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之数量关系数学公式汇总情况

2014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之数量关系数学公式汇总情况
2014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之数量关系数学公式汇总情况

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试之数量关系数学公式汇总

代入与排除法

一、倍数特性法

(1)2、4、8整除及余数判定基本法则:

1.一个数能被2(或5)整除,当且仅当其末一位数能被2(或5)整除;

2.一个数能被4(或25)整除,当且仅当其末两位数能被4(或25)整除;

3.一个数能被8(或125)整除,当且仅当其末三位数能被8(或125)整除;

4.一个数被2(或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一位数被2(或5)除得的余数;

5.一个数被4(或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两位数被4(或25)除得的余数;

6.一个数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就是其末三位数被8(或125)除得的余数。

(2)3、9整除及余数判定基本法则:

1.一个数能被3整除,当且仅当其各位数字和能被3整除;

2.一个数能被3整除,当且仅当其各位数字和能被3整除;

3.一个数被3除得的余数,就是其各位数字和被3除得的余数;

4.一个数被9除得的余数,就是其各位数字和被9除得的余数。

(3)7整除判定基本法则:

1.一个数是7的倍数,当且仅当其末一位的两倍,与剩下的数之差为7的倍数;

2.一个数是7的倍数,当且仅当其末三位数,与剩下的数之差为7的倍数。

(4)11整除判定基本法则:

1.一个数是11的倍数,当且仅当其奇数位之和与偶数位之和做的差为11的倍数;

2.一个数是11的倍数,当且仅当其末三位,与剩下的数之差为11的倍数。

(5)13整除判定基本法则:

一个数是13的倍数,当且仅当其末三位,与剩下的数之差为13的倍数。

二、比例倍数

若a:b=m:n,则说明a占m份,是m的倍数;b占n份,是n的倍数;a+b占m+n份,是m +n的倍数;a-b占m-n份,是m-n的倍数。

三、十字交叉法

“十字交叉法”实际上是一种简化方程的形式,凡是符合下图左边方程形式的,都可以用右边的“十字交叉”的形式来简化:Aa+Bb=(A+B)A/ B=r-b / a-r→

A: a r-b

r → A /B = r-b / a-r

B: b a-r

四、极端思维法

当试题中出现了“至多”、“至少”、“最多”、“最少”、“最大”、“最小”、“最快”、“最慢”、“最高”、“最低”等字样时,我们通常需要考虑“极端思维法”,即分析题意,构造出满足题意要求的最极端的情形。

五、枚举归纳法

枚举法:当满足条件的情形比较少时,直接一一列举。

归纳法:当答案要求的数字很大时,我们从较小的数字出发,总结归纳其通用规律。

六、逆向分析法

逆向推导型:将变化过程完全颠倒,交换运算法则,从后往前逆推,得到初始值。

正反互补型:若“正面”不好求解,用“总体”剔除与之互补的“反面”来求解。

方程与不等式

一、均值不等式法:

1.

2.一阶导为零法:连续可导函数,在其内部取到最大或最小值时,其导数为0.

3.“利润率”的计算公式:利润率=利润/成本=(售价-成本)/成本

4.平方差公式:

5.完全平方公式:

6.完全立方公式:

7.立方和差公式:

8.幂次运算律:

二、裂项相消

1.据两项分母裂项公式:

2.据三项分母列项公式:

三、乘方尾数:

1.底数留个位;

2.指数末两位除以4留余数(余数为0则看作4);

3.底数除以7留余数;

4.指数除以6留余数(余数为0则看作6)。

四、数列综合运算:

1.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和=(首项+末项)×项数/ 2= 平均数×项数=中位数×项数

2.等差数列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3.等差数列极差公式:第N项-第M项=(N-M)×公差

4.前n个奇数:1、3、5、7、9...、(2n-1)之和为[1+(2n-1)] ×n /2 =n2

计数问题

一、容斥原理

1.两集合标准型:满足条件I的个数+满足条件II 的个数-两者都满足的个数=总个数-两者

都不满足的个数;

2.三集合标准型:|A∪B∪C|=|A|+|B|+|C|-|A∩B|-|B∩C|-|C∩A|+|A∩B∩C|

3.三集合整体重复型:在三集合题型中,假设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分别为A、B、C,而至少满足三个条件之一的元素总量为W。其中:满足一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x,满足两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y,满足三个条件的元素数量为z,可以得到下面两个等式:W=x+y+z; A+B+C=x * 1+ y * 2+ z * 3

二、排列组合

1.相邻问题——捆绑法:先考虑相邻元素,然后将其视为一个整体;

2.不邻问题——插空法:先考虑剩余元素,然后将不邻元素插入所成间隙之中。

3.错位排列问题:有N封信和N个信封,每封信都不装在自己的信封里,可能的方法的种数计

作D

n ,则D

1

=0,D

2

=1,D

3

=2,D

4

=9,D

5

=44...请牢记这五个数。

三、抽屉原理

1.最不利原则:考虑对需要满足的条件“最不利”的情形,最后+1即可。

四、指数增长

1.如果一个量,每个周期后变为原来的A倍,那么N个周期后就是最开始的A N倍,1个周期前应该是当时的1/A。

比例计算

溶液问题

一、基础计算:

1.溶液=溶质+溶剂;浓度=溶质/ 溶液;溶质=溶液×浓度;溶液=溶质 / 浓度;

