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摹形传神千载如生第11课项羽本纪练习(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学年高二语文同步练习项羽本纪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Word版含解析

(时间:45分钟 分值:60分)积累与运用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3分) A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B .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C .项王身亦被十余创D .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解析 A 项,“繇”同“徭”。
答案 A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又不肯竟.学 竟:竟然 B .何兴之暴.也 暴:暴力 C .乃持项王头视.鲁 视:察看 D .才气过.人 过:超过 解析 A 项“竟”应为“使……完毕”的意思;B 项“暴”应为“迅速、突然”的意思;C 项“视”同“示”,“出示、展示”之意。
答案 D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 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 B.⎩⎨⎧ 奋其.私智而不师古为其.守礼义 C.⎩⎨⎧ 梁以.此奇籍无不一以.当十 D.⎩⎨⎧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何楚人之.多也解析介词,因为/介词,用。
A项,介词,在;B项,代词,他(指项羽);D 项,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 C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A.左右..皆泣,莫能仰视B.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C.项王至阴陵,迷失..道D.欲以力征经营..天下解析A指“身边的下属”;B指“地方方圆”;D指“治理”。
答案 C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与“项王军壁.垓下”的“壁”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B.项梁怒.之C.奋其私智而不师.古D.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解析例句与C项加点字均为名词作动词;而A项“亡”为使动用法;B项“怒”为为动用法;C项“师”为名词用动词;D项“王”为使动用法。
答案 C6.下列各句不属于倒装句式的一项是()(3分)A.尚不觉寤而不自责B.与籍避仇于吴中C.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D.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解析D是被动句。
A是宾语前置句;B为状语后置句;C为定语后置句。
项羽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对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 王安石以一个大政治家的非凡气度和远见卓识 •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如果说杜牧 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于项羽之死又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见解 如果说杜牧 •对项羽评价注重“该不该”, 王安石则看重“能不能 对项羽评价注重“ 则看重“ 对项羽评价注重 该不该” 王安石则看重 • 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以便东 杜牧认为项羽不该乌江自刎,该重整旗鼓, •山再起;王安石则深入分析了民心的向背和大势所 山再起; 山再起 •趋。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而 趋 楚汉相争,战乱频仍,百姓饱受战乱之苦, •望烽烟止息。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项羽则一败 望烽烟止息。 望烽烟止息 此时刘邦已稳定了大局, •涂地,回天无力,民心和形势都决定了项羽不可能 涂地, 涂地 回天无力, •再有东山再起、卷土重来的辉煌。其中民心的向背 再有东山再起、 再有东山再起 卷土重来的辉煌。 •和顺应形势的高论,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更 和顺应形势的高论, 和顺应形势的高论 就很发人深思,时至今日, •显得是至理名言! 显得是至理名言! 显得是至理名言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 启示:引领我们如何正视打击和挫折,如何在困境 •中奋起。 中奋起。 中奋起
《史记》选读之《项 羽 本 纪》 《
摹形传神
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 项羽 •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 为一个“ 为一个 失败的英雄” •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舞台, 舞台 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 •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下 衰败, 衰败 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 •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之围” 项羽哀叹: 此天之亡我, 之围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迷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 俗话说“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 •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 旁观者清” 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 旁观者清 •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 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
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项羽本纪演练 含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0~13题。
蔡泽者,燕人也。游学于诸侯小大甚众,不遇。蔡泽见逐于赵,而入韩、魏。闻应侯①任郑安平、王稽,皆负重罪,应侯内惭,乃西入秦。将见昭王,使人宣言以感怒应侯曰:“燕客蔡泽,天下雄俊弘辩智士也。彼一见秦王,秦王必相之而夺君位。”应侯闻之,使人召蔡泽。蔡泽入,则揖应侯。应侯固不快,及见之,又倨。应侯因让之曰:“子尝宣言代我相秦,岂有此乎?”对曰:“然。”应侯曰:“请闻其说。”蔡泽曰:“主圣臣贤,天下之盛福也;君明臣忠,国之福也。然比干忠,不能存殷;子胥智,不能存吴;申生孝,而晋国乱。何也?然则君之主,慈仁任忠,不欺旧故,孰与秦孝公、楚悼王、越王乎?”应侯曰:“未知何如也。”蔡泽曰:“主固亲忠臣,不过秦孝公、楚悼王、越王。而君之禄位贵盛,私家之富过于三子,而身不退,窃为君危之。语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之常数也。夫商君为孝公立威诸侯,功已成,遂以车裂。白起率数万之师,使秦有帝业,功已成矣,赐死于杜邮。吴起为楚悼罢无能,废无用,功已成矣,卒支解。大夫种为越王成霸功,勾践终拮②而杀之。此四子者,功成而不去,祸至于此。今君相秦,计不下席,谋不出廊庙,君之功极矣。如是不退,则商君、白公、吴起、大夫种是也。君何不以此时归相印,让贤者授之,必有伯夷之廉,孰与以祸终哉!”应侯曰:“善。”乃延入坐,为上客。
(2)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汉军已经完全得到楚国的土地了吗?为什么楚人这么多呢!
