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新技术(官春云等著)思维导图
油菜轻简栽培技术PPT课件

➢ 油菜叶片开始死亡,光合器官逐渐为角果取代,角果的 光合产物为种子灌浆物质的主要来源。此期是决定粒数、 粒重的时期。
➢ 这一时期生殖生长占绝对优势,表现为角果的发育,种 子的形成,种子中油分和其他物质的积累等。
➢ 角果发育成熟期是充实油菜丰产架子,形成产量的关键 时期。
➢ 栽培目标:
主攻早发壮苗,要适期早播,培肥苗床,精细管理,培育壮苗;适 时移栽,提高移栽质量;重施基肥,早施苗肥。
3、蕾薹期
➢ 从现蕾到初花为蕾薹期(现蕾抽薹期),甘蓝型中迟 熟品种为 30d左右,一般在2月中旬至3月中旬,是油菜 一生中生长最快的时期。
➢ 生育特性: ✓ 此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但仍以营养生长为主。
➢ 至盛花期,根、茎、叶生长则基本停止,生殖生长转入主导地位并逐渐占绝 对优势。表现在花序不断伸长,边开花边结角果(无限花序)。
➢ 此期为决定角果数和每果粒数的重要时期。
开花期
栽培目标:
➢ 协调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既要促进营养
器官充分生长,根系、茎枝、叶片干重的最大值数值要 高,叶面积指数数值要大,又要建立合理群体,保证通 风透光,为建立良好的结角层结构打基础。 ➢ 搞好清沟排水 ➢ 防治菌核病。
5、角果发育成熟期
➢ 油菜从终花到角果、种子成熟为角果发育成熟期,一般 30d左右。角果及种子形成适宜的温度为20℃,昼夜温差 大和日照充足有利于提高产量和含油量。土壤水分以田 间持水量的70%以上为宜。
➢ 角果是油菜的果实,种子的载体。绿色的角果皮是油菜 后期主要光合器官。
油菜单个角果的表面积虽不大,但群体角果数 很多,因而全田角果表面积接近群体最大叶面 积的数值。
➢ 其他问题。供求不平衡及种植效益不高、机械化程度低、油菜周期长、 某些严重病害等问题,造成了现在油菜生产面积连年降低!
21张农业生产高清思维导图(珍藏)

21张农业生产高清思维导图(珍藏)高中地理复习和新课的全部课件在这里,请使用!
农业区位因素
●区位条件的改造与变化
●气象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形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因素对农业生产影响
●影响作物品质的因素
●影响作物产量的因素
●覆砂类、覆草类、覆膜类
●覆砂类、覆草类、覆膜类
●间作套种与轮作
●高床垄作法与树干涂白
●育种基地与套袋技术
●季风水田农业
●商品谷物农业
●种植园农业
●乳畜业
●大牧场放牧业、游牧业
●混合农业
●地中海农业
●我国特色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污染。
第五章油菜杂种优势利用

3
2 1 最低
(六) 品质性状杂种优势
1. 含油量的杂种优势不强
❖ Vadava (1981): 芥菜型杂种油分比中亲值高8.2% ❖ 郑跃进(1991): 甘蓝型杂种的油分优势率1.81% ❖ 张书芬(1992): 甘蓝型杂种的油分优势率1.67% ❖ Swanyrao(1970) 白菜型黄籽沙逊油分的平均优势率-
(四) 生育期杂种优势
大量研究表明: 杂种生育期介于双亲之间并 趋向早熟亲本。
(五)经济性状和产量性状优势
油菜产量的杂种优势是各种性状优势的综合反 映。各国学者长期、大量的研究表明: 油菜杂种的 产量优势十分显著。
傅廷栋、余龙新等(1971—1990年)对26个杂 交组合研究结果表明: 各种性状的优势指数为 101.8%—211.1%,其中, 单株产优势指数最高为 211.1, 其次是全株角果数171.1,经济系数最低为 7.92。
——波里马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被转育到一些十字花 科蔬菜中,大白菜、小白菜、青花菜、菜心不育红 菜苔杂种,如“红杂50”、“红杂60”。
.陕2A胞质雄性不育
1976年,李殿荣, 在甘蓝型品种间复交的后代中 发现雄性不育株。陕2A的恢复系具有一对显性恢复 基因,于1986年育成“秦油二号”。
.MSL雄性不育型
目前国内外应用的杂交种大多为cms三系杂交 种,如华杂、中杂、秦油、郑杂、宁杂系列杂种, 均属此类型。
(1). 波里马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及杂交种
—— 傅廷栋等(1981)于1972年3月20日在甘蓝型品种 “波里马”中, 发现19个天然雄性不育株。
—— Pol cms的育性恢复为一对显性主效基因控制, 也受修饰基因影响。Pol cms的不育系存在低温不育 型、高温不育型和稳定不育型。Pol cms 对温度敏 感与否, 主要决定于细胞核。
油菜现代产业技术体系组织结构及岗位人选.

