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螺和水培蔬菜组合协同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DOC)
水培蔬菜研究报告范文

水培蔬菜研究报告范文
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水培蔬菜作为一种新型的栽培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本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水培蔬菜的特点、优势以及栽培技术,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与传统栽培方式相比的差异。
水培蔬菜是一种将植物根系浸在含有养分的水溶液中栽培的方法。
与传统的土培方式相比,水培蔬菜根系能够直接吸收养分,减少了土壤带来的传染疾病的风险。
此外,由于水培蔬菜根系充分暴露在空气中,可以更好地吸收二氧化碳,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
因此,水培蔬菜生长速度更快,产量更高。
在水培蔬菜的栽培过程中,养分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通过实验控制了水中的营养成分的浓度,并调整了光照强度和温度来控制植物的生长情况。
实验结果表明,适宜的养分浓度和合理的光照、温度可以显著提高水培蔬菜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值得一提的是,水培蔬菜的栽培方式还有利于环境保护。
由于不使用土壤,水培蔬菜不会产生土壤侵蚀和农药残留的问题,减少了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
此外,我们还使用了循环水系统,有效地减少了水的使用量,提升了水培蔬菜的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水培蔬菜作为一种新兴的栽培方式具有许多优势。
通过适当控制营养和环境条件,可以获得更好的生长效果和产量。
此外,水培蔬菜的环境友好性也使其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
希望本研究报告可以为水培蔬菜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水生蔬菜改善养殖渔塘水质研究进展

水生蔬菜改善养殖渔塘水质研究进展作者:殷进刘玉祥魏文志丁善忠李良俊来源:《河北渔业》2016年第08期摘要:由于高密度养殖技术的推广,使得池塘养殖水体水质日趋恶化,既影响了养殖产品的产出,又增加了污染周边水体的风险。
论文综述了近年来,我国应用水生蔬菜改善养殖渔塘水质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品种筛选和处理效果评价是该领域的研究重点,分析了约束该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
并依据现有状况提出了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为水生蔬菜改善养殖渔塘水质研究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水生蔬菜;鱼塘;水质池塘养殖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方式。
2014年我国池塘养殖面积达到266.98万hm2,池塘养殖平均单产为7 116 kg/hm2[1]。
我国池塘养殖普遍采用高放养密度、高投饲量的集约化精养模式以提高产量。
大量投放的饲料没有完全被取食而沉积,加上养殖产品排泄的粪便,容易在渔塘底部形成一层富含有机质的淤泥,不仅导致塘内水质恶化,影响鱼虾生长,而且养殖尾水的排放也加剧了周边水体的富营养化[2]。
因此,鱼塘水体富营养化程度的加剧越来越引起研究人员的普遍关注。
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3-5]水生植物对养殖水环境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一方面,水生植物通过吸收水体或底泥中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及重金属等污染物合成自身物质储存在植物体内,以维持生长和繁殖的需要,从而加快了水体中氮、磷营养物质的去除。
另一方面,其强大的根系与水体中微生物的协同降解作用加快了有机物的分解,与此同时,植物根部气体传输和释放作用有效促进了水体中好氧生物对有机物的分解,并有助于硝化菌的生长,可将水体中的氮、磷等无机营养物转化为自身所需的物质,起到净化水质的效果。
作为水生植物的重要组成之一的水生蔬菜是指在淡水中生长的、其产品可供作蔬菜食用的维管束植物。
水生蔬菜因其生长特性、经济性和环保特性逐渐成为养殖池塘水体生物净化技术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1 品种筛选我国水生蔬菜品种超过300 个,常见水生蔬菜有莲藕、茭白、慈姑、荸荠、菱角、芡实、豆瓣菜、莼菜、水芹、蒲菜、水芋、水蕹菜等[6]。
应用水培蔬菜净化滇池富营养水体分析研究

25 水 体 酸碱度 变化分 析 .
