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
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
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
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是中国的官方语言,是全国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
它基于北方的语言方言,主要以北京话为基础,并吸收了其他方言的一些特点。
各方言与普通话有以下差别:
1. 发音差异:各方言的发音方式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较多地使用鼻音和塞音,而四川话则有独特的声调。
2. 词汇差异:各方言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例如,广东话中常用的“你”在普通话中是“你”,而在四川话中是“侬”。
3. 语法结构差异:各方言的语法结构也有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形容词一般放在名词前,而在四川话中,形容词通常放在名词后。
4. 语言习惯差异:各方言在使用习惯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普通话中,常用的问候语是“你好”,而在广东话中,则是“早晨好”。
虽然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但中国各地仍保留着丰富多样的方言。
这些方言在各地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使用,也体现了中国的多样文化。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的语音区别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方言,以典zhi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dao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不等于北方话或北京话,它也吸收了其他方言中的成分,比任何方言更丰富、更完善。
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近几百年来白话文学和“官话”的传播,使其规范逐渐明确,影响日益扩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人们交往的日益频繁,《汉语拼音方案》的推行,普通话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发展。
汉字不是表音文字,字形与读音的联系不很紧密。
因此,学说普通话必须注意正音。
语音的差别显而易见,不言而喻。
词汇上、语法上的差别也很大,如普通话说“赶集”,在广西方言中则说“赶圩”,前者说“你先走”,后者则说“你走先”。
方言,是一种语言的地方变体,是语言分化的结果,在语音、词汇、语法上各有其特点。
现代汉语有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闽方言、粤方言和客家方言等。
它们都是从古代汉语发展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因而它们都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方变体或地域分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交往的频繁,方言的交际作用逐渐缩小。
但方言研究仍是一门学问。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汉语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过程。
比如,古代汉语有入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
研究现代方言里入声的情况就可以了解入声逐步发展以至消失的过程。
方言研究还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构成及其特点,更好地贯彻我国文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和汉语规范化的政策。
方言研究对于文献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史、文化史等科学的研究也能提供一定的帮助。
普通话是在北方方言这一基础方言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全民族使用的交际工具,北方方言在诸方言中威信最高、流传最广、使用人口最多。
因此,普通话是方言的高级形式。
方言则是某一特定地区人们所使用的交际工具。
普通话对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都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从各方言中吸收营养,从而使其本身更丰富,更好地发挥交际工具的作用。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各地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一、方言音与普通话的调值区别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且地域宽泛,除了现在全国推广的普通话之外,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字发音,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汉语方言,方言与普通话的主要区别之一就是调值,调值是普通话发音的核心,声调发的是否标准,会直接影响普通话发音的准确性;各地方言如下图:二、调值的由来“一声平,二声扬,三声转弯,四声降”用这种方式发声会出现错误。
在普通话中一二三四称为“阴阳上去”,这是来源于中国传统的说唱艺术“戏曲”。
五度标记法三、调值与声带的关系——看松紧1、阴平:阴平调值是55,发音时声带始终是拉紧,声音又高又平,阴平有为其它三个声调定高低的作用,如果阴平调值掌握不了,会影响其他声调的发音。
2、阳平:阳平调值是35,发音时声带由不松不紧,逐渐拉紧,声音由不高不低升到最高。
3、上声:上声调值是214,发音时声带由较送慢慢到最松,再很快地拉紧。
声音由较低慢慢到最低,再快速升高。
4、去声:调值是51,发音时声带先拉紧,后放松,声音从最高降到最低。
四、变调1、上声变调(1)上声音节在单念或处于句尾以及处于句子中语音停顿位置时,没有后续音节的影响,即可读原调214;(2)上声+上声,“上声+上声”→“阳平+上声”(35→214),如:保险;(3)上声+非上声,前面的变成半上211(日常当中经常发成这样)。
