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河北石家庄一中语文必修四导学案 1 窦娥冤 第二课时
高中语文必修四教案-1 窦娥冤2-人教版

《窦娥冤》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高二必修四第一单元为戏剧单元,针对学生对戏剧不太了解,而且这是个普通班,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实际情况,我在前两节讲解基本知识和赏析剧本的基础上,本着激发学习兴趣和学生主动参与的目的,安排了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由课代表全程导演的课本剧排练,只要参与了就有收获,关门学习本来对于不太爱学的孩子就是一种难为,这样的活动想见或如投石于河,多少会激起些涟漪吧。
教学过程:通过和课代表的及时沟通,了解剧本改编,演员以及排练情况,帮课代表出谋划策,解决问题。
教学时间:周三晚自习
教学反思:一节课下来我觉得虽然根本就无法以专业的角度去要求他们,但欣喜地看到孩子们的活力创意,尤其是讨论部分,无论是参与的还是未参与的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比看名家演出的电影还投入,这就是参与的魅力,无论做什么,参与和体验很获得更大的收获,孩子们需要参与发现自己潜力,了解身边人魅力,体会他人不易,丰富人生意义,我认为这也是课堂,应该把课堂还给孩子们!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舞台,可以不精彩,但很生动,有属于他们的满足和成就!。
语文新课标人教版必修4 1-1《窦娥冤》 精品教案

窦娥冤·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元杂剧地特点.2、通过窦娥冤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黑暗和统治者地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地尖锐.认识窦娥地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3、从文学鉴赏地角度理解关汉卿设计三桩誓愿应验地用意.【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介绍关汉卿: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北京)人.元代杂剧地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地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元代人说他:“生而凋搅,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籍风流,为一时之冠.”他曾在散曲《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说自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地《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地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2、关于元杂剧:元杂剧有一套较严格地体制:结构:元杂剧一般是一本四折演一完整地故事,个别地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折是音乐组织地单元,也是故事情节发展地自然段落,它不受时间、地点地限制,每一折大都包括较多地场次,类似于现代戏剧地“幕”.有地杂剧还有“楔子”,通常在第一折之前起交代作用.相当于现代剧地序幕,用来说明情节,介绍人物.杂剧每折限用同一宫调地曲牌组成地一套曲子.角色:扮演地角色有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副旦、外旦、小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地人物.如张飞、李逵.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男次要人物.此外,还有孛<bó)老<老头儿)、卜儿<老妇人)、孤<官员)、徕儿<小厮).演出时一本四折都由正末或正旦独唱.<其他角色只有说白),分别称为“末本”或“旦本”.剧本地构成:剧本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唱词是按一定地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地韵文.元杂剧规定,每一折戏,唱同一宫调地一套曲子,其宫调和每套曲子地先后顺序都有惯例规定.元杂剧地唱词按一定宫凋写成.共分五个宫(五个全音阶>:正宫、中吕宫、南昌宫、仙吕宫、黄钟宫,分别个当于现在地C、D、E、G、A五个乐调(谱号>;曲牌,相当于现在地调号和板号(如二黄散板、西皮快板等>,也即简谱中地曲谱和节拍.元杂剧中一折限于一调一韵.科是戏剧动作地总称.包括舞台地程式、武打和舞蹈.科范或叫“科”“介”,是关于动作、表情或其他方面地舞台提示,如“笑科”“见科”“把盏科”“做掩泪科”“内作起风科”等.白是“宾白”,是剧中人地说白部分.”宾白又分以下四种:对白:人物对话;独白:人物自叙;旁白:背过别地人物自叙心理话;带白:唱词中地插话.宾白是元杂剧中重要地有机组成部分.所谓“曲白相生,方尽剧情之妙”,正说明这一点.此外,每本杂剧结尾处有两句或四句诗句,用以概括全剧思想,提出本剧剧名.