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邓稼先
8.两弹元勋邓稼先

• “一年到头,他风尘仆仆。四处奔波, 哪里有困难就到哪里去,哪个岗位的 工作最危险就出现在哪里。” • “他东奔西走,风餐露宿,在试验场 度过了整整十年的时光。” • 邓稼先和科技人员在排除故障的第一 线没日没夜地干,试验成功后,在庆 祝会上晕倒,一量血压竟是零。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 在苏联单方面撕毁协议、并且把专家全部撤走 的情况下,带领科研人员自力更生研制战略核 武器。 • “有一次,为了把一个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他带 领十几个年轻人一天三班倒,用四台手摇计算 机日夜连轴转地算了九次。这样细致地做了以 后,他们还不放心,又请理论物理学家周光召 等人从物理概念出发进行估计,结果证明邓稼 先等人算得的数据是正确可靠的。”
作者简介
顾迈南,女(1931年-)山东章丘人.1950年参加工 作,1953年进新华社.1962年任专职科学记者, 以大量新闻和通讯的形式,报道了中国科学 界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其中的长篇通讯和 特写,新华社播发后被国内外报纸广泛采用. 与人合作写了6集电视剧《华罗庚》,出版 了专著《中国科学家的奋斗之路》、《炎 黄之光》、《华罗庚传》等。
生字词
• • • • • 元勋 xūn 王淦昌 gàn 彭桓武 huán 惶恐 huáng胆怯 qiè 许德珩 héng 销声匿迹 nì 寥寥无几 liáo 和泥 huó 聂荣臻 zhēn 含辛茹苦 rú 蓦地 mò dì ng 风尘仆仆 pú 浩瀚 hàn 欺凌 lí
词语解释
• 含辛茹苦:经受艰辛困苦。辛,辣。茹: 吃。
8.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简介
邓稼先(1924—1986), 安徽省怀宁县人,我 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 的重要技术领导人, 为成功研制原子弹、 氢弹和新型核武器作 出了重大贡献。1999 年党中央、国务院、 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 “两弹一星功勋奖 章”。
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邓稼先是我国的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邓稼先-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的故事吧!舍名弃利的两弹元勋60年代,我国的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使全国人民为之振奋,使敌视中国的人震惊,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力和国际地位。
为研制两弹立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邓稼先是一位为国舍己的人。
1958年,国家下达了研制原子弹的命令。
这是一项绝对保密的工作。
年轻的邓稼先被选为主要研制者之一。
他深感自己责任重大,说:“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死了也值得。
”从此,他开始了秘密的研制工作,人们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一切出头露面的事都没有他参加,连他的妻子和亲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工作,在做什么。
他也只能把对亲人的感情埋在心里,过着长期的独身生活。
和他同时代的同学,有许多成了有成就有名气的科学家、活动家,他的名字却没多少人知道。
后来,原子弹、氢弹爆炸成功,人们仍然不知道邓稼先就是两弹的元勋。
有一次,他的好友、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回国探亲,点名要见他。
两个人会面后,杨振宁问他在哪里工作,又问起爆炸原子弹的事。
他只能回答是在京外单位工作,丝毫没讲自己正是造原子弹的。
长期艰苦工作损害了邓稼先的身体。
1986年,他患癌症病逝。
一直到报上发布了他去世的消息,全国人民才知道邓稼先这个名字。
他不图个人的名和利,舍弃了个人的幸福,几十年默默无闻地为国家大业奋斗,却从不后悔。
临终前,他欣慰地说:“我可以瞑目了。
”人物简介邓稼先(1924—1986),九三学社社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6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87年和1989年各获一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邓稼先

