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上传)

合集下载

中国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作者:李嫄嫄黄远水徐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8年第1期本文主要依据当今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古镇旅游,根据国内较为权威的旅游统计网站的数据分析,并研究其在国内的空间分布情况。

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法、Coerldraw等绘图软件,绘制出现阶段中国古镇旅游景点开发的基本空间分布情况,最后得出结论。

现阶段古镇旅游的空间分布和区域分布,已经逐渐锁定在东部的江浙区域和西南部的云南、四川等地,形成这种趋势的主要有历史、自然的原因,想要打破这种趋势,未来古镇旅游需要在经营管理、旅游发展的形态等方面做出体制机制的创新。

引言古镇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发展的主要旅游形态之一。

我国古镇旅游最早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周庄开启了古镇旅游的先河,在1984年开展古镇旅游。

进入90年代后,由于受到周庄旅游的影响,江浙一代也纷纷走上古镇旅游的道路,开启了“旅游兴镇”之路。

随着古镇旅游的迅速发展,古镇旅游的理论研究也随即开始发展起来。

第一,古镇的开发与保护。

主要包括朱晓翔从对古村落旅游资源的角度入手,分别从概念、分布、形成与发展、特征与价值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评价古镇旅游资源的优劣。

陈传金将古镇旅游资源归纳为内涵的文化性、功能的居住性、村落的联动性、资源的整体性和表现的复杂性,通过将古镇旅游资源划分为三大类,即古村主体资源、古村附属资源和外围支持资源,建立各自评价体系。

李丽、肖磊将古镇旅游资源进行相应的总结,并给出相应的作用划分与开发建议。

第二,古镇旅游经营管理。

主要有梁德阔探讨了古村落实行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必要性和模式设计。

白露、张晓红对4种经营模式——所有者自主经营型、个人承包经营型、企业承包经营型、政府投资经营型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营销策略。

第三,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者行为及感知研究。

这里主要有卢松、陆林等,通过古村落旅游客流时间的分布特征,从事件、社会因素、自然环境因素、辐射效应、管理体制及经营管理水平等方面入手,分析古镇旅游客源市场和旅游者行为感知等进行研究。

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我国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旅游逐渐成为了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镇旅游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建筑风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休闲。

然而,古镇旅游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如文化保护、环境破坏和经济可持续性等。

因此,对于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关注文化保护问题。

古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古镇被过度商业开发,导致原有的历史建筑被拆除或改建,传统文化逐渐丧失。

因此,古镇旅游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避免盲目商业化,使古镇成为传统文化的活化石,为游客提供真实且有意义的旅游体验。

其次,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关注环境破坏问题。

古镇作为一个独特的生态环境,对外界的干扰十分敏感。

过度的人群流动、垃圾排放和建筑开发等大规模旅游活动会对古镇的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景观。

因此,古镇旅游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和管理机制,限制游客数量,控制垃圾排放,保护古镇的自然环境。

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关注经济可持续性。

古镇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利益的驱动,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却有可能破坏古镇的独特魅力。

过度商业化和大规模的旅游开发会导致古镇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魅力,从而丧失吸引力。

因此,在古镇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注重平衡经济利益和文化保护之间的关系,积极推动古镇旅游和当地经济的协调发展,探索出以文化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

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关注社会责任。

古镇旅游的成功离不开当地居民的支持和参与,因此,应该重视当地居民的意愿和利益,保障他们的发展权益和生活品质。

另外,古镇旅游也应该注重与当地社会文化的融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回馈社区。

通过与当地社区的密切合作,促进古镇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探上海古镇遗风,寻古镇旅游项目可持续化开发模式

探上海古镇遗风,寻古镇旅游项目可持续化开发模式

实践项目总结报告(一)项目背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内涵以及特有的古朴环境氛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青睐,成为旅游市场中的一支新生力量。

随着古镇旅游的逐渐升温,所呈现出来的问题也愈加明显,其中商业化与古镇文化弘扬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

在古镇发展旅游业时,应该立足长远,即不脱离现阶段的条件和发展要求;也不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古镇资源的保护和弘扬,要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健康发展,使古镇可持续利用、永葆青春。