上声+阴平(211+55) 如:首都上声+阳平(211+35) 如:古人上声+去声(211+51) 如:本质上声+轻声如:奶奶(4)三个上声相连的变调。
如果后面没有其它音节和语气词,开头、当中的上声音节有两种变调,读的时候中间要停顿拆开来读。
2、去声变调(1)非去声前读本调;(2)去声前变53,如“秘(53)密(51)、暗(53)恋(51)、甚(53)至(51)”;3、“一”的变调(1)非去声音节前变去声(例:一起);(2)去声音节前变阳平(例:一切);(3)夹在重叠词中间念轻声(例:数一数、看一看);(4)“一”单念或在序数词中仍读本调—阴平;(5)例子:一(51)帆一(51)桨一(35)叶舟,一(35)个渔翁一(35)钓钩,一(51)俯一(51)仰一(35)顿笑,一(51)江明月一(51)江秋。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

方言和普通话有什么区别区别:1、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在台湾及港澳地区称作华语。
2、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普通话的标准口音:语音方面,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基准,普通话发音图谱而不是以京音为主、也兼顾其他方音,语音标准是就整体而言,并非北京话每个音都是规范和标准。
国语、普通话、华语三大系统内部还存在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的区别。
从这个角度上说,汉语标准语构成了汉语的一种大类方言。
即使是标准,三地也有区别,如消息一词。
大陆息读轻声,台湾读二声,新马同台湾(如同休息的息字读音,音同席)。
国语的情况与之相似:老派国语、新派国语都是被视为标准的;华语的情况则有些不同。
学习普通话及口音的有无与出身地域与教育程度有相当关系。
不标准的普通话古称蓝青官话,蓝青即是暗指发音夹杂方言口音。
标准口音和非标准口音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
以普通话为例:最严格定义的标准口音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的发音。
如果按照这个标准,中国绝大多数汉语使用者,包括许多播音员,其普通话都是带有口音的。
但事实上,许多人普通话的发音方式和口音用词上偶尔违反了中国国家语言文字标准。
明显受方言或其它语言影响的普通话,一般都会视为带有口音。
例如,声调系统与普通话声调系统差异过大,或有过多的字发音不准。
但台湾地区的取音不同与大陆地区,如垃圾、崖,中华民国国语文读乐色、ㄧㄞˊyai2,大陆普通话读拉机、牙。
方言的语言特征:①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大都有清声送气与清声不送气之分,而没有清声与浊声的对立,反映出清声母多而浊声母少的特点。
古全浊声母字在现代官话方言各支系中几乎都念为清声母字,很少例外。
一般古全浊平声念送气清声母,古全浊仄声念不送气清声母。
②韵母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辅音韵尾比较少。
③声调方面最突出的特点是调类的数目比较少。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分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分文章: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分,欢送您来阅读并提出珍贵意见!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法定的中华各民族的通用语。
但人们提到的“普通话〞,往往指的是电台、电视台播音员在播音时使用的标准的普通话。
实际生活中,各地、各民族人民在说普通话时,往往程度不同地带有各种地方口音,所以在2021年进展的“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中规定:“普通话既指标准的普通话,叶枝带有各种口音的地方普通话〞。
为了表达这一原那么,国家制定的普通话程度测试标准,也把人们说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分为“三级六等〞。
普通话的标准程度及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分“三级六等〞中的“一级〞,就是播音员说的标准程度很高的普通话即“标准的普通话〞。
“一级甲等〞是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级的电视台、电台的播音员达标等级。
“一级乙等〞是省级以下县市播音员、/影视话剧演员、汉语语音老师的达标等级。
“二级〞是“比拟标准的普通话〞。
老师、师范学生、职业学校与语言相关专业的学生、效劳行业的以语言为职业特点的岗位如站港播音员、讲解员、导游员等应该到达二级程度。
“三级〞是“一般的普通话〞,也就是地方口音相对较重的“地方普通话〞,有时甚至会让外地人听不懂。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业学校非语言相关专业的学生以及公共效劳行业的窗口岗位的从业人员,一般应当到达这个程度。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分,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所获得的经历看,在全国范围内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况。
1、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说的普通话主要是腔调不准。
2、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各民族说的普通话主要是声母和韵母发音不准。
3、南方汉族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时方言口音比拟重。
4、除北京官话区和东北官话区〔官话即指北方话〕外,其它官话区的人说的普通话一般在语音上和当地方言有明显差异,能比拟准确地把握普通话的腔调,可以比拟容易地将其与当地方言分开。
5、北京官话区除京师片外和东北官话区的人说普通话一般比拟标准,。
普通话与方言的比较分析

02
方言的特点
方言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差异性,不同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
面存在较大差异。
03
方言的价值
方言承载着地域文化和历史信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学价值。
同时,方言也是语言多样性的体现,对于维护语言生态平衡和促进文化
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02 普通话与方言的语音比较