2.浓度分别为a%、b%的溶液,质量分别为M、N,交换质量L后浓度都变成c%,则:(1)c%=a%×M+b%×N/M+N(2)M-L/L =L/N-L→L=MN / M+N;

二.混合稀释:

1.溶液倒出比例为a的溶液,再加入相同的溶剂,则浓度变成原来的(1-a);

2.溶液加入比例为a的溶液,再倒出相同的溶液,则浓度变成原来的1/1+a。

三.牛吃草问题:

1.核心公式:y=(N-x)×T

2.“y”代表原有存量(比如“原有草量”);“N”代表促使原有存量减少的变量(比如“牛数”);“x”代表存量的自然增长速度(比如“草长速度”);“T”代表存量完全消失所耗用的时间。

3.如果草场有面积区别,如“M头牛吃W亩草”时,N用“M / W”带入,此时N代表单位面积上的牛数。

四、调和平均数:

1.调和平均数公式:本质:成等差数列。

2.等距离平均速度核心公式:(其中v1和v2分别代表往、返的速度)。

3.等价格平均价格核心公式:(其中p1和p2分别代表之前两种东西的价格)。

4.等溶质增减溶剂核心公式:(其中r1、r2、r3分别代表连续变化的浓度)。

5.等发车前后过车核心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 ;

6.调和平均数的减半公式:

五.钟表问题:

1.基本常识:(1)设钟表一圈分成了12格,则顺时针每小时转1格,分针每小时转12格;(2)时针一昼夜转2圈,1小时转1/12圈;分针一昼夜转24圈,1小时转1圈;

(3)钟面上每两格之间为300,时针与分针成某个角度一般都有对称的两种情况。

2.钟表问题追及公式:T=T0+1/11T0;其中:T为追及时间,即分针和时针“达到条件要求”的真实时间。T0为静态时间,即假设时针不动,分针和时针“达到条件要求”的虚拟时间。

约数倍数问题

一、小数分数型:

1.将给定的小数或分数乘以同一个数N(可以不是整数),使之全部变为整数;

2.求解第一步得到的这些整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

3.将第二步得到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分别除以N,即得结果。

4.三位数的页码换算公式:页码=数字/ 3+36

二.余数同余问题:

1.余数等式:被除数=除数X商+余数(0=<余数<除数)

2.同余口诀:余同取余,和同加和,差同减差,公倍数做周期。

(1)余同: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则取1,表示为60n+1;

(2)和同:一个数除以4余3,除以5余2,除以6余1,则取7,表示为60n+7;

(3)差同: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2,除以6余3,则取3,表示为60n-3;

注意:n的取值范围为整数,既可以取负值,也可以取零值。

三、平均数问题:

1.参照相对数:当数字较大时,我们可以假定平均数为0以得到各个数字的“相对大小”,从而简化计算,在这种情况下,数字的“相对总和”也是为0的。

四.星期日日期问题:

1.日期加总型:当条件中出现“连续多个日期之和”或“连续几个星期几的日期之和”时,这些日期本质上都是等差数列,可以通过计算其“平均数”来定位这些日期的“中位数”从而完成答题。

2.日期推断型:在计算两个日期之间一共有多少天的时候,我们应该先进行“整月计算”,即先计算不同月的同一日期相差多少天,然后再根据条件要求进行修正。在进行“整月计算”的时候,我们先假设每个月都是标准天数,即30天,然后根据各月与30天的差异进行修正。

3.星期推断型:如果所有的年都不是闰年,那么每年都是365天,而365 / 7=52...1,那么问

“365天之后(即1年之后)星期几”就等同于问“1天之后星期几”,问“N年之后星期几”就等同于问“N天之后星期几”,即把任何一年当做一天。而事实上,闰年跟平年比仅仅多了一个“2月29日”,那么在进行实际计算的时候,我们先假设“一年就是一天”,在计算两个日期之间包含了多少个“2月29日”,在把这些天补上即可。

行程问题

一.拓展行程问题:

1.比例计算型:(1)行程问题基本比例:

(2)t若相等,S与v成正比;v若相等,S与t成正比;S若相等,v与t成反比。

2.匀加速运动:v t=v0+at S= v0t+1/2at2=(v0+v t)×t / 2

二.相对速度问题:

1.相遇追及问题:(1)相遇问题:相遇距离=(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2)追及问题:追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追及时间;

(3)背离问题:背离距离=(大速度+小速度)×背离时间。

2.环形运动问题:(1)反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2)同向运动:环形周长=(大速度-小速度)×相遇时间。

3.流水行船型:(1)顺流路程=顺流速度×顺流时间=(船速+水速)×顺流时间;

(2)逆流路程=逆流速度×逆流时间=(船速-水速)×逆流时间。

4.扶梯上下型:(1)“扶梯总长”通常指扶梯露在外面的阶数;

(2)扶梯总长=人走的阶数×(1±v梯/ v t),顺行用加法,逆行用减法。

5.队伍行进型:(1)队头→队尾: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2)队尾→队头:队伍长度=(人速-队伍速度)×时间。

6.往返相遇型:(1)左右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全程×(2N-1);

第N次追上相遇,路程差=全程×(2N-1);

(2)同一点出发:第N次迎面相遇,路程和=全程×2N;

第N次追上相遇,路程差=全程×2N;

三.典型行程:

1.等距离平均速度核心公式:(其中v1、v2分别代表往、返的速度)。

2.等发车前后过车核心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

3.等间距同向反向:间距相等的情况下,同方向运动时间与反方向运动时间之比:

4.不变速沿途数车:计算途中所见车辆的出发时间,从而确定可以遇到的车的数量。

5.不间歇多次相遇:(1)单岸型:

(2)两岸型:(其中S表示两岸的距离)。

6.无动力顺水漂流:漂流所需时间= (其中t顺和t逆分别代表船顺流所需时间和逆流所需时间).

