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的悲剧一生
【民间故事】慈禧受辱相国寺

【民间故事】慈禧受辱相国寺在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执政,国家军政大权完全掌握在其手中。
慈禧太后是位极为霸气的女性,自诩为“太上皇”,权倾天下。
然而,在她权倾朝野之时,却发生了一件让她受到极大侮辱的事情,那就是她在相国寺受辱的故事。
相国寺是一座位于北京西城的古刹,历史悠久,与紫禁城相距不远。
当时慈禧太后迁居西苑,听闻相国寺殿前有一块石碑,上面刻了“人心散则国败,人心合则国兴”的名言,认为这是对她的讽刺和警醒。
于是,她下令摧毁这块石碑,并命人在寺内设老虎机和大宫门,要让寺内尽显皇家气派。
相国寺当时的主持是一位名叫慧觉的高僧,他深感慈禧太后的措施过于荒唐,违背佛教中的平等和尊重。
又怕太后的大力报复,便暗地里在十三层地藏殿中镶嵌了一个佛像,像的后脑勺上题着一个砖头,上面刻着“骂我娘的人一天不死光绪”这句话,这是佛教中最大的侮辱之一。
然而,这个佛像不是靠普通手工刻成,而是用了多种特殊方法雕刻而成,其中包括佛经经文、佛画和佛骨等等。
正是由于这些特殊的材料和手法,导致这座佛像具有了神奇的力量,能够化解人的恶念和负能量,并让人接受到慈悲和智慧的光芒。
后来,慈禧太后得知相国寺内有如此一座神奇的佛像,便前往观看。
在她的注视下,这座佛像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并化去了她心底的怒气和侵略心。
太后看到这座佛像,颇有些感慨,意识到她的心里始终是需要一份宽容和慈悲的,而不是只有权力和报复。
从此以后,慈禧太后每年都会亲临相国寺朝拜这座佛像,以感谢佛陀赐给她减轻心理负担和赐予智慧和慈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宽容和慈悲并非弱点,而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智慧。
只有心怀慈悲,我们才能真正理解他人的需求、帮助他们获得更多的力量。
慈禧的晚年生活

慈禧的晚年生活
慈禧,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后,她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留下了不可磨
灭的历史印记。
而在她的晚年生活中,她经历了更多的挑战和变故。
慈禧在晚年时期,已经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了。
她曾经统治了中国几十年,见证
了国家的兴衰,也经历了自己的得失。
在晚年,她过着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生活。
她不再掌握着朝政大权,也不再享受着无尽的奢华和权力。
相反,她被迫在颐和园中度过她的晚年。
在颐和园中,慈禧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她的身边只有一些忠诚的宫女和侍从,她的日子过得平静而孤独。
她常常坐在自己的宫殿中,回忆着自己年轻时的辉煌和权势。
她看着窗外的风景,想象着自己曾经统治的江山,心中充满了对过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忧虑。
慈禧的晚年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她曾经历过八国联军的侵略,见证了清朝
的覆灭,也目睹了自己的家族的衰落。
她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挫折和悲伤,她常常在夜深人静时,默默地流泪,对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深感无奈和悲哀。
然而,慈禧的晚年生活也有着一些温暖和感动。
她对身边的宫女和侍从十分关
心和照顾,她常常为她们的幸福和安康而忧心忡忡。
她也饱尝了人生的苦乐,对自己的过去和未来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体会。
她懂得了珍惜眼前的幸福,也学会了放下过去的遗憾。
慈禧的晚年生活是一个传奇,也是一个悲剧。
她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经历了无
数的挑战和变故,也品味了人生的酸甜苦辣。
她的一生,留下了太多的传奇和故事,也给后人留下了太多的思考和启示。
愿她在天堂里安息,也愿她的故事永远被人们传颂。
【民间故事】慈禧受辱相国寺

【民间故事】慈禧受辱相国寺相国寺,位于北京西城区禄米仓胡同,是明朝著名寺庙之一。
