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建筑材料基本物理质实验

合集下载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实验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实验

实验1 建筑材料基本物理性质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材料密度的测试,计算出材料的孔隙率,了解材料的构造特征。

(2) 试样制备将试样研磨,用孔径0.2 mm筛子筛分除去筛余物,并放到105~110 ℃的烘箱中,烘至恒重。

将烘干的粉料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待用。

(3) 实验步骤①密度的测定A 在李氏瓶中注入煤油至突颈下部,记下刻度数。

将李氏瓶放在盛水的容器中,在试验过程中保持水温为20℃。

B 称取50~90 g试样,用漏斗将试样逐渐送入李氏瓶内,使液面上升至接近20 cm3的刻度为止。

再称剩下的试样,计算送入李氏瓶中的试样质量m(g)。

将注入试样后的李氏瓶液面的读数,减去未注前的读数,得试样得绝对体积V(cm3)。

②体积密度的测定A 称取试样质量m及蜡封试件在空气的质量m1,并对试样表面涂蜡。

B 在容量瓶中加入适量的水,记录水的体积数V1。

C 将试样放入容量瓶中,记录水的体积数V2。

(4) 实验结果计算①密度按下式计算出密度 (精确至0.01 g)ρ=m/V式中m——装入瓶中的质量,gV——装入瓶中试样的体积,cm3密度实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 g/cm3,否则重做。

②体积密度按下式计算出体积密度ρ0ρ0=m/V0式中m——试样的质量,gV0——试样的体积(包括开口孔隙、闭口孔隙和材料绝对密实体积)V0=V2-V1-[(m1-m)/ρ蜡]实验用两个试样平行进行,以其计算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两次结果之差不应大于0.02 g/cm3,否则重做。

③孔隙率的计算按下式计算孔隙率P(5) 问题与讨论①在进行密度试验时,试样的研碎程度对试验结果有何影响,为什么?答:试验样品内部存在较多孔隙。

颗粒越大材料孔隙率越大,测得的密度值越大,其误差越大。

试件越碎,测试结果越准确。

②在测试密度的试验中,为什么要轻轻摇动李氏瓶?答:因为需要排除空气。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

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材料是构成建筑物的物质基础。

直接关系建筑物的安全性、功能性、耐久性和经济性。

用于建工.程的材料要承受各种不同的力的作用。

例如结构中的梁、板、柱应其有承受荷载作用的力学性能;墙体的材料应接有抗冻、绝热、隔声等性能;地而的材料应具有耐磨性能等。

一般来说.材料的性质可以分为4个方面:物理性质、力学性质、化学性质和耐久性。

一、物理性能1、密度密度是指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按式(2-1)计算:材料在绝对密实状态下的体积.是指不包括材料孔隙在内的体积。

建筑材料中,除钢材、玻璃等少数材料接近于绝对密实外,绝大多数材料都含有一定的孔隙,如砖、石材等。

而孔隙又可分为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

在测定有孔隙材料的密度时,为了排除其内部孔隙,应将材料磨成细粉(粒径小于0.2mm),经干燥后用密度瓶测定其体积。

材料磨得越细,测得的密度就越准确。

2、表观密度表观密度是指材料在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按式(2-2)计算:材料的表观体积是指包含材料内部孔隙在内的体积。

对外形规则的材料,其几何体积即为表观体积,对外形不规则的材料,可用排水法求得,但要在材料表面预先涂上蜡,以防水分渗入材料内部而使测值不准。

当材料的孔隙内含有水分时,其质量和体积均有所变化,表观密度一般变大。

所以测定材料的表观密度有气干状态下测得的值和绝对干燥状态下测得的值(干表观密度)口在进行材料对比试验时,以干表观密度为准。

3、堆积密度堆积密度是指散粒或粉状材料,在自然堆积状态下单位体积的质量。

按式(2-3)计算:材料的堆积体积既包含了颗粒内部的孔隙,又包含了颗粒之间的空隙。

堆积密度的大小不但取决于材料颗粒的表观密度,而且还与堆积的密实程度、材料的含水状态有关。

表2-1 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堆积密度4、密实度密实度是指材料体积内被固体物质所充实的程度。

