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合集下载

替西帕肽用于2_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替西帕肽用于2_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

2024年4月第14卷第8期CHINA MEDICINE AND PHARMACY Vol.14 No.8 April 202433·综 述·[基金项目]黑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21-KYYWF-0485)。

△牡丹江医学院药学院2021级药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通讯作者替西帕肽用于2型糖尿病治疗的研究进展孙 雪1△ 宋伟东2 任淞泽1 沈广志1▲1.牡丹江医学院药学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2.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黑龙江牡丹江 157011[摘要] 替西帕肽是一种新一代糖尿病药物,由礼来公司开发,并于2022年5月获得美国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

替西帕肽基于多靶点激动剂与单一激动剂相比具有多重药理作用,是一种葡萄糖依赖性的促胰岛素多肽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双重激动剂。

FDA 批准替西帕肽皮下注射作为单一疗法或联合疗法,配合饮食和体育锻炼,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替西帕肽除了改善血糖控制外,该药物还能有效减轻体重、改善心脏代谢参数、改善血压、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等。

替西帕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在一项超过1~5期临床试验项目中进行了评估,目前正在进行其他临床试验,以评估其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

[关键词] 替西帕肽;2型糖尿病;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中图分类号] R97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8-0033-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8.08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tirzepatideSUN Xue 1 SONG Weidong 2 REN Songze 1 SHEN Guangzhi11. School of Pharmacy,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Mudanjiang 157011, China;2.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Muda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Mudanjiang 157011, China[Abstract] Tirzepatide is a new-generation drug for diabetes mellitus, which was developed by Eli Lilly and Company and approved by the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FDA) for marketing in May 2022. Tirzepatide has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based on multiple target agonists compared to a single agonist and is a dual agonist of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s and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s. The FDA approved the subcutaneous injection of the tirzepatide as a single therapy or combination therapy, combined with diet and physical exercise, to improve the blood glucose level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In addition to improving blood glucose control, tirzepatide can also effectively reduce body weight, improve cardiac metabolic parameters, improve blood pressure, reduce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triacylglycerol, etc.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tirzepatide have been evaluated in Phases Ⅰ -Ⅴclinical trials, and other clinical trials are currently underway to evaluate its application in other diseases.[Key words] Tirzepatid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Glucagon-like peptide-1 receptor; 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eptides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明显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慢性内分泌代谢性综合征,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已经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的进展及应用

2型糖尿病口服药物的进展及应用

甲硝唑、替硝唑为首选药物;如为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则首选万古霉素。

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及耐药细菌的产生,在实际工作中仅仅依据上述的首选药物原则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病人的各方面情况综合考虑,有时联用其他药物或争取其他的治疗措施同时进行,才能取得预期效果。

3 联合用药,增加疗效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一些难以控制的感染,如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单一的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混合感染,长期用药产生的耐药细菌感染,这时候就要考虑联合用药以增加疗效达到预期的治疗目标。

联合用药时,一般二联即可,三联、四联并无必要。

一般按作用机制将抗菌药物分为四类:即繁殖期杀菌剂,静止期杀菌剂,快效抑菌剂和慢效抑菌剂。

联合用药时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繁殖期杀菌剂(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与静止期杀菌剂(如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喹诺酮类)联用。

其作用机制为,繁殖期杀菌剂的抗菌机理为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造成细胞壁缺损使静止期杀菌剂易于进入细胞内,而发生作用,二者联合疗效增强。

静止期杀菌剂与快速抑菌剂(如氯霉素,林可霉素,大环内酯类)联用。

两种作用于菌体不同核糖体蛋白亚基的快速抑菌剂联用,如:红霉素与氯霉素。

两种作用于菌体不同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的β-内酰氨类抗生素。

如氨苄西林主要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3,而美西林作用于青霉素结合蛋白2,二者联合应用可获得协同作用。

β-内酰氨酶抑制剂可保护β-内酰氨类抗生素免受酶的攻击,使原来的耐药菌转成敏感菌。

目前,已经有多种复合制剂问世并应用于临床,进一步发展和扩展了β-内酰氨类抗生素的应用范围。

磺胺增效剂(TM P)与磺胺类药物或喹诺酮类联用。

总之,二联用药中必须是其中一种对细菌具有良好杀灭或抑制作用,另一种也要排除其对细菌的耐药性:作用机制相同的药物不宜联合应用,以免增加毒性反应。

同时,在联合用药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影响因素也要充分地考虑,如给药的顺序、剂量、药效学、药动学、后效应等等。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进展

