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合集下载

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对盐碱地的改良措施

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和预防灌溉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技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有: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至适宜深度;采用大定额灌溉,冲洗淋溶土壤盐分,并经排水系统排出灌区;引洪放淤,即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沉淀留下泥沙,并在排水时,带出原土壤中的盐分;在灌排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种植水稻。

常用的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

此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农业改良措施有:①合理耕作和施肥,即深耕、适时耘锄耙耱、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可减少地面蒸发和表土返盐。

②化学改良,如对碱土施加石膏以改变土壤成分。

③生物措施,如种植牧草、轮作套种、选种耐盐作物和植树造林等。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河西耕地盐碱地和荒漠地的功能区划分、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规范盐碱地治理的行为,保证有序的开发治理,控制盐碱地的增加,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查清我市现有盐碱地中、低产田形成主要原因,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在总结其它地区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实例和分析试验示范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针对我市盐碱地分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先用以排水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讲求经济实效。

二、规划原则本根据《关于开展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盐碱地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现状年为2006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是2015年。

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任务目标,按2006—2010和2010—2015年两个阶段分期实施,前四年力求切实可行,后五年也要量力而行,并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必须符合专业规划并加以以充实和完善。

2、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指标时把需要同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考虑。

3、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要强调工程质量,重工程实效。

4、择优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国家和市、群众投入各半的比例分摊。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改良的方法与措施
盐碱地是一种土地类型,其含盐量、碱性较高,导致农作物难以
生长。

为了使这些土地可以利用起来,就需要采取一些方法和措施对
盐碱地进行改良。

一、去盐法
1.灌溉法:利用地下水建成水井,用淡水灌溉盐碱地,将有害盐
分冲刷到土深层,通过排水处理或自然蒸发等方式排除,从而使得土
壤的含盐量降低,逐渐变成适合农作物生长的状态。

2.堆肥法:通过将农业废弃物、畜牧粪便等有机物进行混合堆肥,让土壤充分吸收有机质和肥料等营养物质,从而中和土壤中多余的盐分。

二、改土法
1.石灰改良法:在盐碱地表层撒上一定量的石灰,以中和土壤中
过多的碱性物质,降低土壤的碱度,从而改良土壤的性质,为作物生
长提供更为友好的生长环境。

2.植物修复法: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通过自然生长或人工
种植等方法,让这些植物的根系对土壤进行修复。

例如,沙地柿等植
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土壤中的盐分,并将其储存在体内。

三、防盐法
1.排盐渠道法:在盐碱地周边或下游建立排盐渠道,收集来自上
游的盐水并按常规排除其中的盐分,从而预防其反向流入盐碱地,保
护适龄农作物。

2.防渗隔离法:通过建立道路保护带或隔离地理屏障等措施,有
效限制盐碱地中过多的水分和钠盐等有害物质传播,以起到防盐作用。

综上所述,盐碱地改良措施众多,不同的方法可因地制宜,整合
运用也是可行的。

仅有一项方法难以解决盐碱化问题,我们需要多角
度入手,及时调整方案,才能让盐碱地变成宝贵的农耕土地。

盐碱地治理技术措施

盐碱地治理技术措施

盐碱地治理技术措施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较高盐碱物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无法正常耕种的土地。

盐碱地的治理是一项重要的环境工程任务,对于提高农田产量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一些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措施。

一、排水治理盐碱地的主要问题是土壤含盐量过高,影响植物正常生长发育。

排水是解决盐碱地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通过建设排水渠、修筑排水沟等措施,将地下水和土壤中的盐分排出,降低土壤盐分含量,恢复土壤肥力。