声母比较
普通话声母
普通话有21个声母,包括双唇音、唇齿音、舌尖中音、舌 根音等。
方言声母
方言的声母数量可能多于或少于普通话,发音也可能与普 通话存在差异。
差异举例
普通话的“波”和“坡”的声母是双唇音“b”,而一些方言中 可能将“波”发为唇齿音“f”,类似于英语中的“v”。
韵母比较
普通话韵母
普通话有39个韵母,包括单元音、双元音、 鼻音等。
和谐发展的必要性
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应重视方言的保护和传承, 实现普通话与方言的和谐共存与发展。
实现途径
通过政策引导、教育普及、文化交流等方式,促 进普通话与方言的互补与融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代汉语标准语。
普通话的特点
普通话具有清晰、准确、标准、统 一的特点,是现代汉语的共同语, 也是全国范围内通用的语言。
普通话的地位
普通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语言, 是国家教育、广播影视、公共服务 等领域的主要用语。
方言的定义与特点
01
方言的定义
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是某一地区或某一社群所使用的语言。
表达方式比较
普通话与方言在表达方式上也存在差异。例如,某些方言中 会采用特殊的语气词、助词或连词来表达特定的情感或意思 ,而在普通话中则没有这些特殊的表达方式。
普通话与粤方言词汇的比较差异

贴士1 贴士
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 粤语保留许多古老发音,例如粤语中「我」和 「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 。 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 在声调方面,粤语完整保留中古汉语平、上、 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 去、入各分阴阳的调类格局,是保留古汉语入 声最为完整的语言,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 声最为完整的语言 对于朗诵及研究中国古诗词 等文学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起着重要的作用。 等文学作品 起着重要的作用。 粤语包含-p、 、 等韵尾 等韵尾, 粤语包含 、-t、-k等韵尾,没有普通话所具 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 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
有许多修饰成分倒置现象
贴士2 贴士2
学术一点!
有些广东话词语的语素位置与普通话词语的 语素位置正好相反。 语素位置正好相反。 例:紧要(要紧),挤拥(拥挤), 欢喜(喜欢),兵士(士兵), 鸡公(公鸡),笋干(干笋), 猫仔(小猫),替代(代替), 多彩多姿(多姿多彩)等。
三.独特的前缀后缀
广东话某些词具有普通话不具有的前缀和后缀。 例: 阿爸(爸爸),阿妈(妈妈), 阿婆(外祖母),女仔(女孩), 后生仔(男青年),刀仔(小刀), 靓仔(漂亮的小伙子),打工妹(打工姑娘), 肥佬(胖子),老公(丈夫),肥婆(胖女人)等。
你知道吗? 你知道吗?
普通话「打的」怎么来的? 普通话「打的」怎么来的? 粤语「搭的」(「搭的士」 粤语「搭的」(「搭的士」的简 」(「搭的士 香港不通用) 称,香港不通用)被普通话当作 香港不通用 打的」吸收。 「打的」吸收。
粤语的影响:随着香港、 粤语的影响 随着香港、珠三角地区影响的扩 随着香港 粤语正在以强势的姿态进入普通话. 大,粤语正在以强势的姿态进入普通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
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
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
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
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
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
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
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
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
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
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
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
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
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
“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
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
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
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
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
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
(选对a* b c方)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
(选对a* b c方)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
(选对a* b方)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
(选对a* b方)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
(选对a* b方)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
(选对a* b方)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
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