经对 1 、2 原 水 和 1 、2 出水 的 p 测值 数 # # # # H
类 水 和 Ⅳ 类 水 ,总 磷 净 化 效 率 为 8 .8 94 %
一
8 48 。 9. %
23 化 学需 氧量 去除效 果 . 经对 l 、2 原水 和 1 、2 出水 的 C D浓 度 测 # # # # O
值分 析 ( 4 ,1 、2 原水 浓度 均为 劣 V类 水质 。 表 ) # #
分别 经过 l 、2 水 培 蔬菜 种 植 区后 ,水 体 C D浓 # # O 度不断 下 降 ,出水 口的 C D 浓 度 平 均 为 1 O 9~ 2m / 1 gL,分别 达 到 地 表水 Ⅲ类 水 和 Ⅳ类 水 ,净 化
积 的 吸 附效 应 将 C D 吸 附 降解 而 使 C D被 净 化 O O
吸 收。
表 4 水培蔬菜净化 C D监测结果统计表 O
图1 水培蔬 菜净 化 总氮效 果条 图
: 1 m l 《 l
.
24 水体 溶氧 变化 分析 .
经对 1 、2 原水 和 1 、2 出水 的溶解 氧浓 度 # # # #
摘
价值 。
要 :通过 对福保 乡水培蔬 菜示 范 区的进 出 1水体 中营养物质 氮、磷 、C D、氨 氮等 指标 的监 测数 : 7 O
据分析 , 究水培蔬菜净化滇池富营养化水体的作 用、效果、水环境的改善 以及 由此带来的经济和景观 研 关键词 :水培蔬菜;营养水体;水体净化;滇池 中 图分 类 号 :X 2 文献标 识码 : 文章 编号 : 6 3—9 5 (0 2 5— 0 2— 3 54 A 17 6 5 2 1 )0 0 3 0
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比平衡的利用效率分析

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比平衡的利用效率分析引言:淡水养殖螺是一种重要的水生动物资源,广泛分布于淡水湖泊、河流和水田等水域环境中。
螺类作为底栖动物,具有较高的氮磷吸收能力和转化效率,对于维持水体氮磷平衡具有一定的潜力。
本文旨在分析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比平衡的利用效率,探讨其在水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前景。
一、淡水养殖螺对氮磷的吸收能力分析淡水养殖螺具有较高的氮磷吸收能力,主要通过食物和吸附等方式实现。
其口部和腹足上具有大量的绒毛状物质,能够吸附悬浮颗粒物,其中包括携带有大量的氮磷。
同时,淡水养殖螺以浮游动物、藻类等为食,能够摄取其中所含的氮磷元素。
这些途径使得淡水养殖螺对水体中的氮磷具有较高的吸收能力。
二、淡水养殖螺对氮磷的转化效率分析淡水养殖螺对吸收的氮磷具有较高的转化效率,能够将其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
在螺类体内,氮元素主要以蛋白质的形式储存在肌肉、卵巢等组织中,磷则以磷酸盐的形式储存在骨骼、甲壳等组织中。
这种转化过程不仅能为螺类自身提供养分,还能减少水体中氮磷的浓度,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三、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比平衡的利用效率分析1. 氮磷平衡的维持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比平衡的利用效率高,能够有效吸收和利用水体中的氮磷元素。
螺类的养殖过程中,其摄食、排泄等活动使得水体中的氮磷得到循环利用,维持水体中氮磷比的动态平衡。
这对维护水生态系统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 水体富营养化的控制淡水养殖螺在摄食和排泄的过程中能够将水体中的富余氮磷元素转化为自身有机物,减少水体中的氮磷浓度,起到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
水体富营养化常常导致藻类的暴发和水质恶化,而淡水养殖螺的引入能够有效调控水体中的氮磷元素,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3. 养殖模式的探索基于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比平衡的利用效率,可以探索一些创新的养殖模式。
例如,将淡水养殖螺与其他水生生物结合养殖,构建生态循环系统。
通过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水体中的氮磷元素的循环利用,提高养殖系统的效益。
水质净化“大师”螺蛳

水质净化“大师”螺蛳作者:***来源:《发明与创新·中学生》2020年第01期水体富营养化源于生物所需的氮、磷等大量进入湖泊、河湾等缓流水体。
在自然条件下,湖泊自身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而人为排放含营养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水体溶氧量下降,水质恶化,导致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
