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的励志故事
化学家小故事

化学家小故事以下是 7 条化学家小故事:1. 嘿,你知道吗,当年拉瓦锡那可是相当厉害啊!他就像一个执着的探索者,对燃烧的秘密穷追不舍。
有一次啊,他和朋友们讨论燃烧现象,别人都觉得那没啥特别的,可他偏不信邪!他不断地实验、观察,最终推翻了错误的“燃素说”,这多了不起呀!拉瓦锡真的是用自己的智慧和毅力为化学开辟了新的道路。
2. 哎呀呀,门捷列夫简直就是化学界的传奇人物!就好比是一位智慧的棋手,巧妙地排布着元素的位置。
据说呀,他在梦里都在思考元素的规律。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灵感突发,终于排出了那张著名的元素周期表!这可不就是化学领域的一大壮举嘛!不得不佩服他呀。
3. 你晓得波义耳不?他对化学的热爱那叫一个狂热!就像一个充满激情的猎人,紧紧追踪着每一个化学现象。
有一回啊,他在做实验的时候,不小心把一滴酸碱滴到了花瓣上,哇塞,花瓣颜色瞬间变化了,他立刻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兴奋!这不就为后来的指示剂奠定了基础吗?波义耳这种对细微之处的敏锐洞察力,真的太牛啦!4. 居里夫人呀,那简直就是坚韧不拔的化身!想象一下,她在那简陋的实验室里,日复一日地研究着放射性物质,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呀!记得有一次实验失败了很多次,可她就是不放弃。
最终她发现了镭和钋,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呀!她真的是女性的骄傲,也是科学界的楷模。
5. 道尔顿呀,这个名字在化学史上可是响当当的!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的求知者,对原子的奥秘孜孜不倦。
有那么一段时间,他天天盯着各种物质看呀看,琢磨呀琢磨。
终于,他提出了原子学说!这就像是为化学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他的贡献可太重要啦!难道不是吗?6. 泡利呢,是个特别神奇的化学家!可以说他就像一个挑剔的鉴赏家。
有一次讨论一个化学理论,别人都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他可不干,非得提出尖锐的观点。
结果呢,证明他是对的呀!他这种敢于挑战的精神,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对吧?7. 还记得卢瑟福吗?他像是一个勇敢的开拓者。
有一次做实验的时候,他发现了一种奇妙的现象,简直就像发现了宝藏一样激动!经过不断研究,他对原子结构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_励志故事

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化学家一般是指从事于近现代化学研究的科学家,有专制和兼职之分,在英国亦可指药剂师。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一起来看看吧!化学家的成就或故事篇1杨石先教授1896年生宁杭州,祖籍安徽怀宁。
1920xx年于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毕业后,两次被选送赴美留学,先攻读农科,后改修化学,分别在康奈尔大学和耶鲁大学获硕士、博土学位。
回国后,历任南开大学教授、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第一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国家科委化学组组长、全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化学会理事长,南开大学校长、名誉校长,南开大学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名誉所长等职。
杨石先教授是一位久负盛名的化学家、教育家。
1949年9月,他作为教育界的代表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0月1日参加开国大典。
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他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事业,忠诚于教育事业,真理,刚正不阿,德高望重。
杨石先教授长期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他认为,高等学校有雄厚的科学研究后备力量,应该担负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
在教学上,他非常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在科研方面,他创建了我国高等学校中第一个化学研究机构——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指出学科发展方向,大力培养人才。
他多年从事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研究,成为我国从事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者。
他先后领导研制成功杀虫剂久效磷、螟铃畏,除草剂燕麦敌、胺草磷,杀菌剂叶枯净等十几种新农药,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译书《有机磷农药的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编著《国外农药进展》等,为我国农药化学和磷有机化学的发展莫定了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
杨石先教授在南开大学执教六十余年,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学、教育入才。
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他严谨治学、精勤俭业,虽身居领导职务,兼任多项社会工作,又年事已高,但始终坚持讲课、著作、指导研究生、培养中青年教师,为人民教育事业奋斗了一生。
著名化学家的故事事迹

著名化学家的故事事迹
《门捷列夫的故事》
嘿,你知道门捷列夫吗?那可是化学界的超级大明星啊!
