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中的谥号解读

合集下载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此后看历史文献,你是专家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此后看历史文献,你是专家

一文读懂古代庙号、谥号、年号、尊号,此后看历史文献,你是专家历史题材一直是我国影视剧中的大IP,几乎我们每个人身边都能找出几位喜欢历史的好朋友,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嘉靖”、“万历”、“康熙”、“乾、嘉、道、咸”等诸多帝王们纷繁复杂的称谓,可又不禁令人疑惑。

那么,究竟这些称谓是干啥用的?又如何区别这些称谓呢?为了讲明白这个问题,我们以知名度较高的帝王唐太宗李世民说起:李世民是他的姓名,由于他贵为帝王,此外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年号等四种称号。

要知道我国古代皇帝,一般都有这四种称号。

李世民先来说“庙号”。

我们谈到李世民,通常也会脱口而出:唐太宗——李世民,这里的“太宗”就是李世民的庙号。

我们经常听到太祖、太宗之类的帝王称号,就是古人在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给他使用的名号。

据考证,这一做法早在商代就出现了。

“古者天子庙号.祖有功而宗有德。

”通常开国皇帝一般为祖、后继有为之君为宗。

譬如:唐高祖——李渊,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开基立业,创立大唐,所以庙号为“祖”,刘邦也称汉高祖,亦是同理。

明熹宗的庙号石碑值得注意的是,越是古代,庙号就越精简。

譬如最初商代的庙号用字不过四种,即:创基立业曰“太”,庙号获得者:太祖汤、太宗太甲;功高者曰“高”,庙号获得者:高祖王亥、高宗武丁;世代祭祀曰“世”,庙号获得者:世祖盘庚、世宗且甲;中兴者曰“中”,庙号获得者:中宗且乙。

奇葩的是,到周朝,虽然周以“礼”著称,但庙号制度却被废除。

此后直到汉代才又被刘邦重新用起来。

汉代对于帝王庙号的选字极为慎重严格,除非帝王有大功大德,否则不得使用,故而整个西汉210年,也不过刘邦(高祖)、刘恒(太宗)、刘彻(世宗)、刘询(中宗)等屈指可数的数位皇帝死后被加庙号。

新《三国演义》许攸称刘协的庙号汉献帝,是错误的,庙号是皇帝死后才有的到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时局变幻,庙号的使用开始不加约束,除非极少的短命皇帝和亡国之君,每个帝王都有庙号,这一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代。

帝号解释

帝号解释

一、总体介绍我国古代,帝王、诸侯、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并相沿成为制度,这种制度称为设法,所给予的称号名为谥号。

所谓庙号,是指古代帝王死后在大庙里立宣奉祀时追尊的名号。

谥号、庙号的选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庙号是指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一般认为,庙号始于商代,汉代承袭了这一制度。

汉代对于追尊庙号一事是极为慎重的,因此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

但这一制度发展到南北朝时已不太严格了,从唐代开始,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更是无帝不”宗”了。

谥号是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死后据其生前事迹评定的带有褒贬色彩的称号。

周初始制谥法,至秦废止,汉复其旧,历代因袭,直至清朝灭亡。

谥号中还有一种私谥,这是有名望的学者、土大夫死后由其亲戚、门生、故吏为之议定的谥号。

私谥始于周末,到汉代才盛行起来。

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高官司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

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

如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 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公元前140 年,汉武帝即位,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依此类推。

新君即位或遇军国大事、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变年号,称为改元。

有的甚至一年之中一改再改,如汉武帝一生就用了十一个年号,女皇帝武则天也曾改元十二次。

自朱元璋开始,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不论在位时间长短,一个皇帝只用一个年号,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清朝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因此往往也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

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而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庙号、谥号连称时,庙号在前,谥号在后,一同构成殁世帝王的全号。

