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西方史学史读后感

读后感在读《西方史学史》中,读到了罗马帝国衰亡史一些内容,很有感触。
《罗马帝国衰亡史》是由爱德华·吉本所写,吉本出生于英国萨里郡的普特尼镇一个英国绅士家庭,生活富足。
吉本的父亲(也叫爱德华•吉本)早年在剑桥大学深造,后为英国国会下议院议员。
吉本本人与其父亲生活经历相似,早年受到良好教育,数年之后亦为英国国会议员。
吉本为家中长子,母亲在其出生之后又生了六个孩子,在吉本10岁时去世。
吉本自幼多病。
1752年,14岁时被父亲送往牛津,不到15岁就考取玛格达伦学院。
但他父亲后来发现他对天主教感兴趣,当时在英国一个天主教徒会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挤,他父亲立刻就把他送到瑞士洛桑,交给一位基督教新教导师。
在洛桑期间,他参加过伏尔泰的聚会,学会了法语,开始用法语写作其第一部作品《论文学研究》(1761年正式出版)。
一提到在欧洲历史上叱咤风云千余年的罗马帝国,想必人们便会下意识的想到英勇善战却又拜倒在美人裙下的恺撒。
诚然,恺撒是一位天才的将领,卓越的统帅,在他的治下,罗马军队为共和国带来了无与伦比的恒久光荣。
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罗马之所以能在强敌环伺的中欧控制西方文明长达十几个世纪,所依赖的并不是在最初几百年间攻克的辽阔疆域,而是强有力的政治和社会体制。
这后者,自然应该归功于罗马帝国的实际开创者,奥古斯都大帝,即屋大维。
很多人以为屋大维不过是凭借着恺撒的声望轻而易举地登上帝位的,其实不然。
恺撒被刺之时,作为其养子的屋大维才18岁,正在阿波罗尼亚的军队中,无论从地位、声望、势力上,都远远比不上恺撒的同僚,雷必达和安东尼。
那么,这个不及中国弱冠之年的年轻人,是如何击败声誉卓著、势力庞大的两位前辈,登上罗马帝国的至高宝座的呢?除却恺撒的余荫影响之外,更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个人的才华和努力。
屋大维外表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性格冷静而敏感,极富洞察力和政治手腕。
创业初期,他深知自己羽翼未丰,断然不是雷必达和安东尼的对手,因此不遗余力地扬起恺撒养子的大旗笼络军队,更以同样的身份与上述两位前辈结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一直以来,对于历史,我总是怀着一种敬畏又好奇的心情。
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消逝的帝国,它们的兴衰荣辱,总是让我心驰神往。
最近,我读完了《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心中真是五味杂陈。
罗马帝国,曾经是如此的辉煌与强大。
它的版图横跨欧亚非,它的军队战无不胜,它的文化影响深远。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帝国,最终却走向了衰亡。
这其中的缘由,实在是让人深思。
在书中,作者详细地描述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亲眼目睹了罗马帝国的繁荣与衰落。
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罗马帝国后期政治的腐败。
那些统治者们,为了权力和财富,不择手段,互相争斗。
他们不再关心国家的利益,不再关心人民的死活。
贪污受贿成风,法律形同虚设。
这样的政治环境,怎么能让一个国家长久地繁荣下去呢?还有经济方面的问题。
罗马帝国的经济过度依赖奴隶劳动,随着时间的推移,奴隶的来源逐渐减少,而奴隶主们又不愿意改进生产技术,导致经济逐渐衰退。
再加上沉重的税收,让普通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军事上,罗马帝国的军队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队之一。
但后来,军队的素质下降,士兵们不再有往日的英勇和纪律。
而且,为了争夺皇位,军队内部经常发生叛乱,这让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削弱。
文化方面,罗马帝国早期的文化充满了创造力和活力。
但到了后期,人们变得越来越追求享乐,道德沦丧,文化也逐渐失去了它的魅力。
就拿罗马帝国的建筑来说吧。
那些宏伟的宫殿、神庙和竞技场,曾经是罗马帝国强大的象征。
我仿佛能看到工人们辛勤劳作的身影,他们用汗水和智慧,建造出了这些令人惊叹的建筑。
想象一下,那巨大的石柱是如何被开采、运输和竖立起来的;那精美的雕刻是如何在工匠们的手中一点点呈现出来的。
然而,当罗马帝国走向衰落,这些建筑也逐渐荒废,被岁月侵蚀。
这就像是罗马帝国命运的一个缩影,曾经的辉煌不再,只剩下一片凄凉。
再说说罗马帝国的法律。
【精品文档】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word版本 (12页)

【精品文档】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word版本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予以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随意编辑修改! ==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曾经灿烂强大的罗马帝国是如何走向没落的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吉本将自己想象成文明巅峰时期的世故贤哲,因此心智的广度和深度足以
涵盖古今和万国。
如果他生活在叔季之世,自己的理解力就会矮化。
如果他不够贤能或世故,愚昧或热忱就会扭曲他的视野。
他的认知图景不难概括:世界充满了杂草和灌木,只有两颗参天大树----
古典(希腊罗马)和近代(基督教欧洲)。
前者的自由和荣耀已成绝响,伟大的遗迹只有同样伟大的继承者才能理解,奴隶和蛮族只能自愧形秽。
他身为近代欧洲的绅士,当然是罗马元老最适当的知音。
从罗马和平的极盛之世到穷途末路,世界曾经有过更加伟大的戏剧吗?大幕从两安东尼的盛世拉开,回顾奥古斯都有毒的遗产。
独x者看到凯撒的命运,明白共和国的威灵仍然不可轻犯。
他为了权力的实质,甘心放弃权力的外表,安抚罗马人民的自尊心,却用
挖墙脚的方式偷走了他们的遗产。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的衰亡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历史过程,它的衰落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数百年的渐变。
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罗马帝国的兴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了更多的思考。