有一次,门捷列夫就像一个痴迷于宝藏的探险家一样,整日沉浸在对化学元素的研究里。
他的实验室可不是一般的乱哟,到处都是瓶瓶罐罐和实验器具,简直就像个小杂货铺!(就像你的房间有时候也会乱乱的一样!)他的助手们呢,整天跟着他忙前忙后。
门捷列夫常常自言自语:“这些元素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联系呢?”他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尝试各种排列组合。
这难道不就像我们玩拼图游戏,努力想把那些碎片拼成一幅完整的画吗?
有一天,门捷列夫突然灵感爆发,就好像一道闪电划过他的脑海!他兴奋地大喊:“我找到了!我找到了!”(你能想象他那激动的样子吧!)他终于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就如同为化学世界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这一发现,那可真是太了不起了!这好比是在黑暗中找到了一盏明灯,照亮了整个化学的前行道路啊!
门捷列夫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执着的追求和不懈的努力,我们就能创造奇迹,不是吗?。
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

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我国化学家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故事1. 前言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杰出化学家的国家,这些化学家们以他们的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故事而闻名于世。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让我们为他们的成就和精神感到骄傲和敬佩。
本文将介绍一些这样的化学家,并分析他们的故事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影响。
2. 化学家1:屠呦呦屠呦呦是一位世界知名的中国药学家,她以她对青蒿素的研究而闻名于世。
青蒿素是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但在她开始研究之前,世界上对这种药物的了解非常有限。
屠呦呦花费了数十年的时间,在艰苦的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研究,最终成功地提取出了青蒿素,并发现了它的治疗效果。
她的贡献使得青蒿素成为了全球抗疟疾的首选药物,挽救了无数生命。
3. 化学家2:屠一山屠一山是中国有机化学家中的传奇人物。
他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后,选择留校并长期从事有机合成研究。
屠一山以他对不对称合成的研究而闻名,在这个领域他做出了许多重要的发现和突破。
他的研究在提高有机合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优化药物合成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屠一山通过艰苦的实验和不懈的努力,让中国在有机合成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国际科学界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4. 化学家3:郭永怀郭永怀是中国催化领域的杰出代表,他为催化化学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永怀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后来担任该校化学与化工学院院长,并在该领域开设了国内首个博士生导师制度。
郭永怀对催化剂的设计和制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了许多创新理念和方法,并带领他的团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
他的贡献不仅在学术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也为中国的化工产业和环保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5. 结论这些化学家的故事展现了他们胸怀祖国、艰苦奋斗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推动了中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
他们不仅是中国科学家的典范,也是我们的骄傲和榜样。
关于诺贝尔的励志故事

关于诺贝尔的励志故事诺贝尔是瑞典化学家、工程师、发明家、军工装备制造商和炸药的发明者。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关于诺贝尔的励志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1864年9月3日这天,寂静的斯德哥尔摩市郊,突然爆发出一连串震耳欲聋的巨响,滚滚的浓烟霎时间冲上天空,一股股火苗直往上窜。