26中国处方药 第18卷 第7期·综述·3.2.4 LMWH安全性预防或治疗剂量的LMWH在国内外各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中均被证实治疗安全性较高,不仅对母胎安全,并且对母体的不良反应少见。

LMWH会诱发母体骨质疏松、血小板减少、出血、荨麻疹以及过敏等不良反应,但发生率较低,且多数症状较轻不影响治疗。

同时与肝素相比,肝素长期用药会导致骨质疏松,而LMWH 未见有骨质疏松和致畸的相关报道。

该药物不会分泌在乳汁中,也不会通过胎盘屏障,因此,哺乳期使用LMWH也是安全的。

4 小结对伴APL阳性的RPL患者,LMWH是有效确切的治疗方法。

使用LMWH治疗能明显提高再次妊娠的活产率,从而改善妊娠结局。

但是大多临床试验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包括纳入试验数量少、每项试验的样本量较小及试验本身质量较低。

例如,并不总是可获取关于患者脱组以及部分不良结局的信息,以及部分临床试验未对患者/医护人员应用盲法。

为保障母体与胎儿的安全,降低妊娠并发症发生率,仍需结合更多临床实例进行深入研究,以获得更强的循证依据指导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用药。

参考文献[1] ESHRE Early Pregnancy Guideline Development Group.Recurrent Pregnancy Loss[J].Guideline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Human Reproduction and Embryology,2017:15.[2]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51(1):3-9.[3] Saccone G, Berghella V, Maruotti GM, et al.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profile based obstetric outcomes of primary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The PREGNANTS study[J]. Am J Obstet Gynecol,2017,216 (5):525.e1-525.e12.[4] Reindollar RH. Contemporary issues for spontaneous abortion. Does recurrent abortion exist [J]?.Obstet Gynecol Clin North Am,2000,27(541):541-554.[5] Parke AL, Wilson D, Maier D. The prevalence of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 in women with recurrent spontaneous abortion, women with suc-cessful pregnancies, and women who have never been pregnant[J]. Arthritis Rheum,1991,34(10):1231-1235.[6] Franklin RD, Kutteh WH.Effects of unfractionated and low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n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bindingin vitro[J].Obstet Gynecol, 2003, 101 (3):455-462.[7]朱姝.抗磷脂抗体导致妊娠丢失动物模型研究进展[J].重庆医学,2010,39(24) 6:3437-3439.[8] Rai RS, Clifford K, Cohen H, et al. High prospective fetal loss rate in untreated pregnancies of women with recurrent miscarriage and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J]. Hum Reprod,1995,10(12):3301-3304.[9] 颜明明,刘利月,戴婷婷,等.低分子肝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 (18):39-40.[10] Shomer E, Katzenell S, Zipori Y, et al. Microvesicles of pregnant women receiving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improve trophoblast function[J].Thromb Res,2016,137(1):141-147.[11] Alalaf S. Bemiparin versus low dose aspirin for management ofre-current early pregnancy losses due to antiphospholipd antibody syndrome[J]. Arch Gynecol Obstet,2012,285(3):641-647.[12] 刘育,赵烨.低分子肝素对复发性流产伴抗磷脂抗体阳性孕妇治疗的 Meta 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6,16(6):874-876.[13] Mak A,Cheung MW,Cheak AA,et al. Combination of heparin and aspirin is superior to aspirin alone in enhancing live births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pregnancy loss and positive anti-phospholipid antibodies: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meta-regression [J]. Rheumatology(Oxford),2010,49(2):281-288.[14] Boban A, Paulus S, Lambert C, et al. The value and impact of anti-Xa activity monitoring for prophylactic dose adjustment of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during pregnancy: a retrospective study[J]. 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 2017,28(3):199-204.[15]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低分子肝素防治自然流产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生殖与避孕杂志,2018,38(9):701-708.[16]李洁.2016年中国“复发性流产诊治的专家共识”与2017年欧洲“复发性流产诊治指南”的解读[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8,34 (11):822-825.2型糖尿病是一种发病率很高的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机体具有较大影响,作为一种基础性疾病,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的心脑血管疾病,加重诸多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治疗难度,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

SGLT-2抑制剂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摘要:在肾脏近曲小管中发现的一类葡萄糖转运家族为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SGLT),该物质能够和肾脏葡萄糖的重吸收共同作用,已成为当前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针对该靶点研制出一种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属于选择性的SGLT-2抑制剂,能够促进尿糖的排泄,有降糖功能。

