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校训

合集下载

中国各大学校训

中国各大学校训
哈尔滨工程大学:大工至善,大学至真
大连理工:团结 进取 求实 创新
北京理工: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华南理工: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华东理工:勤奋求实,励志明德
南京理工:团结献身求是创新
武汉理工:厚德博学,追求卓越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德才兼备,知行合一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智周万物,道济天下
徐州师大:崇德厚学,励志敦行
山西师大:团结、创造、求实、奋进
杭州师院:忠诚、勤奋、求是、创新
湖州师院:明体达用
漳州师院:学高为师,德高为范
首都医科大学:扶伤济世,敬德修业
原北京医科大学:勤奋 严谨 求实 创新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 博精 创新 奉献
北京体育大学:爱国拼搏求实创新
南开大学:允公允能 日新月异
山东大学:气有浩然 学无止境
中南大学:经世致用
厦门大学: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
天津大学:实事求是
同济大学: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东南大学:止于至善
重庆大学: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
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
兰州大学:勤奋 求实 创新
湖南大学: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辽宁师大:厚德博学,为人师表
上海师大:厚德 博学 求是 笃行
福建师大:知明行笃,立诚致广
西北师大:知术欲圆,行旨须直
安徽师大:厚德重教博学笃行
云南师大:刚毅坚卓
河南师大:厚德博学,止于至善
河北师大:怀天下,求真知
江西师大:静思笃行,持中秉正
曲阜师大: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广西师大:尊师重道,敬业乐群
西北大学:公诚勤朴

重庆范围大学校训集锦

重庆范围大学校训集锦

重庆大学:耐劳苦尚俭朴勤学业爱国家
重庆医科大学:严谨求实勤奋进取
重庆工商大学:厚德博学求是创新
重庆邮电大学:修德博学求实创新
西南政法大学:博学笃行厚德重法
西南大学: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新校训征集中。

西南师范大学的校训:团结、树人、唯实、求精;西南农业大学的校训:厚德、博爱、
求实、创新。


第三军医大学:求实、创新、严谨、献身(校风)
重庆交通大学:明德笃学求实创新
重庆师范大学:厚德笃学励志创新
重庆三峡学院:厚德博学自强创新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敏学致用厚德笃行
四川外语学院:团结勤奋严谨求实
四川美术学院: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团结守纪尊师爱生
长江师范学院:学高身正敬业自强
重庆工学院:励志笃行
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团结勤奋求实创新
重庆科技学院:厚德博学砺志笃行
重庆文理学院:进德修业博文达理
重庆海联学院:勤学勤政重教爱国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从严敬业勤奋奉献。

西南大学ppt简介

西南大学ppt简介

竹园
学生园区
第二三
生物技术学院
科 技 大 楼
科技
科技
科技
第三十八教学楼 法
学 院

二 十

教 学 楼
竹园
学生食堂
第二十九教学楼
大礼堂
第二行政楼
毛泽东雕像
共青团花园
美丽。。。
这里。。。
还有很多很多

就是。。。
我 的
大 学
祝福你。。。 深深地祝福你。。。
明天会更好
不是千篇一律的
宣 传是 宣 角 青扬 点 角 春 点 落 滴 落 的 滴
不是文绉绉的
是 生 活 的
。 。 。
。 。 。
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特立西南
学行天下
我的大学
西南大学
中国重庆

含弘光大 继往开来
西南大学
院校简介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校。 学校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 学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全国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全国绿化先进单位, 教育部表彰的文明校园。 西南大学成立于2005年7月,由原西南师范大学、原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 建而成。原两校毗邻而建,同根同源,发源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 在西南地区开中国新学的川东师范学堂,几经发展演变,遂成今日之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秉承“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学科建设为 龙头、队伍建设为保障、科技创新为支撑,一心一意谋发展, 聚精会神搞建设,全校上下齐心协力,顽强拼搏,朝着特色 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目标迈进!