在相国寺中有一座菩萨殿,里面供奉着一尊名为“慈禧太后”的菩萨像。
据说,这尊菩萨像实际上是慈禧太后本人的化身。
相传,慈禧太后在清朝统治期间,是一个极其贪婪和暴虐的皇后。
她残忍地摧残百姓,惩罚那些不顺从她意愿的人。
据说,她甚至有一次将一个只是因为看她一眼而不慎伤到自己的宫女活活打死。
有一天,慈禧太后突然得了一个噩耗,她的侄孙被一位权贵家的子弟所害。
慈禧太后大怒之下,下令搜查案发现场,并找出凶手来问罪。
案件却始终没有任何进展,凶手始终没有被找到。
慈禧太后怒火中烧,对她来说,这个恶人就像是无影无踪一样。
在这个时候,慈禧太后听说了相国寺内有一尊神神秘秘的菩萨像,被人们誉为“化身慈禧太后”。
她听闻此事后非常生气,认为这是对她的一种亵渎和侮辱,决定亲自前往寺庙查看。
慈禧太后带着自己的宫女和侍卫火速赶往相国寺,当她看到那尊金光闪耀的菩萨像时,愤怒之火瞬间爆发了出来。
她对菩萨像怒目圆睁,刺耳的咆哮声在整个寺庙中响起:“这是什么东西?竟敢凭空冒充我!慈禧太后?给我滚下来!”她言辞激烈,态度嚣张,对菩萨像指指点点,甚至用拳头猛击着菩萨像的脸部。
宫女们纷纷出来劝阻,告诉她这是庄严的佛事场所,不可轻慢。
慈禧太后对这些劝告充耳不闻,她越发愤怒地指责宫女们胆敢阻止她的行动。
就在这个时候,菩萨像突然发出了异样的光芒。
光芒笼罩着慈禧太后,目瞪口呆地凝视着菩萨像。
菩萨像内传出一个悦耳而温柔的声音:“慈禧,你所行的暴戾之事,非但伤害了百姓,更伤害了你自己的心灵。
你曾杀生,曾嗜财,曾暴虐百姓,这些心魔将会成为你灵魂的枷锁,永远无法解脱。
如果不悔改,你将永远被困在这个地方。
”慈禧太后被这突如其来的声音吓得瘫坐在地上,全身颤抖。
她开始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开始明白自己背负的罪恶是多么的沉重。
她大声呼喊:“我悔过,我愿意改过自新!请菩萨给我一个机会。
”菩萨像的光芒逐渐消散,慈禧太后站起身来,泪水湿润了她的脸颊。
如何评价慈禧太后,真的那么坏吗?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人物之一。
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残暴、贪婪、无情的暴君,对中国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而也有人认为她是一个有远见、有智慧、有爱国心的伟大女性,她的领导让中国在危难时期保持了独立和稳定。
那么,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她真的那么坏吗?
让我们看看慈禧太后的。
慈禧太后在位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挫折。
她的统治被认为是腐败、专制和愚昧的代表。
她经常干预政治,任用她自己信任的官员,而不是能力和品德更好的人才。
她还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废黜了两位皇帝,让中国的政治稳定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慈禧太后还经常追求奢华和享乐,消耗国家财富,让中国的经济陷入了困境。
对于慈禧太后的正面评价也是存在的。
她在位期间,成功地抵御了外来侵略,保持了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她还积极推进了一些改革,例如推广科技、建立邮政系统、开放商业港口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慈禧太后还对教育和文化事业非常重视,她支持建立了许多学校和博物馆,保护了许多文化遗产。
那么,如何评价慈禧太后呢?我们认为,慈禧太后既有正面的一面,也有负面的一面。
她的统治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但也不能否认她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用客观的态度来看待她的历史地位,不要一味地将她定性为“坏人”或“好人”,而应该全面地认识她的历史贡献和局限性。
慈禧太后是一个复杂的历史人物,她的评价也是多样的。
我们应该用开放的心态来看待她的历史地位,不断探索其背后的历史真相,以更加全面的视角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历史趣谈:慈禧遗体多次被随意侵犯死后竟是如此下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慈禧遗体多次被随意侵犯死后竟是如此下场