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技术主要有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生物法较其他两种方法具有不易产生二次污染、廉价和易操作等特点。
众多研究表明,利用多种水生动植物组合构建生态体系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生态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虽然利用单一动植物或单一方法不能达到全面控制富营养化水体的作用,但研究单一生物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可为后续搭建各类生态系统、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初步依据。
于是,我选用常见的底栖动物螺蛳,研究其在静态环境下对净化水质的影响。
一、实验环境本实验于2019年7月上、中旬在室内进行,采用自然光光照,室内温度在22℃至31℃之间。
二、实验材料选用2个长、宽、高分别为45cm、30cm、30cm的玻璃鱼缸,每个鱼缸内倒入30L水,实验期内用纯净水补充因挥发、采样而损失的水分。
实验用水取自江阴黄山湖主湖湖水,水质初始值:化学需氧量(COD)18.3mg/L,总氮7.46mg/L,氨氮0.081mg/L,总磷0.023mg/L,水体透明度0.6M。
各项指标均表明水体已呈中度富营养化状态。
实验用螺蛳采集自江阴黄山湖湖内野生铜锈环棱螺,洗净后在清水中静养1天,选取大小基本一致的健康个体(壳高20mm~25mm),每个鱼缸放置50枚作为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实验一:研究螺蛳对湖水透明度的影响将湖水倒入鱼缸静置1天后放入螺蛳,投放后每4小时(h)采样一次,与同一环境下静置的湖水进行对比。
实验二:研究螺蛳对水中COD、总氮、氨氮、总磷等指标的影响将湖水倒入鱼缸静置1天后,先测量水质初始指标,然后放入螺蛳,每2天(d)进行一次采样。
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

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分析近年来,水体污染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越来越大的威胁。
氮和磷是水体中的主要营养物质,但过量的氮、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引发水华和大规模死亡事件。
为了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人们开始探索利用生物方法降解水体中的氮和磷。
淡水养殖螺作为一种常见的水生生物,既被当作食品资源利用,又具有较强的氮、磷去除能力,因此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对象。
淡水养殖螺通过摄食浮游植物、藻类和有机碎屑,将其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吸收并转化为生物体组织。
因此,养殖螺对水体中的氮、磷去除效率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以下将针对淡水养殖螺对水体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进行分析。
首先,淡水养殖螺数量对水体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一般来说,螺的数量越多,去除营养物质的能力就越强。
研究表明,适宜的养殖密度可以显著提高淡水养殖螺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率。
然而,密度过高可能会导致过度竞争和资源匮乏,从而影响螺的生长和养殖效果。
因此,在实际养殖中需要控制适当的养殖密度,以达到最佳的氮、磷去除效果。
其次,淡水养殖螺饲料对水体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养殖螺的饲料种类和组成对其生物学特性和氮、磷去除效果有着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不同种类的饲料对螺的生长和养殖效果有着明显的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富含高蛋白的饲料可以促进螺的生长和繁殖,并提高其对水体氮、磷的去除效率。
同时,饲料中磷的含量也会影响螺的繁殖和生长情况。
因此,在养殖螺过程中选择合适的饲料种类和组成,是提高氮、磷去除效率的重要因素。
