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血液学检验:实验三 正常骨髓象Ⅱ
骨髓象检验(特选材料)

常可见指状突起,细胞周边常有少许血小板附
着。
优质医学
63
优质医学
64
幼稚巨核细胞 胞质较丰富,深蓝色或蓝色,近核处
出现少许细小的淡紫红色颗粒而使该处呈淡红色,
常有伪足状突起,有时细胞周边有少许血小板附着。
优质医学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65
优质医学
66
优质医学
67
。
颗粒型巨核细胞 形态不规则。胞核巨大、不规则,核分叶 后常重叠,染色质成条索或优团质块医学状。胞浆:量多,布满细6小8 紫红色的颗粒呈均匀的淡粉红色,或夹杂有蓝色颗粒。
巨核细胞的正常形态
优质医学
74
大致正常骨髓象
• 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 增生活跃。
• 2.粒红比值 2~4:1。
• 3.粒细胞系统 占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 粒细胞<5%
• 嗜中性中幼粒细胞约8%,中性晚幼粒细胞约10%,中 性杆状核粒细胞约20%,中性分叶核粒细胞约12%;
紫红色颗粒。胞浆边缘常不优规质整医学,偶见伪足。
40
优质医学
41
优质医学
42
优质医学
43
(四)淋巴细胞系统
• 原始淋巴细胞 • 幼稚淋巴细胞 • 淋巴细胞
优质医学
44
原始淋巴细 胞: 胞质 量少.呈狭 带绕于核周, 一般无颗粒。
胞核较大,核浆比例高,圆形或椭圆形,部分胞核有切 迹,可见凹陷或折叠;核染色质呈致密而均匀的颗粒状, 较原粒细胞的核染色质稍粗优,质核医学膜清晰;核仁l 、2 个, 45 规则而清晰。
个)。
• 胞质少,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即核周胞质色浅甚至无色);胞 质中无颗粒。胞浆成深蓝色(区别于原始粒),胞核染色质比较粗 (原粒比较细)
临床检验血液学复习题及答案

血液:理论考试名词解释:无效造血粒细胞储存池血友病ALIP PH染色体简答题:正常骨髓像的一般特征一、二期止血筛选试验有哪些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标准问答题:贫血形态学分类和常见病因(那个表格)DIC诊断的实验室指标实验考试呃。
实验考形式是给你一袋片子让你写完整的骨髓报告。
总的来说实验考试考的是运气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怎么说呢,勋哥拿来的片子有一百多张,啥病都有,而且就算是常见病例他也会有超不典型的片子。
啥~复习的时候勋哥只复习了经典病例经典片子,都以为~啥~~~于是运气好的可以抽到IDA运气不好的可以抽到骨髓转移癌或嗜酸性细胞增多症,这就是运气。
实事求是是看到什么是什么,不要因为以为是IDA而故意忽视看到的细胞外铁,也不要随便改细胞数以满足自己的诊断。
个人认为看到什么写什么就算诊断错了也只会扣一两分吧。
分子诊断:名解:Western 印迹、核酸探针、核酸杂交、荧光定量PCR简答:核酸杂交技术的原理、过程蛋白质组学研究特点重组DNA技术PCR原理、过程问答(3选2):临床扩增实验室应具备神马条件?如何设立?地贫定义、分类、常见类型HBV RNA检测方法、方法学评价,当HBeAg和HBsAg转阴时,是否说明治愈(类似意思啦)?考完分子诊断的第一感觉是:这是分子诊断的考试么。
国内再障的诊断标准1.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2.骨髓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低下或重度低下(如增生活跃,须要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显示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增加)3.无肝脾肿大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自身抗体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分型急性再障慢性再障临床表现发病急,贫血呈进行性加重,常伴感染、内脏出血发病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相对较轻血象出血红蛋白下降较快外须具备下列中的两条:1.网织红细胞<1%2.中性粒细胞<0.5*10^9/L3.血小板<20*10^9/L 血红蛋白下降相对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减少,但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骨髓象 1.多部位增生降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相对增多1.三系或两系减少,至少有一个部位增生不良,如增生活跃,则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巨核细胞明显减少2.骨髓小粒中非造血细胞增加注:慢性再障病程中如病情恶化,临床、血象及骨髓象与急性再障相同,则为再障II型。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正常值范围
