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作业

合集下载

电器理论基础第六章作业

电器理论基础第六章作业

6-1(1)铁芯和气隙中磁力线分布情况如下图:(2)())(5.060cos 1cos 1101044T B B T A B Fe Fe =⨯=====--αφδ6-2 rH dl H I rππ220==⎰ 铝制圆环:()m A r I H /58.7902.02102=⨯==ππ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101010)(1058.7910484447wb A B T H B -----=⨯=⨯==⨯⨯==φπμ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铁质圆环:)(2.058.791042000)/(58.7902.021027T H B m A r I H r =⨯⨯⨯===⨯==-πμμππ)(102102.054wb BA --⨯=⨯==φH 平均值没变,B 平均值变大,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值变大。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H=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r Hdl I π20)1( rHNI π2= 内环:)(000.139********)/(39802.025.010*******T H H B m A r NI H r =⨯⨯⨯====⨯⨯==-πμμμππ 外环:)(780.03.3181042000)/(3.318025.025.010*******T H H B m A r NI H r =⨯⨯⨯====⨯⨯==-πμμμππ平均半径处:)(1022.2105.05.0889.0)(889.07.3531042000)/(7.3530225.025.010025470wb BA T H H B m A r NI H r ---⨯=⨯⨯⨯===⨯⨯⨯====⨯⨯==φπμμμππ(2)要使φ值不变,由于A 不变,则要使B 不变。

)/(7.707443104889.0)/(7.3531042000889.070700m A B H m A BH r=⨯===⨯⨯==--πμπμμδ )(75701.07.707443)001.00225.02(7.353)2(0A H r H I =⨯+-⨯⨯=+-=∑πδδπδ )(57.7100757A N I I ===∑ 线圈电流要增大7.57-0.5=7.07(A )321φφφ=+(1)左边铁芯柱中的磁通为零,则01=φ4343322113232231132==+===N I N I R R R N I RN I φφφφφφ(2)右边铁芯柱中磁通为零,则03=φ33-2211122231121-=-====N I N I R R N I RN I φφφφφ(3)中间铁芯柱中磁通为零,则03=φ2363322113221131131===+==N I N I RN I RR R N I φφφφφφ6-5 工作气隙:72471101104.110101.36.3104----⨯=⨯⨯⨯⨯==ΛπδμδA 非工作气隙:72472202101.31025.0101.32104----⨯=⨯⨯⨯⨯⨯==ΛπδμδA 衔铁与磁轭间:72473303101.110101.326.3-2.9104----⨯=⨯⨯⨯⨯==ΛπδμδA 6-6(1)同轴圆柱: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第6章作业参考答案

第6章作业参考答案
3
1.12 两台 机通过其串行口直接通信时,通常只使用 两台PC机通过其串行口直接通信时 机通过其串行口直接通信时, 三 根信号线。( 。(A) 根信号线。( ) A. TXD、RXD和GND B. TXD、CTS和GND 、 和 、 和 C. DSR、CTS和GND D. DTR、RTS和GND 、 和 、 和 1.13 在通用微机中普遍采用的串行接口标准是。 (D) 在通用微机中普遍采用的串行接口标准是。 ) A. RS485 B. RS423 C. RS-422 D. RS-232C 1.14 一装置采用 一装置采用8251A进行串行同步通信,当选定通信速率 进行串行同步通信, 进行串行同步通信 波特时, 芯片的TXD及RXD引脚上的时钟 为9600波特时,施加于 波特时 施加于8251A芯片的 芯片的 及 引脚上的时钟 信号频率为 。 (C) ) A. 4800HZ B.2400HZ C. 9600HZ D. 19200HZ 1.15 RS-232C接口采用的信号电平范围是 接口采用的信号电平范围是 。 (C) ) A. 0~+5V B. -5V~+5V C. -15V~+15V D. 0~+15V 1.16 异步串行通信中,常采用波特率的 倍频作为接收时钟, 异步串行通信中,常采用波特率的16倍频作为接收时钟 倍频作为接收时钟, 其目的是 。 (B) ) A. 提高采样精度 B. 识别正确的起始位 C. 提高接收速率 4
。 (C) ) 之间的数据传输
(A) )
2
1.9 异步串行通信的主要特点是 。(A) 。( ) A. 传送的每个字符是独立发送的 B. 通信双方不需要同步 C. 字符之间的间隔时间应相同 D. 传送的数据中不含有控制信息 1.10 波特率是串行通信中的一项重要参数,以下说明中正确的 波特率是串行通信中的一项重要参数, 是 。 (B) ) A. 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字符数 B. 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波特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送的二进制数的位数 C. 波特率也称为波特率因子 D. 通常收/发时钟频率等于波特率 通常收/ 1.11 下列关于串行通信的叙述正确的是 。 (C) ) A. 串行通信只需一根导线 B. 半双工就是串口只工作一半工作时间 C. 异步串行通讯是以字符为单位逐个发送和接收的 D. 同步串行通讯的发、收双方可使用各自独立的局部时钟 同步串行通讯的发、