第三,环境因素对淡水养殖螺氮、磷去除效率的影响。
环境因素包括水体温度、PH值、水质等,会直接影响螺的生长和养殖效果,进而影响其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能力。
研究发现,较高的温度对螺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但过高的温度可能对其生长和养殖效果产生不利影响。
此外,PH值的变化也会对螺的生长和代谢过程产生一定影响,特定PH值条件下螺的养殖效果更佳。
另外,水体中溶解氧和硫化物含量的变化也会影响螺的生长和氮、磷去除效率。
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3种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富营养化水体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特别是氮、磷)过多,导致水体富含营养物质,进而引起水体蓝藻大量繁殖和富营养化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需要进行净化处理。
水生植物是一种有效的富营养化水体净化方法,它可以通过吸收周围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控制富营养化现象,并提高水体的透明度和水质。
本文将探讨三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研究,包括水葫芦、田蓼和浮萍。
水葫芦(Hydrilla verticillata)是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生物量增长能力。
研究表明,水葫芦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水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质,有效地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
此外,水葫芦的根系能够吸收并存储大量底泥中的营养物质,防止其再次进入水体。
因此,在富营养化水体中引入水葫芦可以显著改善水质,减少蓝藻的繁殖。
田蓼(Polygonum amphibium)是另一种常见的水生植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处理。
田蓼在水中生长时,能够通过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盐浓度。
研究表明,田蓼的根系能够吸附水中溶解态磷,有效地净化水体。
此外,田蓼还能够利用水中的氮,通过生物固氮作用将氮转化为生物可利用的形式,进一步减少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浮萍(Lemna sp.)是一种小型浮游植物,也被广泛应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研究。
浮萍具有很强的光合作用能力,能够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并将其转化为生物质。
研究发现,浮萍的生物量增长速度很快,可以有效地吸收水中的氮和磷,从而改善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
此外,浮萍的根系还能够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进一步净化水体。
综上所述,水葫芦、田蓼和浮萍是常见的水生植物,它们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水生植物对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水体的适应能力和净化效果,并研究其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
这将有助于发展更加有效和可持续的水体净化方法,保护和改善水环境质量。
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中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应用

跫!塑.墨凰.富营养化水体生物净化中水生维管束植物的应用郭慧吴小松(江苏省宿迁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江苏宿迁2238()0)[摘要]本文综述了水生植物的分类和应用以及水生维管束植物控刳富营养化水体的机理。
p猢]富营养化;水生植物;生物净化水体富营养化修复已成为当今世界性难题,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是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使其恢复自然、健康和稳j2的水生生态系统功能,提高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净化能力。