以D表示,按式(2-4)计算:密实度反映了材料的密实程度,含有孔隙材料的密实度均小于1.5、孔隙率孔隙率是指材料内部孔隙体积占材料总体积的百分率。

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1

材料的基本物理性质1

项目一建筑材料基本性质(1)真实密度(密度)岩石在规定条件(105土5)℃烘干至恒重,温度20℃)下,单位矿质实体体积(不含孔隙的矿质实体的体积)的质量。

真实密度用ρt表示,按下式计算:式中:ρt——真实密度,g/cm3 或kg/m3;m s——材料的质量,g 或kg;Vs——材料的绝对密实体积,cm3或m3。

因固测定方法:李氏比重瓶法将石料磨细至全部过的筛孔,然后将其装入比重瓶中,利用已知比重的液体置换石料的体积。

(2)毛体积密度岩石在规定条件下,单位毛体积(包括矿质实体和孔隙体积)质量。

毛体积密度用ρd表示,按下式计算:式中:ρd——岩石的毛体积密度, g/cm3或kg/m3;m s——材料的质量,g 或kg;Vi、Vn——岩石开口孔隙和闭口孔隙的体积,cm3或m3。

(3)孔隙率岩石的孔隙率是指岩石内部孔隙的体积占其总体积的百分率。

孔隙率n按下式计算:式中:V——岩石的总体积,cm3或m3;V0——岩石的孔隙体积,cm3或m3;ρd——岩石的毛体积密度,g/cm3或kg/m3ρt——真实密度, g/cm3或kg/m3。

2、吸水性岩石的吸水性是岩石在规定的条件下吸水的能力。

岩石与水作用后,水很快湿润岩石的表面并填充了岩石的孔隙,因此水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石造岩矿物性质及其组织结构状态(即孔隙分布情况和孔隙率大小)。

为此,我国现行《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规定,采用吸水率和饱水率两项指标来表征岩石的吸水性。

(1)吸水率岩石吸水率是指在室内常温(202℃)和大气压条件下,岩石试件最大的吸水质量占烘干(1055℃干燥至恒重)岩石试件质量的百分率。

吸水率wa的计算公式为:式中:m h——材料吸水至恒重时的质量(g);m g——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2)饱和吸水率在强制条件下(沸煮法或真空抽气法),岩石在水中吸收水分的能力。

吸水率wsa 的计算公式为:式中:m b——材料经强制吸水至饱和时的质量(g);m g——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质量(g)。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步骤及测量数据)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步骤及测量数据)

建筑热工部分实验一室内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一、实验目的与内容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室内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常用仪器仪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明确各项测定应达到的目的。

室内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共有三个部分的内容:(一)温度的测定;(二)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三)气流速度的测定。

二、测定的方法与步骤(一)温度的测定本试验与试验(二)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共同完成,通风干湿球温度计中干球温度计的指示值即为室内的温度。