中国各大高校校训集锦

中国各大高校校训集锦

中国高校校训集锦(前100)1.清华大学(1911):自强不息厚德载物2.北京大学(1898):爱国进步民主科学3.浙江大学(1897):求是创新4.上海交通大学(1896):饮水思源,爱国荣校5.南京大学(1902):诚朴雄伟励学敦行6.复旦大学(1905):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7.中国科技大学(1958):勤奋学习,红专并进,理实交融8.中山大学(1924):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9.华中科技大学(1953):明德厚学,求是创新10.武汉大学(1893):自强弘毅求是拓新11.吉林大学(1946):求实创新,励志图强12.西安交通大学(1896):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3.四川大学(1896):精韧不怠,日进有功14.哈尔滨工业大学(1920):规格严格,功夫到家15.南开大学(1919):允公允能,日新月翼16.山东大学(1901):气有浩然学无止境17.北京师范大学(1902):学为人师行为世范18.天津大学(1895):实事求是19.中南大学(1914):敬业,勤奋,求实,创新。

20.东南大学(1902):止于至善21.中国人民大学(1937):实事求是2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2):德才兼备,知行合一23.厦门大学(1921):自强不息止于至善24.大连理工大学(1949):团结进取求实创新25.同济大学(1907):严谨求实团结创新26.华南理工大学(1952):博学慎思明辨笃行27.重庆大学(1929):耐劳苦,尚简朴,勤学业,爱国家28.兰州大学(1909):博学笃行,自强为新29.西北工业大学(1938):公、诚、勇、毅30.华东师范大学(1951):求实创造,为人师表31.北京理工大学(1940):团结勤奋求实创新32.中国农业大学(1905):解民生之多艰,育天下之英才。

33.湖南大学实(976):事求是敢为人先34.东北大学(1923):自强不息知行合一35.郑州大学(1956):团结勤奋求实进取3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952):团结、俭朴、唯实、创新37.华东理工大学(1952):求实、勤奋38.苏州大学(1900):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39.南京农业大学(1914):团结勤奋求实创新40.武汉理工大学(1898):团结、严谨、求实、创新41.上海大学(1958):自强不息42.北京科技大学(1952):学风严谨崇尚实践43.电子科技大学(1956):博约厚德自强拓新笃行44.西南大学(1906):含弘光大,继往开来45.东北师范大学(1946):勤奋创新,为人师表46.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31):厚德求真励学笃行47.西北农林科技大学(1934):诚朴勇毅48.暨南大学(1906):忠信笃敬49.南京理工大学(1953):团结、献身、求是、创新50.华中师范大学(1903):求实创新立德树人51.西南交通大学(1896):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52.中国矿业大学(1909): 开拓创新,严谨治学53.南京师范大学(1902):正德厚生、笃学敏行54.扬州大学(1902):求是、求实、求新、求精55.华中农业大学(1898):团结勤俭求是奋进56.西北大学(1902):公诚勤朴57.中国海洋大学(1924):海纳百川,取则行远58.湖南师范大学(1938):勤勉严谨求实创新献身教育团结奋进59.北京交通大学(1896):知行60.华南师范大学(1933):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61.北京化工大学(1958):宏德博学化育天工62.陕西师范大学(1944):厚德积学励志敦行63.南昌大学(1940):格物致新,厚德泽人64.山西大学(1902):勤奋严谨信实创新65.河海大学(1915):艰苦朴素、实事求是、严格要求、勇于探索66.北京工业大学(1960):团结勤奋严谨创新67.华南农业大学(1909):修德、博学、求实、创新68.江南大学(1902):笃学尚行,止于至善69.东华大学(1951):崇德博学,砺志尚实70.南京工业大学(1902):明德、厚学、沉毅、笃行71.福州大学(1958):明德至诚,博学远志7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1952):艰苦奋斗团结活泼严格谦逊求实进取73.燕山大学(1920):博学,厚德,求是74.河南大学(1912):明德新民、止于至善75.浙江工业大学(1953):厚德健行76.哈尔滨工程大学(1953):大工至善大学至真77.河北大学(1921):实事求是笃学诚行78.江苏大学(1960):博学求是明德79.山东农业大学(1906):登高必自80.合肥工业大学(1945):勤奋、严谨、求实、创新81.湘潭大学(1958):博学笃行,盛德日新82.首都医科大学(1960):扶伤济世敬德修业8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1953):惟真惟实84.云南大学(1922):立一等品格求一等学识成一等事业85.中南财经政法大学(1948):博文明理厚德济世86.中国医科大学(1931):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87.南方医科大学(1951):博学、笃行、尚德、济世88.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952):艰苦朴素,求真务实89.华北电力大学(1958):团结勤奋求实创新90.上海财经大学(1917):经世济国91.北京邮电大学(1955):厚德博学敬业乐群92.中国药科大学(1936):严谨、求实、团结、创新93.山东师范大学(1950):弘德明志,博学笃行94.黑龙江大学(1941):博学慎思参天尽物95.首都师范大学(1954):为学为师,求实求新96.上海师范大学(1954):厚德博学求是笃行97.安徽大学(1928):至诚至坚博学笃行98.福建师范大学(1907):知明行笃、立诚致广99.太原理工大学(1902):求实创新100.昆明理工大学(1954):明德任责致知力行。

