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笔直书教案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多篇)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多篇)篇:秉笔直书设计(1)太史们分别怎样拒绝了崔杼的不合理要求的?(小组内分角色读课文2――5自然段,其余学生注意听,画出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
同学们,虽然太史季最后没有死,但是他也是抱着那种必死的想法去的,对吗?所以,我们也可以把它归为临死前说的话。
交流描写太史表情和语言的句子。
出示同学们,仔细看这几段话,静静地读几位太史们的语言,你们发现了什么共同之处了吗?(生:他们都不想颠倒是非)师:恩,他们要怎么样呢?(生:写史实)。
生:我还发现了太史们都不怕死。
师:用一个词来说——(宁死不屈)师:为什么几位太史面对独揽大权的崔杼还能做到这样坚持写史实,宁死也不肯屈服呢?(生:因为他们都是太史,要尽到太史的本分。
)那么太史的本分是什么?我们找到这句话,给大家念念,谁来读读?(太史伯听了——颠倒是非呢?)出示。
师:岂能,再来!生再读。
师:这不就是太史的本分所在吗?谁再来读一读?这就是太史们心中的信念啊,一起来!你认为这几位太史是怎样的人?(板书:忠于职守)师:是啊,他们坚守住了自己的本分。
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再来听一听他们心中的信念吧!(齐读)往前翻一页。
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通过几位史官的语言(板书)描写,就读出了他们忠于职守,宁死不屈的品格。
那么文章中还有描写崔杼语言的,他们之间针锋相对,可以说是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较量,就让我们再现这次较量。
现在,听清老师的要求,同桌合作,其中一位同学选择三位太史中的以为太史的语言去读,另外一位同学就读崔杼,去掉提示语,两个人练练这两个人之间的那种针锋相对,多练几遍,一会儿全班展示。
开始。
那两位同学愿意展示崔杼和太史伯的较量?来,你俩读吧!(出示)读后评价建议。
(建议,读出崔杼的不讲理生气,太史伯的严肃)指名分别读。
(指导)还有同学愿意读出那种严肃和坚定吗?你来。
这位同学读出了太史伯的内心,在生与死面前他选择了舍生而取义。
我们一起来读读。
“我只有一个脑袋——” 太史伯心中坚定那样一个信念,那就是——(师生齐读)“按照事实写历史——”师:再请两个同学读读太史仲与崔杼的对峙。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语文名师公开课获奖教案百校联赛一等奖教案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语文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能够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四个方面探讨秉笔直书教学设计语文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秉笔直书的语文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提高书写的准确性、规范性和美观性,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2.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提升阅读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通过秉笔直书的教学设计,学生能够提高写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创作意识。
4.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素养:通过秉笔直书的语文教学设计,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感情。
二、教学内容:1. 书法基本功: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书写姿势,提高字迹的美感和准确度。
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如临摹名家书法作品、练习基本笔画、识别字形等,培养学生的字形感和字体美感。
2. 文言文阅读与理解:选取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如《红楼梦》、《论语》等,进行阅读和理解。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古文的词义、句法结构和修辞手法等来帮助学生理解。
3. 写作技巧与创作: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作文的基本技巧,如段落分隔、论证逻辑、文字连贯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创作能力。
可以通过写作小组讨论、互相批改和展示作品等方式促进学生的写作交流和学习。
4. 传统文化学习:教师应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知识进行讲解,如诗词歌赋、传统戏曲和节日文化等。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素养。
三、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正确的书写姿势和技巧,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同时,教师还可以示范阅读古文和写作的过程,使学生能够模仿和学习。
2.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中共同解读文言文和互相批改作文,增加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精选汇编)

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精选汇编)第1篇第2篇第3篇第4篇第5篇更多顶部目录第一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第二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第三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第四篇: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第五篇:教学设计基本要求更多相关范文正文第一篇:《秉笔直书》教学设计《秉笔直书》教学设计本课教材分析: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
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
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2019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板书:秉笔直书。
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
(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秉笔直书》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秉笔直书》教案本文是关于《秉笔直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太史秉笔直书的优秀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1、根据人物的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2、理解太史说的话。
三、教学流程:(一)激趣揭题,导入新课1、板书:秉笔直书2、齐读课题,解题:“秉”拿着、握着;“书”书写。
3、质疑:读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指名分节读文,检查预习情况,正音、析词。
2、讨论: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3、交流:你读了课文后有什么感受?(三)品读课文,深入理解1、课文哪一段交代了史实?2、默读课文,思考:崔杼为什么要杀掉太史?太史在临死前都说了什么?细读课文,用波浪线勾出太史说的话。
3、汇报交流,以读促思:(1)“按照事实写历史,是太史的本分,哪能捏造事实,颠倒是非呢?”分析讨论:这是什么句?改为陈述句怎么说?指导朗读:读出断然拒绝的坚定口气。
(2)“如果你叫我颠倒是非,我情愿不要这个脑袋。