第6章 糖代谢 作业答案习题

第6章 糖代谢 作业答案习题

一,名词解释1.糖酵解糖酵解是指葡萄糖生成丙酮酸的过程,是糖(葡萄糖、果糖、半乳糖、甘露糖等)的共同分解途径。

2.氧化磷酸化当电子从NADH或FADH2经电子传递链传递至氧生成水时,产生的能量使ADP磷酸化生成ATP的作用称氧化磷酸化作用。

3.底物水平磷酸化指ATP的形成的形成直接与一个中间代谢物(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上的磷酸基团转移偶联的作用。

如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生成丙酮酸时产生的ATP,琥珀酰CoA生成琥珀酸时释放的能量用于生成GTP,GTP可转变为ATP。

4.柠檬酸循环柠檬酸循环时以乙酰CoA和草酰乙酸缩合成柠檬酸后在经过一系列的反应又重新生成草酰乙酸的环状途径。

由于途径的第一个代谢物是柠檬酸,故称为柠檬酸循环;又由于柠檬酸含有三个羧基,故也称其为三羧酸循环。

5.磷酸戊糖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发生在胞质中,该途径从6-磷酸葡萄糖开始,经脱氢、脱羧等反应生成5-磷酸核酮糖,5-磷酸核酮糖可转变为5-磷酸核糖供RNA、DNA及多种辅酶合成的需要。

5-磷酸核酮糖经转醛和转酮反应再次生成3-磷酸甘油醛和6-磷酸果糖与糖酵解途径相连接。

由于该途径是产生5-磷酸戊糖的重要途径,所以称为磷酸戊糖途径,又由于反应的起始物为6-磷酸葡萄糖,故亦称其为磷酸己糖支路。

6.糖原糖原是动物体内葡萄糖的贮存形式,是具有分支的葡萄糖多聚物,存在于肌肉中的糖原称为肌糖原,存在于肝脏中的糖原称为肝糖原。

7.Cori循环肌肉中积累的乳酸经血液循环进入肝脏,在肝脏异生为葡萄糖后又回到肌肉中被利用的过程称为Cori循环。

二,填空题1.血糖主要是指血液中所含葡萄糖,正常人的血糖水平是3.61-6.11 mmol/L 。

2.调节血糖升高的激素是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调节血糖降低的激素是胰岛素。

3.糖酵解途径(EMP途径)的起始物是葡萄糖,终产物是丙酮酸。

4.糖酵解途径的调节酶是己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

5.糖异生途径的调节酶是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激酶,果糖二磷酸酶,葡萄糖-6-磷酸酶。