目前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技术种类繁多,但从技术原理上看,可以将这些技术分为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生态方法等。
水生植物修复是生物方法和生态方法中通用技术。
它是一种耗能低、效果好的新技术,具有生态环境保特1‰水生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生态位,它不仅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还能改善水体生态环境,促进退化水体生态系统的恢复。
不同生活型、不同种类植物在水体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生态位,在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具有不同作用。
1水生植物概述水生植物主要是指生长在淡水区域内的植物,水生植物有多种用途,主要有食用、药用、观赏、轻工原料、饲用、绿肥等。
水生植物主要包括3大类:水生维管束植物、水生藓类和高等藻类。
在富营养化控制中应用较多的是水生维管束植物(a quat i c va sc uI arm ac roph”es),它具有发达的棚械组织,植物个体比较高大,按生活型可分为下述4种类型:1)挺水植物(em er gent pl a nt s)根茎生于底泥中,植物体上部挺出水面。
如芦苇、香蒲等。
2)浮叶植物州oat i ng—Ie aved pI ant s)根茎生于底泥,叶漂浮于水面。
如睡莲、荇菜等。
3)漂浮植物(fr ee—dr I俐ng pI ant s)植物体完全漂浮于水面,具有特殊的适应漂浮生活的组织结构。
如凤眼莲、浮萍等。
4)沉水植物(s ub m ergent pl an t s)植物体完全沉于水气界面以下,根扎于底泥或漂浮于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田螺和蔬菜组合协同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报告学生:张彤彤指导老师:邢浩春焦云红1 研究背景和意义1.1 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和修复方法水体污染主要有有有机好氧性污染、化学毒物污染、石油污染、化学毒物污染、富营养化污染、放射性污染、治病微生物污染6种类型。
而我国水体污染主要表现为“富营养化”[8]。
故针对水体富营养化,我们提出了以下净化方法,包括物理净化方法、化学净化方法和生物技术净化方法。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水动力循环循环、疏浚底泥、外源控制等[9]。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减弱藻类的繁殖条件或使藻类沉淀于水体。
水动力循环循环是指通过水体循环,增加水中溶解氧,使污染物质氧化速度加快,以达到净化目的。
疏浚底泥是从湖岸返回湖内的水用明矾处理,去除其中的氮磷,以控制有害藻类的生长,并加深水深深度来控制其他水生植物的生长。
但此法会对水底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破坏,使用此法后需对底部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方法费用相对较高。
外源控制是指通过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严格控制化肥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时间等,来控制外源性污染,但此法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污染问题[10]。
化学方法净化水体主要是通过同价化学灭藻剂来杀死藻类。
但由于水中会出现耐药的藻类,因此灭藻剂的品种需频繁更替,这样对环境的污染也会不断增加,故方法有很大的弊端,不适宜长期采用[11]。
生态修复技术就是在水域中人为地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无需外在干预,整个生态系统能适应外界环境,处在原始的生态平衡状态,实现自身物质循环,保持水体的良好状态[11]。
是一种投资少、效益高,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技术。
1.2动植物及组合浮床净化水体的应用研究生物浮床技术将水生植物或部分陆生植物固定在浮床上,通过植物根部分泌氧气和对水中氮、磷及颗粒物质的吸附过滤等机理,来净化水质和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新型生态修复技术[12]。
