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是一个几乎无穷无尽的话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现代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地进行变革和创新。
从传统的绘画艺术到当代的数字艺术,从手工制作的艺术品到印刷和立体的设计,当代艺术设计正不断地追求更加独特、创新和引人注目的方式来表达艺术家的思想和情感。
在现代社会,艺术设计已经不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传达一种思想、文化和情感。
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需要更加注重艺术家对于社会、文化和科技的理解,以及对于自身情感和思想的表达。
以下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当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更深入地理解社会和文化。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文化和价值观之间的交流和碰撞变得更加频繁,这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灵感。
艺术家们可以从不同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将不同的文化元素融合到自己的设计中,从而创造出更具有包容性和独特性的作品。
擅长利用中西合璧元素的设计师,可以将传统的中国元素与现代的西方设计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当代气息的艺术作品。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更加注重科技的应用。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艺术已经成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方向。
数字艺术不仅可以为艺术家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和更丰富的表现形式,同时还可以让作品更容易地被传播和分享。
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艺术家们可以创作出更加奇幻和具有沉浸式体验的作品,使观众能够更深入地融入到艺术作品中。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更多地关注可持续发展和环保理念。
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
艺术家们可以利用自己的创意和设计来传达环保理念,并且通过使用可再生材料和循环利用的设计理念,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在艺术品的创作中,可以选择使用可降解的材料,或者将废旧物品重新利用来创作艺术品,以此来提醒观众关注环保问题。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更加注重个性化和情感表达。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愈发渴望在繁杂的事务中寻找一份独特的情感。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第一,注重创新元素的应用
创新的前提是要有创新元素的应用。
设计师需要从社会、自然、历史以及各种文化中
寻找设计元素,从而对作品进行深度挖掘。
例如,从物种、生态、地理等自然环境中寻找
元素,从时代、文化、宗教、文学等历史文化中寻找元素,在这些元素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形成新的艺术形式。
第二,打破传统的界限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打破传统的界限,走出设计的固有思维,创造出新的设计形式和风格。
设计师需要敢于尝试,勇于创新,不断挑战设计的底线,以此来开拓新的设计思路。
例如,综合运用多种媒介,将不同的纹理、材质、颜色等元素进行组合,形成新的视觉效果,从而达到更加独特的设计表现。
第三,注重创造力和原创性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注重创造力和原创性。
设计师需要拥有创造力,能够独立思考,以
及具备深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从而能够在设计中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
同时还需要注重原创性,尽量避免模仿和抄袭,反而要从学习他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以发展自己的艺术风格。
第四,注重细节的处理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
艺术作品的成功,既要在整体铺陈,又要在细节
精雕细琢。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细节,处理各种不同的细节,使整个作品显得更为精致。
总之,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具有更加前瞻性的思维和创新的精神,不断突破传统的设计
思路,寻找新的设计灵感,创造出更加独特的艺术作品。
同时还需要注重细节的处理,从
中打磨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只有如此,才能够在现代艺术设计领域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和
进步。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现代艺术设计是当代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它是艺术与设计的结合体,具有自由、创新、个性化的特点。
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于艺术表达形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创新思路对现代艺术设计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要培养创造力。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创造力是关键。
创造力是一种能力,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培养得到提升。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通过广泛的学习,吸纳各种有创意的灵感,对不同传统和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够将这些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
跨学科的学习也可以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获取更多的灵感,从而创造出更具创新性的作品。
要注重实践与实验。
艺术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实践和实验,艺术家和设计师才能真正体会到作品的效果,并发现其中的问题与不足,进而进行改进和创新。