导语:慈禧,清朝末期最有权力的统治者,是她架空了光绪皇帝的皇权,使她阻挡了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是她将清皇朝玩弄地破烂不堪,这样一位权倾天
慈禧,清朝末期最有权力的统治者,是她架空了光绪皇帝的皇权,使她阻挡了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是她将清皇朝玩弄地破烂不堪,这样一位权倾天下的人物,生得让民不聊生,死后依然不得善终。
生活奢华的慈禧太后为了让自己死后也能享受富裕人生,于是斥巨资打造皇陵,并打破了陵制,为自己独建一陵,这在清朝也是独此一例,整座陵墓一拆再拆,最终与光绪陵一同竣工,时间长达6年,花费500多万两白银。
死后的慈禧要求在自己的陵墓中放置大量的珠宝,据贴身太监李莲英著书记载,棺底覆盖一层金丝棉褥和珍珠,头戴翠荷叶,脚放碧玺莲花,头戴珍珠凤冠,周围纺织珍贵佛爷27尊,各种宝石不一而足,占据着清皇朝大半的财富,可见奢靡非同一般。
正所谓财不可外露,整座陵墓都是宝贝的慈禧墓自然也成为了众人惦记的焦点。
死后20年的慈禧墓终于第一次被人撬开了。
那个人就是民国时期军阀孙殿英,他一次性偷盗了乾隆陵和慈禧陵,将两座皇陵的宝贝洗劫一空,其中慈禧太后遗体被丢出棺材,身上被拔得一干二净。
想必生前的老佛爷根本就不会想到,自己死后会被人如此无理地扒光衣服,受到前所未有的凌辱。
第一次慈禧墓被盗,当时溥仪派人将慈禧的遗体重新安置好,不过这次安置并没有放珠宝等财物,只是用一件黄缎袍简单收敛后便封棺,这么一封便封到了1984年,文物局将老佛爷的尸体搬出,时隔55年,慈禧遗体再次被移动。
这时候的慈禧已经是一架完整的白骨,全长153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义和团最大悲剧 慈禧利用完后就被无情抛弃绞杀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义和团最大悲剧慈禧利用完后就被无情抛弃绞杀导语:清军战败,八国联军血洗北京。
慈禧逃跑后,马上下了一个命令,把一切问题都推到义和团身上,叫官军和洋人联合起来一起绞杀义和团。
这是义和清军战败,八国联军血洗北京。
慈禧逃跑后,马上下了一个命令,把一切问题都推到义和团身上,叫官军和洋人联合起来一起绞杀义和团。
这是义和团的悲剧,民众被慈禧为代表的一个最腐朽的势力所利用,利用完了之后,又被无情的抛弃绞杀。
那些支持慈禧的顽固派大臣,有很多也被杀了,还有被流放的。
甲午战败,康有为等一些知识分子主张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
这就是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他们获得了光绪的支持。
可是这里面牵扯到光绪和慈禧的权力之争。
最后是慈禧用很残酷的手段,镇压了维新派。
戊戌维新是清政府很重要的政治改革的机会,这个机会由于内部的权力之争失败了。
与此同时,一个不知名的小人物孙中山,通过关系,给清政府上了一个改革意见书,他当时也想走改革之路,根本没人理他。
结果他就走上武装反清的路,所以说孙中山是没有走成改革的路才走上革命这条路的。
当时大家还是希望维新,希望由上至下的改革,而不是革命。
戊戌政变埋下了一些伏笔很难跨过去。
慈禧镇压了戊戌维新,可光绪还是皇帝,慈禧比光绪大很多,慈禧会死在光绪前面,将来光绪重新掌权之后,一切都要翻过来。
所以慈禧一直想把光绪给废掉,先放出风声说他身体不好。
外国人给光绪检查身体,一检查说光绪身体很好。
同时,废帝的想法在国内遭到一些洋务派大臣的反对,更遭到海外富商华侨的反对。
那些顽固派大臣知道如果慈禧去世之后,光绪掌权他们一个也跑不生活常识分享。
慈禧是如何成为邪恶化身的

慈禧到底算是“大恶者”,还是正邪两气在人间的交汇,兼有善恶,像曹雪芹所说的,“置之于万万人中,其聪俊灵秀之气,则在万万人之上;其乖僻邪谬不近人情之态,又在万万人之下”?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她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大恶者”,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人,让山河破碎,让百姓受难。
戊戌变法失败以后,上海租界的报纸天天刊文,慈禧几乎被唾沫淹死。
英国《泰晤士报》记者濮兰德和白克好司在《慈禧外纪》一书中说:“此等论说,显为在逃党人之所鼓动。
”([英]濮兰德、白克好司:《慈禧外纪》,第144页,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版。
) 辛亥革命的当口,出于号召革命的需要,革命党把火力直指满族政权,“排满”成为革命最显著的招牌,“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则成为革命的首要目标。
