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
2017年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绪论

2017年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绪论学习目的与要求绪论的核心是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开辟了人类思想史的新纪元,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
学习绪论,要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它的根本理论特征,与时俱进是它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明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论联系实际是学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要了解现今时代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新的研究课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课程内容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的斗争的历史时代。
2.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的产生也与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
3.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
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改变、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工人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及教案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及教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发展的条件与过程,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
教学重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主要内容和指导意义教学难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的内在关系。
学时安排:6教学内容:(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与历史进程(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我们所说的马克思主义,从狭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的基本观点和学说组成的科学体系;从广义来说,是指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构成的科学体系。
1、“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念的提出是1945年5月,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作的《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并使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和使用先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如果作为一种实践活动从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就已开始;但如果作为中国共产党“辞典”中一个特定概念则是在1938年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正式提出的。
3、“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其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和我国具体特点相结合”并获得“一定民族形式”的具体过程,这一过程会由于种种原因而出现某些偏差;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是具有中国的特点和民族形式的科学理论。
其联系在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只能产生于和发展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结晶和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理论品格最显著最集中的体现。
”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确立和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马概考试大纲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考试大纲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代码:512002课程学时:54(含6个实践学时)课程学分:3面向专业:全校本科各专业学生使用教材:逄锦聚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第3版。
(全国统编教材)成绩构成:平时成绩: 30%,由听课(考勤、小测试、回答问题等)、课程论文、实践等成绩组成;卷面成绩: 70%,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
考试方式:全校统一笔试(闭卷)基本题型:单选题(30分);多选题(20分);简答题(30分);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20分)。
考核的基本内容大致占80%,拓展(应用)内容的分值占20%。
考试基本内容: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1.基本内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2.基本要求:※识记:马克思主义(狭义、广义)、※理解:不同角度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理论联系实际;对待马克思主义既要坚持又要发展。
※应用:怎样才能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
3.分值:占卷面成绩的5-10%。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基本内容: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性;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规律;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2.教学基本要求:※识记: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辩证法、形而上学、物质、意识、运动、相对静止、时间和空间、实践、联系、发展、新生事物、矛盾、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质、量、度、量变和质变、否定之否定、“两点论”、“重点论”、规律、意识的能动作用。
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考试大纲

参考书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考试内容
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
三类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分值结构
试卷分值:150分。
分值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占40%。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占40%。
3.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占20%。
评分标准和要求
1.简答题要求紧扣题意,要点回答。
2.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充分论述,合乎逻辑。
试卷内容结构
试卷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简要回答,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等考核。
试卷难易结构
试卷总体按照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够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难易程度出题,其中较难的题目约占20%。
试卷题型结构
3.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充分论述。
备注
考试时间:3小时
中国地质大学2017年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硕士入学考试大纲

4.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5.把握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取向、原则要求 十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考试内容 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理想的理论渊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 和目标任务毛泽东的两类社会矛盾学说当前我国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表现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系考试 要求 1.把握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科学涵义和重要意义。 2.理解毛泽东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及其现实意义。 3.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4.理解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 5.理解社会和谐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的关系。 十二、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考试内容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 科学构想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反分裂国家法》胡锦涛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 意见 考试要求 1.理解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2.把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形成过程、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3.理解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的发展。 4.了解“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十三、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考试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的发展及其特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我国 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和平发展道路 考试要求 1.理解时代主题及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变化,把握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及其效应;掌握 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内涵和必然性。 2.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理解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懂得维护 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基本要求。 十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考试内容 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社会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新社会阶层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 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考试要求 1.把握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2.理解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3.理解新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4.理解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5.理解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大纲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
理》考试大纲
参考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版考试内容考试范围
一、哲学基本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
二、哲学与哲学观;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宗教的关系;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关系。
三、认识论: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统一问题;真理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认识与实践。
四、辩证法: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扬弃。
五、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阶段;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意识(意识形态);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阶级、阶层、国家、民族;人类解放或共产主义学说;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及其相互关系。
试卷内容结构题型一、名词解释(5个,各8分,共40分)
二、简答题(4个,各10分,共40分)
三、论述题(2个,各35分,共70分)
试卷难易结构1、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占据80%
2、较难的题目占20%
试卷题型结构三种题型: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试卷分值结构1、名词解释(5个,各8分,共40分)
2、简答题(4个,各10分,共40分)
3、论述题(2个,各35分,共70分)
评分标准和要求1、回答正确;
2、要点比较全面;
3、论述题能够结合实际进行论述
备注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文章来源:文彦考研。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

2017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大纲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5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是什么?3、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是什么?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是什么?2、什么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3、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实践性的表现)?4、什么是意识?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有哪些?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5、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联系的概念、特点是什么?普遍联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什么是发展、新事物和旧事物?新事物为什么必然战胜旧事物?必然性和偶然性、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6、什么是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二者的关系是什么?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方法论意义?7、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8、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9、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什么是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的概念、特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实践主体、客体及其根本关系是什么?2、实践对认识决定作用的表现?3、辩证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理解?4、什么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什么是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形式、辩证联系是什么?5、什么是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一元性?什么是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6、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是什么?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什么是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两种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什么?2、什么是社会存在?为什么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的概念及其构成是什么?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4、生产力的概念、特点、结构是什么?生产关系的概念、结构、基础是什么?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6、什么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及其意义?7、什么是社会形态及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8、什么是社会基本矛盾?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9、什么是阶级?10、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有什么不同?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伟大的改革。