当前有大量实验研究结果证明,在使用其他降糖药物时,联合使用SGLT-2抑制剂能够更好控制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同时还能够降尿酸、减重和降压。

SCLT-2抑制剂的出现为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带来新的曙光,能够延缓病情发展,所以笔者本篇文章主要探究2型糖尿病肾病SGLT-2抑制剂的治疗研究进展,以供参考。

关键词:SGLT-2抑制剂;2型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糖尿病肾病属于糖尿病发展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和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致死原因。

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进行血糖控制,如果患者的血糖长期处于异常状态,那么随着疾病的发展,患者的肾功能会出现不同程度地恶化,直至患者出现肾功能衰竭问题,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

糖尿病肾病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蛋白尿和不良生活方式为主,但是大多数糖尿病肾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较低,对自身的病情发展无明确认知。

患者的患病时间长短、血压水平、血糖水平和血脂水平直接影响着患者出现糖尿病肾病几率,可见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在临床上有较大治疗难度。

近几年来,探索能够治疗糖尿病肾病问题且有较好耐受性的药物,是糖尿病肾病治疗的研究重点。

一、糖尿病和SGLT-2抑制剂近几年来,糖尿病疾病的发病率在不断提高,而糖尿病肾病患者人数也有显著增加,且患者的年龄趋于年轻化。

在发现第一代SGLT类药物皮苷后,SGLT-2选择性抑制剂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该药物的应用,有大量临床实践验证,SGLT-2和其他药物联合治疗2型糖尿病有较好疗效,安全性较高[1]。

实验研究证明,SGLT-2类药物的使用能够改善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还能减轻患者体重,同时有降血压效果。

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物方向

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物方向

• Bangalore: Biocon Ltd on Tuesday said initial data from late-stage clinical trials on its experimental oral insulin drug for diabetes did not meet the desired results, • In the final-stage trials being conducted in India, IN-105 did not meet its primary target of lowering HbA1c levels, or a haemoglobin coun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 The patients were poorly controlled on the drug when compared to a placebo, India’s top-listed biotechnology firm said
2型糖尿病治疗新药物方向 New drugs on the way for type2 diabetes
山东省千佛山医院
陈少华
• • • • • •
INSULIN 促泌剂 双胍类 GLP-1 DPP4 INHIBITER SGLT
对2型糖尿病比较有前景新药物
• • • •
GLP-1, dpp-4 inhibitors sglt2 inhibitors ultra-long-acting insulin
• rates of nocturnal confirmed hypoglycemia were 25% lower with insulin degludec compared with insulin glargine (1.4 vs 1.8 episodes/patient-year; p=0.0399). In addition, the rate of overall confirmed hypoglycemia was lower: 11.1 vs 13.6 episodes/patient-year with insulin degludec vs insulin glargine (p=0.0359). 两组比 较,DEGLUDEC组夜间低血糖发生更少,总体低血 糖也降低.

SGLT-2 抑制剂药物研究进展

SGLT-2 抑制剂药物研究进展

SGLT-2 抑制剂药物研究进展摘要: SGLT-2抑制剂药物具有较好的药效、耐受性和安全性,能高效地降低血糖,已成为一种新的治疗2型糖尿病(T2DM)高血糖的方法。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基于SGLT-2抑制剂制备方法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制备方法工艺的优缺点进行比较,通过对制备方法的理解,旨在为SGLT-2抑制剂工业制备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SGLT-2抑制剂;2 型糖尿病;药物治疗一、SGLT-2抑制剂简介SGLT-2抑制剂是一种治疗II型糖尿病的新型药物。

这类药物可以通过选择性地抑制糖尿病患者肾小管对葡萄糖的吸收作用,增加尿糖排出,起到了改善血糖的效果。

由于较好的降糖效果和较小的副作用,该类药物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

这类SGLT-2糖尿病药物结构通式如下:目前, SGLT-2类抑制剂已有7个药物分别被美国FDA和欧盟EMA和日本PMDA批准上市销售,已上市的SGLT-2抑制剂主要有达格列净、恩格列净、卡格列净、托格列净、鲁格列净、伊格列净和埃格列净等药物。

