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1教案-11_太平天国运动_教学设计_教案_6

合集下载

江苏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江苏省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教案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丰富栏一:课标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二、教材分析(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1、阶级矛盾尖锐(根源)2、外国侵略加剧了矛盾3、自然灾害激化了矛盾(二)太平天国运动的经过1、前期:金田起义—永安封王建制—定都天京,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北伐、西征2、后期:天京变乱—提拔青年将领,提出《资政新篇》—后期防御—天京陷落(三)太平天国的纲领1、前期:《天朝田亩制度》(1)主要内容:①土地分配原则: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

分配方法:以户为单位,按人口来分,不论男女②产品分配原则: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分配方法:每户只留口粮,其余归国库(2)目的:建立“四有二无”的理想天国(3)评价:①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②绝对平均主义不切实际,具有空想性;③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利于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维护的还是小农经济,与近代发展资本主义的历史潮流相违背,具有落后性。

2、后期:《资政新篇》(1)主要内容: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2)评价: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

但当时中国的社会实际不具备实施的条件,未能实行。

(四)太天平国失败的原因:主观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启示:农民阶级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五)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和意义1、是几千年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2、时代赋予了它反侵略的新任务3、后期提出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是时代赋予的新内容4、在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产生之前,农民阶级承担起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任务,揭开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六)与以往的农民起义相比,太平天国运动的新特点1、时代背景新:中国开始沦为半殖半封社会2、起义原因新:有本国封建剥削,又有外国侵略加剧矛盾3、担负任务新:反封建同时反侵略4、起义理论新:利用外来宗教发动农民反封建5、治国方案新:发展资本主义方案《资政新篇》6、失败原因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三、教学设计①导入设计教师可以利用本课导言,通过历史人物导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1第4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金田起义、永安建制、定都天京、北伐西征、《天朝田亩制度》、天京变乱、重建领导核心、后期防御战、《资政新篇》、天京陷落。

2、理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比较两者的异同点。

3、探讨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展示太平天国形势示意图,了解太平天国的发展历程,掌握识图和用图的方法。

2、通过比较《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失败有一定的必然性,时代没有赋予太平天国改朝换代的任务。

2、认识太平运动与近代民主革命的关系。

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依靠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也无法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农民必须在先进力量组织领导下,科学理论指导下,参加民主革命建设,才能恰当的发挥农民的力量。

3、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关注中国农民问题,认识农民问题是中国社会的基本问题之一。

【教学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天朝田亩制度》【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二、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10课鸦片战争》,我们了解到: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大门,无耻地向中国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战败的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天津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发生了种种变化。

同学们假设一下,如果大家生不逢时,刚好处于那个时代,你们能感受到哪些变化?(情境体验法)学生活动:结合当时的情境,想象自己感受到的种种变化。

社会更加混乱、政治腐败,矛盾重重。

银贵钱贱。

赋税沉重,生活困难。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时代,探寻问题的答案。

一、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材料一:“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的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鸦片消费,鸦片贸易所引起的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就造成了两个后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又加上了新税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教学设计
2.注重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和分析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提高历史思维水平。
3.激发学生的思考,使他们能够客观、全面地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形成独立见解。
4.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农民起义等历史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影响以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战役、政策制度有哪些?
-太平天国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哪些影响?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选择题、简答题等形式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兴起、发展、失败及其影响,理解其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人物、重要战役、政策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3.能够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评价其在历史上的意义。
4.培养学生的史料阅读、分析和评价能力,提高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讨难点问题。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帮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4.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进行角色扮演,从而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5.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社会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现实关怀。
6.教学重难点的突破:
(1)运用比较法,将太平天国运动与之前的农民起义进行对比,突出其特点和历史地位。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太平天国运动》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规模巨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运动》这课书,分四个部分阐述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强盛、衰落和灭亡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要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与过程,要引导学生把《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里进行评价。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原因,理解洪秀全的农民革命思想特点。

(2)掌握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和强盛的过程,从中剖析太平天国不断发展的原因。

(3)掌握《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主要内容,理解两者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4)剖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经验教训。

过程与方法(1)运用历史材料和历史地图,引导学生探究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天朝田亩制度》的意义和局限性。

(3)通过提问、列表和对比等多种方式,促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农民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但单纯的农民运动无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天朝田亩制度》。

难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

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人教版必修1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2.了解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3.了解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1.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2.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思想3.红巾起义及其影响4.反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2. 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1.洪秀全的王朝构想2.杨秀清的改革措施3.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和作战方式4.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新政权和社会制度3. 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太平天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2.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3.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述和举例子的方式介绍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

