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回顾解读

合集下载

建国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航天科技的成就
建国以来,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成就不仅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声望和地位,还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国航天科技的几个重要里程碑。

一、人造卫星发射
196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人造卫星的研制和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此后,中国又陆续发射了多颗遥感卫星、通信卫星、气象卫星、导航卫星等,不断提高了卫星的性能和应用范围。

其中,北斗导航卫星系统的建设,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导航卫星系统国家。

二、载人航天飞行
2003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首枚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并成功地使中国的宇航员杨利伟进入舱外太空。

2012年和2013年,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分别进行了两次载人任务,再次证明了中国宇航员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三、探月工程
2007年,中国成功地发射了首颗绕月卫星嫦娥一号。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这是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

2019年1月,嫦娥四号成功着陆月球背面。

这些成就表明,中国探月工程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四、火箭技术
中国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火箭,已经成为中国航天事业的主力。

长征系列火箭不断升级和改进,不断适应不同的任务需求,为中国航天应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同时,中国还在研制新型火箭如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等,以进一步提高火箭技术水平。

盘点祖国科技进步

盘点祖国科技进步

盘点祖国科技进步随着国家科技实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祖国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本文将对中国在各个领域的科技进步进行盘点,分析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

一、信息技术领域的进步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发展最迅速的领域之一,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在信息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5G技术的商用: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5G商用的国家。

5G技术的商用使得手机下载速度大幅提升,人们可以更快地获取信息,同时也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中国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各行业都可以通过云计算技术来存储和处理海量数据,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3. 人工智能技术的突破: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涵盖了机器学习、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多个方面,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更智能化的服务。

4. 电子商务的普及:中国的电子商务业务覆盖了全国各地,为人们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成为了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二、生物技术领域的进步生物技术是当今科学发展的热点之一,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因编辑技术的突破:中国的科学家在基因编辑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突破,如CRISPR技术的发展,使得人类可以更精确地编辑基因,为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手段。

2. 生物医药的发展: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规模不断扩大,新药研发成果不断涌现,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也为中国的医药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

3. 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中国在农业生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如转基因作物的研发和推广,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航空航天领域的进步航空航天技术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中国已成功发射和返回了多次载人航天飞船,建立了自己的空间站,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拥有自己空间站的国家。

建国以来的巨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巨大科技成就

总结词
月球探测
深空探索与宇宙研究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 知,拓展人类的探索边界。
中国嫦娥系列探测器实现对月球的精细探 测,为未来月球开发和利用奠定基础。
火星探测
暗物质与暗能量研究
中国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开展火星地 表探测和巡视,深化人类对火星的理解。
通过大型粒子加速器和天文观测设备,深 入探索宇宙中暗物质和暗能量的性质,揭 示宇宙的奥秘。
1986年,中国开始实施“863计划”,大力推动信息技术 的发展。
2015年,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计划,将信息技 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详细描述
2000年,中国推出“数字中国”战略,加速数字化进 程。
2020年,中国5G网络建设全面铺开,成为全球5G网络 建设的领先者之一。
03
科技对社会的贡献
基因编辑技术
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的不 断发展,为遗传病治疗和基因改良提 供可能。
细胞疗法
干细胞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等细胞疗 法在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展 现出良好前景。
人工智能与医学影像
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病理 分析等领域的应用,提高诊断准确性 和效率。
深空探索与宇宙研究
改善民生福祉
科技在医疗、教育、环保等领域的 应用,能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 善民生福祉。
02
重大科技成就
航天科技
总结词: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 航天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
逐步发展壮大。
详细描述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 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 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推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
01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建国以来,我国在众多领域取得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发展原因及其历史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在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高能物理、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诸多领域,已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主要科技成果主要有:1961年制造出1.2万吨水压机,1964年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第一颗导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1974年袁隆平研究培育出高产杂交水稻,1983年我国首次研制成每秒运算1亿次的计算机银河I型巨型计算机,1984年我国首次发射定点卫星同步实验通信卫星成功,1985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远程火箭成功,1988年我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1999年我国第一艘“神舟”号宇宙飞船安全返回,2003年我国“神舟”5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

从“两弹一星”成功到载人航天事业所经历的成功历程,反映了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载录了一个在历史大跨越中自信与豪迈,印证了一个伟大正在实现伟大腾飞的光辉历程。