第六章作业及答案

第六章作业及答案

第六章作业一、选择题1.若不考虑结点的数据信息的组合情况,具有3个结点的树共有种()形态,而二叉树共有( )种形态。

A.2 B。

3C。

4 D。

52.对任何一棵二叉树,若n0,n1,n2分别是度为0,1,2的结点的个数,则n0= ()A.n1+1B.n1+n2C.n2+1 D。

2n1+13。

已知某非空二叉树采用顺序存储结构,树中结点的数据信息依次存放在一个一维数组中,即ABC□DFE□□G□□H□□,该二叉树的中序遍历序列为()A。

G,D,B,A,F,H,C,E B。

G,B,D,A,F,H,C,EC。

B,D,G,A,F,H,C,E D.B,G,D,A,F,H,C,E4、具有65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的高度为()。

(根的层次号为1)A.8 B.7 C.6 D.55、在有N个叶子结点的哈夫曼树中,其结点总数为()。

A 不确定B 2NC 2N+1D 2N—16、以二叉链表作为二叉树存储结构,在有N个结点的二叉链表中,值为非空的链域的个数为().A N-1B 2N-1C N+1D 2N+17、树的后根遍历序列等同于该树对应的二叉树的( )。

A. 先序序列B。

中序序列 C. 后序序列8、已知一棵完全二叉树的第6层(设根为第1层)有8个叶结点,则完全二叉树的结点个数最多是()A.39 B.52 C.111 D。

1199、在一棵度为4的树T中,若有20个度为4的结点,10个度为3的结点,1个度为2的结点,10个度为1的结点,则树T的叶节点个数是()A.41 B.82 C。

113 D.122二、填空题。

1、对于一个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当它为一颗_____ 二叉树时,具有最小高度。

2、对于一颗具有N个结点的二叉树,当进行链接存储时,其二叉链表中的指针域的总数为_____ 个,其中_____个用于链接孩子结点,_____ 个空闲着。

3、一颗深度为K的满二叉树的结点总数为_____ ,一颗深度为K的完全二叉树的结点总数的最小值为_____ ,最大值为_____ 。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专题作业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6章实数专题作业

【对应训练】 5.计算:
(1)
3 (-2)2 -
1 27
×
(-3)2 +
196 ×3 -64 ÷
(2)| 5 - 6 |-| 5 -3|-| 6 -4|.
12254 ;
解:(1)-39 (2)2 6 -7
6.已知(x-12)2=169,(y-1)3=-0.125,求 x - 2xy -3 4y+x 的值.
4 25
-|
7 -3|.
(3) 0.3;
解: 7
解:1525
21.解方程: (1)(x-2)3=64;
解:x=6
(2)4(3x+1)2-1=0. 解:x=-16 或-12
22.已知实数 x,y 满足 x-2 +(y+1)2=0,则 x-y 等于( A ) A.3 B.-3 C.1 D.-1
【对应训练】
3 3.
-64
的立方根为_3__-__4____.
4.如果 x<0,那么 x 的立方根为( A )
A.3 x
B.3 -x
C.-3 x
D.±3 x
四、对实数的有关概念理解不透彻 【例4】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D) A.无理数包括正无理数、0和负无理数 B.无理数不是实数 C.无理数是带根号的数 D.无理数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2.已知 M=m-1 m+6 是 m+6 的算术平方根, N=2m-3n+3 n+6 是 n+6 的立方根,试求 M-N 的值.
解:由题意可知 m-1=2,2m-3n+3=3,可得 m=3,n=2, 所以 M= 9 =3,N=3 8 =2,所以 M-N=3-2=1
二、实数的非负性 【例 2】若 x2-1 + y+1 =0,求 x2019+y2020 的值. 分析:由题意可知 x2-1=0,y+1=0,分别求出 x,y, 再代入求值,注意分两种情况.

