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想象的发展

合集下载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

幼儿心理学教案 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

幼儿心理学教案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六章幼儿的想象与创造性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难点:幼儿想象的主要特征。

教学方法:讲述法、谈话法、讨论法、练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复幼儿的记忆与幼儿的活动。

二、课程内容:1、想象的概念①定义: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古代人们面对美丽的月亮产生了___的想象,创造出“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

②补充: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1.黏合:如___、美人鱼等形象。

2.夸张与强调:如大头儿子。

3.拟人化:如黑猫警长。

4.典型化:文学创作运用普遍,如___笔下的阿Q、___等。

请同学们想一想还有哪些例子?明确:想象发生的条件是头脑中要有一定数量的、具有稳定性的表象储存作为想象的对象,同时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以便运用内部的智力动作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2、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①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的重要意义。

研究中的作用:想象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复杂的知识,创造性的完成研究任务。

游戏中的作用:角色的扮演、材料的使用,游戏的整个过程都需要依靠幼儿的想象。

结构游戏中对结构材料、结构物体进行想象,通过一定的建构技能才能进行结构活动。

②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而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三、教师小结。

四、课堂练:1.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

2.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进行想象的。

3.想象在幼儿研究、游戏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人的创造力主要表现在一个人的创造思维方面。

5.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6.想象是幼儿创造思维的核心。

五、作业布置。

第二课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一)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按照想象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分,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学前心理学 (6):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 (6):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概述

学前心理学概述
想象概述
一、想象的概念
(一)思维的概念 想象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对客观世 界的反映形式,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 已经形成的一些表象进行新的结合的 过程。 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的时候,不 仅能在头脑中形成知觉形象和记忆表 象,还能根据口头语言和文字的描述, 在头脑中形成自己没有感受过的事物 形象,或创建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新 形象。例如,当新闻上说起小朋友搀 扶老人过马路时,我们的头脑中便会 出现一幅在拥挤的马路上,小朋友搀 扶一位行动不便的老人过马路的画面。
想象概述
三、学前儿童想象的夸张性
(一)夸张性想象 的表现 夸张又称强调,是通过改变客 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其某一特性 经过增大、缩小、数量加多或色彩 加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是进行各种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法。 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观音、九尾 狐,及《格列佛游记》中的大人国、 小人国等形象。另外,我们常看到 的一些人物的漫画也是绘画者对人 物特点夸张的结果。
学前心理学概述
想象概述
二、想象的分类
2.创造想象 (二)有意想象 创造想象的产生应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丰富的表象储备。进行创造想象的首要条件就是要对事物进行细 致的观察,并储备丰富的表象材料。记忆表象的数量和质量对创造想象有决 定性的作用,表象材料越丰富,想象结果就越新颖。 第二,知识经验的积累。牛顿曾说过:“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些, 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创造想象依赖于知识经验的积累,要进行 创造想象,就必须对相关领域做深入的了解,积累必要的知识。每一个发明 创造都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创造原型的启发。任何人的新发明创造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都要经过一定的相似事物的启发。例如,鲁班就是因为手被割伤,受到野草 的启发,发明了锯;科学家们根据蝙蝠的探知原理发明了雷达。原型之所以 有启发作用,是因为事物本身与所创造的形象之间存在相似性,可以作为创 造想象的起点。 学前心理学概述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言幼儿时期是孩子想象力最为丰富、活跃的阶段。

而想象力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幼儿认知、情感、言语和社会交往等方面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导学案将围绕幼儿想象的发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幼儿想象力的特点、发展规律和培养方法。

二、目标1. 了解幼儿想象的定义、特点和作用。

2. 掌握幼儿不同年龄段想象力的发展规律。

3. 探讨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和发展。

三、重点内容1. 幼儿想象的定义和特点。

2. 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想象力发展。

3. 促进幼儿想象力发展的方法和策略。

四、拓展学习1. 通过故事、绘本、游戏等活动,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2. 利用角色扮演、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体验不同的角色和情境。