宋玉田
研究员
50
男
院长
海河试验站
河北北部及天津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院
河北省农业厅
赵国忠
研究员
55
男
主任
鲁西试验站
山东西北部
聊城农业科学院
山东省农业厅
褚丁印
推广研究员
47
男
院长
豫东试验站
豫东地区
开封市农科所
河南省农业厅
高俊山
研究员
男
主任
渭河试验站
陕西省
陕西省农业科学院
陕西省农业厅
刑宏宜
副教授
51
科学家岗位10个
转基因技术
李付广*
博士/研究员
41
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
杂交棉育种
邢朝柱
博士/研究员
39
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
中早熟棉育种
杨代刚
博士/研究员
42
男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
早熟棉育种
范术丽
博士/研究员
39
女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所
细胞工程技术
张献龙
博士/教授
43
男
华中农业大学
分子标记
张天真
博士/教授
陈社员
硕士/研究员
51
男
湖南农业大学
上游品种选育
蒋梁才
博士/研究员
45
男
四川农业科学院
黄淮品种选育
田建华
本科/副研究员
44
男
陕西杂交油菜中心
2、耕作栽培与营养施肥室
建设依托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科学家岗位:7个
栽培生理
油菜杂种优势浅析

油菜杂种优势浅析油菜浅析油菜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品种多,适应性广。
它分布在世界五大洲,但亚洲、欧洲和北美是最大的。
三大洲的油菜面积占世界总面积的95.21%[1]。
油菜也是我国最重要的油料作物和优质蛋白饲料作物。
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占世界的1/3,长江流域占世界的1/4。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油菜产区[2]。
中国国油菜的发展现状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油菜生产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3]。
此后,油菜的平均产量不仅进一步提高,达到了l500kg/hm2以上[4],而且大面积推广了双低优质油菜品种,食用油的质量也有了很大提高,占中国植物油总量40%以上的菜籽油,已成为一种高品质的润滑油;另一方面,在生产中广泛推广的双低油菜品种的脂肪酸组成主要是C18,与化石柴油的碳链组成相似,可以作为潜在的生物柴油原料。
目前我国油菜的杂优利用途径2.1细胞质雄性不育(CMS)三系杂交种:目前国内外在生产上利用的油菜杂种中,主要是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杂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萝匐(raphanussativus)胞质雄性不育型;波里马(polima)胞质不育型;陕2a胞质雄性不育型;msl雄性不育型2.2 GMS混合动力油菜核不育系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种是由两对隐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已审定的杂交种有蜀杂6号(1995),蜀杂7号(1996),油研7号(1995),油研8号(1998),油研9号(1999)等。
这类核不育系因为不易获得100%的不育株群体,制种时需要人工拔除50%可育株,较为麻烦,生产上难于大量采用。
另一种是有由两对显性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这种油菜核不育材料为四川省宜宾地区农科所(1972)发现的,李树林等(1986,1990)遗传研究证明是由两对显性基因互作控制,并通过“临保系”提出“三系化”繁殖、制种的遗传模式。
最后一种是由隐性上位基因控制的细胞核雄性不育:安徽省农科院陈凤祥等(1993,1995,1998)报道了另一类隐性基因控制的核不育材料9012a,这类不育材料除受两对隐性重叠不育基因(ms1ms1ms2ms2)控制外,还受一对隐性上位基因(rfrf)的作用,上位基因呈隐性纯合(rfrf)状态时,对隐性不育基因(ms1、ms2)起抑制作用,而表现为可育。
甘蓝型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与应用

典范 , 最先在世界上实现三系配套 , 最先将杂交品种 应用于生产。中国是世界上杂交油菜种植面积最大 的国家 , 杂交油菜覆盖面已占油菜总面积的 30% 以 上, 在世界杂交油菜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湖南是 油菜杂 种优势 利用 研究 发祥地 之一 , 早 在 1971 年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引进四川省农科 院白菜 型油菜核不育系 87A, 育成了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 育系白甘 A、 红甘 A, 开展了油菜杂种优势利用探讨 性研究。1974 年从华中农大引进 Polima 细胞质不 育源, 由此全面转入以 Pol- CMS 为基础的甘蓝型 油菜三系研究 , 通过广泛测交, 1976 年在国 内外首 先实现了甘蓝型油菜三系配套 , 拉开了油菜细胞质 雄性不育应用研究的序幕。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研 究于 1978 年获全 国科学大会奖。进入 20 世纪 80 年代 , 面对国际油菜品质改良育种潮流 , 湖南省作物 研究所 选择 了杂交 油菜实 现优 质与 高产 相结合 , 1984 年最 先实现了 甘蓝型 油菜低 芥酸三 系配套 , 1993 年相继实现了低硫、 低芥三系配套 , 在 育种方 法和材料上完成了这一突破性的转变。 90 年代后 期, 先后育成了湘杂油 2 号、 湘杂油 4 号等优质、 高 产杂交组合。其中湘杂油 2 号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 审定委员会审定 , 并获 九五 全国农作物新品种一 等后补助 , 成为中国长江流域主推品种之一。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源泉。湖南省作物研究所在 开展油菜三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取得成效的同时 , 受两系法水稻杂交育种的启发, 1991 年开始率先在 世界范围内开展了甘蓝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的研究与 利用 , 创立了温敏两系法全新的育种方法, 在遗传机
了全球杂交油菜育种进程。 1991 年独家发现温敏核不育现象 , 创立了核不育两 系法育种途径 , 展示了杂交油 菜新的应用前景 , 近 年筛选的杂交组合在产量、 品质、 抗性上不断取得突破 , 先后选育了 优质、 高产三系组 合湘杂油 2 号、 湘杂 油 4 号及两 系杂交组 合 湘杂油 5 号 , 对湖南乃至全国杂交油菜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油菜学考试复习资料