习惯称呼中,唐代以前对殁世的帝王简称谥号,不称庙号,如汉武帝、晋武帝、隋炀帝等。

谥号名词解释

谥号名词解释

谥号名词解释
谥号是指在古代中国帝王逝世后,由朝廷追封给予其的尊号。

谥号通常由两个字组成,用以表彰帝王的功绩和品德,并作为后世后代传承的象征。

谥号的命名通常是在帝王去世后,由朝廷的官员根据其生前的行为举止、政绩等进行评定。

根据评定的结果,朝廷会给予帝王一个带有特定意义的谥号。

谥号通常以“文”、“武”、“宣”、“恭”等字开头,用以表彰帝王的文治武功、宣扬德政和恭谦有礼等品德。

谥号在古代中国社会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它不仅是对帝王个人的褒奖,也是对整个王朝的肯定和赞扬。

谥号的使用还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不同的谥号代表着不同的社会地位和权力。

帝王的谥号也会作为一种象征,被后世的皇帝效仿,以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除了帝王,谥号也可以被追封给予其他身份特殊的人,如贤臣、忠臣、孝子等。

这些人可能是为国家和民族立下过赫赫战功,或是表现出了非凡的忠诚和孝顺。

总的来说,谥号是古代中国社会中一种重要的荣誉称号,用以表彰那些对国家和民族有着重大贡献的人。

它不仅代表着封建社会中的等级
制度,也是对过去伟大人物的一种纪念和崇敬。

谥号的传承和使用,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功德和美德的高度重视。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

古代谥号谥法解析谥法是国家的荣典,具有极高的荣誉性与资格限制。

在中国古代社会,朝廷赐谥(官谥)的对象为已故帝王、后妃、文武百官与朝廷认为应予特赐之人。

赐谥的第一对象为已故帝王。

帝王是至高无上的,所以其谥号用字也应完美突出,无出其右。

帝王谥号一般由礼官议定,其谥号有严格规定。

明清两代廿八帝(不计溥仪)的谥号开头两字均系“×天”,如明太祖是“开天”,建文帝是“嗣天”,永乐帝是“启天”,自缢景山的崇祯帝是“钦天”;清太祖是“承天”,清太宗是“应天”,顺治帝是“体天”,康熙帝是“合天”等等。

皇帝自以为是真命天子,替天行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因此,“天”字也就成了帝王谥号中的专用字。

相比之下,明代以前的帝王谥字,并不怎么突出“天”,如唐太宗的谥号是“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宋太祖的谥号是“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

我们知道,周文王、汉武帝、汉宣帝这些称谓,并不是这几位帝王活着的时候已有的,而是他们死了以后,后继的帝王所追赠的“葆荣”。

他们活着时称王称帝称本名,死后才称这类特殊的称号。

这类称号就是谥号。

有关给谥的规定,谓之谥法。

由于帝王死后不再称名号,而只称谥号,这等于给他们更改了一个名字,因此谥法又叫易名礼或更名典。

什么是“谥”?《尔雅·释诂》:“谥,静也。

”疏:“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人死则静,也就是盖棺之后来表彰一下死者的生前事迹,简言之则叫盖棺定论。

西汉班固《白虎通义》:“谥之为言行也,引列行之迹也,所以进劝成德,使上务节也。

”引字与列字并举,即言列举,意为列举一个人生前所作所为的重要事迹,给他一个评估。

许慎《说文解字》:“谥,行之迹也。

从言兮皿,阙。

”行之迹,即一生的行迹。

大凡一个人服务于社会,总有种种事迹,在他死后,凭他一生的事迹,好的,予以褒扬;恶的,予以贬责。

这仍然讲的是盖棺定论。

由此看来,所谓谥,就是封建时代在人(主要是帝王)死后,依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庙号、谥号、帝号、年号什么是庙号、谥号、帝号、年号。

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在我国古籍中现身频频。

前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而年号则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

1,庙号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

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

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

庙号制度被废止。

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汉朝以后承袭了庙号这一制度。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为太祖(但自司马迁时就称其为高祖,后世多习用之),谥号为高皇帝(谥法无“高”,以为功最高而为汉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

西汉刘邦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刘盈上庙号)、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刘启上庙号)、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刘询上庙号)、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汉平帝时王莽上庙号))。

另外西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奭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庙号)、刘骜为统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庙号)、刘衎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庙号),在东汉光武帝时被取消;东汉刘秀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刘庄上庙号)、刘庄为显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刘炟上庙号)、刘炟为肃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刘肇上庙号)。

