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新版马原第二章
马原第二章认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推理
推理是由一个或一些判断过渡到新的 判断的思维活动,是从事物的联系或关系 中由已知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的反映形式。
理性认识还表现为由概念、判断 和推理组成的完整的理论体系。理论 的形成和建立,标志着主体对客体的 理性认识达到了系统化的水平。
泰坦尼克号的故事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 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 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 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 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实践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哲学史上纷繁复杂的真理观
• • • • • 1、符合真理观 2、语义真理观 3、分析真理观 4、融贯真理观 5、工具真理观
含义
理 性 认 识
人们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整理、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 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特点
间接性、抽象性、概括性
形式
概念、判断、推理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 判断 概念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概念
概念是通过对各种感觉材料的抽象 和概括,揭示出事物本质的认识形式。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 和无限发展 再认识
1、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再实践
认识
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 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 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 程度。 ---毛泽东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 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 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 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 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从内容上 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 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新马原:第二章

第二节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 列宁指出: “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 无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 的反映,要理解为不是‘僵死的’, 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 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 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发生和解决的 永恒过程中。”
——《列宁全集》第55卷,第165页。
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处在永恒 的矛盾过程中。 一.认识的主体和认识的客体的内涵 1.认识的主体: 是指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有四大特征: 自然性、社会性、意识性、实践 性。 其中最根本的特性是什么呢? 社会性和实践性。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生产实践是最根源性的动力; 社会实践(阶级斗争实践)是直接 动力; 科学实践,是愈来愈重要的动力。 4.实践体现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无论是否有人参与,自然规律都起 作用; 而社会规律只能通过人的实践活动 体现出来,“是社会行动规律”。
四.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实践将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马克思说: “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 生命直接区别开来。”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实践认识论 ——真理价值论
第一节
实践范畴
马克思: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 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61页。
人类哲学史上一次伟大革命。 马克思:“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 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 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18页。
2.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 条件性和有限性,即人们在一定 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认识总是具体的、近似性和有 限的。
真理的相对性
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 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 、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正确认识,而不 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最新版

– 相对之中有绝对,相对真理包含着绝对真 理的颗粒。
– 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只具有相对的 意义。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 性 3.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 在一定条件下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相互转化。
– 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矛盾推动真理发 展。
– 真理发展是不断从相对真理走向并接近 绝对真理的过程。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 一标准。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2 .实践和认识相互作用
⑵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性
人的实践不同于动 物的本能,是有意识的 自觉能动活动,有先期 理论认识的指导。
精品课件
一、认识的基础和本质
3.认识的本质
⑴在认识本质问题上的不同派别
不可知论
先验论 可知论
反映论
被动反映论 能动反映论
⑴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 如果超出真理适用的范围和条件,真 理就会变成谬误。
– 如果不顾客观实际的变化机械套用, 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 如果不顾真理体系的完整而实用主义 地肢解利用,真理也会转化为谬误。
精品课件
一、真理及其属性
㈢真理和谬 误 3.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⑵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 检验主观和客观是否符合一致。 – 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连接起来加以对照比较
精品课件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
1.为什么准真理的检验标准只能是实践
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⑵实践的特点决定其能够承担检验的任务
实践既有客观实在性,又有主观能动 性,只有它才能将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加 以对照比较,从而断定它们是否相符一致, 是否是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020/3/16
35
③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
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世界的 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020/3/16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从认识到实践 ①怎样理解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
实现认识的目的 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2020/3/16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34
②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 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 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 上学观点。
(4)真理是具体的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 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 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 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 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 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因此, 价值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 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 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 形成的。