记录在试验报告表1中。

(二)空气相对湿度的测定1、仪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2人一组。

2、将通风干湿球温度计挂于支架上,感温包部距地面高 1.5m,在每次测定前5分钟(夏季)至10分钟(冬季)用蒸馏水均匀浸润湿求感温包纱布。

用钥匙上紧发条后,戴3~4分钟等温度计读值稳定后,即可分别读取干、湿球温度计的指示值。

读值时要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记录在实验报告表2中,并查出相对湿度。

(三)气流速度的测定1、设备:QDF热球式电风速仪,2人一组。

2、步骤:⑴使用前观察电表的指针是否指于零点,如有偏差可轻轻调整电表上的机械零螺丝,使指针指向零点。

⑵“校正开关”置于“断”的位置,“电源选择”开关置于所选用电源处。

用仪器内部电源,将四节一号电池装在仪器底部电池盒内,“电源选择”开关拨至“通”的位置。

⑶将测杆插在插座上,测杆垂直向上放置,螺塞压紧,使探头密闭,“校正开关”置于“满度”的位置,慢慢调整“满度粗调”和“满度细调”两个旋钮,使电表在满刻度的位置。

⑷“校正开关”置于“低速”的位置,慢慢调整“零位粗调”和“零位细调”两个旋钮,使电表指在零点的位置。

⑸轻轻拉动螺塞,使测杆探头露出,即可进行0.05~5米/秒风速的测定,测量时探头上的红点面对风向,从电表上读出风速的大小,根据电表上的读数,查阅所供应的校正曲线,查出被测风速。

(6) 如果5~30米/秒的风速,在完成3、4 步骤后只要将“校正开关”置于“高速”位置,即可对风速进行测定,根据电表读数查阅所供应得高速校正曲线。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作者: ————————————————————————————————日期:ﻩ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建筑热工、建筑光学和建筑声学实验]XXXXXXXXXXXXXX建筑物理实验报告第一部分建筑热工学实验(一)温度、相对湿度1、实验原理:通过实验了解室外热环境参数测定的基本内容;初步掌握常用仪器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明确各项测量的目的;进一步感受和了解室外气象参数对建筑热环境的影响。

2、实验设备:TESTO 175H1温湿度计3、实验方法:`(1)在测定前10min左右,把湿球温度计感应端的纱布用洁净水润湿。

(2)若为手动通风干湿球温度计,用钥匙上紧上部的发条,并把它悬挂于测点。

待3~4min,当温度计数值稳定后,即可分别读取干、湿球温度计的指示值。

读数时,视平线应与温度计水银面平齐。

先读小数,后读整数。

(3)根据干湿球温度计的读数,获得测点空气温度。

(4)根据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值查表,即可得到被测点空气的相对湿度。

4、实验结论和分析室内温湿度仪器:TESTO 175H15.对测量结果进行思考和分析根据测量的数据可以看出,室内各处的温度及湿度较为平均。

暖气上方的区域温度较高而导致相对湿度较低。

桌子由于靠近暖气,所以温度较高。

柜子由于距离暖气较远,温度相对较低,较为接近室内的平均气温。

门口处由于通风较好,温度较低,湿度相对较高。

位置湿度(%)温度(℃)暖气上方A 24.5 17.5 桌面上方B 25.6 17.0 南边靠墙柜子C 25.5 16.8 室内门口处D25.116.5(二)室内风向、风速1、实验原理:QDF型热球式电风速计的头部有一直径约0.8mm的玻璃球,球内绕有镍镉丝线圈和两个串联的热电偶。

热电偶的两端连接在支柱上并直接暴露于气流中。

当一定大小的电流通过镍镉丝线圈时,玻璃球的温度升高,其升高的程度和气流速度有关。

工程材料水泥实验报告(3篇)

工程材料水泥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水泥的基本性质和分类。

2. 掌握水泥的化学成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

3. 学习水泥的物理性能检测方法,包括凝结时间、安定性和强度等。

4. 通过实验,加深对水泥工程应用的理解。

二、实验器材1. 水泥:硅酸盐水泥、矿渣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等。

2. 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净浆搅拌棒、凝结时间测定仪、安定性测定仪、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机、天平、量筒、试模等。

三、实验步骤1. 水泥化学成分分析(1)取适量水泥样品,用四分法缩分至所需质量。

(2)将样品放入高温炉中,在1100℃左右煅烧2小时,取出冷却至室温。

(3)将煅烧后的样品磨细,过0.9mm筛,备用。

(4)按照国标GB/T 1345-2011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2. 水泥物理性能检测(1)凝结时间测定①按照国标GB/T 1346-2011进行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②将标准稠度水泥浆倒入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模中,静置30秒。