2017考研政治大纲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1.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阶级基础和思想渊源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1. 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2.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 鲜明的政治立场4. 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5. 崇高的社会理想6. 自觉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世界的物质性1.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1)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2.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及其理论意义(2)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基本存在形式(3)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4)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5)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3.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及其意义二.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1.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内涵和特点(2)事物普遍联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3)联系与运动、变化、发展(4)发展的实质(5)发展与过程(6)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原因与结果;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2.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相互关系(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1)事物存在的质、量、度(2)事物发展的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3)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肯定和否定。
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4)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意义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统一2. 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3. 矛盾分析方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4. 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5. 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6.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新发展理念对唯物辩证法的创造性运用第三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一.认识与实践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1)实践的本质、基本特征与基本形式(2)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3)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2.认识的本质(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3)能动反映论的基本特点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1)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相互关系(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3)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4)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5)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6)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真理与价值1.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的客观性(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3)真理与谬误2.真理的检验标准(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2)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3.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1)价值及其特征(2)价值评价及其特点和功能(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4)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三.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1.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及其辩证关系2.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勇于创新3. 自由与必然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第四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3)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4)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3)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及其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涵(2)国家的起源和实质(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4.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1)社会形态的内涵(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二.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2)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方法及其重要意义2.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的产生和本质(2)阶级斗争的根源和作用(3)阶级分析方法3.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2)革命对社会发展的作用4.改革的性质和作用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科学技术的含义(2)科学技术革命的作用(3)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三.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2)现实的人及其活动与社会历史(3)人的本质(4)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5)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6)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2.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1)个人与社会历史(2)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3)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4)正确评价无产阶级领袖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一.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1.自然经济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3.商品的二因素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5.商品价值量的决定6.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货币的本质和职能7.价值规律及其作用8.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9.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0.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产生(1)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演进和更替(2)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3)资本的原始积累(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2.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1)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2)劳动力商品的特点与货币转化为资本3.资本主义所有制(1)所有制和所有权(2)资本主义所有制及其本质4.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两重性(2)剩余价值的实质(3)资本的本质(4)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率(5)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6)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5.资本积累(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2)资本积累的本质、源泉和后果(3)资本有机构成(4)相对过剩人口(5)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6.资本的循环周转与再生产(1)资本循环及其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运动的基本前提条件(2)资本周转及其速度(3)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及实现条件7.工资与剩余价值的分配(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和形式(2)平均利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分割8.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9.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与经济危机(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根本原因、具体表现和周期性三.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1.资本主义国家的职能和本质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及其本质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4.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形成及其本质5.辩证地分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第六章资本主义发展及趋势一.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于发展1.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1)资本主义发展的两个阶段(2)生产集中与资本集中(3)垄断的形成、本质及垄断组织(4)垄断与竞争(5)金融资本与金融寡头(6)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主要形式及作用(2)金融垄断资本的发展(3)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及其后果(4)垄断资本国际化条件下的垄断组织(5)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3.经济全球化及其后果(1)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和后果二.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和特点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三.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和发展趋势1. 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2.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3.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七章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及其规律一.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1.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局限性2.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3. 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4. 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5. 社会主义在苏联一国的实践6. 社会主义发展到多个国家7.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议与发展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巨大贡献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主要内容2.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3. 在实践中探索实现社会主义发展规律(1)俄中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必然性与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2)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的原因(3)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4)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曲折前进第八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理想及其最终实现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2.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二.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2.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3.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4.共产主义的发展阶段5.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其发展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必要性)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及其关系二.毛泽东思想1.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1)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2)历史过程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四.思想路线与理论精髓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科学内涵3.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第二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和前途2.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政治+经济+文化纲领)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1)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提出(2)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形成的必然性(3)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内容和意义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1)统一战线(2)武装斗争(3)党的建设(4)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历程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点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1.