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进展及应对建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

合集下载

透视德国大肠杆菌疫情乱局

透视德国大肠杆菌疫情乱局

透视德国大肠杆菌疫情乱局初夏,一场飞来横祸打破了德国的平静。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不仅造成德国北部医院人满为患,德国人谈蔬菜色变,而且殃及池鱼,导致欧洲农产品出口国的重大损失。

概括这次疫情可以使用三个关键字:猛、难、乱。

疫情传播“猛”5月22日,德国第一次通告世界卫生组织,本国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患者人数激增。

世卫组织评价说,这次疫情“范围极大、程度极其严重”。

首次通报21天后,世卫组织6月11日报告说,德国共计3147人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其中773人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症状。

部分大肠杆菌患者会出现溶血性尿毒综合征,这类患者容易出现肾脏衰竭,并最终死亡。

欧洲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认为,德国此次疫情“是全球规模最大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暴发。

截至10日,在德国以外的地区,有15个国家的108人因感染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患病,他们都曾在近期访问德国。

此次疫情已造成至少35人死亡。

除1人外,死者均是德国人。

三个“意料之外”使这次疫情成为一场“突袭”:第一个“意料之外”是致病细菌。

感染大肠杆菌的患者在世界各地都不稀罕。

最常见的病原体是血清型为O157的大肠杆菌,但是此次的致病细菌却有些“邪门”。

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引发本次疫情的是罕见的O104:H4型大肠杆菌,这个菌株此前从未引发过严重疫情。

第二个“意料之外”是这次疫情的受害人群。

以往儿童和老人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侵害的重点对象,成年人则相对安全,而本次疫情中出现的溶血性尿毒综合征重症患者中,18岁以上的成年人所占比例达87%。

第三个“意料之外”是病菌传播的载体。

常见的大肠杆菌疫情源头是未经烹调或烹煮不透的肉类和奶制品,而这次则被确认为芽苗菜。

在这场疫情的突袭下,德国乃至欧洲多国的农业受到巨大影响。

德国农业协会主席格尔德·松莱特纳说,德国蔬果种植者正面临“自切尔诺贝利事件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经济效益问题一天比一天突出”。

据西班牙和波兰估计,本国菜农的损失分别为每天4600万美元和370万美元。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

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

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

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

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

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

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

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致病菌。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

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从市售食品、进口食品、家畜家禽、腹泻病患者等分离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特别是1999年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确保早期发现、及时报告疫情,以迅速有效控制疫情,制定此监测方案。

一、监测目的1.早期发现疫情;2.动态观察O157:H7大肠杆菌的分布特征及疾病流行趋势;3.评价各项干预措施的实施效果,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内容与方法(一)病例定义1.疑似病例具有以下表现之一者即为疑似病例:1.1鲜血便或鲜血样便(血便相混)的腹泻病例;1.2腹泻若干天后继发以少尿或无尿为先驱症状的急性肾功能衰竭(附件4)的病例。

2.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其他腹泻病例,具有以下条件之一者即为确诊病例:2.1用免疫磁珠法从粪便标本中检测出产志贺毒素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附件2);或恢复期血清O157 脂多糖(LPS)IgG抗体呈4倍升高;或经蛋白印记试验证实血清标本有与O157 LPS、或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溶血素、或志贺毒素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抗体(附件3);2.2在流行区内,经省级专家组确认,与确诊病例流行病学密切相关,并排除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为临床符合病例;2.3腹泻病例的粪便中分离出不产志贺毒素1或志贺毒素2及其变种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亦为确诊病例(不产毒)。

3暴发疫情3.1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10例的具有显著的流行病学联系,且无其它原因可解释的疑似病例;3.2在1个县(区)或相毗邻的县(区)境内,2周内发现不少于3例的确诊病例。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介及德国中毒案例分析进展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介及德国中毒案例分析进展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26日通报,德国发生一起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疫情,提醒各国关注。

欧洲多国陆续发现相关病例。

截止到6月1日疫情蔓延情况:德国——至少15人死亡,超过1400人确诊或疑似;瑞典——1人死亡41人确诊;法国——3人疑似;丹麦——14人确诊,26人疑似;西班牙——1人疑似;英国、荷兰、捷克、瑞士发现相关病例。

1.案例基本信息1.1“毒黄瓜”毒黄瓜是指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污染”的黄瓜。

食用这种带有大肠杆菌的黄瓜可引发致命性的溶血性尿毒症,可影响到血液、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1.2 Husec41“Husec41”是目前已知的42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的一种。