而慈禧,无疑成为满族政权最邪恶的化身。
这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的延续,无疑与现代革命观念相抵牾,这种民族主义冲动,模糊了革命者建立共和平等政治的目标。
“文革”降临,不仅慈禧成为全民公敌,封建黑恶势力的总代表,而且“党内最大走资派”的厄运,正是始于一部以慈禧为主角的电影《清宫秘史》。
可见的影响力,已远远超出她本人的想象。
这部影片由唐若青、周璇、舒适等主演,香港永华影业公司于1948年拍摄,1950年在内地上映,到1967年,却因戚本禹的《爱国主义还是卖国主义?》一文而闻名全国,也为打倒刘少奇提供了一把利器。
有意思的是,这一年,“北京革命群众”集会批判《清宫秘史》及其吹捧者,地点正是在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广场上。
[page](图注:《清宫秘史》剧照)“文革”终于结束了,但慈禧并没有休息,这一次她又被赋予了新的使命,成为深揭猛批“四人帮”的靶心。
1977年1月18日,“祸国殃民的叶赫那拉氏慈禧罪行展览”在乾清宫东、西庑开幕,展品1018件,展览面积1015平方米。
此时的慈禧太后,已不再是“党内最大走资派”的“同伙”,而成了“红都女皇”的化身。
为写此文,我从故宫博物院的档案库里,找出了当年的展览档案,包括展览筹备意见、解说词(手稿和打印稿)等。
慈禧

女人当国——慈禧清朝是我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朝代,清代的社会文明经历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激荡的变革时期,尤其是晚清时期。
就在这么一个动荡的时期,历史却将一个女人推上了历史的前台,她就是慈禧。
慈禧统治中国长达47年,占晚清的三分之二,由此就可见慈禧太后对中国后期的影响。
慈禧,姓那拉,因为祖居叶赫地方,所以一般称叶赫那拉,家族原是满洲镶蓝旗,后抬旗入镶黄旗。
1835年11月29日,慈禧生于北京,1852年,那拉氏被咸丰帝挑选为秀女。
咸丰六年三月二十三日,那拉氏为咸丰帝生了个儿子,这也是咸丰帝唯一的儿子,为此那拉氏得晋懿妃,次年又封懿贵妃,这样懿贵妃在后宫的地位就仅次于皇后钮祜禄氏。
一、辛酉政变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天津,直逼北京。
同年9月22日,咸丰帝借着“巡幸木兰”的名义匆匆逃往热河。
临行之际,命他的同父异母弟弟奕訢留京为议和钦差大臣,负责督办和局,也就是议和的谈判代表。
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于热河。
咸丰临死的时候,命他唯一的儿子、只有六岁的载淳继承皇位。
由于载淳年纪幼小,咸丰又命载垣、景寿、肃顺等八大臣“赞襄一切政务”,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为“赞襄政务八大臣”或“辅政八大臣”。
然而,奕訢和两宫皇太后都与八大臣有矛盾,而肃顺依仗咸丰帝的信任,长期以来独断专行,得罪了不少人,使自己很孤立。
当奕訢和两宫皇太后找机会联合起来的时候,一场最高权力的角逐开始了。
1861年11月2日,小皇帝和两宫太后抵达北京的第二天,两宫太后就立即召见奕訢和留守北京的大臣,宣布八大臣的罪状。
这一场变故,历史上被称为“祺祥政变”,而这一年是中国旧历辛酉年,所以也被称为“辛酉政变”。
经过政变,不仅咸丰帝的人事安排被彻底改变,连他的政治方针也被改变。
咸丰帝极不愿与外国人打交道,他宁愿隐身在天朝上国的旧梦里。
但在慈禧上台后,奕訢一方面主张与外国人交往,早在1861年初,在他的主持下设立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它的设立是中国走向世界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奕訢主张学习西洋各国强盛的那些东西,如洋枪大炮,远洋轮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放一张很狠的慈禧照片。
• 叶赫那拉氏杏贞,孝钦显皇后。满洲镶蓝旗人,后 抬旗入镶黄旗, 1835年生,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 咸丰二年被选秀入宫,赐号兰贵人,后册封懿嫔。咸丰 六年(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即同治帝),诏晋封懿 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崩逝后,与孝贞 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1908年, 光绪帝崩逝后,即日尊为太皇太后。