③启动凝结时间测定仪,观察水泥浆从加水开始至初凝、终凝的时间。

(2)安定性检验①按照国标GB/T 1347-2011进行水泥安定性检验。

②将水泥浆倒入安定性测定仪的试模中,静置24小时。

③观察水泥浆是否发生体积膨胀,如发生膨胀,则判定为不安定。

(3)水泥胶砂强度试验①按照国标GB/T 17671-1999进行水泥胶砂强度试验。

②将水泥、标准砂和规定量的水混合均匀,倒入试模中。

③将试模放在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机上,按照规定速度加压,使试件成型。

④在标准温度(20±2℃)下养护24小时,取出试件。

⑤将试件放入水泥胶砂强度试验机,按照规定速度进行抗压试验。

⑥记录试件的抗压强度。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水泥化学成分分析(1)硅酸盐水泥:SiO2 20.5%,Al2O3 5.2%,Fe2O3 2.5%,CaO 66.5%,MgO 1.5%。

(2)矿渣硅酸盐水泥:SiO2 28%,Al2O3 7%,Fe2O3 6%,CaO 36%,MgO 3%。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

建筑物理实验报告篇一:建筑物理实验报告―建筑物理实验报告(2)名称:刘亮班:10建筑类学生编号:12022244520实验地点:宁夏大学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实验楼时间:2022年6月19日实验名称:不同方向建筑物表面温度的比较一、实验目的和内容1.比较建筑物不同朝向对其表面温度的影响,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原因。

2.了解和掌握温度测量技术,对温度概念有更好的理解。

3.锻炼收集数据、整合数据、处理数据和误差分析的能力。

4.锻炼团队合作能力。

2、实验步骤1、小组成员分工,分别在不同时间点测量建筑物表面温度以及后期数据处理。

2.测量对象为土木水利工程学院实验楼。

在实验楼的东南、西北和西北分别选择两个、五个、两个和五个测量点并编号。

3、从早晨8:10~晚上19:40,每隔半小时测量一下各点温度并记录数据。

4、分析整理数据,并绘制相应的图表,得出实验结论。

5、独立完成实验报告。

三、实验仪器及原理实验仪器:红外测温仪实验原理:红外测温仪由光学系统、光电探测器、信号放大器和信号处理显示输出等部分组成。

光学系统在其视野内收集目标的红外辐射能量。

红外能量聚焦在光电探测器上,并转换为相应的电信号,该电信号被转换为被测目标的温度值。

所有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不断向周围空间发射红外辐射能量。

物体的红外辐射能量及其波长分布与其表面温度密切相关。

因此,通过测量物体自身辐射的红外能量,可以准确测量物体表面温度,这是红外辐射测温的客观依据。

4、实验记录和结果处理的测试点分布见附图。

实验数据记录见后面详细附表。

成果处理及数据分析见折线图附表。

五、实验总结经过12小时的实验测量,可知不同方向的建筑表面温度不同,同一方向不同时间的建筑表面温度也不同,同时同一方向上建筑表面不同位置的温度也不同,但温差很小。

由于建筑物东、南、西和北表面在不同时间点的太阳暴露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不同,作为建筑围护结构,建筑物的表面温度也不同。

综合比较四周的综合温度,东西向外墙的外表面温度高于南北向外墙。

普通混凝土实验原理

普通混凝土实验原理

普通混凝土实验原理
混凝土是一种由水泥、砂、骨料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拌合而成的材料,在实验中主要用于研究其力学性能和工作性能。

一、力学性能实验原理:
1. 抗压强度实验:测定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通常使用压力试验机对混凝土试件进行加载,通过加载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和应变关系曲线,计算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

2. 抗拉强度实验:为了测定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一种常用方法是制备混凝土试件,然后通过施加拉力,测定试件断裂前后的长度变化来计算抗拉强度。