(2)阻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垮,遭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未失败过,于是称霸据有天下。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练习:专题五课时跟踪检测(十一)项羽本纪

2019年4月课时跟踪检测(十一)项羽本纪(时间:40分钟满分:56分)一、基础知识(25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又不肯竟.学竟:完成B.毋妄.言妄:狂妄C.梁以此奇.籍奇:这里是“认为……出奇”之意D.皆已惮.籍矣惮:敬畏详细分析:选B B项,妄:胡乱。
2.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B.于是项王乃悲歌忼慨。
C.项王身亦被十余创。
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详细分析:选A A项中“伏”同“服”,其他均无通假字,但值得注意的是“忼”“被”“当”,均不是通假字,因为它们本身的意思能满足句子的表意要求。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封于.项与籍避仇于.吴中B.以是知其.能绝其.甬道C.梁以.此奇籍无不一以.当十D.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是何楚人之.多详细分析:选C A项,均为介词,在;B项,均为代词,他们的;C项,介词,因为/介词,用,拿;D项,均为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②项王乃复引兵而东.B.①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②亦足王.也C.①于是已破秦军.②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D.①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②及其死,鲁最后下.详细分析:选C A项,①名词作状语,向东;②名词用作动词,东行。
B项,①使动用法,使……称王;②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C项,均为一般用法,军队。
D项,①名词,下面;②名词用作动词,(被)占领。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详细分析:选B B项,文中项羽没有学完兵法。
苏教版《项羽本纪》修改整理实用课件

2. 第二自然段写了项羽几件事?各表现了项羽怎样 的性格特点?与一生功业的成败有何联系?
明确:两件。一是少时学情。不想学书、学剑,想学万 人敌的兵法,说明他的豪迈不群的性格特 点;而“不肯竟学”,又暴露出性情粗疏的 性格特点。 二是观始皇游。不俗的言论昭示日后的不凡。 胸有大志,不计后果
少时言语不俗的还有哪些人(举一.二例)?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项籍者,下相人
也,字羽。初起 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梁 父即楚将项燕, 为秦将王翦所戮 者也。项氏世世 为楚将,封于项, 故姓项氏。
籍是下相人,字羽。 开始起事的时候,他 二十四岁。项籍的叔 父是项梁,项梁的父 亲是项燕,就是被秦 将王翦所杀害的那位 楚国大将。项氏世世 代代做楚国的大将, 被封在项地,所以姓
《史记》选读之《项 羽术
•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典型的悲剧英雄代表,作 •为一个“失败的英雄”,他的故事无数次地被搬上 •舞台,后人既为他的英勇善战,霸王之气所折服, •同时又为他的失败命运而扼腕叹息。
•那么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 •衰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 •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说“当局者 •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后来者,似乎应该 •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后来项梁又杀了人,为了躲避 仇人,他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 郡。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 本事都比不上项梁。每当吴中 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 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 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 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 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项 籍说:“那个家伙的皇帝位置 可以拿过来替他做!”项梁急 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 说,要满门抄斩的!”但项梁 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 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 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 了。
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同步检测 专题四 第11课(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新沐.者必弹冠沐:洗头B.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放:流放C.新浴者必振.衣振:振奋D.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随:顺应答案 C解析振:抖动。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形容..枯槁B.何故深思高举..C.颜色..憔悴D.渔父莞尔..而笑答案 D解析A项古义:形体容貌。
今义:对事物的形象或性质加以描述。