马原(第二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对事物的
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
少 女 还 是 老 妇
2019/4/2
26
知觉的经验因素。 下图里的横线都是平行的!涉世越深的人,受社会侵蚀 越严重,看到的直线越变形。
2019/4/2
向前进”
——恩格斯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
目的。人们通过实践 获得某种认识,其最 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 务,指导实践,以满 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 产的需要。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相传番茄的老家在秘鲁和墨西哥,当地人把它当作有 毒的果子,称之为“狼桃”,传说吃了狼桃就会起疙瘩长 瘤子。只用来观赏,无人敢食。 据记载,十六世纪,英国有位名叫俄罗达拉的公爵在 南美洲旅游,很喜欢番茄这种观赏植物,于是如获至宝一 般将之带回英国,作为爱情的礼物献给了情人伊丽莎白女 王以表达爱意,从此,“爱情果”、“情人果”之名就广 为流传了。 过了一代又一代,仍没有人敢吃番茄。到了十七世纪, 有一位法国画家曾多次描绘番茄,面对番茄这样美丽可爱 而“有毒”的浆果,实在抵挡不住它的诱惑,于是他冒着 生命危险吃了一个,觉得甜甜的、酸酸的、酸中又有甜。 然而,躺到床上等死的他居然没事,于是 “番茄无毒可 以吃”的消息迅速传遍了世界。
(3)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
二是抽象性
光线在引力场中弯曲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
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2001年考研试题)辨析题:
古希腊哲学家说:没有理性,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马原》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图式------同化------顺应------平衡
(二)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认识的
不同回答
• 可知论:承认认识对象是可以被我们所认识的理论。
它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认识能够
达到同它所反映的对象相符合。它认为在世界上不 存在永远不能被认识的东西。可知论基本倾向是唯 物主义。彻底的唯心主义者也主张世界是可知的。
费尔巴哈
不可知论对认识的回答
• 不可知论:认为认识对象不能被我们认识或不能最终
被我们认识的理论。不可知论的共同特点是否认人有 认识世界的能力,否认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客观性和
可靠性。这种观点不利于科学的发展,并为信仰主义
保留了地盘。他们的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第一,不可知论的两种表现: 一是以休谟为代表,主张人只能知道的是 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 一是以康德为代表,主张人只能认识事物 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即“自 在之物”是人认识不了的。
唯物主义可知论
我国古代唯物论者荀况就明 确指出,没有什么 “生而 知之 ” ,而是“求之而后 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 都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的。 “ 非天性也,积靡使然 也”;“凡以知,人之性也; 可以知,物之理也”。
荀子
唯物主义可知论
自然界是一 本不隐藏自己的 大书,只要我们 去读它,我们就 可以认识它。
主体 ≠ 主观
客体是指进入实践领域、为主体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 向的客观事物,是主体活动对象的总和。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其中对象 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客体 ≠ 客观
认识工具是指主体和 客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 利用的一切条件,包括物 质条件和精神条件。认识 作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 互作用是需要通过中介来 实现的。认识的工具既表 现为以往认识过程的知识 的积累,也表现为新的认 识过程开始的基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个人思维的发展过程再现着整个人类思维的发展史。通过对儿童的心理、语言和思维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人类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过程。恩格斯曾指出:“在思维的历史中,一个概念或概念关系(肯定和否定,原因和结果,实体和偶体)的发展同它们在个别辩证论者头脑中的发展的关系,正像一个有机体在古生物学中的发展同它在胚胎学中的发展的关系一样(或者不如说在历史中和在个别胚胎中)。这种情形是黑格尔在论述概念时首先揭示出来的。”②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通过对儿童心理和思维过程的考察,研究了认识的发生。他的“发生认识论”对于我们研究认识的发生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基本问题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的,这就是说,本体论和认识论是不可分的,既不存在独立于本体沦之外的认识论,也不存在独立于认识论之外的本体论。在整个哲学中,本体论对哲学的其他组成部分具有决定性意义,对于认识论也是如此。一般说来,有什么样的本体论就有什么样的认识论。唯心主义哲学主张意识第一性,认为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精神,决定它必然把人的认识仅仅限制在精神的范围内。主观唯心主义把主体的感受当作认识的唯一对象,认为认识只是人的一种内心体验或者精神的作用,不与外部世界发生任何关系;客观唯心主义把认识看作是对客观精神及其产物的认识。例如,中国明代的王守仁,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他认为“天下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一切知识的根源是“良知”,而“良知”为人心中所固有。他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阳明全书,传习录》中)这样的本体论决定他的认识论必然主张“要实见此道,须从自己心上体认,不假外求始得”(《阳明全书,传习录》上)宋朝的朱熹(1130-1200)是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他提出“理”是万物的根本,“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一)认为在天地万物之前,就有一个“理”存在了。在认识论上,朱熹把认识说成是“得于天之所斌,而非人之所能为也。”(《朱子语类》卷四十九)与唯心主义哲学相反,唯物主义哲学则认为存在第一性,世界的本质或本原是物质,这种世界观决定它把人的认识看作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如北宋哲学家张载(1020一1077)认为物质性的“气”是万物的本原,“形聚为物,形溃反原”。在认识论上,他主张“感亦须待有物,有物则有感,无物则何所感!”(《张载集》张子语录上)就是说,人的感知是由外物作用所引起的,如果没有外部事物的存在,也就没有人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大纲第二章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P55)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主体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1. 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2. 实践主体作用于实践客体3. 反馈和调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A 物——感觉和思想(唯物主义认识路线)反映论B 思想和感觉——物(唯心主义认识路线)先验论A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反映论:坚持认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亦即思想反映存在的理论。
所有的唯物主义都是反映论费尔巴哈马克思荀子先验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实践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无论主观唯心主义还是客观唯心主义,都否认认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认识对象的客观实在性王守仁贝克莱(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旧唯物主义被动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缺陷1、旧唯物主义脱离实践考察认识2、旧唯物主义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1、把实践引入认识论2、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3、同不可知论、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划清界限能动反映论被动反映论可知论不可知论反映论先验论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实践-----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实践第一次飞跃第二次飞跃认识的两个阶段1.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认识的起点)感性认识:是指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具体感性认识的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和特征的直接反映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知觉——对客观事物外部现象和外部联系的整体反映各种感觉的综合表象——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感性认识的最高形式感觉、知觉、表象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主体对过去感觉与知觉到的客体的回忆和再现2.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抽象和概括而形成的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抽象理性认识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本质的反映判断——运用概念揭示事物之间以及事物与属性之间的联系推理——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二)从认识到实践1. 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才能达到目的2. 