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科技事业发展创造了前提;二是党和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和正确决策,为科技事业发展提供了保证;三是优秀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科技事业中的开拓创新和无私奉献。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化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它带给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民族独立是科技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科技发展是民族独立和国际地位提高的有力保障;科技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环境、国家政策关系密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重大科技成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许多重大成就,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

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相继成功发射了一系列卫星和载人航天器。

其中,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系列飞船成为我国载人航天的重要标志。

2013年,我国首次成功实现了航天器与空间实验室的自主交会对接,并成功发射了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这些成就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迈上了新的台阶,也展示了我国在航天技术方面的实力。

我国在信息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信息技术的研发投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研人才。

在互联网、通信技术、人工智能等领域,我国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如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

同时,我国自主研发的超级计算机也多次跻身全球领先水平,展示了我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创新力和实力。

我国在能源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积极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加大了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太阳能、风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装机容量居世界前列。

此外,我国还在核能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核电站,并研发了第三代核电技术。

这些成就为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境保护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大了对生物技术的研发投入,推动了生物医药、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

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基因测序国家,具备了自主研发和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能力。

此外,我国还在人工肉、干细胞治疗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不仅推动了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全球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养更多的科技人才,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努力实现科技强国的目标。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科技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就,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福祉作出了巨大贡献。

下面将列举一些主要的科技成就。

一、航天技术领域的成就自1956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以来,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1980年,我国首次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卫星实践一号,标志着我国进入了航天技术的新阶段。

1999年,我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航天试验,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

2019年,我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探测器的任务,实现了首次月背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为人类探索月球的探险之路打开了新的篇章。

二、信息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

1994年,我国与互联网正式连接,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信息时代。

随后,我国的互联网用户规模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9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5G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5G时代,为我国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三、核能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在核能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进行核电站的建设。

2002年,我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自主设计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并将其投入商业运营。

此后,我国核电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目前已建成多个核电站,核能发电已成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成就近年来,我国在人工智能技术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2017年,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在国际大赛中击败了许多国家的技术团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此外,我国还加大了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投入,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生物技术领域的成就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2003年,我国成功解析了人类基因组,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完成该项目的国家。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思考: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
世界领先;(古代辉煌) (近代衰弱)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
到较全面的发展。(新中国振兴)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1956年,制订了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 确定以发展原子能、火箭和电子计算机等高 科技为重点。
三、计算机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
2、生物技术的发展
A. B.
1965年,中国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
今年的诺贝尔奖再次与中国人无缘,其实中国
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1965年,中国终于在世界上第一次 用人工方法合成出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 质——结晶牛胰岛素。人工牛胰岛素的 合成,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 命奥秘的征途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面 对功绩和荣誉,作为学术带头人的王应 睐,想到的是集体和他人,甚至没有在 科研报告中署上自己的名字。 第二年,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 化学组主席专程来到中国,研究评选有 关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中国科学家获奖 事宜。由于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是我国众 多科学家集体研究的成果,不符合该奖 授奖对象最多为三人的规则,因此,中 国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东方红一号”
从时事热点导入
1、2007年10月24日,全世 界的目光都投向中国的西 昌,为什么? 2、你知道下面这幅是什么 照片吗?
(设计意图)注意从最近的时事
热点入手,利用学生已有知识, 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激发学生 兴趣。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
(4)载人航天工程: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年)
国防 科技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年)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年)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年) 医学: 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年)
农业: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年)
改革开放以来的科技成就
时间 1983年
本课结构
新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科技成就 二、新中国科技成就取得的原因 三、新中国科技成就的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1、2、3,分析新中国科学技术取 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材料一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到 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为 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极 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的重大 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有了进 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方面都已达 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20世纪60年代
地位 世界第五 世界第五 世界第三 世界第一 世界第一 世界前列
载人航天
1970年 2003年 2005年 1965年 1973年 1983年
人工合成 生物技术 牛胰岛素 杂交水稻 计算机技术 银河-I号
两弹一星指的是什么?
原子弹\导弹\人造卫星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为什么要在一穷二白 的情况下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的战略决策?
中国已经 成为世界上 第三个掌握 载人航天技 术的国家, 成为世界航 天大国。
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03 年10月15日9时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飞船按照预定轨道环绕地球14圈,在太空飞行21小时18分。10月16 日6时23分飞船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 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国以来科技成就回顾一、生物技术——生物科学(1 1965年,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次破译牛胰岛素基因后,成功地人工合成了该胰岛素。

