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合集下载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前言语法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稳定,发展演变最慢的一个要素,充分体现了古今汉语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相一致的地方,但也有不一致的地方。

被动句作为一种句子形式,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以及在英语等其他语言都大量呈现,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语言的灵活多样性。

研究和讨论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并掌握这样一种特殊的句子形式及其用法特点,对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文言文有很大的帮助。

古代汉语的被动表示法和现代汉语基本上是一致的。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和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被动句是文言文中一种句式,为了强调宾语的受动地位,可将宾语置于主语的位置,主语置于宾语的位置。

关于文言文中的被动句,目前汉语语法学界探讨较多的是其类型,且讨论得较为简略,而且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基于此,我想就此展开讨论,以期深化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认识。

一、古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古代汉语被动句分为两类,一类是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另一种则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

其中,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常见的有四种形式,分别是“于”字被动句式、“为”字被动句式、“见”字被动句式、“被”字被动句式。

(一)形式被动句。

所谓形式被动句,就是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是指在谓语动词的前后用一些特殊的结构形式来标志和助成被动。

常有如下几种情形:1、在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1)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无它故焉,非其道而虑之以王也。

《荀子王制》——齐闵王被五国打败,齐桓公被鲁庄公(的臣子曹沫)劫持,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不按正确的方法去做,却企图称王于天下。

在“闵王毁于五国”这个句子中,就动词“毁”来说,主语“闵王”是被动者,是“毁”的对象,“五国”是主动者,因而“闵王毁”是“闵王被毁”。

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五国”是靠介词“于”引进来的,在“桓公劫于鲁庄”这个句子中,就动词“劫”来说,主语“桓公”是被动者,是“劫”的对象,“鲁庄”是主动者,因而“桓公劫”是“桓公被劫”。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

文言文被动句的几种类型及例子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重要的句式类型,它以“受”字开头,表明句子主语承受动作的被动状态,其结构通常为“受+施+傅+枢”。

古代汉语文言文被动句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受(视)施固定结构,二是傅(字)衍拓结构,三是枢(词)共旨结构,四是受(施)循环结构,五是受(释)统一解析结构。

一、受(视)施固定结构受(视)施固定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被动句式,它以“受”字开头,然后再紧接着一个由动词、形容词或名词组成的施字,然后再加一个“傅”字,最后接一个“枢”字,其结构为“受+施+傅+枢”,如:“受书文言”、“受辞赋”、“受法度”。

例如:《论语》中有“受命于文远”一句,可以解释为“受(视)命施(乃),傅(请)于文远”。

二、傅(字)衍拓结构傅(字)衍拓结构是古代汉语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结构,它的特点是把施字的动作性成分抽取出来,重新衍拓及组合成傅,形成“受+施+傅+枢”的语句,它在表示形式上能体现出动作的转换或变换。

例如:《淮南子·地理志》中有“受环阔”一句,凡受环阔这四字,第三字“阔”就是由“廓”(表示开阔)衍拓而来的,所以可以解释为“受(视)环施(廓),傅(阔)于阔”。

三、枢(词)共旨结构枢(词)共旨结构是文言文中一种有趣而特殊的句式,它在词句结构上特别做到施和枢结合,能够把句子的主题表达得更为准确、浓缩。

它的结构为“受+施+傅+枢”,其中“枢”是由施字的共旨词所替代的,在文言文中它们的意义是一样的,能够准确表达出句子的主旨。

四、受(施)循环结构受(施)循环结构是汉语文言文中一种很有意思的结构,它和其他汉语文言文被动句结构不同,其构成结构是“受+施+傅+受……”,其中多个受施结合在一起形成循环,可以表示动作一直(循环)重复的意思。

例如:《论语·述而》中有“受道夫复受道”一句,此句可以解释为“受(视)道施(得),傅(由)于夫,受(识)道施(得)”,即一直(循环)重复“受道”。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docx

古代被句的型在古中,主是所表示行的受者的句式叫被句。

A上表被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离。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有句法志的被句:1)“于”字句。

用介“于”引行的施者,表示被,即“ +于+施事者”的形式a“ + 于+ 施事者”如:楚王内惑于袖,外欺于。

b“于”字句常用于主与被比的复句里。

如:心者治人,力者治于人。

c“乎” (介)的法功能与介“于”同。

2)“ ”字句。

a “ + 施事者 + 及物”,如:(吾子)今赤帝子之。

b“ + 及物”,如:父母宗族,皆戮没。

3)“ ”字句。

前用“ ”表示被,构成“ +”的形式或““ ++于+施事者”a “ + ”如:人皆以侮辱。

b“ +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于君。

c 南北朝后,“ + (主句)”表示“ 我怎”,如“慈父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句)4)“ ⋯⋯所⋯⋯”句。

a“ + 施事 + 所+ ”。

如:先即制人,后人所制。

b“ + 所+ ”,如:不者,若属皆且所。

身客死于秦,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 (施事者) + ”如:臣被尚召。

信而疑,忠而被流被雨打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意“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代后,至今,“被 + ”。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 ”、“ ⋯⋯所⋯⋯”或“⋯⋯ 所⋯⋯”表被。

