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合集下载

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

被动句 王力古代汉语
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 南辱于楚。(《孟子·梁惠王上》)
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 (意念被动句)
昔司马喜膑脚于宋。(邹阳《狱中上梁王 书》)
句式辨析二:V+于+N (二)
丧地于秦七百里;举于市:于,引进动作 发生的地点。
败于齐;辱于楚;膑脚于宋: “齐”、 “楚”、“宋”可以理解为地域范围,也 可以理解为具有动作施行能力的国家。进 而“于”就有两可理解,可以理解“于” 是引进动作发生地点的介词,也可以理解 为引进施动者的被动标记。
句式四:“R为A所V”
在动词谓语前用 “为”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在主动者与动词谓语之间加 “所” 构成 “为……所”式。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末期,盛行于汉代。一直沿 用到现代汉语书面语里。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史记·魏公子列传》 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史记·项羽本纪》 征和二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 《汉书·霍光
这种句式产生于战国,但直到汉代才逐渐 多起来。例如: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 之家。《庄子·秋水》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 知我不遭时也。 《史记·管晏列传》
句式八:R被AV(一)
在动词谓语前用“被”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 这种句式就是现代表被动的“被”字句的源头,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卒为天下笑。《战国策·赵策三》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
子·五蠹》
句式三:“R为V”
“为”的宾语(行为主动者)有时可以省 去不出现。例如:
韩厥献丑父,郤献子将戮之。呼曰:“自 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有一于此,将为戮 乎!” 《左传·成公二年》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三》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古代汉语被动句有哪些表示法?举例说明。

【摘要】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是在动作的承受者放在句子的主语位置,动作的执行者放在谓语位置。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被+动作+的+结果。

表示被动的方法包括使用“受”、“为”、“披”等词语,以及使用被动词“受、受披、为、被”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示法可以通过“受、为、被”等词语来展示。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殊表示法包括用“当”、“及”等词语表示被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案例有“吾被之也”、“穷我之人”等。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应用范围广泛,现代汉语仍然保留了一定的被动句表达方式,如“被”字结构。

在现代传承中,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表达方式仍有影响,但已逐渐演变为更简洁明了的方式。

【关键词】古代汉语被动句、特点、基本结构、表示法、举例、特殊表示法、典型案例、应用范围、现代传承1. 引言1.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特点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动作主体常常是不明确的,即谁是动作的执行者往往不清楚。

这种不明确性使得被动句适用于描述一些无需强调执行者身份的情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重点通常放在动作的承受者身上,强调动作对承受者的影响或作用。

这种关注承受者的特点也是被动句的一大特点。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语法结构相对复杂,需要通过不同的表示法来表达被动动作。

这种复杂的结构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表达方式上更加灵活多样。

古代汉语被动句在语法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动作主体不明确、重点在承受者身上以及复杂的表示法等方面。

这些特点使得古代汉语被动句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2. 正文2.1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古代汉语被动句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主语、动词、被动结构和宾语。

在古代汉语中,被动句的标志通常是“为”、“受”等字,而被动结构的位置一般在动词后面。

被动句的基本结构可以通过以下例句来说明:1. 他被打了。

在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被”是表示被动关系的标志,“打”是动词,“了”是动作发生的标志。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古代汉语——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

第十七课被动句和被动表示法被动句都是动词谓语句。

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是就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不同来加以区分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该句子就是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该句子就是被动句。

被动句以其被动的表示法的不同,可分为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后者也叫被动句式。

下面具体介绍。

一、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看起来和主动句很类似,只能从语义上来辨别其被动的用法。

因此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也叫作语义上的被动句。

例如: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隐公元年》二、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式指的是在句中有某些介词或助动词可以作为表示被动的标记。

古代汉语被动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用介词“于(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

其格式是:谓语动词+“于(于)”+行为主动者。

例如:①郄克伤于矢,流血及屦。

(《左传?成公二年》)②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孟子?滕文公上》)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前赤壁赋))④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⑤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汉书?陈胜项籍传》)由于介词“于(于)”的用法较多(参见第十三课“介词”),因此在被动句里位于介词“于(于)”后面的名词性成份有时只是介绍行为的处所,而不是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例如:⑥傅说举于版筑之中。

