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生物七年级下册第2节消化和吸收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使用的教材是人教2011课标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
教学内容是第四单元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内容。
在承接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内容的基础上,本节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并为下一节《合理膳食》打下伏笔。
可以说,本节是一节名副其实的承上启下课程。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处于生理和智力双重发展的黄金时期,他们对外界事物都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
消化系统和人类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学生平时接触也较多,学习起来并不陌生,但对于其结构和生理功能却不太了解,所以对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无法解释。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从而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2)概述食物的消化过程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3)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2、能力目标通过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体合作能力、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节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本节的学习,传递给学生一种“合理饮食、健康生活”的理念。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三大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的消化过程(2)小肠内壁的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教学难点:(1)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2)小肠的结构与功能五、教学过程设计六、教学反思本节课内容比较多,时间比较紧,重难点又很多,枯燥,不好突破,所以时间控制是关健。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反应比较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教学要求。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旁只是引导点拨。
本节课重在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与学生进行交互式的互动,在学的过程中玩,在玩的过程中又学会知识和掌握能力。
通过让学生动脑设计、动手实践、团队合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体合作意识。
信息手段虽然对课堂来说,辅助的作用更大一些,但是不能否认,白板的交互功能确实十分强大,因此在平时的授课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多多的加入白板等信息技术的使用,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帮助学生学会简单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培养多能学生贡献一份力量。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消化和吸收》教案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消化和吸收》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消化和吸收》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方面:(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
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
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
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生物学》教材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详细内容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以及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消化系统的组成,了解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理解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食物的消化过程,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教学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PPT、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所需的实验器材和试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挂图和实物模型,引导学生思考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讲解新课:(1)消化系统的组成:介绍消化道、消化腺等组成部分。
(2)食物的消化过程:以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的消化为例,讲解食物在消化道中的消化过程。
(3)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介绍吸收部位、吸收方式及吸收后的运输。
(4)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因素:讲解饮食、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对消化和吸收的影响。
3.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情况。
4. 例题讲解: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例题讲解。
5.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2. 食物的消化过程3. 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4. 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因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消化系统的组成。
(2)说明食物的消化过程。
(3)阐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分析影响消化和吸收的因素。
2. 答案:(1)消化系统由消化道、消化腺等组成。
(2)食物在消化道中被分解为小分子物质,如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脂肪分解为脂肪酸和甘油。
(3)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血液循环,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
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

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教案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3.掌握消化和吸收的关键概念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消化和吸收的过程难点:理解消化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教学准备:1.教材《初中生物》2.实验材料:小饼干、盐水、碘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盐水、饼干等物品来引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的兴趣。
二、概念解释(10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消化和吸收的定义,以及消化系统中各器官的功能。
三、消化和吸收的过程(15分钟)教师用图表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消化和吸收的过程,让学生了解食物在人体内是如何被分解和吸收的。
四、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并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向同学们分享自己的见解。
五、实验操作(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碘酒在物质中的变化,从而更直观地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六、概念巩固(10分钟)教师进行概念巩固讲解,复习消化和吸收的关键概念,确保学生掌握。
七、课堂检测(5分钟)教师进行简单的课堂检测,检查学生对于消化和吸收的理解程度。
八、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堂课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消化和吸收的重要性,并提醒学生课后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
九、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的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实验操作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了消化和吸收的过程。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实验案例,深化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的理解。
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书)
体系。
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
解为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
训练学生的思维
收的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又是在
能力,质疑习惯
哪被吸收的呢?消化道的各段是否
都有吸收功能呢?