骨髓细胞学检验是一种用于评估骨髓中细胞形态和数量的检测
方法,通常用于诊断血液病和其他疾病。
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
范围可以根据不同的细胞类型和参数来确定。
一般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骨髓细胞比例,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细胞的比例应该在
一定范围内,比如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
细胞的比例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2. 骨髓细胞数量,正常情况下,骨髓中各种类型的细胞数量也
应该在一定范围内,比如每立方毫米骨髓中成熟的红细胞、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核细胞的数量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3. 细胞形态,除了数量和比例外,骨髓细胞学检验还需要评估
细胞的形态,包括细胞的大小、形状、核形态等,这些形态特征也
应该符合正常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实验室和不同的检测方法可能会有所不
同,因此在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时,最好参考具体的实验室报告或
专业医生的建议来确定正常值范围。
总的来说,骨髓细胞学检验的正常值范围是一个综合的指标,
需要综合考虑细胞比例、数量和形态等多个方面的指标来进行评估。
如果有任何疑问,建议咨询专业医生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实验三 正常骨髓象检查报告 PPT课件

(4)细胞化学染色
(5)填写诊断意见及建议 (6)填写报告日期并签名 四、骨髓象检查注意事项 1、由于细胞形态的变化多种多样,故观察时不能 抓住一二个特征就轻易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应全 面观察细胞的胞体大小、形态、胞核的大小、形态、 位置、染色质和核仁及胞浆;同时注意与周围细胞比 较。
2、注意涂片的制备、染色、观察部位不同对细胞 的影响。 3、遇到过渡类型的细胞采取就低不就高的原则 4、对于介于两个系统之间的细胞难以判断时,可 采用大数划归法。 5、注意结合病人资料。
4.填写骨髓报告单 (1)病人基本资料填写 (2)骨髓检查内容 ①填写骨髓涂片取材、制备、染色情况,可用良好、尚可、欠佳 评价。 ②骨髓增生程度,粒红比值(G/E)
③粒系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百分比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
④红系增生程度,占有核细胞百分比,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 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淡染区(有无异常形态与结构) ⑤淋巴系占百分比,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 ⑥单核系占百分比,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 ⑦巨核细胞数量及形态,血小板数量多少,存在方式和形态。 ⑧是否见到寄生虫和其它明显异常细胞。
实验三 正常骨髓象检查报告
一、目的
1.掌握:骨髓片检查步骤、观察内容及报告单
填写 2.掌握: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的判断 3.掌握:大致正常骨髓象特点
二、器材 显微镜、正常骨髓象骨髓片 三、操作步骤 1.在低倍镜下观察
主要观察骨髓片质量、增生程度、巨核细胞计
数、有无异常细胞、选择适宜观察部位。
增生程度分级标准
(3)血片特征 主要计数、分类一定数量的有核细胞,同时注 意各种细胞(包括成熟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形态,并 要观察血片中其它部位细胞。 描述内容主要是片中有核细胞的数量,以何种 细胞为主,形态如何成熟红细胞如何(有无异常结构 、形态)如何,血小板数量及形态如何,有无寄生虫
骨髓血液细胞诊断图谱正常骨髓象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始红细胞
胞体 圆或椭圆形.直径15-25微米. 胞核 圆形或椭圆形,占细胞的4/5居中或偏 一旁. 染色质 深紫红色,若点若网. 核小体 有兰色核小体2—4个与周围无明显界限,较
平坦或有凹陷感. 胞质 深兰色,兰墨水样或油画样兰,绕于核周,边缘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单核细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淋巴细胞系统的形态
总的特点 较圆,但不如红细胞圆.