武汉大学研究生慕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第六章作业及答案

武汉大学研究生慕课《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第六章作业及答案

第六章作业1.高校对学位论文进行检测一般是在论文作者( )。

A、毕业后B、论文开题前C、论文答辨前答案:C 2.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是( ),对预防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对预防和遏制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维护良好的学术环境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A、一个第三方的独立审查平台B、隶属于研究生教育主管部门的C、一个学术机构创办的答案:A 3.论文检测是与已发表的文献进行( )的比较与揭示的分析。

A、相似度B、差异性C、分辨率答案:A 4.一稿多投的行为在是指( )向不同的报社或期刊社投稿的行为。

A、一人B、多人答案:A 5.李老师将他的一篇文章投到国内的某期刊社,被该期刊的中文版和英文版同时刊载,请问这属于“一稿两投”行为吗? A、属于B、不属于答案:B 6.( )是指将他人作品的全部或部分,以或多或少改变形式或内容的方式当作自己作品发表。

A、重复发表B、剽窃C、抄袭答案:C 7.学术不端行为举报受理后,应当交由( )按照相关程序组织开展调查。

A、校长B、学位授予单位C、学校学术委员会答案:C 8.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教育部规定( )应当明确具体部门负责受理举报。

A、公安机关B、高等学校C、信访部门答案:B 9.2016年6月教育部第一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颁布了(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B 、《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教育部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C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答案:C 10. 学生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应当给予( )处分。

处分。

A 、相应的学籍、相应的学籍B 、免于、免于C 、罚款、罚款答案:A 11. 按《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是否可以以匿名方式举报? A 、可以,但应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但应事实清楚、证据充分B 、不可以、不可以答案:A 12. 《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规定,举报人或学术不端行为责任人对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处理决定之日起30日内,以书面形式向( )提出异议或者复核申请。

第六章作业

第六章作业

第六章作业6-1填空题(1)频率为100Hz ,传播速度为300m/s 的平面简谐波,波线上两点振动的相位差为π/3,则此两点相距____m 。

(2)一横波的波动方程是))(4.0100(2sin 02.0SI x t y -=π,则振幅是____,波长是____,频率是____,波的传播速度是____。

(3) 设入射波的表达式为])(2cos[1πλνπ++=xt A y ,波在x =0处反射,反射点为一固定端,则反射波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驻波的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波和反射波合成的驻波的波腹所在处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6-2选择题(1)一平面简谐波在弹性媒质中传播,在媒质质元从平衡位置运动到最大位移处的过程中:(A)它的动能转化为势能.(B)它的势能转化为动能.(C)它从相邻的一段质元获得能量其能量逐渐增大.(D)它把自己的能量传给相邻的一段质元,其能量逐渐减小.(2) 某时刻驻波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a,b 两点位相差是(A)π (B)π/2(C)5π/4 (D)0(3) 设声波在媒质中的传播速度为u,声源的频率为s v .若声源S不动,而接收器R相对于媒质以速度V B 沿着S、R连线向着声源S运动,则位于S、R连线中点的质点P的振动频率为(A)s v (B)s B v u V u(C) s B v V u u + (D) s Bv V u u - 6-10 如题6-10图是沿x 轴传播的平面余弦波在t 时刻的波形曲线.(1)若波沿x 轴正向传播,该时刻O ,A ,B ,C 各点的振动位相是多少?(2)若波沿x 轴负向传播,上述各点的振动位相又是多少?题6-10图6-13 一列平面余弦波沿x 轴正向传播,波速为5m ·s -1,波长为2m ,原点处质点的振动曲线如题6-13图所示.(1)写出波动方程;(2)作出t =0时的波形图及距离波源0.5m 处质点的振动曲线.题6-13图(a)6-14一平面简谐波沿x轴正向传播,如题6-14图所示.已知振幅为A,频率为 , 波速为u.(1)若t=0时,原点O处质元正好由平衡位置向位移正方向运动,写出此波的波动方程;(2)若从分界面反射的波的振幅与入射波振幅相等,试写出反射波的波动方程,并求x轴上因入射波与反射波干涉而静止的各点的位置.题6-14图。

