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种子公开课优秀教案
种子教案初中

种子教案初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认识种子的结构,了解各结构的生理功能。
(2)了解种子的成分,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等途径,探究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增强环保意识,关爱生命。
教学重点:1. 种子的结构。
2. 种子的成分。
3. 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1. 种子的结构。
2. 探究种子成分的实验。
教学准备:1. 教具:显微镜、解剖工具、种子、多媒体等。
2. 学具:解剖盘、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实验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展示各种种子,引导学生关注种子的形态和结构。
2. 提问:你们知道种子是由哪些部分组成的吗?二、种子的结构(15分钟)1. 学生分组,用解剖工具切开种子,观察种子的内部结构。
2.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种皮、胚乳、胚轴、胚根、子叶等结构,并讲解各结构的功能。
3. 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种子横切面,进一步了解种子结构。
三、种子的成分(10分钟)1. 教师展示种子成分实验,包括种子水分、无机盐、淀粉、蛋白质等成分的检测。
2.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种子成分的变化,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总结种子成分的检测方法及其意义。
四、种子萌发的条件(10分钟)1. 教师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2. 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3. 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种子的结构和成分。
2. 学生分享自己在实验中的收获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种子的结构图。
2. 撰写实验报告,总结种子成分的检测方法和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使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成分,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一粒种子》公开课教案_1

课题:一粒种子学习目标:1.巩固识字。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知道种子通常在春天发芽长大,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学习重点: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知道种子通常在春天发芽长大,初步了解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
学习难点:感悟种子对美好、光明世界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很优美的文字,想请大家来听一听,并且告诉老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
教师朗诵: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春天)2.师过渡:是啊,春天到了,冰雪融化了,桃花开了,柳树绿了。
瞧,种子也从泥土中醒来了,他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种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一粒种子》。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合作探究1.出示本课生字词,指名认读。
2.指名逐段读文,纠正字音。
三、集中释疑1.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提问:a.种子种在泥土中,他在做什么?b.它醒过来,为什么要把身子挺一挺?C.为什么种子会觉得“暖和”?从“暖和”能够看出种子发芽需要什么条件?(3)指导朗读本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种子要发芽仅仅靠适当的温度是不行的,他还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学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吧。
(1)指名读本段。
(2)提问:a.在这个自然段中种子为什么又要把身子“挺一挺”?b.从种子喝水,我们能够看出种子发芽还需要什么条件?(3)指导朗读本段。
3.学习课文第三——七自然段。
(1)齐读三——七自然段,思考:这几段写了谁和谁的对话?种子在泥土中与泥土外面有何不同?(2)介绍“蚯蚓”:见过蚯蚓吗?它能帮种子做些什么?(3)土松软了,空气从泥土的空隙中进来了,种子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于是又把身子挺一挺。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

初中生物种子讲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能够描述种子的生长过程;
3. 能够掌握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知识: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引导学生讨论种子的外观特征。
2. 学习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a. 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种心、胚芽;
b. 种子的内部结构:胚乳、胚珠;
c. 种子的功能:生长、繁殖、传播。
3. 种子的生长过程:
a. 发芽:水分、温度、光照;
b. 生长:根、茎、叶;
c. 开花结果:授粉、受精、结实。
4. 种子的保存和利用方法:
a. 干燥保存:防止霉变;
b. 冷藏保存:保持活力;
c. 表示保存:种子标本。
5.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种类的种子,探究其生长习性和适应环境。
四、课堂练习:
1. 选择题:种子的结构主要包括(A. 种子壳 B. 胚芽 C. 胚珠 D. 根部);
2. 填空题:种子的保存方法包括(干燥保存、冷藏保存、表置保存);
3. 讨论题:种子与果实的区别和联系。
五、作业布置:
1. 列举三种不同植物的种子,描述其结构和功能;
2. 观察家里的花盆或庭院,找出其中的种子并进行分类。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不同种子进行观察和解释。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践观察和讨论,帮助他们对生物知识有更直观的认识,激发了他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一粒种子教案