2.图片展示:通过PPT或资料图片向学生展示太平天国建立的新政权以及社会制度。

3.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就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方面进行小组讨论,展开历史思考和历史思维。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

2.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

教学难点1.太平天国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太平天国的思想、组织和作战方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分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状况,民众的反抗情绪和对清朝的不满,引出太平天国的兴起。

2. 正文(35分钟)1.太平天国的起源和发展–洪秀全及其太平天国思想–红巾起义及其影响–反清起义和太平天国运动2.太平天国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洪秀全的王朝构想–杨秀清的改革措施–太平天国军队的组织和作战方式–太平天国在天京建立的新政权和社会制度3.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平天国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太平天国如何导致清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3. 小组讨论(20分钟)1.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就太平天国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方面进行讨论。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人教版历史高中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案例1
2.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结构。
2.强调太平天国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让学生深刻理解运动的历史意义。
4.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客观、理性的历史观,提高其历史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和过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
2.利用历史资料、图片等,创设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深入了解运动中的各方的矛盾和冲突。
3.设计一些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亲身体验太平天国运动中的重要事件,培养其历史同理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改革与革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
2.使学生理解太平天国运动中民众的生活困苦和抗争精神,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3.通过对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原因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团结和正确的领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领导能力。
2.采用问题导入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培养他们的历史分析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
3.通过邀请历史专家进行专题讲座,为学生提供更多历史视角,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历史理解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培养人文关怀和团队精神。
5.教学目标明确,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部分,全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过程,提高其图像识记能力。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设计(6页)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优秀教学设计(6页)

人教版必修①教学设计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课程标准】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太平天国运动兴衰历程的重大事件;识记《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内容。

2.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论从史出找原因。

(2)组织学生研读《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并作出正确评价。

(3)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通过研读分析太平天国的两大文献,感受太平天国强烈的反封建精神,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和道德行为标准的情感体验。

(2)学习评价天京变乱的讲解,加强集体主义教育。

(3)学习评价太平天国运动的因果,认识时代呼唤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及代表。

【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两大文献及精神。

难点:对两大文献的评价;对农民阶级局限性的认识。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对此部分的学习内容涉及较少,感知也较我少。

要引导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总结历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本课内容比较繁杂,且部分内容理论性强,学生不易接受,所以应安排学生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提出问题,指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思考讨论,教师加以归纳。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关于太平天国爆发、北伐和西征、太平天国路线图等视频、太平天国路线图动画、及有关图文资料,并制成多媒体课件。

学生:根据教材,写成《同步作业》导学案;列出本课大事年表;查找相关本地区有关太平天国运动的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思路】(一)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调研存在疑惑和问题,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二)情境导入展示目标:近年来,党和政府把“三农”问题放在了国家整体发展的战略高度上,“三农”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

由于我国自然经济的长期存在,使得几千年来农民一直是中国人的主体,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教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说课教案一、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做到“以学生发展为本”,创设问题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在课前,给学生预习资料包括教案,上课时教师扮演学生领路人的角色,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合作探究并自我总结,形成知识结构,获得成功体验。

二、说教材1、教材分析与地位:《太平天国运动》主要反映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寻求民族独立和社会进步的重大革命斗争的基本史实。

它既是旧式农民运动的延续,同时也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它上承上一课题的民族危机而出现,又开启了近代民族革命的新篇章。

因此,从结构上看,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地位突出。

2、教学目标: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1)、知识与能力: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比较《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异同,培养阅读历史文献并运用已学知识观察历史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史料阅读分析与问题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太平天国运动的学习,使学生对中国近代的农民运动有恰当的认识。

认识到农民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重要作用,从而关注农民,关注农村。

三、说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太平天国爆发的原因、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2、教学难点:《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评价四、说教法与学法1、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但学习的方法和习惯还有待养成。

因此我认为高一年级应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阅读分析史料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和理念。

2、教法选择:本课的教学方法以师生互动为主,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3、学法指导:(1)、自主探究学习法(2)、比较归纳法4、教学手段: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五、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播放电视剧《太平天国》片头及主题曲,进行导入,直观的向学生展示太平天国运动雄浑气势,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兴起和发展。

2.理解太平天国的两个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内容及其评价。

3.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意义,失败的启示。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原因和历史功绩。

