。

3. 实验演示:教师进行实验演示,展示不同物质在相同条件下吸热或放热的差异,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热的作用。

4. 学生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并尝试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实验结果,分享观察记录,对比各组的实验数据,找出差异及原因。

6. 总结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和课堂表现进行总结反馈,强调比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五、检测与作业1. 课堂检测:通过课堂小测验或作业题的形式,检测学生对比热知识的掌握情况。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和实验报告的撰写任务,要求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整理实验记录。

3. 实践应用: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4.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4物质的比热教学设计(表格式)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科学4.4物质的比热(1)教学设计课题 4.4物质的比热(1)单元四学科科学年级七上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所采用的教材是浙教版科学七上第4章第4节的内容,《物质的比热》共分2课时。

本课时为第1课时,主要讲热传递和热量,学生首先要掌握热传递的条件以及热传递的方向,其次要掌握热量的定义、热量的单位,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温度和热量的概念。

在研究影响物质吸热(放热)大小的因素时让学生体会控制变量法掌握同一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与物体的质量和升高或降低的温度有关,同一种物质温度升高t所吸收的热量与温度降低t所放出的热量相等。

学习目标科学观念:熟悉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明确影响同种物质吸热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科学思维: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对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的分析,明确影响同种物质热量多少的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通过实验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态度责任: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重点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了解探究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多少因素的方法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在盛夏的烈日之下,当你赤脚在河滩上行走时,会感觉河滩上的沙石灼热难熬。

但当你涉入河水中时,却感觉河水凉爽宜人。

而到了傍晚,情况却又大不相同。

为什么同样条件下,沙石和水的温度会有如此悬殊的差异呢?跟着教材学新知!导入新课讲授新活动:小烧杯里装着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100克冷水。

1)分别用手触摸一下两林烧杯和小烧杯的外壁,感受一下两杯的冷热情况,再用温度计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分别填入表中;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分钟,再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填入表中。

3)再过3分钟,再次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填入表中。

4)6 分钟后,试着用手触摸一下大烧杯和小烧杯中外壁,感受一下温度变化情况。

浙教版课科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

浙教版课科学七年级上册精品教案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物质的比热学情分析:《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第4章-物质的特性-科学新教案

第4章-物质的特性-科学新教案
科学
七年级全一册
新课标版(ZJ)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第2节 质量的测量
第3节 物质的密度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5节 熔化与凝固 第6节 汽化与液化 第7节 汽化与液化 第8节 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 本章总结提升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射的。当飞船进入轨道运行时,轨道上没有空气(气压为零),据 实 验 数 据 可 知 , 此 处 水 37℃ 就 可 沸 腾 。 飞 船 向 阳 面 温 度 可 达 100℃以上,而阴面却在-100℃以下。完成任务后,飞船返回大
气层,与大气层摩擦,温度可达2000℃以上,足以熔化任何金属。
根据你所学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
(2)物质能有三态变化,是由于分子间有一定的空隙。( (3)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温度升高时,分子的运动加快,分 子之间的距离也一定增大。( ) ( )
(4)由分子构成了一切物质。
[答案] (1)对
(2)对
(3)错
(4)错
[解析] 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6 .由 26 个氨基酸分子结合而成的多肽分子,下列说法正确
的是(
空隙 (2)分子之间有一定的__________ 。
[注意]构成物质的微粒除了分子外还有原子和离子。 2 .扩散现象 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现象,叫扩散
现象。气体、液体和固体中都能发生扩散现象。
科学·浙教版(ZJ)
第1节 | 物质的构成 3.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汽化过程 蒸发 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离 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教案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第4节物质的比热【知识与能力】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0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科学实验的能力。

2 .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4 .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5 .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重点:什么是热量。

难点:比热的概念的建立。

T教学过程【情景引入】近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

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

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讲授】热量的概念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IoO克冷水。

1 .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 .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时间(分)O0.51.5小烧杯里的水温(C)大烧杯里的水温(C).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

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去?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一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4.4物质的比热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4.4物质的比热学案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

浙教版七上§学案姓名[学习目标]1、熟悉热传递的过程及特点。

2、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3、明确影响同种物质吸热或放出热量多少的因素一、知识点梳理:知识点1、热量1、热量是指;用符号表示;2、热量的单位是,符号是;3、低温物体会热量,高温物体会热量;知识点2、热传递1、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的过程,称为热传递。

2、大量实验表明,不同的两个物体之间发生热传递时,热会从的物体传向的物体。

高温物体放热,温度;低温物体,温度升高。

3、实验还表明,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的多少,还跟的大小有关。

物体升高一定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

反之,物体降低一定的温度,质量,放出的热量越多。

二、例题讲解例题1、下列关于热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 温度高的物体吸收的热量高B. 质量大的物体放出的热量多C. 温度低的物体吸收的热量高D. 一个物体温度升高得越多,吸收的热量越多例题2、质量相等的铁块和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把铁块投入水中,则( )A. 热量从铁块传到水B. 铁块与水间不发生热传递C. 热量从水传到铁块D. 无法确定是否发生热传递例题3、关于热量与温度的关系下面说法正确的是()A. 热传递过程中,当一个物体的温度升高的越多时,吸收的热量越多B. 一个物体温度越高,所含的热量越多C. 高温的物体一定比低温的物体吸收热量多D. 一个物体的热量多少与物体的温度无关例题4、如图所示,在两个相同的烧杯内分别倒入质量相等的煤油和水。

