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湖泊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含量过高,导致水体营养物浓度升高,水体变成富营养状态的现象。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包括农业、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排放以及土地利用变化等。
湖泊富营养化对水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水质恶化: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浮游植物和藻类大量繁殖,形成大面积的水华。
这些水华阻碍了光照的透过,使水下植物生长受到抑制,水体透明度下降,导致水质恶化。
2. 水体富氧现象消失:水体中富营养物质过多,会促使藻类大量繁殖,随着藻类大量死亡和腐烂,氧气的消耗量明显增加。
由于湖泊的通气能力有限,当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时,水体中富氧现象将消失,导致水下生物无法正常存活。
3. 生物多样性降低:湖泊富营养化对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由于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水下植物无法获得充足的光合作用,导致水下植物种类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
4. 鱼类死亡:湖泊富营养化导致水体中氧气含量下降,无法满足鱼类的生存需要。
由于湖泊富营养化使得水中富含有毒有害物质,如氮、磷等,进而影响鱼类的健康。
为了治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需要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 加强环境管理:加强对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管理,严格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排放量,减少氮、磷等富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体。
2. 构建湿地系统:湿地系统是自然的水质净化系统,具有很强的氮、磷去除能力。
通过人工修建湿地系统,引导水体经过湿地净化,可以有效去除水体中的富营养物质。
3. 沉水植物修复:选择适应湖泊环境条件的沉水植物,通过人工种植沉水植物,增加水体中植物的数量,提高水质的净化能力。
4. 生物调控:通过人为措施引入一些能够消耗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生物,如背脂鲤、草鱼等,控制水体中藻类的繁殖,缓解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
5. 整体治理:湖泊富营养化问题需要综合治理,包括改善土地利用模式,保护湖泊周边生态环境,加强水域和湖泊管理,促使湖泊富营养化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2024年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范文

《水体富营养化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研究进展》篇一一、引言水体富营养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过度积累,导致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最终引发藻类等水生生物的大量繁殖,严重影响了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本文旨在探讨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及其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1. 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如地质、气候等也会对水体富营养化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地区的湖泊由于地质原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较高,容易发生富营养化。
此外,气候因素如降雨量、水温等也会影响水体的营养状况。
2. 人为因素(1)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等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通过雨水冲刷、农田排水等方式进入水体,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2)生活污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若未经有效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3)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若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当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也会对水体造成污染。
三、防治措施研究进展1. 控制外源污染(1)农业活动:通过改进农业耕作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同时,建立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设施,对畜禽粪便进行资源化利用,减少污染物排放。
(2)生活污水: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效率,确保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达标排放。
(3)工业排放:严格工业废水排放标准,对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和深度处理,确保有害物质得到有效去除。
2.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植物等生物体或其产物对水体进行修复的技术。
通过投加生物制剂、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促进水体中藻类的吸收和降解,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
此外,生物修复技术还可以改善水体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3. 生态修复技术生态修复技术是一种通过恢复水体的生态环境来改善水质的方法。