二、改良土壤质地盐碱土壤的土壤颗粒较细、粘性较大,导致土壤透水性差、通气性差,水分、气体难以透过土壤。

通过深翻、耕作改良等措施,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能力。

三、盐分调节措施盐碱地土壤中的盐分种类繁多,有溶解性盐分和结晶性盐分。

对于溶解性盐分,可以通过冲刷、浸泡、熏蒸等措施进行除盐处理。

对于结晶性盐分,可以通过石膏或硫酸钙等添加剂进行调控,将盐分转化为不易溶解的盐类,减少其对植物的伤害。

四、植物修复措施植物修复是利用植物的生理、生态特性,通过吸收、积累和固定盐分,改善土壤质量的一种方法。

选择适应盐碱环境的植物进行栽培,如盐生植物、耐盐农作物等,通过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作用,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改善土壤环境。

五、有机肥料施用有机肥料具有保水、保肥的特点,可以改善土壤质地和提高土壤肥力。

合理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和保肥能力,降低土壤盐分含量。

六、合理施肥盐碱地由于土壤肥力较差,植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弱。

因此,在盐碱地的治理过程中,要进行合理施肥,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和植物需求进行施肥,平衡土壤养分,提高植物的抗盐抗碱能力。

综上所述,盐碱地治理的技术措施包括排水治理、改良土壤质地、盐分调节措施、植物修复措施、有机肥料施用和合理施肥等。

在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运用各种技术,采取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以达到有效治理盐碱地,提高土壤质量,实现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的目标。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

土地盐碱化的治理措施土地盐碱化是指毒盐在土壤中的聚集现象,导致土地失去肥力,不适宜农作物生长。

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及产量,严重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

因此,治理盐碱化是十分必要的。

治理盐碱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措施:1.土地改良土地改良是治理盐碱化的有效措施之一。

通过深耕、开沟、中深翻耕等方式,将深埋在土壤中的盐渍层挖出,并进行改良。

同时,可以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等物质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减轻盐碱化对土地的破坏。

2.调整农作物种植结构盐碱地往往是比较适合耐盐碱作物的生长,如红花、花椰菜等。

通过合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使盐碱地得到合理利用,既能保证农业生产,又可以放慢盐碱化进程。

3.建设灌溉设施灌溉设施的建设可以保证水分充足,有利于作物生长,有助于稳定土壤的盐碱度。

因此,建设灌溉系统是治理盐碱化的重要措施之一。

4.植树造林盐碱地比较容易形成风沙,植树造林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种植能够固定沙土的树种,可以防止土壤风化,维持土地的水分含量,减少盐碱化的发生。

5.特殊化肥的使用土地盐碱化形成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盐分。

一些特殊化肥对土壤盐碱化的抑制作用比较大,可以抑制盐碱化的进程,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6.耐盐碱农业技术的使用耐盐碱农业技术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盐碱化的适应能力,使作物适应盐碱环境生长,增加了耐盐碱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保证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综上所述,治理盐碱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种措施结合应用。

通过加强土地改良、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建设灌溉设施、植树造林、合理使用特殊化肥等多种有效措施,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为保证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盐碱地改良措施

盐碱地改良措施

盐碱地改良措施1 水利措施1.1以水压盐。

对盐碱地采用漫水灌溉,把淡水灌到地里,在地面形成一定深度的水层,土壤可溶性盐分可随水下渗,降低表层土壤盐分。

1.2排水洗盐。

将淡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中的盐分充分溶解,通过水在土壤中的渗透,自上而下把土壤中的盐分洗下去,然后再从排水沟把溶解的盐分排走,从而降低土壤的含盐量。

2 增施有机肥和微生物菌肥。

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有利于团粒结构的形成,改良盐碱土的通气、透水和养料状况,分解后产生的有机酸还能中和土壤的碱性。

施用微生物菌肥可以明显降低盐渍土壤的含盐量、增加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中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对于改良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起到良好作用。