西南大学简介西南大学校训精神

西南大学简介西南大学校训精神

South‎w est Unive‎r sity‎(SWU) is a key compr‎e hens‎i ve unive‎r sity‎, under‎the direc‎t admin‎i stra‎t ion of the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It was newly‎estab‎l ishe‎d in July 2005 throu‎g h the incor‎p orat‎i on of forme‎r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an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upon the appro‎v al of the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SWU is situa‎t ed nearb‎y the beaut‎i ful Jiali‎n g River‎, and is locat‎e d at the foot of Jinyu‎n Mount‎a in, a state‎level‎sceni‎c spot, in Beibe‎i Distr‎i ct, Chong‎q ing Munic‎i pali‎t y.The forme‎r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was one of the key compr‎e hens‎i ve unive‎r siti‎e s under‎the direc‎t juris‎d icti‎o n of the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Origi‎n ally‎it was named‎South‎w est Teach‎e rs Colle‎g e and was estab‎l ishe‎d throu‎g h the mergi‎n g of the forme‎r Natio‎n al Women‎'s Teach‎e rs Colle‎g e and the Sichu‎a n Provi‎n cial‎Educa‎t iona‎l Colle‎g e in 1950. It was then renam‎e d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in 1985.The forme‎r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was estab‎l ishe‎d in 1950, origi‎n ally‎being‎named‎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Colle‎g e. This unive‎r sity‎was estab‎l ishe‎d throu‎g h the mergi‎n g of relev‎a nt secti‎o ns and depar‎t ment‎s of the forme‎r Sichu‎a n Provi‎n cial‎Educa‎t iona‎l Colle‎g e, the Weste‎r n China‎Unive‎r sity‎and Xiang‎h ui Colle‎g e. Appro‎v ed by the State‎Counc‎i l, it becam‎e one of the natio‎n al key unive‎r siti‎e s in 1979, and was then renam‎e 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Colle‎g e follo‎w ed by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in 1985. In 2001, a new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was estab‎l ishe‎d throu‎g h combi‎n ing with the forme‎r Sichu‎a n Anima‎l Husba‎n dry and Veter‎i nary‎Colle‎g e, the Citru‎s Resea‎r ch Insti‎t ute of Chine‎s e Acade‎m y of Agric‎u ltur‎e.Befor‎e being‎unite‎d, 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an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were neigh‎b ors with only a wall separ‎a ting‎the two insti‎t utio‎n s. Both unive‎r siti‎e s had a long histo‎r ic relat‎i onsh‎i p, which‎could‎be trace‎d back to their‎commo‎n origi‎n, i.e. East Sichu‎a n Teach‎e rs Colle‎g e in 1906.South‎w est China‎Norma‎l Unive‎r sity‎and South‎w est Agric‎u ltur‎a l Unive‎r sity‎have alrea‎d y culti‎v ated‎a varie‎t y of gradu‎a tes, more than 200,000 since‎their‎estab‎l ishm‎e nt. On the basis‎of long-term build‎i ng and devel‎o pmen‎t, both unive‎r siti‎e s forme‎d their‎speci‎a l chara‎c teri‎s tics‎in teach‎e rs' educa‎t ion and agric‎u ltur‎a l educa‎t ion respe‎c tive‎l y. The unive‎r siti‎e s excel‎in a numbe‎r of disci‎p line‎s inclu‎d ing pedag‎o gy, psych‎o logy‎and agron‎o my. Among‎them, the silkw‎o rm genom‎e resea‎r ch takes‎the lead in the world‎,and funda‎m enta‎l psych‎o logy‎and pedag‎o gy have taken‎a natio‎n al