仅仅几分钟时间,一场惨祸发生了。
当惊恐的人们赶到出事现场时,只见原来屹立在这里的一座工厂已荡然无存,无情的大火吞没了一切。
火场旁边,站着一位30多岁的年青人,突如其来的惨祸和过度的刺激,已使他面无血色,浑身不住地颤抖着——这个大难不死的青年,就是后来流芳百世的大化学家诺贝尔。
诺贝尔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所创建的硝化甘油炸药的实验工厂化为灰烬。
人们从瓦砾中找出了5具尸体,其中一个是他正在大学读书的、活泼可爱的小弟弟,另外4人也是和他朝夕相处的亲密的助手。
烧得焦烂的5具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诺贝尔的母亲得知小儿子惨死的噩耗,悲痛欲绝。
年老的父亲因太受刺激引起脑溢血,从此半身瘫痪。
然而,诺贝尔在失败和巨大的痛苦面前却没有动摇。
惨案发生后,警察当局立即封锁了出事现场,并严禁诺贝尔恢复自己的工厂。
人们像躲避瘟神一样避开他,再也没有人愿意出租土地让他进行如此危险的实验。
这一连串挫折并没有使诺贝尔退缩。
几天以后,人们发现,在远离市区的马拉仑湖上,出现了一只巨大的平底驳船,驳船上并没有什么货物,而是摆满了各种设备,一个青年人正全神贯注地进行一项神秘的试验。
他就是在大爆炸后被当地居民赶走了的诺贝尔!大无畏的勇气往往会令死神也望而却步。
在令人心惊胆颤的实验中,诺贝尔没有连同他的驳船一起葬身鱼腹,而是经过多次试验,他发明了雷管。
雷管的发明是爆炸学上的一项重大突破。
接着,他又在德国的汉堡等地建立了炸药公司。
一时间,诺贝尔生产的炸药成了抢手货,源源不断的订货单从世界各地纷至沓来,诺贝尔的财富与日俱增。
然而,获得成功的诺贝尔并没有摆脱挫折。
不幸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来:在旧金山,运载炸药的火车因震荡发生爆炸,火车被炸得七零八落;德国一家着名工厂因搬运硝化甘油时发生碰撞而爆炸,整个工厂和附近的民房变成了一片废墟;在巴拿马,一艘满载着硝化甘油的轮船,在大西洋的航行途中,因颠簸引起爆炸,整个轮船全部葬身大海……面对接踵而至的灾难和困境,诺贝尔没有被吓倒,没有被压垮,更没有一撅不振,他身上所具有的毅力和恒心,使他对已选定的目标义无返顾,坚忍不拔。
10个化学家的故事

10个化学家的故事: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1834-1907)是俄罗斯伟大的化学家,自然科学基本定律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创始人。
(元素周期表创始人--门捷列夫简介由查字典化学网整理)1841年,7岁的门捷列夫进了中学,他在上学的早几年就表现出了出众的才能和惊人的记忆力,他对数学、物理学和地理发生了极大的兴趣。
1850年,门捷列夫进入中央师范学院学习,在大学一年级,门捷列夫就迷上了化学。
他决心要成为一个化学家,为了人类的利益而获得简单、价廉和“到处都有”的物质。
他各门功课都学的很扎实,在课外还阅读各种科学文献,20岁那年,门捷列夫的第一篇科学论著《关于芬兰褐廉石》发表在矿物学协会的刊物上,在研究同晶现象方面完成了巨大和重要的研究。
1855年,门捷列夫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于师范学院,曾担任中学教师,后来门捷列夫在彼得堡参加硕士考试,并在说有的考试科目中都获得了最高的评价。
在他的硕士论文中,门捷列夫提出了“伦比容”,这些研究对他今后发现周期律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两年后,23岁的门捷列夫被批准为彼得堡大学的副教授,开始教授化学课程,主要负责讲授《化学基础》课。
在理论化学里应该指出自然界到底有多少元素?元素之间有什么异同和存在什么内部联系?新的元素应该怎样去发现?这些问题,当时的化学界正处在探索阶段。
年轻的学者门捷列夫也毫无畏惧地冲进了这个领域,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工作。
1860年门捷列夫在德国卡尔斯卢厄召开第一次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会议上解决了许多重要的化学问题,最终确定了“原子”、“分子”、“原子价”等概念,并为测定元素的原子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次大会也对门捷列夫形成周期律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彼得堡,重担化学教授工作。
虽然教学工作非常繁忙,但他继续着科学研究。
门捷列夫深深的感觉到化学还没有牢固的基础,化学在当时只不过是记述零星的现象而已,甚至连化学最基本的基石——元素学说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

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化学,作为一门基础科学,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个领域里,有许多杰出的化学家,他们通过不懈的努力和研究,改变了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位世界著名化学家的故事,展示他们的成就和对化学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1. 亚历山大·弗雷明亚历山大·弗雷明(Alexander Fleming)是苏格兰的一位医生和微生物学家,也是抗生素发现的先驱之一。