例如,“秉鉴持衡廉访法,感天动地窦娥冤”.末句是戏地全名,“窦娥冤”则是简名.二、研读课文1、在课文中共出现多少曲牌?都属什么宫调?明确:共出现10个曲牌,都属于正宫调.2、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明确:10个曲牌有3个层次.使剧情有张有弛,有烘托、有渲染,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第二层是[倘秀才]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第三层是[耍孩儿]至[煞尾]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分析第一层:齐读第一层两支曲子.提问:窦娥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明确:窦娥诉说自己莫名其妙犯法受刑,冤屈之大可“动地惊天”.又因为窦娥地冲突对象隐于幕后,而天地鬼神便成了她地指斥对象.由于内心地悲愤难以控制,便构成了对天地地怨恨与控诉.天地,在古代人地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间万物包括人地命运地最神圣地东西.是不容侵犯地.但由于窦娥地冤情深重,而天地面对人间地邪恶残暴竟无动于衷,所以窦娥唱出“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地唱词时,便自然得到了人们地共鸣.[滚绣球]明确:作为封建社会中地一普通女子,窦娥对神明地天地本应深信不移,可是残酷地社会现实使她对天地鬼神由信赖而怀疑,由怀疑又转为愤怒地控诉:“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这样,窦娥通过自己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含冤难辩地悲惨经历,认识到了善良地人地贫穷命短,罪恶地人富贵延寿地社会现实,表现了她地觉醒意识和强烈地反抗精神.作为封建社会一个弱女子地窦娥,认识了封建社会地罪恶又能怎么样?她除了对天地日月鬼神进行愤怒地控诉以外,只能是“落得两泪涟涟”.分析第二层提问: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地苦难,可她为什么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呢?明确:因为窦娥地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这充分显示了她淳朴善良地美好心灵,展示了她性格中温顺善良地一面.然而,她地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关汉卿驾驭语言地能力是惊人地,窦娥对婆婆地一段说白,出自这个封建社会小媳妇地口里是那样地贴切,表现得是那么自然、生动.在戏剧冲突地程度上,由急转缓,由怯转伤,抒情气氛加浓,窦娥地性格更加完美.可见窦娥对婆婆地孝顺,但像这样一个完美地善良地妇女,竟然惨遭如此地冤屈,被诬陷为杀人凶手,足见当时地统治是何等地腐败,社会是何等地黑暗.这不仅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还为悲剧地产生蓄足了势,起到了深刻批判封建社会地作用.阅读[快活三][鲍老儿].提问:这两支曲子是窦娥临刑前对蔡婆婆提出地希望和要求,在表现主题方面起什么作用呢?明确:使人们对窦娥地悲惨遭遇更加同情.她劝婆婆不要过分悲伤,再一次表明了她善良、美好地心灵.这样地好人蒙冤而死,自然使人们对不公正地社会产生愤恨之情,戏剧地审美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分析第三层分析窦娥临刑时发出地三桩誓愿,说明她所希望地是什么.明确:第一个誓愿是血溅白练:她希望刑场上地人们能立刻了解她地冤屈;第二个誓愿是六月飞雪:她希望自己地冤屈会在上天得到反应;第三个誓愿是亢旱三年;她不仅希望个人地冤屈得到申张,而且希望上天能够惩治邪恶.她地三桩誓愿与第一层对天地地指责是什么关系呢?是否矛盾呢?明确:窦娥对天地鬼神地严厉指斥和要感动天地,显然是矛盾地.可见,窦娥诉冤过程中对天地怀疑和依赖是始终交织在一起地.这正反映了作家地历史和阶级地局限,一方面,他通过窦娥指天斥地从根本上批判封建统治阶级,表达自己变革现实地愿望.另一方面,又不能从根本上提出救民于水火地办法,只能靠天地动容来昭雪窦娥地冤案.窦娥地三桩誓愿明明是幻想,却偏偏写成现实,明明是不合理地偏偏写成合理地,这说明了什么?明确:这说明在当时地历史条件下,除了乞求天地鬼神申诉冤屈以外,没有别地办法,作者采用这种浪漫主义地表现手法,一是表明社会地腐败黑暗,二是刻画窦娥强烈地反抗精神,三是表达人民要惩治邪恶地愿望.“煞”就是结尾地曲牌,为什么关汉卿要把“煞”分成[二煞][一煞][煞尾]三个曲牌呢?明确:说明蓄积在窦娥胸中地怒火再也无法控制,犹如地下岩浆,冲向决口.也说明剧作家意犹未尽,他要把窦娥地无辜受害,要把人们对窦娥地同情,要把人们对统治者地愤恨表现得痛痛快快,淋漓尽致.于是在结尾处一波三折,把高潮推向顶峰.《窦娥冤》中有两句唱词,两个牌文本不同,试分析其优劣.《古名家杂剧》本:地也,你不分好歹难为地;天也,我今日负屈衔冤哀告天.《元曲选》本: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第一句唱词用地是陈述语气,不如那质问语气强烈;第二句《古》本为哀告祈求,而《元》本则是对天地指责和否定.比较而言,《元》本突出了窦娥不屈服于恶势力地反抗精神,使人物形象显得更加高大,也使作品地主题得到了丰富和深化.【补充材料】“苌弘化碧”“六月飞雪”“东海孝妇”典故地出处:1、“苌弘化碧”出自《庄子·外物》:人主莫不欲其臣之忠,而忠未必信,故伍员沉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而为碧.2、“六月飞雪”出自《太平御览》:邹衍事燕惠王尽忠,左右谮之王,王系之狱.