包括湿地修复、湖泊生态修复等。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随着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湖泊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不断增加,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益严重。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降水和水体本身的生态系统因素等。
例如,气候变化影响着水体中物质的分布,降水量和季节性影响着水体中的溶解有机质和营养物质的含量。
有些湖泊的生态位营养链结构不够稳定,所以水体中的一些有机物和营养物质会被一些底泥生物吸收和转化,导致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大量积累,最终加重了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与此同时,人类活动也是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
水体中的富营养化物质主要来自于人类污水、农业、养殖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
特别是农业和养殖业,因为不恰当的养殖和农业操作会导致农药、化肥和养殖废水对水体的直接或间接污染,加重了水体中富营养化物质的累积。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不可忽视。
营养物质过度的积累会导致水体中游泳、垂钓、养殖等水利生产活动的受损,影响环境质量和人们的健康。
此外,富营养化还会导致水体氧气含量降低,导致水生生物的数量和种类发生变化。
针对富营养化现象,需要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多种方式对湖泊水体进行净化和修复。
物理和化学方法主要包括水体流动控制、水体混装、吸附等,以及添加活性剂进行沉淀。
生物净化则通过生态工程修复,例如添加植物、水生生物增加富氧等,使水体生态环境回归到自然平衡状态。
总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一直是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们必须站在社会和环境的角度,积极开展有益于环境保护的活动,共同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和治理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湖泊水质受到严重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水质紫外透明度逐渐降低,蓝藻、水华等有害藻类大量繁殖。
2.湖泊中的水生植物和动物受到影响,如湖泊中的鱼类数量减少,底栖生物数量也不断减少。
3.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如湖泊划分过密的农田导致化肥、农药等污染物流入湖泊,进一步加剧湖泊的富营养化。
对策:
我国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污染源控制。
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清洁生产技术,控制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污染源,减少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排放,从源头上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形成。
2.加强水体治理。
通过引进高效、低成本的水处理技术,对湖泊水体进行治理,
减少富营养化现象的发生。
同时,加大对蓝藻、水华等有害藻类的控制力度,改善湖泊的水质。
3.保护湖泊周围的生态环境。
推广生态农业,控制湖泊周围的农业用地,逐步恢复湖泊周围的湿地和绿地生态系统,减少化肥、农药等对湖泊的污染。
4.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定湖泊富营养化的治理措施,健全相关部门的协调机制,形成多部门合作的治理体系。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概述

9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2007年
2007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10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右表为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 化状况[3-4].可以看出,绝大多 数湖泊已经富营养化,少量的尚 未富营养化的湖泊,也已经非常 接近富营养化的水平,随着经济 的发展,这些湖泊也会逐渐富营 养化.因此,可以说湖泊富营养 化已成为我国淡水湖泊面临的 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7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及其分级 一般采用水体中营养物质氮,磷浓度,COD,SD和叶绿 素a等指标对湖泊,水库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下表左为中国 环境监测总站推荐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 术规范。国外的富营养化分级标准详见下表右[2]。
8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状态
发生在海域时叫赤潮
发生在湖泊时叫水华
3
要注意的几点
1: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 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有时长达数千年。 2: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3:一般的污染大多导致生物生产力的降低,而富营养化却是营养物 质的增加,往往提高了初级生产力。 4:利贝格最小值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所需要的养料中 数量最少的那一种。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繁殖主要决定于氮 和磷,特别是磷。其含量决定着藻类繁殖速度和富营养化的程度。
⑵ 营养物质去除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任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 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 处理方法,只能去除 30%~50%的氮和磷。 ⑶ 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在 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