”讨论: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导朗读:读出太史宁死不屈,刚正不阿的品质。
(3)“太史只怕不忠实,可不怕死。
你就是把我也杀了,难道还能把所有的人都杀了吗?”讨论:太史仲用怎样的神情说的?(面不改色、冷笑)这句话该用怎样的语气读?(轻蔑、坚定)(4)“我当然爱惜生命,但要是贪生怕死就失了太史的本分,不如尽了本分,然后去死。
但您也要明白,就是我不写,天下还有要写的人,您只能不许我写,却不能改变事实,您越是杀害太史越显出您心虚。
”畅谈体会,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引导:是哪句话触动了崔杼,让他作罢?质疑:下文哪句话证实了“还有要写的人”?指导朗读(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1、分角色朗读课文。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板书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板书教案及课后反思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秉笔直书》的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积累好词好句。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新的课文,题目是《秉笔直书》。
大家知道“秉笔直书”是什么意思吗?生:……师:对,就是拿着笔直截了当地书写。
那么,这篇课文讲述了什么内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2.课文阅读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节奏。
在阅读过程中,可以画出自己认为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生:……3.生字词学习师:请同学们分享一下自己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字词。
生:……师:同学们很棒,都找到了不少生字词。
下面我们来一一学习这些词语。
(1)教师逐个解释生字词,让学生跟读并记忆。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书写。
4.课文解析(1)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内容?(2)课文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让你印象深刻?为什么?生:……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
(1)教师带领学生梳理课文内容,概括文章主旨。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理解其含义。
5.课堂讨论师: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秉笔直书”的理解。
生:……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秉笔直书,敢于面对真实,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6.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秉笔直书”的感悟。
四、课后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2.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环节需要改进?3.学生对“秉笔直书”的理解是否深入?如何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一主题?4.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旨。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

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勇于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3)培养学生诚实、正直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观点;(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3)概括文章的结构和内容。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分析和评价;(3)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2)指导学生运用学习方法,如查阅字典、注释等,辅助理解课文;(3)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3. 合作学习:(1)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2)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进行辩论和交流。
4.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写作练习;(2)指导学生运用文言文进行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3)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如发言、讨论、写作等;2. 课文理解:通过提问、测试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3. 写作能力: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北师大版《秉笔直书》语文教材;2. 参考资料:相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资料;3. 教学工具:投影仪、黑板、粉笔等。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小学四年级语文《秉笔直书》教案该如何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秉笔直书》教案”,欢迎大家参阅,更多资讯尽在教案栏目!《秉笔直书》教案(一)本课教材分析:文章记叙的是战国时代的一个历史故事。
故事发生的年代非常久远,因此文中出现了大量学生不易理解的历史性词语,如“齐庄公”、“相国”、“太史”等。
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查找资料辅助课文教学的作用。
文章采用对话的形式,对几位太史宁可断头也不屈服于残暴的崔杼,恪守本分的职业道德精神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刻画,同时又运用崔杼由不可一世到无可奈何的心理变化描写衬托了太史们这种忠于职守的精神的伟大。
因此,通过对于人物语言以及神态描写的学习,感受、体会、学习人物“秉笔直书”的伟大的人格精神是本课学习的重点。
教学目标:1、准确认读课文中的8个认读生字,掌握写字表中的11个生字。
2、引导学生根据人物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的优秀品格。
3、学会抓住重点词句(忠实、本分、不屈服),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鼓励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要点,绘声绘色地复述课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
学生准备:查找关于战国情况的资料,以及“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的解释资料。
教学过程:一、释词导入,激发兴趣历史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了解历史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喜欢听历史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个林汉达先生带给我们的,描写战国时期在齐国发生的小故事――《秉笔直书》。
(板书:秉笔直书。
学生齐读课题。
)战国时期离我们太久远了,在听故事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几个那个时期常用的特殊词语。
(出示词语:“国君”、“竹简”、“伯、仲、叔、季”、“相国”、“太史”、“齐庄公”。
学生根据课前查阅的资料进行交流。