实践和实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例如手工制作、数码模拟等,这些都可以帮助艺术家和设计师更好地理解材料的特性和工艺的应用,从而创造出更具有个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要借鉴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不仅仅是简单的摒弃传统,而是要将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的作品。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其中蕴涵的哲学、道德、审美等方面的思想是可以引发现代艺术设计的灵感的。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研究优秀的传统艺术作品,将其中的元素进行提取和重新组合,形成新的艺术形式,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程度的传统内涵,从而达到创新的效果。
要关注社会需求和个性化。
现代社会变化快速,人们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艺术家和设计师要关注社会的需求,把握时代的脉搏。
个性化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个重要特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审美和需求,因此作品要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个性化需求。
艺术家和设计师可以通过研究社会趋势和人群需求,设计出能够引起共鸣和情感共鸣的作品,让人们对艺术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体验。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一、跨界融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之一就是跨界融合。
随着各行各业的不断发展,各个领域之间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因此艺术家可以将不同领域的元素进行融合,创造出全新的艺术形式。
比如将音乐、舞蹈、戏剧等表演艺术与视觉艺术相结合,创作出具有多重感官体验的艺术作品;将科技、设计与艺术相融合,创造出具有高科技感的艺术品等等。
跨界融合不仅可以为现代艺术设计注入新的活力,还可以拓展艺术的表现形式,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审美需求。
二、注重人文关怀在追求创新的现代艺术设计也需要注重人文关怀,关注社会现实和人们的情感需求。
艺术家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反思,以及对人类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比如通过艺术作品呼吁环保、关注贫困地区的生活状态、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等,这种关怀与呼吁可以让艺术作品更具有社会价值和感染力。
艺术家还可以通过艺术作品传递情感和温暖,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在创新的关怀人文是现代艺术设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赋予作品更多生命力和意义的重要途径。
三、崇尚可持续发展现代艺术设计需要崇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艺术的方式呼吁人们对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合理利用。
艺术家可以利用再生材料创作艺术作品,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呼吁人们在创新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艺术家也可以深入探索生活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艺术形式呈现出对环境、资源和社会发展的思考。
在创新的道路上,艺术家要不断反思自己的创作方式和所传达的信息,力求将正能量传递给观众,激发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行动。
四、注重文化传承现代艺术设计在追求创新的也需要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艺术家可以通过现代艺术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表达,使之与当代生活相结合,创造出富有文化特色和时代气息的作品。
艺术家还可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其融入现代艺术设计之中,使传统文化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现代艺术设计可以赋予作品更为深厚的文化内涵,使之更具有历史价值和独特美感。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

浅谈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在当今时代,建筑不再仅仅是遮风挡雨的场所,更是艺术、科技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变化,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已成为推动建筑行业进步的关键力量。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首先体现在理念的突破上。
过去,建筑设计往往更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而如今,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人性化等理念逐渐成为设计的核心。
以可持续发展为例,设计师们在考虑建筑的外观和功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如何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通过采用环保材料、优化能源利用等手段,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比如,一些建筑会安装太阳能板来提供部分能源,利用雨水收集系统来满足部分用水需求,这些设计不仅降低了建筑的运营成本,还对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科技的飞速发展也为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数字化技术、新型材料以及先进的施工工艺,让设计师们能够将曾经的想象变为现实。
3D 打印技术的出现,使得建筑构件的生产更加高效和精确,甚至可以打印出复杂的建筑结构。
同时,智能建筑系统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通过传感器和自动化控制,实现对建筑内部环境的智能调节,如温度、湿度、照明等,为人们提供更加舒适和便捷的生活工作空间。