几何公式法

一.几何长度:

1.正方形C正方形=4a;长方形C长方形=2(a+b);

2.圆形C圆=2πR;扇形C扇形=

二.几何面积:

1.正方形S正方形=a2;长方形S长方形=ab;圆形S圆形=πR2;

三角形S三角形=1/2ah=1/2absinC;平行四边形S平行四边形=ah;

梯形S

梯形=1/2(a+b)h;扇形S

扇形

=

正方体表面积=6a2;长方体表面积=2ab+2bc+2bc;球表面积=4πR2=πD2

几何特性法

一、等比放缩型

1.一个几何图形,若其尺度变为原来的m倍,则(1)所有对应角度不发生变化;

(2)所有对应长度变为原来的m倍;(3)所有对应面积变为原来的m2倍;(4)所有对应体积变为原来的m3倍。

二、几何最值型:

1.平面图形中,若周长一定,越接近于圆,面积越大;

2.平面图形中,若面积一定,越接近于圆,周长越小;

3.立体图形中,若表面积一定,越接近于球,体积越大;

4.立体图形中,若体积一定,越接近于球,表面积越小。

几何边端问题

一、植树型:

1.单边线型植树公式: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2.单边环型植树公式:棵数=总长÷间隔;总长=棵数×间隔;

3.单边楼间植树公式:棵数=总长÷间隔-1;总长=(棵数+1)×间隔;

4.双边植树问题公式:相应单边植树问题所需棵数的2倍。

二.方阵型:

形状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总数3N-3 4N-4 5N-5 6N-6

实心(长)方阵人数:

描述M排N列实心长方

形N排M列实心方阵提示:1.无论是方阵

还是长方阵,相邻两

圈的人数都满足:外

圈比内圈多8人;

总人数M×N N2 2.在方阵中,总人数

=

外圈人数2M+2N-4 4N-4 N2=(外圈人数÷4

+1)2

初始M排N列长方阵N排N列方阵N排N列方阵N排N列方阵

所求一行一列一行一列最外一圈最外两圈

N2-(N-1)2N2-(N-2)2N2-(N-4)2

数目M×N-(M-1)

×(N-1)

三、排队型:假设队伍共有N人,A排在第M位,则A前面有(M-1)人,后面有(N-M)人。

四,爬楼型:从地面爬到第N层楼,要爬(N-1)层;从第M层楼爬到第N层楼,要爬|M -N|层。

五.截管型:将钢管截成N短,需要截(N-1)次。

趣味杂题

一、比赛问题

1.N支队伍进行循环赛,每支队伍需要和其他任意队伍进行一场比赛,所以每支队伍需要进行(N-1)场比赛;由于每场比赛都是2个队伍共同进行,所以总场次应该为N×(N-1)/ 2。

2.拆数求积型:将一个正整数(>=2)拆成若干自然数之和,要使这些自然数的乘积尽可能的大,那么我们应该这样来拆数:全部拆成若干个3和少量2(0个2、1个2或者2个2)之和即可。

3.空瓶换酒型:我们一般将“M个空瓶换N瓶酒”转化为“(M-N)个空瓶换N个(无瓶)酒”来完成答题。

4.过河爬井问题:M个人过河,船上能载N个人,由于需要一人划船,故共需过河

M-1 / N-1次;(分子、分母分别减“1”是因为需要1个人划船,如果需要n个人划船就要同时减去n)。

数字推理

一、做差二级数列:二级等差数列、二级等比数列、二级其他数列

二、做差三级数列:三级等差数列、三级等比数列、三级其他数列

三、商和多级数列:做商多级数列、做和多级数列、做积多级数列、三项多级数列、超级多级数列、混合多级数列、定基多级数列

四、因数分解

五、分组数列:两两分组、三三分组、数字加和、数字拆裂、

六、反约分分数数列:分组规律型、交叉影响型、广义通分型、带分数数列、小数数列、根式

数列

七、幂次修正数列:恒定指数、变化指数、常数修正、等差修正、正负修正、数列修正

八、和差递推数列:和差型、积商型、倍数型、和差倍型、平方型、

九、倍数递推数列

十、和差倍递推数列

十一、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打印版)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版)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3(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3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 p a 1 (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2a n =a k 2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 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2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5)内心: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重心: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重心到每边中点的距离等于这边中线的三分之一。 垂线:高线的交点叫做垂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垂心连线必垂直于对边。 外心: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2020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精华版)