原文:浩浩乎! 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 平沙无垠,敻不 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 见人。河水萦带, 象飘带一 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 群山纠纷。黯兮 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 惨悴,风悲日曛。 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 蓬断草枯,凛若 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霜晨。鸟飞不下,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 兽铤亡群,亭长 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 告余曰:“此古 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 战场也!常覆三 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 军。往往鬼哭, 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 天阴则闻!” 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1.抓住文中关键性语句
提 示
2.文中的小标题
3.文章的开头和结尾
4.某些段落的中心语句来自你认为应怀着怎样语 调和感情去朗读?
»赞美、自豪、 深情
写邓稼先,为何要从 百年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人物性格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 关系。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放在广阔的社会历史背 景下,将人物的命运和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强弱 联系起来,使人物形象的刻画有了高的起点。
ng) ) 热泪盈眶 (kuà 可歌可泣 (qì ) ng ng) 鞠躬尽瘁 (jūcuì 彷 徨 (pá huá 殷红 (yān) 鲜红 (xiān) 殷切 (yīn) 鲜为人知 (xiǎn) n 宰割 zǎi 元勋 xūn 诞生 dà
开拓 奠基 孕育 颤抖 筹划
tuò dià n
yù n chà n
用一句话谈谈
邓稼先 带给你的—— 心灵的震撼! 生命的感悟? 人生的启迪……
悼邓稼先词(张爱萍)
踏遍戈壁共草原, 三十五年前, 连克千重关, 群力奋战君当先, 捷音频年传。 蔑视核讹诈, 华夏创新篇, 君视名利如粪土, 许身国威壮河山, 哀君早辞世, 功勋泽人间。
两弹元勋邓稼先人物事迹

两弹元勋邓稼先人物事迹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是中国核科技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
他为中国的核弹和卫星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现代科技史上的伟大人物。
邓稼先出生于1924年,是湖南湘乡一个普通工人的儿子。
他从小聪明好学,一直深受家庭教育的熏陶。
在初中毕业后,他考入了长沙公立实验中学,接受了更深入的教育。
在这里,他表现出非凡的数学天赋,曾多次获得省级和国家级的数学竞赛奖项。
1950年以后,邓稼先开始在中国的原子能事业中崭露头角。
他先被派往苏联学习核力学和核物理等相关学科,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
回到中国后,邓稼先和他的研究团队开始针对核武器的研发工作,进行了大量实验研究。
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最终成功试爆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并于1967年试射成功中国第一颗氢弹。
邓稼先为国家的核力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使中国在世界核力量中拥有了一席之地。
除了核武器领域,邓稼先也在卫星通讯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通信技术相对落后于其他发展中的国家。
邓稼先认为,应该利用人造卫星来解决通讯问题。
他开启了中国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并于1970年发射了中国首颗卫星——“东方红一号”,使中国成为继美国、苏联、法国和日本之后,世上第五个拥有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随后,邓稼先和他的团队先后发射了众多卫星,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
除此之外,邓稼先还是中国科学院的创建者之一,也是中国科技界的重要领袖之一。
他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的天文、数学、工程和生物学等多个学科研究机构,为中国的科学事业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技术人才。
邓稼先自豪地说:“中国核武器爆炸,是打破了发达国家对我们的封锁。
”他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中国科技工作者的自豪和自信心。
作为中国的科技骨干,邓稼先在中国的核武器和卫星通讯等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他的事迹和精神,不仅仅是一代人的楷模,更是鼓舞中国科技发展的源源动力。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两弹元勋”邓稼先》教案三篇

【导语】《“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学语⽂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篇课⽂。
本单元以“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为主题编排,科学精神是科学家的⾏为规范,它内化为科学家的科学良⼼,外化为公众的科学意识。
⽆忧考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正确认读9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11个要求会写的⽣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引导学⽣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描写中品味他的⼈格魅⼒。
3.学习作者巧妙组材的⽅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从插叙中了解邓稼先对祖国的贡献,从细节描写中体会他的爱国情怀,从场⾯描写中品味他的⼈格魅⼒。
教学准备:1964年我国第⼀颗原⼦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歌曲《我的中国⼼》重点词句的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情境导⼊。
1.创设情境,调动学⽣的情绪。
(播放第⼀颗原⼦弹成功爆炸的视频,感受第⼀颗原⼦弹爆炸成功的⼀刻,⼈们欢呼雀跃,激动之情。
) 问:看到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 指名学⽣发⾔。
2.师:同学们,知道吗?这个带头研制原⼦弹的⼈就是被我国国防部长张爱萍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
今天,就让我们⾛近“两弹元勋”,认识爱国科学家邓稼先。
(板书:“两弹元勋”邓稼先) ⼆、初读课⽂,了解⽂章⼤意。
1.⽣⾃读课⽂8――14⾃然段,了解邓稼先其⼈其事。
(整堂课播放⾳乐《我的中国⼼》) 学⽣交流⾃读收获。
师适时介绍当时的国情:上世纪五⼗年代,新中国刚刚成⽴不久,国⼒贫穷落后,国防科技也正处在起步阶段,百业待兴,当时全国许多地⽅⼜遭受了严重的⾃然灾害,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邓稼先担任了原⼦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他先挑选了⼀批⼤学⽣,准备有关俄⽂资料和原⼦弹模型。
1959年6⽉,苏联政府中⽌了原有协议,公开撕毁合同,撤⾛了专家,中共中央下决⼼⾃⼰动⼿,搞出原⼦弹、氢弹和⼈造卫星。
邓稼先作为主攻⼿,吃苦在前,不讲享受,终于,在1964 年10⽉16⽇,中国第⼀枚原⼦弹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邓稼先与两弹一星

