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标准地”环境影响区域评估服务方案

服务方案一、项目需求分析方案1、对项目背景和工作内容阐述1.项目背景按照相关文件开展我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区域评估工作的函》文件要求,计划于 2023 年开展经开区北区内共计5块标准地约2348亩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2.工作内容阐述(1)调查区域概况,了解片区上位规划、“三线一单”及区域规划环评负面清单等管控要求,调查片区建设项目引进计划;(2)调查片区周围环境空气、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要素污染源,根据规划环评跟踪监测计划及片区周围环境敏感程度采用网格化形式对区域环境空气、地下水、地表水及土壤环境进行监测评估,根据主导行业特征设置监测因子,主要要监测评估内容如下:(3)根据上位规划管控要求及区域规划环评结论,制定正面清单,形成区域评估报告,并通过专家审查。
2、对区域上位规划的分析《龙泉驿区城市总体规划(2014-2020年)》,成府函[2015]57号,《龙泉驿区老城单元音乐广场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102项规划》、《龙泉驿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龙府函[2017]246号。
《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年)》(2015 年版),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四川天府新区总体规划(2010-2030 年)》(2015 年版)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意见的函(环办环评函[2018]585 号),《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年)》,国函[2015]199号。
综上,应加快淘汰不符合产业准入政策、环境污染重、不能实现稳定达标排放的落后和过剩产能(以建材、化工、纺织、印染、造纸和皮革制造等行业为重点)。
严格控制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行业的高污染项目。
3、对区域环境现状的调查与评价1.区域地块利用基本情况如下图:2.基本污染物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根据《2020年成都生态环境质量公报》可知,2020年,成都市环境空气质量102天优、178天良、74天轻度污染、10天中度污染、2天重度污染,达标天数比例76.5%。
环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要点

(2)开发规划目标的协调性分析
按主要的规划要素,逐项比较分析开发 区规划与所在区域总体规划其它专项规 划,环境保护规划的协调性;与所在区 域总体规划中各专项规划的关系。
2.7实施方案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应包括以下 基本内容: 开发区规划简介; 开发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环境状况描述;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识别和评价因子选择; 评价范围确定和评价标准(指标)选择;
2.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2.1适用对象
经济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保税区 边境经济合作区 旅游度假区 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
2.2评价重点
⑴识别区域开发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 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⑵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 量,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1.1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
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区域发 展规划为依据,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 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 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 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 决策依据的过程。
开发区发展规划初步分析
收集相关规划、环保政策、 法规等有关资料
现场踏勘、 初步环境现状调查
2.3
开 发 区 区 域 环 评 工 作 程 序
识别主要环境影响,拟定评价范围、 评价内容、评价重点、评价方法等
编制开发区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方案
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和现场监测
规划方案分析
污染源分析
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
3.1环境承载能力 (1)概念
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 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2)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对象:
什么是区域环评

什么是区域环评区域环评,只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对外界的影响,而规划环评则不但要论证本项目的建设对外界的影响,更要论证本范围内的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影响,例如在一个区域规划中有高速路、有居住区、学校、工厂,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合适,道路交通噪声是否会对居住区产生影响,工厂的生产是否会对学校产生影响。
规划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应是规划环评所要回答的重点问题。
区域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比较具有战略性,它着眼于在一个区域内如何合理规划和建设,强调把整个区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评价的重点在于论证区域内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和时序,同时也根据区域环境的特点,对区域的开发规划提出建议,并为开展单个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相对于建设项目影响评价而言,不仅是评价范围和内容的扩展,而且包含了区域系统协调发展的思想。
它以区域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国家批准的各类开发区已很多,它们规模大,效益显著,在环境保护上也产生一系列特殊问题,客观上需要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方法在时间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概念: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
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