诺贝尔奖金委员会主席蒂斯利尤斯对此评价说:“比核能力更有说服力的是胰岛素。

因为,人们可以从书本中学到制造原子弹,但不能从书本上学习制造胰岛素……”(2 1998年4月15日,中科院生化所又成功地运用基因方法重组人胰素。

(3 1984年3月9日,我国青年学者干与日本学者合作,培育出世界上第一胎“试管山羊”,1989年,“试管绵羊”被成功培育。

(4 被世界称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称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直到90年代,杂交水稻的影响还在继续。

——基因工程(5 从1980年开始,由医学遗传研究所与复旦大学遗传研究所合作进行乳汁中含有人凝血因子IX的转基因羊研究获得重大突破,使我国的转基因羊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6 一种生长耗料低、肉质好、抗病力强的转基因猪,已由省农科院畜牧所培育成功,其基因导入总效率2.1%,比国外高出一倍多,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7 在基因药物方面,1988年,我国研制成功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1992年又研制成功治疗甲肝和丙肝有特殊疗效的合成人工干扰素等一批基因工程药物,其中一些药物已进入市场。

二、农业技术(8 早在1956年,省的农民育种专家就培育出中国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矮秆籼良种。

此后,随着一系列矮秆品种的育成和推广,1965年,我国南方稻区基本上实现籼稻矮秆化,每亩产量由200—2 50公斤提高到300—350公斤。

(9 90年代,我国农业科技人员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分离克隆出光敏核不育基因,进一步研制出只采用雄性不育系和保持系的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

在全国大面积的试种中,表现出高产、优质和多抗等特性,平均每公顷产量可达11250公斤。

(10 1995年11月,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学生物系联合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抗大麦矮病毒的转基因小麦品种。

(11 1997年7月,中国水稻研究所研究员黄大年和他的科研合作者经过多年攻关,成功地将抗除草剂基因转入水稻,并应用于杂交水稻。

(12 1997年10月,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中心郭三堆研制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价抗虫棉。

(13 1998年9月,农业大学核农所教授高明尉等带领课题组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螟虫品系克螟稻。

此外,我国在激光育种、辐射诱变育种、太空育种等先进技术领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三、工业技术(14 1956年7月,飞机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15 1957年7月,机床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高精度电应坐标镗床。

(16 1957年10月,鞍钢第二初轧厂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150毫米初轧机。

(17 1958年6月,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辆国产高级轿车。

(18 1961年4月,江南造船厂制造成功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

四、通信技术——大型计算机(19 1983年12月,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出被命名为“银河”的大型计算机系统。

从此,我国踏进了世界研制巨型机的行列。

(20 1993年10月,“曙光一号”大型并行计算机研制成功。

——微电子技术(21 自1965年研究开发成功第一块单片集成电路以来,建立了几个集成电路重点科研和生产基地。

现在每年可生产2.5亿块电路,增长幅度达45%。

“九五”末期集成电路批量生产的水平为1—1.5微米,研究水平为0.8微米,并在0.5—0.6微米工艺技术预研取得成果。

——智能机器人(22 目前,我国已研制成功的智能机器人主要有:核工业移动作业机器人;壁面爬行机器人;室外恶劣环境下工作的移动机器人;水下1000米和6000米无缆机器人……——激光技术(23 经过10余年的研究,我国在X光、氧碘化学激光、自由电子激光、高功率固体钛玻璃激光和准分子激光方面的研究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24 80年代,我国陆续建设了三大高能物理研究装置——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加速器和同步辐射装置。

——新材料技术(25 继美国、德国等少数国家后,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了微合金钢。

(26 我国现已能够拉制出直径为300毫米、重量达81公斤的大直径硅单晶。

实际信息写入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27 能源、瓷、超导等材料方面的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五、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两弹一星(28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全世界为之震惊;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这是我国著名的“两弹”。

而在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唱着《红》飞出地球,进入了太空。

自此,“两弹一星”被写入新中国科技史册。

(29 1960年,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长征系列火箭(30 6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研制大型运载火箭技术。

