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七年级上册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课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掌握历史学的研究方法;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教学重点:1. 历史学的基本概念;2. 历史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2.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性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板书工具;3. 教学PPT。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历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引入新课,向学生提出问题:“历史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历史?”Step 2 概念解析1. 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历史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展示相关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历史学的研究内容和对象。
Step 3 分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历史事件,通过小组讨论,探究这个历史事件的意义和影响。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Step 4 历史研究方法讲解1. 通过多媒体课件,讲解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方法、考古方法、图像方法、实地调查方法等。
2. 讲解每种研究方法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Step 5 小组活动1. 继续进行小组活动,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研究方法,探究自己选择的历史事件。
2.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汇报研究结果。
Step 6 总结提升1. 整理学生的讨论和研究结果,向学生展示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结合学生的讨论和研究,让学生总结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Step 7 课堂作业1. 向学生布置课堂作业: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历史事件,使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 提醒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新课、概念解析、分组讨论、小组活动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使学生理解了历史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研究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历史意识。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范文1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范文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行少、非常重要的环节,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紧要影响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踊跃性,一堂打算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教师都获益非浅。
因此,平常,我紧抓备、教、改、辅、查等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感谢您的阅读,以下是我带来的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内容,盼望能协助到您!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1西周的兴亡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武王伐纣的经过、性质;西周的分封制、等级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的农业和手工业的状况;国人-,共和行政,西周的灭亡,东周的建立。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武王伐纣这一斗争的缘由和经过,让学生分析这场斗争的性质,从而造就学生视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实力。
情感看法价值观:1.老师引导学生对武王伐纣缘由、经过、性质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理论。
同时使学生了解历史朝代的演化和更迭;2.通过对西周奴隶制经济开展的学习,使学生真正相识到西周奴隶制经济开展之所以快速开展,是成千上万的奴隶的辛勤劳动所换来的。
从而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的主子这一正确的史观。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2原始农耕生活【教学目标】学问与实力目标:1、了解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2、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水平,进而相识其开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造就自己视察历史文物图,找寻图中较为明显的、主要的历史信息,结合已有学问,初步分析、说明图中历史信息,做出简洁的或主要的历史结论的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缔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才智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奉献;进而促发或增加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敬重之情。
【教学重难点】重点:我国早期人类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导学过程】老师讲解与学生分析探讨相结合【情景导入】师:同学们,假设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假如仅靠在野外采集、捕获食物为生,会有哪些不便之处?学生答复明确:受季节改变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足够、不稳定,须要经常迁徙。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优秀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简要了解与概括周王室衰败的原因;2、齐桓公率先称霸的条件及其历史意义;(重点)3、秦国异军突起并后来居上的原因及其历史意义;(重点)4、争霸的过程也是一种民族融合与历史进步的表现;(难点)5、改革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条件。
