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一襄阳话与普通话的对比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一襄阳话与普通话的对比

现代汉语一襄阳话与普通话的对比

襄阳话与普通话的对比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我来自湖北襄阳,虽然从小生活在一个襄樊话的环境里,但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比较大,襄樊方言说的不是很标准,甚至于有些词汇都不曾使用和明白。

但还是能从襄樊话和普通话中比较出一些差异。

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与普通话相比存在语音、语法、和语汇上的诸多差异。

一、语音方面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上游,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带。

因此襄樊话的口音上略带秦味。

但又比河南话和陕西话发音轻。

正如欧阳修那句话“语音轻略带秦”。

(1)声母方面,相对于普通话而言,襄樊方言只有20个声母,但读音大致相同,只有语气上的些许差异。

襄樊方言中存在平翘舌不分的现象,例如:蚕和蝉、诗和丝、折和则等都发同一个音,襄樊话将舌尖后音都读成了舌尖前音;还有的襄樊方言将n和l混读,例如乃读作lai;襄樊话将舌面音声母与齐齿呼韵母拼成的字读成舌根音与开口呼相拼的,例如:街读gai、鞋读hai。

(2)在韵母方面,襄樊话襄樊话前后鼻音混淆,在有些区域内的方言中几乎没有后鼻音,例如:庚读作跟、灵读作林等,只有an和ang 分得较为清楚;襄樊话中的合口呼韵母(uan、uen、uei)和撮口呼韵母(üɑn)与舌尖音相拼时往往会丢掉韵头u,读成开口呼韵母(an、en、ei),例如:对读dei、最读zei、暖读nan、端读dan、吨读den 等。

(3)声调方面,襄樊方言同普通话一样也是四种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只是各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普通话中的阴平是高平调55,而襄樊话是中升调35;普通话中的阳平是中升调35,而襄樊话则是全降调41;普通话中的上声是降声调214,襄樊话中则是高平调55;普通话中的去声是全降调51,而襄樊话中则是降声调214。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

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差异探究作者:肖文灿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8期汉语历史悠久,分布地域辽阔,使用人口众多,古往今来出现过的亲属称谓复杂多样。

亲属称谓是亲属制度的语言反映,它以简单的词语形式反映出了复杂的亲属制度,考察亲属称谓具有语言学和文化学双重意义。

作为古代兵家必争之地的古城襄樊,其方言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代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的语言特色,襄樊话和普通话的亲属称谓词系统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研究二者的不同点有利于促进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研究。

襄樊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属于北方方言区中的西南官话区。

欧阳修曾在《乐哉襄阳人送别刘大尉从广赴襄阳》一词中写道襄樊话的特点是“语言轻清微带秦”,仅用七字就准确地概括出了襄樊方言的特点。

襄樊话的确音轻,略带陕西口音,因为襄樊与陕西有过特殊的渊源。

《尚书·牧誓篇》载:卢(今襄阳与南漳交界一带)等八国参与武王伐纣战争,后来秦将白起攻楚,军队来往,交流了两地语言,陕甘一带土族后又迁至襄阳并保持着原有风格、语言、习惯,所以襄樊话略带秦腔。

除了欧阳修提到的这个特点之外,襄樊话在语音、语汇、语法方面都有显著的地域和文化特色。

例如在语音方面,襄樊话多平舌音和儿话音;在语汇方面,有一些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说法和特有名词。

这些特点在其亲属称谓词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下面,就以“我”的辈份为观测点,把“祖辈—父辈—我”和“我—我的后一辈—我的后两辈”的作为“两个三角”来研究,分析襄樊话和普通话亲属称谓词系统的差异。

一.“我”的上两辈1、爷爷、奶奶在襄樊话中,这两个称谓与普通话保持一致,但读音却有所差异。

爷爷读音为[je55 je2],可以看出调值比普通话低,体现了其音轻的特点,符合襄樊话声调系统的特点,即普通话中阳平为襄樊话中阴平。

而奶奶的读音为[nai35 nai3],不仅调值与普通话不同,声母的读音也有差异。

这是由襄樊话鼻、边音混用现象造成的。

2、外公、外婆这两个称谓在襄樊话中有特殊称谓词,即外爷[wei51 je1]、婆婆[p‘o55p‘o2]。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襄阳方言走字句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 襄阳方言走字句

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襄阳方言走字句襄阳方言走字句1. 绪论在中文系专业毕业论文中,探讨方言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而襄阳方言作为湖北省方言的一支,因为其独特的特点备受学界关注。