在造型和空间设计方面,现代建筑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大胆与创新。
不再拘泥于传统的几何形状和对称布局,各种独特的曲线、异形结构纷纷涌现。
例如,一些大型公共建筑如机场、博物馆等,采用了流畅的曲线造型,不仅在视觉上给人以强烈的冲击,还能够更好地适应复杂的功能需求。
在空间设计上,开放式、多功能的空间布局成为主流,打破了传统的房间分隔模式,让人们能够更加自由地使用和交流。
文化与地域特色的融入也是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重要方向。
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和历史底蕴,现代建筑设计应当尊重并传承这些宝贵的财富。
将当地的建筑风格、材料、工艺与现代设计手法相结合,创造出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作品。
这样的建筑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还能够成为地域文化的象征和精神寄托。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与实践引言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正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创新的理念,逐渐在世界建筑舞台上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设计不仅成为了城市形象的塑造者,更成为了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实践案例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而深入的视角。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理念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作为现代建筑设计的重要方向,其核心在于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在中国,绿色建筑的实践已经从理念走向了现实,许多建筑项目都开始采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以及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系统。
例如,上海的中国馆在设计时就充分考虑了自然通风和光照,减少了对人工照明和空调的依赖,有效降低了能耗。
文化融合设计文化融合设计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仅是对传统元素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的融合与再设计。
北京的望京SOHO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意境,通过现代建筑手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巧妙结合,创造出具有东方神韵的建筑空间。
智能建筑设计智能建筑设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建筑赋予了“智慧”。
在中国,智能建筑的发展正日益成熟,许多新建的商业大厦和住宅小区都配备了智能安防、智能照明和智能能源管理系统。
例如,广州的珠江城大厦就采用了先进的楼宇自动化系统,能够实时监控和调节建筑内的能源使用,提高了建筑的能效和安全性。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实践案例北京国家大剧院北京国家大剧院以其独特的“巨蛋”造型和创新的结构设计,成为了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标志性建筑。
这座建筑不仅在外观上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其内部空间的设计也同样充满创意。
大剧院内部采用了多功能空间设计,可以适应不同类型的演出需求,同时,其舞台机械和声学设计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上海中心大厦上海中心大厦作为中国最高的摩天大楼,其设计充分体现了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的理念。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

浅谈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现代艺术设计是当今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种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思想的传达和文化的表达。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艺术设计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变化,呈现出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创新思路。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现代艺术设计的创新思路,希望能够为设计师们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一、打破传统束缚,勇于挑战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艺术设计的需求不断在变化,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美的外表,更多的是艺术品背后的内涵和思想。
现代艺术设计需要从对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勇于挑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表现形式。
设计师们需要敢于打破陈旧的观念,勇于创新,挑战自我,从而实现艺术设计的新突破。
可以在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上加入现代元素,融合科技与艺术,打破原有的框架和界限,创造出更具有时代感和个性化的作品。
二、注重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的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际操作去磨练自己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设计师们需要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从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设计水平。
注重实践也可以帮助设计师们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人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到实际生活中去。
三、多元文化融合,开拓国际视野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也变得越来越频繁。