仰天哭,夏五月为之下霜.3、“东海孝妇”出自《汉书·于定国传》: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甚谨.姑欲嫁之,终不肯.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苦,哀其亡子守寡.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姑女告吏:“妇杀我母.”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太守竟论杀孝妇.郡中枯旱三年.东海孝妇逆来顺受缺少反抗精神.十大古典喜剧:关汉卿《救风尘》、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康进之《李逵负荆》、郑廷玉《看钱奴》、施君美《连闺记》、康海《中山狼》、吴炳《绿牡丹》、高濂《玉簪记》、李渔《风筝误》十大古典悲剧:马致远《汉宫秋》、纪君祥《赵氏孤儿》、高则诚《琵琶记》、冯梦龙《精忠旗》、孟称舜《娇红记》、李玉《精忠谱》、洪升《长生殿》、孔尚任《桃花扇》、方成培《雷峰塔》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人教版-语文-高一-《窦娥冤》同步学案

3.讨论: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不替婆婆认罪,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课外延伸:把讨论内容写成一段小文字,阐明自己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研读第三层
1.窦娥临刑时发出了哪三桩誓愿?为什么要发这三桩誓愿?
2.这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什么性格?
3.作者设计三桩誓愿,并写两桩誓愿当场应验,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起到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3.元杂剧:元代形成的一种把、、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戏剧形式。剧本结构一般分为,有的还加一个,剧本由、、三部分组成。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演唱,全用北方曲调,由或一人独唱至终。
4.正音
刽子手()、亲眷()、嗟怨()、杳无音信()、前合后偃()、
尸骸()、冤枉()、荒阡()、亢旱()、鲍老儿()、瀽()、
人教新课标语文必修4第1课《窦娥冤》同步学案
学生动脑
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窦娥的性格特点,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体会戏曲的语言特点,理解想像、夸张的艺术手法
3.通过窦娥这一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以及人们的反抗精神
4.品味戏曲的语言
5.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手法的运用与理解
学生动笔、动嘴、动脑、动情
一、知识储备
1.关汉卿,号,戏曲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代表作品有、、、等。《窦娥冤》全名,共,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关汉卿的和王实甫的代表了元杂剧的最高成就。
2.元曲四大家为“关”“马”“郑”“白”。其代表作是关汉卿的,马致远的,白朴的,郑光祖的。
5.课文出现个曲牌,都属于宫调。
二、理清结构(本折戏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1课窦娥冤》导学案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以及有关知识。
2.了解课文内容。
【重点难点】元杂剧的剧本构成。
【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初步了解文意2.查阅工具书或电子网络了解作家作品及戏曲有关常识并解决重点字【资料链接】(一)有关元杂剧:1、元杂剧的结构形式:“四折一楔子”元杂剧的“折”相当于现代戏剧中的“幕”,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组成,包括多场次。
“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戏”,多用在第一幕前的介绍剧情、人物,也有用在两幕之间的。
2、元杂剧的剧本构成:唱词:按宫调、曲牌写成的韵文;宾白:即说白。
曲词为主,所以说白为宾。
科介:即现代戏剧中的“舞台提示”。
(二)有关作者:吴汉卿号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
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元代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关汉卿不满社会现实,不仅写剧本,有时还登台演唱,借杂剧来揭露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他一生创作杂剧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