B项古义:行为高出于世俗。
今义:高高地举起。
C项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自疏濯淖污泥之中B.离骚者,犹离忧也C.以一仪而当汉中地D.厚币委质事楚答案 C解析A项“濯”同“浊”。
B项“离”同“罹”。
D项“质”同“贽”。
4.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同类的一项是()A.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B.数十年竟为秦所灭C.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D.夫天者,人之始也答案 D解析A、B、C三项均为被动句。
D项为判断句。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A .素善.留侯张良B .明.道德之广崇 C .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 .其后楚日.以削 答案 D解析 A 、B 、C 三项均为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D 项为名词作状语。
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
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然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高中语文第12课项羽本纪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

第12课 项羽本纪一、基础巩固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跟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期山东..为三处B .地方..千里 C .吾知公长者.. D .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惮:敬畏 B .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纵:即使 C .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 为:替、给D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 卒:同“猝”,仓促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B .项王自度不得脱C .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D .乃持项王头视鲁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 ①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②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 ③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④江东虽.小,地方千里A .两个“乃”相同,两个“虽”也相同B .两上“乃”相同,两个“虽”不同C .两个“乃”不同,两个“虽”相同D .两个“乃”不同,两个“虽”也不同5.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项王军壁垓下B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C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D .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
战少利,陈余复请兵。
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釡甑,烧庐舍,持三日粮,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
涉间不降楚,自烧杀。
当是时,楚兵冠诸侯。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
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完整版)项羽本纪

2021/7/26
24
❖ 京剧《霸王别姬》的一开头就是刘邦 准备发兵攻打项羽,群臣根据当时的 不利形势,纷纷劝阻项羽不要出兵。 但项羽不听劝阻,最后竟然蛮横地宣 布“退班”。戏演到这里,周总理轻 轻地说道:“一言堂”。
❖ 项羽回到内宫后,虞姬又规劝项羽不
要出兵迎战。项羽却毫不耐烦地说道:
“孤意已决!”周总理评论说:“一家
注意此处的三个“无不”、两个“莫敢”。
2021/7/26
14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
巨鹿之战
❖
这里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三个“无不”、 两个“莫敢”),通过各位诸侯在项羽的威 严面前佩服得五体投地,反衬了项羽不可一 世的霸王之气,给人想象,给人回味。
2021/7/26
15
巨鹿之战的意义
❖ 明确:《垓下歌》表现的是项羽面临绝境之 时。地厚天高,却托身无所,一种愤怒,万 种低回,是一种英雄穷途末路之哭。
❖
《大风歌》是刘邦得到天下,平息淮南王黥 布叛乱,得胜还朝,路途回归故里的一种张 狂之辞,但之中又隐藏着浓浓的恐惧与悲哀。
2021/7/26
18
虞姬回应项王的和歌,能够令“项王泣数行下, 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歌一定极为动人。可惜 的是,极少有人提到这首歌,极少有人知道有这么 一首歌。 《史记》中没有记载这首歌,《楚汉春秋》 记载了虞姬的歌:
项羽在与刘邦的对峙中怎么会一步一步走向衰
败,最后落得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呢?在“垓
下之围”时,项羽哀叹:“此天之亡我,非战之
罪也。”项羽把自己的失败归咎于“天”,俗话
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们作为旁观者、
后来者,似乎应该可以以一种更加客观,更加公
正的态度来评价项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本纪一、积累运用(25分)1.下列句子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3分)A.又不肯竟学B.乃持项王头视鲁C.令诸君知天亡我D.所当者破,所击者服解析:选B。