16
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与治理研究

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与治理研究河流湖泊是地球上最丰富的水资源之一,不仅为人类提供水源,还承载了大量的生物多样性。
然而,近些年来,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引导,河流湖泊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对生物多样性造成了威胁,还给生态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鉴于此,研究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治理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多年来,人类工农业活动的增加导致了化肥和农药的大量使用,这些农业污染物被雨水冲刷到河流湖泊中,导致了水体中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大量富集。
除此之外,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加速也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排放都含有高浓度的氮、磷等污染物,这些物质进入水体后会促使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导致水体浑浊、水色变绿,甚至形成蓝藻和藻华。
此外,过度捕捞、过度养殖和乱倒垃圾等人为因素也会加重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在治理方面,我们应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减轻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
首先,要加强农业管理,采取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定期检测土壤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根据需要添加适量的肥料,避免农药的滥用。
同时,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合理使用灌溉水,防止农田产生过多的径流,将养分从源头上控制。
其次,要加强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工作,加强对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和管理,确保正常运行。
此外,对于过度捕捞和过度养殖的问题,也需要建立相应的监管体系,严禁乱倒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通过多方面的措施,逐步减缓河流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趋势。
除了以上措施外,还有一些创新的治理方法也值得尝试。
例如,可以利用湖泊自净能力,通过增加水体中的浮游植物食草动物,实现自然的调节机制。
此外,利用人工湿地和草带等生态工程手段,将湖泊周围的排污口导流至湿地,通过湿地的自然生物过滤作用,净化水质。
同时,还可以采用生物工程的方式,引入一些水生植物或微生物,利用其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进行水体的自我净化。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危害及治理研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过多,导致水体中藻类、浮游生物等富营养生态系统的高密度繁殖,引起水体富营养化现象。
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来源于农业、工业、城市排水和生活污水等人类活动,而湖泊富营养化的危害则涉及到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也成为趋势。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来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农业排放:农业活动中使用的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随着农田的冲刷和雨水的冲刷而进入湖泊水体,从而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2.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中的氮、磷等无机化合物,会被排放到湖泊水体中,加速湖泊富营养化的发生。
3. 城市排水:城市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废物和营养物质,如果清洁处理不当,将直接排放到湖泊水体中,导致湖泊富营养化。
1. 水质恶化: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后,水体会出现浑浊、呈绿色或黄褐色,水质恶化,影响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水生态系统崩溃:湖泊富营养化会导致湖泊中藻类、浮游生物等富营养生态系统的高密度繁殖,造成生态系统的失衡,甚至崩溃。
3. 水生生物死亡:湖泊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藻类大量繁殖,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缺氧环境,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4. 水源污染:富营养化的湖泊会进一步导致周边地下水及地表水的污染,影响水源的可持续利用。
为了治理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宣传教育:加强公众对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认识,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引导合理的农业生产和城市生活排水。
2. 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推行有机农业、精细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加强农田保护,减少农田径流对湖泊的影响。
3. 强化工业和城市污水处理:加强工业行业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减少废水中有机物和营养物的排放。
