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生理

合集下载

第7章.呼吸生理ppt

第7章.呼吸生理ppt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一、呼吸中枢的调控 l 呼吸中枢:是指中枢神经系统中与产生和调节
呼吸运动有关的神经细胞群。 l 延髓—呼吸的基本中枢 产生基本呼吸节律 l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 完善正常呼吸节律 l 大脑皮质—呼吸高级中枢 随意控制呼吸
二、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一)肺牵张反射 (黑-伯氏反射):
胸膜腔内压
1、胸膜腔内压的概念 胸膜腔内压—简称胸内压,是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l 胸膜腔为密闭、潜在的腔。 l 通常胸内压低于大气压,又称为胸内负压。 l 气胸—指胸膜破裂,空气进入胸膜腔。
2、胸膜腔负压的形成原理
l 形成前提:胸膜腔的密闭性 l 二种作用力:肺内压,肺回缩力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及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以1个大气压的值为0则: 胸内压= -肺回缩力 l 胸膜腔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所造 成.
织液中的H+浓度变化。 l 当脑脊液中H+浓度升高时,
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反射 性使呼吸运动增强。 l 血液中H+浓度变动对其作用 不大。不能感受低O2的刺激。
2、CO2、低O2、H+对呼吸的影响
(1)CO2对呼吸的影响: l CO2是调节呼吸运动最重要的化学因素,是促进呼吸的
生理性刺激。 当吸入气中CO2适当增加,可使呼吸加深加快; 当过度通气排出CO2过多,可使呼吸减弱甚至暂停; 当吸入CO2过多,体内CO2堆积,可抑制呼吸中枢。
抑制作用,表现为呼吸抑制。
(3)H+对呼吸的影响
l 动脉血中pH值减小,呼吸加强;pH值增大,呼 吸减弱。
l 作用途径:血液中H+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主要 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中枢兴奋, 呼吸加强。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第5章  呼吸 生理学

肺泡通气量
2.肺泡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
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
解剖无效腔(从鼻至呼吸性细支气管, 生理无效腔 150ml)
肺泡无效腔( 肺泡内未发生其他交换,接近于零)
计算真正的有效的气体交换,须采用肺泡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潮气量-无效腔气量)x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潮气量时的肺通气量及肺泡通气量
4、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和温度
气体的扩散面积和距离(A,d):
扩散速率与A呈正比;与d呈反比。
温度(T): 扩散速率与T呈正比。
综合以上因素, CO2的扩散速率是O2的 2倍,故临床更容易出现O2扩散的障碍导致 机体缺氧。
二、肺 换 气
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在气相与液相间完成
〔外界环境
肺毛细血管)
包括肺通气〔肺 外界空气〕
肺换气〔肺泡 肺毛细血管〕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内呼吸又称组织换气
〔血液
组织细胞〕
第一节 肺 通 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肺通气是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 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 原始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
防止肺水肿。 ③降低吸气阻力,有利于肺的扩张。
正常及几种2、异胸常廓情弹况性下阻顺力应和性顺曲应线性
胸廓是一个双向弹性体,其弹性回缩力的方向视 胸廓所处的位置而定。
处于自然位置:肺容量 = 肺总容量的67% 无回弹力 小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外的回弹力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大于自然位置:肺容量﹥肺总容量的67% 向内的回弹力
血氧指标
• 血红蛋白氧容量:特定条件下,每升(L)血液中血红蛋 白所能负载的最大氧量。〔190~200ml/ L血液〕