难点:通过太平天国运动,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革命时期的作用和局限性。

3. 教学用具4. 标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马克思对太平天国运动的不同评价。

1853年马克思:这次变革,必将给这个国家的文明带来极其重要的结果。

如果我们欧洲的反动分子不久的将来逃奔亚洲,最后到达万里长城,到达(这个)最反动、最保守的堡垒的大门,那么他们说不定就会看见这样的字样:中华共和国——自由、平等、博爱。

1862年马克思:(太平天国)除了改朝换代以外,没有给自己提出任何任务。

他们没有任何口号,给予民众的惊惶比给予旧统治者们的惊惶还要厉害。

他们的全部使命,好像仅仅是用丑恶万状的破坏来与停滞腐朽对立,这种破坏没有一点建设工作的苗头……太平军就是中国人的幻想所描绘的那个魔鬼的化身。

点拨:马克思对中国即将到来的革命满怀激情,而对清王朝顽固、守旧、腐败的封建专制统治深恶痛绝,并期待着世界的东方变革的来临和中华共和国的新生;他原认为是革命的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改朝换代的新尝试,清王朝与太平天国不过是腐朽与丑恶的对立,两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这种局面是当时中国社会生活停滞,未有新的社会生产力和新的社会力量的必然产物。

【自主学习环节】了解太平天国运动主要过程。

兴起:发展:全盛时期:衰落时期:失败:【观点辨析环节】(同意、不同意、不完全不同意)观点1: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民族矛盾。

材料一马克思: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

材料二1851年杨秀清等《奉天讨胡四方谕》“中国有中国之制度,今满洲造为妖魔条例,使我中国之人无能脱其网罗,无所措其手足……凡有水旱,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满洲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膏,士女皆哭泣道路……官以贿得,刑以钱免,富儿当权,豪杰绝望……凡有起义兴复中国者,动诬以谋反大逆。

夷其九族……予兴义兵,上为上帝报瞒天之仇,下为中国解下监之苦。

”点拨:19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程度还不是很深,广大人民更多感受到的是以增加赋税为表现的专制主义的压迫,而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直接的掠夺。

观点2:拜上帝教等同于西方的基督教思想。

材料一:梁发《劝世良言》“上不违逆神天上帝之旨,下不干犯王章法度。

”“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用享天堂之真福。

”材料二:洪秀全《原道觉世训》“自秦汉至今一二千年,凡人灵魂被这阎罗妖缠捉磨害。

……阎罗妖乃是老蛇,妖鬼也……天下间凡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唯恐不速者也。

”材料三:洪秀全《钦定前遗诏圣书批解》“地上有天国,地下有天国,天上地下同是神国天父,勿误认单指天上天国。

……今日天父天兄下凡创开天国是也。

”点拨:《劝世良言》教人忍耐去享天堂之福,宣传的是宗教思想。

而洪秀全披着宗教的外衣,宣传的是创建地上天国的思想,实质上是农民阶级通过革命反抗清朝专制统治的思想。

练习: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官、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点拨: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它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

而中国社会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

观点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材料一《天朝田亩制度》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

……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两”为太平天国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每25户为一两。

每两生产的农副产品,“除足其二十五家每人所食可接新谷外,余则归国库。

……25户中婚丧嫁娶等事所需的费用,都由每两的国库开支。

鳏寡孤独等丧失劳动能力的人,都由国库供养。

材料二《太平天国》:小弟杨秀清……奏为征办米粮以裕国库事……弟等细思,安徽、江西米粮广有,宜令镇守佐将在彼晓谕良民,照旧交粮纳税。

御照:胞弟所议是也,即遣佐将施行。

思考1: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能不能实现?点拨:一直处于清军包围之中,军事斗争非常紧张,缺乏一个安定的环境。

思考2:实践中,均田转变为“照旧交粮纳税”,是不是倒退?点拨:如果真的实行平均土地,各地地主拼死抵抗。

而照旧交粮纳税是地主可以接受的,何况天国的税额比清朝还要低。

在“诛灭妖朝”的目标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放弃均田,转变政策,既要解决财政收入,又减少了反抗力量、稳固统治区域,这是最佳选择。

思考3:假设实现,是不是就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中国的近代化?点拨: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实际上并没有超越传统中国的经济范畴,而小农经济正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和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绝对平均主义,对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严重的摧残,不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是历史的倒退,阻碍中国的近代化。

观点4: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材料一: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先后攻取600多座城市,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落和崩溃。