精选工作总结类文档,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 祝同学们考得一个好成绩,心想事成 ,万事如意! 2020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精华版)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 ±b)2=a 2±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 ±b )(a 2 ab+b 2) 4. 立方和差公式:a 3+b 3=(a ±b)(a 2+ ab+b 2)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b n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 a b ,x 1·x 2=a c (2)ab b a 2≥+ ab b a ≥+2)2( ab b a 222≥+ abc c b a ≥++3 )3 ( (3)abc c b a 3222≥++ abc c b a 33≥++ 推广:n n n x x x n x x x x ......21321≥++++ (4)一阶导为零法:连续可导函数,在其内部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其导数为零。 (5)两项分母列项公式: )(a m m b +=(m 1—a m +1)×a b 三项分母裂项公式:)2)((a m a m m b ++=[)(1a m m +—)2)((1 a m a m ++]×a b 2 1.勾股定理:a 2+b 2=c 2(其中:a 、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数量关系公式 1.两次相遇公式:单岸型S=(3S1+S2)/2两岸型S=3S1-S2 例题:两艘渡轮在同一时刻垂直驶离H河的甲、乙两岸相向而行,一艘从甲岸驶向乙岸,另一艘从乙岸开往甲岸,它们在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到达预定地点后,每艘船都要停留10分钟,以便让乘客上船下船,然后返航。这两艘船在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问:该河的宽度是多少 米米米米 典型两次相遇问题,这题属于两岸型(距离较近的甲岸720米处相遇、距离乙岸400米处又重新相遇)代入公式3*720-400=1760选D 如果第一次相遇距离甲岸X米,第二次相遇距离甲岸Y米,这就属于单岸型了,也就是说属于哪类型取决于参照的是一边岸还是两边岸 2.漂流瓶公式:T=(2t逆*t顺)/(t逆-t顺) 例题:AB两城由一条河流相连,轮船匀速前进,A――B,从A城到B城需行3天时间,而从B城到A城需行4天,从A城放一个无动力的木筏,它漂到B城需多少天 A、3天 B、21天 C、24天 D、木筏无法自己漂到B城 解:公式代入直接求得24 3.沿途数车问题公式:发车时间间隔T=(2t1*t2)/(t1+t2)车速/人速=(t1+t2)/(t2-t1) 例题:小红沿某路公共汽车路线以不变速度骑车去学校,该路公共汽车也以不变速度不停地运行,没隔6分钟就有辆公共汽车从后面超过她,每隔10分钟就遇到迎面开来的一辆公共汽车,公共汽车的速度是小红骑车速度的()倍 解:车速/人速=(10+6)/(10-6)=4选B 4.往返运动问题公式:V均=(2v1*v2)/(v1+v2)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20种题型必考

行测数量关系知识点整理(一)2012-02-03 22:22 (分类:公务员考试) 1.能被2,3,4,5,6,整除的数字特点。 2.同余问题。一个数除以4余1,除以5余1,除以6余1,这个数字是?(4,5,6的最小公倍数60+1) 3.奇偶特性。奇±奇=偶奇±偶=奇偶±偶=偶奇×偶=偶奇×奇=奇偶×偶=偶; 例:同时扔出A、B两个骰子,两个骰子出现的数字的奇为偶数的情形有多少种? 解析:偶×偶C3.1*C3.1 + 奇×偶C3.1*C3.1+偶×奇C3.1*C3.1=27; 4.一个数如果被拆分成多个自然数的和,那么这些自然数中3越多,这些自然数的积越大。例如21拆分成3×3×3×3×3×3×3,比其他的如11×10要大。 5.尾数法。 ①自然数的多次幂的尾数都是以4为周期。3的2007次方的尾数和3的2007÷4次方的尾数相同。 ②5和5以后的的自然数的阶乘的尾数都是0。如2003!的尾数为0; ③等差数列的最后一项的尾数。1+2+3+……+N=2005003,则N是();A.2002 B.2001 C.2008 D.2009 解析:根据等差公式展开N(N+1)=......6,所以N为尾数为2的数,所以选择A。 ④在木箱中取球,每次拿7个白球、3个黄球,操作M次后剩余24个,原木箱中有乒乓球多少个? A.246 B.258 C.264 D.272 解析:考察尾数。球总数=10M+24,所以尾数为4,选C。 6.循环特性的数字提取公因式法。 200820082008=2008×100010001(把重复的数字单独列出;列出重复次数个1;在这些1之间添加重复的数的位数-1个0) 7.换元法,整体思维。 8.等差数列。a1+a5=a2+a4; a11-a4=a10-a3; 9.逻辑推断。例:一架飞机的燃料最多支持6小时,去时顺风1500千米/时,返回逆风1200千米/时,飞多远必须返航? A.2000 B.3000 C.4000 D.5000 解析:中间值为3小时,但顺风时间<3,逆风时间>3;即去<4500,返回>3600,所以只有C项符合。 8.排列组合。 ①定义:N(M)-有序排列->排列问题;N(M)-无序排列->组合问题; ②计算方法:分类用加法,分步用乘法; ③调序法:顺序固定为题。例如6名学生站队,要求甲、乙、丙三人顺序不变,排法有多少种?解析:A6.6÷A3.3 ④插空法:如上题。第一名学生有4种选择,第二名有5种选择,第三名有6种选择,所以答案120。 ⑤插板法:适用于分配问题。例:10台电脑分给5个同学,每人至少一台,多少种分法?解析:10台电脑9个空,在9个空中选4个板即可分成5份,所以C9.4即是答案。 ⑥其他公式:Cn.m=An/m!(n.m为下标n和上标m)Cm.n=C(n-m).n 9.集合问题。集合是无序的。 ①▲A+B=A∪B+A∩B 例:某外语班有30名学生,学英语的有8人,学日语的有12人,3人既学英语又学日语,既不学英语又不学日语的有多少人? 解析:30-A∪B即为所求。A∪B=12+8-3=17,所以答案为13。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打印版)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版)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 p a 1 (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 2)(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 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5)内心: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重心: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重心到每边中点的距离等于这边中线的三分之一。 垂线:高线的交点叫做垂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垂心连线必垂直于对边。 外心: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公务员数量关系笔记整理