第六章 机械波作业及答案

第六章 机械波作业及答案

第六章 机械波作业及答案一、选择题1.频率为500Hz 的波,其波速为3601-⋅s m ,在同一波线上位相差为 60的两点的距离为 [ ](A );24.0m (B );48.0m (C );36.0m (D );12.0m2、一平面简谐波的波动方程为)(),3cos(1.0SI x t y πππ+-=,0=t 时刻的波形曲线如图所示,则 [ ](A)O 点的振幅为m 1.0-; (B) 波长为m 3;(C) a,b 两点间位相差为2π; (D) 波速为19-⋅s m .3、图为沿x 轴负方向传播的平面简谐波在t = 0时刻的波形.若波的表达式以余弦函数表示,则O 点处质点振动的初相为 [ ](A) 0. (B)π21. (C) π. (D) π23.4、一平面简谐波沿Ox 轴正方向传播,t = 0 时刻的波形图如图所示,则P 处介质质点的振动方程是 [ ](A))314cos(10.0π+π=t y P (SI).(B) )314cos(10.0π-π=t y P (SI).xyOu(C) )312cos(10.0π+π=t y P (SI).(D) )612cos(10.0π+π=t y P (SI).5、一平面简谐波沿x 轴负方向传播.已知 x = x 0处质点的振动方程为0cos()y A t ωϕ=+.若波速为u ,则此波的表达式为 (A) 00cos{[()/]}y A t x x u ωϕ=--+. (B) 00cos{[()/]}y A t x x u ωϕ=--+.(C) 00cos{[()/]}y A t x x u ωϕ=--+.(D) 00cos{[()/]}y A t x x u ωϕ=+-+. [ ]6、如图所示,S 1和S 2为两相干波源,它们的振动方向均垂直于图面,发出波长为λ 的简谐波,P 点是两列波相遇区域中的一点,已知 λ21=P S ,λ2.22=P S , 两列波在P 点发生相消干涉.若S 1的振动方程为 )212cos(1π+π=t A y ,则S 2的振动方程为 [ ](A) )212cos(2π-π=t A y . (B) )2cos(2π-π=t A y .(C))212cos(2π+π=t A y . (D))1.02cos(22π-π=t A y .二、计算题1 、已知一平面简谐波的表达式为 )37.0125cos(25.0x t y -= (SI) (1) 分别求x 1 = 10 m ,x 2 = 25 m 两点处质点的振动方程;(2) 求x 1,x 2两点间的振动相位差;2、某质点作简谐振动,周期为2 s ,振幅为0.06 m ,t = 0 时刻,质点恰好处在负向最大位移处,求S(1) 该质点的振动方程;(2) 此振动以波速u = 2 m/s 沿x 轴正方向传播时,形成的一维简谐波的波动表达式,(以该质点的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3) 该波的波长.3、一列平面简谐波在媒质中以波速u = 5 m/s 沿x 轴正向传播,原点O 处质元的振动曲线如图所示.(1) 求解并画出x = 25 m 处质元的振动曲线. (2) 求解并画出t = 3 s 时的波形曲线.4.一横波方程为 )(2cosx ut A y -π=λ, 式中A = 0.01 m ,λ = 0.2 m ,u = 25 m/s ,求t = 0.1 s 时在x = 2 m 处质点振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6 一平面简谐波0=t 时的波形如图所示,且向右传播,波速为,2001-⋅=s m u ,试求 (1)o 点的振动表达式; (2)波的表达式;(3)m x 3=处的P 点振动表达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章作业一、选择题下列问题按照教材中的顺序安排,从各选项中选出一个最佳答案。

A.消费和储蓄1.边际消费倾向是:a.在任何收入水平的总消费与总收入之比。

b.由消费支出的变化(增加或减少)而引起的收入变化。

c.表示每一收入水平下消费支出额的曲线。

d.在任何收入水平上的消费变化与收入水平变化之比。

e.以上选项都不是。

2.在收入的收支相抵水平上:a.MPC等于MPS。

b.MPS等于0。

c.消费等于储蓄。

d.储蓄为0。

e.家庭借款大于其储蓄。

3.家庭消费函数的收支相抵点位于这样一点:a.该家庭的储蓄等于收入。

b.该家庭的收入等于消费。

c.该家庭的储蓄等于消费。

d.该家庭的消费等于投资。

e.边际消费倾向等于1。

4.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间的关系是:a.它们之和一定等于1,因为一部分边际收入一定用于额外的消费支出,而剩余部分则用于额外的储蓄。