杯内各放一个同样的电加热器,且通电时间相同。

由此可知()A.煤油吸收的热量大于水吸收的热量B.煤油吸收的热量小于水吸收的热量C.煤油升高的温度大于水升高的温度D.煤油升高的温度等于水升高的温度(例题4图)(例题5图)例题5、如图甲所示,把10℃牛奶放在初温60℃的热水中加热,每隔 1 分钟测量一下水和牛奶的温度,描绘出它们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图乙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曲线E 表示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B.牛奶吸收热量,温度上升C.水放出热量,温度下降D.温度高的水把热量传给温度低的牛奶,是由于水含有的热量多三、随堂练习:1、热量的单位是()A. 米B. 千克C. 千克/米3D. 焦2、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的是()A. 温度B. 热量C. 质量D. 温度差3、质量相等的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升高相同的温度,则它们吸收的热量()A.初温不知,无法判断B. 吸收的热量一样多C. 热水吸收的热量多D. 冷水吸收的热量多4、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之间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停止时,两个物体具有相同的()A.温度B.热能C.热量D.能量5、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水的温度有关B.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质量有关C.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仅与水的温度有关D. 水在温度降低时,放出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温度降低的度数有关6、一个物体吸收了热量,它的温度()A. 一定升高B. 一定降低C. 一定不变D. 可能不变7、热传递过程中,热量,热量的单位是。

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浙教版

七年级科学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教案浙教版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复习大纲第一节、熔化和凝固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凝固: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

2、观察硫代硫酸钠(俗称大苏打或海波)的熔化过程:开始加热时并没有熔化,只是温度不断上升,体现在图象上是一段倾斜上升的直线。

达到一定温度(熔点)时才开始熔化,在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表现在图象上是一段水平直线。

当全部熔化完成液体说明:所有的晶体熔化的过程和图象都和上述类似,只是熔点不同罢了。

3、观察松香的熔化过程:图1 图2开始加热时,物质是先变软,再变稀,最后变成液体。

从开始加热直到全部熔化成为液体,其温度不断上升。

说明:所有非晶体的熔化过程和图象与松香类似。

(见图2)4、晶体: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物体。

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的物体。

5、几点说明:①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不同的晶体的熔点不同,根据熔点的不同可以来鉴别物质,故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非晶体没有熔点。

②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晶体凝固时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物质的凝固点和熔点相同。

非晶体没有凝固点。

③晶体熔化吸热,凝固要放热。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1、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2、汽化分为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3、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蒸发只在液体的表面进行的,并且不剧烈。

4、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①液体温度的高低②液体的表面积的大小③液体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④对于不同的液体还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说明:要加快蒸发就必须尽量满足上述三个条件,要减少蒸发必须尽量避免上述条件,其中减少蒸发在农业上应用比较广泛的是喷灌和滴灌,它的好处是可以减少水分在传输中的渗漏和蒸发。

5、蒸发吸热,吸收其它物体的热量,可以导致其它的物体温度降低。

6、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也是在液体的内部和表面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7、水沸腾时的现象:水在沸腾时虽然继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科学上册第4章物质的特性第4节物质的比热教案(新版)
浙教版
学情分析:
《物质的比热》一课,现安排在七年级第四章第四节。

本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而言,相对来说较为困难,其难度主要在两个方面:一、学生对热量和比热的概念不清晰,学生容易对温度和热量产生混淆。

二、学生尚不能很好地掌握控制变量的方法,而影响物质吸收或放出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中,学生很容易将三个变量混淆。

在学生当前的知识与能力的基础上,可以说学习比热是有一定难度的。

不过,此前的学习也已经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如小学时对热传递概念的学习,第一章中与温度有关的内容的学习,都为学生学习热量铺垫了基础。

而第三节中对质量测量的学习,也为学生掌握控制变量法,理解多个变量对同一物理量的影响打下了能力基础。

综合分析,此课的学习应该是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到的范围,需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的引导。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热量的概念,知道热量的单位。

2.明确影响热量多少的三个因素:物体质量、温度的变化量、物质种类。

3.理解比热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

2.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逐步掌握控制变量法,体会转化法的应用。

3.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培养获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热量单位的了解,培养对科学工作的尊重和热爱。

2.通过建立假设、得出结论等过程,树立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

3.在生活实例分析中,体会科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

教学策略:
在热量概念方面,采用生活实例讨论和演示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明确温度变化和热量传递之间的关系。

为了帮助学生在树立比热概念时能明确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明确比热与物体质量和物体升高的温度无关,教师将三个影响因素(即物体质量、物体升高的温度、物质种类)结合,放在一个问题下进行讨论。

并通过设计第一个实验方案,明确提出控制变量法,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比热大小与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无关。

