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讲 德育理论与模式
第11章 德育模式

第一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简略)
有一位妇女因患罕见的癌症而濒临死亡,医生认 为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市一位药剂师最近 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十倍于成本的价格 2000元出售该药。得病的妇女的丈夫Heinz向每 一位熟人借钱,但总共只凑够了一半左右的钱, 他告诉药剂师,他的妻子危在旦夕,请他便宜售 药,或是迟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拒绝了。 Heinz绝望了,闯进药店,为妻子偷了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深入性提问: 1.升华性问题
澄清性追问 争端间追问 特定争端追问 角色转换追问 普遍后果追问
2.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 3.澄清与总结 4.角色认取问题与策略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积极意义 1.科尔伯格道德发展6阶段的划分未必符合我们的 国情,但总体精神是对的。 2.遵循发展性原则,大力改革我国德育内容与方法 3.弥补道德知识传授的不足 4.有助于改革德育课程教学模式
水
道德推理的 阶段 平 特点 以惩罚与服 1 从为定 向 以行为的功 用和相 2 互满足 需要为 准则 以人际和谐 为准也 称为 3 “好孩 子”取 向 以法律和秩 4 序为准 则
关于“海因茨两难”的道德推理 不该偷的理由 该偷的理由
前
习 俗 水 平
偷东西会被警察抓起来,他事先请求过,又不是偷大 受到惩罚 东西,他不会受重罚 如果妻子一直对他不好, 如果妻子一向对他好,海因 海因茨就没有必要 茨就应关心妻子,为救她 自寻烦恼,冒险偷 的命去偷药 药 做贼会使自己的家庭名 不管妻子过去对他好不好, 声扫地,给自己的 他都得对妻子负责。为救 家人(包括妻子)带 妻子去偷药,只不过做了 来麻烦和耻辱 丈夫该做的事 采取非常措施救妻子的 偷东西是不对,可不这样做 命合情合理,但偷 的话,海因茨就没有尽到 别人的东西犯法。 丈夫的义务。
德育模式

(二) 德育模式的分类
(l)内容型德育模式: 内容型德育模式 内容型德育模式 传授在一定社会中 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系统传授 强调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系统传授在一定社会中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思想、政治意识、道德知识和 观点,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施以有计划、有步骤的影 观点,对受教育者的品德施以有计划、 响。 (2)形式型德育模式 形式型德育模式 形式型德育模式: 关心品德的形式 轻视品德的内容, 形式, 关心品德的形式,轻视品德的内容,强调在德 育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育过程中要突出培养受教育者的品德能力。 主知型德育模式 (3)主知型德育模式 主知型德育模式: 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 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 道德概念,发展包括道德理解能力、 道德概念,发展包括道德理解能力、道德判断推理 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等在内的道德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 能力和道德选择能力等在内的道德认知能力。
(5)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认为在 )体谅德育模式,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麦克菲尔等, 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 品德结构中最重要的是发展、关心、体谅别人 ,只要儿童能 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 形成从别人的观点和立场出来考察自己的道德行为,就能发展 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成有道德的社会公民。 (6)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谢弗,谢弗对教 )理论基础建构模式,代表人物是詹姆斯 谢弗, 谢弗 师如何作出道德决定的关注超过考察学生是 如何进行同样的 决定, 决定,它的模式可以为那些愿意开始实施道德教育计划教师提 供指导和鼓舞。 供指导和鼓舞。 库姆斯、 (7)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 库姆斯、米而顿 穆 )价值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是罗尔德库姆斯 米而顿穆 克斯、詹姆斯查德威克等人 查德威克等人, 帮助学生学习社会, 克斯、詹姆斯 查德威克等人,该模式在于 帮助学生学习社会, 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 学会以一种高度系统循序渐进的方法来作出道德决定,准确估 计道德价值。他们提出价值 分析更注重教学法。为了帮助学 计道德价值。 分析更注重教学法。 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生处理解决价值问题,安排了分步程序。 (8)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针对学 )品德教育教程模式,代表人物是美国威尔逊等, 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 生不具备一般道德知识和行为规范的问题,强 调发展正规教 程的品德教育。 程的品德教育。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