3 深耕深松与平整土地。

深耕深松。

对盐碱地深耕深松,加深耕层,能加速淋盐,防止返盐,增强保墒抗旱能力,改良土壤的养分状况。

平整土地。

土地不平是土壤盐分在水平分布上不匀和形成盐斑的基本原因。

由于地面不平而出现的局部高洼,引起了在同一地段内相邻地块水盐运动状况的巨大差异。

因此,耕种前平整土地,可改善因局部高洼而引起的水分蒸发和下渗不均匀状况,对促使水盐均匀下渗和土壤均衡脱盐,消除耕地中的盐斑有较好的作用。

中耕。

灌水、降雨后,要加强中耕,可切断土壤毛管,有效抑制深层水分蒸发,抑制土壤返盐。

4 客土压碱或拉沙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

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拉沙压碱。

在盐碱地中掺混一定量的河沙,可改良土壤结构,疏松土壤,即可利于耕层盐分下渗至深层、又可抑制土壤水分蒸发,抑制下层盐分随水带至耕层。

俗话说:“砂压碱,赛金板”就是这个道理。

5 种植耐盐作物。

在盐碱地上种植耐盐作物或绿肥作物,要根据作物对盐碱、旱、涝的适应性能,因地种植,合理布局。

充分发挥农业增产潜力。

紫花苜蓿、毛叶苕子耐盐程度较弱,可在土壤全盐含量3g/kg以下的轻度盐渍土中种植,获得90%以上的生物产量;二月兰、沙打旺耐盐程度稍强,可在全盐含量4g/kg以下的中轻度盐渍土中种植,并获得85%左右的生物产量;向日葵、谷糜类、大麦等为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可在3-4g/kg左右的中度盐渍土中种植,并获得85%左右的生物产量;甜菜耐盐程度较强,在5-6g/kg左右的重度盐渍土中种植仍可获得85%左右的生物产量;田菁耐盐能力极强,在土壤全盐含量8g/kg左右的盐渍土上生长仍然可完成生活史,获得90%以上的生物产量。

盐碱地改良方法

盐碱地改良方法

盐碱地改良方法盐碱地是指由于淡水资源的缺乏和长期开垦而导致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土壤中离子成分以离子为主,这样会引起土壤植物生长受阻,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因此,如何有效改良盐碱地,大大改善其生态环境,保持土壤的生态平衡,一直是盐碱地改良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采取抗盐抗碱措施为了减少盐碱地污染,可以采取抗盐抗碱措施,抗盐抗碱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1)除盐除碱措施。

这种措施是指采用淋雨或水膜等方式,通过溶解或吸走土壤中的盐碱,达到除去盐碱的目的,使土壤的盐碱含量降低。

(2)施肥措施。

它通过施用有机肥料,增加土壤中的有机物,减少土壤的盐碱含量,同时也可以提高土壤的植物养分含量,促进土壤植物的生长。

(3)固盐碱措施。

固盐碱措施是指将土壤中的盐碱物质转化为不溶于水的固体,以防止盐碱被洗滤出去,减少土壤盐碱的污染。

(4)施粪措施。

它是指用经过热处理的粪肥和有机质,改善土壤的有机物含量,提高土壤的改良程度,减少土壤中的盐碱含量。

二、采取造林抚育措施为了抑制土壤盐碱,可以采取造林抚育措施,其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方面,通过种植抗盐抗碱植物,采用植物盐碱容忍性,抑制土壤盐碱,改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植树造林,完善植物覆膜,形成合理的水土资源利用体系,减少植物叶片凋落的物质,保护土壤,稳定土壤的盐碱含量。

三、采取植物和微生物改良技术盐碱地植物和微生物改良技术可以提高土壤的有机物含量,可以利用微生物对土壤进行改良,还可以采用植物对土壤盐碱进行改良,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叶片吸收和储存盐碱物质,以减轻土壤的盐碱污染。

此外,还可以采用植物和微生物来消除土壤盐碱,改良土壤,改善生态环境。

总之,有效改良盐碱地,需要综合运用抗盐抗碱措施、造林抚育措施、植物和微生物改良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有利于减少土壤盐碱污染,提高土壤生态环境质量。