二、SGLT-2抑制剂制备路线1、原研公司报道的制备工艺路线SGLT-2抑制剂具有相同的母核结构和药效靶点,因此,SGLT-2抑制剂的制备工艺路线基本一致。

文献【1】报道合成SGLT-2抑制剂工艺路线主要由糖苷合成工艺步骤、还原甲氧基合成工艺步骤和脱羟基保护三个合成工艺步骤组成。

在糖苷合成工艺步骤中,卤代芳香化合物和金属锂试剂发生交换反应,然后在低温条件下与葡萄糖酸内酯化合物发生糖苷反应;所得糖苷中间体在酸试剂催化条件下,与醇加成还原反应生成甲氧基化合物;最后在路易斯酸和还原试剂条件下,脱掉烷氧基,水解除去保护基得到含有C糖苷键的C-芳基SGLT-2抑制剂,制备路线如下:上述合成工艺路线中,文献报道的具体工艺路线各有差异,原研公司开发的工艺路线中,主要分为以下几种情况【2】:(1)乙酰基化合物为反应底物当I-4化合物结构式中P为乙酰基时,生成乙酰基甲氧基化合物III-3,在催化剂BF3溶液或三氯化铝和还原剂三乙基硅烷的条件下,还原脱掉甲氧基生成β-糖苷乙酰化合物,这类乙酰基β-糖苷是非常稳定,可以通过结晶纯化得到高纯度的β-糖苷化合物,然后碱性条件下水解成产物。

ADA2024糖尿病最新诊疗进展

ADA2024糖尿病最新诊疗进展

ADA2024糖尿病最新诊疗进展1. 引言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患病人数逐年增长。

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每年都会发布糖尿病诊疗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最新的治疗建议。

本文将概述ADA2024糖尿病最新诊疗进展,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管理糖尿病患者。

2. 糖尿病诊断与分类2.1 糖尿病诊断标准ADA2024指南明确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

具体标准如下:- 空腹血糖:≥7.0 mmol/L(126 mg/dL)- 餐后血糖:≥11.1 mmol/L(200 mg/dL)- 糖化血红蛋白:≥6.5%2.2 糖尿病分类ADA2024指南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

其中,1型和2型糖尿病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糖尿病患者的90%。

3. 药物治疗3.1 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是1型糖尿病的唯一治疗药物,而对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适用于口服降糖药无效或合并并发症的患者。

ADA2024指南推荐使用长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以达到更好的血糖控制。

3.2 口服降糖药ADA2024指南将口服降糖药分为六大类:磺脲类、非磺脲类、α-糖苷酶抑制剂、二甲双胍、噻唑烷二酮类和GLP-1受体激动剂。

指南建议,根据患者病情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口服降糖药进行治疗。

3.3 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SGLT2抑制剂可降低血糖并减轻体重,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ADA2024指南推荐将SGLT2抑制剂作为2型糖尿病的辅助治疗药物。

3.4 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促泌剂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适用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

指南推荐使用噻唑烷二酮类胰岛素促泌剂,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4. 生活方式干预ADA2024指南强调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包括饮食、运动、减重和戒烟等。

指南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都应接受生活方式干预,以提高血糖控制效果。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肥胖和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关。

脂肪组织激素如瘦素、肝素和肠基质提供因子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炎症相关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抗体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和糖尿病相关抗原-2等也有贡献。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或减少胰岛素抵抗。

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如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方式。