具有以下特征:①占地面积大,一般占地面积均在1K㎡以上;②性质复杂,一般一个开发区涉及多种行业;③管理层次较多,除有专门的开发区管理机构外,每个开发项目一般均有其独立的法人;④不确定因素多,许多开发区初期仅具有开发性质,但具体的开发项目往往不确定;⑤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⑥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所谓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中和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为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1998年11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五章第三十一条规定:“流域开发、开发区建设、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区改设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和时段,并为开展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法规依据。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预测和评价该地区建设项目或其他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的合理性。
本文将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进行详细探讨。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等多个因素。
首先,对于自然环境的评价,需要考虑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资源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例如,如果有一个建设项目可能导致大量污染物排放,那么其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就必须进行评估。
同时,对于水体和土壤污染的评估也是必不可少的。
此外,还需要考虑该建设项目对生物资源的影响,比如是否有破坏生态系统的可能。
人文环境也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进行评估时,需要考虑该项目对人们的生活、文化和习俗等方面的影响。
如果一个建设项目改变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者破坏了他们的文化遗产,那么就必须对其进行评估,并考虑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也是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内容。
建设项目往往会对当地经济产生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
在评价过程中,需要考虑该项目对就业、税收收入和投资等方面的影响。
同时,还需要评估该项目对当地社会稳定的影响,包括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为了更好地预测和评价这些影响,通常会进行社会影响评估和社会风险评估。
为了进行准确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需要采取科学、系统和综合的方法。
首先,需要收集和分析相关的数据和资料,比如地理、气象、水文、土壤、生态等方面的数据。
同时,还需要考虑相关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等。
其次,需要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影响的程度和方式。
最后,需要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影响。
在中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环境保护工具。
政府部门和企业在进行重大建设项目时,必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按照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保护和修复措施。
然而,由于评价的复杂性和主观性,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的不足,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环境影响评估方法环境影响评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EIA)是一种评估特定项目、计划或政策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
它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评估信息,以便在决策过程中提供客观、全面的环境影响信息,从而确保该决策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环境影响评估方法。
1. 初步环境影响评价初步环境影响评价(Preliminary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PEIA)是一种在项目计划初期进行的预防性评估方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评估项目计划对环境造成的潜在影响,以便在项目实施之前确定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并提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PEIA通常包括环境基线调查、影响预测、效应评价和环境管理计划等步骤。
2. 详细环境影响评估详细环境影响评估(Detailed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DEIA)是一种在项目计划具体设计阶段进行的深入评估方法。
该方法主要通过详细调查和研究现有环境状况,分析项目实施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管理措施。
DEIA一般包括环境基线调查、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估、环境管理计划和社会经济影响评估等内容。
3. 区域环境影响评估区域环境影响评估(Regional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简称REIA)是一种评估区域发展规划对环境可能产生的综合影响的方法。
它不仅考虑单个项目,还要对整个区域的发展进行综合评估。
REIA通过分析区域现有环境条件、项目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提出合理的规划和管理建议,促进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4. 生态脆弱性评估生态脆弱性评估(Ecological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简称EVA)是一种评估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敏感程度和脆弱性的方法。
环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38页)

环境承载力是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 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 (2)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对象:
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就是区域社会经济-区域 环境结构系统。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区域环境系统的 微观结构、特征和功能,一是区域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 规模。
对区域污染物 总量控制分析, 目前尚无统一 要求和方法, 一般可按图示 技术路线进行。
5.4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要点
(1) 选择合适的总量控制因子 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择:粉尘、烟尘和SO2; 水污染物总量控制因子选择:COD、NH3、TN、TP 以及受纳水体最为敏感的特征因子。 (2) 确证污染物达标排放 (3)确证环境质量是否达标 (4) 确证是否符合指令性总量控制要求 (5) 贯彻“增产不增污,以新带老,集中治理”原则 (6)经济技术可行
评价专题设置。
