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形态PPT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表面形态》

许多世界上最重要的草原地区 位于平原地貌,支持着丰富的 生态系统。
河流和水边生物
平原地貌形成了许多重要的河 流和河口地区,提供了丰富的 水边生物和生物多样性。
山地地貌
特点 陡峭的山脉和峡谷 丰富的矿产资源 保护了生态系统
意义 提供了壮丽的风景和旅游资源 为矿业开发和能源需求提供了机会 山地地区常常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栖息地
地球科学的重要领域
通过研究地球表面形态,我们可以更好地理 解地球的演变和人类的生活环境。
地球表面形态的魅力
地球表面形态以其壮丽的山脉、广袤的平原和壮观的海滩吸引着人们。探索地球的奇迹和美丽,享受大 自然的魅力。
平原地貌
农田和农业
平原地貌提供了广阔的耕地, 适合农业的发展和粮食生产。
草原和生态系统
高中地理课件《地球表面 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包括平原地貌、山地地貌、高原地貌、盆地地貌和丘陵地貌。 了解这些地貌对我们理解地球的表面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地球表面形态的定义
1 平原地貌
广阔平坦的地形,主要 由河流和海洋沉积物形 成。
2 山地地貌
高高的山脉和陡峭的斜 坡,形成于地壳运动和 岩石抬升的过程中。
高原地貌
地理分布
• 青藏高原:世界上最 大的高原地区
• 阿尔蒂金山脉:欧洲 的高原地貌
• 不丹高原:亚洲的高 原地貌
地形特点
• 海拔较高,气候凉爽 • 草原、森林和湖泊等
多样的生态系统 • 重要的水源和水资源
人类活动
• 交通、农牧业和旅游 等经济活动
• 独特的文化和民俗传统 • 面临生态环境保护和
3
能源开发
高原地貌和盆地地貌中的地下资源, 如煤炭和石油,对能源开发具有重要 意义。
地球的表面PPT课件

地球外表的地形
1、我国地形主要有 平原 、高原 、山地 、丘陵 、 盆地 。 其中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是 山地 。
2、我国的地形 西 高 东 低,西部多 高原 ,东部多平原, 呈 阶梯 状分布。
3、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深浅不同的海洋,深蓝色表示海 很 深 ,浅蓝色那么表示海比较浅 。
地球外表的地形
1、通过观察世界地形图可知,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C〔 〕。
4、被称为“世界屋脊〞的是〔 B〕。 A、黄土高原B、青藏高原 C、云贵高原
地球外表的地形
判断
1、地球是大部分是陆地,小部分是海洋。〔 ×〕 2、从地图上看,面积最大的是欧亚大陆,面积最小的是澳大利亚大陆.〔 √ 〕 3、我国的地形以平原为主。〔 × 〕 4、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地方,号称“世界屋脊〞 。〔 √〕 5、在地球的不同地形上,生活着不同的动物和植物。〔√ 〕 6、在地形图上,海洋的颜色也是不同的,不同的颜色代表海洋的深浅不同(√) 7、我国的地形主要以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为主。〔 √ 〕 8、地球外表的地形在不断变化。〔 √ 〕
A、地球上大部分是海洋陆地面积较小 B、地球上的陆地被海洋包围着
C、中国地形是东高西低
2、我国地形多样,面积最大、分布最广的是〔 C 〕。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3、关于我国地形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 〕。 A、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B、我国西部多平原,东部多高山
C、我国西部多平原,东部多丘陵
返回
丘陵 海拔不高、山顶浑圆
丘陵为世界五大陆地根本地形之一,是指地球外表形态起伏和缓,绝对高度 在500米以内 ,由各种岩类组成的坡面组合体 。
返回
盆地 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
《地球的表面》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PPT课件

华北平原
笔记知识点
地形有平原、高原、山 地、丘陵和盆地等,是 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 变化的。
感谢聆听
丘陵 平原
200-500米,地势起伏较大 200米以下,平坦广阔
盆地
四周高,中间低
探索二:细析中国陆地地形
平原
高原
丘陵
盆地
山地
推测:观察典型地貌,推测形成原因
1 弯曲的岩层 4 黄土高原
2 长白山天池
3 敦煌雅丹地貌 记录卡片
地形特点 1
形成原因 1
5 黄河入海口的沙洲
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推地貌测:观察典型地貌,资推料 测形成原因
弯曲的岩层
香港国家地质公园位于中国大陆南陲,包括新界东北沉积岩和西贡 东部火山岩两大园区共8大景区。
长白山天池
天池白云缭绕,五色斑斓波光岚影,群峰环抱,很是壮观。天池湖 水清澈碧透,一平如镜;周围16座奇异峻峭的山峰临池耸立,倒映 湖中,波光峦影,蔚为壮观。
敦煌雅丹地貌
敦煌雅丹地貌,土质坚硬,呈浅红色。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强烈 的对比,进入雅丹,遇到风吹,鬼声森森,夜行转而不出,当地人 们俗称雅丹为“魔鬼城”。
教科版 五年级上册《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
1. 地球的表面
聚焦
地球的表面是 什么样子?
聚焦
地球的现有面貌是本来就有 的吗?还是什么力量使它变 成了现在的样子?
探索一:感知地球整体面貌
用肉眼或放大镜来观察,用手来摸一摸地形地球仪的表 面有什么特点?
探索一:感知地球整体面貌
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海拔高度和地势的高低。 在观察地形图的时候,可以利用高度表来帮助你判断、 描述高度。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位于中国中部偏北部,为中国四大高原之一。黄土高原区 域水系以黄河为骨干,发源于黄土高原的河流较多,约有200条。 黄土高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北向东南呈波状下降。
《地球的表面》PPT课件