学生通过实验,对物质种类影响热量多少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并在实验中体会比较比热大小的方法。

通过实验数据分析实验假设和实验结论,进一步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表述。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近来寒潮来袭,走在路上都感觉到阵阵寒意。

同学们有什么好办法,能让寒冷的身体尽快暖和起来吗?我们来比一比取暖利器吧。

老师也有冬日三宝:暖宝宝、热水袋和足浴盆。

我们共同使用的这些利器,有什么共同点呢?(引到传递热,可提到温度较高)
(二)新授课
1.热量的概念
在身体和这些物品之间,是不是真的存在热传递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小烧杯里装着约40克热水,大烧杯里装着约100克冷水。

(1)分别测出热水和冷水的温度(初始温度)。

(2)将小烧杯放到大烧杯内,过30秒,分别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再过30秒,再次测出两个烧杯中的水温。

重复几次,并记录。

实验中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温度计,注意温度计的使用方法:与物体充分接触,不要碰到杯壁和杯底。

有没有同学自告奋勇来配合老师做这个实验,帮老师读数,其他同学注意把实验数据记录到试验单上。

我们读出了几组数据,由于时间原因,我们先把实验停在这里。

根据实验和我们记录的实验数据,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两杯水之间有没有热的传递,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在热传递中哪杯水放热,哪杯水吸热,为什么?根据你的推测,这种热的传递会不会一直持续下
去?
可以通过温度的变化来观察是否有热的传递,高温物体放热,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热,温度升高。

热的传递存在条件,即存在温度差。

当二者温度相同时,这种热的传递就会停止。

我们把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作热量,用符号Q表示。

提到热量,我们就不能不提到在热量研究上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国科学家焦耳。

为了纪念他,我们把热量的单位规定为焦耳,简称焦。

我们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过程中的热量大小来了解一下这个单位。

通过图表,我们发现其实焦耳是一个相对比较小的单位,因此还有另一个常用的更大的热量单位,即千焦(KJ)。

(板书:物体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大小——热量——焦耳,千焦)
2.影响物质吸收热量大小的因素
在刚才的实验中,我们提到低温的物体吸收了热量。

那它到底吸收了多少热量?它所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其本身的什么因素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提出问题,我们已经完成了。

那接下来就应该怎么做?很好,建立假设,同学们认为物体吸收的热量的多少与什么因素有关?
假设并不是胡乱猜想,假设一般都有依据,那同学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呢?一般我们会从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中建立猜想,如果同学们没有思路,可以想一想我们最常见的吸收热量的情况,以在家里煮东西为例。

大家以四人为小组讨论一下,建立假设并提出你们建立假设的依据是什么。

(小组讨论)
三个假设的提出。

好,前两个假设同学们都相对熟悉,那我们先针对第三个假设来进行实验设计。

先讨论一个关键的问题,你认为在实验中,应该怎么判断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呢?(联系生活,生活中,你怎么判断水吸收了更多的热量?)
同一热源(酒精灯)加热,加热时间相同,则吸收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吸收的热量越多。

注意:使用两盏酒精灯时,尽量控制两者火焰大小相同。

关注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实验室常用的加热仪器是酒精灯。

为了便于没有带手表的同学定性地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我们利用两盏酒精灯做同步实验。

但是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要尽量控制两盏酒精灯的火焰大小相同,这样才能得到更有说服力的实验结果。

老师在实验之前先强调一下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接下来我们来设计实验方案,我们提到有多个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物质吸收热量的多少。

当实验中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呢?采用什么方法?
——控制变量法。

控制哪些量相同,哪个量不同?
为了保证同学们的实验效果更明显,老师规定取相等质量的水和砂石(50克),使它们升高相同温度(20℃),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即吸收热量的多少)。

有手表的同学可以计时,如果没有手表的话,我们只要定性记录所需时间长短就可以了。

实验前老师介绍一下实验仪器,两个铁架台是用来固定仪器的,加热烧杯时我们垫上石棉网,是为了让烧杯受热均匀。

上面的装置可能会有不同,但它们的用途都是为了固定温度计。

同学们安装整个实验装置的时候,注意调整好高度,按从下到上的方法进行安装。

开始实验前先记录初始温度(即初温)。

实验完成的同学可以举手示意老师,有问题的也可以举手。

学生实验时间控制在7分钟以内,只需要一个达到末温就可以了。

实验一: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快/
慢)
水50 20
砂石50 20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一组同学展示实验成果。

可以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呢?
很好,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师在课前针对另两个假设做了研究并进行记录。

同学们能根据这两个实验表格,判断这两个实验的实验假设是什么吗?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实验二: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物质种类物体质量(克)初温(℃)末温(℃)升高温度(℃)所需时间
水30 15 35 20 2分30秒
水50 15 35 20 4分12秒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 实验三: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可能与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_____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物体吸收热量越多。

)综合这三个实验,我们能得出怎样的实验结论?
对概念进行拓展:事实上,物体除了吸收热量,也可能放出热量,那我们对我们的实验结论,该进行怎样的拓展呢?
(三)课堂小结与练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位同学能来讲一讲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