(选对a* b方)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
(选对a* b方)三、数量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
(选对a* b方)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
(选对a* b方)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
(选对a* b方)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
&nsp; (选对a* b c方)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四、二与两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
“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
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五、给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六、能(善于)“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
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
“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
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 d方)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 d方)a、他不会不来。
(一定会来)b、他不能不来。
(一定要来)(选择a≠b*a=b方)&nbssp; (选对a* b c方)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
(选对a* b方)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
(选对a* b c方)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
(选对a* b方)四、二与两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
“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
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
(选对a* b方)a、二比五。
b、两比五。
(选对a* b方)a、他大约要两三个月才能回来。
b、他大约要二三个月才能回来。
(选对a* b方)a、还有二两油。
b、还有两两油。
(选对a* b方)a、下午两点多。
b、下午二点多。
(选对a* b方)a、我家住在二层。
b、我家住在两层。
(选对a* b方)a、两个人的世界。
b、二个人的世界。
(选对a* b方)五、给动词“给”在湖北、湖南等地常说成“把”,南昌话把“给”说成“到”,在结构上也有不同。
a、把书给他。
b、把书把给他。
c、把书把我。
(选对a* b c方)a、给我一本书。
b、拿一本书到我。
(选对a* b方)六、能(善于)“能”在普通话里一种意思是表示“善于”,前边可以有程度副词“很”“非常”修饰。
有些方言区用“会”代替“能”,普通话“程度副词+会”也有“善于”的意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会”通用。
“程度副词+不会”表示不善于,但“不能”的前面不可以用程度副词。
前面没有程度副词的“不会”和“不能”意义不同。
a、他很能说。
b、他很会说。
c、他很不会说话。
d、他很不能说话。
(选对a* b* c* d方)a、妈妈很能干活。
b、妈妈很会干活。
c、妈妈很不会干活。
d、妈妈很不能干活。
(选对a* b* c* d方)a、他不会不来。
(一定会来)b、他不能不来。
(一定要来)(选择a≠b*a=b方)&nbs七、能(可以)“能”在普通话中,还有“可以”的意思。
四川等地在句中动词的后面加“得”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闽南方言也用“会”来表示可以、可能做某种动作。
a、这凳子能坐三个人。
b、这凳子坐得三个人。
c、这凳子会坐得三个人。
d、这凳子会坐三个人。
(选对a* b c d方)a、你能走吗?能走。
b、你会走吗?会。
c、你走得不?走得。
(选对a* a=b方 c方)a、这条裤子你能穿。
b、这条裤子你会穿。
c、这条裤子你穿得。
(选对a* a=b方 c方)a、开了刀,他笑都不能笑。
b、开了刀,他笑都笑不得。
a、他伤好了,能走路了。
b、他伤没好,不能走路。
c、他伤好了,会走路了。
d、他伤没好,不会走路。
(选对a* a=c方 b=d方)a、可以看,不可以摸。
b、会看得,不会摸得。
(选对a* b方)a、路太滑,我不能开快车。
b、路太滑,我不敢开快车。
(选择a≠b*a=b方)a、他能听得懂。
b、他会听得来。
c、他听会来。
d、他能听得知。
e、他晓得听。
(选对a* b c d e方)八、来、去“来”“去”在普通话句子中都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实意动词,一个是意义虚化,在动词后只表示一咱趋向;但“来”“去”所表示的趋向相反。
在一些方言区中常常在“去”之前衍生出一个“来”字。
有的动词后的“去”又说成“来”。
闽南话中“来去”还有“将要”的意思,表示一种意向,指现在正开始行动。
a、我正要吃饭去。
b、我正要去吃饭。
c、我来去吃饭。
(选对a* b* c方)a、我告诉他。
b、我去告诉他。
c、我来去告诉他。
(选对a* b* c方)a、咱们逛街去。
b、咱们去逛街。
c、咱们来去逛街。
(选对a* b* c方)a、我们去问他。
b、我们来问他。
c、我们问他去。
d、我们去问他来。
(选对a≠b* “趋向不同”c* a=b方 d方)a、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好吗?b、我们一起来去看电影好吗?九、起来普通话里趋向动词“起来”常放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后,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开始,格式有“动词+起+宾语+来”,有时也可以说成“宾语+动词+起来”。
有些方言把“起来”放在宾语之后。
&;nbs, p; b、我吃没有荔枝。
(选对a* b方)a、妈妈说红的花多半不香。
b、妈妈说红的花多半没有香。
(选对a* b方)a、他脑子不笨。
b、他脑子没有笨。
(选对a* a=b方)十四、介词:被普通话里常用介词“被”(口语里常用“叫、让”等)或者用“被”引进施事宾语,放在谓语动词前,构成表示被动意义的“被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