1
2
3
4
5
1 弯曲的岩层
(香港地质公园)
编号 1 2 3 4 5
地形地貌特点 弯曲的岩层
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 岩层受到挤压
2 长白山天池
编号 地形地貌特点 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
1
弯曲的岩层
岩层受到挤压
2 伞状,四周山峰围绕
火山口积水
3
4
5
3 敦煌的雅丹地貌
编号 地形地貌特点 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
科学 教科版 五年级 上册
地球表面的变化
1 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常 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2 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对地形地貌变化 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3 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 的兴趣。
4.( A )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
工运河。
A.京杭大运河 B.长江
C.黄河
5.山脉主要是由( C )构成的。
A.土壤
B.沙
C.岩石
总结
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 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 陵和盆地等。
1
弯曲的岩层
岩层受到挤压
2 伞状,四周山峰围绕
火山口积水
3 柱状,形态Βιβλιοθήκη 异风的长期作用45
4 黄土高原的沟壑
编号 地形地貌特点 对主要形成原因的推测
1
弯曲的岩层
岩层受到挤压
2 伞状,四周山峰围绕 火山口积水
3 柱状,形态各异
风的长期作用
地球的表面形态1ppt课件(共33张PPT)

用 侵蚀 蚀洼地(北美五大湖、 挪威峡湾、中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面积约为100多平方千米、形状特殊的花岗岩地貌,其外 在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是同时起作用的,它们作用的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千湖之国芬兰)等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欧—东欧平原)
海浪 侵蚀
小结
碰撞
板块运动与宏
观地形
相离
高山、高原
裂谷、海洋
内力作用
背斜 中老边新
地质构造与地 褶皱
表形态
向斜 中新边老
火山、地震
断层 地垒、地堑
侵蚀 沟壑、喀斯特地貌等
流水作用
外力作用
风力作用
堆积 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等 侵蚀 风蚀蘑菇、风蚀洼地等 堆积 沙丘、沙垄等人类活动: 修Fra bibliotek梯田、围海造田
下列各组地貌,分布地区符合江河上游、海滨、
为辅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2、板块与地壳活动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若横线为赤道,1处为非洲板块,说出其他数码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明显地形
实例
生长边界 海岭大陆裂谷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明显的分选性)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 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②潮湿、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 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③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 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④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 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湘教版地理必修一《地球表面形态》共张精品PPT课件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 和能量交换
•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社旗一高 刘一超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 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都 是 流 水 侵 蚀 作 用 形 成 的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一阶段
沟谷流水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 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 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面积较小, 横剖面呈“v”形。
一定的地点,往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作 用等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往是某一作用占 优势,内力作用 对地壳的发展起 主导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 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 结果。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的应用
张裂区
海上——海洋、海岭
(生长边界) 陆上——裂谷、断层
板
块
海上——海沟
交 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交界处——岛弧
处
相撞挤压区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社旗一高 刘一超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1 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2 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3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4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一、不断变化的地表形态
导致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两个 方面,一是内力作用,二是外力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都 是 流 水 侵 蚀 作 用 形 成 的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侵蚀
河谷的一般发育过程----第一阶段
沟谷流水常形成下蚀和溯源侵蚀,使沟谷不断加深和延长。 当沟谷深及地下含水层时,地下水开始 汇入沟谷。由于获得了稳定的地下水 补给,沟谷发育成河谷。 发育初期的河谷集水面积较小, 横剖面呈“v”形。
一定的地点,往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固结成岩作 用等
把高山削低、 把盆地填平, 使地表趋于 平坦
往是某一作用占 优势,内力作用 对地壳的发展起 主导作用。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一)、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地球上海陆的形成和分布,陆地上大规模的 山系、高原和平原的地貌格局,都是板块运动的 结果。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2、板块构造学说理论的应用
张裂区
海上——海洋、海岭
(生长边界) 陆上——裂谷、断层
板
块
海上——海沟
交 界
大洋板块与 大陆板块
交界处——岛弧
处
相撞挤压区 (消亡边界)
陆上——海岸山脉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高大山脉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地球表面形态》课件