邓稼先简介:邓稼先,杰出科学家、中国“两弹”元勋,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中国原子弹之父”。
有同名影视、散文、游戏等。
人物生平:邓稼先(1924--1986),中科院院士、核物理学家。
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安徽邓氏家族杰出代表:邓石如、邓艺孙、邓季宣、邓以蛰、邓稼先等),清政府誉为“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书法家与篆刻家邓石如的第六世孙,祖父是清代著名书法家和篆刻家,父亲邓以蛰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和美术史家,曾担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哲学教授。
1925年,母亲带他来到北京,与父亲生活在一起。
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
1945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后在北京大学任教。
1948年10月赴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
历任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研、副研究员,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第九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核工业部科技委副主任等职。
第12届中共中央委员。
1986年因长期受辐射伤害,身患癌症逝世。
在原子弹、氢弹研究中,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对原子弹的物理过程进行了大量模拟计算和分析,迈出了中国独立研究核武器的第一步。
领导完成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原子弹试验成功后,立即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中国科学家介绍——邓稼先

抗日战争胜利时,他拿到了毕业证书,在昆 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 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斗 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 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京 大学教职工联合会主席。
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
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 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 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 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 称“娃娃博士”。
杨和邓学的都是理论核物理,邓稼先做博士论文时, 从俩人的讨论中受益很大。所以他们之间的友情自 然真挚,推心置腹。 1950年8月29日,邓稼先获得 博士后当即回国了。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 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美国报纸登出了中国研究人员 的名单,尽管是英文译音,但杨振宁一看就认定其 中一人是邓稼先。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中国时定 的一份要见的亲友的名单中,第一个就是邓稼先。
1941年,邓稼先进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西南联大成立于抗战极端困难时期,由清 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校合并而成, 条件简陋,生活清苦。尽管如此,联大却有 非常良好的学术空气,先后培养出了不少优 秀人才,邓稼先受业于王竹溪、郑华炽等著 名教授,以良好的成绩圆满完成了大学四年 的学业。
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
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邓 稼先又组织力量,探索氢弹设计原 理,选定技术途径。领导并亲自参 与了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 和实验工作。
邓稼先同志长年累月忘我工作,积劳成
疾,身患癌症,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 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邓稼先同志在 弥留之际,他还用生命的智慧和最后一 丝力气,与于敏合著了一份关于中国核 武器发展的建议书,向祖国献上了一片 真诚,该建议书的内容至今仍然保密。
两弹元勋邓稼先