罗马帝国的衰落,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可以找到原因。
首先,政治上的腐败和无能是导致帝国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的统治者逐渐失去了对帝国的控制力,政治斗争和内乱不断,导致国家机器的运转效率大大降低。
皇帝的更迭频繁,很多皇帝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甚至有些皇帝沉迷于享乐,忽视了国家的长远利益。
经济上,罗马帝国的衰退也非常明显。
随着对外战争的持续,帝国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
同时,由于奴隶制度的衰落和农业的衰退,帝国的经济基础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此外,由于贸易路线的不稳定和外部贸易伙伴的减少,罗马的商业活动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军事上,罗马帝国的军事力量也经历了从强大到衰弱的过程。
早期的罗马军团以其严格的纪律和强大的战斗力著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军队的素质逐渐下降。
士兵的招募越来越依赖于边疆地区的非罗马人,这不仅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也使得军队的忠诚度受到了考验。
文化上,罗马帝国的衰落也反映在其文化的影响力上。
罗马文化曾经是地中海地区乃至整个欧洲的主导文化,但随着帝国的扩张和多元文化的融合,罗马文化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纯粹性和影响力。
此外,随着基督教的兴起,传统的罗马宗教和文化价值观也受到了挑战。
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帝国的兴衰并非由单一因素决定,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罗马帝国的衰亡,既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偶然。
它的衰落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的视角,让我们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避免类似的悲剧发生。
此外,罗马帝国的衰亡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国家或文明的长久繁荣,需要不断地自我更新和自我完善。
罗马帝国在最辉煌的时候,忽视了内部的改革和外部的挑战,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落。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创作的一部历史著作。
全书包括罗马帝国后期和整个拜占庭帝国的历史事件。
以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作为结束。
而接下来就是关于这本书的一个读后感,一起来看一下吧。
英国学者爱德华吉本撰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共六卷,3200多页。
记述了罗马从公元2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的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年至476年,即安东尼去世至西罗马的灭亡。
第二阶段为527年至800年,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第三阶段为9世纪初东罗马帝国恢复国势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人攻陷。
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吉本说:身处登封到极无上盛世的人士,要想从安逸享乐的环境,发觉潜在的衰败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长久以来天下太平无事,加上罗马政府重视传统,慢慢使得帝国受到毒害,丧失原有的活力,人们的心智逐渐降到低劣的水平,天才的火花逐渐熄灭,就连尚武精神也逐渐无遗。
设若我们能够体会委婉的比喻,知道人类就古代的标准而言已日趋矮化。
罗马世界到后来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凶狠的巨汉破门而入,才会改善这个矮小的品种。
他们重新恢复大丈夫气概的自由精神,经历十个世纪的变革,艺术和科学才得以成长茁壮。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很多,其基本原因有:人口的减少,风气的败坏,阶级的斗争,商业的败落,专制的体制,繁重的税负,连年的战争。
全书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是文明社会,也就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细分为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元老院和皇帝权力之争、军人干政、自由权利、经济问题等。
第二是蛮族入侵,包括蛮族之区分、入侵的方式和时程、重大战争的影响等。
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讨论基督教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异端和分裂、政教争执、伊斯兰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几点启迪:关于信仰:最初的罗马人信仰多神教。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关于古罗马帝国衰落的历史著作。
通过对古罗马帝国兴盛与衰落的描述,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帝国兴衰的原因和历史规律。
在阅读这部著作时,我深受启发,对古罗马帝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古罗马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它的兴盛和辉煌令人叹为观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帝国逐渐走向衰落。
作者在书中指出,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并非突然发生,而是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帝国的衰落原因复杂多样,包括政治腐败、经济衰退、军事失利、文化沉沦等多方面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帝国的崩溃。