梳理知识,形成
教师:总结消化道各段的吸收能力
体系。
(课件展示,板书)
教师总结:
总结:
建立结构与功能
小肠适于消化的主要特征。
相适应的生物学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在消
观点
化道内不用消化可以直接吸收。
学以致用:技
消化营养物质的主要部位都是小肠
能训练--解读
大屏幕展示技能训练的内容,给予
曲线图。
评价和总结
学生归纳总结
巩固应用,
分析解题
训练学生解读曲
线图的能力
难点
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人体消化系统模型引导探究式教学
二、教与学的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教学环节与方
法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宗旨与意图
、
过程。
话总结:
抄写板书
内容
讨论、各
抒Hale Waihona Puke 见。听 讲 ,整理笔记。
一步深入思考、讨论、发言。
观察, 思考
。
分析、思考、作答
能力
进一步总结食物的消化过程(板
《消化和吸收》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对本节课的基本认识与理解
教材分析
《消化和吸收》这一节是本章的知识核心,也是全章的难点。本节课在学生已经了解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做了馒头在口腔内的消化的实验后,对营养物质在人体中的变化进行了具体的阐述,进一步分析各种营养成分在哪里被消化,消化的最终产物和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三章《人体的营养》,第一节“消化和吸收”。
详细内容主要包括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掌握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对健康饮食的认识,增强健康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难点:消化酶的作用,营养物质吸收的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挂图、模型、PPT。
学具:实验器材、显微镜。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食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食物消化和吸收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详细过程:教师展示食物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天吃的食物是如何被消化和吸收的?”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
详细过程:学生阅读教材,完成学案中的相关问题。
3. 课堂讲解: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详细过程:结合挂图、模型和PPT,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以动画形式展示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4. 实践情景引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消化酶实验。
详细过程: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消化酶在不同条件下的活性,分析消化酶的作用。
5. 例题讲解:讲解与消化和吸收相关的例题。
详细过程:教师挑选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与消化和吸收相关的练习题。
详细过程: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消化系统的组成2. 食物的消化3. 营养物质的吸收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消化和吸收的相关知识,设计一份健康饮食建议。
答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食物中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消化系统疾病,了解预防措施,提高健康意识。
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的教案

初中生物消化和吸收的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人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了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掌握相关知识点并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学重点:1.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 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教学难点:1. 消化过程中关键酶的作用2. 吸收过程中的细胞结构和功能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消化系统模型或图片3. 实验器材:试管、盖玻片、面包、盐水、消化酶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对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认识。
二、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5分钟)1. 展示消化系统模型或图片,介绍人体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和功能。
2. 讲解消化系统中重要的器官如口腔、食道、胃、小肠等的作用。
三、学习消化和吸收的过程(15分钟)1. 讲解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包括机械消化和化学消化。
2. 示范实验:在试管中放入面包,加入盐水和消化酶,观察其反应过程。
四、消化和吸收的关键酶和细胞(15分钟)1. 讲解消化系统中的重要酶及其作用,如唾液中的淀粉酶。
2. 讲解肠道中的细胞结构和功能,包括微绒毛和肠壁上的细胞。
五、小结与讨论(10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消化和吸收在人体中的重要性。
2. 对学生提问,让学生回答相关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消化和吸收的小作文,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消化和吸收》教案

《消化和吸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消化的概念,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
2. 使学生理解食物的消化过程,掌握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二、教学内容:1. 消化系统的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2. 食物的消化过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 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口腔、胃、小肠、大肠等。
三、教学重点:1. 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功能。
2. 食物的消化过程。
四、教学难点:1. 各种消化器官的功能。
2. 食物的消化过程。
五、教学方法:1. 采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 通过小组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食物的消化过程。
3. 设置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一课时:消化系统的组成1. 导入新课,展示消化系统的图片,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3. 介绍消化道各部位的功能和特点。
4. 引导学生关注消化腺的功能。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食物的消化过程(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1.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食物的消化过程,包括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
3.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区别。
4. 引导学生关注食物的消化过程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三课时:口腔的消化功能1. 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口腔的消化功能,包括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
3. 引导学生了解口腔中的唾液对食物的消化作用。
4. 通过实验或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口腔消化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四课时:胃的消化功能1. 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2. 讲解胃的消化功能,包括胃液的作用和胃的蠕动。
3. 引导学生了解胃对食物的初步消化作用。
4.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关注胃健康的重要性。
5. 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
第五课时: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1. 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导入新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分析,认识胆汁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3、通过观察小肠结构,认同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2、通过对小肠结构的观察,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
通过对课本消化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图的分析,列表总结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四、教法、学法:
综合运用学案指导、问题指导、小组合作、实验演示等方法,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五、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 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导课:食物照片:民以食为天,我们每天会吃大量的食物。
今天,我们要在深入思考一下:这些食物在进入我们体内之后会经历一个怎样的过程呢?还有,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物质怎样才会转化为我们自己的物质?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以后,请你来讲解一下!带着这一任务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旅程——消化和吸收㈡
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1、能说出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在消化系统中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2、理解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㈠食物的消化
我们已经知道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必须先经消化,转变成小分子物质才能被人体吸收。
营养物质在哪些部位被消化,消化的过程怎样,大家自主完成导学案学习任务一。
★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认真观察课本35-36 页图,仔细阅读旁边的文字解释。
并根据图中信息,完成导学案中食物的消化部分问题。
1、消化腺分泌什么消化液?流入消化道什么部位起作用?哪个部位消化液是最多的?