1980年5 月,向太平洋海域发射大型运载火箭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31 1981年9月20日,我国首次使用一枚大型火箭将3颗不同用途的卫星送入地球轨道,成功地实现了一箭多星的壮举。

(32 根据航天运载的需要,我国研制成功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三号”、“长征四号”等4种“长征”系列火箭。

目前,我国的长征火箭家族已发展为有9种型号的火箭系列,使国外认识到中国航天的运载能力和水平,标志着中国航天技术具有坚实的基础。

——人造地球卫星(33 1970年4月24日,我国进行了首次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地将第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1972年3月3日,我国又发射了第二颗科学技术试验卫星。

1975年11月1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六、能源技术——核能的和平利用(34 1966年10月,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

(35 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36 1958年6月,在前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

位于省的山核电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

它采用世界上技术成熟、安全可靠的压水堆型,并采用经过实践检验的安全设计标准。

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

迄今,我国已拥有山和大亚湾两座核电站,国家拟在近期再建设4个核电项目。

(37 此外,我国还在研制的其他几种核反应堆:1、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已研制成功5兆瓦核供热反应堆;2、60万千瓦的先进压水堆核电站AC600,目前正在中国核动力研究研制;3、10兆瓦高温气冷堆实验堆开发研制,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核能设计研究院进行;4、快中子增殖反应堆核电站预计在2020年左右投入商业运行;5 、聚变反应堆核电站的厂家自1958年起,现已列入“863计划”。

——其他新能源(38 磁流体发电自60年代开始研究,80年代已经建立了3个具有一定规模的研究基地,目前此项目已列入“863计划”,计划在本世纪末建成一座2兆瓦燃煤磁流体发电一蒸汽联合循环实验装置。

(39 太阳能发电的研制始于1958年,目前全国约有38个单位和大学从事光伏的研究和与发展工作。

自1976年开始地面用太阳电池商品化生产以来,现在已共有12条地面用太阳电池的生产线或工厂。

(40 风力发电在三北北部地区和东南沿海及岛屿发展迅速,19 86年荣成市引进3台发电机组,组成我国第一个风力电站,1991 年与德国共同完成了嵊泗风力发电站的建设,并网发电均运行良好。

(41 生物质能源是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因地制宜,多能互补,合理利用,讲求效益”的政策,大力发展的农村能源,目前已取得明显的效果。

(42 地热能方面,我国地区已建成利用地热发电的羊八井地热电站,发电容量为2.7万千瓦。

(43 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建有数座实验性潮汐能电站,装机容量为40—640千瓦。

六、科学考察——青藏科学考察(44 从60年代开始,我国对青藏高原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一直没有间断。

60—70年代珠穆朗玛峰地区的两次科学考察与70年代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对自治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出版了46部共56册著作。

自1973年以来,几代中国科学家先后8次赴大峡谷进行科学考察,对大峡谷形成历史、资源环境及其与人类和自然资源之相互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远洋和极地科学考察(45 1970年,“向阳红5号”船首次进行太平洋特定洋区的综合调查,获得海洋重力、磁力、水深、地质、水文等多学科珍贵资料。

1980年5月,“向阳红5号”船再赴太平洋执行任务,为探索“厄尔尼诺”现象,为我国海洋事业、国防建设和国际海洋合作做出了贡献。

(46 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极地考察。

1984年12月30日,中国第一支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岛,建立中国南极长城站,1985年2月20 日落成。

1989年9月26日,中国南极站在南极大陆落成。

(47 1999年6月,我国首次赴北极考察。

——古生物化石考察(48 1984—1995年,我国科学家在澄江发现大批动物群化石,揭示了生物进化的突发性,向传统的“渐进论”为代表的达尔文进化理论提出了挑战,被国际科学界称为: 20世纪最惊人的发现之一。

(49 1997年,我国科学家在瓮安考察前寒武纪含磷地层,发现大量微型多细胞动物及礤胚胎化石,将动物起源时间向前推进50 00万年,再次取得早期动物研究的重大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50 夏商周断代工程是一项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相结合解决三代纪年问题的大型项目。

工程设置9个课题、40个专题、170名学者经过联合考察,在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和古文字学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就将成为迈向21世纪的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的新的起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