(拓展/难点)二、过程与方法1、问题教学法;2、故事讲述法;3、小组讨论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引导学生总结周王室衰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2、通过对齐桓公与管仲、越王勾践以及秦孝公与商鞅等事迹,培养学生树立“有志者事竟成”自信心;3、通过齐国率先称霸与秦国最后称雄,让学生了解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教学准备:1、请学生查阅“退避三舍”、“秦晋之好”、“问鼎中原”及“卧薪尝胆”等历史故事;2、编排历史短剧:商鞅力说秦孝公进行变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幽王烽火戏诸候西周末年,国家连年灾荒,而周幽王却不理朝政,终日吃喝玩乐,醉心于女色。
当时周有一个诸候国叫褒国,其国君褒珦因规劝幽王而被关进大牢。
褒珦之子为救父王不惜重金买得一年轻美貌少女,取名“褒姒”,并教给她宫廷礼仪,然后将她送给周幽王,从而褒珦被释。
褒姒生得妩媚动人,深得幽王专宠并立为王后,但她有个怪脾气,就是从来不笑,不管多有趣的事,她都不露一丝笑容。
于是,幽王贴出告示:谁能让王后一笑,赏金一千。
结果,众人白费心机,褒姒无动于衷。
幽王手下有个爱逢迎拍马的大臣叫虢石父,他给幽王给了个坏主意,即烽火戏诸侯,幽王死于犬戎之手。
二、新课分享(一)课堂准备学生快速阅读(3分钟),用最简单的话或词概括阅读后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特点。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5篇希望这份教案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女真族的崛起1.(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建立的基本情况)教师讲述:女真崛起的基本情况。
(11世纪末,完颜部的首领阿骨打进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统一。
从此,女真族的力量不断增强。
1115年,阿骨打正式建立女真政权,国号大金,他就是金太祖。
)2.(多媒体出示问题: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读教材,总结金太祖采取巩固统治的措施金太祖模仿中原王朝制度,改革女真部落军政体制,颁行女真文字,发展生产,女真势力迅速壮大。
目标导学二金灭辽及北宋(一)灭辽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宋金对峙形势图)2.提出问题:图中金灭辽的基本概况教师指出:女真崛起之时,北宋朝廷想借金的势力收复被辽占领的失地,遣使与金相约夹攻辽朝。
1125年,辽被金灭亡。
(二)灭北宋1.(多媒体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读材料: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解北上,东京城中公私积蓄为之一空。
2.(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背景)教师鼓励学生讲述为什么金会在灭辽之后对北宋动手提示:金看到了北宋政治上的腐败和军事上的无能,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
3.(多媒出示问题: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引导学生叙述金灭北宋的基本情况答案提示:宋徽宗、宋钦宗无心抵抗,只想着妥协求和。
1127年,金军攻破开封,北宋灭亡。
目标导学三南宋的偏安1.(多媒体出示问题:南宋的建立情况)教师讲述:南宋建立的基本情况。
(北宋灭亡后,赵构登上皇位,赵构就是宋高宗,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2.(多媒体出示岳飞图像)根据课本知识回答岳飞抗金的成果答案提示:①收复失地:岳飞等抗金将领率军北伐,从金军手中收复许多失地。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初一历史开学第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对象;
- 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 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内容:
1. 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2. 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
3. 初步介绍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教学步骤:
1. 激发兴趣(5分钟):
- 通过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导入新课(10分钟):
- 与学生简要介绍历史学科的定义和研究对象,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的重要性和意义。
3. 研究历史方法(15分钟):
- 介绍历史学科的研究方法,如查阅文献、采访、考古等。
- 鼓励学生举例说明不同方法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和价值。
4. 探索历史时期(20分钟):
- 分组让学生选择不同历史时期进行探索。
-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并简要介绍该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5. 总结归纳(10分钟):
- 学生分享各组的研究成果,并进行总结归纳。
- 引导学生发现历史对于理解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性。
教学资源:
- 图片或视频素材;
- 相关文献或书籍;
- 小组分工作业纸。
教学评估:
- 学生小组研究报告;
- 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理解和兴趣的表达;- 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的演变。
2.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理解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的演变。
2.掌握远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难点】1.理解史前时期人类社会的演变过程。
2.分析远古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教学大纲。
2.学生准备:教材、笔记本、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小学阶段学过的历史知识,如“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历史起源吗?有没有听说过一些远古时期的故事呢?”二、自主学习1.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
2.学生阅读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学生阅读完毕,教师提问:“请大家分享一下你们了解到的中华文明起源的相关知识。
”三、课堂讲解1.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生动形象地讲解远古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如:“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吗?这个故事讲述了远古时期天地混沌,盘古用自己的力量开辟了天地。
还有‘女娲造人’的故事,女娲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创造了人类。