(《孟子?告子下》)⑦西伯,伯也,拘于羑里。

(司马迁《报任安书》)以上句中,动词皆为被动用法,但是后面的介词“于”引进的都是处所。

因此以上句子都属于语义上的被动句。

对于这些易于混淆的句子,在学习时要注意辨别。

“于”古代和“乎”读音接近,因此该介词也写作“乎”。

用“乎”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的被动句式如:⑨万当与庄公战,获乎庄公。

(《公羊传?庄公十二年》)⑩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以上两句“乎”都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精品文档22页

(四)古代汉语被动句精品文档22页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⑵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 受事主语+介词结构作状语+谓语动词——这种被
动句,受事主语往往可以省略。例如 ⑶止,将为三军获。《左传·哀公十八年》 ⑷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
秦论》)
⑸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史记·淮阴侯列传》 ⑹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
古汉语的被动表示法
一、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意念被动 句)
⑴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概念上表被动的句子”,又叫意念被动 ⑵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
伯克段于鄢》 ⑶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劝学》
意念被动句
有的名词直接加在动词谓语的前面,也是概念上表被动的句 子。
⑷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昔者龙逢斩,比干剖。《庄子·去箧》 用主动的形式表示了被动的内容。“兵挫地削”同主动句在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产生
五、见字句 助动词“见”放在动词谓语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⑴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说难》 ⑵举世皆浊我独清,举世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渔父》 ⑶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
《汉书》 ⑷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⑸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
古代汉语被动句
四、为字句 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常见被动句,是用介词“为”引
进动作的发出者、主动者,放在动词的前面,使 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表现出来。例如 ⑴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这种用“为”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 句在结构形式上和作用上相同, 即:受事主语+介宾结构作状语+谓语,介宾结构的 作用就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过,古代汉语的 “为”字句是用“为”字作介词,而现代汉语的 “被”字句是用“被”字作介词。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古代汉语的被动句

“爲……所”式中“爲”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 爲 後的施事者有時可不出現, 所 式中“ 如: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不者,若屬皆且爲所虜。(《史記·鴻門宴》)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 用此,其將兵數困辱,其射猛獸亦為所傷雲。(史 李將軍列傳) 記·李將軍列傳)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衡山王聞淮南王作為畔逆反具,亦心結賓客以應之, 恐為所並。 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恐為所並。(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 乃遣使柏始昌、呂越人等歲十餘輩,出此初郡抵大 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 夏,皆複閉昆明,為所殺,奪幣財,終莫能通至大 夏焉。(史記·大宛列傳) 夏焉。 史記 大宛列傳) 大宛列傳 還偶爾可以與“ 結合表被動: “爲”還偶爾可以與“於”結合表被動: 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 ……失其國家 暴王桀紂幽厲……失其國家,身死爲僇於天下。 墨子·法儀》 (《墨子·法儀》) 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 。(史記 胥之父兄爲戮於楚。(史記·吳泰伯世家)
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 上述被動表示法並沒有使用專門的被動詞, 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 主語的被動性質只能從意思上去理解,這 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 種被動句稱爲“意念被動句”,也叫做 無標誌的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也有, “無標誌的被動句”。現代漢語中也有, 如: 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 新教學樓終於建好了。 論文寫完了。 論文寫完了。 老虎打死了。 老虎打死了。
3.1“於”字句 於
“於”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甲骨文時代 於 最初是表提攜義的動詞, 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 它已經虛化出介詞,且功能非常多,可以 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 引介對象、處所、起點等,於是就在這麼 活躍的基礎上產生出引介行爲動作的施事 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 者的用法,即表示被動。如: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 。(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龐涓死於此樹之下。(史記 孫子吳起列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衛靈公 。(論語 衛靈公)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 衛靈公)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章 。(老子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64章)