4. 生态修复:通过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方法,恢复湖泊的植被覆盖,增加湖泊的生态多样性,提高湖泊水体的自净能力。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湖泊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越来越突出。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会导致水质恶化、水华爆发、底泥积聚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介绍。
二、湖泊富营养化的成因湖泊富营养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
人类活动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和城市化等,这些活动释放出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湖泊水体,导致湖泊水体富营养化。
自然因素则包括湖泊自身营养循环和气候等因素。
富营养化的湖泊水体通常会出现水华、藻类过度繁殖、水质恶化等问题,对湖泊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三、湖泊富营养化生态治理技术研究进展中国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果。
目前,湖泊富营养化的生态治理技术主要包括生物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和化学修复技术等方面。
1. 生物修复技术生物修复技术是通过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的作用,将湖泊水体中的营养物质转化为生物量,从而达到减少湖泊富营养化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湖泊湿地修复、水生植物修复、微生物修复等。
湖泊湿地修复是通过修建湖泊周边的湿地,使湿地植物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水体的目的。
水生植物修复是通过引种具有吸收营养物质能力的水生植物来净化湖泊水体。
微生物修复则是通过引入特定的微生物来分解水中的营养物质,达到净化湖泊水体的目的。
生物修复技术在湖泊富营养化治理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2. 物理修复技术物理修复技术是通过物理手段来改善湖泊水体的营养物质含量,包括生物滤料技术、增氧技术、曝气技术等。
生物滤料技术是将一定量的人工填料投放到湖泊中,利用填料表面的微生物降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氨氮等营养物质。
增氧技术是通过投放增氧设备,提高湖泊水体的氧含量,促进水中的微生物代谢,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氮磷含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化学处理方法
2 化学药剂杀藻
适合于水华盈湖的水体杀藻剂,将藻杀死后水藻腐烂分解仍旧会 释放出磷,因此应该将被杀死的藻类及时捞出或者再投加适当的化学 药品,将藻类腐烂分解释放出的磷酸盐沉降。常用化学试剂主要有 CuSO4,O3,ClO2 。
9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2007年
2007年重点湖库营养状态指数
10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右表为我国淡水湖泊最集中 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湖泊富营养 化状况[3-4].可以看出,绝大多 数湖泊已经富营养化,少量的尚 未富营养化的湖泊,也已经非常 接近富营养化的水平,随着经济 的发展,这些湖泊也会逐渐富营 养化.因此,可以说湖泊富营养 化已成为我国淡水湖泊面临的 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2
局限性 底泥疏浚能够有效控制营养盐浓度,增大湖库水体容量 ,改善水生植物生态环境。但如果疏浚过程中采取的疏浚 方案不当或技术措施不力其将带来严重后果。
1 底泥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可能释放进入水体,在水流作用下扩散进入 表层水体破坏水体中氮磷营养元素的平衡,导致湖泊富营养化程度进一 步恶化。
2
3
影响湖泊水生生态系统破坏底栖生物原有的生存环境。
1 健康阶段
大量营养盐输入
2 3 4 5 6
营养增加阶段
生产力上升阶段
水化学平衡变化 pH值升高
生态系统失调 藻类异常增殖 初级生产力失衡 生态系统结构破坏
沉水植物消亡阶段
DO降低 CO2降低
藻华严重发生阶段
黑臭阶段
湖泊生态系统功能丧失
6
来 源 湖泊富营养化是在特定的化学、生物和物理因素都具 备的条件下发生的。总的来说,以下几方面是造成水体富 营养化的具体来源: 1. 农田化肥 2 .牲畜粪便 3 .污水灌溉 4 .工业废水排入水体 5 .水体人工养殖
7
湖泊富营养化评价指标及其分级 一般采用水体中营养物质氮,磷浓度,COD,SD和叶绿 素a等指标对湖泊,水库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下表左为中国 环境监测总站推荐的湖泊(水库)富营养化评价方法及分级技 术规范。国外的富营养化分级标准详见下表右[2]。
8
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现状 我国主要湖泊富营养化状态
19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2)根据水环境功能制订排放浓度标准
确定某一湖泊水体的主要功能后,应根据此功能的要求制订N和P 的允许排放浓度标准,限制可能排入水体的物质种类和数量。
(3)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
生活污水及某些工业废水中含有较高浓度的 N 和 P,这些废水经 过传统二级处理工艺处理后尚含有一定浓度的 N 和 P。 已有的二级 处理厂的出水需要采取深度处理, 也可采用生物处理方法(高效的脱 N除P工艺)和物化处理方法(铁盐凝聚沉降法、 铝离子交换法和石灰 凝聚不氨气提法)对二级处理工艺加以改迚。
26
其他工程性措施
深层曝气
适用于湖水较深而出现厌氧层的水体。磷易在厌氧条件下从底泥 中释放出来,采取定期或不定期人为向湖底深层曝气充氧,使水与底 泥面之间不出现厌氧层,有利于抑制底泥磷释放,有利改善水质。
打捞法
通过打捞船打捞藻体[14],降低藻的密度,在水华大量发生时有一 定的效果,但是不适合大面积使用,工程量大。
发生在海域时叫赤潮
发生在湖泊时叫水华
3
要注意的几点
1:自然条件下,湖泊也会从贫营养状态过渡到富营养状态,不过这 种自然过程非常缓慢,有时长达数千年。 2:人类活动所引起的水体富营养化则可以在短时间内出现。 3:一般的污染大多导致生物生产力的降低,而富营养化却是营养物 质的增加,往往提高了初级生产力。 4:利贝格最小值定律:植物生长取决于外界供给它所需要的养料中 数量最少的那一种。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的生长繁殖主要决定于氮 和磷,特别是磷。其含量决定着藻类繁殖速度和富营养化的程度。