一核心方法 1.代入排除法 特定题型: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和差倍比,复杂方程 适用范围:选项信息充分(分别/各),选项为一组数,选项可转化为一组数,剩二代一先排除(奇偶,倍数,尾数)再代入(最值,好算) 2是唯一质偶数,0和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代入时,或者1个选项满足所有条件,或者1个条件排除其他选项 2.奇偶特性 适用范围:和差倍比 常用题型:不定方程问题,平均数问题,和差倍比问题,余数问题 基础知识:奇+奇=偶奇-奇=偶偶+偶=偶偶-偶=偶 奇+偶=奇奇-偶=奇偶+奇=奇偶-奇=奇 奇×奇=奇奇×偶=偶偶×奇=偶偶×偶=偶 3.倍数特性 常用题型:不定方程,平均数,和差倍比,余数 ①整除型如果A=B×C(B,C均为整数) 那么A能被B整除,且A能被C整除 ②余数型如果答案=ax±b(a和x均为整数) 那么答案?b能被a整除 ③比例型如果A:B=m:n 那么A是m的倍数 B是n的倍数 A+B是m+n的倍数 A-B是m-n的倍数 常见形式:分数,百分数,比例,倍数 先考虑倍数特性 再考虑赋值法 出现具体数考虑方程,设比例份数 4.方程式逢质必2 1

①普通方程 方法:找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列方程,解方程 常用题型:和差倍比,浓度问题,牛吃草问题,利润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设未知数技巧:1.设小不设大减少分数计算 2.设中间量方便列式 3.同等条件下,求谁设谁避免陷阱 4.出现比例设份数 解方程组时,常用加减消元和代入消元 未知数属于整数集合时,利用奇偶特性和倍数特性先排除一些选项 ②不定方程 适用范围:未知数个数多于方程个数ax+by=M 常用题型:和差倍比,利润问题 方法:分析奇偶性,倍数,尾数等数字特性,尝试代入排除 先排除,再代入 ③不定方程组 未知数一定是整数的不定方程组先消元转化成不定方程,再按不定方程求解 未知数不一定是整数的不定方程组赋值法(一般赋值0,设其中一个未知数为0),配系数 2

2020最新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精华版)

2020最新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精华版)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 -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 ±b)2 =a 2 ±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a ±b )(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 +b 3 =(a ±b)(a 2 +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b n (1)s n = 2 ) (1n a a n +?=na 1+21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 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 +bx+c=a(x-x 1)(x-x 2) 其中:x 1= a ac b b 242-+-;x 2= a ac b b 242---(b 2 -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 2=a c (2)ab b a 2 ≥+ ab b a ≥+2 )2 ( ab b a 222≥+ abc c b a ≥++3 )3 ( (3)abc c b a 3222≥++ abc c b a 33≥++ 推广:n n n x x x n x x x x ......21321≥++++ (4)一阶导为零法:连续可导函数,在其内部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其导数为零。 (5)两项分母列项公式: )(a m m b +=(m 1 — a m +1 )×a b 三项分母裂项公式: ) 2)((a m a m m b ++=[ ) (1a m m +—

公务员数量关系练习题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数量关系 每道题呈现一道算术式,或是表述数字关系的一段文字,要求你迅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 1. 21+(21)2+(21)3+(21) 4 A. 161 B. 78 C. 1615 D. 1 2.52-42+32-22+1的值为( ) A. 14 B. 15 C. 16 D. 13 3.计算19982-1997×1999的值为( ) A. 1 B. -1 C. 0 D. 2 4.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10米,则面积增加200平方米,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 ) A. 60 B. 20 C. 30 D. 40 5. 机器A 单独完成一项工作需5小时,如机器A 和B 同时工作,则只用2小时即可完 成,如机器B 单独工作,问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该项工作? A. 331 B. 3 C. 221 D. 23 1 6.75,1712,43的大小关系为( ) A. 4 3 >75>1712 B. 43>1712>75 C. 1712 >43 >75 D. 1712 >75>43 7.在一学校,35%的学生出生于夏天,23%的学生在春天出生,如果12%或60个学 生在秋天出生,问生于冬天的学生有多少? A. 18 B. 30 C. 150 D. 180 8. 某单位召开一次会议,预期10天。后因会期缩短3天,因此原预算费用节约了一部 分。其中住宿费一项节约了4000元钱,比原计划少用40%,住宿费预算占总预算的92, 则总预算为( )元? A. 30000 B. 45000 C. 60000 D. 15000 9. 某人把60000元投资于股票和债券,其中股票的年回报率为6%,债券的年回报率为10%。如果这个人一年的总投资收益为4200元,那么他用了多少钱买债券? A. 45000 B. 15000 C. 6000 D. 4800 10. 1998年元旦是星期四,则1999年元旦是星期( ) A .五 B .四 C.六 D.日 11.马静把12600元钱存入银行甲,年利息率为7.25%。如果他把这些钱存入银行乙,年利息率是6.5%,那么他一年将少得多少利息? A. 47.25元 B. 84.5元 C. 94.5元 D. 194.5元 12. 一种商品的进价是1800元,原价2250元,商店要求以利润率不低于5%的售价打 折出售,则此商品最低可打( )折出售 A. 8.4 B. 8.5 C. 9 D. 7.5 13. 一粮站原有粮食272吨,上午存粮增加25%,下午存粮减少20%,则此时的存 粮为( )吨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经典类型问题