《教育学》课件之德育(精选)一、教学内容1. 德育的定义与意义:阐述德育的基本概念,分析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德育的目标与任务:介绍德育的目标设定,探讨德育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的任务。
3. 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探讨德育的工作原理,分析各种德育方法的优缺点,并提出适用性建议。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德育的定义与意义,认识到德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明确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
3. 帮助学生掌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德育的定义与意义。
2. 德育的目标与任务。
3. 德育的原理与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课件。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发生在校园里的道德故事,引发学生对德育的思考。
2. 知识讲解:详细讲解德育的定义与意义,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的德育实践案例,让学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4. 随堂练习:针对所学内容,设计一些德育相关题目,让学生现场作答,巩固知识。
六、板书设计德育1. 定义与意义2. 目标与任务3. 原理与方法4. 实践与案例七、作业设计1. 请简述德育的定义与意义。
2. 请列举两个德育的目标与任务。
4. 请结合所学内容,谈谈你对德育工作的看法。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德育的定义与意义、目标与任务、原理与方法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但在案例分析环节,部分学生表现出对实际操作的困惑。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提高他们的德育工作能力。
拓展延伸:1. 德育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2. 德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3. 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的关系。
4. 德育在跨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解析: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需要重点关注德育的定义与意义、德育的目标与任务、德育的原理与方法这三个部分。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

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德育模式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德育模式也有不同的形式。
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以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
一、以德育为本,以爱为先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公民。
在德育方面,学校应该以爱为基础,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通过关爱、理解、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二、以德育为基础,以规范为重德育不仅要有情感上的关怀,还要有规范上的引导。
学校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规范体系,严格要求学生的行为规范。
从小事做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和行为规范。
同时,学校也应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适当的惩戒,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行为会产生什么后果。
三、以德育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德育并不是单纯的传授道德知识,更需要通过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德育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文化体验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到道德的力量和价值,进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和行为准则。
四、以德育为根本,以师生互动为纽带德育的实践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
学校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建立起师生之间的信任和互动。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和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思想和意愿,为学生提供榜样和引导。
同时,学生也要在师生互动中懂得尊重教师,理解和支持教师的工作。
以德育模式的四种形式口诀,可以帮助学校建立健全的德育体系,培养出有道德、有文化、有健康的公民。
通过爱、规范、活动和师生互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实现全面发展和成长。
第十一章 德育课程

第十一章德育课程一、道德课的由来1872 年,日本颁布《学制》,要求小学开设“修身”课,中学开设“修身学”课。
1882 年,法国在西方率先以法令形式规定“道德课”为学校的正式课程。
此后,许多国家纷纷效法,在学校设置专门的“道德课”或“公民课”、“公民道德课”、“修身课”、“道德与社会关系课”、“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课”、“道德价值教育课”、“人格教育课”,希望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和理论。
杜威把这种德育途径称作“直接道德教学”或称“关于道德的教学”。
直接的道德教学途径的开辟,使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又密切起来。
我国自 20 世纪初开始设置道德课。
1902 年,清政颁布《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和小学堂均开设“修身”课,分别教以“教悌、忠信、礼义廉耻、敬长尊师、忠君爱国”,及“《曲礼》、朱子《小学》”和“性理通论、伦常大义”等。
1904 年,清政府颁布并实施的《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把“修身”课列于小学课堂之首,规定“其要义在随时约束以和平之规矩,不令过苦,并指示古人之嘉言懿行,动其所慕效法之念,养成儿童德性,德之不流于匪僻,不习于放纵,尤须趁幼年时教以平情公道,不可但存私吝,以求合于爱众亲仁、恕以及物之旨。
此时具有爱同类之知识,将来成人后即为爱国之根基”。
其内容,初等小学为“摘讲朱子《小学》、刘忠介《人谱》、各种养蒙图说,读有益风化之极短古诗歌”;高等小学为“讲‘四书'之要义,以朱注为主,以切于身心日用为要,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
”清廷曾把“修身”课改为“道德要义”,但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又恢复“修身”课的称呼。
1923 年改“修身”课为“公民”课,后来又改为“三民主义”和“党义”等课, 1932 年改为“公民训练”, 1942 年改为“团体训练”, 1948 年恢复“公民训练”课。
另一方面,共产党领导的苏区小学设置了“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浅说”、“政治常识”、“社会进化史”等课。
德育模式