板块运动是指地球地壳板块之间 的相互碰撞、俯冲和漂移等现象
。
板块运动是地震和火山喷发的主 要驱动力之一,因为板块之间的 相互作用会导致地壳不稳定和破
裂。
地震和火山喷发常常在板块边界 附近发生,因为这里是地壳最薄 弱的地方,也是地壳板块相互挤
压或分离的区域。
05
地球的演变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形成
地球的早期生命
地震释放的能量以波 的形式传播,导致地 面震动、建筑物倒塌 和破坏。
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岩浆、气 体和碎屑通过地壳的裂缝或破 口喷出的现象。
火山喷发可以形成火山灰、熔 岩流和火山弹等物质,对周围 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火山喷发的频率和规模受地球 板块运动和地壳构造等因素的 影响。
板块运动对地震和火山喷发的影响
地幔
01
02
03
定义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占据 地球体积的约84%。
组成
地幔主要由硅、镁、氧等 元素构成的岩石构成,温 度高达1000-3000摄氏度 。
特点
地幔中的岩石处于高温高 压状态,流动性较强,是 地球内部热量传递的主要 介质。
外核
定义
外核是地球的外层,位于 地幔之下,内核之上。
组成
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 元素构成,形态类似于液 态。
丘陵
总结词
指地势较高、起伏较大的地貌。
详细描述
丘陵是一种过渡性的地貌类型,通常具有较高的海拔和起伏较大的地形。它们 的地势较高,但比山地较低,坡度较缓。丘陵的形成通常是由于风化和侵蚀作 用,是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独特类型。
高原
总结词
指地面广阔、起伏较小、相对较高的地 貌。
VS
《地球的表面》课件