本文旨在通过对襄阳方言中的走字句进行研究,探究其语言特点及其在语言学上的价值。

2. 走字句的概念及特点走字句是指在方言中,某些字在特定语境下读音发生变化的现象。

襄阳方言的走字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变调走字句在襄阳方言中,一些字在特定语境下读音会发生变化,并且常常伴有声调的变化。

例如,“蜜”字在襄阳方言中读作“瞇”,而“它”字读作“谂”。

这种走字句的特点是在特定情况下,字的发音和声调发生了改变。

2.2 省字走字句在襄阳方言中,一些字会被简化成另外的字,这被称为省字走字句。

例如,“洗”字在襄阳方言中读作“咸”,而“洗手间”就变成了“咸手间”。

这种走字句的特点是对字的简化和替换,使得方言更具有地方特色。

2.3 含糊走字句在襄阳方言中,还存在一些字读音模糊不清的情况,这被称为含糊走字句。

例如,“告”字在襄阳方言中读作“哥”,而“牛肉”就变成了“糊彪”。

这种走字句的特点是读音含糊不清,需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具体字义。

3. 走字句的语言学价值襄阳方言中的走字句不仅是地方方言的表现形式,也具有重要的语言学价值。

3.1 文化传承走字句作为襄阳方言的一部分,体现了襄阳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

通过研究走字句,可以了解襄阳方言的发展演变及其与当地文化的关系,有助于保护和传承襄阳地区的文化遗产。

3.2 语音变化研究走字句的存在意味着襄阳方言中的一些音频变化。

通过研究走字句,可以深入探讨方言的语音演变规律及其与标准普通话的差异,对语音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3.3 方言保护与振兴走字句是襄阳方言的独特表现形式,对于保护和振兴襄阳方言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走字句的研究,可以促进襄阳方言的传承和发展,增强方言的生命力和魅力。

4. 结论襄阳方言作为湖北省的一支方言,其走字句是其独特的语言现象。

襄樊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研究——襄樊方言音系研究之一:声调特点

襄樊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研究——襄樊方言音系研究之一:声调特点

话声调一样 , 也是从 古代的四声演变来的, 也是四种基本调值, 也可以归并为阴平、 、 阳平 上声和去声四个调类。 所不同的
是襄樊方言各调类的调值发音高低与普通话 不尽相 同, 本文主要分析 阐述襄樊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
关键词: 襄樊方言; 声调 ; 通话 ; 普 对应规律
中图分类号 : 0 H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 9 4 2 0 ) 6 0 1— 3 17 — 1X(0 9 0 — 1 3 0
l3 1
刘 传 富
3度 到 5度 , 称 3 。 例 字 : 、 、 、 、 。 简 5 国 劳 平 贤 铜 () 声 。也 叫 降 升 调 。发 音 由 半 低 音 降 到 低 音 3上
再 升 到 半 高 音 , 降 升 调 。 由 2度 降 到 1度 , 升 到 叫 再
高 音 , 降 升 调 。 2度 降 到 1度 , 升 到 4度 , 称 叫 由 再 简 2 4。例 字 : 、 、 、 、 。 1 马 懂 好 显 倒 () 声 。 4去 由高 音 降 到 低 音 , 全 降 调 。 5度 到 叫 由 1度 , 称 5 。 例 字 : 、 、 、 、 。 简 1 大 会 到 去 动 襄樊 方言 调类 的调值 :
襄樊职业技术 学院学报 第 8卷 第 6期
双 月 刊 2 0 0 9年 1 月 1
襄樊方言声调与普通话声调对应规律研究
襄樊方 言音 系研 究之一 : 声调特 点
刘传 富
( 樊职业技 术 学 院, 襄 湖北 襄 樊 4 15 ) 40 0
摘 要: 襄樊 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的次方言区, 介于“ 中原官话” 西南官话” 间, 和“ 之 襄樊方言声调和现代汉语普通

湖北襄阳:地方方言

湖北襄阳:地方方言

湖北襄阳:地方方言襄阳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西南边受秦巴方言的影响,语言“清轻略带秦”,东北边语言基本是河南口音。