《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流传很广。
其中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
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三)东海孝妇的故事:东海有孝妇,少寡,亡子,养姑(婆婆)甚谨。
姑欲嫁之,终于肯。
姑谓邻人曰:“孝妇事我勤劳,哀其亡子守寡。
我老,久累丁壮,奈何?其后,姑自经死。
姑女告吏:“妇杀我母。
”吏捕孝妇,孝妇辞不杀姑,吏验治,孝妇自诬服。
具狱上府,于公以为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必不杀也。
太守不听,于公争之,弗能得。
乃抱其具狱,哭于府上,因辞疾去。
太守竟论杀孝妇。
郡中枯旱三年。
(《汉书·于定国传》)(四)写作背景:故事发生在元朝,元代统治者是蒙古贵族和官僚,被统治者是劳苦大众。
元统治者不仅对劳动者残酷盘剥,而且实行民族分化的种族歧视政策,以利于巩固统治地位。
他们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1《窦娥冤》导学案2

《窦娥冤》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元杂剧和关汉卿的基本知识;理解古白话跟现代汉语在词法上的一些异同。
2.整体感知全剧,把握故事情节和结构。
3.理清《窦娥冤》的戏剧冲突。
【知识导学】一.作者及其作品关汉卿,号己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我国最早的也是古代伟大的,的奠基人,被誉为“”、“”,195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他精通音律,会吟诗,会吹箫、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具有多种多样的才艺。
当时由于元朝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关汉卿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他不愿做官而进入社会底层。
他一生主要从事戏剧活动,不仅写剧本,而且登台演唱,借助元杂剧艺术来揭露现实黑暗,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愿望。
关汉卿比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早三个多世纪,共创作杂剧六十多种,现仅存十八种;所作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
流传较广的有《》《》《望江亭》《单刀会》《鲁斋郎》等。
关汉卿剧作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
他同情弱小,憎恶强权。
在他笔下,被压迫的人民总是那样勇敢、正直而又充满着智慧;而上层统治阶级总是如此卑劣、低下和贪婪。
他的剧作既深刻地反映了现实,又放射着理想的光辉,深受人民喜爱。
关汉卿剧作之所以有生命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他善于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刻画出人物深邃复杂的内心世界。
他的戏剧语言不事雕琢镂饰,呈其朴实自然的本色,又有艺术韵味,也被历代评论家称为本色派之首。
二.文学和文化常识1.元曲的分类。
“元曲”,一般包括和。
是元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标志。
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小令是独立的只曲,相当于一首单调的词,主要是从民间的小曲和词调变化来的。
如我们熟悉的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同宫调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各套曲子的联缀多有一定的顺序,末曲多以尾声结束。
2.元杂剧:元杂剧是用北曲(北方的曲调)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它有一套较严格的体制。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_0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概括戏剧冲突,理解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通过窦娥冤这一历史冤案,认识元代社会的黑暗和统治者的残暴,认识当时阶级矛盾的尖锐。
2.理解概括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3.概括该剧的主题。
【重点难点】1.概括戏剧冲突,理解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理解概括悲剧产生的根源,感受《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使用说明】1.用约15分钟重点阅读第三折【滚绣球】【叨叨令】等曲子,还可选取其他曲词和一些说白,品味曲词与说白的语言特色。