外核是地球的最内层,位于地幔之下,主要由液 态的铁和镍构成。
厚度
外核的厚度约为2280公里。
特点
外核因为高温而处于中心部分,由固态铁和镍构成,因为极高的压力和温度 而呈现固态。
厚度
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公里。
特点
内核是地球构造中温度最高的部分,同时也是地球最稳定的部分。
详细描述
寒带气候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独特,如北极熊 、企鹅等,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了 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
04
地球的资源
矿产资源
总结词
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矿产资源是指在地壳内聚集的天然资源,包括金属矿 产、非金属矿产和化石燃料等。这些资源经过亿万年 的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开采 和利用对人类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涉及到工业、农业 、交通运输、建筑等多个领域。然而,过度开采和不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
《地球的表面》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地球的构造 • 地球的地形地貌 • 地球的气候 • 地球的资源 • 地球的环境问题
01
地球的构造
地壳
01
02
03
定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 ,由岩石构成,是地球表 面最主要的保护层。
厚度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平均 为5-7公里,而在陆地上 平均为30-50公里。
05
地球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定义
空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 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导致大气质 量恶化,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 候产生负面影响。
厚度
外核的厚度约为2280公里。
特点
外核因为高温而处于中心部分,由固态铁和镍构成,因为极高的压力和温度 而呈现固态。
厚度
内核的厚度约为1220公里。
特点
内核是地球构造中温度最高的部分,同时也是地球最稳定的部分。
详细描述
寒带气候地区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独特,如北极熊 、企鹅等,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对于了 解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和保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 要意义。
04
地球的资源
矿产资源
总结词
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是宝贵的自然资源,对人类的生 产和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矿产资源是指在地壳内聚集的天然资源,包括金属矿 产、非金属矿产和化石燃料等。这些资源经过亿万年 的地质作用形成,具有不可再生性。矿产资源的开采 和利用对人类经济发展至关重要,涉及到工业、农业 、交通运输、建筑等多个领域。然而,过度开采和不 合理利用矿产资源会导致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因此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
《地球的表面》PPT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地球的构造 • 地球的地形地貌 • 地球的气候 • 地球的资源 • 地球的环境问题
01
地球的构造
地壳
01
02
03
定义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 ,由岩石构成,是地球表 面最主要的保护层。
厚度
地壳的厚度在海洋下平均 为5-7公里,而在陆地上 平均为30-50公里。
05
地球的环境问题
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的定义
空气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 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导致大气质 量恶化,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气 候产生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碰撞,大洋板块被挤压上升形成岛弧链
D.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深海沟,大陆板块被顶托形 成岛弧
9
四.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 类型
褶皱
断层比较项目成 Nhomakorabea因
水平挤压,使水平的 岩层发生弯曲
受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 或张力,使岩层发生断裂错 开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陡崖,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
地球表面形态
1
一、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地质作用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 能量来源 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太阳辐射能
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变质作用、地震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对地表形 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 对地表进行破坏,把物质
态的影响 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不 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
B
(1)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的板块有( )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2)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D
A.L N
B.L N
C.L K
D.M N
8
2:关于太平洋西部深海沟、岛弧链成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张裂,形成深海沟
D
B.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深海沟
平
使地表趋向于平缓
①二者同时存在,同时对地表形态变化起作用 相互关系 ②在一定时间、一定的地点往往是某一种作用占优势
③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
2
二.内力作用的分类
基本形 式 水平运 动
垂直运 动
示意图
岩层的 运动方 向 平行于 地表
垂直于 地表
岩层变 化
岩层发 生水平 位移和 弯曲变 形
侵 蚀 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
蚀 漠”“石漠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例:雅丹地貌)
湿润、半湿润地区 (例:长江三峡、 黄土高原地表的千 沟万壑、瀑布) 19
外力作 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侵
流 水 侵 蚀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 溶洞、石林、峰林等 喀斯特地貌,一般地 表崎岖,地表水易渗 漏
岩层发 生大规 模的隆 起和凹 陷
对地表 的影响
形成绵 长的断 裂带和 巨大的 褶皱山 脉
引起地 势的起 伏变化 和海陆 变迁
例证 相互关系
喜马拉 雅山、东 非大裂 谷、大西 洋
意大利 那不勒 斯海岸 的变动、 台湾海 峡的形 成
二者同时存 在,相互作 用,相互影 响,在一定 时间和空间
有主次之分 。从全球范 围看,以水 平运动为主, 以垂直运动 为辅
两条断 层之间 的岩块 相对于 两边下 降
11
地质构造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1)褶皱的应用:找矿、找水、过程建设
12
(2)断层的应用: ①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
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 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 陷,地下隧道应避开向斜部位。(向斜构造在地形 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 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雨 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②利用断层找水。 断层往往是地下水出露的地方。
13
下图中,①②③④表示岩层的新老关系是由老到
新,读图完成10~11题。
D
10.图中,P处属于( )
A.断层 B.海岭 C.背斜
11.图中,M处于属于( )
D
A.冲积平原
B.冲积扇
D.向斜
C.“U”形谷
D.谷地
14
.读地质构造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的基本形态看:A、B、C、D分别 属于哪类构造?
3
三、板块构造学说
1、基本观点 2、板块与地壳活动 3、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4、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4
若横线为赤道,1处为非洲板块,说出其他数码代表的板块的名称
5
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边界类型 示意图 生长边界
明显地形
实例
海岭大陆裂谷 东非大裂谷红海
6
三、板块构造学说
消亡边界 生长边界
7
下图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
形成地形 或背斜成谷,向斜成 谷,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地
山
堑常形成狭长的凹陷谷地,
基本形态及 判 别
10
地质构造类型 褶皱
比较项目
断层
判断方法
基本形态 及判别
形成褶曲的波状 形态
岩层断裂错开
背 斜 向 斜地 垒地 堑
中心部 分岩层 较老, 两翼较 新
中心部 分岩层 较新, 两翼较 老
两条断 层之间 的岩块 相对于 两边上 升
(1)D (2)C 17
下图是某区域地质地貌剖面图。读图回答。
D (1)图中高速公路隧道穿过( )
A.向斜谷 B.背斜谷 C.向斜山 D.背斜山 (2)图中甲地多见石芽、溶洞等地形,推断未知岩层应 为( )
C A.页岩 B.板岩 C.石灰岩 D.花岗岩 18
主要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及分布地区
1.不同的外力作用因其作用过程和强度不同,对 地貌的形态和分布影响很大,如下表所示:
16
下图是八达岭长城照片, 该段长城主要坐落在花 岗岩侵入体上。读图, 回答(1)~(2)题。
(1)图中指示山脊和山谷的分别是( ) A.①和② B.②和③ C.③和④ D.④和⑤ (2)八达岭地区花岗石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外力作 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 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 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 是在风化壳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 的球状风化)
侵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 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茹、风 蚀城堡等
蚀
作 流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宽,形成
用 水 侵 “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
(2)在断层线两侧画箭头,示意岩层错动升降的方 向。
(3)C处成山、D处成谷,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4)如果在这里修一条东西走向的地下隧道,应选
择C断面,还是D断面?为什么?
15
答案:(1)A处为地垒;B处为地堑;C处为向斜; D处为背斜。 (2)略 (3)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疏松,容易被侵蚀成 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 蚀,反而成为山岭。 (4)D断面。背斜岩层上拱,对地面物体起到支撑 作用,可防止地面塌陷,具有安全性和稳定性, 而且背斜可防止积水在隧道汇积,保证隧道的通 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