另外东汉还有几个皇帝有庙号:刘肇为穆宗孝和皇帝、刘祐为恭宗孝安皇帝、刘保为敬宗孝顺皇帝、刘志为威宗孝桓皇帝,不过这一些庙号在孝献帝时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

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

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

“祖”之泛滥,始于曹魏。

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古代皇帝谥号的含义

古代皇帝谥号的含义

古代皇帝谥号的含义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和庙号联系在一起,比如汉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一般最早的皇帝谥号用得多,后来庙号多,明清则往往年号更深入人心。

夏商时代的王没有谥号,往往直呼其名,他们的称呼多数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盘庚、帝辛,这究竟是排行还是出生年份,现在也众说纷纭,我们还是不要去管他。

谥号是周朝开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谥号,是自称,昭王穆王开始才是谥号。

所谓谥号,就是用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做一个概括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吧。

象文、武、明、睿、康、景、庄、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汉惠帝、晋惠帝都是没什么能力的,质帝、冲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厉、灵、炀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词,但还有点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献帝、顺帝,那就是胜利者对失败者的嘲笑了。

另外孙权是个特例,他的谥号是大帝,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

谥号是周开始的,除了天子,诸侯、大臣也有谥号,但我这里是专讲皇帝天子的。

秦始皇认为谥号是子议父、臣议君,于是废了谥号,从他这个始皇帝开始,想传二世、三世以至无穷,可惜只传了二世。

汉代开始又实行了。

汉倡导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谥号都有个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献。

汉献帝是他死去之后曹魏给他加的谥号,他做皇帝的时候没有这个叫法,三国的文艺里在他做皇帝的时候就把他叫做献帝,那是胡说八道,难道献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会把皇位献出来?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

庙号就是祖啊宗啊的称呼,一般祖的档次比祖更高些。

起初,有庙号的皇帝不多,例如两汉,刘邦是高祖,刘秀是世祖,别的就没什么庙号了。

这个祖,和欧洲尊某皇帝为大帝一样,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绩才行,一般往往都是开国皇帝。

但也有滥封的,曹魏时,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着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称烈祖明皇帝,很被后世嘲笑。

古代个谥号讲解-V1

古代个谥号讲解-V1

古代个谥号讲解-V1古代个谥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尊号,用于表彰高尚品质或者功绩卓著的人物。

谥号的设置可以追溯到周朝,商朝时期也有类似的称号。

随着历史的发展,谥号逐渐成为了一种正式的称谓,体现了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下面我们就来一一介绍古代个谥号的含义和来源。

1. 諡号諡号指的是在古代,君王、皇帝去世后所被追封的尊号称谓。

其中,大多数是依据他们的品德、才华、功绩、成就等等,以体现其伟大之处和功业的。

2. 肃号肃号,按照传统,在中国古代,是亡人(或后来诸侯、王侯的妻子)去世后追封的一种尊号。

以悼念死者。

这些人能得到肃号,往往也都是身份尊贵、殊瑞之人,其贡献和功业也是非常杰出的。

例如,孟子的母亲就被封为“孝肃夫人”。

3. 文号文号是指在古代,文人学士所被赐予的尊号。

在那个年代,文人通常通过书法、诗歌、文章等等方式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因此,他们的文号往往会与他们所发布的作品或者意境相呼应,成为文学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化符号。

例如,离骚中的“大人之言,靡不孜,孔多君子”、“国士无双”等,都是文学大师们得到的文号。

4. 容貌谥号容貌谥号,指的是在古代,由于某个人的容貌特别美丽、端庄、高贵,而被赐予的尊号。

在古代,有许多女性因为她们的美丽而被封号,比如著名的杨贵妃,就被称作“容色之精,天下无双”。

5. 地位谥号地位谥号,指的是在古代,特定身份和地位的人所被赐予的尊号。

比如,宋代的一些官员和贵族,就会被封为“大元帅”、“国公”等等。

总之,古代个谥号不仅仅是一种尊贵的称号,更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内涵和精神风貌。

我们需要尊重这些文化传统,发扬这些精神,以期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做出我们每个人的贡献。