只有全面研究,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改良盐碱地,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促进绿色社会和可持续发展。

土壤盐碱化的整治措施盐碱地合理利用成功的案例精品

土壤盐碱化的整治措施盐碱地合理利用成功的案例精品

土壤盐碱化的整治措施盐碱地合理利用成功的案例精品一、整治措施:1.水分管理:合理的水分管理是解决盐碱化问题的关键。

通过精确的灌溉和排水方式,控制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例如,利用滴灌和渗灌技术,将水分直接输送到植物根系周围,减少了土壤表面的水分蒸发,从而避免了盐分聚集。

2.土地改良:利用化学、物理和生物的方法改良土壤性质,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

例如,通过添加石膏来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碱性物质的浓度;利用有机肥料、磷酸盐和硫酸盐来改善土壤的养分状况,增加土壤的肥力。

3.植物种植:选择耐盐碱性较强的植物进行种植,通过植物的吸收作用减少土壤中的盐分。

例如,种植一些盐生植物,如牛膝、碱蓬等,可以有效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

同时,在种植体系中加入绿肥和间作作物,提高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4.引入生物调控:利用微生物、真菌和细菌等生物调控土壤盐碱化问题。

例如,利用盐生放线菌和盐生细菌,可以分解土壤中的盐分,降低盐碱含量。

同时,引入一些根瘤菌和固氮菌,增加土壤中的固氮作用,改善土壤的肥力。

二、盐碱地合理利用的成功案例:1.色林格盐碱地改造项目:中国在黑龙江省开展的色林格盐碱地改造项目,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该项目利用了精确灌溉、植物栽培和生物技术等方法,成功将盐碱地转化为农业生产基地。

通过合理的水分管理,降低了土壤中的盐分含量;通过植物种植和土地改良,提高了土壤的肥力和结构;通过引入生物调控,加速了土壤的恢复过程。

经过多年的努力,色林格盐碱地已经恢复为良好的农田,为当地农民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

2.以色列的盐碱地利用:以色列作为一个干旱的国家,面临着土壤盐碱化的严重问题。

但是,以色列利用了先进的技术,成功地开发了盐碱地。

他们利用滴灌技术和高效的肥料管理系统,降低了土壤中的盐碱含量;同时,通过种植耐盐碱性较强的植物和盐生植物,有效改善了土壤的肥力和结构。

这些成功的经验可以为其他地区的盐碱地整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总之,土壤盐碱化是一个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盐碱地治理与改良利用的措施

盐碱地治理与改良利用的措施

盐碱地治理与改良利用的措施一、背景介绍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导致土壤失去肥力,无法支持农作物的生长。

在全球范围内,盐碱地已经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

因此,盐碱地治理与改良利用已经成为了当今社会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二、盐碱地治理措施1. 土壤改良对于盐碱地来说,最基本的治理措施就是进行土壤改良。

这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石灰、磷酸等物质来实现。

这些物质能够帮助土壤中的微生物生长,并且能够降低土壤的酸性和盐度。

2. 水分管理水分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对于盐碱地来说,过多或者过少的水都会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升高。

因此,在进行种植时需要注意保持适当的水分平衡。

3. 耕作方式调整对于盐碱地来说,耕作方式也需要进行调整。

传统上,在种植作物的时候,人们往往采用深翻耕作方式。

但是这种方法会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中盐分浓度升高。

因此,可以采用浅翻耕作方式来避免这种情况。

4. 植被恢复植被恢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措施。

适当地种植一些耐盐碱的植物,能够帮助土壤中的盐分得到有效地降解,并且能够提高土壤的肥力。

三、盐碱地改良利用措施1. 科学种植对于盐碱地来说,科学种植是改良利用的关键。

科学种植包括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作物品种、进行适当的耕作方式调整、保持适当的水分平衡等。

2. 养殖业发展在盐碱地进行养殖业发展也是非常有前景的。

例如,可以在盐碱地上养殖鸟类、鱼类等动物,以及进行蜜蜂养殖等。

3. 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也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盐碱地改良利用措施。