一粒种子教案一、教学内容1. 种子的定义和功能;2. 种子的结构和特征;3. 种子的传播方式;4. 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种子的定义、功能、结构和特征;2. 能力目标:能够描述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种子的兴趣和保护种子的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种子的定义、结构和特征;2. 教学难点:种子的传播方式和生长过程的描述。
四、教学准备实物:多种不同的种子样本、显微镜、玻璃放大罩、盆栽土、小铲子、浇水壶等。
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知教师展示不同种类的种子,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
步骤二:呈现新知1. 定义种子:让学生集体回答种子是什么。
教师给出定义:"种子是植物生长的起点,是植物遗传信息的储存单位。
"2. 结构和特征:通过显微镜观察种子的外部结构(种皮、胚乳等)和内部结构(种子衣、幼芽等),让学生了解其特点。
3. 种子传播方式:介绍风传、动物传、水传、自行传播等不同的传播方式,并展示相应的种子样本给学生观察。
步骤三:激发学生兴趣1. 探究实验:让学生自行选择一种种子进行实验。
学生将种子放在玻璃放大罩下,用水洒在上面,并观察其萌发和生长过程。
2.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观察到的现象和结论,并向全班汇报。
步骤四:总结归纳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种子的定义、结构、传播方式和萌发生长过程,并梳理出关键点。
六、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种子的定义、结构和特征,探索了种子的传播方式和了解了种子的萌发和生长过程。
七、课后作业观察家中花盆中的植物种子并记录其特征、结构以及可能的传播方式。
北师大版一年级语文下册《 植物 一粒种子》公开课教案_15

《一粒种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懂得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获得一些简单的植物生长的知识。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钻出地面。
3、练习说完整的话。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种子发芽的一些条件,理解一些新词意。
难点:用自己的话说说种子怎样钻出地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质疑导入同学们,我们学了《老树的故事》,学会了向老树题问题。
今天我们要继续学习《一粒种子》,你能向这粒种子提问吗?1、同学向种子提问,教师提示说完整的话。
二、学习第一段。
(课件展示)1、齐读、边读边想。
这段中哪两个词用得物别好?“睡、醒”各是什么意思。
“睡、醒”用知这里有什么好处?2、说说种子怎样才能醒过来。
3、挺一挺指什么?三、学习第二段。
(课件展示)1、自由读第二段。
种子除了需要“暖和的天气”外,还需要什么?2、“喝水”为什么要喝水呢?水从哪里来呢?3、“又”说明了什么?4、指导朗读。
四、学习题3-8段。
1、课件展示种子和蚯蚓的对话。
2、分角色朗读种子和蚯蚓的话。
2、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A、理解“招呼、热闹”等词意。
B、从什么地方“看出热闹”。
C、朗读指导第八段。
五、学习8—9段。
1、种子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它的心情怎么样?2、朗读指导种子的话。
六、总结拓展。
1、总结这颗种子的生长过程。
2、续说:种子冒出头后,看到了什么?3、指导说完整,有条理的话。
七、总结。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

初中生物种子教案1.了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理解种子的萌发过程。
3.认识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1.种子的结构和功能。
2.种子的萌发过程。
教学难点:1.种子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1.图片或实物种子。
2.白板、彩色粉笔。
3.实验器材:种子、湿纸巾。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介绍种子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是什么?二、讲解种子的结构和功能(10分钟)1.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种子的结构,包括种皮、胚乳、胚芽等部分。
2.讲解种子的功能:种皮起保护作用,胚乳储存养分,胚芽萌发生长。
三、实验活动: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15分钟)1.将种子放在湿纸巾上,观察其萌发过程。
2.让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现象,探讨种子的萌发原理。
四、讲解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10分钟)1.讲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强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种子,植物将如何繁殖?五、小结(5分钟)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种子的结构、功能和重要性。
2.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种子的作用的小短文。
六、课堂延伸(可根据学生情况酌情安排,如观察不同种类的种子,了解植物的种子传播方式等)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掌握了种子的萌发过程。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种子在植物生长中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对植物生长过程的认识和探索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种子的传播方式,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
种子的萌发(公开课)