2.8基本专题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固体废弃物管理与处置; ■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公众参与; ■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
②内容: · 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 区域环境承载力大小表征模型及求解; · 区域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估; · 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的区域社会经济活
动的方向、规模和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对策 措施。
(3)环境承载能力指标体系具 体指标一般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 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第二类,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 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第三类,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 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
环境影响评价——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河海大学

第九章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内容●基本概念(*)●评价程序(**)●区域环境容量及总量控制(**)(1)开发区●区域开发活动是指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时间内有计划进行的一系列重大开发活动,这些开发活动区域一般称为开发区。
●具有以下特征:①占地面积大;②性质复杂;③管理层次较多;④不确定因素多;⑤环境影响范围大、程度深;⑥有条件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2)区域环境评价区域环境评价就是在一定区域内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从整体上综合考虑区域内拟开展的各种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据此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或方案,同时也为区域开发规划和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特点:①广泛性和复杂性;②战略性;③不确定性;④评价事件的超前性;⑤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⑥更强调社会、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环评的主要类型:①开发区建设环境影响评价;②城市建设与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旧城改造和新城建设);③流域开发。
(3)区域环评的目的和意义●目的:通过区域开发活动环境影响评价以完善区域开发活动规划,保证区域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意义:①从宏观角度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避免重大决策失误,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资源的破坏;②可为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筛选提供决策依据;(3)区域环评的目的和意义③有助于了解区域的环境状况和区域开发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助于区域环境污染总量控制规划和建立区域环境保护管理体系,促进区域真正的可持续发展;④可作为单项入区项目的审批依据和区域内单项工程评价的基础和依据,减少各单项工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内容,也是单项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兼顾区域宏观特征。
(1)工作程序●准备阶段、评价工作阶段和报告书编写阶段●区域环评涉及项目和单位多,需要协调项目间的关系,合理分摊污染物分担率,最好在环评过程中提交中间阶段性成果并进行评审、沟通。
区域环评实施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区域环评实施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区域环评是对特定区域内一系列项目、计划或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评价的过程。
它旨在揭示和分析该区域内各种环境因素对项目或计划可能产生的影响,并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区域环评实施方案是指为了有效进行区域环境评估,提出的一套具体操作步骤和指导原则。
区域环评实施方案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将环境评估的理论和方法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该方案包括了实施过程中的各项指导原则、方法和流程,确保评估工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区域环评实施方案的编制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区域的地理、地质、气候、生态、人口等多个因素,以及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通过明确评估目标、内容和范围,明确责任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评估工作的高效执行。
在实施方案中,还应包括高级别的监管机构和相关专家的参与,确保评估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同时,还应充分考虑社会参与的渠道和机制,使得各方利益相关者能够在评估过程中发表意见和提出建议,确保评估结果的公正和合理。
综上所述,区域环评实施方案是指为了保障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对特定区域内一系列项目、计划或政策进行全面评估和评价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指导原则。
其编制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区域特点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
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决策支持,区域环评实施方案为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指导。
1.2 文章结构本文共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引言部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在概述中,将对区域环评的定义和背景进行简要介绍,以引起读者对该主题的兴趣和关注。
在文章结构部分,将说明本文的整体结构,明确各个部分的内容和主题。
最后,在目的部分,将解释本文撰写的目的,即探讨区域环评实施方案的重要性和关键要点,以及对未来区域环评的展望。
正文部分将分为两个小节:区域环评的背景和区域环评的重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项目的多渠道立项和开发区的兴起,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也逐渐发展,本文介绍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并与规划环评进行了比较研究,提出对今后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环境影响评价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x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13)06-0190-01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出现了许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即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项目。