在盐碱地上建设一些生态旅游景点,例如自然保护区、生态农庄等,能够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且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四、结论综上所述,盐碱地治理与改良利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通过科学合理的土壤改良、水分管理、耕作方式调整、植被恢复等措施,以及科学种植、养殖业发展和生态旅游等改良利用措施,能够有效地解决盐碱地问题,并且为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盐碱地的改良、利用和预防灌溉土壤次生盐碱化的技术措施。

水利改良措施有:排水降低地下水位至适宜深度;采用大定额灌溉,冲洗淋溶土壤盐分,并经排水系统排出灌区;引洪放淤,即将含有大量泥沙的河水引入地块,沉淀留下泥沙,并在排水时,带出原土壤中的盐分;在灌排系统完善的情况下种植水稻。

常用的排水方式有明沟排水、暗管排水、竖井排水。

此外,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可有效防止土壤次生盐碱化。

农业改良措施有:①合理耕作和施肥,即深耕、适时耘锄耙耱、平整土地和增施有机肥料等,可减少地面蒸发和表土返盐。

②化学改良,如对碱土施加石膏以改变土壤成分。

③生物措施,如种植牧草、轮作套种、选种耐盐作物和植树造林等。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按照河西耕地盐碱地和荒漠地的功能区划分、特点,确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方案,规范盐碱地治理的行为,保证有序的开发治理,控制盐碱地的增加,保障生态环境的健康。

在查清我市现有盐碱地中、低产田形成主要原因,分布状况的前提下,在总结其它地区治理盐碱地的典型实例和分析试验示范中所取得的大量数据资料基础上,针对我市盐碱地分区的自然特点,因地制宜分别先用以排水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方案。

统一规划,连片治理,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全面安排,分期实施,讲求经济实效。

二、规划原则本根据《关于开展河西地区内陆河流域盐碱地治理规划编制工作的紧急通知》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现状年为2006年,近期水平年为2010年,远期水平年是2015 年。

以实现我市农业生产任务目标,按2006—2010 和2010—2015 年两个阶段分期实施,前四年力求切实可行,后五年也要量力而行,并遵循以下原则:1、规划中的主要指标必须符合专业规划并加以以充实和完善。

2、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确定各项指标时把需要同可能有机结合起来考虑。

3、尊重科学,从实际出发,不急于求成,要强调工程质量,重工程实效。

4、择优投入,多层次多渠道筹集资金,按国家和市、群众投入各半的比例分摊。

5、规划效益计算按静态分析,水利净效益分摊系数采用0.6 。

6、同灌溉渠系和田间工程配套等专业规划紧密结合。

第二节治理标准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结合我市现状,对这次规划分了初治和高治两个标准如下表。

现将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初治应同高治紧密结合,并为高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条件富裕的乡镇,最好一次高治到位;在经济条件困难的乡镇,先进行初治,然后再进行高治。

初治、高治统一规划,分期实施,尽量减少由初治到高治的重复工程投资。

二、产量标准。

经调查以我省主要农作物小麦为准,产量水平:中产>350 kg /亩;高产>450 kk / 亩盐碱地治理标准表标准等级初步治理高标准治理工程要求田间灌排工程尚未配套齐全,仅有一定的除涝、改盐增产作用。

田间灌排工程已配套齐全,具有显著的除涝、改盐增产作用。

改盐标准不能控制地下水们位在临界深度以下, 尚有返盐缺苗现象30~50% 可以控制地下水位在临界深度以下, 已无返盐缺苗现象.产量标准达到当地中产水平(按分区提出)达到当地高产水平(按分区提出)三、盐化指标。