呼吸生理

呼吸生理

主要呼吸肌
吸气
呼气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使 胸廓的上下、左右、前后 径增大,则胸腔和肺容积 增大,肺内压下降。
膈肌和肋间外肌弛缓,肺依靠 本身的回缩力量而回位。用力 呼气时,肋间内肌收缩,腹肌 收缩使隔肌向上移动。
(二)呼吸运动
1.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12-18次/分。 (1)平静吸气:
肺活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是常用的肺通气功能指标,
2.用力呼气量 :用力吸气后,用力以 最快的速度尽力呼气,测定第1、2、3 秒内呼出的气体量,通常用它占用力 肺活量的百分数表示。
正常人分别1、2、3秒末为83%、 96%和99%, 如第1秒末低于65%, 提示有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
膈肌⊕★→膈顶下降→胸廓上下径↑ 肋间外肌⊕→肋骨上提外展→胸廓前后左右径↑ -→肺随之扩大→肺内压↓(<大气压)→吸气入肺
(2)平静呼气:
膈肌(—)
肋间外肌ө
-→膈顶、肋骨、胸骨回位→胸廓↓→肺随之缩小→肺内压↑(>大气压)→呼气出肺
平静呼吸特点:吸气——膈肌、肋间外肌⊕引起——主动 呼气——吸气肌引起——被动
是呼气时胸内压都低于大气压, 故又称为胸内负压 。 平静吸气末:-5~-10 mmHg 平静呼气末:-3~-5 mmHg
2、 形成原因
胸内负压是由肺的回缩力形成的 两种力通过胸膜脏层作用于胸膜腔: 肺内压——使肺泡扩张 肺的回缩力——使肺泡缩小 ∴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内压=大气压 ∴ 胸内压=大气压-肺回缩力 如以大气压为0,则:胸内压=-肺回缩力 吸气:肺扩张→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呼气:肺缩小→肺回缩力↓→胸内压负值↓
3. 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生理 生理学

呼吸生理 生理学
分通气量, 70-120L/min 。 通气贮量百分比 =(最大通气量 -平静通气量) /最
大通气量× 100% ,正常不小于 93%,反映通气功 能贮备。
肺泡通气量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鼻或口至终末细支气管无气体交换 功能的呼吸道腔隙,约 150ml 。
肺泡无效腔 :因血流分布不均匀而未能发生气体 交换的肺泡容量。
气体分压差·温度·扩散面积·溶解度 D∝
距离· √分子量
——————O——2、——C——O—2—扩——散——速——率——(——D—)——比——较—————————
分子量 血浆溶解度 肺泡 A血 V血 D
(ml/L) (KPa ) (KPa ) (KPa )
—————————————————————————————————————— O2 32 21.4 13.9 13.3 5.3 1 CO2 44 515.0 5.3 5.3 6.1 2 ———————————————————————————————————————
2、原动力:呼吸运动
① 呼吸肌: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辅助呼吸肌:斜角肌、胸锁乳突 肌
② 平静、用力呼吸 ③ 胸式、腹式、混合式 ④ 12~18次/分;小儿快,老人慢。
3、胸膜腔内压:将原动力 转化为 直接动力
胸膜腔内压 = 肺内压-肺弹性回缩力
决定因素:
1. 密闭潜在腔隙:少 量浆液 --润滑,内聚力。

(拟交感药物治疗哮喘)


注:体液因素(组胺、5-HT 、缓激肽等)→收缩

传入神经末梢---机械、化学感受器
肺泡:平均直径0.1mm
呼吸肌:肺通气动力
胸膜腔:负压

呼吸生理

呼吸生理

+ (2)H 浓度对呼吸的影响
①动脉血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肺通气增加;
② [H+] ↓→呼吸受抑制。
③血[H+]↑→外周化学感受器→呼吸中
枢兴奋(动脉血H+难于通过血脑屏障) ④脑脊液中的H+→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
有效刺激。
(3)低O2对呼吸的影响


吸入气PO2降低,动脉血PO2降低, 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 动脉血PO2↓<10.7kPa(80mmHg) 肺通气量方明显增加。
③ 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4)胸廓弹性阻力