2.用约30分钟完成【自主学习】案,边读边完成相关题目。
3.用约25分钟小组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案,用约10分钟进行全班讨论、交流质疑,教师点拨时应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4.用约5分钟完成【课堂检查】。
5.用约5分钟完成【课堂总结】。
6.课后完成【课后训练】【自主学习】一、阅读〔滚绣球〕完成下列习题。
1.对下列句子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只合把清浊分辨只合:只应该B.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糊突:混淆C.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勘:判断D.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延:邀请2.对下列句中画线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盗跖和颜渊一个是起义领袖,一个是读书人。
泛指武将和文人。
B.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比喻乘便行事,此处作趋炎附势解。
C.错勘贤愚枉做天枉:冤屈。
D.〔滚绣球〕是表示音调高低的。
3.〔滚绣球〕开头两句表明窦娥信奉鬼神的力量,视为神圣;而后面又说“不分好歹何为地”“错勘贤愚枉做天”,以下哪种理解准确( )A.说明窦娥因冤生怨、情绪波动,故认识前后不一致。
B.是残酷的现实使她改变观念,对天地鬼神产生怀疑。
C.一个穷苦妇女敢于直斥天地鬼神,表现出觉醒的意识。
D.通过诅咒日月鬼神的不公道,诅咒社会现实的不合理。
4.曲中清浊、善恶、贤愚、软硬指的是哪两类人( )A.穷人和富人B.统治阶级和人民群众C.天地鬼神和窦娥自己D.为善的与作恶的5.这段唱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A.否定神权。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

《窦娥冤》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四)【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2、把握故事情节,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学习重点】1、重点放在高潮部分第三折2、认识窦娥形象的悲剧性3、背诵【滚绣球】【学习难点】体味本色语言的特色风格。
【使用方法与学法指导】诵读;讨论、展示、探究;点拨【课时预设】 3课时【导学过程】导入1: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也有戏眼。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眼是--绿;“红杏枝头春意闹”呢?--闹;“云破月来花弄影”--弄;《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是--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那么今天将要学习的戏曲《窦娥冤》的戏眼是--冤。
窦娥有什么“冤”?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窦娥冤》……导入2:我们的许多偶像明星们,在向中国古代戏曲吸取营养。
比如王力宏《盖世英雄》、周杰伦《霍元甲》以及陶喆《 Susan 说》等。
他们只是从中国传统戏曲的长河中舀出了一勺,就足以使歌迷心醉神驰,这说明中国传统戏曲在张扬着时尚与个性的今天,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和无穷魅力。
因而提高我们的戏曲欣赏水平,无疑也会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代戏曲。
学习古代戏曲,我们不能绕过关汉卿,而学习关汉卿,必然提及《窦娥冤》。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位戏曲大师的代表作品《窦娥冤》。
在进入文本探究之前,我们先一起检测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抢答形式,给学习小组计分。
)一、自主学习1.本色派元杂剧作家关汉卿: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现在北京市)人,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一同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并居“元曲四大家”之首。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
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
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
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窦娥冤》导学案(第2课时)2

云南省宜良县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1课《窦娥冤》导学案(第2课时)新人教版必修4【大成目标】【使用说明】1、分角色朗诵,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2、建议二课时。