本项目针对古镇商业化进程中具体旅游项目进行实地考察,以期从旅游项目丰富度及其文化内涵方面发现问题,进而对商业化与古镇文化弘扬二者的关系做进一步的探究,以期在二者之间寻找到一个平衡点,从而分析总结出一种古镇旅游项目可持续化的开发模式。

(二)实践过程的描述本次实践总共考察三个上海历史古镇(练塘古镇,枫泾古镇,朱家角),以其为代表对它们进行逐一的实地走访和调研。

一、实践任务分工指导教师:郭珊(信息学院辅导员)队长:1人,负责团队各项任务的分工决策以及任务进度的监督。

副队长:1人,负责协助队长完善各项事务;负责人员的集合、信息的通知和安全工作。

宣传组:5人,2人负责拍照摄影;3人负责走访地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信息的报送(自出发之日起每天上报一篇实践简报,每天实时更新团队微博和易班线上信息,微博@东华大学团委社会实践、@东华大学信息学院分团委、@东华信院分团委组织部。

社会实践信息报送专用邮箱dhuspb@)。

行动路线组:2人,负责每日行动路线的安排;负责对当地旅馆、饭店、目标古镇的寻找以及相关的预定工作。

资金管理组:2人,负责各项收支的记录(注意发票的收集);采购组:2人,负责各类物品(如门票、车票,食物等)的购买(注意发票的收集)。

此外,所有人都要参与到走访之中,实践结束后上交各自的走访记录,包括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自身实践感受以及对古镇发展的思考等。

江南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

江南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

江南古镇空间结构与形态研究摘要:江南水乡古镇古朴的“小桥、流水、人家”自然景观,富有鲜明个性的人文景观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淳朴的乡土风情和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许多人去认识它,在世界上江南水乡古镇已经闻名遐迩。

现代建筑设计者们却苦苦探索现代建筑设计的形式、空间以及进行研究相关的理论,自发形成、浑然一体的江南水乡古镇的外部空间给我们提供一些线索和提示。

关键词:乌镇;空间结构;形态演变一、乌镇的滨水建筑的外部空间研究1、研究区域及内容乌镇古镇中的滨水建筑主要以居民住宅为主,同时还有商业建筑、手工作坊和教育建筑等一些类型存在。

每一个特定的外部空间都由建筑、空间构成要素、空间围护等几个方面组成起来。

2、平面类型乌镇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的平面关系,是指与滨水建筑发生联系的各元素之间的平面关系。

滨水建筑外部空间最基本平面布局类型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平面布局类型为:建筑不直接临水,建筑与水体之间有街巷相隔。

我们可以把这一类型的平面叫做河一街一建筑模式,记为类型PA。

第二种平面布局类型为:建筑直接临水,建筑与水体无街巷相隔,但建筑不临水一面都临街巷。

我们可以把这一种类型的平面叫做河一建筑一街模式,记为类型PB。

二、城镇空间结构的形态特征与形成原因1、关于乌镇的传统空间历史文化城镇存在于现代社会,也需要赋以时代的特征和意义。

因此,乌镇历史文化城镇的时代背景要求必须处理好其现代与历史的空间关系。

2、关于城镇公共空间乌镇城镇公共空间的布局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和自然地形有机结合,是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完美统一。

3、乌镇的公共空间形式及社会生活城市对人们充满了吸引力,在整个人类定居的历史进程中,乌镇公共空间存在着多元化的形式.不仅有适宜全部居民的公共空间,还有适应部分居民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而且分布广泛。

空间的处理和乌镇的河道、街巷、联系起来。

形成丰富而多变的空间形式。

带动并促进了城镇的社会生活。

4、乌镇的半公共空间在乌镇的街道旁、河边,这样属于居民的半公共、半私密空间丰富多样,这一空间成为邻居们加强相互了解并进行日常交往的好地方,相互的熟悉自然加强了对外人的警觉,使居民们增强了对公共空间的集体责任感。