在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时,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深刻教训。
古罗马帝国的衰落,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伟大的帝国都有其兴盛和衰落的历史。
这种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它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帝国都不可能永远强大,而是会经历兴盛和衰落的过程。
通过对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历史的深入了解,我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帝国,都需要不断改革和进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不断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改革,才能使一个国家或帝国保持兴盛。
古罗马帝国的衰落历史也给我带来了深刻的警示。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改革和进步,就有可能重蹈古罗马帝国的覆辙。
因此,我们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完善制度,不断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才能使国家保持长久的繁荣和稳定。
通过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我对古罗马帝国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部著作不仅让我了解了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历史,更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任何一个国家或帝国都需要不断改革和进步,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立于不败之地。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心得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书心得《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巨著,出版于18世纪。
这本书详细地描述了罗马帝国从鼎盛到衰落的历程,揭示了多种原因导致其走向衰亡的过程。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理解了历史的重要性,并对罗马帝国的崩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在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时的一些心得体会。
书中首先回顾了罗马帝国的辉煌时期,包括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
如此庞大的帝国不仅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还具有发达的文化和政治制度。
然而,书中很快展示了帝国繁荣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
其中之一是腐败和政治内讧。
罗马帝国的政府腐败且权力斗争激烈,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治理的恶化。
另一个导致罗马帝国衰败的原因是外来侵略和边境问题。
游牧民族的入侵、军队实力的削弱以及边境防线的失守等因素共同导致罗马帝国的边境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同时,内部经济困难和人口骤减也削弱了帝国的抵御能力,最终使其无法抵御新的外来侵略。
此外,书中还揭示了基督教在罗马帝国历史中的重要影响。
尽管基督教开始时受到帝国的迫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逐渐得到帝国的认可和官方地位。
然而,作者指出,基督教的兴起也加速了罗马帝国的衰落。
基督教对罗马帝国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削弱了罗马帝国的统一性和军事力量。
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历史的个体因素和普遍规律的重要性。
罗马帝国的衰亡并非一个简单的原因导致的结果,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书中详细描述了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以及外来侵略和内部动荡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最终导致了帝国的衰落。
《罗马帝国衰亡史》给了我对历史学习的启示。
历史并非简单记忆重要事件和日期,而是理解事件发生原因和影响的过程。
通过深入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时期的文化、政治和社会背景,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作者在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和文献引用,这为书中的观点提供了很好的支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关于罗马帝国兴衰的经典著作,作者爱德华·吉布森(Edward Gibbon)通过对罗马帝国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罗马帝国从辉煌到衰落的原因和过程。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和深远,也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作者在书中对罗马帝国的兴起和繁荣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罗马帝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统治着广阔的领土,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文化影响力。