交替合作问题:交替合作问题与合作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体现在“交替”两个字,合作效率为各部分效率的加和;交替合作,也叫轮流工作,顾名思义即是每个人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进行工作。 解决交替合作问题关键: (1)已知工作量一定,设出特值。 (2)找出各自的工作效率,找出一个周期持续的时间及工作量; (3)在出现有剩余工作量的情况需要根据工作顺序认真计算,确 定到最后工作完成。 例1:一条隧道,甲单独挖要20天完成,乙单独挖要10天完成。如果甲先挖1天,然后乙接替甲挖1天,再由甲接替乙挖1天,两人如此交替工作。那么挖完这条隧道共用多少天? A.13 B.13.5 C.14 D.15.5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2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1,乙的工作效率为2,因为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2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1+2=3;所以 20÷3=6..........2就代表前面需要6个周期,对应6×2=12天, 之后剩下2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剩下乙工作半天,所以整个过程需要13.5天,故答案为B。 以上为正效率交替合作的问题,还有一个涉及到负效率交替合作

例2、有一个水池,装有甲、乙、丙三根水管,其中甲、乙为进水管,丙为出水管。单开甲管需15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乙管需10小时注满空水池,单开丙池需9小时把满池的水放完,现按甲、乙、丙的顺序轮流开,每次1小时,问几小时才能注满空水池? A.47 B.38 C.50 D.46 【答案】 B 【解析】:典型的关于交替合作的问题,题目体现出已知工作总量一定和两人工作时间,可以设特值,假设总的工作量为90,则甲 的工作效率为6,乙的工作效率为9,丙的工作效率为-10,所以1个周期持续的时间为3天,一个周期可以完成总的工作量为6+9-10=5,此种最大效率6+9=15,所以(90-15)÷5=15,就代表共需要15个周期,对应15×3=45天,之后剩下15的工作量需要甲先做1天,乙再工作1天就可以完成,故答案为B。 在考试中交替合作的问题如何应对,只要把以上的两道例题所涉及的正负效率两种类型能够很好的理解,在考试中能够快速判断题型,这种类型的题目往往能够快速求解。 排列组合问题 一、分类与分步的区别 分类和分布的区别主要在于要求是否全部完成,如果完成为一类,如果没完成那就是一个步骤,我们拿一个例题来分析一下。 【例题】有颜色不同的四盏灯,每次使用一盏、两盏、三盏或四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打印版)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版)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b)×(a-b )=a 2-b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2 完全立方公式:(a ±b)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an =a m+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n=am-n(m、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 p a 1 (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n = 2)(1n a a n ?+=na1+2 1 n(n-1)d; (2)a n =a 1+(n -1)d; (3)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a+b; (5)若m+n=k+i,则:a m +a n=a k +ai ; (其中:n为项数,a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1q -1; (2)s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 b; (4)若m+n=k +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 x2+bx+c=a (x -x 1)(x-x2) 其中:x 1=a ac b b 242-+-;x2=a ac b b 242---(b 2-4a 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5)内心: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重心: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重心到每边中点的距离等于这边中线的三分之一。 垂线:高线的交点叫做垂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垂心连线必垂直于对边。 外心: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最新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第 1 页 共 5 页 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3(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3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p a 1(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2 )(1n a a n ?+=na 1+21n(n-1)d ; (2)a n =a 1+(n -1)d ; (3)n =d a a n 1-+1; (4)若a,A, 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2a n =a k 2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2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公务员考试数量关系公式整理

代入排除法 范围: 1.典型题: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 2.看选项:选项为一组数、可转化为一组数(选项信息充分)。 3.剩两项:只剩两项时,代一项即得答案。 4.超复杂:题干长、主体多、关系乱。 方法: 1.先排除:尾数、奇偶、倍数。 2.在代入:最值、好算。 数字特性 一、奇偶特性: 范围: 1.知和求差、知差求和:和差同性。 2.不定方程:一般先考虑奇偶性。注意是“先”考虑。 3.A是B的2倍,将A平均分成两份:A为偶数。 4.质数:逢质必2. 方法: 1.加减法: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a+b和a-b的奇偶性相同。 2.乘法:一偶则偶,全奇为奇。4x、6x必为偶数,3x、5x不确定。

二、倍数特性 1.整除型(求总体): 若A=B×C(B、C均为整数),则A能被B整除且A能被C整除。 试用范围:用于求总体,如工作量=效率×时间,S=VT,总价=数量×单价。 2.整除判定法则: 口诀法: a)3/9看各位和,各位和能被3/9整除,这个数就能被3/9整除。例: 12345,能被3整除不能被9整除。 b)4/8看末2/3位,末2/3位能被4/8整除,这个数就能被4/8整除。例: 12124,能被4整除不能被8整除。 c)2/5看末位能否被2/5整除。2看末位能否被2整除,即是不是偶数,5是 看尾数是不是0或5。 拆分法: 要验证是否是m的倍数,只需拆分成m的若干被+-小数字n,若小数字n能被m整除,原数即能被m整除。 例:217能否被7整除?217=210+7,因此能够被7整除。 复杂倍数用因式分解: 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整除,这个数拆解后的数是否能被整除,拆分的数必须互质。 3.比例型: a)某班男女生比例为3:5,即可把男生看成3份,女生看成5份。 男生是3的倍数,女生是5的倍数,全班人数是5+3=8的倍数,男生女生差值是5-3=2的倍数 b)A/B=M/N(M、N互质)