两弹元勋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李颖邓稼先(1924~1986),安徽怀宁人。
1950年获美国普都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曾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院士),参加组织和领导中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
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被称为“两弹元勋”。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一个国家是否拥有战略核武器,是衡量它的国防力量的重要条件。
现在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者之一。
中国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我国物理学家邓稼先,为我国核武器的研制,立下了汗马功劳。
邓稼先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流亡学生(1937年日本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占领中国大片土地,许多青年学生不愿做亡国奴,离开被日军占领的家乡流浪到后方。
这些青年当时称“流亡学生”),进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读书,考取赴美公费留学,在印第安那州普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0年与二百多位留学生一起,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
那时他才26岁,人们开玩笑称他“娃娃博士”。
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核物理学研究,工作很出色,撰写的学术论文获得好评,是物理学界升起的一颗闪亮的新星,受到中外学术界的注目。
新中国成立后,积极建立研究机构,筹划研制核武器加强国防;当时的苏联曾给予合作与技术援助。
苏联人突然背信弃义(不守信用,不讲道义),中止技术援助,撤走所有专家,带走了一切技术资料。
这对中国的核武器研制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
我们要继续研制,必须自力更生,一切从头开始。
1958年秋天的一个日子,当时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找到邓稼先,向他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这是国家绝密的工作,希望你参加,你看怎么样?”邓稼先一听就明白了,这是让他参加研制原子弹。
面对这艰巨、光荣、关系重大的工作,他一时不免有些惶恐:“啊,研制原子弹,我能行吗?”那位负责人又说:“这是光荣的任务,可又是国家高级机密,不能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不可能长年和妻子、孩子生活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弹”元勋邓稼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让学生自学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锻炼学生无拘无束地表达思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邓稼先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和他付出的巨大代价,以及他的伟大功绩,体会他而爱祖国、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对两弹元勋邓稼先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难点】
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解放前,由于我国科技落后,一直保守帝国主义的欺凌,新中国成立后,大批的有学之士怀着一颗报国心,在各行各业为祖国早日富强而努力奋斗,今天我们向大家介绍一位为我国的国防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
二、自研自探
1.了解文体知识及邓稼先。
2.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3.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
1.本文是一篇通讯。
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
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
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实性。
(2)报道的客观性。
(3)较强的时间性。
(4)描写的形象性。
3.通讯的种类(1)按内容分,通讯一般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
(2)按形式分,通讯分为一般记事通讯、访问记(专访、人物专访)、小故事、集纳、巡礼、纪实、见闻、特写、速写、侧记、散记、采访札记。
邓稼先(1924—1986),安徽省怀宁县人,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展示二:查阅工具书,积累生字词
生字:
露(lù) 机械(xiè) 淦(gàn) 胆怯(qiè)
震撼 (hàn) 轮廓(kuò) 蓦地(mò)
词义:
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
国破家亡:国家覆亡,家庭毁灭。
水落石出:比喻到了一定的时候事情就会真相大白.
风餐露宿:在风中吃饭,在露天睡觉,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辛。
风尘仆仆:形容路途辛苦劳累
展示三:整体感知: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邓稼先怎样的经历?
文章介绍了邓稼先从接受研制原子弹的任务后销声匿迹,到研究制造原子弹、氢弹的一段经历。
五、总结提升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选词填定
(1)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________者。
( C )A.开始 B.开辟
C.开创 D.开展
(2)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________,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 A )A.震荡 B.激荡
C.回荡 D.动荡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自研自探
1.课文写了邓稼先那些高贵品质?
2.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内容。
3.、“两弹”元勋邓稼先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研制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正如古诗所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认为是顺境出成就还是逆境出成就。
结合实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三、互助释疑
四、成果展示
展示一:课文写了邓稼先那些高贵品质?
1、对祖国对民族鞠躬尽瘁,无私奉献
2、工作身先士卒、不怕牺牲、不求名利、甘当无名英雄
3、为人真诚谦虚、朴实坦诚。
4、搞科研具有超凡的创造能力,勇敢的胆识、稳健的判断、坚定的意志和坚强的信念。
展示二:文章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部分组成,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其内容。
引子:从20世纪40年代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要放个“大炮仗”:写邓稼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艰苦创业的年月”:写邓稼先在在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理论,为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作出贡献的事迹。
“这里就是战场”: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巨大代价事
迹。
展示三:结合具体实例言之成理即可。
五、总结提升
1、我学会了什么?
2、我懂得了什么?
六、巩固反馈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位科学家,为他(她)写一篇小传。
七、板书设计
“两弹”元勋邓稼先
顾迈南
引子:(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重点写激动心情。
(爱国情怀,崇高使命)扎实敬业,完成设计:重点写敬业精神。
(扎实严谨,艰苦创业)再接再厉,无私奉献:重点写献身精神。
(身先士卒,献身祖国)八、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