古镇规划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古镇规划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古镇规划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古镇成为了人们追寻历史文化和休闲度假的热门目的地。

然而,古镇的规划与保护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古镇规划与保护的可持续发展策略,以期为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1. 古镇规划的重要性古镇规划是古镇保护与发展的基础。

合理的规划可以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提升游客的体验和满意度,同时也可以推动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古镇时,应当综合考虑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因素,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2. 古镇规划的原则古镇规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保护优先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人文关怀原则和参与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意味着在规划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古镇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古镇的传统建筑和风貌。

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规划方案要符合古镇的自然环境特点,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人文关怀原则要求规划方案要关注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福利,提升居民的幸福感。

参与原则要求在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居民和相关利益方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共识。

3. 古镇保护的策略为了保护古镇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护策略。

首先,应当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明确古镇的保护责任和管理机构,加强对违法建设和破坏行为的监管和处罚。

其次,要加强古镇的修缮和维护工作,保持古镇的原始风貌和历史特色。

同时,要加强对古镇建筑的保护和修复,确保建筑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展览和培训等方式,提高公众对古镇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4. 古镇发展的策略古镇的发展是保护的基础,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策略。

首先,应当发挥古镇的历史文化优势,打造独特的文化品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者。

其次,要加强古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古镇的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水平,为古镇的发展提供保障。

此外,还可以发展与古镇相关的产业,如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业等,促进古镇的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古城镇开发探讨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古城镇开发探讨

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古城镇开发探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旅游业的兴起,古城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正在成为开发的热点。

然而,如何在保护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了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子孙后代的基本生存权益,不破坏自然和社会的平衡与稳定,不耗尽自然资源的发展方式”。

在古城镇的开发中,应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循以下几点原则:首先,应该尊重和保护古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

古城镇自古以来就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因此,保护古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非常重要的。

在开发过程中,应该尽量保留古城镇的物质文化遗产,并充分体现文化特色。

其次,应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古城镇旅游业发展需要大量的土地资源,但是土地资源有限,如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一个重要问题。

在古城镇的开发中,可以考虑采用垂直建筑、地下空间利用、集约化开发等方式,尽量减少对土地的占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三,应该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

古城镇的开发需要满足人民对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但是,开发不能仅仅为了赚钱而忽略人民的需求。

在开发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为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第四,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古城镇的开发往往会给周围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应该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在开发过程中,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周围环境,保障生态平衡,让古城镇的生态文明得到充分发挥。

综合以上几点原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现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加强规划管理。

在古城镇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制定相应的规划和管理制度,明确发展方向和目标,确保古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规划管理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遵守相关法律和规定,按照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原则,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开发工作。

其次,加强宣传教育。

在古城镇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古城镇历史文化遗产和生态环境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更加珍惜古城镇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宜居的城镇。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研究

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研究

1822018年2月下半月刊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研究苏敬梅我国的古城镇不仅继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同时众多珍贵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也被保存下来,古城镇是中华民族先辈们精神家园最直接的物证,也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

因此,必须根据我国古城镇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和保护先辈们遗留下的文化遗产。

本文主要是就可持续发展视阈下的古城镇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与探讨。

一、古镇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一)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由于很多古城镇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收入相对有限,而文物保护作为一项投入较高产出较低的事业,导致很多古城镇的文物保护都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大多数古城镇都面临着无力修缮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窘境,虽然很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得到了抢救性的修复,但仍然存在很多尚未挂牌的文物遗址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而这些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古城镇的文物资源保护已经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虽然旅游行业的发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经济支持,但由于旅游业自身的发展规律,注定其文物保护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

虽然旅游业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所需的资金支持,但旅游业自身作为一种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文物造成相应的破坏。

(二)文物保护与社区发展古城镇作为历史建筑的集中区域,其在进行文物保护时,不仅要确保被保护建筑物的原貌不能受到破坏,同时对古城镇的历史风貌的保护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因此,古城镇保护区不能实施大规模的城市开发,最终导致古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建设的需要。

受到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大多数古城镇的建筑物主要以土木结构为主,而火灾对古城镇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大多都是致命性的。