在1m厚土层内全盐含量:轻度盐碱地0.4~0.7% ;中度盐碱地0.7~1.2% ;重度盐碱地1.2%以上。

四、改良碱化型盐渍地的标准,可参照代换性钠初治w 15% 高治w 10%^在土壤中镁钙比值初治<3 ,高治第三节治理措施首先要正确处理好水利工程措施与综合措施的关系,国内外的经验证明,治理盐碱地必须采取综合措施,进行综合治理,但是水利工程措施是先导,是基础,因为“盐随水来,盐随水去”,没有水字当头,即使搞好了其它措施也收效甚微,且难以巩固。

兴建排水系统是综合治理措施中的关键措施,也是综合治理盐碱地的前提。

如果水的问题解决了,其它措施跟不上,单产不高,也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因此要采取经济可行的有效的水利措施,综合治理,保证治理效果,充分体现水利措施的作用,因此,本次规划采取的治理措施是以水利工程措施为基础,主要目的在于利用排水工程排除土壤及地下水中的盐份; 控制地下水位,不使土壤返碱;调节区域水文状况,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

同时,结合采取农业措施、生物措施、田间管理措施和化学措施等。

根据我市盐碱地的成因,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治理措施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治理。

一、水利工程措施1 、排水出路排水首先要解决出路。

根据玉门市地形、地貌、水文、水流方向,排水向北排入低洼荒漠地带。

2、明渠工程明渠排水一次性投入较低,收效快,但占地多,土方工程量大,由于排水沟一般很深,沟道边坡含水量高,边坡容易滑塌,沟道淤积严重,因此一般边坡陡于1:2 的沟道,必须采取生物和工程防护措施固坡。

同时管理养护要求高,维修需要劳动力多,劳动强度大,所以明渠排水以在边坡土质较好不易滑塌,地下水位相对低一些的地段上和人少地多的地方采用。

如:采用明渠排水时,沟道级数视排水渠的实际情况而定,不一定毛、农、斗、支、干沟都齐全。

在地下水流不畅,水质较差、盐碱较重,同时还有洪涝危害的平川的坡地及二级台地上,为了兼顾排洪、排涝排盐和控制地下水位,就需健全干、支、斗、农、毛配套的深沟排水系统。

同时,根据灌区土质情况一些地方在田间布置浅沟,骨干排水沟则采用深沟。

3、暗管排水暗管排水是利用管道集流排水,既可解决深沟占用耕地多,排水沟道边坡容易坍塌堵塞的问题,也可利用机械开挖铺设管道。

降低地下水位,达到高标准治理盐碱地的目的。

管村先用硬塑料抗酸水泥管、混凝土管等。

暗管排水系统质量好,维修养护费用少,使用寿命长、治理一片成一片,治理增产效果好,但是一次性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是我市高标准治理次生盐碱中、低产田的争取方案。

4、暗管明沟结合排水这种形式选用于地下水位较高,耕地土壤粘土含量大,劳动力少的地方,如赤金镇。

一般为干、支明沟排,斗渠发下几级暗管排水,克服了明沟暗管两者的缺点,适合我市市情,是这次规划主要采用方案。

5、竖井排水一般适用于井灌区和河滩地。

打井抽取地下水进行灌溉和洗盐,既淋洗了土壤表层的盐份,同时也能降低地下水位,一举两得。

如果抽排的井水不利于灌溉,则可将抽排的井水集中到明沟流入选定的排泄区。

另外,井排灌还可与明沟相结合,组成一个灌排系统齐全的稳产高产灌区。

实行地上水、土壤水和地下水统一调节控制,成为一项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有效措施。

井排措施一般在土壤透水性较好的地方采用。

其井的布置形式通常有两种,一种是在一定面积上要排水时,就均匀地布置或梅花形群井,以降低整个面积上的地下水位;二是如遇到地下水有补给来源的地方,又需要截断来流时,可呈线形布置。