在20世纪20年代,弗雷明注意到贴在他实验室的培养皿上的一种细菌竟然被一种蓝绿色的霉菌杀死。
这个发现引发了他的极大兴趣,并最终导致了青霉素的发现。
弗雷明的发现为人类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2. 玛丽·居里玛丽·居里(Marie Curie)是一位波兰出生的科学家,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她是放射性研究的先驱之一,也是现代核化学的奠基人。
居里夫人通过她对放射性的研究,不仅发现了两种新元素——铀和钋,而且开创了使用放射性物质进行医疗诊断和治疗的新领域。
3. 丹尼尔·博尔丹尼尔·博尔(Niels Bohr)是丹麦的一位物理学家,也是原子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力学原理,解释了原子结构和原子光谱现象。
博尔的理论被广泛用于解析原子和分子的结构,为化学反应提供了理论基础,影响了现代化学的发展。
4. 里夫金·克拉姆里夫金·克拉姆(Roald Hoffmann)是一位波兰裔美国化学家,因他对有机化学的贡献而被授予诺贝尔化学奖。
克拉姆通过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提出了许多有机化合物反应的机理和模式。
他的工作为有机合成化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并为药物研发和化学工业的进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 丹尼尔·勃兰斯特丹尼尔·勃兰斯特(Daniel C. Branstettar)是美国的一位化学家和发明家,以其对聚合物材料的研究和贡献而闻名。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舍勒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从十五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
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钻研孔克尔的名著《实验室指南》时,对书中的一段论述产生了疑问。
他多么想去药店老板的实验室验证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板有规定,未经特殊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私人实验室。
夜深了,窗外寂静极了,只有秋虫偶尔发出唧唧的叫声。
舍勒实在憋不住了,就点上蜡烛,偷偷溜进了实验室。
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谁在这儿?”他吓了一跳,猛抬头,只见旁边站着自己的同事格伦贝格。
顿时,他心中象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变得轻松起来。
因为,格伦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这么晚了,你来实验室干什么?”格伦贝格不解地问。
“我实在睡不着呀。
”舍勒指着桌上的《实验室指南》和实验装置,感慨地说:“你看,孔克尔的书上说,盐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
我想验证一下,看书上写的对不对。
”“噢,原来如此。
”格伦贝格关切地说,“不过,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别熬得太晚啦!”“放心吧,我一定注意。
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万别让老板知道了。
”舍勒低声央求说。
格伦贝格默默地点了点头。
经过实验,舍勒证明了孔克尔的书上是把石墨和软锰矿混为一谈了。
后来,他还用软锰矿制出了氯气。
舍勒就是这样,一有疑问就背着老板,偷偷地去实验室验证。
天长日久,这位小药剂师终于跻身于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九年级组徐新萍“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
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学家的励志故事——舍勒
瑞典化学家舍勒只上过小学,从十五岁起在一家药房里当学徒。
用舍勒自己的话来说,他的许多化学知识和技能,都是那时“偷着学会的”呢!
有一天晚上,舍勒在钻研孔克尔的名著《实验室指南》时,对书中的一段论述产生了疑问。
他多么想去药店老板的实验室验证一下啊!可是,刻薄的老板有规定,未经特殊许可,任何人不得进入他的私人实验室。
夜深了,窗外寂静极了,只有秋虫偶尔发出唧唧的叫声。
舍勒实在憋不住了,就点上蜡烛,偷偷溜进了实验室。
他正聚精会神地操作着,突然,耳边响起一个严厉的声音:“谁在这儿?”他吓了一跳,猛抬头,只见旁边站着自己的同事格伦贝格。
顿时,他心中象一块石头落地似的,变得轻松起来。
因为,格伦贝格是他最要好的朋友啊!
“这么晚了,你来实验室干什么?”格伦贝格不解地问。
“我实在睡不着呀。
”舍勒指着桌上的《实验室指南》和实验装置,感慨地说:“你看,孔克尔的书上说,盐精和黑苦土不能混合。
我想验证一下,看书上写的对不对。
”
“噢,原来如此。
”格伦贝格关切地说,“不过,你可要注意身体呀,别熬得太晚啦!”