作者通过对罗马帝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罗马帝国在古代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罗马的法律、工程、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罗马帝国逐渐陷入衰落。
作者在书中详细分析了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主要包括政治腐败、军队衰弱、经济衰退、文化沉沦等方面。
政治腐败导致了统治者的无能和腐败,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和混乱;军队衰弱导致了外部的入侵和战争频发,使得帝国的疆土不断缩小;经济衰退导致了财政困难和民生困苦,加剧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文化沉沦导致了道德沦丧和精神虚无,使得人们对帝国的认同和支持逐渐减弱。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衰亡。
通过阅读《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个伟大帝国的兴衰历程,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滚动,没有任何一个帝国能够永恒存在,只有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挑战,才能够延续自己的生命力。
罗马帝国的衰亡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那就是要警惕权力腐败、军队弱化、经济衰退和文化沉沦等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才能够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总的来说,《罗马帝国衰亡史》是一部具有深刻启示意义的历史著作,通过对罗马帝国兴衰的全面分析和深入探讨,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智慧。
读完这本书,我对罗马帝国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罗马帝国衰亡史》是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的一部巨著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欢迎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1 读完了这本吉本的巨作,不由得想到了许多事。
罗马共和国转变为帝国的开始恐怕是从三大头会议开始的,帝国的瓜分与内战在共和后期不断出现,这使得共和的代表长老院地位不断下降,要不是因为帝国的第一位皇帝奥古斯都的怜悯,恐怕帝国长老们都不存在了。
但是帝权却有了一个更大的挑战——警卫军,警卫军拥有比议员更可怕的东西,武器。
而共和更使禅让制深入人心,前期没有一个皇帝能连续传给子孙两代。
最遗憾的是,罗马的军队对暴君并不反感,因为暴君能给他们更多的财富,如卡拉卡拉,而贤明的皇帝会减少军队福利,只是他们的寿命大大缩短,如塞维鲁的孙子,于是,弑君已成为了罗马的风俗,我随机抽取了二十位皇帝,十二位非自然死亡,概率高达六成。
这些矛盾固然是很重要,但蛮族的入侵更重要,帝国就因此而灭亡。
使人感到帝国灭在一群蛮族当中是文明无法继续的遗憾。
但回观历史,为什么帝国会衰败?并不是因为军队的无能,而是因为帝国的命运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此大的财富在一个人手中,无论如何都会使人引发贪欲,这种贪欲无论是谁都无法阻拦,知道这个人生命的逝去。
无论如何,历史已经过去,而当今人们的反思才显得更为重要。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2 著名拜占庭历史学家J. B. Bury曾经指出,“如果硬要说有谁要对东部帝国的分崩离析负责的话,那么就只有伟大的查士丁尼了。
”的确,爱德华吉本的后半生都在“怀千年往事,发思古幽情”。
他将罗马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划分成了三个阶段:一是罗马帝国从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的鼎盛时期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最终为蛮族所倾覆;二是从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三是达六个世纪之久从西部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没落,以及十字军的军史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
这些对我们常人来说反复难懂的历史,他却句句谨慎,使其趣味横生。
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现代”历史著作,共有六卷,分期出版。
不仅如此,爱德华并非如常人一般以时间为顺序,而是注重罗马帝国史的内在联系,以此来勾画出了罗马帝国由兴盛逐步走向没落的各个阶段。
当然,《罗马帝国衰亡史》,我没有读完,我只是选取了其实部分章节阅读,但是,从我所选读的那一小部分文字上来看,我喜欢其中忠实的阐述,更喜欢爱德华的历史批判精神,冒着可能会受到众人非议的风险,他在文中隐喻讽刺的口吻对基督教的传统教说做出批判,有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架势。
现在的我们需要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历史错误的批评,更多的是在平常做人,做文章时的批判精神,质疑精神,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自我的坚守。
先说说批判性精神和质疑精神,有人说雷锋精神就是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很多人都并不觉得如此。
如果只是教育国民做好人好事,用我们传统的道德精神就够了根本就不用大费周章。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传承和发扬民族精神,而不是雷锋精神。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唱《学习雷锋好榜样》,其中就有这么一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所以歌唱雷锋的歌,其实是让人忠于共产党。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学习雷锋精神的运动,为什么要跟一个政党联系起来呢?雷锋精神完全是阶级斗争的需要,更准确的来说是政治斗争的需要。
世界上有雷锋这个人,可并没有雷锋精神,是政治斗争催生了雷锋精神。
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都要具备一种批判性思维。