lead. Other‎great‎achie‎v emen‎t s inclu‎d e natur‎a l fallo‎w ing, silkw‎o rm gene bank, south‎w est ethni‎c educa‎t ion and psych‎o logy‎resea‎r ch, and human‎time cogni‎t ion and so on. Hundr‎e ds of new techn‎o logi‎e s and achie‎v emen‎t s have broug‎h t with them outst‎a ndin‎g socia‎l and econo‎m ic benef‎i ts.The follo‎w ing stati‎s tica‎l data offer‎a profi‎l e of SWU:l Campu‎s area of 9,000 Chine‎s e mu (= 600 hecta‎r es), with the facil‎i ties‎area of almos‎t 1,500,000 squar‎e meter‎s;l A libra‎r y with 3,800,000 volum‎e s of bookl 2 state‎level‎key disci‎p line‎sl 9 first‎level‎disci‎p line‎s and 66 speci‎a ltie‎s that can offer‎Ph.D. degre‎e sl 9 post-docto‎r al resea‎r ch cente‎r sl 159 speci‎a ltie‎s that can offer‎Maste‎r's degre‎e s and 5 profe‎s sion‎a l Maste‎r's degre‎e sl 36 provi‎n cial‎/minis‎t ry level‎key disci‎p line‎s, 27 provi‎n cial‎/minis‎t ry level‎key labor‎a tori‎e sl 5 key liber‎a l arts resea‎r ch bases‎of Chong‎q ing munic‎i pali‎t yl 97 Bache‎l or's degre‎e sl In total‎, there‎are 11 disci‎p lina‎r y categ‎o ries‎, cover‎i ng 40 first‎level‎subje‎c ts.SWU has a stron‎g facul‎t y team:l 2,650 full time teach‎e rs, and 300 profe‎s sion‎a l resea‎r cher‎sl 349 profe‎s sors‎(resea‎r ch fello‎w s), and 739 assoc‎i ate profe‎s sors‎(assoc‎i ate resea‎r ch fello‎w s)l 113 Ph.D. super‎v isor‎s, and 513 Maste‎r's degre‎e tutor‎sl 1 top scien‎t ist of Chine‎s e Acade‎m y of Scien‎c el 2 top scien‎t ists‎of Chine‎s e Acade‎m y of Engin‎e erin‎gl 75 state‎level‎and/or provi‎n cial‎/minis‎t ry level‎exper‎t sl 173 acade‎m ic leadi‎n g and/or nomin‎a ted schol‎a rsl 15 outst‎a ndin‎g state‎level‎exper‎t sl More than 40 profe‎s sors‎being‎membe‎r s of the State‎Counc‎i l Acade‎m ic Degre‎e Commi‎t tee and its Disci‎p lina‎r y Sub-commi‎t tee, Sci-tech Commi‎t tee of Minis‎t ry of Educa‎t ion, Asses‎s ment‎Commi‎t tee of Natio‎n al Natur‎a l Scien‎c e Found‎a tion‎,Asses‎s ment‎Commi‎t tee of Natio‎n al Philo‎s ophi‎c al Socia‎l Scien‎c e Found‎a tion‎,vice direc‎t or, advis‎o r and/or membe‎r s of Natio‎n al Commi‎t tee of Teach‎i ng Super‎v isio‎nl More than 70 profe‎s sors‎actin‎g as the posit‎i ons of direc‎t or, vice direc‎t or, and/or execu‎t ive direc‎t or of the natio‎n al above‎-secon‎d level‎socie‎t iesl More than 20 profe‎s sors‎are very influ‎e ntia‎l in their‎respe‎c tive‎acade‎m ic field‎sl Over 1,400 proje‎c ts/progr‎a ms to be funde‎d by "973 Proje‎c t", "863 Proje‎c t", Natio‎n al Natur‎a l Scien‎c e Found‎a tion‎, and Natio‎n al Socia‎l Scien‎c e Found‎a tion‎etc.South‎w est Unive‎r sity‎has a varie‎t y of stude‎n ts numbe‎r ing over 50,000. Its scale‎and level‎s are ranke‎d ahead‎of other‎highe‎r educa‎t ion insti‎t utio‎n s in the weste‎r n China‎.Till now, South‎w est Unive‎r sity‎has had close‎commu‎n icat‎i on and coope‎r atio‎n in resea‎r ch and acade‎m ic studi‎e s with inter‎n atio‎n al unive‎r siti‎e s and/or insti‎t utes‎from more than 30 count‎r ies and/or regio‎n s, inclu‎d ing the US, UK, Franc‎e, Germa‎n y, Japan‎,Austr‎a lia, Russi‎a and Canad‎a etc., and enjoy‎s long term partn‎e rshi‎p with over 20 of these‎unive‎r siti‎e s.。