核质比大,核欠圆,有如鸡心形,
胞质兰色较深.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原始淋巴细胞
胞体 圆或椭圆形,直径10-20微米, 胞核 居中或略偏一侧.深紫色. 染色质 呈颗粒状.但比原粒细胞的稍粗,排列成粗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中幼红细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晚幼红细胞
胞体 圆形或椭园形.直径13微米. 胞核 圆而更小,稍偏或明显偏心. 染色质 聚集成数个大块,或黑褐色团块.以致
看不出任何结构. 胞质 增多,染灰色或浅红色.与成熟红细胞
相似.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嗜碱性颗粒 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成 深紫色,颗粒较大,较少,有时复盖于细胞核上. 在染色过程中有些颗粒可溶于水而成为空 泡.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嗜碱性粒细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嗜碱性粒细胞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单核细胞的形态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概述 2
正常骨髓象实验报告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骨髓象检查,观察正常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了解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二、实验材料1. 实验动物:健康成年小鼠1只。
2. 实验器材:显微镜、骨髓穿刺针、载玻片、推片、抗酸染色液、生理盐水等。
3. 实验试剂:抗酸染色液、骨髓细胞固定液等。
三、实验方法1. 将小鼠麻醉后,无菌操作下进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液。
2. 将骨髓液滴于载玻片上,制成涂片。
3. 将涂片固定,进行抗酸染色。
4. 在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
四、实验结果1. 骨髓细胞增生程度:骨髓增生活跃,细胞分布均匀,无异常细胞和寄生虫。
2. 红细胞系:幼红细胞总百分率约占有核细胞的20%左右,其中原红细胞<1%,早幼红细胞<5%,中、晚幼红细胞约各占10%,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3. 粒细胞系:约占有核细胞的40%~60%,其中原粒细胞<2%,早幼粒细胞<5%,中、晚幼粒细胞各<15%,杆状核粒细胞多于分叶核细胞,嗜酸粒细胞一般<5%,嗜碱粒细胞<1%,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4. 淋巴细胞系:百分率约为20%,均为成熟淋巴细胞。
5. 单核细胞系:一般<4%,均为成熟阶段。
6. 浆细胞系:一般<3%,均为成熟阶段。
7. 巨核细胞系:通常于1.5cm²骨髓片膜上可见巨核细胞7~35个,多为成熟型。
8. 核分裂细胞不易见到,仅约为1。
9. 成熟红细胞大小、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1. 本实验结果显示,正常骨髓象细胞增生程度活跃,细胞形态、分布及比例基本正常,符合正常骨髓象特征。
2. 骨髓象检查是诊断血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骨髓细胞的形态、分布及比例,可以初步判断骨髓的造血功能状态。
3. 本实验结果提示,正常骨髓象在红细胞系、粒细胞系、淋巴细胞系、单核细胞系、浆细胞系及巨核细胞系等方面均有一定的比例范围,且细胞形态、染色基本正常。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

临床血液学检验: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和骨髓象检验临床血液学检验是对体内液态组织——血液进行的一种检查方法。
包含了造血检验基本方法、血象检验和骨髓象检验三个方面。
其中,造血检验是对人体造血系统的功能和病理状态进行检查的方法。
血象检验和骨髓象检验则是常规的临床血液检查方法之一。
一、造血检验基本方法造血检验可以通过外周血标本的细胞形态变化和数量等指标来判断人体造血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疾病。
其基本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外周血液标本制备外周血标本所用的血液采集管体积要根据所需的检查内容而定,一般为 5-10 mL,在采集后要在 2 小时内立即进行制片处理。
制片要求要快速、准确、规范。
具体步骤如下:1.取适量标本并加入抗凝液;2.拍匀后,根据不同实验要求分次滴加于干净的载玻片上;3.待血片完全干燥后,不加热而用梅贝柯染色。
2. 外周血漂白染色法外周血漂白染色法可在人体外周血白细胞和粘附细胞上突现出细胞核与胞质的形态和细胞内含物的形态、数量。
