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马原第四章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 电子计算机、数控机床等自动化装置在生产中得到比较普遍的应用, 机器大工业发展到自动化阶段。
■生产自动化的主要表现有两点:一是工业机器人的开发和利用, 代替了工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部分脑力劳动;二是自动化生产线的 广泛使用,直接从事生产操作的工人大大减少,甚至出现了少数的 所谓“无人工厂”。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 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 大起来。如果有10% 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 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 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 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 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 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 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自动化是 资本家获取高额剩余价值的手段, 而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仍然是这 种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三、资本积累
▼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就是资本 积累。
▼马克思关于资本积累的学说是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 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贫富两极分化的原因,揭示了资本主义失 业现象的本质,深刻地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 命运。
二、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家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最基本的 方法有两种,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劳动日 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劳动 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个部分。
■在必要劳动时间既定的条件下,工作日越长,剩余劳动时间越 长,资本家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剩余价 值率就越高。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叫作绝对剩余价值生 产方法。
马原教材-第四章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教学目的和要求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教学要点●资本原始积累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中的作用●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规律●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与意识形态的特点和本质关键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价值规律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本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不仅发现了剩余价值产生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被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而且揭示了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化生产的一般规律。
所有这些,对我们认识资本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作用下,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又经过封建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同以往其他社会的更替一样,资本主义社会代替封建社会,也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也经历了长期的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
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①在封建社会初期,封建生产关系同以铁器工具为特征的比较低下的生产力基本上是适应的。
但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增长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封建生产关系便越来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生产关系同生产力的矛盾,引起了农村自然经济和城市行会组织的瓦解,导致城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资本主义萌芽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其途径有两个: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四章课件ppt说课材料

商品价值量的变化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劳动者的平均 熟练程度、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及其在生产中的应 用、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以及自然条件等。 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有密切的关系。
1.为什么企业还要努力改进技术、提高 劳动生产率?
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练一练: 你认为下列哪些是商品?为什么?
自然界 的空气
母亲为你 织的毛衣
雪山上待 售的氧气
你在使 用的笔
朋友送的 商店里的 生日礼物 羽绒服
思考
商品、劳动产品、物品的关系
物品 劳动产品 商品
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两个:
1.社会分工——交换的必要性;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一)理论意义
1、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 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私有制条件下商品经济 的基本矛盾,为从物与物的关系背后揭示人与人 的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亚当·斯密
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
,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⑵统一:
一种物品要成为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 一不可。两者互相依赖、不可分割。 商品是使用价 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具体劳动 劳 动 二 重 性
抽象劳动
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
具
体 劳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动
具体劳动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是抽象掉了一切具体形式的无 差别的人类劳动
马原第四章(自己总结的)

第四章4-11.社会制度的改变原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2.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1)时间:14世纪末—15世纪初2)地点: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3)途径:a)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b)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换而来4)资本主义萌芽的形式(两种,对应上面两种途径):课本P139—140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1)资本主义社会化生产(能够实现要求商品更大规模生产,满足世界市场扩大的需要)。
2)利用暴力手段进行原始积累,为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3)资本原始积累定义: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少数人的手中的过程。
P141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间:西欧:15世纪后30年——16世纪高潮——19世纪初结束5)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途径:P141-142a)暴力手段剥夺农民土地(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b)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P142劳动价值论5.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1)自然经济:P143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他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3)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a)社会分工的出现b)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6.商品的二因素1)商品的定义:用来交换的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
2)二因素:a)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即商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