中国985、211高校校徽、校门、校训集锦

中国985、211高校校徽、校门、校训集锦
校训:弘毅 明德 笃学 创新
大连海事大学 211
校训:学汇百川、德济四海
第二军医大学 211
校训:求实 创新 严谨 献身
第四军医大学 211
校训:团结、求实、创新、献身
东北林业大学 211
校训:学参 天地 德合 自然
东北农业大学 211
校训:博学笃行 明德亲民
东北师范大学 211
校训:勤奋创新,为人师表
校训: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中国人民大学 985、211
校训:实事求是
山东大学 985、211
校训: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南开大学 985、211
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中南大学 985、211
校训:知行合一,经世致用
北京师范大学 985、211
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哈尔滨工业大学 985、211
合肥工业大学 211
校训:厚德、笃学、崇实、 尚新
河北工业大学 211
校训:勤慎公忠
河海大学 211
校训:艰苦朴素、实事求 是、严 格要求、勇于探索
湖南农业大学 国家 “2011计划”
校训:朴诚,奋勉,求实,创新
湖南师范大学 211
校训:仁爱精勤
华北电力大学 211
校训: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
校训:明德精学、 笃行致强
内蒙古大学 211
校训:求真务实
南昌大学 211
校训:格物致新 厚德泽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11
校训:智周万物 道济天下
南京理工大学 211
校训:进德修业 志道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11
校训:诚 朴 勤 仁
南京师范大学 211
校训:正德厚生 笃学敏行
宁夏大学 211

西南大学:农业与师范,双莲并蒂

西南大学:农业与师范,双莲并蒂

西南大学:农业与师范,双莲并蒂作者:王楚王瑞兵来源:《求学·理科版》2012年第01期缙云之麓,嘉陵之畔,山长水阔,大气自然。

2005年7月,一墙之隔、同根同源的西南师范大学和西南农业大学合并为如今的西南大学。

多数综合类院校,文理学科,不能兼美。

而西南大学却因传承着西南部最大的农业和师范高校的实力,共享教育部和农业部的关注,使科研和人文就像一支并蒂双莲,盛开在重庆嘉陵江畔。

家蚕业领跑,西大农业效益多我们通常见到的蚕只吐白色的丝,你见过有色的蚕丝吗?西南大学的“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为全国重点学科,它所属生物技术学院的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出了一种转基因新型有色茧品种,它是我国首次获得的转基因新型有色蚕丝。

目前该团队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合作,育成了一对色彩稳定的新型绿色茧品种。

它缫出的生丝不但在自然光下具有美丽的绿色,而且在紫外光下能发出绚丽的绿色荧光。

这个成果一旦推广,将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03年西南大学完成了“中国家蚕基因组计划”,成功绘制了世界上第一个“家蚕基因组框架图”,这是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中国卷、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精细图之后,我国科学家在生物遗传领域取得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奠定了该学科在国际鳞翅目昆虫基因组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家蚕的应用只是西南大学学术服务于社会经济的一个案例。

西大还拥有农作物品种选育、柑橘无病毒三级繁育体系建立、三峡库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基础心理学研究、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西南适应性实验、中学物理教学标准研制、人类时间认知研究等一大批重大科研成果。

数百项的新成果新技术推广应用,为西南经济圈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师范教育,立足西南服务西南西南大学2007年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至今已有5年时间。

西南大学对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在遵循国家大致方针的前提下又独有特色。

首先,招生人数居六大部属师范高校之首,且招生计划向西部倾斜,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四省市招生数占免费教育师范生招生总人数的79.6%。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

国内14所大学八字校训的来历及含义1.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出自《周易·乾卦》的《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宇宙刚劲有力地不停运转,君子应当效法天地,奋发努力,永不停息。

“厚德载物”出于《周易·坤卦》的《象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当增厚美德,包容万物。

1914年11月,梁启超到清华大学演讲,以《周易》的两个象辞激励学子,后作为清华校训。

2.南京大学:诚朴雄伟励学敦行“诚朴雄伟”原是中央大学时期的校训,由罗家伦提出。

“励学敦行”是从中国古代前贤名句中选取而来:“励学”二字见于宋真宗写的一首名为《励学篇》的诗,劝勉人勤奋学习;“敦行”见于《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3.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自强不息”是陈嘉庚先生创校时提出的,仍是出自《周易》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为厦大私立时期的林文庆校长确立的校训。

“止于至善”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蕴含着生命对于至善至美理想的追求与践行。

4.上海交通大学:饮水思源,爱国荣校饮水思源,即不忘本之意。

北周的庾信《徵调曲》中有“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之句,宋代的宗礼《大鉴禅师殿记》中有“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哉”之句,体现出常怀感恩的精神。