具体操作为:1.取肝素血标本,加与其体积相等的氯化铵,加倍量苏木精液,反复摇动,置于室温下静置10~20 min,观察是否漂白彻底,如不彻底可再次添加适量苏木精液;2.用理工医学树脂涂片器将制片机制成涂片;3.将制成涂片的标本在熟化盒内经过48~72小时暴露于50度以上高温和80%湿度之下即可;4.结束涂片检查。
3. 高倍视野检查对于已制成的外周血标本,使用光学显微镜的 1000 倍以上高倍检查镜头,以清晰度、细胞形态、数量等指标来判断病情。
二、血象检验血象检验是一种对血液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检查的方法。
其通过对脂质代谢、造血功能、血液气体交换等各个方面的检查来评估患者的病情。
其主要检查指标有以下几个:1. 血红蛋白测定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一种具有氧载氧功能的铁质蛋白,是人体最基本的血液组分之一。
临床上通过对血液中血红蛋白的测定来评估人体的氧气输送能力和贮存情况。
常见的检查方法有静脉采血法和毛细血管法。
常见血液学疾病的血象、骨髓象(临床版)

我们知道,广义的骨髓象已经包括了血象,另外还包括了细胞化学染色红细胞检验再生障碍性贫血(AA)简称再障,是因为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及不明原因使骨髓造血组织减少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引起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组造血干细胞疾病。
特征是造血干细胞功能障碍和(或)造血微环境功能障碍,造血红髓被脂肪组织所替代(红髓脂肪变),导致全血细胞减少的一类贫血。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伴发热),罕有淋巴结核肝脾肿大。
1、血象:以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降低为主要特征,三系减少的程度各病例有所不同。
贫血多为正常细胞性,少数为轻、中度大细胞性。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明显减少。
各类白细胞都减少,其中以中性粒细胞减少尤为明显,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多血小板不仅数量减少,而且体积小、颗粒减少。
急性AA时,网织红细胞<1%,绝对值<1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常<0.5×10^9;血小板<20×10^9/L;慢性再障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网织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减低,但各指标叫急性再障指标为高,达不到急性再障的程度。
2、骨髓象①.急性再障:红髓脂肪变是AA的特征性病理改变,骨髓涂片可见脂肪滴明显增多。
多部位穿刺结果均显示有核细胞增生减低。
造血细胞(粒/红/巨核系细胞)明显减少,早期阶段细胞减少或不见,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无明显的病态造血。
非造血细胞(包括:淋巴/浆/肥大细胞等)相对增多,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大于50%,淋巴细胞比例可增高达80%。
如有骨髓小粒,染色后镜下为空网状结构或为一团纵横交错的纤维网,其中造血细胞极少,大多为非造血细胞。
②.慢性再障:病程中骨髓呈向心性损害,骨髓拥有代偿能力仍可有残存散在的增生灶,常因不同的穿刺部位,骨髓象表现不一致,需多部位穿刺或进行骨髓活检,才能获得较明确的诊断。
多数患者骨髓增生减低,三系或两系减少,巨核细胞减少明显。
非造血细胞比例增加,常>5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各系统的增生程度 – 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
4.血片 5. 组化染色描述 6.诊断意见或建议 7.日期及签名
BM象检验的注意事项
1、确认细胞不能单靠一、二个特点便下结论; 2、阶段划分:兼有两阶段特征细胞,列入下阶段 3、推断原始细胞的归属:伴随阶段细胞+细胞组化 4、病理状态:核浆发育失衡细胞,以核形态、染色
2. 油镜 (100×)
浏览-初步印象,注意选好分片区域 有核细胞分类计数 (视骨髓增生程度而定) 计算各系的总百分比、各期百分比 计算 M:E ratio 巨核系百分比或个数 注意描述个系统的细胞形态,尤其是异常形态 分裂相、其他异常细胞、分类不明细胞、寄生虫
正常骨髓报告: 1.患者情况 2.填写数据:用百分比表示 3.骨髓片
质结构和多数特征为依据; 5、难确定类型细胞,列入分类不明细胞,不宜过多 6、AL时,对破碎细胞应单独计数; 7、特殊情况下应以常见/优势细胞为判断参考。
• 作业: 书写一份完整的骨髓报告。
实验三 正常骨髓象Ⅱ
目的要求: 掌握正常细胞形态特点 掌握正常骨髓象的特点 掌握骨髓报告的书写
细胞观察: 计数200个细胞并按要求填写骨髓报告 注意按照实际的细胞计数情况作出诊断
骨髓细胞学检查
1. 低பைடு நூலகம்镜 (10×)
•判断骨髓涂片质量 •判断骨髓增生程度 •巨核细胞计数并分类 •观察有无异常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