一、学生提问题,小组讨论解决。
一、分角色朗读(10分钟)。
二、文本探究(12分钟)1、第二部分:这一部分开始写窦娥在拥挤中走向法场时的情景。
当刽子手问她可有亲眷要见面时,窦娥的一段唱在结构上与刻划人物上有什么作用?①结构:照应楔子中父亲窦天章进京赶考的事;伏下第四折窦天 章以肃政廉访使的身份为窦娥伸冤的事。
②刻划人物:更突出了窦娥的满腔愤怒和满心凄苦,一个遭受千 古奇冤的青年女子,临死前竟然没有一个贴心的亲人来看望她一 下。
窦娥估计婆婆今天可能要来看她,可又担心这种情景会把她气坏,因此想走后街刑场,避而不见婆婆的面。
她以最大的牺牲替代婆婆承受了一切,临死之前她当然十分渴望跟这个“相依为命”的唯一亲人会上一面。
可是为了不致于“枉将他气杀”,窦娥又克制住自己的感情,情愿让自己的伤口上流着鲜血,而不愿在这时候让婆婆来见她的面。
这是何等善良的心地,又是何等崇高的品德!关汉卿在这里他极细腻的笔触,把他的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袒露给观众看,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
关汉卿就是如此成功地运用了他的悲剧艺术来塑造人物形象的。
窦娥不想见婆婆而婆婆偏偏来了,情节发生了波折,于是窦娥向婆婆诉原委,表心迹,提请求。
这中间的一大段科白,既是戏剧情节发展必要的过渡,又有强调窦娥冤情委实不浅的作用。
《快活三》《鲍老儿》两支曲子,唱出了窦娥的冤情比天大,关心婆婆的感情比海深。
她的自我牺牲这么巨大,而临死前的要求却如此微小。
关汉卿把女主人公对于不公平世道的怨愤和对于亲人的体贴结合起来写,这样人物的性格丰富饱满了。
然而这样美好的人将要被毁灭了,观众的心也被揪住了,这就充分显示出关汉卿艺术手腕的高明。
【小结】以上这部分是写窦娥与婆婆的诀别,表现了也纯朴善良的性格。
1、下列判断有误的一项是(B )A 、关汉卿,金末元初大都人,著名的戏曲作家,元杂剧的奠基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关汉卿及元杂剧的特点;
2.诵读感知,把握本文的故事情节;
3.感知窦娥悲剧的一生。
【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分析第三折,把握人物形象,体会语言特色;
2.分析主人公窦娥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学习过程】:
学习任务一:
根据第三折的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若干层次。
学习任务二:
品读[端正好][滚绣球]。
1.朗读并背诵[端正好][滚绣球]。
2.思考回答问题:窦娥是被昏聩的官吏屈判成杀人死罪的,为什么要指斥天地鬼神?
3.找出本段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4.谈谈你从这一部分中看到的窦娥的性格特点?
学习任务三:分析【倘秀才】至【鲍老儿】
1.思考并回答:这一部分里窦娥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体现了窦娥性格中的哪一面?这样写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思考:窦娥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前两折中有没有体现?
【参考答案】
第二课时
学习任务一:
第一层是[端正好][滚绣球]两个曲牌,大意是窦娥指斥天地鬼神。
第二层是至[鲍老儿]四个曲牌,大意是窦娥告别婆婆。
第三层是至[煞尾]四个曲牌。
大意是窦娥发下三大誓愿。
学习任务二:
2.明确:对天地鬼神的指斥,实际上是对黑暗社会的控诉与抗议,对当时社会法制和统治秩序的否定。
总之直抒胸臆高亢激越酣畅淋漓地表达了主人公的满腔怨恨,体现了抒情性。
3.[端正好][滚绣球]明确:对比以及对偶句、反问句、词语反复等的运用,不仅使主人公的满腔怨恨得到淋漓尽致的抒发而且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这两个曲牌的唱腔高亢激越,音乐的艺术形式和思想内容和谐统一,自有一种强烈的感人力量。
4.明确:有反抗精神。
(这种反抗精神是在外界迫害下激发出来并迅速高涨的,是人物性格合理的发展。
学习任务三:
1.明确:①提出坚决走后街。
从“左侧右偏”“前合后偃”两句可见窦娥在赴刑场途中所受的苦难,可她还要提出坚决走后街,舍近而求远。
为什么呢?因为窦娥的婆婆住在前街,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
②然而,她的婆婆还是迎面赶来了。
从她的诉说里我们知道她是为了婆婆免造拷打,屈招药死了公公。
③临刑之际嘱托后事,悲痛之极,还劝慰婆婆不要烦恼哭泣,替婆婆设身处地地考虑,一片孝心。
表达效果:充分展示了善良的一面,与反抗映衬,使形象更鲜明丰满;为下文窦娥感情的总爆发,蓄积气势,极言善良更能突出怨情不浅,原本如此善良,却又如此冤屈,更能引起人们的同情,震撼力悲剧感大大加强了。
(鲁迅说: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作者把悲剧主人公心灵深处最美好最闪光的东西展示给观众,然后又使观众看到它的毁灭。
这体现了悲剧的特点,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
2.明确:她听说要对婆婆用刑,不忍心婆婆受苦,而屈打成招。
明确:世人看到自己的冤屈;
强烈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