小学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1、单价×数量=总价 2、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3、速度×时间=路程 4、工效×时间=工作总量 5、加数+加数=和 6、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 8、减数=被减数-差 9、被减数=减数+差 10、因数×因数=积 11、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12、被除数÷除数=商 13、除数=被除数÷商 14、被除数=商×除数 15、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一个数连续用两个数除,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用它们的积去除这个数,结果不变。例:90÷5÷6=90÷(5×6) 1公里=1千米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几何公式 1.正方形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公式:C=4a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公式:S=a×a 正方体的体积=边长×边长×边长公式:V=a×a×a 2.长方形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公式:C=(a+b)×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公式:S=a×b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公式:V=a×b×h 3.三角形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公式:S= a×h÷2 4.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公式:S= a×h 5.梯形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公式:S=(a+b)h÷2

6.圆 直径=半径×2 公式:d=2r 半径=直径÷2 公式:r= d÷2 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公式:c=πd =2πr 圆的面积=半径×半径×π 公式:S=πrr 7.圆柱 圆柱的侧面积=底面的周长×高公式:S=ch=πdh=2πrh 圆柱的表面积=底面的周长×高+两头的圆的面积公式:S=ch+2s=ch+2πr2圆柱的总体积=底面积×高公式:V=Sh 8.圆锥 圆锥的总体积=底面积×高×1/3 公式:V=1/3Sh 9.三角形内角和=180度

公务员数量关系方法技巧和主要题型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三大方法 一、代入排除法 1. 什么时候用?题型: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近年考得少,即如个位数与百位数对调等),题干长、主体多、关系乱的。 如:给出几个人的年龄关系,求其中某人的年龄。 2. 怎么用?尽量先排除,再代入。注:问最大值,则从选项最大值开始代入;反之,则从选项最小的开始代入二、数字特征法 1. 奇偶特性:(1)加减法在加减法中,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实际解题应用:和差同性,即a+b与a-b的奇偶性相同。 【例】共50道题,答对得3分,答错倒扣1分,共得82分。问答对的题数与答错的题数相差多少题? A. 16 B. 17 C. 31 D.33 解:根据奇偶题型,a+b=50,为偶数,贝U a-b也为偶数,故选A O (2)乘法 在乘法中,一偶则偶,全奇为奇。(其他不确定) 如:4X一定是偶数,5y可能为奇可能为偶,2个奇数相乘一定为奇数 【例】5x+6y=76(x、y 都是质数),求x、y O 技巧:逢质必2,即考点有质数,质数2必考。 代入x=2 【注:ax+by=c,仅当a、b为一奇一偶时可用奇偶特性,其他情况不能用。如当 a=4,b=6时,此时4x和6y均为偶数,无法确定x、y的特征。】 2. 倍数特性 (1)比例 例:男女生比例3:5,贝有: 男生是 3 的倍数 女生是 5 的倍数 男女生总数是8 的倍数男女生差值是3 的倍数 整除判定方法: 一般口诀法: 3 和9 看各位和。 4 看末2位,如428,末两位28÷ 4=7,能被4整除,故428能被4整除 8 看末3 位,原理同4。 2 和5 看末位。 没口诀的用拆分法:

常用数学公式大全

常用数学公式大全 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正方形C周长S面积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 2、正方体V:体积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 3、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C=2(a+b) 面积=长×宽S=ab 4、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V=abh 5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s=ah 7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s=(a+b)×h÷2 8圆形 S面积C周长∏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公务员数量关系题

数量关系 1.256 ,269 ,286 ,302 ,() A.254 B.307 C.294 D.316 2.72 , 36 , 24 , 18 , ( ) A.12 B.16 C.14.4 D.16.4 3.8 , 10 , 14 , 18 ,() A. 24 B. 32 C. 26 D. 20 4. 3 , 11 , 13 , 29 , 31 ,() A.52 B.53 C.54 D.55 5.-2/5,1/5,-8/750,()。 A 11/375 B 9/375 C 7/375 D 8/375 6.16 , 8 , 8 , 12 , 24 , 60 , ( ) A.90 B.120 C.180 D.240 7.一次师生座谈会,老师看学生,人数一样多,学生看老师,老师的人数是学 生的3倍,问老师和学生各有多少人? 8.甲有一些桌子,乙有一些椅子,如果乙用全部的椅子来换回同样数量的桌子,那么要补给甲320元,如果不补钱,就会少换回5张桌子,已知3张椅子比桌子的价钱少48元。求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一共用多少钱? 9.传说,古代有个守财奴,临死前留下13颗宝石。嘱咐三个女儿:大女儿可得1/2,二女儿可得1/3,三女儿可得1/4。老人咽气后,三个女儿无论如何也难按遗嘱分配,只好请教舅父。舅父知道了原委后说:“你们父亲的遗嘱不能违背,但也不能将这么珍贵的物品用来陪葬,这事就有我来想办法分配吧”。果然,舅舅很快就将宝石分好,姐妹三人都如数那走了应分得的宝石,你知道舅舅是怎么分配的么?