适用价值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b)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所持有的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商品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
c)两者关系:对立统一。
p144-1457.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1)生产商品的劳动分为:a)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有用劳动)。
《马原》第四章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本质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⑴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⑵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 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 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 力。
思考题:
• 试述马克思的资本循环和 资本周转理论及其对社会 主义企业生产经营的指导 意义。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 题是社会再生产的核 心问题
社会总产品构成及其实现
不变资本( c )
社 会 总 产 品
价值形态 可变资本( v ) 指社会各物质生产部 剩余价值( m ) 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 一年)内生产的全部物 生产资料 质资料的总和 物质形态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对工人阶级的影响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随着资 本积累的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 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形成相 对的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 有的人口规律。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在资本 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 部分则相对减少。 可变资本的这种相对减少,在劳动力价 格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家对劳动力的需求, 也会相对减少。
海尔CEO张瑞敏评海尔: “海尔以市场链为纽带的业务流 程再造始于1998年9月8日,到现 在将近6年了,虽然离我们的目 标差距还非常大,但从某种意义 上说,幸亏流程再造,否则海尔 没有今天”。 20年间,海尔从一个当初 亏损147万元的集体小厂,神 速地发展为2004年全球营业 额高达1000亿元的跨国集团。
马原课件第4章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 商品经济的矛盾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 ❖ 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 ❖ 二是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殖民地掠夺。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通过雇佣劳动实现剩 余价值生产的一种生产关系。 ❖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的两途径:
一是从小商品经济中分化出来; 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资本转化而成。
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资本
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
❖ (二)资本的原始积累 资本原始积累,指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
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即新兴的资产阶级和 资产阶级化的封建贵族使用暴力,掠夺生产资料,加速封建 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历史过程。 ❖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大批有人身自 由而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二是大批的货币资本。资本原 始积累的过程就是为这两个条件作准备的过程。 ❖ 资本原始积累是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前,即初始 资本的形成过程,所以称作资本的原始积累。
《马原》第四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三、社会革命和改革 社会革命 是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社会形态的质变 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性环节 改革 是社会形态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社会形态的量变和部分质变 变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变革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 不改变社会性质
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的方式:阶级斗争、革命、改革
二、阶级斗争 1. 阶级的产生和本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 不是从来就有,也不会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始终(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都 不存在阶级,公有)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的划分由人们在特定的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不同地位和结成的不同关 系决定 阶级的本质 阶级是与特定的生产关系相联系、在经济上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集团或人群 共同体 生产资料占有状况是划分阶级的基础
2. 唯物史观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的原则 立足于现实的人 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 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着手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考察(个人、群体和整个人类)
3.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褒义词,不等于“人人”,含有阶级敌人) 质:对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某一时段可能有剥削阶级) 量: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改革/革命) 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4. 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的原理来源: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决定历史发展方向 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一起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
马原教材第四章

马原教材第四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原)教材》是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大型群众教育活动的重要教材之一。
其中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唯物论的认识论与辩证法的内容。
本文将对该章进行详细解读。
一、唯物论的认识论在唯物论的认识论中,认识是人类主体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和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我们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来获取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但这些反映并不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实践的意义,指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唯物论的认识论还强调了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否不取决于人的意识,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来改造客观世界。
唯物论认为,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在客观规律的指导下进行的,只有正确把握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辩证法的基本概念辩证法是唯物论的认识论的基本方法论。
它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由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组成,并通过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推动事物的发展。
辩证法的核心观点是矛盾的普遍性和普遍联系。
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些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相互斗争,同时又相互依存、相互渗透。
辩证法指出,只有正确把握事物的矛盾运动和统一,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三、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标准,是通过实践来验证和发展我们的认识。