二、农业措施1、平田整地。

平整土地可以消灭局部洼坡积盐的不利因素,使水份分布均匀下渗,提高降水淋盐和灌溉洗盐效果,可有防治土壤斑状盐渍化。

2、深耕深翻。

深耕深翻有疏松耕作层,破除犁底层,降低毛管作用,并能提高土壤透水性保水性能。

因此,对盐碱地深耕深翻后,可以加速土壤淋盐,抑制土壤水和地下水的蒸发,防止底层盐分的向上运行而导致表层积盐。

3、增施有机肥料。

合理施用农家肥,以肥改盐是增加土壤有机质达到改良和培肥的措施。

这不仅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保蓄性,减少土壤蒸发,还可促进淋丰田,抑制返盐,加速脱盐。

4、客土压碱。

客土就是换土,客土能改善盐碱地的物理性质。

有抑盐、淋盐、压碱和增力。

土壤肥力的作用。

可使土壤含盐量降低到不致危害作物生长的程度。

5、压砂改良。

盐碱化程度较轻的土壤,每公顷拉50-70 立方米砂土,掺入耕层,防止返盐。

三、生物措施1、调整农业结构。

目前,盐碱地区农业结构中,林、牧业占的比重较小,不利于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地多人少的地方,可集中力量种好基本农田,利用旱薄田植树造林,种植绿肥牧草,通过发展林业、畜牧业增加肥源,为培肥地力创造条件。

2、因地制宜布局作物盐碱地的作物品种和种植方式,要符合盐碱地特点,要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用耐盐、耐瘠薄、耐干旱的作物种类和品种,以利恢复和提高地力。

选种耐盐作物:大麦、棉花、甜菜、向日葵以及草木樨、田菁等绿肥作物, 均比较耐盐, 可在盐碱地上适当种植,并在种植过程中继续改良土地。

四、化学改良措施碱土因含有碱性盐类如重碳酸钠、碳酸钠,直接危害作物生长;或因土壤复合体代换性钠含量高于15%〜20%,造成土壤结构破坏,通透性降低等,需要进行化学改良。

最常用的是施用石膏(硫酸钙),使钙离子代换钠离子,变碱土为含硫酸钠的盐土,再经过灌溉冲洗得到改良。

有些地方施用糠醛渣,也取得一定的效果。

每公顷施石膏施入,也可15 吨左右,做基肥一次结合当地实际重点施在耕地碱斑的改良土上。

第四节防止措施对盐碱地来说,防是前提,治是基础,对现有的盐碱地主要是治理,同时也要防止继续发展扩大,未出现次生盐碱地的灌区则主要是防止。

其具体措施有:1、今后新建灌区在规划设计中,先应该把排水工程列入计划,同等对待,排水工程可分稍后施工,防止有灌无排的现象,防止次生盐碱地的产生。

2、大力推行增产灌溉技术,提高现有灌区渠道的防渗能力,有效降低地面水位,增加产量,严防在现有的灌区再产生次生盐碱地。

3、重视和加强现有排水工程管理。

新建排水系统工程时要为管理创造条件,如明确管理组织机构,修建管理设施划给一定生产生活用地,划定干、支沟两侧保护区等。

4、新建盐改排水工程时要同时把灌溉系统的改建一并考虑,防止出现排水畅通而灌溉不便的新问题。

5、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运用:这是预防灌溉土地次生盐碱化的一条成功经验,通过渠灌区水盐动态的监测预报,可及时掌握土壤次生盐碱化发展的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预防对策。

第四节近期规划任务近期规划目标是:采取集中连片治理,治一片收效一片,到2010 年四年间治理盐碱地万亩,其中:初治万亩,提高万亩;高治万亩。

(见附表)第五节远期规划任务远期规划目标是:到2015 年,在巩固近期治理面积达到中、高目标的基础上,再治理盐碱地万亩,其中:提高万亩,高治万亩。

(见附表)将可利用和碱化土壤转变为宝贵的土地资源,为我国的农业可持续发展多做贡献,并在盐碱土壤改造方面走出一条高效、经济、简便、易行的新路,发挥更大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