3. 鼓励幼儿参与创意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

五、课堂实践1. 初步介绍幼儿想象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幼儿为何会有想象力。

2. 分组讨论幼儿不同年龄段的想象力发展情况,并结合实例进行分享和总结。

3. 设计一些启发想象力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如何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发展。

六、总结反思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我们不仅对幼儿想象力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学会了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培养。

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注重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为其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愿我们的教育工作能够让每一个幼儿都成长为拥有丰富想象力的人才!第二课时一、导学目标1.了解幼儿想象的定义和特征。

2.认识幼儿想象在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3.探讨幼儿想象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4.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导学内容1.什么是幼儿想象?2.幼儿想象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3.幼儿想象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4.幼儿想象的发展规律和影响因素。

5.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方法。

三、导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利用图片或故事引导幼儿展开想象,让他们感受到想象的乐趣和奇妙。

2.理解幼儿想象的定义和特征(15分钟)教师向幼儿阐述幼儿想象的概念,引导幼儿讨论想象和现实的关系,帮助他们认识到幼儿想象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第一节幼儿想象发展的主要特征一、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什么是想象?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有何作用?(一)想象的概念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如:一名6岁的儿童画的未来的交通工具(见图),就是对汽车和直升飞机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出的新的形象。

孩子自己解释为:去外地外婆家,就让“它”飞起来,到那个城市,就降到公路上去,到外婆家的速度就快了。

生活在二十世纪末叶的我们,对二十一世纪祖国的发展面貌似乎清楚地看到了;对以前中国人民所遭受的压迫情景也似乎历历在目。

这些都是想象的结果。

想象中的形象似乎是我们从未感知过的,有些甚至是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存在的形象。

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聊斋志异》中,的狐仙等都是客观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这些形象都是人们自身想象出来的。

而这些形象无一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打扮。

可见人是根据自己的感知经验,即记忆表象进行想象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想象,归根结底还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想象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在幼儿的学习、游戏等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意义想象在幼儿学习中的作用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直接感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但人不可能事事都去亲身实践,因此就有必要通过他人的描述间接地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人们在获取间接认识的过程中,没有想象是无法构建出新形象、新知识的。

想象在幼儿学习活动中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概念,理解较为复杂的知识,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幼儿在学习“4可以分成2和2”的组成概念时,教师可以用直观的语言激发幼儿的想象,让幼儿通过实物表象(如:头脑中出现4个桔子分两份的分法)理解数的组成概念。

又如语言课中的续编故事,教师讲出故事的前半部分,让幼儿通过想象编出不同的结尾来。

在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幼儿也离不开想象这一心理过程。

缺乏想象力的幼儿,是无法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的。

想象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幼儿的主要活动是游戏。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想象的发展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想象的发展
注: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 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精选课件
(二)有意想象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 自觉进行的想象 。
▪ 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 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 果。
精选课件
1、再造想象
▪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图样)的 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精选课件
(三)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 4、想象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精选课件
二、想象的种类 ▪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 (一)无意想象 ▪ 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
▪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 始发展 。幻灯片 14
▪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幻灯片 15
精选课件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 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 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 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 故意说谎。
精选课件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 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 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 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 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问 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得满 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儿在游 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力游戏和 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取代象征性 游戏。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想象的发展导学案-幼儿心理学》

《幼儿想象的进步》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入想象力是幼儿认知进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激发孩子的创设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援助他们建立自大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幼儿想象力的进步特点及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想象活动。

二、目标1. 了解幼儿想象力的进步阶段;2. 精通如何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想象活动;3. 增进幼儿的创设思维和想象力。

三、导入活动1. 给幼儿看一幅画或者给一段故事情节,让他们开启想象之旅;2. 通过游戏或者角色扮演,激发幼儿的想象力;3. 提出一个开放式问题,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力。

四、教学内容1. 幼儿想象力的进步特点:(1) 幼儿期:幼儿主要通过仿效和角色扮演来进行想象活动,喜爱幻想和虚构的故事。

(2) 学龄前期:幼儿开始具备自我认识和想象能力,能够进行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训练。