介“ ”引行作的施事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状。

例如:⑴身死人手,天下笑者。

(《屈原列》)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天下笑。

(《伶官序》)⑶有如此之而秦人威之所劫。

(《六国》)⑷不者,若属皆且所。

(《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

介“于”引出作的主者,与引的名或名性构成介构,在句中作。

例如:⑸夫而燕弱,而君幸于王。

⑹六皆通之,不拘于,学于余。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近。

(溥《五人墓碑》⑻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3、用“ ”或“ ⋯⋯于⋯⋯”(“ ”引出作的主者)表被。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

文言文被动句式例析甘肃漳县一中李露萍被动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句式,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1、用介词“于” 、“受”、“受……于……”表被动,构成“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③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④有罪受贰。

(因有罪不被信任。

)⑤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在动词前用“见”、“见…于……”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于”的形式。

“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如:①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②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④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注意:上述四句都是被动句,有被动标志词“见”或“见……于”,“见”后都接动词。

但并不是所有“见”后接动词都表示被动。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容易相混,如:①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陈情表》)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充当动词的宾语(动宾倒装!),实际上起一个代词的作用,“见恕”意为“饶恕我”;“见背”意为“背弃我”。

现代汉语中的“见谅”也是此种用法,原谅我。

还有:③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④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

这是一个难点,应注意区别。

3、在动词前边加介词“为”、“为……所……”或“……为所……”表示被动。

,构成“为+动词”的形式。

这种句式的“为”和“见”不同:“为”是介词,它可以紧挨着动词(省略了宾语),也可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被动句的六种形式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有六种不同的形式:
1.使役被动句:即陈述句中表示被迫、被使动的动作或状态。

2.体验被动句:描述主语经历某种事情带来的感受或体验。

3.表动作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遭受某种动作。

4.表状态被动句:表示主语被动地处于某种状态。

5.表结果被动句:描述行为的结果或影响。

6.表被动动作句:强调被动动作的发生,与普通被动句的语气略有不同。

下面是一些例子:
•使役被动句:被迫逃离战场。

•体验被动句:通过这次考试,我被深深震撼了。

•表动作被动句:他被打了一拳。

•表状态被动句:这个问题被解决了。

•表结果被动句:他的努力被认可了。

•表被动动作句:这个决定被大家质疑了。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

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古代汉语中被动句是指在句子中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执行者的句子结构。

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包括早期古代汉语中的明动被动句和晚期古代汉语中的真被动句。

以下是对这两种类型的详细介绍。

一、明动被动句明动被动句是早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动词“受”或“为”等为核心,表示被动动作的承受者。

受动结构常用于承受整个动作或事件,而为动结构常用于承受动作或事件的结果或状态。

1. 受动结构受动结构是以“受”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受刑”、“受虐”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没有明确的施事者。

被动结构的引入丰富了句子的表达方式,也增加了句子的语体感。

2. 为动结构为动结构是以“为”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为困”、“为醉”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后面,并且与动词之间有定语修饰的成分。

为动结构既能表达被动的动作,又能表示被动动作的结果或状态,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和表达力。

二、真被动句真被动句是晚期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被动句类型。

这种被动句的特点是以被动助词“被”为核心,表示动作的承受者。

与明动被动句不同,真被动句在句子构成上更加规范化和简洁。

1. 真被动结构真被动结构是以“被”为核心的被动句形式。

例如:“被困”、“被诛”等。

这种结构中,动作的承受者位于动词前面,并且与动词之间一般没有修饰的成分。

真被动句在句子结构上相对简洁,更加突出动作的被动性。

2. 真被动句的特点真被动句的特点是主谓宾结构内有被动助词“被”,同时动词通常用动名词或名词,常带有使动或抽象含义。

真被动句的语态明确地强调了动作的被动性,使句子更加简洁、直接和清晰。

在古代汉语中,明动被动句和真被动句都是被动句的主要类型,它们通过不同的结构形式来表达被动的动作,丰富了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同时也体现了汉语句法的特点和发展变化。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被动句得类型
在古汉语中,主语就是谓语所表示行为得受动者得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得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
B 有句法标志得被动句:
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得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得形式
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得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得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 “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得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
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就是被动句)
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b 先秦“被”就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得施事者,与引进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
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
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
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
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
引出动作得主动者,与引进得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例如:
⑸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⑹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师说》)
⑺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⑻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3、用“见”或“见……于……”(“见”引出动作得主动者)表被动。

例如:
⑼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⑽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⑾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⑿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
4、用“被”表被动。

“被”引出动作得主动者,这种形式与现代汉语得被动句类似。

例如:
⒀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张溥《五人墓碑记》
⒁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贾生列传》)
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⒃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5、没有标志词得被动句。

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得意思进行判断。

例如: ⒄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被兵势所逼)耳。

”《资治通鉴》)
⒅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⒆有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⒇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