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马原第二章要点整理
(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

自考本科《马原》第二章第三节知识点精华:真理与价值平静的湖面只有呆板的倒映,奔腾的激流才有美丽的浪花!幸福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生命的意义在不断挑战自己,战胜自己!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三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及其属性1、真理和谬误要掌握,常以简答题出现。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
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真理是指与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本质的相一致、相符合。
谬误是与事物不相一致、不相符合的认识,它不仅与事物的现象和表面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而且也与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不相一致和不相符合。
真理和谬误是认识运动中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它们的对立表现在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真理与谬误互相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在认识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真理对谬误的斗争,以达到人们对真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
谬误也可能转化为真理,这是指当人们把超出特定对象、时间和范围的认识进行纠正,使之重新与对象、时间和范围相符合,这时谬误就变成了真理。
2、真理的属性要掌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关系,常以简答题出现。
作为正确认识的真理具有多种属性,最重要的是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个含义:其一,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
事物及其规律本身并不就是真理;真理属于认识范围。
其二,真理的客观性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
主观的真理是根本不存在的。
唯物主义承认客观真理。
唯心主义否认客观真理。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就是真理观上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

马原理知识点总结第二章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1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它强调观察事物时必须从全面性、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无限的发展变化的,任何事物都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的。
认识事物要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要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和矛盾运动。
1.2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方法论,它强调观察和理解具体现象时要站在全局的角度,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的基本原因和动力,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1.3 实践第一哲学原理实践第一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实践是认识的起点和归宿。
实践是人们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界和社会,也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自己的过程。
实践是主客体关系的中介,是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桥梁。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内容和基本原则2.1 物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实体,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是根本的东西,是世界的基础。
物质的运动和变化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强调物质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2.2 意识的本质和功能意识是人的主观活动的产物,是思维、意念、观念等的总称。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一种能动的、社会的产物,不是超自然的东西,而是与物质紧密相关的。
意识具有反映客观世界的作用,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的重要力量。
2.3 人的本质和价值人是有思想、有意识的动物,是社会的和历史的存在。
人的本质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是通过实践创造出来的。
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解放,强调人的价值是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和生产活动实现的。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3.1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是人们实际生活的基础,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而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一门具有深厚内涵和广泛应用的学科,下面为您总结其各章的知识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1、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
二、物质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的统一体,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三、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1、联系的特点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实质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四、对立统一规律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
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有影响。
五、质量互变规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否定实现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1、实践的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结构实践主体、实践客体和实践中介构成了实践的基本结构。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1、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认识的过程认识的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