古代汉语被动句

古代汉语被动句

2、“……为……”
在动词谓语前用介词“为”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介词“为”与引进的名词 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 语。
①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 ②不为酒困。 《论语· 子罕》 ③身体离散,为天下戮。《吕氏春秋· 慎大》 ④孔甲为涉博士,卒俱死陈,为天下大笑。 《盐铁论· 褒贤》 ⑤止,将为三军获。《左传· 襄公十八年》 ⑥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 《史记· 淮阴侯列传》
①盆成括见杀。 《孟子· 尽心下》 ②厚者为戮,薄者见疑。 《韩非 子· 说难》 ③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 醒,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④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 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墨子· 兼爱下》
(5)尹文曰:“使若入于庙朝中,深见侮 而不斗,王将以为臣乎?” 《吕代春秋· 正 名》 (6)年四十而见恶焉,其终也已。 《论 语· 阳货》 (7)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8)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汙;耻不信, 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 《荀 子· 非十二子》
5、“见……于……”
在动词谓语前加助动词“见”表示被动,
在动词谓语后用介词“於”引进行为动 作的施事者。“於”与引进的名词或各 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 秋水》 (2)蔡泽见逐於赵。 《战国策· 齐策》 (3)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韩非子· 说难》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 廉 颇蔺相如列传》 (5)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 《史记· 楚世家》 (6)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 韩愈《进学解》
6、“……被(名词、动词)……”
“被”在被动词句式中作为介词出现 是汉以后的事。在先秦两汉,“被” 一般都不是作为介词而是作为动词 出现在一些被动句中的动词之前的, 义为“遭受”,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有句法标记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 +于+施事者”的形式a“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于”字句常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照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为”字句。

a“为 + 施事者 +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为 + 及物动词”,如:父亲母亲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组成“见 +谓语”的形式或““见 +谓语 +于+施事者”a“见 +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见 + 谓语 +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南北朝后,“见 +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如何”,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为 + 施事 +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为 +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被 + (施事者) +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到、承受”,如:光被四表。

c汉代后,到现在,“被 +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 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词构造在句中作状语。

比如:⑴身故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传记》)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故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这样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 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组成介词构造,在句中作补语。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

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受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

A 语义上表被动的句子:如“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兵挫地削,亡其六郡B 有句法标志的被动句:1)“于”字句。

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施动者,表示被动,即“谓语+于+施事者”的形式a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楚怀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b “于”字句经常用于主动与被动对比的复句里。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c “乎”(介词)的语法功能与介词“于”同。

2 )“为”字句。

a “为+ 施事者+ 及物动词”,如:(吾子)今为赤帝子斩之。

b “为+ 及物动词”,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3)“见”字句。

动词前边用“见”表示被动,构成“见+谓语”的形式或““见+谓语+于+施事者”a “见+ 谓语”如:人皆以见侮为辱。

b “见+ 谓语+ 于+ 施事者”,如:昔者弥子瑕见爱于卫君。

c 南北朝后,“见+ 动词(主动句)”表示“对我怎样”,如“慈父见背”(慈父背弃我)。

(不是被动句)4)“为……所……”句。

a “为+ 施事+ 所+ 谓语”。

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b “为+ 所+ 谓语”,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5)“被”字句。

a “被+ (施事者)+ 谓语”如:臣被尚书召问。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b 先秦“被”是及物动词,意为“复盖、遭受、蒙受”,如:光被四表。

c 汉代后,至今,“被+ 谓语”。

如:杯子被打破了。

1、用“为”、“为……所……”或“……为所……”表被动。

介词“为”引进行为动作的施事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状语。

例如:⑴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屈原列传》)⑵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⑶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⑷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2、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介词“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与引进的名词或名词性词组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补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被”字用来表示被动,从战国末期萌芽,汉代 开始用得多了,但不能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只是 帮助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直到汉末才开始能引进 行为的主动者。
⑤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邕:被收时 表) “被”作介词,引进行为为主动者“尚书”。魏 晋以后,“被”字句用得越来越多,在口语里逐 渐完全取代了其它几种被动句,就是在仿古的文 言作品里,也常常使用“被”字句。
注意: 尽管用“於”字的被动句同现代汉语的被字句, 都是用介词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பைடு நூலகம்
但“於”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补语放在动 词的后面, “被”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是作为状语放在动词 前面。

⑦穷者常制於人。(荀子· 荣辱) ⑧走投无路的人常常被别人支配。

(二)、 “为”字式、“为……所”式


“为……所”式也象“为”字句一样,有时行为的 主动者可以不出现。


⑤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 陈涉世家) ⑥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张中丞传后叙)
“为”和“所”连用,虽然没有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被动意义也比单用“为”字明确,但“为所”连用 的被动句式在古籍中是较少见的。