“视”同“示”。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骑能属.者百余人耳属:属于B.田父绐.曰绐:欺骗C.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引:率领D.项王身亦被.十余创被:遭受解析:选A。
属:音zhǔ,跟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3分)A.毋妄言,族.矣B.项王军壁.垓下C.项王乃复引兵而东.D.豪杰蜂.起解析:选D。
D项为名词作状语,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动词。
4.下列各句句式类型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A.项籍者,下相人也B.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C.尚不觉寤而不自责D.籍独不愧于心乎解析:选B。
B项和例句均为定语后置句。
A.判断句;C.宾语前置句;D.状语后置句。
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项羽的祖父是楚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死的。
B.项羽学书学剑都不成,项梁之后教项羽兵法,项羽很高兴,终于学完了兵法。
C.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竟说“彼可取而代也”,可看出他有大志与勇气。
D.项羽的身材、力气超过一般人,他在吴中青年人中很有威望。
解析:选B。
B项,文中项羽没有学完兵法。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每吴中有大繇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4分)译文:(2)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
(2分)译文:(3)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4分)译文:答案:(1)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2)在巨鹿城下援救赵国的诸侯军队有十多路,没有人敢出兵。
(3)并且我和江东八千名子弟渡江向西,如今没有一人能够归来,纵然江东父兄怜爱我而拥我为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二、类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
章邯军棘原,项羽军漳南,相持未战。
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
章邯恐,使长史欣至咸阳请事。
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
欣至军,报曰:“赵高用事于中,下无可为者。
今战能胜,高必疾妒吾功;战不能胜,不免于死。
愿将军孰计之。
”赵将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
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
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
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
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约共攻秦?此孰与身伏斧锧,妻子为戮,袍泽..为屠乎?”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项羽,欲约。
约未成,项羽使蒲将军日夜引兵度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
项羽悉引兵击秦军汙水上,大破之。
章邯使人见项羽,再约。
项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
”军吏皆曰:“善。
”项羽乃与期洹水南殷墟上。
已盟,章邯见项羽而流涕,为言赵高。
项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楚军中,使长使欣为上将军...,将秦军为前行。
到新安。
诸侯吏卒异时徭使屯戍....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今秦军降,诸侯吏卒多奴虏使之。
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诈吾属降,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
”诸将微闻其议,以告项羽。
项羽乃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
”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B.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C.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D.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其军/赵高使人追之/不及解析:选B。
根据文意断句即可。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南面:古代天子、诸侯都南面听政,所以用南面表示称王。
称孤:古代帝王自称“寡人”或“孤”。
B.袍泽:“袍”和“泽”都是古代衣服的名称。
后“袍泽”引申为将士、战友的代名词。
C.上将军:中国古代武将的官名。
出自前633年,晋文公设置“中军”“上军”和“下军”三军。
D.徭使:被派徭役去驻守边疆。
屯戍:作为军人,戍守边境的同时,按例应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
解析:选D。
“为百姓耕作,也称‘屯田’”错。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赵国大将陈馀用白起、蒙恬功高却被杀害的前车之鉴和赵高可能谋害章邯的现实情况来劝降章邯,加重了章邯的犹豫和疑惧。
B.赵高心怀鬼胎,担心秦国兵败,自己会被二世追责,恰章邯早有反意,所以准备用章邯来做替罪羊,解脱自己的困境。
C.章邯因国内奸臣当道,二世昏聩,且慑于楚军强大的军力,屡败之后,恰好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因而最终率军归降楚军。