人们的经济活动已从单个项目扩展到区域或流域的成片开发,这些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不再是小范围、局部的,而是通过大面积的污染整个流域,造成了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污染影响。
因而,环境影响评价的对象由单个建设项目扩展到区域或流域范围,由此产生了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下称区域环评)。
一、区域环评的特点
根据《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hj/t131-2003),区域环评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从区域发展的规模、性质、产业布局、土地利用规划、污染物总量控制、污染治理等方面论述区域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其主要任务不仅分析区域内未来建设项目的布局、结构、资源的合理配置,提出对区域环境影响最小的整体优化方案和综合防治对策,为制定环境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环评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具有一定规模。
区域环评一般是指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区域开发以及工业园区等类似区域开发项目的环评,具有一定规模,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
(2)开发区内项目不确定。
区域环评一般是在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介入的,仅具有开发性质,而具体入区项目、污染源种类、污染物排放量等不确定因素多;
(3)对周边影响大。
由于区域开发占地面积较大,对周边的人群和环境影响较大。
例如开发过程中会涉及居民的搬迁、地下水水质污染等问题;
(4)注重生态、区域总量控制等问题。
区域环评过程中更加把生态环境、社会环境作为环评重点,有条件地实施污染物集中控制和治理。
二、区域环评与规划环评的区别
随着《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hj/t131-2003)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的发布,在实际工作中,在界定项目是区域环评或规划环评出现混乱。
有效性评估结果表明:区域环评与环境规划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了一定的重叠渗透(如环境本底调查、环境质量预测等方面),在时序上有着密切联系,且两者也
没有严格界限。
如城市中的工业园有用规划环评去做的,也有按区域环评去做的。
要界定项目是区域环评还是规划环评,需分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找到区分点。
(1)关注点不同。
区域环评关注点是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规划环评关注点是针对各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2)评价对象不同。
规划环评评价的对象与相关政策密切相关,往往更为宏观,区域环评评价的对象为开发建设活动,例如工业园等,更为具体和有针对性;
(3)公众参与要求的对象不同。
区域环评公众要求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可能受到开发区建设影响、关注开发区建设的群体和个人,而规划环评强调各层次的人员,包括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广泛参与;
(4)提交的最终文件不同。
区域环评一般都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但规划环评不同,导则规定,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的,编写规划实施后有关环境影响的篇章或者说明。
从以上可知,区域环评和规划环评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评价,我国环评事业是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从实际应用角度而言,这两类评价分别应用于不同的对象,是不能互相取代的。
三、区域环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自2003年发布《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hj/t131-2003)以来,区域环评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但由于我国区域环评起步晚,在实际工作中,目前区域环评仍停留在建设项目环评的水平上,这对环评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介入时间较晚。
在实际工作中,区域环评介入时间大多是在可行性报告编制后才开展环评工作,使得区域环评功能大为弱化,仅能就布局调整、污染控制等提出意见和建议,最为关键的项目否决权很难得到行使。
(2)没考虑区域环境承载力。
我国现正处于资源匮乏的时代,项目的建设应考虑区域环境的维持,而当前各地区域项目的建设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再考虑防护措施,这种牺牲环境换来的gdp 的后果将不堪设想。
(3)公众参与缺乏深度。
区域环评公众参与要求人员是区域环评公众要求参与的对象主要是可能受到开发区建设影响、关注开发区建设的群体和个人,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全过程介入体系。
四、开展区域环评的建议
(1)早期介入
在实际工作中,应及早将区域环评纳入区域开发建设中,使区域环评成为区域开发决策的依据之一,这样有利于更好地分析规划方案并调整规划方案,制定和选择维护区域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最佳行动规划和方案。
(2)考虑环境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
区域环评相对于建设项目环评而言,应更是一种积极的环境评价和管理模式。
不仅是评价范围和内容的扩展,而且应包含了区域整体协调发展的思想,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内容,从区域层面上考虑环境承载力。
区域环评应首先考虑的是发展可能性、合理性及环境支撑能力,然后才是具体的方案,充分体现生态思想、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环评。
(3)深化公众参与
导则中对公众参与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全过程介入的规定,应加强公众参与的深度参与,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合理选择工作参与方式和调查手段,使公众参与的有效性得到很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艳娟,王爱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11月第5卷第4期:194-196.
[2]杨丽琴.中国区域环评的特点浅析[s].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8月第34卷第8期:173-175.
[3]国家环保总局. 开发区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s].h j/t131- 2003.
[4]凌伟峰,黎华寿.公众参与在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与思考[j].广东化工,2010年第11期第37卷:267-268. [5]朱兆文.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j].化学工程
与装备,2010年10月第10期:193-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