唯物论的认识论强调了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进行直接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实践不仅是认识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标准。
只有通过实践对认识进行检验,才能确定认识的正确性。
唯物论的认识论指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发展的,只有通过实践不断地纠正和发展认识,才能逐步接近客观事物的真相。
四、认识的辩证法过程认识的辩证法过程是指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感觉、知觉、思维等活动对客观事物进行认识和改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结合,逐渐形成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我们应该对待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采
取怎样的态度?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一)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
商品经济
•以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态
基本特征
•为了交换而进行生产
物质基础
•社会化大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条件
•社会分工和生产资料私有制
•前提条件 •根本条件
商品经济
是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奴 隶
封 建 社 会
社 会
资 本 主 义 社 会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第三节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
一、商品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三、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 济的基本矛盾
四、科学认识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商品必须满足的条件
(二)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 物品能够满足人们
•
使用价值
•某种需要的属性, •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 品 二 因 素
•
•交 换价 值
•
是不同商品使用价值 • 交换时的比例
价
值
•凝结(或物化)在商品中的 •一般人类劳动,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劳动的凝结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 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的创立 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 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 论指导。
•(二)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
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 ,对生产性劳动作 出新的界定。
具体劳动
使用价值
商 品
抽象劳动
无差别 人类劳动
商 品 二 因 素
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关系。 • 统一: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不是各 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它 们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 面; • 对立:具体劳动所反映的是人与自 然的关系,它是劳动的自然属性,而抽 象劳动所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 系,它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1.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3.阻碍技术进步。
(五) 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 品 经 济 产 生 条 件
社 会 分 工
社会总劳的一部分
•社会劳动
矛 盾
劳动是生产者的私事
私 有 制
•私人劳动
三、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改进技术、改进经 营管理的方法,使必要劳动时间缩短,相应的剩余劳动时 间就延长
相互联系、互相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
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如何理解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 一般性和特殊性是什么? 3、如何理解商品二因素矛盾是来自劳动二重性的矛 盾,归根来源于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劳 动 二 重 性
具体劳动
抽象劳动
•在一定的具体形式
•下进行的劳动叫做具体劳动
•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 •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抽象劳动
•是劳动的 •特殊社会 •形式, •商品价值的 •源泉。
•(体力、脑力耗费)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特定 具体形式
劳 动 二 重 性
深化科技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和价值 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财 富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
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
•返回
第二节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 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简单商品经济 商 品
经
发达商品经济 济
(二) 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1、商品的二因素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使用 价值
•商品
•价值
•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下面哪些是商品?
1.原始的土地、河水
2.宇宙中的空气、阳光 3.他人赠予的礼物 4.自家酿造的米酒 5.商店里变质没用的货物 6.工厂生产出来的发往销售公司的产品 7.氧吧里罐装的新鲜氧气
成正比
成反比
成正比
(四)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1、 价值形式的发展(4个阶段)
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只羊
•相对价值形式
•2把斧子
•等价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 商品的价值形式通过许多商品表现出来
•1 只 羊
•2把斧子 •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 •1两金……
一般价值形式 •一切商品都通过一种商品表现出来
四、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配
一、剩余价值生产的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二、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剩余 价值 3元
三、剩余价值生产的基本方法
资本家获取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 从而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2来自斧子 •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
•1 只 羊
•或1两金 •‥‥‥
货币价值形式
各种各样的钱币
•2把斧子 •或1匹布 •或10斤茶叶 •或1只羊 • ……
•‥‥‥
•1 • 2把斧子 两 金
•或1两金
•‥ ‥ ‥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金或银表示
•2、 货币的本质
•货 币 是 •特 殊 商 品
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交换
实行 等价交换
商品的市场价格围绕 价值规律的形式: 其价值上下波动
•文本框
供
求
•价格 •市场价格 •价值
供=求
供 求 •价格
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消极后果 •①自发地调节资源在社会各部门的配置(“棒子”)
•②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鞭子”)
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导致收入两极分化 •③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筛子”) 阻碍技术进步
•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
•价值 •使用价值
•商品二因素
•商品价值的直接代表 •双重使用价值
自然属性 决 定 的 使用价值 社会职能 决 定 的 使用价值
•3、 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职能
价 值 尺 度
流 通 手 段
贮 藏 手 段
支 付 手 段
世 界 货 币
•二、价值规律及其作用
生产商品的社 会必要劳动时间
(三)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1、商品价值量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3、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
劳动 时间
劳动量
价值量
•2、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指个别商品生产者或个别企业生产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商品价值量不是个别劳动时间决定的, •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 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