实际上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大肠杆菌O157:H7有点类似。

O157:H7也会引起肠出血性腹泻,一部分病人也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致死率很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开始是水样腹泻,很快转为鲜血样大便,继而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1.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的病因未明,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感染、遗传因素、某些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和其他一些因素。

农村较城市多见。

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多为散发病例。

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儿童和老人最易患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其临床表现:①前驱表现:腹泻、腹痛、呕吐及食欲不振数天;②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⑤其他:如循环系统表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嗜睡、抽搐、昏迷)。

2.疫情信息2.1专家看法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2011年5月26日宣布,该院卫生研究所经调查确认,近日在德国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是由一种名为“Husec41”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

这一少见的变种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卫生部(已撤销)•【公布日期】2011.06.16•【文号】卫办疾控发[2011]82号•【施行日期】2011.06.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正文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11〕8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以来,全国传染病疫情总体平稳,但手足口病仍处于较高发病水平,部分地区还暴发了肠道埃可病毒30型引起的病毒性脑炎疫情。

目前已进入盛夏季节,霍乱、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进入高发期,防控形势不容乐观。

此外,近期德国等国家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疫情,由于我国对外交流人员往来频繁,存在输入性疫情发生的风险。

为进一步做好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切实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现就有关要求通知如下:一、加强对肠道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本地区肠道传染病流行特点,周密部署,精心安排,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和重点疾病防治工作。

特别是针对近期德国等国家发生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疫情,要积极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按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印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防控方案(试行)》要求,认真做好疫情监测及防控工作,防范该病输入和传播。

二、进一步加强疫情监测与报告各级疾控机构要重点强化对托幼机构、学校、流动人口聚居区、建筑工地、饮食服务从业人员等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认真做好对海、水产品和养殖场所的标本采集和监测工作;进一步加强病原学监测,切实做好霍乱、手足口病及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04:H4感染等肠道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

中国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各地的支持和指导,及时帮助解决遇到的技术问题。

三、加强疫情的调查与处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感染性疾病科(或肠道门诊)建设,完善预检分诊制度,做好腹泻病人的登记、筛检和报告,切实作到“逢泻必登、逢疑必检”。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 背景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泻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严重的肠道传染病。

它除引起腹泻、出血性肠炎外,还可发生溶血性尿毒综合症(HUS)、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严重的并发征,后者病情凶险,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国首次发现因该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疫情开始逐渐扩散和蔓延,相继在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多个国家引起腹泻暴发和流行。

我国自1997年在一定范围内开展监测工作以来,已陆续有十余个省份在市售食品、进口食品、腹泻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离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1999年我省部分地区发生了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的暴发,表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已逐渐成为威胁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进一步加强并规范我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控制和应急处置,特制订此方案。

2 部门职责按照传染病防治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要求,当地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负责O157:H7感染性腹泻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切实加强对该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采取多种方式和手段,加强检查督促,及时发现防控过程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整改,提高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效。

2.1 当地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O157:H7感染性腹泻应急处置所必需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2 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协调疫情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2.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O157:H7感染性腹泻疫情监测工作;做好传染病疫情的核实、调查、处理以及疫情报告等工作,落实具体控制措施;开展O157:H7感染性腹泻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案例——欧洲“毒黄瓜”事件的应对分析一、事件回顾:欧洲毒黄瓜事件始末2011年5月初,德国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公布了第一例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所致的溶血性尿毒综合症的病例,随后德国东北部数州报告的感染人数迅速增加。

5月中旬开始在德国蔓延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疫情仍在继续扩散,死亡病例首度扩散到德国北部以外地区,截至5月31日,死亡人数增至16人,1人在瑞典,其余在德国。

感染人数已超过1200人,其中373人为重症患者。

此外,包括瑞典、丹麦、英国和荷兰在内的多个国家均已报告感染病例欧洲爆发的大肠杆菌疫情截至该年6月,造成9个国家至少1500人患病,其中470人出现肾衰竭症状,至少18人死亡。

为了应对此次危机,德国联邦及地区相关卫生食品防疫部门的代表5月30日在柏林举行了紧急会议。

德国卫生部长巴尔在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当局目前依然无法确定此次疫病的传染源,所以他预计新增病例还将继续上升。

不久,位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的“欧洲疾病预防管制中心”表示,产自西班牙的黄瓜可能是出血性大肠杆菌的感染源之一。