设计师们应该学会从多元文化中汲取灵感,开拓国际视野,将不同文化元素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作品中。
这样不仅可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新鲜感和独特性,更可以使自己更好地融入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去,为自己的设计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
四、关注生活细节,以人为本现代艺术设计需要更加关注人们生活的细节,将人们的需求与自己的设计理念相结合,从而创造出更贴近人们生活的设计作品。
设计师们应该站在人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关注人们的需求和感受,将自己的设计作为服务于人们的生活,让作品更加接地气,更加实用化。
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

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随着科技和经济方面的快速发展,中国当代设计美学也在不断地蓬勃发展。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分步骤地阐述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与感想。
一、多元化的风格在设计美学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设计师们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创意性。
通过运用各种颜色、材质和图案等元素,来表现各自独特的设计风格。
这种多元化的风格,不仅能够满足不同人群的审美需求,也为设计师们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二、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在设计美学的内容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利用。
通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来打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充分地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这种刻意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三、强调环保与可持续性在设计美学的实践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对于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更加重视。
通过运用环保材料和设计理念,来创造出不仅美观而且可持续的设计作品。
这种强调环保与可持续性的设计理念,有利于推动中国的环保事业。
四、国际化的设计视野在设计思维方面,中国当代设计越来越注重国际化的设计视野。
通过学习和吸取外来文化和设计理念,来丰富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创造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
这种国际化的设计视野,不仅能够促进中国的设计美学发展,也能够推动中国设计师的国际影响力。
总之,中国当代设计美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设计师们的不断探索和尝试。
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中国的设计美学相信会越来越受到世界的认可和尊重,成为更具有影响力的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当代中国设计创新的大视野
引言
刚才袁运甫教授的发言中阐述了第十届全国美展设计艺术作品展所要体现的“和而不同” 的主题和他一贯倡导的“大美术”观,指出艺术设计无论大小,都应该为社会服务;无论艺术家的作品有多么的不同,都应该反映这个时代的精神;一个设计师,哪怕做一个很小的东西,没有一个大的视野,我们也不可能做出有意义设计来。
本人非常赞同,借题发挥,我想谈谈这个“和”是什么,这个时代的精神是什么,这个大的视野是什么?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所处的时代。
从文化的意义上来说,首要的认识是中国是正处在一个边缘上的大国,在传统与现代化的边缘,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边缘。
正是一个蓬勃发展而又充满危机的时代。
“危机”二字在中文中意味着危险与机遇同在。
没有危机意识就不可能有复兴。
处在这样的时代、处在这样的中国、在这样的剧烈变化的边缘中,如果不是愚昧无知的话,看不见前景手口机会无疑是悲观主义的,而装着看不见危险则显然是不道德的。
基于“危机”与复兴的关系,有一种说法认为,世界上曾经有两大文艺复兴,一个是在欧洲的原本意义上的文艺复兴(1350—1600),来源于包括黑死病在内的危机和恐惧,它促使人类摆脱了宗教的蒙昧,开始走向科学理性与人性的时代,最终成为工业革命和西方现代化进程的原动力。
第二大类似意义上的“文艺复兴”是在二十世纪初的美国,来自与欧洲独裁主义者的战争、冷战和非法信息的恐惧和危机,
从而有了现代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将人的创造力与创业精神体现到了极致,是信息时代社会发展的原动力(on,1980)。
如果说景观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体现和符号的话(Cosgrove,1984),那么,我们有理由说景观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身份证。
虽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这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而在当今中国尤其令人担忧。
在二百年以前或者一百五十年前我们可以说中国有一种鲜明的民族身份,或者说不存在文化认同问题。
传统中华民族五千年了,大家都认同这个民族,黄种人、黄皮肤,认同于我们的祖先黄帝;地理空间上,我们认同于“天处乎上,地处乎下,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的整体环境;无论夷夏,我们认同于华夏文化,这个民族的身份鲜明地表现在封建帝王的大一统下,我们认同于乾隆大帝,认同于康熙大帝,认同于唐太宗,甚至认同于秦始皇;我们的身份证便是帝王们的紫禁城甚至于他们挥霍民脂民膏建设的离宫别苑、士大夫们的山水园林、无数同胞血汗构筑的长城,无数劳役开凿的大运河。
古典的、封建的帝王的中国,这种民族身份是很鲜明的,所以世界的其他民族会把中国人称作唐人或者宋人,或者叫汉人,正因为认同了一种独特的民族特征,独特的建筑和独特的文化。
翻开到2004年为止的世界遗产目录,被认为代表中国的世界遗产有29项,除了其中的4项为自然遗产外,绝大多数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们的宫苑和后的坟墓、及其为维护其统治的宗教庙宇建筑和军事设施。
我们当然要万分珍惜历史遗产,保护和善待它们是文明程度的标志。
但作为现代中国人,难道还要继续这种古典的认同吗?我们当代
的文化认同是什么呢?用什么来作为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证?