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细胞治疗也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领域。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能够分泌胰岛素的干细胞或胰岛素产生细胞来补充胰岛素缺乏。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细胞和胰岛样群体移植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外,肠道菌群调节和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显示出潜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
10
20
30
40
50
60
7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慢性并发症调查组. 1991~2000年全国住院糖尿病患者慢性 并发症及相关大血管病变回顾性分析.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 24: 447-51.
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 HbA1c 达标率
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2004 华北、华南、华东、华西和东北5 个地区49 家市级中心医院 参与分析的患者 2248 例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以原形 由肾脏排泄 肾功能不全 血清肌酐水平 男性≥1.5mg/dL(132.6umol/L) 女性≥1.4mg/dL(123.8umol/L) 肌苷清除率<60ml/min2 二甲双胍 在体内聚集
乳酸性酸中毒
二甲双胍
噻唑烷二酮增敏剂类
胰岛素增敏剂 通过激活存在于肝脏、肌肉、脂肪组织中的过氧化物酶 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受体)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ß 细胞功能 单药或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低血糖风险小 对高密度脂蛋白及游离脂肪酸有益
29.5%
30% 20% 10% 0
<6.5%
6.5 - 7.5% >7.5%
0
<6.5%
< 7.0%
>8%
潘长玉等《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420-424,2004
Pan CY. Cur Med Res Opin. 2009; 25: 39-45
UKPDS:糖尿病相关并发症与HbA1c
相对危险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胡 云
糖尿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
(18岁以上人口)
5 4 3 2 1 0 4.5 2.6 1.8
患病率(%)
总人群
城市
农村
• 我国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达6.37%
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共测定18岁以上人群血糖52416人, 糖尿病诊断参照1999年国际糖尿病联盟标准
1.0-2.0 0.5-1.4
0.5-1.5 0.5-0.8 不等 0.5-1.0 0.5-0.8
双胍类:二甲双胍
►优点
减少肝脏葡萄糖产生 罕见低血糖 安全性高 体重增加少 对血脂有益 减少大血管并发症 (UKPDS)
►缺点
• • • •
乳酸酸中毒 胃肠道反应达到50% 不耐受达到4% 禁忌症: 肾功能损害 心衰需要药物治疗 缺氧状态
中国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2006 • 中国18个城市60家医院登记治疗超过 12个月的糖尿病患者 • 参与分析的患者 2702 例
平均HbA1c:7.6%
平均HbA1c:7.7%
50% 40%
44.6% 25.9%
达标率(%)
50% 40% 30% 20% 10%
41.1%
28.3% 26.8%
达标率(%)
HbA1c每降低1%
N=3642
危险降低
(P<.0001)
糖尿病 相关死亡 心肌梗死 微血管 并发症 截肢或因为外周 动脉疾病死亡
UKPDS=United Kingdom Prospective Diabetes Study. Data adjusted for age, sex, and ethnic group, expressed for white men aged 50–54 years at diagnosis and with mean duration of diabetes of 10 years.
噻唑烷二酮类(TZD)的作用机制
PPAR激动剂
属于核受体转录因子家族 与RXR合成二聚体 增加对胰岛素的反应
• 增加葡萄糖摄取 • 降低脂肪酸释放
蛋白合成
PPAR
RXR
基因转录
mRNA
调节基因转录以调控脂代谢; 与脂肪细胞分化及线粒体产 生有关,与糖尿病,肥胖, 高血压及炎症有关
噻唑烷二酮类:生物效应
Stratton IM et al. UKPDS 35. BMJ 2000;321:405–412.
1%
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缺陷
胰高血糖素 (a细胞)
胰腺 胰岛素 (β细胞) 肝脏中葡 萄糖产生
胰岛素抵抗
肌肉、脂肪摄取 葡萄糖 肝脏
高血糖
肝脏
肌肉
脂肪
各类药物降糖疗效
干预措施
磺脲类药物
HbA1C下降幅度(%)
水钠潴留
水肿和体重增加
加重心衰风险
性钠运转通道
与胰岛素联合应用可能加重 水钠潴留!
• • • • •
水肿患者慎用 心衰NYHA分级Ⅰ和Ⅱ级密切监测 有心衰危险的患者密切监测 心功能NYHAⅢ、Ⅳ级心衰禁用2 心衰及其他心血管疾病慎用3
胰岛素促泌剂发展历程
瑞格列奈 那格列奈 格列美脲

加速脂肪细胞分化 增加游离脂肪酸的摄取及储存;提高皮下脂肪的蓄积vs.内 脏脂肪 降低甘油三酯水平从而减轻胰岛素抵抗,导致葡萄糖摄取 增加(GLUT1和GLUT4易位) TNF-a表达减少 不增加或轻微增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增敏剂




TZD的不良反应——水钠潴留
机制不明
可 能 原 因
血管扩张 直接血管活性效应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 激活肾小管的醛固酮敏感
%
10.6 8.7
9.7
10.6 8.8
9.7
男性 女性 总体
标化患病率
中国住型糖尿病
眼病
糖尿病肾病
20.5
35.7
34.7
22.5
神经病变
高血压 9.1 34.2
44.9
61.8
脑血管病 心血管病
糖尿病足
1.9 4
5.2 2.6
13.2 17.1
患病率(%)
1.0-2.0
双胍类药物 格列酮类药物
格列奈类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 胰岛素 GLP-1 DPP4
Nathan D, Buse J, Davidson M, Ferranini E, Holman R, Sherwin R, and Zinman B. 最新 ADA/EASD 2 型糖尿病管理共识 Online in Diabetes Care 2008; 31(12) and Diabetologia October 2008
李立明, 等.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5, 26: 478-484.
2007年6月~2008年5月中国20岁以上成年人糖尿病患病 率已达到9.7%!
20
患 病 率 ( )
18 16 14 12 10 8 6 4 2 0 原始患病率
Wenying Yang, NEJM 2010;362:1090-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