10. 2 ,3 ,6 ,9 ,17 ,() A.18 B.23 C.36 D.45 11. 3 ,2 ,5/3 ,3/2 ,() A.7/5 B.5/6 C.3/5 D.3/4 12.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20个,可以提前1天完成。工作4天后,由于技术改进,每天可多加工5个,结果提前3天完成,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13. 20 ,22 ,25 ,30 ,37 ,() A.39 B.45 C.48 D.51 14.甲乙两个工程队共有100人,如果抽调甲队人数的1/4至乙队,则乙队人 比甲队多2/9,问甲队原有多少人? 15.某运输队运一批大米,第一次运走总数的1/5还多60袋.第二次运走总数的1/4少60袋,还剩220袋没有运走.着批大米一共有多少袋? 16. 3 ,10 ,11 ,( ) ,127 A.44 B.52 C.66 D.78 17.一个人从甲地到乙地,如果是每小时走6千米,上午11点到达,如果每小时4千米是下午1点到达,问是从几点走的? 18.甲、乙两瓶酒精溶液分别重300克和120克;甲中含酒精120克,乙中含酒 精90克。问从两瓶中应各取出多少克才能兑成浓度为50%的酒精溶液140克? A.甲100克,乙 40克 B.甲90克,乙50克 C.甲110克,乙30克 D.甲70克,乙70克

公务员数量关系方法技巧和主要题型

第一部分:数量关系三大方法 一、代入排除法 1、什么时候用? 题型:年龄,余数,不定方程,多位数(近年考得少,即如个位数与百位数对调等),题干长、主体多、关系乱的。 如:给出几个人的年龄关系,求其中某人的年龄。 2、怎么用? 尽量先排除,再代入。 注:问最大值,则从选项最大值开始代入;反之,则从选项最小的开始代入。 二、数字特征法 1、奇偶特性: (1)加减法 在加减法中,同奇同偶则为偶,一奇一偶则为奇。 实际解题应用:与差同性,即a+b与a-b的奇偶性相同。 【例】共50道题,答对得3分,答错倒扣1分,共得82分。问答对的题数与答错的题数相差多少题? A、 16 B、 17 C、 31 D、33 解:根据奇偶题型,a+b=50,为偶数,则a-b也为偶数,故选A。 (2)乘法 在乘法中,一偶则偶,全奇为奇。(其她不确定) 如:4X一定就是偶数,5y可能为奇可能为偶,2个奇数相乘一定为奇数。 【例】5x+6y=76(x、y都就是质数),求x、y。 技巧:逢质必2,即考点有质数,质数2必考。 代入x=2 【注:ax+by=c,仅当a、b为一奇一偶时可用奇偶特性,其她情况不能用。如当a=4,b=6时,此时4x与6y均为偶数,无法确定x、y的特征。】 2、倍数特性 (1)比例 例:男女生比例3:5,则有: 男生就是3的倍数 女生就是5的倍数 男女生总数就是8的倍数 男女生差值就是3的倍数 整除判定方法: 一般口诀法: 3与9瞧各位与。 4瞧末2位,如428,末两位28÷4=7,能被4整除,故428能被4整除。 8瞧末3位,原理同4。 2与5瞧末位。 没口诀的用拆分法: 如7,判断4290能否被7整除,可将4290化成4200+90,90不能被7整除,故该数不能被7整除。 百分数转化技巧:拆分

(完整版)高等数学常用公式汇总————

高数常用公式 平方立方: 22222222 332233223223332233222(1)()()(2)2()(3)2()(4)()()(5)()()(6)33()(7)33()(8)222(a b a b a b a ab b a b a ab b a b a b a b a ab b a b a b a ab b a a b ab b a b a a b ab b a b a b c ab bc ca -=+-++=+-+=-+=+-+-=-+++++=+-+-=-+++++= 21221)(9)()(),(2) n n n n n n a b c a b a b a a b ab b n ----++-=-++++≥L 倒数关系:sinx·cscx=1 tanx·cotx=1 cosx·secx=1 商的关系:tanx=sinx/cosx cotx=cosx/sinx 平方关系:sin^2(x)+cos^2(x)=1 tan^2(x)+1=sec^2(x) cot^2(x)+1=csc^2(x) 倍角公式: sin(2α)=2sinα·cosα cos(2α)=cos^2(α)-s in^2(α)=2cos^2(α)-1=1-2sin^2(α) tan(2α)=2tanα/[1-tan^2(α)] 降幂公式: sin^2(α/2)=(1-cosα)/2 cos^2(α/2)=(1+cosα)/2 tan^2(α/2)=(1-cosα)/(1+cosα) tan(α/2)=sinα/(1+cosα)=(1-cosα)/sinα 两角和差: sin(α±β)=sinα·cosβ±cos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cos(α-β)=cosα·cosβ+sinα·si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tan(α-β)=(tanα-tanβ)/(1+tanα·tanβ) 积化和差: sinα·cosβ=(1/2)[sin(α+β)+sin(α-β)] cosα·sinβ=(1/2)[sin(α+β)-sin(α-β)] cosα·cosβ=(1/2)[cos(α+β)+cos(α-β)] sinα·sinβ=-(1/2)[cos(α+β)-cos(α-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