怎样理解古代的谥号

怎样理解古代的谥号
文。
谥。官谥 , 即王朝赐谥 , 最为重要 , 至高无上 。私谥 , 指 亲 戚 门生 故 吏 , 了表 示 对 死 者 的 崇 敬 和怀 念 , 为 而 为之 立 谥 。 这 种 谥 号 , 往 缀 以 “ 生 ” 处 士 ” 子 ” 往 先 “ “ “ 居士 ” 等字样 。如 : 东汉 陈实死后 , 内赴吊者三万 海 余人, 刊石 立碑 , 为“ 范先 生” 谥 文 。 谥号常用一些 固定 的字来 命 名 , 这些 字有 特殊 的涵义 , 就其 内容 和性质 看 , 分 为三 类 : 1褒 扬 可 () 类 。如果死 者生 前 为善 、 廉政 或 建 有功 勋 , 就给 予 昭 、 、 、 、 、 、 、 、 、 、 、 、 、 等 恭 敬 庄 烈 明 德 懿 穆 景 肃 宜 忠 文 美谥 。如 :秦昭王 闻之 , 人遗 赵 王书 。 ( 廉颇 蔺 “ 使 ”《 相如 列传》 王翱 ) 追谥 “ , 忠肃 ” 左光 斗追 谥 “ 毅 ” ; 忠 。 ( ) 怜 类 。如 果 死 者 有 不 幸 , 登 位 夭 折 , 志 向 2哀 或 或 未申, 就给 予哀 、 、 、 、 、 慰 怀 殇 伤 悼等平 谥 。( ) 斥 3贬 类 。如果死者生前 的行 为丑恶有悖礼仪 , 就给予暴 、 昏、 、 、 、 、 、 使 幽 夷 丑 缪 安等恶谥 。如“ 王虐 , 厉 国人 谤 王。 (邵 公柬厉王弭谤》 。 ”《 ) 在这里要作两点说 明 : 是在古代谥号法 中, 常有一个谥号兼有几种涵 义, 而且有 褒 贬完全 相反 的现象。如 : 、 武 庄等 谥号 , “ 定祸 乱 日武 , 民 克 服 曰武 , 志多 穷 日武 ” “ 乱 克 刑 夸 ,胜 志强日庄 , 死于原 野 日庄 , 屡次杀伐 日庄 , 武而不断遂 日庄 ” 。前 一 “ ”庄 ” 武 “ 为褒 , 后二 “ ”庄 ” 武 “ 为贬 。 二是 当时的谥法是 为 巩 固其封建 统 治服 务 的 , 是宣扬封 建道德的舆论工具 。谥法也常有与死者 生 前 的事 迹 不 符 , 溢 美 之 词 , 至 还 颠 倒 是 非 。如 陷 有 甚 害忠 良岳 飞的秦桧死后居然被 谥为“ 忠献” 。 总之 , 号 是 人 物 生 前 事 迹 和 品 德 的 概 括 。 根 谥 据 谥 号 , 们 可 以推 断人 物 的 高 洁 品行 和 生 平 经 历 。 我 ( 作者单位 : 南省 清丰县第一 高级 中学) 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语文备考:文言文中的谥
号解读
阅读文言文的时候,我们经常会看到“谥号”,所谓谥号,就是说某人死亡以后,继任政权官方给他拟定的人生总结,用一个或几个有特定含义的字,来评价此君的一生。

既然是评价,无非包含三个方向:肯定、否定、不值得肯定也不必否定(爱咋咋地)。

谥号中的字,也就脱离不了这三种情感基调。

而且,即使同为褒扬,不同的字蕴含的意义也是有很大差别的,当你理解了这些字的具体含义,也就了解了后世对于此人的态度,这对于判断一篇文章的情感基调以及出题人的用意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另外需要注意,谥号是发给两类人的,一类是前朝君王及其近亲,不管这些人生前表现如何,都会给他一个谥号;另一类是已故的朝中重臣,通常都是业务水平极其出色、在某个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人物——这贡献有时候是建设性的,有时候是破坏性的。

说完这些,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常见的谥号:
第一部分:表示肯定的字
【文】人品好,知识渊博,自律,热爱学习,有礼有节,有好处了会想着兄弟们。