b.它们的比率一定表示平均消费倾向。

c.它们的总额一定表示获得的可支配收入的现行总额,因为DI 一定要在消费和储蓄之间进行分摊。

d.在它们相等的那一点一定是收入的收支相抵水平。

e.它们之和一定等于0。

5.在本章中,与国民收入和国民产出分析有联系的个人储蓄一词反映的是:a.家庭持有的全部资产总额。

b.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但并未用于消费的收入。

c.家庭持有的全部资产总额减去其负债总额。

d.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且要么只用来购买证券、要么存入银行的收入。

e.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但并未用于消费,也未用于购买证券或存入银行的收入。

6.假设人们并未将其全部收入消费掉,还假设他们把未花掉的金额存人银行,按照国民收入和产出的解释,他们:a.是在储蓄而不是在投资。

b.是在投资而不是在储蓄。

c.既储蓄又投资。

d.既不储蓄,也不投资。

e.是在储蓄,但只投资于购买证券。

运用图6—3回答题7~10,,7.实线CC表示某家庭或社区的消费函数。

如果消费支出的总额是EA那么可支配收入的数额一定等于:a.ABb.FDc.FAd.DAe.以上选项都不是。

8.同样,假设图中的消费支出总额还为EA那么可支配收入的数额一定还等于:a.EAb.GB。

.c.ED。

d.OA。

e.以上选项都不是。

9.如果消费函数为C/C/,且可支配收入等于GB,那么储蓄一定等于:a.GJb.HJc.FGd.DJe.FE10.消费支出从HB变化至EA可能是下列哪一种情况的结果:a.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决定多支出和少储蓄。

b.可支配收入从OB减少至0A。

c.在每一收入水平上决定少支出和多储蓄。

d.可支配收入从O增加至OB。

e.以上选项都不是。

运用图6—4回答题11~13。

11.消费函数从实线CC向上移动到虚线C/C/的变动可表明:a.由可支配收入上升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增加。

b.在任何已知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相关家庭和社区决定多消费和少储蓄。

c.由可支配收入减少而引起的消费支出的减少。

d.在任何已知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上,相关家庭或社区决定少消费和多储蓄。

e.以上选项都不是。

12.假如实线CC表示消费函数,可支配收入数额为OK,那么可支配收入OK中的储蓄数额一定是:a.PK。

b.MK。

c.PM。

d.NM。

e.以上选项都不是。

13.假如可支配收入数额从OK变为0L—一实线CC仍然表示消费函数,那么收入中的储蓄额则将变为:a.SM。

b.QR。

c.PQ。

d.RS。

e.QS。

14.关于两个消费函数图形(图6—3和图6—4),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a.图6—3中的MPC(边际消费倾向)不变,而图6—4中的.MPC 则随着收入增加而减少。

b.图6—3中的M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而图6—4中的MPC 则不变。

c.图6—3中的M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而图6—4中的MPC 则不变。

d.图6—3中的MPC不变,图6—4中的MPC则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

e.图6—3中的MPC随着收入的增加而下降,而图6—4中的MPC 下降得更快。

15.消费函数是指:a.消费支出正好等于收入的收入水平。

b.某些消费者在其消费支出上“相互攀比”的倾向。

c.将用于消费的额外收入部分。

d.表示在不同收入水平上家庭将用于消费的数额的曲线。

e.低收入水平的家庭消费大于其收人数额的事实。

16.根据统计得出的数据,下列哪一项是典型的美国家庭关于消费行为的特点?a.随着收入增加,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递增。