实现从认识到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用来指导实践的理论应当是正确的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要有一定的物质技术条件3.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认识发展的总规律)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从实践到认识,在从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一步步深化和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三种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社会政治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 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地把握对 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 确的认识。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 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 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 创新。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需要一定的中介环节, 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让理论掌握群众,转化为改造社会、自然 的物质力量。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实现了两次飞跃,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
已完成: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那么对于这 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就算是完成了。
未完成:任何过程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 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 客观世界的变化运动永无完结,人们对于真 理的认识也就永无完结。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 基本特征。 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实践活动的诸要素都是 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 过程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 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 引起客观世界的变化,为人 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自觉能动性: 与动物本能和适应性活
两个特点是不可分割的。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实践
认识
实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认识的第一次 飞跃——实践 向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第二次 飞跃——认识 向实践的飞跃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
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关于事物表面现象、外部联 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 和表象,是认识过程的起始 环节。它的特点是直接性, 是对客观事物形象的具体的 直接反映,是认识的起点, 是认识的初级阶段。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 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的人。
实践客体:实践活动所指向 的对象。
实践中介:各种形式的工具 、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 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主体和客体与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谓认识过程,就是人 们在改造客观对象的实践中能动地反映对象 的过程。
飞跃的条件
➢(1)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飞跃的条件
➢(2)经过思考作用
第谷
开普勒
飞跃的条件
➢(2)经过思考作用
培根
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非理性因素: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 人的认识过程是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
协同作用的结果。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具 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
认识向实践的飞跃
第二次飞跃的意义: 一方面,认识世界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另一方面,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 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主要内容
第一节 认识与实践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感性物质 活动。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是实践活动 的三项基本要素,三者的有机统一构成实践 的基本结构。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 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
达到对事物本质、全体、内在联系和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F=GM1M2/R2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包括概 念、判断、推理三种形 式,其特点是间接性和 抽象性。理性认识是认 识的高级阶段。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 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在实践的基础上相统一。
有待于发展到 感性认识
依赖于
理性认识
F=GM1M2/R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 识中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有感性 认识。
判断
这花是红的。
感觉
实践向认识的飞跃
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第二,经过思考作用,对感性材料进 行制作加工。
“我看到过苹果落地, 怎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的反映。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某种客观精神的产物。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看不到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矛盾及其
相互作用,不能把认识看做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将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将辩 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是能动的反映论。它不仅客服了旧唯 物主义认识论的局限性,也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
动不同,人的活动是有意识、 有目的的。实践活动结束时 得到的结果,在实践过程开 始时就作为目的存在于实践 者的头脑中,这个目的决定 着实践者的行为。
(一)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的社会历史性: 任何人的活动都不能离
开与社会的关系。实践是受 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所制约 的,是随着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 实践又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实 践。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三,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人们通过实践获得某种认识,其
最终目的还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 以满足人们某种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 唯一标准。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立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能动反映的基本特点 反映特性:是人类认识的基本规定性,指人的认
识作为对事物的反映,必然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在思维中 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
创造性: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摹写是能动、创造性 的活动,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能动反映的创造性对 于人的认识的形成、发展和运用更为重要。
结论:
认识的运动过程实际上 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 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 统一”。要反对一切离开具 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 误思想。
• 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 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 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 识真理的道路.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 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 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