代表人物:汉文帝,周文王,隋文帝
【武】刚强勇敢,有大抱负,不计个人得失,不轻易服输,尊重规则,处事公正。

代表人物:汉武帝,周武王,
【穆】积极推广五讲四美,长期追求以德服人。

代表人物:秦穆公,岳飞(武穆)
【明】心里啥都懂(但未必说出来),有危机意识,知道哪些事情不可以干,于是就不干。

代表人物:魏明帝
故事解读:
一般情况下,谥号都会比较中肯地描述某人的一生。

但是偶尔也免不了受到其拟定者私人感情的影响,有所偏袒。

如魏明帝曹睿,在其执政期间,大兴土木,耗费了魏国极多的钱财。

并且他在病重时托孤于曹爽和司马懿这一步烂棋直接导致曹氏家族的政权旁落,这种表现,恐怕是称不上“明”的。

【睿】有远见,洞察力强。

【景】讲究道义,坚持自我,有始有终,好话坏话都说在明处。

代表人物:汉景帝
【庄】做事认真,稳重,谨慎;也有曾打算用武力解决问题却没成功的意思。

代表人物:宋庄公,清孝庄文皇后
【正】人品靠得住,行事有规矩,懂分寸,大家都很服气。

代表人物:曾国藩(文正),范仲淹(文正),司马光(文正)
故事解读:
你没看错,这几位代表的谥号都是一样一样的,这没关系,就好比我们听到新闻联播播音员用低沉缓慢的口吻播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好多人开头都是这句一样。

【宣】通情达理,令人信服。

代表人物:齐宣王,汉宣帝,秦宣太后
【懿】性情温和,道德贤淑。

【德】在其治内,老百姓生活比较安定,士大夫们也能恪守本分;被人批评了也不生气,能宽容不同论点的存在。

【敬】随时随地绷紧神经,白天黑夜(人前人后)都是一样尊重礼法,能长期坚守本分。

【肃】金口不常开,一旦说了就一定会做到。

代表人物:金肃宗
【恭】尊重知识分子和业务骨干,低调顺从,不摆谱。

【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完成,有死磕的精神,不会轻易改变主意。

【襄】在开疆拓土方面有很大的成就,同时都是以正当手段达成的目的。

代表人物:张之洞(文襄),左宗棠(文襄)
【成】能给老百姓安全感,国家总体运行得还不错。

【昭】容貌仪表、行为举止都比较讲究,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全社会公认的道德模范。

代表人物:秦昭王
【烈】以武装斗争为老百姓赢得了一些安宁。

代表人物:汉昭烈帝
故事解读:
汉昭烈帝就是刘备,从谥号可以看出,他的编制属于汉朝。

所以,下次当你看到哪部影视剧中,刘备的军队旗帜上写着大大的“蜀”字,或者正式场合称呼为“蜀国”,那就是不对的了~但是可以叫“蜀军”。

这就好比北京地界上的足球队叫“国安”,球衣上不能写“北京”,而应该写“国安”,但是在非正式场合可以勉强叫“北京队”。

【桓】以霸气的方式把别人的土地变成自己的,别人却没有太多怨恨;也比较受自己的人民的尊敬。

代表人物:齐桓公
【元】善于思考,能够团结黑白两道。

【惠】温和,质朴,仁慈;喜欢帮助别人,有雷锋精神。

【匡】不玩心计,性情耿直,神经大条。

【忠】侍奉领导不怕苦不怕累,不耍滑头。

代表人物:李鸿章(文忠)
【毅】勇敢,果断,坚忍,始终如一,自我要求高,不屈不挠。

代表人物:左光斗(忠毅)
【悫】做事谨慎,不浮夸。

【简】认准一种做人做事的原则,从一而终不松懈;不造谣,不传谣,不信谣,不打听小道消息。

【孝】孝敬长辈,扶助孤寡。

【靖】以温和手段宣传主流价值观,并且以身作则,带动社会整体道德水平逐步提高。

代表人物:陶渊明(陶靖节)
故事解读:
通常,谥号都是官方拟定后,由皇帝亲自审定并宣布的。

但有极少数例外,比如陶渊明的谥号,是由民间组织自发商定后形成的。

【顺】品性仁慈,大家都很尊敬他并且愿意仿效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