• 《翁同龢日记》“(圣上)阴分不通,气虚肾亏, 行浆不足,毒热内陷导致腰、臀溃烂…”
• 《桃花圣解庵日记》同治十三年甲戌十二月五日 记载:“……嘻戏游宴,耽溺男宠,日就裸瘠, 旋患痈,项腹各一,皆浓溃,日未昏,殆不知 人。”
• 《国史旧闻》:“私家著述,皆谓(同治帝时) 太后纵帝游荡,及至得疾,又不慎重爱护,以至 深沈不起,……盖帝常履饮于外,至翌晨召见军 机时犹未归也,或醉中言语失次,杂以南城猥贱 之事…”
这是清宫档案上官方记载的慈禧简历,正统,冠冕。 但是再来看看近些年学者们根据调查研究得出的慈禧生 平,尤其是对于慈禧童年的研究结论,似乎跟玉蝶、实 录上的记载出入不小。
根据慈禧童年研究会的研究成果,向我们揭示了慈 禧充满坎坷的童年。
幼年丧父
• 1)出身之迷:是满是汉? • 2)童年坎坷 • 3人—— 懿嫔、懿妃、懿贵妃——圣母皇太后——太皇太后
生载淳
夫死、 儿子死
青年丧夫
• 1)慈禧与咸丰的关系 (连通长春宫与太极 殿;慈禧的耳环)
• 2)热河丧夫(用说的: 咸丰自杀,留下慈禧 慈安:哭着对小姐妹 们说:我们还不一定 能不能回去呢)
联通长春宫与
谁有古人脸
死后被搅
• 1908年慈禧死于痢疾,后葬于河北省遵化市定东陵。 在慈禧死后下葬不到20年的时间里,定东陵便被盗掘。
• 1928年7月,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在军长孙殿英率领下 驻扎在蓟县的马伸桥一带,那里距清东陵只有二三十里。 孙殿英行伍出身,一身匪气。皇陵里埋藏的大量宝藏让孙 殿英垂涎三尺。
• 不久,孙殿英率部在一个修陵石匠的带领下,利用大 量炸药炸开了慈禧地宫之门,随着一声巨响与硝烟四起, 慈禧的尸身与无数的宝藏便敞开在这群匪兵前,统治中国 半个世纪之久的慈禧太后的神秘陵寝遭遇了几天几夜的掠 夺。不仅如此,
• 关对于同治帝的死,尽管清代宫廷史料有所记载, 同治死于天花,而一些私人笔记和著述中,对于 他真正的死因,还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说 历史上同治实死于花柳病 。实录上当然不会有这
些内容,但根据一些私人笔记和著述,以及当时 已经是帝师的翁同龢的日记中,我们可以管窥一 二。
• 1875年 同治死。虽然慈禧对这个儿子之间充满了 矛盾,但他毕竟是慈禧唯一的亲生儿子。同治的 死,让慈禧的后半生更加孤独、畸形。
慈禧的悲剧一生
——以女性的角度审视
幼年丧父 青年丧夫 中年丧子 死后被搅
• 国人提到慈禧,一般没什么好印象,其 实我也是。更有旗人认为就是这个以狠辣 老练,垂帘听政,执掌中国朝政48年之久 的女人白白断送了大清的江山。
• 都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那把 这句话反过来说:可恨之人应有可怜之处
是否也成立呢?今天就在叶赫那拉慈禧的 悲剧人生中找寻答案。
争鸣 2006年01期 沈渭滨
• 关于慈禧的研究仍在继续,许多问题依然没有 定论。
• 以上的演示,是想向大家展示一个更为全面的慈 禧,展现这个狠辣角色悲情的一面。
• 最后我想说,历史人物总是复杂而多面的,本 次展示除了想引发大家对慈禧这个历史人物的新 兴趣,也想呈现一种新的启迪,以整体的观念看 待一个历史人物,这样就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历 史人物,甚至能站在她的角度,体会她的心境、 变化与感受,从而将历史研究转变为一种更为自 发、自觉的体验与感悟。那么历史将不再是死的, 而是活生生存在在你的生命里与这个世界上。
中年丧子
• 1)与同治的关系(慈安与慈禧) • 2)同治之死(皇后与慧妃;慈禧不允许入
皇后宫)
• 大婚后,阿鲁特氏与同治帝恩爱情笃。慈 禧看在眼里,恨在心中,在宫中广布心腹 密探,监视这对小夫妻的言行举止,严重 地干扰了他们的夫妻生活。慈禧见同治帝 很少到慧妃宫中去,很是不满,经常训骂 同治与皇后,甚至不许去皇后出留宿。对 于慈禧的话,同治帝不得不听,但又不想 与他不喜爱的慧妃亲近,所以干脆就独居 乾清宫。为与慈禧较劲,同治更是经常深 夜出宫,白天才回来。
堂堂一代大清皇太后,生前叱咤风云中国48年, 一手遮天;死后却遭如此之凌辱,令人感慨。
1928年孙殿英率军炸开定东陵,这是遭毁之后的慈禧尸 体
*以资料上来源:
1)《解开慈禧童年之谜》刘奇 山西档案 2004年 第2期
2)《大故宫》阎崇年 3)《到底是谁盗取了清东陵》 4) CNTV《慈禧身世之谜》 5)《清宫二年记》德龄 6)《文强口述自传》 7) 《爱月轩笔记》 8) 《宫女忆往录》: 金易 沈义羚 9) 《太监谈往录》信修明等 10) 《从〈翁同龢日记〉日记看同治的病情及死因》 探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