传统的浮床技术只涉及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和修复效果,其效果单一,而动植物组合浮床技术则增加了水生动物单元,提高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研究表明,植物有助于浮床系统形成良好的溶解氧浓度梯度分布、使系统的水流流态更接近于反应器的理想推流流态以及通过根系的过滤沉积作用去污等,所以植物是浮床发挥净化作用的关键[13]。
梁淑轩等[14]通过对香蒲和芦苇的试验,证明了高密度的香蒲对水质净化有更明显的净化效果。
冯燕等[15]采用了香根草对富营养化水体进行试验,研究表明,单独采用浮床香根草可以去除富营养化水体氮磷,并且如果香根草与光合细菌组合后对水质净化会有更好的效果。
此外杨涓等[16]的研究表明,多种植物组合能更好地对水体进行净化,因为每种水生植物各有其特点,使用生态组合能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使之保持较为稳定的净化效果。
水生植物净化机理有3点:(1)水生植物根系发达,可吸收水中氮、磷,当水生植物被运送出水生生态系统时,被吸收的营养物质随之从水体中输出,从而净化水体[17][18]。
(2)水生植物通过植株枝条的气体传输,将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输送至根系。
一部分供植物呼吸作用,一部分通过根系向根区释放扩散到周围缺氧环境中。
(3)水生植物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场所,而微生物能加速截留在根系周围的有机胶体或悬浮物的分解矿化,并且水生植物根部能够分泌促进噬磷、氮细菌生长的物质,从而间接提高净化率。
卢晓明等[19]的研究表明,河蚌、螺蛳对富营养化水体中的COD、氮、磷等有一定的去除效果。
背角无齿蚌以水中的有机颗粒和浮游藻类为食物来源,且易于收集,存活率高,因此常常被运用于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中[20]。
冯燕等的研究表明,鱼类与香根草的组合浮床较无鱼类的组合浮床对氮磷有更好的去除效果。
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适当养经过选择的鱼类,可以有效地控制藻类和其他水生植物繁殖[21]。
李雪娟、和树庄等[22]通过对螺、蚌的研究发现,放养螺、蚌对水体中的TP、NH3-N及COD的净化效果明显,对水体生态的修复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底栖动物净化机理有2点:(1)底栖动物可摄食绿藻、裸藻,并由此消除污染水体中的藻类、有机碎屑等污染物。
(2)有学者认为贝类的存在促进了沉积物营养盐物质的矿化等化学反应进程,生物沉积作用可以减少养殖区的有机负荷和营养负荷,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营养盐物质的循环,抑制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起到改善和净化水质的作用[23]。
水生植物能吸收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来满足植物体本身的生长发育需要,其吸收同化速率与植物的生长速度、水体营养物的质量浓度呈正相关[24]。
传统的生物浮床技术主要依靠水生植物吸收氮、磷等营养物和有机物质,其作用单一。
刘海洪等[25]的研究发现,在夏秋两季,三角帆蚌和空心菜组合生态浮床比普通植物浮床对NH4+-N、TN、COD Mn的平均去除率有大幅度的提高李伟等[26]也在普通生物浮床的基础上构建了水生动物单元,以河蚬和空心菜为组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比普通生态浮床具有较好的抗水质波动能力,适用于处理富营养化严重的水源。
蒋斌等[27]将水芹菜、三角帆蚌和人工介质组合进行浮床试验,发现此生态浮床较传统浮床的氮、磷及叶绿素a去除效果有明显提高。
由此可见,生态组合浮床在富营养化水体水质改善方面,可发挥更完善的净化作用。
1.3 人工浮床制作及布置技术要点人工浮床又称人工浮岛、生态浮岛,是一种像筏子似的人工浮体,可在浮体上栽培水生植物并放在水中。
浮床的制作是浮床试验中不可忽略的一步。
陈国贤[28]在对室外水体上种植蔬菜的优势及技术要点研究中,采用了厚度为3cm的聚苯乙烯栽培板,宋祥甫等[29]在浙江省开展的自然水域无土栽培水稻研究中,则采用了5cm厚的聚苯乙烯泡沫板;泡沫板上种植孔径可在3cm左右,孔间距可依据不同蔬菜调整;浮床框架可采用较粗的竹子(若选用竹子,则其直径应在6cm以上[30])、角铁或PVC管,一般来说,浮床的边长1~5m不等,考虑到搬运性、施工性和耐久性,2~3m的比较多,形状上四边形的居多,且各单元之间留有一定间隔,相互用绳索链接,这样可防止由波浪引起的撞击破坏[31]。