(三)、 “见”字式,“见……于”式
这是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 在动词的前面,使主语的被动性质明显地 表现出来。 ①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 天下) ②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 五蠹) ③不为酒困。(论语· 子罕) ④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史记· 屈贾列 传)


“为”的作用本是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但有时“为” 字后面所引进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直接把“为” 放在动词前面,仍是被动。这点也是和现代汉语 “被”完全相同。

因为这种“於”字可去掉变成主动,古人常用这 种方式构成主动和被动对比的句子。
⑤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於人。(孟子· 滕上) ⑥先发制人,后发制於人。(汉书· 项羽传)

在用“于”的被动句中,并不是介词“于”本身 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经用于被动的意思,由 于介词“于”引进了行为的主动者,全句的被动 意思就更加明确了。



⑤吾长见笑於大家。(庄子· 秋水) ⑥先绝齐而后责地,则必见欺於张仪。(史 记· 楚世家) ⑦臣诚恐见欺於王而负赵。(史记· 廉蔺列传) ⑧然而公不见信於人,私不见助於友。(进 学解)

(四)、“被”字式

现代汉语表示被动的基本形式被字句,在战国末期 就已经出现。 ①今兄弟被侵,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随仇者, 贞也。(韩非子· 五蠹) ②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 · 齐)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史记· 屈贾列 传) ④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 班超传)

用“见”字放在动词的前面帮助表示被动。
①厚者为戮,薄者见疑。(韩非子· 说难) ②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楚辞· 渔父) ③忠且见弃,轸不之楚,何归乎?(史记· 张仪列传) ④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 自纪)




用“见”的被动句式有一个特点,就是不 能直接由“见”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这点 和“为”很不相同。如果要引进行为的主 动者,只能在动词后面另用“于”的被动 句式配合,行为的主动者出现在“于”的 后面。构成“见……於”式的被动句。这 是把“见”字句和“於”字句结合起来运 用。用“见”字帮助表示被动,用“於” 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见”是助动词, “於”是介词。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 郑 伯克段于鄢)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劝学) ③兵搓地削,亡其六郡。《史记》

二、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

这类被动句是指从句子结构本身就能看出主 语是被动性质的句子,同主动句有形式上的 区别标志。 现代汉语典型的被动句就是被字句,如: “洪水被我们征服了。”“书被他扔到地上 去了。”
⑤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 燕) ⑥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贾 谊· 过秦论)


“为”字直接放在动词前面,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我们不能认为是省略了,而应看作“为”表被动的 另一种方式,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字是介词, 不引进行为主动者的“为”字是表被动的助动词。

“为”字像“于”字一样,本身没有表被动的 意思,只身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并且还有些 别的用途,可能产生歧义,因此表被动的 “为”字句,后来被“……为……所”式和 “被”字取代。

(一)、 “於”(于)式

在谓语动词的后面,用介词“於”把行为的主动者 引进来,动词前面的主语就明显地具有了被动的性 质。


①郤克伤於矢。(左传· 成三) ②故内惑於郑袖,外欺於张仪。(史记· 屈贾列传) ③闵王毁於五国,桓公劫於鲁庄。(荀子· 王制) ④然而兵破於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 书· 贾山传)
古汉语中的被动句

被动是相对于主动而言的,二者都是就主语 和谓语动词的关系说的,主动句的主语是谓 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的发出者,是施事;被 动句的主语是动作行为的对象,是受事。
古今汉语的被动句都可以分为两类: 一、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 二、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

一、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

没有结构标志的被动句只能通过上下文意去 了解主语的被动性质。
“为……所”式被动句

用介词“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用“所” 字帮助表示被动:
受事主语+介词“为”+行为主动者+所+谓语动 词


被动句的意义比单用“为”字的被动句更加 明确,“所”字可以看作表示被动的动词词 头,也有人称作表被动的助词。
①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庄子· 盗跖) ②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 霍光传) ③楚遂削弱,为秦所轻。(战国策· 秦) ④敝邑为大国所患。(吕氏春秋· 审应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