马原二知识点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导是无产阶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科学原则和指南,是指导人民大众为创造美好社会的灯塔和武器。
以关于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变革规律的理论教导为核心的,是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主义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的实践运动方向。
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于我们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就我们常用的马原二知识点进行总结:一、唯物辩证法1、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包括: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指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矛盾着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因此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和变化。
质量互变规律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数量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质的变化。
否定之否定规律是指新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增加,而是在矛盾的性质基础上实现的,是对过去事物的否定和肯定的统一。
2、辩证法的运用辩证法的基本运用原则有:辩证分析的原则、辩证推理的原则、辩证方法的原则。
在实践中应运用辩证法去分析问题、推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二、历史唯物主义1、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是由物质生产力决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在于人民的革命实践。
唯物史观是指在历史观的根本问题上,坚决反对唯心主义、唯意识主义、唯心史观和历史上帝观。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2、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是指规律对于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社会发展历程的规律,以及唯物史观的运用。
三、政治经济学1、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体。
上层建筑是指政治制度、法律、道德、宗教、哲学、艺术、科学等国家制度。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作为经济基础的反映和表现。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运用劳动操作客观物质的能力。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二者之间相互作用和相互依存。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章第⼆节第⼆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节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元性)⾮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在⼈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的能动的反映活动⽽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类实践的发展⽽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1.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也包含着不以⼈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物决断,⽽是实践检验的结果,⽽实践本⾝是⼀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p77-7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个正确认识,都是在⼀定范围内、⼀定程度上、⼀定条件下的认识,因⽽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定范围内、⼀定程度上、⼀定条件下,它⼜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它⼜是⽆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定范围、⼀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是说,真理的相对性必然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
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们在⼀定范围内和⼀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
反对割裂⼆者辩证关系的形⽽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发展规律⼀(趋势):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的思维、⼈的认识能⼒的⽭盾本性,是⼈的思维的⾄上性和⾮⾄上性或⼈的认识能⼒的⽆限性和有限性的⽭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反映论
实践观点是马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
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有无统一性问题,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
旧唯物主义可知论:代表性学说:流谢说、白板说、蜡块说等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直观反应
客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代表性学说:灵魂回忆说、绝对观念自我认识论认识的本质是某种神秘主体进行的“自我认识”
不可知论:古代的不可知论:皮浪、披里克
近代的不可知论:贝克莱、休谟、康德等。
现代不可知论:哥本哈根学派
实践活动:已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名)认识的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名)认识的客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记忆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2个)肢体延长体能放大、感官和大脑延生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实践的主客体依靠中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主客体关系P64:反映同时改造
主客体相互作用过程环节:P64 3个
实践目的:实践主题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对实践客体的认识而对实践结果的构想,是实践主体对未来的实践结果的预测、预见。
实践方案:是指人们为实现实践目的而制定实践活动的规则、程序、步骤。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实践对象、实践方法、实践结果都具有主体能动性特征。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的本质:唯物认为物质第一,意识第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应
唯心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否认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
的反应
旧唯物: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的认识是消极的,被动的反应和接受外
界对象
辩证唯物:承认主客体的关系问题,认识是主体队客体的能动反映
能动反映的特点:1反映具有摹写性,摹写性决定了客观性
2、反映具有创造性,创造性从根本上把人的反映与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活
动区别开来,它是反映的能动性的基本标志
认识两种形式: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名)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
*(名)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
式。
理性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
@感性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P70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
❑理性认识来源于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来表达,并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
❑理性认识以感性材料为基础,并在一定程度上也需要感性的形式来表达和说明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辨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在理论上反对唯理论和经验论
⏹在实践上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发挥认识主体能动性,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提炼和加(毛泽东)去粗取精,去伪
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必须使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总过程):他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理论依赖于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目的。
为群众所掌握,改造客观世界。
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理论向实践飞跃的条件(二次飞跃):
1、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2、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必须经历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3、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为群众所掌握,真正化为群众的意志和行动。
4、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曲折上升运动。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1、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2、从某个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
践中达到预想结果就算完成
人的历史任务在于不断的客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他们之间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名)真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名)真理的基本属性:
⏹客观性(唯物论)——真理中包含不依赖主体及其意识的客观内容,真理的检验标
准是客观的实践活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相对性(辩证法)—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真理的相对性表现在真理性认识的
深度、广度、及其适用条件的具体性上。
⏹真理的绝对性(辩证法)-无条件性、无限性。
表现为客观事物的可知性、内容的客
观性、认识能力的至上性
真理最根本的特征是对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就在于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认识的能动性与唯物主义客观性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哲学认识论
真理思想内容客观,形式主观。
其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是一种认识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真理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对事物表象的认识
真理是理性认识而不是感性认识
真理表现为理论体系而不是片言只语
真理的一元性——真理只有一个
在任何情况下,对于特定实践活动中的特定的认识对象来说,只能有一种认识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状态本质规律相一致,这种认识就是真理。
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的反映。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绝对性存在于相对性之中,通过相对性表现,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渗透
⏹由相对向绝对无限发展——真理发展的规律
⏹反对真理论上的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
谬误:同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相违背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的歪曲反映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既对立有统一。
真理和谬误有着确定的界限
真理和谬误相互联系——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真理和谬误相互转化真理变为谬误的原因: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范围一定条件下才能够成立的,超出范围,
则不适用。
2、真理是全面的。
要真正认识事物,就必须把握住,研究清楚他的一
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一切中介。
我们永远无法做到。
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因,有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决定了实践标准的唯一性
⏹实践检验同时也具有相对性(源于实践条件的历史局限性以及对实践结果解释的主
观性—尤其是在涉及政治权力问题时)
⏹实践检验与逻辑检验的关系
⏹真理本性:真理是人么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应,本性在与主观和客观
相符合,而社会实践是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
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权威”标准
众人标准
“实用”标准
实践标准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准确性和不准确性:P80
实践检验和证明真理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永不会完结。
真理的功能:实践功能
审美功能
批判功能
实践中的真理尺度:人们在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反映了实践对象的客观规律和本质的真理。
实践中的价值尺度:人们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以满足人们需要为内容,特定的实践目标任何实践活动手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共同制约而进行。
任何成功的实践是2尺度的合一。
价值: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具有最大普遍性,是对各种特殊的价值现象的本质概括。
价值的特性客观性
主体性
社会历史性
多维性
价值评优: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优特点:P82
评价是客观性的认识活动。
价值评优的功能P84 激励制约导向
价值观:人们关于价值本质的认识以及对人和事物的评价标准、评价原则、评价方法的观点的体系(规范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P84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方面:
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86)、相互引导(86)、相互促进的(86)。
@真理不能决定价值选择,但价值的实现则要建立在真理的基础上。
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方法论p86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本质规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
@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马义认识论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包括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