(3) 学龄期:幼儿的想象力逐渐成熟,能够运用想象力解决问题和创设新的事物。

2. 如何引导幼儿进行想象活动:(1) 提供丰富多样的素材,如绘本、玩具等,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想象力;(2) 鼓舞幼儿进行角色扮演和绘画等活动,让他们自由发挥想象力;(3) 创设情境,援助幼儿体验各种场景,培育他们的想象力和创设力。

五、教室练习1. 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在角色扮演中进行想象活动,体验不同场景下的情感和行为;2. 绘画竞争:让幼儿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想象,展示他们丰富的想象力;3. 故事创作:鼓舞幼儿编写自己的故事,发挥想象力和创设力。

六、课后作业1. 制作一个想象力手工作品,展示给家长和同砚;2. 大声朗读或者叙述一个自己编写的故事;3. 观察并记录在平时生活中幼儿进行想象活动的状况,反馈给老师。

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我们了解了幼儿想象力的进步特点,精通了如何有效引导幼儿进行想象活动,增进了幼儿的创设思维和想象力的进步。

期望大家能够在平时生活中多多练习想象力,创设美妙的童年回忆!第二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幼儿想象力的重要性;2、精通幼儿想象力的进步特点;3、探讨如何增进幼儿想象力的进步。

学前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知识讲解

学前心理学 第六章 幼儿的想象知识讲解
▪ 幼儿观察不同的种子,会发现有的像小米粒, 有的像橘子瓣等。
▪ 这些都属于无意想象的表现。 ▪ 无意想象是最简单和
初级形式的想象。
四、想象的种类
▪ 根据新形象的形成有无目的性,可以把想 象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为不随意想象,是指没有
预定的目的和意图,在一定的刺激影响下, 不由自主地引起的想象。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四种形式: 1、黏合: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
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 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美人鱼等形象。
黏合是最简单的一种想象 过程方式。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2、夸张与强调:改变客观事 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 某一部分或某一特性增大、 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 浓等在头脑中形成新形象 的过程。如大头儿子和小 头爸爸、九头龙等想象。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具有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 等特点。
创造想象在人的实际创造活动中是非常 重要的,它是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组成 部分。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的产生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1)有创造动机——想象的动力 (2)扩大知识范围,增加表象储备 (3)积极的思维活动 (4)灵感
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关系
(二)有意想象
如何帮助幼儿形成正确再造想象?
● 正确理解词语与实物标志的意义; ● 丰富幼儿的表象储备。
正确反映客观现实的直观材料愈丰富, 再造出来的想象内容就愈生动、准确。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的预定目的和任务, 不依据现存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新形象的 过程。
如幼儿在画汽车时,加上翅膀和眼睛嘴 巴,让汽车能飞起来。
如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设计理想的各 种奇特造型的房子;在教学活动中,幼儿 看图颖性、独特性和创造 性的不同,有意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 造想象。

6心理学 第六章 想象

6心理学 第六章 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一、想象概述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1)想象按其功能分为: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2)根据想象有没有目的,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3)根据想象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差异,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①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③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①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

②情绪影响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想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想象,也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4)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

(5)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换言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和发展1、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1)想象发生的年龄: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2)想象发生的原因:1大脑皮质的成熟儿童语言的发生生活经验的积累(3)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表现为下列特点:①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②简单的相似联想。

③没有情节的组合。

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的特点: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喂洋娃娃。

看见小汽车,就想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去当小学生。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例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她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二)再造想象占主要地位,创造想象开 始发展 。幻灯片 14
▪ (三)想象易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