当然,批判性思维不等于这种否定,不等于事事都对着干和唱反调,而是指接受别人的理论、思想或言论时要善于起疑、存疑和质疑,以自己独立的理性的思考将其一一过滤,然后决定对错和取舍。
再谈谈对真理的探索及对自我的坚守,现在的大学生写论文,许多奔的是“不求有多好,但求能过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是为了中考、高考的需要,许多老师却背道而驰,将作文作为衡量政治觉悟、道德水平高下的标准,要求作文要写得崇高这样才能在中高考中获得好成绩,别的什么也不顾了。
现实社会的一个明显现象,老师,有时候俨然成了一个刽子手,在我们的孩童时期,就开始抹杀我们对真理的探索,对真理的坚守。
举一个很显然的例子,小学总是有以“帮妈妈做家务”为题的作文吧,一个真实的例子,某次作文,全班一个学生交了份白卷给老师,老师问他理由,他说他从没帮妈妈做过家务,所以不知道怎么写。
后来依旧被老师批评。
而他同龄的同学笑说:“你怎么这么笨啊,没做过就不会编吗?就说帮妈妈洗碗啊”。
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孩子不懂得变通,处理问题死板。
可是,我更坚持另一种观点,从另一种层面来说,他是真诚的,他坚持了真理,而他周围的同学甚至老师,都在无形地毒害一个人的心灵。
显然,他只是这个社会里一大群人的缩影。
我们将来也是要当老师的,我喜欢老师这个神圣而伟大的职业,我们将来最重要的就是要教会学生真诚,教会他们怎样做人,其次才是怎样学习。
就像哈佛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一样,我们需要对真理的探索以及对真理的坚守。
爱德华所著的《罗马帝国衰亡史》没有编年史的枯燥,亦无演说词的辞藻堆砌,他在忠实的同时,又以不一样的风格趣味化了文章,使我受益颇深。
在此,积极推荐大家阅读。
罗马帝国衰亡史读后感3 英国学者爱德华·吉本撰写的《罗马帝国衰亡史》共六卷,3200多页。
记述了罗马从公元2世纪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陷的历史。
罗马帝国衰亡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0年至476年,即安东尼去世至西罗马的灭亡。
第二阶段为527年至800年,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到查理大帝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第三阶段为9世纪初东罗马帝国恢复国势至1453年君士坦丁堡为土耳其人攻陷。
我用了两个月的时间读完。
吉本说:身处登封到极无上盛世的人士,要想从安逸享乐的环境,发觉潜在的衰败腐化因素,根本是不可能的事。
长久以来天下太平无事,加上罗马政府重视传统,慢慢使得帝国受到毒害,丧失原有的活力,人们的心智逐渐降到低劣的水平,天才的火花逐渐熄灭,就连尚武精神也逐渐无遗。
设若我们能够体会委婉的比喻,知道人类就古代的标准而言已日趋矮化。
罗马世界到后来全是一群侏儒,等到北方凶狠的巨汉破门而入,才会改善这个矮小的品种。
他们重新恢复大丈夫气概的自由精神,经历十个世纪的变革,艺术和科学才得以成长茁壮。
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很多,其基本原因有:人口的减少,风气的败坏,阶级的斗争,商业的败落,专制的体制,繁重的税负,连年的战争。
全书的主题可以分为三个重点:第一是文明社会,也就是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的综合研究,可以细分为帝国的扩张与防卫、元老院和皇帝权力之争、军人干政、自由权利、经济问题等。
第二是蛮族入侵,包括蛮族之区分、入侵的方式和时程、重大战争的影响等。
第三是宗教信仰,主要是讨论基督教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异端和分裂、政教争执、伊斯兰教兴起和十字军东征等。
几点启迪:关于信仰:最初的罗马人信仰多神教。
公元四世纪罗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之后,基督教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壮大。
这得益于基督教有信仰的热忱,来世的憧憬,神迹的传闻,严格的德行,教会的体制。
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使得基督徒具有不屈不挠的勇气并把他们的勇气团结起来,发挥不可抗拒的威力。
有人说罗马帝国衰亡的原因是基督教的发展壮大和胜利带来的结果,我却认为,正是由于基督教的教义和自律,使得社会道德腐败堕落的罗马帝国依然能够延续XX多年的历史。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信仰,失去道德,没有敬畏,忘乎所以,为所欲为,就会穷奢极欲,腐败堕落,就会失去方向,很快就会走向灭亡。
信仰给未来以憧憬,给现实以解脱。
关于权利:权利的取得有继承、选举、暴力等方式。
皇帝与元老院、贵族与平民、执政官与平民官、教皇与教徒、军队与官僚等等他们一直处于权力之争中。
当各方达到制衡时,社会才会稳定下来。
权利是靠实力说话的,在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年代,往往谁掌握军队谁就有话语权。
在最混乱的时代,往往是军队的首领登上皇帝的宝座。
同时,权力也是双刃剑,宦官奴才虽然地位低下,但可以随意暗杀皇帝。
当罗马国力衰弱时,蛮族就会随意占领罗马,屠杀百姓,依靠的是自身的实力。
权力有时候是靠不住的,因为权力的行使,依靠的是自己拥有的真实实力,当你没有实力的时候,你就会变成傀儡任人摆布。
权力其实是个变量,会随着你自身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
当你的权力超越你的能力的时候,就会走向反面,可能招致杀身之祸。
关于变革:每一次社会变革都存在着很大的危险性,必须时刻提放野心家阴谋得逞。
当有人用理想主义煽动民众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因为他会永远告诉我们这个社会一下子就会变好,矛盾立即会得到解决。
但现实社会往往不像说的那样简单,理想是个好东西,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当现实中的一些技术性因素没有那种理性的力量,一点一点的去解决的时候,理想这个东西往往会走向它的反面。
那些带有政治理想的精英,他们为了获得权力,他们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的行为往往发生一些偏转,当这种偏转一旦发生,他们往往就不是为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自己的一己私利,撒下一把火种,在民众之间制造相互残杀,血流成河的悲剧。
因为社会变革有其自身的规律,很多时候很多矛盾不是一天就能解决的。
必须坚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才会逐渐完成社会的改革和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