作用: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无回缩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吸气动力 呼气阻力 肺容量 > 67%肺总量时 呼气动力 吸气阻力
5)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呼吸生理
呼吸环节:
1 外呼吸(肺通气+ 肺换气)
2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
第一节 肺通气
一、定义
肺与外界环 境之间的气 体交换过程
二、肺通气原理
气体进出肺取决两方面因素: 动力:大气压与肺内压之间的压力差; 阻力:肺、气管的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
二、肺通气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过程:平静呼吸
(1)吸气运动(主动过程)
膈肌和肋间外肌收缩 → 膈顶下降、
肋骨和胸骨上举、肋骨下缘外翻→胸腔上
下径、前后径、左右径↑→ 胸腔容量↑ →
肺被动扩张 →肺容积↑→肺内压 ↓<大气压
→外界气体进入肺泡(主动吸气)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生理
中具有重要意义。
意义:反映肺活量及呼吸阻力(弹性阻力及气道通
畅程度)。
(4)肺总量 = 肺活量 + 余气量 男:5000 ml; 女:3500 ml
(二)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 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 = 潮气量 × 呼吸频率
最大随意通气量:尽力作深快呼吸时,每分钟所能吸入 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血氧容量、血氧含量、血氧饱和度
HbO2呈鲜红色, Hb呈蓝紫色
临床:发绀(Hb含量达5g/100ml),常表示缺氧。 例外:红细胞增多症;相反,严重缺氧和CO中毒
4. Hb与O2的结合或解离曲线呈S形 与Hb的变构效应有关 Hb为紧密型 HbO2为松弛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血液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平静呼吸时,胸膜腔内压为负压 呼气末:-3 ~ -5 mmHg 吸气末:-5 ~ -10 mmHg
临床:气胸
胸内负压的作用:
①利于肺扩张, 实现肺通气
②利于静脉血、 淋巴液回流
第五章 呼吸生理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肺通气 呼吸气体的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呼吸运动的调节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全过程包括:
1 外呼吸(肺通气+肺换气)
2 气体在血中的运输
3 内呼吸(组织换气+细胞内氧化)
血液循环
组织细胞

O2 CO2
O2 CO2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西医学概论_人体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
无效腔增大或肺动脉部分阻塞。 比值<0.84:可能肺通气不良,如哮喘发作─功能
性动-静脉短路。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一、O2和CO2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O2和CO2的含量(ml/L血)
动脉血
静脉血
物理 化学 合 物理 化学 合 溶解 结合 计 溶解 结合 计
O2 3.0 200.0 203.0 1.2 152.0 153.2 CO2 26.2 464.0 490.2 30.0 500.0 530.0
呼吸性细支气管)。150ml 肺泡无效腔:因无血流通过而不能进行气体交换的
肺泡腔。 生理无效腔:解剖无效腔+肺泡无效腔
第二节 呼吸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原理:扩散。动力: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 条件:气体的理化特性、膜通透性和面积、分压差。 速率:= 扩散速率(D)
分压差×温度×气体溶解度×扩散面积 扩散距离×√分子量
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
(三)氧离曲线
△ 概念: 表示血氧分压与血红蛋白氧饱和度关
系的曲线。
△ 意义: 表示在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或结合
的情况。呈“S”型。
1.上段:PO28.0~13.3kPa (60~100mmHg) 坡度较平坦。
表 明 : PO2 变 化 大 时 , 血氧饱和度变化小。 意义:保证低氧分压时的 高载氧能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 与外界大气压间的压
吸气
呼气
力差。
3.胸膜腔内压
(1)胸内压的概念:胸膜腔内的压力,正常时,不 论吸气或呼气,胸膜腔内的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压,又称胸内负压。
(2)特点: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 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
(4)成因:

呼吸生理和呼吸参数调置

呼吸生理和呼吸参数调置

新观点:压力上升梯度(流量加速百分比)
使吸气流速的上升符合病人的需求 范围 1 - 100% (默认值 50%)
40
PCIRC
INSP
EXP
PLOT SETUP
30
20
10
0
10
-20
80
60
4020020-8040
60
V
.
0
4
8
12s
2
6
10
UNFREEZE
自主呼吸 压力支持(PSV): Pressure Support
设定:吸气压力、吸气时间、呼吸频率 流速波形:递减波,随气道阻力而变化 潮气量:随病人顺应性变化
压力-时间曲线
流量-时间曲线
监测潮气量是否满足病人需求: 根据病人理想公斤体重(IBW) 7-10ml/1kg
控制呼吸 压力控制(PCV): Pressure Control
优点 可减少气压伤的发生率 可使塌陷或过度膨胀的肺泡恢复 改善气体分布 缺点 当病人顺应性发生变化时,潮气量随着改变 (如 ARDS、肺水肿病人) 如吸气时间延长(适当的吸气时间延长以保证潮气量), 病人可能需要使用镇静剂或麻醉剂
压力-时间曲线
流量-时间曲线
1. 由病人触发呼吸: 压力触发,流速触发
2. 吸气压力固定 根据病人情况设定
3. 呼气灵敏度(PB840&760可调): 送气流速为峰值流速的25%时 由吸气转为呼气
吸气流速: 递减波 病人决定呼吸频率、峰流速 吸气时间和潮气量
当病人流速降到峰值流速百分比时,压力支持通气被终止 “呼气灵敏度”定义了在终止呼吸机送气时预计达到的吸气流量峰值百分比
呼吸机 (应用气插和气切): 吸入\呼出过滤器 电子湿化器\人工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无效腔
• 每分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解剖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不同呼吸频率和潮气量时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呼吸频率 (次/分钟)
16
潮气量 (ml)
500
肺通气量 肺泡通气量 (ml/min) (ml/min)
8000
5600
8
1000
8000
6800
32
250
8000
3200
• 深而慢的呼吸比浅而快的呼吸效率高。
(分泌C)
肺泡气液交界面的表面张力
2.非弹性阻力
定义:在气体流动时产生的,并随流速加快而增 加,故为动态阻力。
包括惯性阻力、粘滞阻力和气道阻力。
(1)气道阻力
定义:由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子间及气体分 子与呼吸道壁之间的摩擦所产生阻力 。
分布:鼻、声门、直径2 mm以上细支气管、气管 等部位。
(2)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透过血-脑屏障
脑脊液中 PCO2
H2O
CA H2CO3
传出N
呼吸加深加快
H+
延髓
中枢化学感受器(+)
HCO3- 中枢途径(主要)
血脑屏障通透性
(2)动脉血液中[H+]对呼吸的调节
动脉血[ H+(] +)外周化学感受器 呼吸加快加深
(3)动脉血液中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
吸入气中O2含量 10% 低氧或缺氧 动脉血PO2 < 8kPa
• 运输形式: 物理溶解:量少,是化学结合的前提 化学结合:量多,以物理溶解为前提
O2 、CO2→溶解→化学结合→溶解
一、氧的运输
(一)氧在血液中存在的形式
血液中O2和CO2的含量(ml/100 ml 血液)
动脉血
混合静脉血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总量
物理 溶解
化学 结合
总量
O2 0.31 20.0 20.317 0.11 15.2 15.31 CO2 2.53 46.4 48.93 2.91 50.0 52.91
而不是S形曲线,而且没有饱和点。 • 因此,CO2 解离曲线的纵坐标不用饱和度而
用浓度表示。 • 血液流经肺时每100 ml血液释出4 ml的CO2。
CO2解离曲线
(三)O2与Hb的结合对CO2运输的影响
• O2与Hb结合将促使CO2释放,这一效应称为 何尔登效应。
• 可见O2和CO2的运输相互影响。 CO2通过波尔效应影响O2的结合和释放。 O2又通过何尔登效应影响CO2的结合和释放。
B、吸入气中CO2适当
PCO2适当
呼吸 加深加快
过量 呼吸中枢(-) (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7%)
过量 呼吸中枢(-) (吸入气中CO2浓度超过15%)
呼吸(-) CO2麻醉
动脉血中单纯PCO2、PO2、pH变化时的肺泡通气反应
两条途径:
外周途径
PCO2
(动脉血)
颈A体 主A体
化学感受器(+)窦迷N走N舌咽N呼吸延 (中髓 +)枢
概念:呼吸肌收缩舒张引起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吸气肌:隔肌、肋间外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辅助吸气肌群:斜角肌、胸锁乳突肌等
(1)呼吸运动过程 1)吸气 2) 呼气
斜角肌 胸锁乳突肌
肋间外肌 膈肌
吸气肌
呼吸肌
肋间内肌
呼气肌 腹部 肌群
肋间 外肌
肋 间 内 肌
呼吸运动引起的胸廓容积变化
(2)呼吸运动形式
(二)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定义:由肺扩张或缩小萎陷所引起的吸气 抑制或吸气兴奋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肺扩张反射(pulmonary inflation reflex) 肺萎陷反射(pulmonary deflation reflex肋间外肌 经
支 肋间神经