另外,雨水、地面积水等对古城镇建筑造成的破坏也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

由于古城镇的人口密度较大,而其采用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煤气、电等传统能源为主,再加上输电线路不规范等问题,所以也增加了古城镇火灾发生的概率。

浅析官渡古镇景观形态特色和保护规划

浅析官渡古镇景观形态特色和保护规划

浅析官渡古镇景观形态特色和保护规划摘要:我国城市建设迅速发展,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古镇建设同样迎来城镇建设的高潮。

古镇旅游在社会上成为新兴目的地的机会也逐渐加强。

古镇的景观形态特色设计,在古镇旅游开发的大潮下往往不能做到全方位的兼顾,在古镇景观保护规划方面中,也是有得有失,现在阶段的历史文化古城镇的景观保护,主要保护开发模式是将整片的古建筑保护性开发,出现了很多古镇形象雷同,特色减弱,在本质上没有达到景观结构的最佳结合优化。

因此本文针对官渡古镇的景观设计,如何更好地在尊重和保护的基础上避免雷同提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古镇景观;形态特色;保护与发展一、选题背景及意义1.1选题背景中华大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有着兴衰不一的文化活动与经济活动,从而造就了分布广泛,特色不一的古镇。

历史文化古镇是一种现实具有的地理空间上的特别的地理景观,是在历史长河中留存下来的民宅、人文、建筑环境、地理空间等组合成的,拥有一定文化底蕴和古建筑风韵的综合景观体。

当今古镇建设城镇建设的高潮,古镇景观保护主要侧重将古建筑进行成片的保护性开发,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古镇旅游也有进一步深化发展和创新的必要。

1.2研究意义历史文化名城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自然景观、人文资源、民俗文化以及深厚历史积淀相结合的产物。

在面对当今古镇旅游的大趋势式下,通过调研进行深入的剖析,依据官渡古镇现实存在问题寻找实际发展策略,并且期待能对古镇旅游提出切乎实际的发展愿景,促进古镇旅游的长远发展。

1.3研究目标和思路二、官渡古镇景观形态特色的解读2.1官渡古镇景观形成2.1.1官渡古镇的保护与历史沿革官渡古镇地理还算优越,他在昆明市的南部地区,是一个很有名气的古城镇,他包含了正宗的老昆明味道。

以前的老官渡,是滇池船只靠岸往来的一个渡口,也因此得名官渡。

在云南历史上他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是滇南经济、文化、政治要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镇的空间形态特征及可持续发展策略探析
——以安仁古镇为例摘要:通过对安仁古镇现存面貌、街巷和庄园空间形态特征和物质、精神文化体系的探讨,从人文精神的延续、生态环境保护,技术传承等方面提出古镇合理的发展模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空间形态文化体系可持续发展
1.背景概况
安仁镇坐落在成都四川省大邑县城东南10公里处,地处成都平原西部。

目前安仁镇有保存较为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约30万平方米,包括清末民国初期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以及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等三条历史性街道。

建筑多保存完好,加上庄重、典雅、大方的各式院落,并将川西民居风格与欧式建筑风格巧妙地融为一体,形成独具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它是川西民居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川西建筑文化精品”。

2.建筑空间形态特征及文化体系
2.1街巷的空间布局:
古街巷的群体组织沿街道密集联排,平铺式展开,形成非常整饬有序的街巷院落的群体空间,沿街两侧是传统的商住两用的挑檐骑楼式的川西民居。

独具特色的道路网络,与城市空间互相交融、隔而不断,公共空间相互联系,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空间网络体系,丰富了街巷空间,安仁古街区正体现了这种建筑与城市空间内外转化的关系。

2.2庄园的空间布局
在古镇,较大的庄园或公馆则一般经过渡空间自街道进入,平面布局比较自由,随地形集中式布局,通过几进院落,空间层层渗透。

而其中刘氏庄园其空间布局规整错落,曲折幽深。

刘湘公馆则采用传统的“三进式”四合院布局,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其建筑特色较刘氏庄园精致、明快,极具观赏性。