油菜学(育种部分)国内油菜研究主要专家(1)傅廷栋院士油菜Polima 不育系的发现者,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奖GCIRC"杰出科学家奖"国内油菜研究主要专家(2)官春云院士油菜杂种优势利用,育种,栽培,分子生物学国内油菜主要研究专家(3)李殿荣研究员世界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杂交油菜“秦油2号”选育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第四章中国油菜的育种目标主要内容:一、制定育种目标的依据二、油菜育种的总目标三、油菜育种的具体目标一、制定育种目标的依据时间;地点(地区);用途;油:食用、工业用、生物柴油;饼(蛋白质):饲料、人造蛋白二、油菜育种的总目标: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熟期适当和适应性强的优良新品种。
高产:高产籽量:每亩株数×单株果数×每果粒数×千粒重高产油量:产籽量×含油量优质:种子:含油量、产油量(黄籽油菜);油:脂肪酸组成;饼:蛋白质、硫苷(硫甙)、抗营养成分黄籽油菜的特征特性1.籽粒黄色2.产量高3.含油量高4.饼粕饲用价值高5.菜油和菜饼的商品性好6.对缺硼敏感油菜籽饼中主要抗营养成分:纤维素,植酸,单宁,芥子碱多抗抗(耐)病:菌核病、病毒病、霜霉病、黑胫病、白锈病、根肿病;抗虫:菜青虫、蚜虫、潜叶蝇;抗寒性(越冬、花期)和耐冷性;抗旱性和耐湿性;耐瘠性和耐盐碱性;抗倒伏性和抗裂角性生育期:适合当地栽培制度要求的不同熟期的品种。
双季稻区;一季中稻区;重庆地区(4月底5月初温度高,高温逼熟);春油菜区适应性(适宜范围、稳产性)一般适应性:通常概念的适应性,即适应一定的地区和年份。
广谱适应性:能在较为宽广的地区和气候多变的年份种植,表现高产稳产。
特殊适应性:抗逆性能,在逆境下表现较为正常的生长发育和较为稳定的产量三、油菜育种的具体目标以重庆市2006年11月14日网上发布的标准为例。
1 品质双低杂交油菜:种子芥酸含量≤2%,商品菜籽饼粕硫苷含量≤40µmol/g 饼;双低常规油菜:种子芥酸含量≤1%,商品菜籽饼粕硫苷含量≤30µmol/g 饼。
油菜育种

油菜与播娘蒿融合
质核互作型不育系选育
细胞核不育系选育
显性核不育系的选育
细胞核+ 细胞核+细胞质不育系的选育
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转基因基因不育系的选育
化学杀雄杂交种
化学杀雄杂交种是用杀雄剂将母本的雄蕊杀死, 作为不育系,与常规品种杂交配制强优势组合 的方式生产的.最早有官春云等提出并研制了 杀雄剂1号,在单核花粉期喷施,造成花粉死 亡,雄性不育,制种时能够获得50%到80%的 杂种率. 化学杀雄利用杂种优势的方法,具有简便,易 于配制杂交组合,育种进程快的优点,但是杂 交种的纯度不易保证.
芥酸的遗传
芥酸含量受胚基因型控制,由两对具有 加性效应的基因控制(Harvey,B.L.等, Downey,R.K.,1964).白菜型油菜的芥酸 含量受A染色体组上的一个位点控制.芥 菜型和埃塞俄比亚芥的芥酸含量都受两 个位点控制.据Downey等研究,甘蓝型 油菜控制芥酸的2个位点的4个基因各控 制芥酸含量9~10%.
硫甙
菜籽饼粕中,含有硫甙,白菜型含量为3%,甘 蓝型含量为4~7%,芥菜型含量为5~7%.硫甙在 芥子酶或水解酶的作用下,可以分解为恶唑烷硫 酮,异硫氰酸盐和睛等有毒物质,可使单胃动物 的甲状腺肿大,并导致代谢混乱,但对反刍动物 无害.低硫甙品种的菜饼可饲喂猪,鸡. 甘蓝型油菜中,硫甙水解产物为恶唑烷硫酮,异 硫氰酸盐.脱脂后饼粕中异硫氰酸盐降低到0.5~ 1.5毫克/克,才不致使家畜中毒. 育种要求降低硫甙含量到小于40微摩尔/克(含 吲哚硫甙),或小于30微摩尔/克(不含吲哚硫 甙),欧洲的硫甙标准近年来有所提高,要求硫 甙含量小于10~20微摩尔/克.
油菜与播娘蒿融合
花和花粉
三,油菜杂交种选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