呼吸中枢
迷走神经 感觉神经
HCO3 -
CA
H2CO3 Cl -
(2)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形式:7%
在组织
HbNH2 + CO2 在肺HbNHCOOH
调节因素:氧合作用
HbNHCOOH+
HbO2的酸性高,不易与CO2结合 还原Hb的酸性低,容易与CO2结合
(二)CO2解离曲线
• 表示血液中CO2 含量与PCO2 关系的曲线。 • 血液CO2 含量随PCO2上升而增加。 • 与氧解离曲线不同,二者之间接近线性关系
第七章 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呼吸:机体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肺呼吸 肺通气:肺泡
(外呼吸) 肺换气:肺泡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外界大气 肺毛细血管血液
细胞呼吸 组织换气:内环境
(内呼吸) 细胞内的有氧代谢
细胞 生化范畴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在血液 中运输
细胞呼吸
呼吸过程示意图
第一节 呼吸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三)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 肌梭和腱器官是骨骼肌的本体感受器
(四)防御性呼吸反射
1、咳嗽反射 2、喷嚏反射
(2)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表面活性物质: 降低弹性阻力 维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防止肺水肿
(3)胸廓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表 面 张 力
呼吸膜、肺泡表面张力与肺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上皮C:Ⅰ型
呼吸膜:毛细血管内皮C
毛细血管肌膜
组织间隙
1 μm
肺泡上皮基膜
肺泡上皮C
含表面活性物质的液体层
Ⅱ型
二软脂酰卵磷脂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区别 外周化学感受器
中枢化学感受器
部位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延髓腹外侧浅表部
适宜 刺激
动脉血中PO2、PCO2和 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
pH变化
中H+浓度
1. 颈动脉体>主动脉体 1. 不感受缺氧的刺激
2. 三种刺激可协同作用 2. 对CO2的敏感性高于 外周,但反应潜伏期长
肺泡牵张 感受器
膈肌
肺牵张反射(黑-伯反射)
吸气 呼气
肺扩张 肺缩小
肺泡 细支气管
传入N
牵张感受器(+)
(-)
迷走N (延N中髓枢)吸呼气气中中枢枢
传出N 躯体N
吸气肌舒张
(效应器)
吸气(-)(+) 呼气(+)(-)
吸气肌收缩
意义:负反馈作用,使吸气不至于过长。 正常人体平静呼吸时反射不明显。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呼吸有何变化? 呼吸变得深而慢
量(vital capacity)。 4. 用力呼气量 :指尽力最大吸气后再尽力尽快呼气
时,在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 常用:1秒用力呼气量(FEV1) 5. 肺总量:1+2+3+4
(三)肺通气量和肺泡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潮气量×频率
2.最大随意通气量(自学)
3.无效腔和肺泡通气量
• 无效腔: 解剖无效腔 肺泡无效腔
3. 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VA)= 0.84 每分肺血流量(Q)
呼吸膜结构示意图
VA / Q VA / Q
肺泡无效腔 肺泡气更新率 功能性动-静脉短路 血中PO2 PCO2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通气/血流比值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
(三)肺扩散容量 (自学)
三、组织换气
第四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3.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出的气量。 (呼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000~1500 ml
4. 残气量:用全力呼气后,肺内所留的气体量。 (余气量) 正常成人:1000~1500 ml
肺容积和肺容量示意图
(二)肺容量:是肺容积中两项或两项以上的
联合气量。
1. 深吸气量(inspiratory capacity):1+2 2. 功能残气量(functional residual capacity):3+4 3. 肺活量:尽力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
3. 动脉血pH变化的作用 小而缓慢
主要 机体缺氧时维持对呼吸 调节脑脊液中[H+]→维
作用 的驱动
持稳定的pH环境
2. CO2、H+ 和O2对呼吸的调节 (1)动脉血液中 CO2分压对呼吸的调节
A、一定范围内动脉血中的PCO2对维持呼吸和呼 吸中枢的兴奋性是必要的。
阈值:动脉血 PCO2 ≥40 mmHg
②降低中心静脉压,促进胸腔淋巴液和静脉 血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概念:弹性组织受外力作用发生变形时所产 生的对抗变形的力。
度量指标:顺应性
顺应性:指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张性。 顺应性 弹性阻力
(1)肺的弹性阻力与顺应性:
肺组织: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的弹性回缩力 肺泡内:液-气界面所产生的表面张力
气流速度
阻力
气流形式 层流 阻力
湍流 阻力
管径大小(呼吸性细支气管)
气道的跨壁压 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神经系统对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化学因素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是指肺内气体的容积
1. 潮气量: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正常成人:400~500 ml
2.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 再尽力吸入的气量。 (吸气储备量)正常成人:1500~1800 ml
鼻 咽
呼吸道 喉
气管 支气管
肺支气管树
导管部:细支气管
呼吸部:肺泡
呼吸部:
呼吸系统概貌
肺内支气管树
第二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一)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肺内压高于大气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