固定好框架后,内部以较细的竹子或PVC管按照15cm的宽度依次固定在框架上。
在把小塑料管按照10×15cm 的距离,用尼龙扎带固定在竹架上。
浮床制好后则可把浮床固定在选好的水面上。
浮床布设应在距离池塘边2m处,在养鱼的池塘种菜,水面上栽种的蔬菜面积最多占整个池塘水面的10%一方面保证池塘水体菜的养分供应。
菜苗移栽到浮床上以后,无需再施肥,因为水体富营养化聚集的营养素足够做水上植物的肥料。
浮床上植物不能种植太高,否则难以固定,容易折断,而且很容易因为受风力使得浮岛倾斜、沉没[32],并且,当植株长高时,也应适时刈割,防其高度过高。
此外浮床的维护应经常检查浮床连接固定情况,并确保环境确保温度的适宜,若在大风天气,则要及时紧固浮床,防止被风吹翻[28]。
1.4 邯郸市河道水体现状沁河是邯郸主城区的一条河流,发源于邯郸西部山区,后在孟仵桥与滏阳河交汇,2008年邯郸市沁河园建成,院内散步有道、亲水有台,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场所。
邯郸市另一主要河流——滏阳河,上世纪70年代后曾一度严重污染,成为令人提及掩鼻的臭水沟,自1999年以来,邯郸市投巨资陆续对南湖至北湖的河段进行综合整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浮床技术中动植物组合尤其是底栖动物和水培植物组合净化水质有诸多优点,其成本低,运营管理容易,且动植物组合浮床技术则增加了水生动物单元,提高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但是对于底栖动物和水培植物组合浮床对邯郸市水体的净化还未见报道。
本试验就是通过对底栖动物田螺和水培蔬菜(降糖草、小白菜和菠菜)进行不同种类的组合,比较不同组合对水体中磷的去除效果、固体悬浮颗粒物的滤除效果及溶解氧的改善效果等,以寻求协同净化水质效果较好、经济价值高、食用安全性强的生物组合,为邯郸市湖泊、河流、景观水体等水质净化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2研究内容传统的浮床技术只涉及植物对水体的净化和修复效果,其效果单一,而动植物组合浮床技术则增加了水生动物单元,提高了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
本研究拟采用本地常见的用于污水修复的底栖动物田螺和水培蔬菜(降糖草、小白菜和菠菜)进行不同种类的组合,比较不同组合对水体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固体悬浮颗粒物的滤除效果及溶解氧的改善效果等,以寻求协同净化水质效果较好、经济价值高、食用安全性强的生物组合,为邯郸市湖泊、河流、景观水体等水质净化和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3 技术路线4.实验方案4.1材料处理:4.1.1购买:购买田螺72只;购买菠菜、降糖草、小白菜各4kg 。
4.1.2试验前处理:①菠菜、小白菜、降糖草:将其清洗根系上附着的土壤后,原水中预培养2周,然后选取生长良好,且相对均匀的植株晾干,并均匀分散于各浮床。
②田螺。
制定计划,拟定试验方法购买降糖草、小白菜、菠菜、田螺 查阅文献资料,购买浮床材料 准备实验药品仪器、制作浮床驯化降糖草、小白菜、菠菜、田螺(降糖草+田螺)(小白菜+田螺)(菠菜+田螺)(田螺)(空白)设组合 测定水样各指标,观察动植物生长状况,检测水中浮游生物变化记录数据评价4种组合协同净化水质效果取水样试验前将田螺在清水中放置2天,将脏物吐净,选取大小相近的田螺清洗晾干,放置于浮床下的网中。
4.1.3试验地点:在邯郸学院后花园池塘内进行试验。
4.2试验设计:共设5个处理。
实验组3个:田螺+小白菜、田螺+降糖草、田螺+菠菜。
对照组1个:田螺。
空白对照组1个。
4.3 实验步骤4.3.1制作浮床:每个泡沫板的大小为30cmx30cm,种植孔径为3cm左右;用聚乙烯薄膜帷帐和PVC管围起1mx1m水体区域,并固定于水中,建4个这样的区域;在此区域用PVC管隔出30cmx100cm的横格,再用细毛竹隔成30cmx30cm的小格,并将浮床放置于此。
4.3.2动植物投放:需种植蔬菜的实验组每个浮床上种4株蔬菜;用窗纱制作成网,共计制作45只网,套于浮床下方,需投放田螺的实验组每只网投放2只田螺。
4.3.3指标测定:待浮床稳定后,采用改进后的国标法测定水中总氮、总磷、叶绿素A、悬浊度的含量,测量小白菜、油菜和降糖草的株高及根长,称河蚌的重量;用光学显微镜检测水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的种类。
以后每5天进行一次,共6次检测。
4.3.3.1总氮的测定:分别配制氢氧化钠溶液和过硫酸钾(分析纯)溶液,待氢氧化钠降至室温后混匀,配好碱性过硫酸钾溶液。
取十支比色管分别加入0.0,0.10,0.30,0.50,0.70,1.00,3.00,5.00,7.00,10.00mL 的硝酸盐氮标准使用液,加10mL水置于比色管中,加入5ml碱性过硫酸钾,塞紧磨口塞用纱布及棉线扎紧瓶塞,以防弹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