太平天国占据了清王朝大片江山。

西方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许多侵略权益。

但太平天国不予承认,这就使西方列强把中国迅速殖民地化的阴谋大大推迟了。

点拨: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具有民主革命的色彩。

思考1:反封建?材料二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

”材料三宫殿的装饰:雕镂工丽,饰以黄金,绘以五彩。

庭柱用朱漆蟠龙,鸱吻用鎏金,门窗用绸缎裱糊,墙壁用泥金彩画,取大理石铺地。

材料四曾亲身到过天京的容闳《西学东渐记》:“其所招抚,皆无业游民,为社会中最无知识之人。

以此加入太平军,非独不能增加实力,且足为太平军之重累,而使其兵力转弱。

盖此等无赖之尤,既无军人纪律,复无宗教信仰。

即使齐之以刑,不足禁其抢掠杀人之过恶。

”“迨占据扬州、苏州、杭州等城,财产富而多美色,而太平军之道德乃每下而愈况。

盖繁华富丽,固足以消磨壮志,而促其灭亡也。

”点拨: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革命进取心逐渐减退;封建特权思想膨胀,相互猜忌和争权夺利。

而根本原因在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缺乏科学理论武器的指导,承担不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的重任。

此时清王朝已是衰败中的专制政权,但它启用了曾国藩等儒生官僚。

与洪秀全声色犬马的腐败相对照,曾国藩等富于信念而严于律己,注重经世致用。

洪秀全与曾国藩两大阵营的人才对比,有识之士更多地站到了曾国藩一边。

清朝依靠汉族地主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的支持,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推动了汉人政治地位大为提高,地方督抚的权力随之增强,促成了洋务运动的进行。

思考2:反侵略?1853年杨秀清等《谕英使文函》有文:“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当亦嘉汝忠义也,兹特阵谕,准尔英酋带尔人民自由出入,随意进退,无论协助我天兵歼敌,或照常经营商业,悉听其便。

”1859年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说:“凡外邦人技艺精巧,邦法宏深,宜先许其通商,但不得擅入汉地,恐百姓罕见多奇,致生别事,惟许牧司等并教技艺之人入内,教导我民,但准其为国献策,不得毁谤国法也。

”洪仁玕在太平天国失败被俘后的“供词”中说:“我朝祸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

如洋人不助敌军,则吾人断可长久支持。

”点拨:自尊自大,对西方列强本质理解不清;较为切实,主张与外国自由通商,平等往来,但对外邦有所警惕,不允许外国干涉中国的内政;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思考3:发展资本主义?材料一《资政新篇》:兴银行。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资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此举大利于商贾士民,出入便于携带……材料二忠王李秀成被清军俘获后,清方的记载说:“伪干王(洪仁玕)所编各书,李酋皆不屑看也。

”点拨:《资政新篇》是当时中国最完整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构想,不但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它主要来源于洪仁玕在香港生活的经历,不是太平天国运动酝酿出来的,是游离于农民斗争之外的东西。

这就决定了它不会在天国的群众中激起反响。

把农民群众同资本主义联系起来需要很多环节,而中国尚未有这些环节。

因此,《资政新篇》只是为19世纪中国社会思想留下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而已,而且它与《天朝田亩制度》是矛盾的。

19世纪五六十年代,江浙尚未诞生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依旧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合作探究】思考1 孙中山对太平天国运动不同的评价。

1904年,孙中山为刘汉公著《太平天国战史》写序称:“汉公是编,可谓扬皇汉之武功,举从前秽史一澄清其奸,俾读者识太平朝之所以异于朱明,汉家谋恢复者不可谓无人。

”1912年4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职后在同盟会会员饯别会上的讲话:太平天国即纯为民族革命的代表,但只是民族革命,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此等革命,不能算成功。

洪氏之覆亡,知有民族而不知有民权,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主。

即使成功了,也不过是历史上的又一个封建王朝而已。

点拨:肯定太平天国运动,特别是肯定太平天国的民族主义,对当时宣传革命、推翻清廷的民主革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教训,如何防止革命的覆亡,就是要有民主,要让人民有权。

此时,袁世凯已为临时大总统,北洋军阀专制统治正在实施,孙于此时断言太平天国之革命“不能算成功”,是哀其古人,亦痛辛亥革命后“仍不免为专制”之今也。

思考2 太平天国运动的破坏和代价。

曾国藩:“分段搜杀,三日之间毙贼共十余万人。

……秦淮长河,尸首如麻……城内自伪宫逆府以及民房悉付一炷……金陵之役,伏尸百万,秦淮尽赤;号哭之声,震动四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