德育模式模式是一定事物通过格式化的处置而成为同类事物的典范或定型化的活动方式和操作样式。
德育模式实际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范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实施体系。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在一个价值多元的社会里如何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的发展,如何增强学生的道德行动力量,是当代学校德育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恰好为解决这类难题提供了思路。
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的德育模式是( B )。
A.认知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模仿模式D.说理教育模式与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强调道德认知发展不同,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
一、认知模式道德教育的认知模式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为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它最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柯尔伯格(LawrenCe Kohlberg)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
前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理论建设上,后者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从实践上提出了一种可以操作的德育模式。
柯尔伯格认为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并不取决于他们所做出的道德判断的内容,而是他们理解和解决道德冲突所进行的道德推理过程。
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大体经历三个阶段六个水平。
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行为的发生,要求根据儿童已有的发展水平确定教育内容,运用冲突的交往或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等方式,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他们一个阶段的道德和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寻求新的认知平衡中不断地提高自己道德判断的发展水平。
这一学说的特征有:(1)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上建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
教育学原理 德育模式 社会学习模式等

精心整理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的某种组合方式。
二、体谅模式?1?(1? ?(2??(3?(4心。
2?(1?(2)证明规则。
其一般目的在于给学生以机会,以设法解决当他们试图取得成年人的地位并在与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础上生活和工作时发生的各种常见的问题,具体目的在于帮助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识,并把自己视为对自己的共同体做出贡献的人。
??(3)付诸行动。
其宗旨在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会怎样做??3、体谅模式的优点?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对特定人际—社会问题的各种可能反应;??有助于教师较全面地认识学生在解决特定的人际—社会问题可能遭到的种种困难,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会关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应,教师能够根据它们指导学生围绕大家提出的行动方针进?4??他?生的三、价值澄清模式?价值观澄清理论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拉斯思、哈明等人。
?1、理论假设?价值澄清学派认为,当代社会根本不存在一套公认的道德原则或价值观可传递给儿童,当代儿童生活在价值观日益多元化且相互冲突的世界,在每一个转折关头或处理每件事务时,都面临选择。
选择时人们都依据自己的价值观,但人们常常不清楚所持的价值观到底是什么就已做出了选择。
??因此,要创造条件,利用一切有效途径和方法帮助青少年澄清他们选择时所依据的内心价值观,并把其公诸于众,这对他们进行正确选择,并付诸行动是有意义的。
??2、价值澄清的完整过程?:???(1?(2?(3?(4?(5?(6?(73?(1)?(2)?(3)?(4)?(5)主要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思想和生活;??(6)避免空泛的讨论,要及时结束讨论。
??(7)不要针对个人;??(8)教师不必对学生的话和行为都作出反应;??(9)不要使学生迎合教师;??(10)避免千篇一律。
?4、价值澄清法的优点?(1)尊重儿童的地位,引发儿童的主动性;??(2)注重发展儿童的道德意识、道德判断和价值观的选择能力;??(3)注重现实生活;??(4)?5??1?“S—R 说”类不必事事经过直接反应,亲身体验强化,而只需要通过观察他人在相同环境中的行为,从他人行为获得强化的观察中进行体验学习,所以建立在替代基础上的观察学习是人类学习的重要形式,是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
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学》最新复习资料:德育模式