D.跟随章邯投降项羽的秦兵多被诸侯联军慢待羞辱,心中不服,所以密谋举事,被项羽的将领发觉,项羽担心兵变,坑杀了这些降卒。
解析:选A。
B.“章邯早有反意”原文无据。
C.“项羽也主动派人劝降”错,是章邯主动联系项羽。
D.“密谋举事”错。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蒙恬为秦将,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
何者?(5分)译文:(2)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5分)译文:答案:(1)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
这是为什么呢?(2)楚军在夜晚于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参考译文:章邯的军队驻扎在棘原,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漳河南,两军对阵,相持未战。
秦军屡屡退却,秦二世派人来责问章邯。
章邯害怕了,派长史司马欣回朝廷去请示公事。
(司马欣到了咸阳)被滞留在宫外的司马门三天,赵高不接见他,有不信任的意思。
长史司马欣非常害怕,逃回棘原军中,赵高派人追赶,没有追上。
司马欣回到军中,向章邯报告说:“赵高在朝廷中独揽大权,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如今如果仗能打胜,赵高必定嫉妒我们的战功;打不胜,我们更免不了一死。
希望您认真考虑这情况。
”赵国的大将陈馀也给章邯写信说:“白起身为秦国大将,打下的城池,夺取的土地,数也数不清,最后还是惨遭赐死。
蒙恬是秦国的大将,在榆中开辟了几千里的土地,最终也在阳周被杀害。
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们战功太多,秦朝廷不能予以相应的封赏,所以就从法律上找借口杀了他们。
如今将军您做秦将已三年了,士卒伤亡损失要以十万为单位计算,而各地诸侯一时并起,越来越多。
那赵高一向阿谀奉承,时日已久,如今形势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杀他,所以想从法律上找借口,杀了将军来推卸罪责。
将军您为什么不率兵掉转回头,与诸侯联合,南面称王,订立和约一起攻秦?这跟身受刑诛,妻儿被杀,战友兄弟们被杀相比,哪个结果更好呢?”章邯犹疑不决,秘密派候始成,到项羽那里去,想要订立和约。
和约没有成功,项羽命令蒲将军日夜不停地率兵渡过三户津,在漳河之南驻扎下来,与秦军交战,再次击败秦军。
项羽率领全部军兵在汙水攻击秦军,把秦军打得大败。
章邯又派人来求见项羽,想订和约。
项羽召集军官们商议说:“部队粮草不多,我想答应他们来订约。
”军官们都说:“好。
”项羽就和章邯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相约会晤。
订完了盟约,章邯见了项羽,禁不住流下眼泪,向项羽述说了赵高的种种劣行。
项羽于是封章邯为雍王,安置在军中,任命长史司马欣为上将军,统率秦军担当前锋。
部队到了新安。
诸侯军的官兵以前曾经被征徭役,在秦中驻守,秦中官兵很多人对待他们不像样子,现在秦军投降了,诸侯军的官兵经常像对待奴隶一样地使唤他们。
秦军官兵很多人私下议论:“章将军骗我们投降,如果能入关灭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秦朝廷必定会把我们父母妻儿全部杀掉。
”诸侯军将领们暗地访知秦军官兵的这些议论,把这些议论报告了项羽。
项羽召集黥布、蒲将军商议道:“秦军官兵人数仍很多,他们内心里还不服,如果到了关中不听指挥,事情就危险了,不如把他们杀掉。
”于是,楚军在夜晚于新安城南把秦军二十多万人击杀坑埋。
三、语言表达(11分)11.把下面这个长句改为五个彼此连贯的短句,可以增减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
(5分)《项羽本纪》是《史记》中记录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与描绘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以及塑造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的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的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
答:答案:(示例)《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最重要、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它具体记录了楚汉相争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描绘了一幅幅惊心动魄的战争画卷,塑造了项羽这一叱咤风云的悲剧英雄形象,对后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2.从下列《史记》人物中任选一位,写一段评论。
要求抓住人物特点,能从正反两方面对人物加以评说,表述上要有文采。
(不超过150字) (6分)项羽刘邦荆轲答: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综合能力。
对所给人物写评论时,要紧紧扣住人物形象的特点,运用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渲染,但要注意语言简明。
答案:(示例1)项羽:他是一位怀揣壮志、果敢勇武的西楚霸王,也是一位率真自尊、儿女情长的伟丈夫。
在普通百姓的眼中,他是力扛鼎、气盖世的英雄;在词人的眼中,他是令人仰慕的“人杰”“鬼雄”;在史学家眼中,他又是迷信武力、缺乏宽容、政治幼稚,令人扼腕的悲情英雄。
(示例2)刘邦:“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这是你登上大宝之座后踌躇满志的高歌,是你征战天下最终获胜的骄傲声音!你审时度势,广纳人才,屈伸有度,足智多谋;你用不懈的努力,从泗水亭长,一步步走向帝王之位;你用超群的智慧,从西楚霸王手里夺得了天下。
可是,你的奸诈之术、厚黑之道,也在你的衮服之上打上了深深的卑劣印记!(示例3)荆轲:易水高歌,穿越了千古的悲凉慷慨;素衣单车,卷扬起凝重的长河落日。
千金虽重,重不过你慨然一诺,匕首光寒,也难比你炯炯双眸。
秦殿之上的奋力一搏,兑现了对燕太子的承诺;刺秦的凛然大义,昭示了你不畏强暴的勇气。
可谁知,大势所趋,独木难支;一统天下的洪流,也断非你一人可以阻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