3. 弯曲强度实验:通过在混凝土试件上施加弯曲载荷,观察其破坏形态并计算出混凝土的弯曲强度。

二、工作性能实验原理:
1. 水泥凝结时间实验:通过观察在一定时间内水泥浆液的凝结情况,来判断水泥的凝结时间。

2. 流动性实验(坍落度实验):通过测量混凝土坍落度,即混凝土直径从坍落高度中心到坍落底部的距离,来评估混凝土的流动性能。

3. 凝结收缩实验:测试混凝土在凝结过程中的收缩量,以评估其抗收缩性能。

4. 胶凝材料与混凝土配合比实验:通过试验不同配合比的混凝土,观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以确定最佳配合比。

以上是一些普通混凝土实验的原理,通过对这些实验的研究和
测试,可以评估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和工作性能,为混凝土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质量
m
m1 m 100 V0
W质量
0
(5)
以三个试件吸水率的平均值表示(精确至0.01%)
思考题
• 密度与表观密度的区别? • 举例说明常用建筑材料的密度范围(至少
3种)
③加水至试件高的1/3处;24h后,再加水至高度的2/3处;再 过24h,又再加满水至试件上表面2cm以上,再放置24h。
④取出试件,抹去表面水分,称其质量m1(g)。 ⑤为检查试件是否吸水饱和,可将试件再浸入水中至高度的 3/4处,过24h重新称量,两次质量之差不得超过1%。
结果计算
按下列公式计算吸水率W:
常用建筑材料 基本物理性质实验
基本物理性质
密度 表观密度 孔隙率 吸水率
密度
• 实验目的
掌握材料密度的测试方法
• 实验内容
试验以普通粘土砖或石材为例,测试材料 密度
主要仪器
李氏瓶(如图1)
天平 筛子 烘箱 干燥器 温度计
图1 李氏瓶
实验步骤
过筛 ① 试样磨细
105-110℃
放入烘箱
V0
d 2
4
h(cm3 )
③ 用天平或台秤称重量m (g)
结果计算
按(2)式计算密度(精确至0.01g/cm3):
0
m 1000 (kg / m3 ) V0
(2)
以五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表示
孔隙率
将密度和表观密度代入(3)式 计算孔隙率P(精确至0.01%)
P (1 0 ) 100 % (3)
m (g cm3 ) (1)
V
以两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表示,两次相差不应大于 0.02g/cm3,否则重做。
表观密度
• 实验目的
掌握材料表观密度的测试方法
• 主要仪器
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 游标卡尺(精度0.1mm) 烘箱 直尺(精度为1mm) 如试样较大时可用台秤(称量l0kg、感量50g)
烘至恒重
干燥器,冷却
液体

突颈下部
李氏瓶
盛水容器 (试验过程中水温为20℃)
记下刻度
天平称取 小勺、漏斗 ③ 60~90g试样
李氏瓶
至液面上升 接近20ml
称剩下试样, 计算送入瓶中 试样质量
④ 注入试样后李 氏瓶液面读数
减去
得出 未注前的读数
绝对体积V
结果计算
按(1)式计算密度(精确至0.01g/cm3):
实验步骤

试样
105-110℃
放入烘箱
烘至恒重
干燥器,冷却
② 用游标卡尺量出试件尺寸
当试件为正方体或平行六面体时,在长、宽、高(a、b、c) 各方向量上、中、下三处,各取三次平均值,计算体积:
V0
a1
a2 3
a3
b1
b2 3
b3
c1
c2 3
c3
(cm3 )
当试件为圆柱体时,以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 量直径,各方向量上、中、下三处,取六次的 平均直径d,以互相垂直的两直径与圆周交界 的四点上量高度,取四次的平均高度h
吸水率
• 实验目的
掌握材料吸水率的测试方法
• 主要仪器
天平(称量1000g、感量0.1g) 游标卡尺(精度0.1mm) 烘箱 玻璃(或金属)盆
实验步骤

试样
105-110℃
放入烘箱
烘至恒重
干燥器,冷却
②用天平称其质量m (g),将试件放入在金属盆或玻璃盆中, 在盆底可放些垫条,使试件底面与盆底不致紧贴,试件之间相隔 1~2c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