b.在各收入水平(低收入水平除外)上,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相同。

c.在各收入水平上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相同。

d.随着收入增加,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逐渐减少。

e.在各收入水平(很高的收入水平除外)上,用于消费的收入比例相同。

17.当收人为0时,家庭消费为2 000美元,而当收入为6 000美元时,其用于消费的支出为6 000美元。

假设消费函数是一条直线。

这个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是:a.2/3b.3/4c.4/5d. 1e.大于l18.第17题中家庭的边际储蓄倾向等于:a.1/3b.2/3c.3/4d.1/4e.2 000美元19.可以把永久性收入确切地描述为:a.家庭储蓄多年并且不可能用于支出的钱。

b.在缴纳全部税收之后的收入。

c.长期内的消费和储蓄之和。

d.家庭收入的长期趋势。

e.以上选项都不是。

20.下列哪一项关于储蓄的陈述是错误的?a.个人储蓄率下降的可能解释之一是社会保障。

b.资本和信贷市场的改进也许会引起储蓄率的下降。

c.可以把储蓄视为家庭花费其收入后留下的剩余额。

d.美国的储蓄率高于基本。

e.a、b、c正确。

21.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家庭资产负债表中的储蓄存在差别,其差别在于:a.通货膨胀的衡量方法不同。

b.国民收入账户中扣除了资本利得。

c.在家庭资产负债表中扣除了资本利得。

d.单个与总体的区别。

e.以上选项都不是,两种方法中的储蓄相等。

B.投资22.经济学家把下列哪一项视为投资?a.购买公司债券。

b.储蓄和并未积蓄的数额。

c.购买新公司债券。

d.导致当前消费的生产活动。

e.以上选项都不是。

23.投资并不包括:a.购买新住房。

b.购买新工厂。

c.公司成品存货的增加。

d.发行新股票。

e.以上全被认为是投资的一部分。

24.下列哪一项最准确地描述了利率和投资支出水乎之间的关系?a.它们直接相关。

b.它们负相关。

e.它们一起变化,但是看不出联系。

d.它们不相关。

e.以上选项都不是。

25.加速数原理认为:a.当经济升温时,通货膨胀也上升。

b.当经济增长速度加快时,投资也增加。

c.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投资也增加。

d.增加货币供给量可使投资增长加速。

e.很难使快速增长的经济减缓。

26.如果,我们将沿着投资需求曲线移动到一个新的投资水平。

a.公司利润税增加。

b.国会通过一项投资税减免政策。

c.企业经理对未来发展更加乐观。

d.利率发生了变化。

e.所有以上选项。

27.下列哪一项对投资和消费做了准确的描述?a.两种活动均由相同的组织(如家庭)进行,尽管并非总是出于相同的原因。

b.两者都是对当前利用经济的生产性投入存量的需求。

c.两者都是可支配收入的组成部分。

d.在两种情况下,决定它们如何发挥作用的惟一因素是国民产出或可支配收入。

e.以上选项都不是。

二、填空题1.社会经济中的全部主体(消费者、厂商、政府等)在不同价格总水平下可能购买的各种商品的价值总和形成该经济社会的总需求曲线。

2.增加1单位可支配收人时所增加的消费支出称为mpc 。

3.增加1单位可支配收人时所增加的储蓄称为mps 。

4.不论可支配收人是多少,APC和APS满足关系式apc+aps=1 。

5.不论可支配收人是多少,MPC和MPS满足关系式mpc+mps=1 。

6.在两部门经济中,总支出函数AE= C+I 。

7.在四部门经济中,总支出函数AE= C+I+G+NX 。

8.在影响消费支出的各种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居民的收入。

9.当可支配收人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将减少。

10.对社会产品的总支出实际上就是对社会产品的。

三、判断说明题1.当消费者增加消费支出时,将减少储蓄。

F2.当消费者收入减少时,消费者将减少储蓄以保证消费支出不减少。

F11.增加税收将减少可支配收入从而减少总需求,增加税收将增加政府支出从而提高总需求;故税收的增加不会改变总需求。

F12.增加进口外国商品将增加总需求。

F13.减少本国商品的出口将增加总供给。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