随后,欧洲各国纷纷停止进口并下架西班牙黄瓜。

德国汉堡卫生研究部门已宣布,除在自西班牙进口的黄瓜上发现出血性大肠杆菌之外,是否其他蔬果也带有大肠杆菌病毒,需要进一步追踪确认。

因此,德国卫生部门建议民众,生吃黄瓜、西红柿和生菜沙拉,存在很大风险,建议煮熟后食用。

世界卫生组织发表媒体公告,警惕德国出现的大肠杆菌疫情,表示这次疫情的“罪魁祸首”是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毒性和复制能力都更强的”大肠杆菌病毒,这可以解释为何这次欧洲疫情范围广且危害大、感染速度快“主攻”成年人;并提醒民众,该种致病性大肠杆菌可通过人际、食物、水和接触动物等渠道传播,民众应注意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食物前和入厕后。

建议民众注意饮食卫生,有症状者及时就医,同时提醒民众不可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以防加重病情。

由于这种病菌对很多抗生素具有耐药性,使用抗生素反而会使病菌产生更大毒性,因此目前没有很好的方法治疗这一病菌感染,但德国部分医院积极正在尝试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予以应对。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介及德国中毒案例分析进展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简介及德国中毒案例分析进展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5月26日通报,德国发生一起肠道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暴发疫情,提醒各国关注。

欧洲多国陆续发现相关病例。

截止到6月1日疫情蔓延情况:德国——至少15人死亡,超过1400人确诊或疑似;瑞典——1人死亡 41人确诊;法国——3人疑似;丹麦——14人确诊,26人疑似;西班牙——1人疑似;英国、荷兰、捷克、瑞士发现相关病例。

1.案例基本信息1.1“毒黄瓜”毒黄瓜是指受到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污染”的黄瓜。

食用这种带有大肠杆菌的黄瓜可引发致命性的溶血性尿毒症,可影响到血液、肾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等。

1.2 41“41”是目前已知的42种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中的一种。

实际上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大肠杆菌O157:H7有点类似。

O157:H7也会引起肠出血性腹泻,一部分病人也会发展成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致死率很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一开始是水样腹泻,很快转为鲜血样大便,继而引发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1.3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的病因未明,可能有关的因素有:感染、遗传因素、某些化学物质、某些药物和其他一些因素。

农村较城市多见。

以晚春及初夏为高峰,多为散发病例。

在O157H7大肠杆菌感染的人群中,儿童和老人最易患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其造成的病死率可高达10-30%。

其临床表现:①前驱表现:腹泻、腹痛、呕吐及食欲不振数天;②急性微血管性溶血性贫血;③弥散性血管内凝血;④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为少尿、无尿;⑤其他:如循环系统表现(高血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神经系统(嗜睡、抽搐、昏迷)。

2.疫情信息2.1专家看法德国明斯特大学医院2011年5月26日宣布,该院卫生研究所经调查确认,近日在德国暴发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是由一种名为“41”的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变种引起。