这些庄园内部的诸多庭院在形态、尺度、比例、绿化配置方面各不相同,但都起到了组织人流,提供交流和休闲娱乐场地的作用,庭院内空间舒适度较高。

2.3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体系
文化体系是古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着一个历史时期内古镇的社会生活和文化内涵。

受西方思想和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共同影响,古镇无论在建筑形式还是在精神文化方面都独具特色。

镇内至今保存有典型的明清时代建筑街坊,古宅、古牌坊、青石、灰砖黛瓦的楼阁房舍,造形古朴。

木雕、石雕、窗雕文化丰富多样,两个不同时期的建筑相互融合,这些形
成了古色古香的古镇风貌。

(图6,7)从古镇的整体风貌到的单个庄园都反映着体现的人与环境的高度和谐,这使传统民居实现了建筑与环境、人与建筑之间“天人合一”的和谐对话,这些体现在人的心理与居住的空间层次的契合达到物质与精神、伦理与心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3.对古镇可持续发展策略思考:
3.1文脉精神的延续
古镇是历史遗留给我们的稀缺资源,而文脉精神却是一种无形的遗产,是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与历史遗存在当地还是有较高的地位,它记载着古镇发展的历史与传统的生活方式。

青石黛瓦、古木绿荫,独特的民俗民风都是构成文脉精神的物质元素,无论在街巷还是在庄园,所烘托的气氛,都与心灵产生着共鸣。

虽然可持续发展可以通过适当的产业运营带来经济收益,而精神遗产的最大价值在于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它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有形遗产,同时延续着地方特有的文化传统,古镇的历史文脉的延续是以体现无形遗产和有形遗产的共生关系。

3.2生态环境保护
受中国传统的居住生态观和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在古镇无论是古街道还是庄园,都注重山水的自然交流与融合,与古镇景观的设计达到完美的融合。

但由于旅游的开发,古镇低负荷运转的街巷生态系统不断受到冲击,能更好的利用和改造周边环境,运用古镇民居在营建过程中所持有的生态平衡观,在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丰富空间景观,使生态结构得到保护,同时,古镇的旅游产业的开发可能会带来新的生态结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优化景观资源结构,在保护和发展之间寻求新的平衡点,体现生存与进步的价值与与活力。

3.3技术的传承与创新
安仁古镇的价值就体现在至今遗存的古色古香的建筑,但传统技艺的缺失表现的比较明显。

由于它天然的地理优势,盲目的开发热潮致使在原有的老街区周围紧邻着修建大量的仿古建筑,外观墙面均采用青砖徒砌,上面点缀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符号,街道焕然一新,却丢失了街道原有的韵味和个性。

在古镇传统维护修复技艺的传承不仅仅是记忆的延续,同时包含着几百年来传统经验和智慧的结晶,充满了生态、节能、美学、力学等方面的奥秘,表达着古镇的文脉精神。

传统技艺复兴容易形成文化产业,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通过传承和再创造可派生出一种高附加值。

在这种模式下,传统工艺与现代营造技术的结合是传统建筑得以保护和生存的基础,也是传统工艺能够发扬传承的重要保障。

4.结语
空间的发展模式来看,古镇已发展为古街区与新的居住区分离,有机分离的互补发展模式可将古镇与农民新住区联系起来,形成优势互补。

在市场化发展的趋势下,利用了
特有的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产业,附带周围还修建了建川博物馆聚落,以发展经济与保护历史文化为目的的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经济和社会效益,达到文化辐射的目的。

古镇的发展空间是自由灵活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的影响下,历史文文脉的延续和促进街区的保护是首要前提,安仁古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不仅是普遍意义上的生态概念,还有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使用,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性观与动态观的协调。

保护古镇生态环境,注重持续性和协调发展是古镇的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李长杰.中国传统民居与文化.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 地主庄园博物馆—安仁镇[J].小城镇建设,2004/7.
[3] 陆元鼎,杨新平.乡土建筑遗产的研究与保护[M].上海:统计大学出版社,2008.
[4] 高吉喜.《可持续发展理论探索:生态承载力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