)扫清了听故事路上的拦路虎,我们可以来欣赏这一个小故事了。
北师大版语文《秉笔直书》教案与课后反思

北师大版语文《秉笔直书》教案与课后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秉笔直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通过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历史和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秉笔直书》。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掌握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
(2)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通过问题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探究学习(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创意写作,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审视课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四、课后反思1.教学效果(1)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的了解程度。
(3)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改进(1)针对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寻找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2)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课堂提问的质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秉笔直书》导学案
审核人签字:
授课
年级
四年级 学科 语 文 主题 《秉笔直书》 任课教师 张宁宁
课型 问题解决课 课时 2 授课日期
教 材 分 析 本课写的是战国时代的历史故事,故事出自《东周列国志》。题目概括出了
太史的本分。课文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人物语言符合人物身份。
叙述了战国时代,相国崔杼杀了国君光,他让太史们写“先君是害病死的”,
太史坚决不从。崔杼一连杀了三位太史,最后不得不让太史按史实记录。太
史伯、仲、叔和季勇于牺牲自己的性命,以死维护了太史的本分,当然不是
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性命不值钱,而是在他们心目中,历史太重要了。世间
就有这样的人,宁愿挨打、宁愿被杀头也要说真话。这不仅仅是真话的力量,
而更是人格的力量。
设 计 理 念 为了与高效课堂教学相适应,我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采用主体
参与、小组合作、汇报交流,表演课本剧等学习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气氛愉悦、宽松,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
用。
教 学 目 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秉笔直书》这个故事的内容。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1、抓住太史伯、仲、季、南史氏的话,体会他们为什么不肯改竹简的写法。
2、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熟
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3、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
然气。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理解几位史官宁肯牺牲自己,也要维护自己的职责,敢于直言的凛然气节。
教学难点:结合课文,理解美言、谎言、直言、谣言、忠言的意思。并且在
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能够复述课文。
关 键 问 题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通过反读、议、品,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
特点,增强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教 学 方 法 这节课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引导法: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并产生问题。2、小组合作法:通过讨论提
出问题和问题。3、指导法:指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物描写方法。4、练习法: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题导读单》和《问题生成单》。5、表演法:让学生
表演课本剧。
教 学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案三单
学生准备:相关资料
准 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 一 课 时
程序
(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
情境
明确
目标
4 1“秉笔直书”,从课题中,你想了解到些什么? 2、围绕课题“秉笔直书”,让学生提出问题
自主合作 品味文本 10 创设体验和生成问题情境 1、整合学生“生成单”上的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品读全
文
3、引导小组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充分讨论,让问题简单
化,生活化
重点问题 科学指导 3 创设指导情景 1、教师提炼重点问题 2、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效指导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发挥小组作用共同解决
问题
3、学生认真听并做好笔记
品味
文本 展示交流 15
创设展示情景 1、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2、指导学生自我展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问
题,并进行多元展示
挖掘意义 5
归纳
拓展
深化
情感
3 创设拓展与总结情景 教师总结,激发情感 1、课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收获
2、学生代表谈体会和感受
课外 拓展
。
板书 设计
第 二 课 时
程序(要素) 时间 创设情景 教师行为 期望的学生行为
创设情境
明确目标
4 体会感情,个性化朗读课文。
自主合作 品味文本 10
创设体验和生成问题情境 1、整合学生“生成单”上的问题 2、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再次品读全文 3、引导小组共同解决问题 学生充分讨论,让问题
简单化,生活化
重点问题 科学指导 3
创设指导情景 1、教师提炼重点问题 2、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有效指导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2、发挥小组作用共同
解决问题
3、学生认真听并做好
笔记
品味文本 展示交流 15
创设展示情景 1、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展开讨论 2、指导学生自我展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小组合作完成讨论
问题,并进行多元展示
挖掘意义 5
归纳拓展 深化情感 3 创设拓展与总结情景 教师总结,激发情感 1、课文内容回顾,小组讨论收获
2、学生代表谈体会和
感受
课外
拓展
如果你是大地母亲,你一定还有很多话语倾诉,你还想对谁说什么?
板书
设计
秉笔直书
崔杼 伯 仲 叔 季 南 史 氏
太史:刚直不阿、秉笔直言
教学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