综观近百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可以看出中华民族身份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发生有其历史性,是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开始就有了。
文化认同的危机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动因。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洋务派在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有了“器不如人”、“技不如人”的反思;辛亥革命的胜利和军阀混战、民生凋敝的事实反差,使得“五四”先贤们意识到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使得他们从“器”与“技”的局部思考转而向海外寻求民族解放和中国现代化的思想文化资源,因此在极端的情况下,“全盘西化”、“****孔家店”成了“五四”的标志性口号,以至于一些学者对于“五四”彻底颠覆传统文化长期以来耿耿于怀。
但即便如此,“五四”仍然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高高飘扬的旗帜。
时代发展到今天,在封闭多年打开国门之后,西方世界和我们自身的落差再一次凸现在中国知识界面前,加之市场经济的冲击,文化认同的危机,包括对新的由“五四”和建国以来形成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危机,在知识界再次发生。
关于“人文精神”的讨论、“新国学热”,“后现代热”,“新市民文化热”,以及各种知识分子话题的讨论,多少都表现了寻找文化认同和民族身份的焦灼心理(陈思和,1996)。
与此同时,作为民族身份证的中国建筑文化在今天正面临着多方面的危机,包括欣欣向荣的建筑市场下地域文化的失落、城市建设高潮中对传统文化的大破坏、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撞击等等(吴良镛,2003)。
这种建筑文化危机正是又一次文化认同危机的结果,城市景
观建设中的贪大求洋、欧陆风的兴起无不是这种危机的表现。
如果说殖民建筑、“华人与狗不得入内”式的公园,以及对传统中国建筑的模仿,是“五四”时代第一次文化认同危机在设计学领域的反映的话,“城市化妆运动”正是当代第二次文化认同危机给城市景观建设带来的恶果(俞孔坚,2003)。
当代中国设计师的责任在于努力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文化的进步,而决不应让“城市化妆运动”背后的落后思想遮挡设计学的现代化,特别是城市和景观设计领域民主和科学的现代化之路。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人的民族身份到底何在,是什么?是每一个设计师所应该回答的问题。
法国路易十四的凡尔赛宫非常宏伟巨大,它跟圆明园是同时代的,这是西方巴洛克的民族身份;中国的紫禁城,是中国封建帝国的经典,同样令人叹为观止;当年希克斯图氏五世和相继的多位罗马教皇,通过向信徒们卖“赎罪卷”,营造了一个圣比德广场,而我们的教科书一遍又一遍地把它当作宝典,顶礼膜拜。
从古希腊和罗马帝国,再到法兰西帝国和形形色色的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者,都曾用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形式、甚至同样的精神在造城市和景观,它们如同一个不散的幽灵,最终来到了中国的城市,成为当代许多中国人主动或被动的认同(俞孔坚,2003)。
几乎每一个城市至少有一个大广场,几乎所有这些广场的模范就是凡尔赛宫前的广场和模纹花坛,或是罗马圣比德广场,或者是北京太和殿前的广场:我们在认同古典欧洲的君主和教皇、或者认同于古典中国的帝王和士大。
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开始认同于所谓“最现代”的建筑和景观,杰出的例证是国家大剧院,它是法国建筑师在中国首都的“杰作”,它将迫使未来的中国人去认同。
另一个例证是中国央视大楼,在传媒时代央视大楼相当于一个民族最权威的象征,一张不可误认的民族身份证,这是中国人正在准备要认同的。
我本人不试图从建筑学本身的角度来评论它们,它们可能都是了不起的建筑。
但是这种建筑的背后,作为接受了这种建筑的人们,实际上是用一种“暴富”的心态来接受一种“帝国”的建筑。
当今,任何一个经历过现代化发展的国家都不可能再盖这种建筑,因为,它们违背了基本的现代精神(1)所谓足下文化,就是回到平常:尊重平常的人和平常的事。
平常中国人的生活,当代中国人的生活。
从平常和当代生活中找回属于当代中华民族自己的身份,“以界他国而自立于大地”,以界他时而自立于当代。
它的对立面就是封建帝王和士大夫的古典中国、巴洛克式的西方古典、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西方现代。
那些强调形式主义和纪念性的、无病呻吟的城市化妆,是白话和平常景观的敌人。
(2)所谓野草之美,就是回到土地:尊重、善待和适应土地和土地上的自然过程;回到完全意义上的土地而不是片面的经济或其他意义上的土地。
重新认识土地是美的、土地是人类的栖居地、土地是需要科学地解读和规划设计的生命系统、土地是充满意味的符号、土地是人人所以之为归属和寄托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