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依据2.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第四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1.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2.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第五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主要矛盾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理论重大意义)3.科学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的历史过程(2)党的基本路线的内涵(3)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路线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第六章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一.社会主义的本质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和科学内涵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2.大力发展科学技术3.坚持科学发展4.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1."三步走"发展战略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4.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2)中国梦的内涵(3)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一.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1.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2.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二.全面深化改革1.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3.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4.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三.扩大对外开放1.对外开放是一项基本国策2.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3.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经济体制改革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4.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1)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2)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3)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4)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5)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1)人民民主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基层群众自治组织3.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全面依法治国的主要任务4.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2.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3.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2.保障和改善民生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五.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1.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理念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3.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第九章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理论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1.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任务3.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及其实践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4.新形势下对台湾工作方针第十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一.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的形成依据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2.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3.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1.和平发展道路的根据和重要意义2.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3.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1.一切为了人民2.实现共同富裕3.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1.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2.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三.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2.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3.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四.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1.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3.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4.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理论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3.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二.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1)现阶段,党面临的四大考验(2)新形势下,党需要应对的四大危险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3.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三.全面从严治党1.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2.坚持思想建设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3.加强组织、纪律和作风建设4.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一.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2.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3.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4.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历史任务二.抵御外国武装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1.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2.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1)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2)义和团运动和列强瓜分中国图谋的破产三.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1.反侵略战争的失败及其原因2.民族意识的觉醒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一.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1)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2)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3)《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4)从天京事变到太平天国败亡2.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二.洋务运动的兴衰1.洋务事业的兴办2.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及其失败三.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1.戊戌维新运动(1)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2)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3)百日维新2.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和教训第三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一.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2.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活动3.三民主义学说和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4.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二.辛亥革命与建立民国1.武昌起义与封建帝制的覆灭(1)武昌起义与保路风潮(2)武昌起义与各地响应2.中华民国的建立(1)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宣告成立(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失败1.封建军阀专制统治的形成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1.新文化运动与思想解放的潮流(1)新文化运动的兴起(2)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3)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4)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2.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3.五四运动爆发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1.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2.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3.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及意义(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2)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历史特点(3)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三.中国革命的新局面1.制定革命纲领,发动工农运动2.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大革命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展)3.大革命的意义、失败原因和教训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一.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1.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建立(1)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2)国民党政权的性质2.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1)大革命失败后的艰难环境(2)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1)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2)反“围剿”战争与土地革命二.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1.土地革命战争的发展及其挫折2.遵义会议与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3.红军长征的胜利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一.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1.日本灭亡中国的计划及其实施(1)从九一八事变到华北事变(2)卢沟桥事变与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2.残暴的殖民统治和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二.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1.中国共产党举起武装抗日的旗帜2.局部抗战与救亡运动3.一二.九运动4.西安事变5.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6.全国性抗战的开始(1)国共合作,共赴国难(2)全民族同仇敌忾,奋起抗战三.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1.战略防御阶段的正面战场2.战略相持阶段的正面战场四.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1.全面抗战的路线和持久战的方针2.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及其战略地位3.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4.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5.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6.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7.延安整风运动8.中共七大五.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1.抗日战争的胜利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3.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原因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一.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1.抗战胜利后的国际国内局势2.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3.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解放区军民的自卫战争(1)全面内战爆发(2)以革命战争反对革命战争(3)以自卫战争粉碎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入学考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大纲参考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概论(第二版)(新编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系列教材),田克勤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
考试内容考试范围: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的战略构想;国际战略与对外交往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思想。
试卷内容结构试卷由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等三个部分组成。
考试内容包括对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简要回答,对理论联系实际能力,阅读理解材料、运用理论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等考核。
试卷难易结构试卷总体按照本学科、专业本科毕业的优秀考生能够取得及格以上成绩的难易程度出题,其中较难的题目约占20%。
试卷题型结构三类题型:简答题;论述题;材料分析题。
试卷分值结构试卷分值:150分。
分值结构:
1.简答题:4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占40%。
2.论述题:2小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占40%。
3.材料分析题:1小题,每小题30分,共30分,占20%。
评分标准和要求1.简答题要求紧扣题意,要点回答。
2.论述题要求紧扣题意,联系实际,充分论述,合乎逻辑。
3.材料分析题要求运用相关知识和原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充分论述。
备注考试时间:3小时
一级学科硕士点召集人签名:(学院盖章)学院分管院长签名
文章来源:文彦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