说明哪个部位起主要的消化作用?
2、消化液中都含有什么消化酶?可以消化什么营养物质?
3、口腔、胃、小肠中发生了什么消化过程?
自学展示:学生展示自学内容,其他学生进行补充。
胃液、肠液、胰液、胆汁作用是什么?
教师讲解:胃液、肠液、胰液都能把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它们都含有消化酶,酶是一种生物催化剂,在一定温度下能帮助食物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烧纸成灰模拟演示消化酶的作用)
但胆汁不含消化酶,但胆汁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图片、视频演示)
胆汁的乳化作用录像说明:
胆汁中虽然没有消化酶,但是胆汁能乳化脂肪增大脂肪酶与脂肪颗粒的接触面积,起到乳化脂肪的作用。
小结: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中有关食物消化的小结部分表格。
分析出淀粉、蛋白质、脂肪初步消化和最终消化的部位、参与消化液及产物。
当堂练习:解读曲线
学生分析判断三种物质的消化曲线,并回答相关问题。
教师:消化腺产生的消化液在食物消化中起主要作用。
消化系统中的消化道也不仅仅是食物的通道。
消化道也能对食物的消化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如:口腔中牙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将食物磨碎并使之与消化液充分混合;胃和小肠的蠕动也能起到磨碎食物并让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的作用。
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淀粉、蛋白质、脂肪经消化系统的消化之后,被彻底分解成葡萄糖、氨基酸、甘油和脂肪酸这些小分子物质。
食物中的水、无机盐、维生素这些小分子物质不需要经过消化,可直接被人体吸收。
过渡:小分子物质主要集中在人的消化道中。
科学家研究发现,从人的小肠和大肠中分别提取出一些物质。
经过分析对比,结果是大肠提取物中所含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比小肠中的要少很多。
那么,减少的这些物质去哪里了?
㈡营养物质的吸收
出示图片,分析:消化道的哪些部位有吸收作用?吸收的主要场所在哪里?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场所,我们就从小肠的结构特点上找一找原因。
创设情境,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
认真阅读课本资料分析中的内容,将学案中的营养物质的吸收部分补充完整。
并归纳总结:小肠结构上的哪些特点使它能吸收大量的营养物质?
讲解释疑,巩固提高
总结: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长度和内壁结构。
小肠的这些结构使得食物中大部分的营养物质都在小肠中被吸收。
所以说:小肠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营养物质不仅仅在小肠中被吸收,消化道中的胃可以吸收少量水和酒精,大肠中还可以吸收少量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
剩余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经大肠末端的肛门排出体外。
营养物质被吸收到哪里?进入小肠内壁的毛细血管中,随血液运往全身。
归纳小结,检测达标
小结:认识了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的过程,回到我前面布置的任务:请你来讲解一下:这些食物在我们体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学生分析出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学生分四组,思考讨论淀粉、蛋白质、脂肪和水、无机盐、维生素在消化道的消化和吸收过程。
学生分组抢答,比比哪组分析的又全面又准确?
达标检测:学案中的达标检测题。
学生自主完成,同桌交换检查!
拓展延伸:教师展示“氨基酸口服液、多肽片”等保健品图片,提出问题:健康人是否需要服用这些保健品?学生分析讨论出,氨基酸和多肽是蛋白质消化产物,青少年合理饮食,就可以保证营养。
通过本节课学习,我们对人体消化和吸收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
希望大家合理饮食,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我们的学习旅程到此结束——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