这一少见的变种对很多抗生素具有抗药性。

与此同时,德国汉堡卫生研究所已查明这种病菌的一个来源是产自西班牙的黄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生素、利福平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风险评估
-德卫生部联邦风险评估研究所
• HUS病例持续发生,血性腹泻就诊人数仍在上升
– 暴发感染源仍然存在
• 系食源性暴发,仅个别病例无明确的食物暴露史
– 初步调查怀疑危险食品为 • 生菜、西红柿和/或黄瓜 • 蔬菜苗(绿豆芽、豌豆牙、甘蓝牙、红豆苗、蒜苗、小萝卜等
临床救治
• 血液透析/血浆置换
– 帮助排除病菌在患者体内释放的毒素,对部分患者无效
• 单克隆抗体Eculizumab (Soliris,依库珠单抗)
– 德国海德堡大学治疗3名年幼HUS成功,但仍需评估 – 如果血液透析无效,就注射Soliris – 如果仍无好转,则两种疗法同时使用
• 抗生素
– 因抗生素可增加细菌毒素释放,不推荐使用 – 但德国传染病学会近日建议:可考虑在某些条件下使用碳青霉烯类
– 存在经人与人之间接触(粪口途径)引起续发聚集性病例可能性
• 无证据表明受污染的食品已扩散至德国以外地区
风险评估
-ECDC,2011年5月27日
• 迄今全球最大的STEC/HUS 暴发之一 • 病例年龄和性别分布与既往暴发不同 • 所有暴露均发生在德国境内 • 此次暴发感染源仍然活跃
(按发病时间统计,截至5月31日)
发 病 数
EHEC
HUS
发病时间
五月
Source: Germany Robor别发病率
-截至5月31日
发 病 率
年龄组
Source: Germany Robort Koch Instiitute
德国EHEC/HUS病例地区分布
• 四份标本中2份未检出,2份为非O104型
• 6月 1日,宣布感染来源未确定
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2)
• 6月3日,第2次病例对照,46病例 /2100健康对照
– 沙拉:病例 84%/ 健康人47% – 黄瓜:病例 75%/健康人50% – 西红柿:病例 80%/健康人63%
• 另1个聚集性病例分析显示蔬菜沙拉危险性高 • 6月6日,下萨克森州农业部调查
EHEC/HUS病例数
-至6月6日
国家
德国 瑞典 丹麦 荷兰 英国 波兰 西班牙 法国 奥地利 捷克 芬兰 挪威 合计
HUS 病例数(死亡数) 630 (15) 15 (1) 7 (0) 4 (0) 3 (0) 1 (0) 1 (0) 0 (0) 0 (0) 0 (0) 0 (0) 0 (0) 661 (16)
– 肠集聚性大肠杆菌质粒( EaggEC)毒力基因aatA 、aggR和aap阳性
病原学
• 华大基因报道完成全基因测序
– 暴发菌株与2001年欧洲分离株01-09591的毒力/适应基因 有进化关系
– 携带氨基糖甙类、大环内酯类、磺胺类、头孢菌素、 单酰胺菌素、青霉素和链霉素类抗生素耐药基因
• 德国RKI和美国CDC专家不认为是一种全新的细菌
EHEC 病例数 (死亡数) 1601 (6) 32 (0) 11 (0) 4 (0) 8 (0) 0 (0) 0 (0) 10 (0) 2 (0) 1 (0) 1 (0) 1 (0) 1672 (6)
至6月6日,欧州总病例数 2333例,死亡22例
Source: ECDC
德国EHEC/HUS病例时间分布
– Uelzen地区一家农场生产的菜苗可能被污染 – 绿豆芽、豌豆牙、甘蓝牙、红豆苗、蒜苗、小萝卜等 – 已发卫生警告并启动召回措施
正在开展的调查
-罗伯特·科赫研究所
– 4个病例对照 – 2个队列研究(2个外国旅游团) – 餐馆就餐病例的聚集性分析 – 食堂就餐者饮食分析 – 人人传播可能性分析 – 在线疾病负担调查 – 二代罹患率分析
– 暴发菌株不是一种全新细菌,只是通过菌间基因的水平传 递获得了新的毒力/耐药特性
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1)
• 5月20日-26日,第1次病例对照研究
– RKI与汉堡卫生部共同开展 – 25 病例 /96健康对照 – 生西红柿、黄瓜、生菜可疑
• 5月27日,西班牙黄瓜中检出EHEC
– 5月31日,确认非同型EHEC
德国肠出血性大肠杆菌疫情进展及应对建议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年6月7日
主要内容
• 疫情进展
–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简介 – 病原、感染来源及传播途径调查 – 临床救治 – 控制措施
• WHO/ECDC/USCDC的风险评估及应对 • 卫生部的应对工作 • 我国应对建议
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
-截至5月31日
Source: Germany Robort Koch Instiitute
德国北部五省EHEC和HUS多
病原学
• O104:H4型肠出血性大肠杆菌
– 罕见血清型,此前未见暴发报道 – 有个案报告(2006年韩国29岁女性HUS)
• 菌株毒力基因
– 志贺样毒素2基因阳性(stx2 +) – 志贺样毒素1基因阴性(stx1-) – 粘附基因阴性( eae -) – 溶血素基因阴性(hly -)
• 致病性大肠杆菌
– 常见血清型为O157:H7,其它较常见非O157血清型有O26, O45, O103, O111, O121和 O145等
– 本次为O104:H4
• 临床表现
– 出血性肠炎:腹泻(血便,鲜血样)、腹痛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US)
• 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 •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紫癜(TTP)
– 可因肾衰和多脏器受损而死亡
• 贮存宿主:牛、羊等家畜和人等 • 传播途径:摄入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水等传播 • 潜伏期:出血性肠炎潜伏期3-4天,HUS-血便发生后5-7天
对EHEC及HUS的认识
-疾病自然史及HUS发生危险因素(O157:H7)
摄入EHEC病原 3-4天
腹部绞痛,非血样便 1-2天
血样便
5% HUS
5-7天
95% 康复
部分可增EHEC病人发展为HUS的因素
使用缓泻剂 发热 呕吐 白细胞计数升高 高或低年龄(5岁以下儿童尤甚) 女性
3-5% 死亡 -5%
-30%
-60% 康复
慢性肾衰、中风或 其它严重后遗症
蛋白尿或其他 轻微后遗症
其他后期并发症
Source: Paul Mead, Patricia M Griffin, Lancet 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