“放心吧,我一定注意。
另外,希望你替我保密,千万别让老板知道了。
”
舍勒低声央求说。
格伦贝格默默地点了点头。
经过实验,舍勒证明了孔克尔的书上是把石墨和软锰矿混为一谈了。
后来,他还用软锰矿制出了氯气。
舍勒就是这样,一有疑问就背着老板,偷偷地去实验室验证。
天长日久,这位小药剂师终于跻身于著名化学家的行列。
化学家卢嘉锡的故事
九年级组徐新萍
“假如设计一座桥梁,小数点错一位可就要出大问题、犯大错误,今天我扣你3/4的分数,就是扣你把小数点放错了地方。
”1933年,在一次随机的考测之后,区嘉炜教授这样开导卢嘉锡,他显然注意自己最喜欢的这个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对老师的评分有点想不通。
区教授教的是物理化学,平时挺喜欢考学生,评分也特别严格。
这回出的考题中,有道题目特别难,全班只有卢嘉锡一个人做出来,可是因为他把答案的小数点写错了一位,那道题目教师只给了1/4 的分数。
如何才能避免把小数点放错地方呢?在理解了教师重扣的一片苦心之后,卢嘉锡思索着。
从此以后,不论是考试还是做习题,他总要千方百计地根据题意提出简单而又合理的物理模型,从而毛估一个答案的大致范围(数量级),如果计算的结果超出这个范围,就赶此仔细检查一下计算的方法和过程。
这种做法,使他有效地克服了因偶然疏忽引起的差错。
善于总结学习方法的卢嘉锡后来走上了献身科学的道路。
发现,从事科学研究同样需要进行“毛估”,或者说进行科学的猜想。
不过那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因为探索未知世界比起学习和掌握现成的知识要艰巨复杂得多。
在形成科学上的毛估思想方面,他首先得益于留心揣摩他的导师、后来两度荣获诺贝尔奖(化学奖与和平奖)的
鲍林教授的思维方法。
.
那是1939年秋,在留英时导师萨格登教授的指点和推荐下,卢嘉锡
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来到当时很有名气的结构化学家鲍林教授的身边。
毫无疑问,探索物质和微观结构奥秘,正是这位不满24岁就获
得伦敦大学博士学位的中国青年学者最感兴趣的问题。
结构化学是一门在分子、原子层面上研究物质的微观结构及其与宏观性之间相互关系的新兴学科,不过当时的研究手段还处在初级阶段,通常,科学家们需要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弄清楚某一物质的分子结构。
卢嘉锡注意到,鲍林教授具有一种独特的化学直观能力:只要给出某种物质的化学式,他往往就能通过毛估大体上想像出这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
鲍林所表现出来的非凡才能令他的学生钦佩,但卢嘉锡关没有使自己仅仅停留在崇拜者的位置上。
鲍林教授靠的是一种“毛估”,我为什么就不能呢?在反复揣摩之后,卢嘉锡领悟到:科学上的“毛估”需要有非凡的想像力,而这种想像力只能产生于那些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训练有素而善于把握事物本质和内在规律的头脑,于是,他更加勤奋刻苦,孜孜以求。
1973年,国际学术界对固氮酶“活性中心”结构问题的研究还处在
朦胧状态,当时的科学积累距离解开固氮酶晶体结构之谜还有相当一段路程。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卢嘉锡在组织开展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就提出了固氮酶活性中心的“原子簇”模型,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福州模型”。
它的样子像网兜,因而又称之为“网兜模型”
(后来又发展出“孪合双网兜”模型)。
四年以后,国外才陆续提出“原子簇”的模型。
时至1992年,实际的固氮酶基本结构终于由美国人测定出来,先前各国学者所提出的种种设想都与这种实际测定的结构不尽相符。
猜想与事实之间总是有些距离的,然而作为世界上最早提出的结构方面基本模型之一──19年前卢嘉锡提出的模型,在“网兜”状结构方面基本上近似地反映了固氮酶活性中心所具有的重要本质,他的“毛估”本领不能不让人由衷叹服!
长期的科研实践,使卢嘉锡特别重视毛估方法的运用,他常常告诫他的学生和科研人员:“毛估比不估好!”他希望有幸献身科学的人们,在立题研究之初就能定性地提出比较合理的基本“结构模型”(通常表现为某种科学设想或假说),这对于正确地把握研究方向、避免走弯路是很有意义的。
但他同时提醒大家:运用“毛估”需要有个科学的前提,那就是全面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否则,“未得其中三昧”,那毛估就可能变成“瞎估”。
“三昧”,古语指事物的诀要所在。
其实,无论哪种科学方法,如果只会从形式上运用它,充其量不过是一名熟练的工匠;只有那些善于从本质上把握它的人才会成为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