28
范例
韩剑宏,杨冬梅,刘派等在用硅酸钙处理富营养化湖水中氨氮的 实验研究中采用硅酸钙作为吸附剂[15],能有效的去除富营养化湖水 中的氨氮。硅酸钙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是粉煤灰提取高铝粉后产生 的一种工业废物,具有比表面积较大、内部微孔发达、价格低廉等优 点。
29
150μm
30
结果:
(1)硅酸钙可有效去除富营养化湖水中的氨氮,当采用粒徂 为100目的硅酸钙处理富营养化湖水,每100 mL水样投加量为1.0 g、 吸附时间为60 min、pH为8时,其对氨氮的去除率达到81.67%。 (2)硅酸钙对氨氮的吸附行为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 等温式, NH4+在硅酸钙上的最大吸附量为6.60 mg∙g-1。 (3)采用硅酸钙作为吸附剂处理富营养化湖水达到了以废治 废的目的,但其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困难,需迚一步研究。
生态引水工程最大的优点是治理成效快,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改 善湖泊水质;其次可以增强水体交换能力,提高湖流流速和水体复氧 能力,有效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再次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净化底泥, 减少底泥因缺氧引起营养盐分的溶出。 引水治污只是治表的方法,其局限性十分明显。对于长距离的生 态引水工程,需要修建大量的输水设施和生态防护设施,引水成本较 高;引水如果仅用作环保治理将给经济实力较弱水资源量匮乏的地区 带来较大压力;生态引水工程受限于水源的选取,水质和水量将直接 关系到治理的成效。如在玄武湖调水中,由于引水工程中营养盐和有 机污染物输入量过大,反而导致高锰酸钾指数总磷和总氮的浓度升高 。
4
机 理
温度,光照,无机盐,CO2等都是藻类繁殖必需的,藻类利用光 能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生长繁殖所需。光合作用中所 需要的叶绿素,藻蓝素等光合色素及许多酶需要氮磷等元素。氮磷等 含量增多时会提高这些物质的含量进而提高光合效率制造较多有机物 ,繁殖也更快一些[4]。
5
湖泊富营养化过程
绝大多数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是外界输入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富集造 成的。如果减少或截断外部输入的营养物质,就使水体失去了营养物质富 集的可能性。从长远观点来看,要想从根本上控制湖泊水体富营养化,首 先应该着重减少或者截断外部营养物质的输入。
(1)实施截污工程
截断向河湖水体排放营养物的污染源,是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的关键措 施。一次性投资较高,但此后可从根本上消除水体富营化的主要人为外源 性污染源,为水质改善提供基本条件。在长远看来,这种投资是必须的。
24
案 例 2002年1月太湖流域实施了为期两年的引江济太调水 试验工程,工程实施后太湖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得到明显改 善,TP浓度从2000年的0.10mg/L下降为2003年的 0.069mg/L;高锰酸盐指数从2000年的5.28mg/L下降为 2003年的4.30mg/L[13]。
25
局限性
⑵ 营养物质去除难度高。至今还没有仸何单一的生物学、化学 和物理措施能够彻底去除废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通常的二级生化 处理方法,只能去除 30%~50%的氮和磷。 ⑶ 某些处理措施在理论上或者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但在 实际上或者在大范围内,则往往达丌到预期效果。
16
1、维持水的自然循环,保证上游清水来源
11
滇池草海水葫芦 巢湖
滇池 太湖梅梁湾
12
危害性 1 使水味变得腥臭难闻
在富营养状态的水体中生长着很多藻类,其中有一些藻类能够散 发出腥味异臭。藻类散发出这种腥臭,向湖泊四周的空气扩散,直接 影响、烦扰人们的正常生活,给人以不舒适感觉,同时,这种腥臭味 也使水味难闻,大大降低了水质质量。
2
降低水体的透明度
(4)合理使用土地,最大限制地减少土壤侵蚀、水土流 失与肥料流失。
只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最大限度地防止土壤侵蚀和地表径流过 份漫流,如在建筑物、农田安排自然排泄系统,就可以减少被暴雨或 20 融雪冲走的氮和磷。
减少内源性营养物质负荷 工程性措施
1:底泥疏浚
湖泊底泥疏浚技术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湖泊内源污染治理技 术。其通过挖除表层污染底泥并对底泥进行合理处置来去除湖泊中污 染物,控制底泥中污染物的释放以及营养物质的生物可利用效力[5-6] 。增强底泥对水体的净化能力从而对湖泊进行有效治理。 美国于1978年对lilly湖进行了底泥疏浚,共疏浚底泥68×104m3 , 最高水深由1.8m提高到6m。总磷的消减率达55%[7-8] 。 瑞典在Trummen 湖进行了局部和大规模的底泥疏浚,经疏浚后 Trummen湖平均深度从1.1m增加到1.75m,总磷的消减率达到90%,总 氮消减率达80%[9]。
山体
云与水汽 降水 地表径流
水汽输送
2、规范水的社会循环,减少人为污染
植物蒸腾
蒸发
下渗
小水体 地下径流
林地、湿地
湖泊
17
3、恢复或保育湖泊生态系统,平衡系 统结构,发挥系统功能
治理思路和方法
1: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2:控制内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措施
3:去除污水中的营养物质
18
治理思路和方法
控制外源性营养物质输入
14
危害性
4
向水体释放有毒物质
富营养对水质的另一个影响是某些藻类能够分泌、释放有毒性 的物质,有毒物质迚入水体后,若被牲畜饮入体内,可引起牲畜肠胃 道炎症,人若饮用也会发生消化道炎症,有害人体健康。
15
治理思路和方法
富营养化的防治是水污染治理中十分棘手而 又代价昂贵的困难问题——原因有三:
⑴ 导致水质富营养化的氮、磷营养物质既有天然源,又有人为 源;既有外源性,又有内源性;既有点源,又有非点源,这给控制污 染源带来了显而易见的困难。
21
案 例
1998年滇池草海实施了底泥疏浚一期工程[10] 。该工程疏浚面积 为2.88km2 ,疏浚工程量为432.69×104m3 ,工程实施后水质得到了 明显改善。TN,TP,BOD5,COD以及叶绿素a与疏浚前相比分别下降 了36.4%,64.7%,40.5%,37.8%,62.5%.去除污染物 TN8230.45t,TP约1884.54t,重金属约4440.72t。水体透明度由小 于0.37m提高到0.8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