从语音、词汇、语法诸方面来看,襄阳话与普通话均有差异,而以语音差异较大。

词汇天时:天道──天气、气象、气候。

罩子──雾气。

麻雨子──毛毛雨。

旋磨风──旋风。

前半风──上午(“儿”是日的变音)。

后半儿──下午。

半前半儿──上午10时左右。

半后半儿──下午3时左右。

麦口上──割麦子的时候。

好昝儿──什么时候。

人称:伯伯──父亲。

妈妈──(读作“骂骂”)──伯母婆婆──外祖母(面称)。

老婆子──夫之母(背称)。

一担挑──姨夫。

瓢把子──夫兄(背称)。

相公──对男青年的称呼、往往用来称呼发婿。

新大大──指娘子。

家屋──指妻子。

老女两──老处女。

生理:落月──坐月子。

干腰──指妇女年老无月经。

惶魂──糊涂,失去理智。

打混──做梦。

波罗盖儿──膝盖。

克膝包儿──膝盖。

瘸子──跛子。

锅子──驼背。

跑肚──腹。

放老犍──串疟疾。

过世──指人死了。

生性:机故──聪明机灵,不吃亏上当。

呀家──傻气,说话不中听。

野虎──形容性情不温驯。

猴羊──形容好动的人上窜下跳。

倔把头──性情倔强的人。

二敢子──低能而又好表现自己的人。

蔫包──指软弱无无能的人,或指不成熟即将萎谢的崐果子。

品行:鄙薄──小气,斤斤计较。

啬掐──吝啬。

三脚猫──形容做事不踏实。

洋绊──指人做事不认真,不尽心尽力,拖拖拉拉,也指糊涂人。

下作──轻浮、轻佻。

黑宝──蛮干的粗鲁人。

生货──坏蛋。

生渣子──调皮捣蛋的人。

下抓皮──厚脸的人。

琉璃蛋──不务正业的二流子。

白扯子──说谎话的人。

扯谎白──说谎话。

流淌白──说话在不诚实。

标子腔──说话不诚实。

三只手①小偷。

②随便使用别人的东西的人。

短路──匪徒拦路劫夺。

人事:疙瘩头──受人欺凌的老好人。

老鳖衣──受人促弄欺凌的老好人。

眼子──容易上当受骗的老好人。

酒麻木──嗜酒成性的酒徒。

寡汉条──无妻的男人。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

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

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

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

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

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

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

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

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

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

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

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

(给我一本书)我给一个苹果他。

(我给他一个苹果)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

襄阳方言音系与普通话对应——襄阳方言音系之三:声母特点

襄阳方言音系与普通话对应——襄阳方言音系之三:声母特点

摘 要 : 阳方 言属汉语 北 方方 言的 次方 言 区, 于“ 襄 介 中原 官话 ” “ 南官话 ” 间。 襄 阳方 言声母 和现 和 西 之 代汉语普通话声母一样 , 也是 2 个辅音声母 , 1 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也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襄阳方言与普通 话 对应存 在 “ 大特 点” 八 。本 文主要 阐述襄 阳方 言声母 与普通 话声母 对应规 律 。 关键 词 : 阳方言 ; 襄 声母 ; 普通话 ; 对应规 律
( ) 言 读 ( a)安 (n 方 w i 、 f )方 言 读 ( a )欧 ( u 方 t wn 、 6 ) 言 读 ( O1等 。 Wt )
深 (h n) 言 读 ( 6 、 ( h n ) 言 读 ( i g 、 s6 方 c n) 常 c 6 g 方 sn )晨 a
二 、 阳 方 言 声 母 与 普 通 话 声 母 对 应 及 襄 辨 正 方 法
襄 樊职 业技 术 学院 学报
第1 0卷
双 月 刊
第 3期
21 0 1年 5 月
d i03 6 /i n17 — 1X2 1.3 4 o 1.9 9 .s. 19 4 .0 1 . 8 : js 6 00
襄阳方言音系与普通话对应
襄 阳方言音 系之 三: 声母特点
刘 传 富
( 樊职业技 术 学院 , 湖北 襄 襄 阳 4 15 ) 4 00
( ) 读 成 舌 弹 音 (r 。 字 t ) ( 零 声 母 音 节 前 , 言 中 加 有 辅 音 【】 如 : 8) 方 w。 爱
其他 区域( 区 、 州 区 、 河 口 、 城 ) 言 中读音 市 襄 老 宜 方
只 有 平 舌 音 “ c Z s” 有 翘 舌 音 “ h h h ” 没 z c s 。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8)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8)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8)做前字:阳去+阴平汗[xan21] →汗衫 [xan11][san33]做后字:上声+阳去弟 [ti21] →老弟 [lau41][ti11]2.两个音节中,当入声字做后字,在阴平、阳平、入声后,调值从24变成44。

单字调变调做后字:阴平+入声级[tɕi24]→班级 [pan33][tɕi44]3.两个音节中,入声字做后字时,在上声、阴去后,调值从24变成22。

单字调变调做后字:上声+入声席[si24]→酒席 [tsiəu41][si22]4.两个音节中,入声变调只出现在偏正结构里,若是入声字出现在动宾、主谓等结构中就不产生变调。

动宾结构:消毒 [siau33][təu24] 主谓结构:骨折[ku24][tʂə24]结语普通话是全民族共同语,必须在各大方言区大力推广,这样才能适应跨地区的交流,这种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正如李如龙先生说:“由于语言接触和渗透而产生新的方言乃至形成新区方言,这也是常见的现象”。