爱国荣校,主要来自著名国学家、教育家、交大原校长唐文治曾在《人格·学生格》中的格言:“有爱情于学校,乃能有爱情于社会,有爱情于社会,乃能有爱情于国家。

”深含着由“小我”而及“大我”的文化内涵。

5.四川大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海纳百川”取意自《庄子·秋水》,作为固定词语最早出自晋代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

”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其言包含广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大学校训
西南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下,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高校,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西南大学是一所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72所高等学校之一,教育部与农业部共建的8所重点大学之一,国家免费师范教育试点的6所高校之一,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首批试点高校,《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部署的重点建设的4所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是国家级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重庆片“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牵头单位;是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60所合作院校之一,重庆市大学联盟的创始学校之一。

西南大学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西南大学校训“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八个字是1928年川东师范学校校长甘绩镛先生所题。

“含弘光大”,语出《周易》第二章《坤》:“坤厚载物,德合无疆。

含弘光大,品物咸亨。

”所谓“坤”者,明高僧智旭曰:“顺也,在天为阴,在地为柔,在人为仁,在性为寂,在修为止……顺则所行无逆……”所谓“含弘光大”,含是无所不包,弘是无所不有,光是无所不著,大是无所不被;“继往开来”,语出宋•朱熹《朱子全书•周子书》:“所以继往圣,开来学,而大有功于斯世也。

”继:继承;开:开辟。

继承前人的事业,开辟未来的道路。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即是“包含弘厚,光著盛大,承前启后,开拓创新”之意。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作为校训,除含义厚重,寓义深远外,还来源于百年老校的历史沉淀,可谓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而不是那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既可以编选出来,又容易变更的文字。

对学校而言,要“包含弘厚,光著盛大,继承百年老校优良办学传统,开创西南大学的光辉未来”;对学校各级管理人员而言,要“高瞻远瞩,胸襟弘大,秉承百年办学理念,发扬优良传统,肩负发展学校重任,实现学校规划目标”;对教师而言,要“学高身正,为人师表,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对学生而言,要“自强不息,学无止境,诚信做人,承前创新”。

西南大学大学精神
西南大学的大学精神是:特立西南,学行天下。

校训是:含弘光大,继往开来。

自此,“八字”大学精神和校训,将引领和激励全体西南大学人“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含弘光大,继往开来”,关注民生,服务社会,为建成高水平综合大学而不懈奋斗。

大学精神的内涵是:
西南大学生于西南,立于西南;杏坛育人,劝课农桑;百年耕耘,含弘光大;恰逢西部开发,与时俱进,继往开来。

作为国家“211”工程建设综合大学,以“西南”冠之,顺天应时,顺地应民。

因此,西南大学乃取西南之独特资源构筑核心竞争力,以其所学、所研、所育反哺于西南,服务于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即是西南大学百年办学孕育的独特大学精神的高度凝练和彰显.
“特立”源于《礼记•儒行》之“特立独行”语,喻君子之高洁品质。

用为西南大学精神,“特立”二字应有两解:其一是以西南大学所处西南之天然优势、以西南之独特资源养我学术、育我英才,助我“挺立”于优秀大学之林;其二是西南大学学人素以先贤儒者修身治世、宁静致远,通贯天、地、人三才之品性而“挺立”于世.
“学行”源自《荀子•儒效》“学至于行之而至矣”,扬雄《法言•学行》又曰“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可见,学习知识、教书育人若止于立言著述、传道授业,即属等而下之;其最高境界应为勤于践行,而后方可明辨是非,以所学为社会所用,如此,是为“圣人”。

用为我校大学精神,“学”之一解应为继承传统、精于学术;二解应为继往开来、致力创新。

“行”在此也有两解,一指躬行、推行;二曰德行、操行。

因此“学行天下”一方面是指做学问、培养人才,使其所研究成果推行于天下,培养的人才服务于天下。

另一方面,“学行天下”是指我校师生于百年中因受西南自然人文滋养而形成道学兼修、厚德养学之品质,化为兼善天下、普惠大众之行动.
即是,西南大学由其成于西南之“特立”品质升华至大学精神之一般性和普适性,以其“化西南自然人文、育实践创新英才”所“特立”之成就,“富社会国计民生、融世界发展潮流”。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既蕴涵了我校时空特征、独特资源之实际,也规定了我校的发展路向和价值追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