”2.讲解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的演变,如:“同学们,你们知道远古时期的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吗?他们是如何从原始社会逐渐发展到文明社会的呢?”3.讲解完毕,教师提问:“请大家谈谈你们对远古时期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四、课堂讨论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同学们,你们认为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讨论结束后,每组派代表发言,分享本组的观点。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六、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第一课《中华文明的起源》部分,巩固所学知识。
2.思考课后作业问题,下节课分享。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精选5篇)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课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案教案标题:探索世界的起点——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教学目标:1. 了解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理解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3. 掌握《世界历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的基本内容。
4.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3. 《世界历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的基本内容。
教学准备:1. 课本:《世界历史简明教程》第一章。
2.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3. 教学辅助材料:图片、视频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一些古代文明的遗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遗迹是什么?它们有什么特点?为什么我们要学习历史?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介绍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如考古、文献研究等。
2. 解释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强调历史对于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的作用。
三、小组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一段《世界历史简明教程》第一章的内容。
2. 要求学生阅读并讨论自己分配的内容,然后总结出该部分的主要观点和关键词。
3. 每个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的发现和总结。
四、知识梳理(10分钟)1. 整合各小组的发现和总结,让学生了解整个第一章的基本内容。
2. 回顾历史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以及历史的定义和重要性。
五、拓展延伸(10分钟)1. 提出一个问题,如:“为什么要学习古代文明?”让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如文化传承、价值观塑造等。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要求学生预习第二章的内容,并做好笔记。
2. 提醒学生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和分享。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引发学生兴趣,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激发学生的主动性,通过知识梳理和拓展延伸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作业布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开学第一课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了解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过程与方法
通过设问的方式,层层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历史,教师归纳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是初一学生新接触的一门学科,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发展脉络,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历史以及如何学习历史。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恭喜你们升入初中,开始一段新的旅程。
你们听说过哪些历史故事呢?能说出几个中国皇帝的名字?
学生积极踊跃的回答。
师: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要开始一门新的学科——历史的学习,那么什么是历史呢?
我们又该如何进行历史的学习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自主学习】
(一)、什么是历史
问:大家根据以往学习和自己的理解,分别解释一下“历”和“史”是什么意思?
答:历----过去的,经历的。
史----现实,事情。
问: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历史呢?
答:历史就是已经过去的一切。
所谓历史,是指人类以往的社会实践活动。
通俗说,就是人类社会过去发生的事。
让学生明确,历史既不能重复,也不能修改。
(二)、为什么要学习历史
问:那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呢?
答: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
问:了解过去发生的事情对我们的今天有什么作用呢?
答:吸取教训,避免重复的过错,以便于更好的发展。
总结:学习历史,一明了过去;二以史为鉴;三增强民族自豪感。
所谓“明了过去”,即掌握历史的基本史实,这属于历史知识目标的范畴。
所谓“以史为鉴”即指从历史中汲取养分、智慧,总结得失、经验与教训,这属于能力目标的范畴。
问:(出示9·18纪念碑图片)看到这幅图,大家有什么感受?
答:悲愤,屈辱。
问:那能得到什么启示呢?
答:好好学习,为祖国将来的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同时铭记历史,警钟长鸣。
(三)、如何学习历史
问:大家从哪些渠道接触过历史呢?
答: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历史书,历史古迹。
总结:1、阅读历史相关书籍。
《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明朝那些事儿》
2、游览历史古迹等。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很多历史题材的影视剧、小说等,都存在一定的改编及扭曲历史的现象,在接收时需要进行甄别,不能一味迷信影视剧及小说。
问:同学们平时是如何进行语文、英语等科目的学习的?
答:上课听讲,做好笔记,及时背诵。
总结:历史的学习也是如此。
1)课前:先预习,做互动的知识预览。
准备练习本。
双色笔。
2)读:精读教材,分清内容。
3)记:两两结合,当堂背诵,相互检查。
4)写:做好课堂笔记(在课本上) :横线圆圈
序号①②…标题···的原因
5)讲:上课积极讨论,大胆发言
6)温:课后认真复习(巩固练习)
出示示例图,让学生更加具体的了解如何进行历史的课堂学习。
【小结提升】
播放:“中国五千年历史人物剪辑”,让学生初步了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人物,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历史朝代歌”,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脉络。
【课后作业】
背诵“历史朝代歌”。