幻灯片 15
二、学前儿童想象力的培养
1、丰富幼儿的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创设问题情境,训练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让幼 儿想象事物的具体情况,自主解决问题。 5、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6、抓住日常生活中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进行想象。
▪ 例如:建筑工人根据建筑蓝图想象出建筑 物的形象;
▪ 例如:南方人通过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可在头脑中形成北国风光的情景;
2、创造想象 ▪ 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
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事 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例如: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形象
3、幻想
▪ 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它是创 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例如,在画画时常边画边根据已画出的线条、图形而 改变原定想象的内容。
3、幼儿晚期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成人的教育
引导下,儿童不仅能根据成人的要求展开想象, 而且在一些活动中能自己确定主题,围绕主题想 象,并能排除无关事件的干扰,将主题进行到底。
大班幼儿不仅对想象活动的过程感兴趣,而且开 始对想象的结果感兴趣,并进行简单的评价。
幼儿心理学第六章 想象 的发展
第一节 想象概述
▪ 一、什么是想象 ▪ (一)含义 ▪ ▪ 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
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是思维的特殊形式。 想象是幼儿学习、理解、掌握知识的必要条 件。
▪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
▪ 1、黏合:(美人鱼、猪八戒) ▪ 2、夸张或强调(九头鸟、小人国) ▪ 3、拟人化 ▪ 4、典型化(文学、艺术创作)
例如,画画时会边画边自言 自语:“画得不像,小兔子 的耳朵画得太短了,应该再 长一些
1、幼儿初期 儿童的想象常依靠成人的言语描述或外 界情境的变化,想象中的形象多是记忆表象的简单加 工,缺乏新异性。
2、幼儿中晚期 想象的内容日益丰富,而且在再造想 象中出现了一些创造想象的因素。例如:能根据一些有
结构的、开放的材料,编造较复杂的故事;游戏的情节更加复 杂,能事先确定游戏规则,分配游戏角色;在绘画、纸工等活 动中出现了一些与范例不同的成分。
(三)想象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意义
▪ 1、想象的产生是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标志 ▪ 2、想象是儿童理解的基础 ▪ 3、想象在游戏中作用:游戏离不开想象 ▪ 4、想象发展是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 ▪ 5、想象是维持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想象的种类
▪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 ▪ (一)无意想象 ▪ 没有预定目的的,在一定刺激作用下,
▪ 例如:各种神话、童话中的形象。
▪ 注:当人们依据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未来 时,这种想象叫做 理想 。
▪ 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 客观进程,这种不可能实现的想象叫做 空想 。
第二节 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
▪ 一、学前儿童想象意想象初 步发展。幻灯片 12
幼儿还常把想象与现实混淆,看到同 伴有自己喜爱的玩具,会说:“我妈 妈也给我买了一个。”被成人误认为 故意说谎。
幼儿晚期,随着知识经验的丰 富,认识能力的增强,幼儿开 始能区分想象的东西与真实的 东西,并向成人提出“这个故 事是真的还是假的?”之类的 问题。由于许多想象中才能获 得满足的东西已变成现实,幼 儿在游戏中开始追求逼真,智 力游戏和竞赛性游戏开始逐渐 取代象征性游戏。
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想象 。
注:梦是在睡眠状态下产生的一种正常的心 理现象,是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二)有意想象
▪ 根据一定的目的,在意识的控制下, 自觉进行的想象 。
▪ 科学家提出的各种假说,文学艺术家在头 脑中构思的人物形象等都是有意想象的结 果。
1、再造想象
▪ 根据语言的描述和非语言(图样)的 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1、幼儿初期,儿童的想象常无预定的、明确 的目的,是在外界事物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主题易变。
例如,小班幼儿画画时,并不知道要画什么,只满 足于在纸上乱画;搭积木时,只对结构动作感兴趣 重复搭好推倒的动作,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2、幼儿中期,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想象出现了 主题,但不能持久,常以当前感知对象为转移。
3、幼儿晚期 结构游戏、象征性游戏和角色游戏都 已发展到了顶峰。研究发现,5岁幼儿已开始形成幻想的倾
向,喜欢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和使成人感到幼稚可笑的想法。
幼儿受生活经验和空间知觉发展水平的限制,想 象常脱离实际,与现实混淆,这是幼儿想象的突出特 点。幼儿常根据自己的主观体验和经验来体会和想象
现实,使想象具有特殊的夸大性和缩小性,夸大印象 中特别深刻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缩小其余部分。 (例如:儿童画“寻找失落的铅笔”,用主观的空间 关系代替客观的空间关系,把正面和侧面重叠在一起, 大小比例失调,过分夸大了找到的铅笔和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