教资考试《中学教育学》最新复习资料:德育模式四、德育模式德育模式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
当代最具影响的德育模式有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等。
大体上说,认知模式重知,体谅模式重情,社会模仿模式重行。
(一)认知模式这是当代德育理论中流行最广泛、占据主导地位的德育学说,由皮亚杰提出,美国的柯尔伯格进一步深化的。
1、理论假设(1)道德发展论: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道德判断有内容与形式之别。
后者反映个体的道德判断水平。
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2)道德教育论:强调道德教育的目的,首先在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不断向更高水平和阶段发展,其次在于促进学生道德判断与行为的一致性。
道德教育奉行发展性原则。
根据发展性原则,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策略包括:第一,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第二,运用道德难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第三,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第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第五,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2、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1)道德两难问题及设计: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境或问题。
(2)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可分为起始阶段和深入阶段,与之相应,教师的提问也可以分为“引入性提问”和“深入性提问。
”(3)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有四种提问的策略:升华性问题、突出相邻阶段的论点、澄清与总结、角色扮演问题与策略。
3、简要的评论(1)认知模式的缺陷:一是太过于强调认知力的作用,忽视了对道德行动的研究,而后者对德育来说才是最重要的;二是强调了道德判断的形式而忽视了内容的作用;三是阶段理论有缺陷;四是完全排斥了道德习惯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3 学校德育模式
•
• •
11.3.1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11.3.2 体谅模式 11.3.3 社会行动模式
11.3.1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代表人物:科尔伯格 • 11.3.1.1 理论假设 • 11.3.1.2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11.3.1.3 简要的评论
11.3.1.1 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的理论假设
11.3.2.3评论
• 体谅模式突出了道德情感在道德培养和 形成中的意义
11.3.3 社会行动模式
• 代表人物:纽曼(F. Newmann) • 道德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行动能力 • 社会行动是直接影响公共事务的自觉行 为 • 学科教学与社区参与计划相结合的社区 问题课程
11.4 学校德育发展趋势
11.1.2 德育目标
• 我国的德育目标 政治教育目标 道德教育目标 思想教育目标 心理素质教育目标 道德能力教育目标
11.2 德育过程
•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统一多方面影响 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 的过程 • 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11.3.2.2 实践应用
• 《生命线》丛书是实施体谅模式的支柱,它由三部分组成: • 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含《敏感性》《后果》《观点》 三个单元,其中的所有情境都是围绕人们在家庭、学校或邻 里中经历的各种共同的人际问题设计的。 • 第二部分:《证明规则》。含《规则与个体》《你期望什 么?》《你认为我是谁?》《为了谁的利益?》《我为什么该?》 五个单元,情境所涉及的均为比较复杂的群体利益冲突及权 威问题。 • 第三部分:《你会怎么办?》,含《生日》《禁闭》《逮 捕!》《街景》《悲剧》《盖尔住院》六本小册子,向学生展 示以历史事实或现实为基础的道德困境。
11.3.2 体谅模式
• 由英国学校德育专家麦克费尔(P.McPhail) 及其同事托马斯(J. Ungoed Thomas)、查 普曼(H. Chapman)首创 • 11.3.2.1 理论假设 • 11.3.2.2 实践应用 • 11.3.2.3 简要评论来自11.3.2.1理论假设
• 满足学生与人友好相处的需要是教育的 首要职责 • 道德教育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 角色尝试有助于青少年敏感而成熟的人 际意识和的社会行为的发展 • 教育即学会关心
• 道德判断形式反映个体道德判断水平 • 个体的道德判断形式处于不断发展之中 • 冲突的交往和生活情境最适合于促进个 体道德判断力的发展
11.3.1.2 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 道德两难问题及其设计 • 道德讨论中的引入性提问 • 道德讨论中的深入性提问
11.3.1.3 评论
• 重视道德思维能力的发展方面有其积极 意义 • 道德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 仅仅依靠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是不够的
第十一讲 德育理论与模式
11.1 德育概述 11.2 德育过程 11.3 学校德育模式 11.4 学校德育发展趋势
11.1.1 德育概念
• 广义的德育又称思想品德教育,狭义的德育 是指道德教育。 • 一般来说,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政治观 点、态度和行为的培养。思想教育是指对受 教育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培养。道德教育是 指对受教育者道德认知、情感与行为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