种子的萌发(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第二章“植物的生活”,第三节“种子的结构”,具体涉及种子的萌发条件。
教学过程中,将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从而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物学原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萌发的生物学原理。
2.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种子萌发的条件及其生物学原理。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析种子萌发的条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验器材(包括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种子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植物,思考种子是如何发芽生长的。
2. 理论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展示种子萌发的过程,讲解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3. 实验观察:引导学生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
4. 分析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得出种子萌发的条件。
5.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典型例题,讲解种子萌发条件的应用。
6.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板书设计:板书种子萌发的条件,方便学生记忆。
8. 作业设计:题目1:简述种子萌发的条件。
答案: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水分、温度、空气等。
题目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萌发情况。
答案:在适宜的水分、温度和空气条件下,种子能够顺利萌发;反之,种子萌发受阻。
题目3:结合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种子要在适宜的温度下才能萌发。
答案:种子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较强,有利于种子内部营养物质的转化和利用,从而促进种子的萌发。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理论知识讲解、练习巩固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种子萌发的条件。
一年级下册《种子》教学设计

问题导入
2
提出与种子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从而引出本课
的主题。
实物导入
展示种子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从而引出本课 的主题。
新课学习
种子基础知识介绍
介绍种子的概念、分类、生长过程等基础知识。
种子发芽实验
组织学生进行种子发芽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了解种子的生长过程。
种子与植物的关系
能力目标
01
02
03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 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训练学生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情感目标
01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 爱和敬畏之情。
02
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 的意识。
03
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 的兴趣和好奇心。
02
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
1 3
故事导入
通过讲述与种子相关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 入学习状态。
真实记录
学生应真实记录观察结果,不得抄袭或编造数 据。
06
教师自我反思与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够了解种子的 基本概念、特性和作用,掌握种子生 长的基本条件。
能力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树立珍惜 生命、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和探究活动 ,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能力。
难点
种子萌发的条件
种子萌发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如 适宜的温度、湿度和光照等。
种子的传播方式
了解不同植物种子是如何传播的 ,如风力传播、动物传播等。
种子的储存与保护
如何正确储存种子,以及如何保 护种子使其保持活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种子
教学目标:
1、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2、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从小女孩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赞美小女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谈话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种子》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事?
2、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见到同学们交上来很多树种,我准备说点什么,老师会说什么呢?为什么?
经过教师的启发引导,使学生明白:因为“讲桌上堆放的洋槐树籽有浅黄的,甚至还有豆绿的。
籽粒里掺杂着荚皮和角柄。
”“浅黄”、“豆绿”什么意思?说明从颜色上看出种子不成熟,不饱满。
“掺杂着荚皮和角柄”写出了从成色上看不纯,杂质多。
一些同学只追求上交的树种的数量,而不注意质量。
2、学习第2—8自然段。
(1)默读,思考:小女孩交的树种和大家的有什么不同?
(2)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从书中找出描写小女孩的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谈谈你的感受,同学边说教师边板书:
外貌:略带羞涩、低下头(感到愧疚)脸刷地红了站着(深深自责)
动作:掏出、展平、凝望、抖(认真专注)
树种:一般大小、饱满、乌黑光泽(精心挑选)
(3)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4)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3、学习最后一段
(1)有感情地朗读。
(2)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积累语言
1、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几遍。
四、总结全文,深化体会
如果你是这个班集里的一员,你会对小女孩说些什么?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种子
同学们:浅黄豆绿紫红(搀杂)
小女孩:有如饱满的黑豆
闪着乌亮的光泽认真踏实虔诚
挑了又挑
选了又选
老师:心里一动充满温暖小心翼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