[9]这就强调了不同语言的接触对各自发展的重大影响。

随着越来越多的移民,作为湘方言的代表——长沙方言已经受到了普通话和其他方言的冲击,在语音系统各方面都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就在语音层面上。

现在越来越多长沙本地的年轻人已经在发音方面渐渐摆脱了旧式的发音习惯,朝着普通话看齐了。

当然这种趋势有利于长沙方言区的人们与其他方言区的人们进行交流,但是对于湘方言的研究工作而言却又是一种警示。

长沙方言作为湘方言的代表,已经受到了影响,这种影响也一定存在于其他地方方言之中,湘方言整体难免发生异化。

如斯大林所说;“语言从旧质过度到新质不是经过爆发,不是经过消灭现存的语言和创造新的语言,而是经过新质的要素的逐渐积累,也就是经过旧质要素的逐渐死亡来实现的”。

[10]湘方言如今也逐渐由于移民等因素而产生异化,其语音系统更是首当其冲。

由此可见,湘方言的研究必须加快步伐。

湘方言与普通话语音差异探析(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话与普通话的对比
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的语言,是现代汉民族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和现代汉语方言。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我来自湖北襄阳,虽然从小生活在一个襄樊话的环境里,但受到普通话的影响比较大,襄樊方言说的不是很标准,甚至于有些词汇都不曾使用和明白。

但还是能从襄樊话和普通话中比较出一些差异。

襄樊话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话区,与普通话相比存在语音、语法、和语汇上的诸多差异。

一、语音方面
襄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汉水上游,湖北、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地带。

因此襄樊话的口音上略带秦味。

但又比河南话和陕西话发音轻。

正如欧阳修那句话“语音轻略带秦”。

(1)声母方面,相对于普通话而言,襄樊方言只有20个声母,但读音大致相同,只有语气上的些许差异。

襄樊方言中存在平翘舌不分的现象,例如:蚕和蝉、诗和丝、折和则等都发同一个音,襄樊话将舌尖后音都读成了舌尖前音;还有的襄樊方言将n和l混读,例如乃读作lai;襄樊话将舌面音声母与齐齿呼韵母拼成的字读成舌根音与开口呼相拼的,例如:街读gai、鞋读hai。

(2)在韵母方面,襄樊话襄樊话前后鼻音混淆,在有些区域内的方言中几乎没有后鼻音,例如:庚读作跟、灵读作林等,只有an和ang
分得较为清楚;襄樊话中的合口呼韵母(uan、uen、uei)和撮口呼韵母(üɑn)与舌尖音相拼时往往会丢掉韵头u,读成开口呼韵母(an、en、ei),例如:对读dei、最读zei、暖读nan、端读dan、吨读den 等。

(3)声调方面,襄樊方言同普通话一样也是四种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只是各个声调的调值不同。

普通话中的阴平是高平调55,而襄樊话是中升调35;普通话中的阳平是中升调35,而襄樊话则是全降调41;普通话中的上声是降声调214,襄樊话中则是高平调55;普通话中的去声是全降调51,而襄樊话中则是降声调214。

除此之外,襄樊方言中的个别词语有特定读法,例如:去读作ke。

并且口语中多带儿化音和卷舌音,例如“子”在词尾时经常被读作卷舌音,显得诙谐俏皮。

二、语法方面
襄樊话的句子组合上在有些时候与普通话不同。

例如:你敢不去不敢?(你敢去不敢去?你敢不敢去?)。

还有就是襄樊话中多加语气词,例如:“靠边起走”其中“起”读轻声。

整句话意思是靠边走。

还有“是不是撒”中的“撒”也表示语气。

三、语汇方面
作为一种独立的方言,襄樊话有许多不同于其他方言和普通话的词汇。

尤其在亲属称谓上表现的很明显。

比如说姑姑一词在襄樊话中叫“念儿”,甚至有人写作“女+念”,生造了一个字;最常用的还有襄樊人把女孩、姑娘叫做“俩娃儿”。

还有的地区把
爸爸喊作“伯伯”(be),读作一声和轻声。

把伯母叫作“妈妈”(和“骂骂”同音)。

总体上来讲,襄樊方言相对于普通话而言,更加轻松诙谐,其中有些俏皮话让人听了不禁一笑。

在我眼中看来,襄樊方言是地域文化融合的产物,既有秦腔和豫音,又有西南官话的特色。

这反映出襄阳地理位置的特殊性。

在一些语汇上,诙谐幽默,语音轻快,又体现出这座城市人们休闲的生活方式与娱乐的态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